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第3、4单元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第3、4单元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第3、4单元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第3、4单元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第3、4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秦朝的建立、秦朝的疆域;分析秦能够统一的历史原因;

②掌握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和分析史料,列举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一方面知道秦始皇在秦统一及巩固统一的过程中所起的非同凡响的作用,另

一方面也能认识到秦始皇残暴的一面,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对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一李白

李白的诗文充分展现了嬴政的什么历史功绩?

扫灭六国、一统天下

二、新课学习

(-)秦朝的建立

1.秦灭六国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增强,在与六国的征战中不断取得胜利。

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全国定都咸阳>>>多媒体课件播放秦灭六国形势图

为什么秦能统一天下,它具备哪些条件?

材料一: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有助于秦获得胜利,因为渭河

流域大部分地区易守难攻……

解读: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

材料二:公元前318年,秦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

了秦的力量

解读: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能够供应长期战争。

材料三:秦的统治者都是些能干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

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解读: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一“远交近攻”。

材料四:战国七雄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

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解读:人民渴望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材料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

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解读: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迅速强大。

2.秦完成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

大帝国,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活和发展社会生产。

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始皇帝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德高过古代的三皇五帝,将“王”改为皇帝,自称

“始皇帝”,并希望子子孙孙“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历史上称他为“秦始皇”。

俗话说“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秦王消灭六国,实现了秦的统一,建立了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国家。那么,他是否己经大功告成,一劳永逸呢?他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①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原来的六国旧贵族力量仍很强大,中央力量弱小.

②原先七国货币不一致,流通不畅,度量衡不一致,给商品交换带来了麻烦,阻碍了经济

的发展.

③各国文字异形异声;交通不便.

④一些儒生、方士提倡效仿古法,对秦始皇提出批评意见.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如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制度,地方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三公制: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地方郡县制: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影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郡县制

划分原则血缘关系地域

是否世袭世袭不世袭

直属

与中央关系相对独立中央管理

对比西周的分封制,郡县制有什么历史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县制是秦始皇首创的吗?

郡县制不是秦始皇首创的。

战国时期的秦国从商鞅变法时就开始实行县制。郡在春秋战国也已经存在,但当时郡一

般设在各国边防重镇。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后者是在前者

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2.法律上:颁布了大量律令

为有效管理国家,秦朝还颁布了大量的律令,如田律、盗贼令,并通过文书的上传下达

来执行。这一整套制度此后长期沿用下来。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竹简,提供了秦律的部分内容,包括《盗律》《田

律》……等。其中刑罚有:斩首、磔(zh6断裂肢体)、赞(zT)、笞(chT)、迁、耐、刷

(y।割鼻)、鎏(wCi铁足)等”。

»>多媒体课件播放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律令

拓展思考:秦朝律令有什么特点?严酷

秦朝以哪派学说治国?法家

3.文化上:统一文字

将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多媒体课件播放六国文字和秦朝官府文书

影响: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族文化的交流。

4.经济上

(1)统一货币

废除东方六国各自的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为什么要以圆形方孔为钱币造型?

代表天圆地方,皇权对天下的统一

你知道圆形方孔铜钱在中国古代沿用了多久?

沿用到清末出现银元为止。

>»多媒体课件播放六国货币

(2)统一度、量、衡

度(长短):寸、尺、丈、引量(容积):合、升、斗、桶

衡(轻重):铢、两、斤、钧、石

影响:利于各地各民族物质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播放秦铜量

5.交通上

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车轨

影响: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客观上,使车辆畅行无阻,交通便利,加强了各地的

交流

»>多媒体课件播放秦朝车马与驰道

《史记》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执,书同文”的文字描述,请你说说这句话

的大意。它指的是发生在什么时代的历史事件?这时国家的发展其有什么重要意义?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管理)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和统一文字等;

它指的是发生在秦朝的事。这些措施巩固了秦朝的统一。

6.思想上

完成统一后不久,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前六

国的贵族们猛烈抨击秦的统治。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我们这些六国贵族就丧失了以前的地位,我们要复国!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不符合旧制,我们应该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

焚六国史书,民间诗、书、百家书(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

»>多媒体课件播放焚书坑儒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术士与儒生),皆坑之咸阳。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看法。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造成了

哪些影响?

利: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弊:钳制了思想,摧残文化。

>»多媒体课件播放秦朝的疆域

通过秦始皇的开拓和经营,秦朝疆域广阔,东到东海,西抵陇西,南至南海,北达长城

一带,人口约2000万,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关于秦始皇的功和过,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的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人则

咒骂秦始皇“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贾谊:《过秦论》:帝失误、臣失语、不仁义、失民心。

唐代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明代李贽: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班,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你眼中的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温馨提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评价;主要看他的行为是

否推动了社会发展。

功: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

币、度量衡,大修弛道,开凿灵渠,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等,促进了

社会发展,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过:秦始皇统治时,滥用民力,赋税沉重,法律严酷,焚书坑儒,使中国古代文化遭到

了严重的破坏。

总的来说,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功大于过。

三、课堂总结

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箧权的官僚制L巩固了封建国事的统一。

政治度(皇寿制度.三公制度、郡昼

加强了对人民的垸治。

制度)、俄布律令i

有利于经济的交洗,促进了

百统一货而:统一度量衡

羟济的发展,

文化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军情畅行无用,有利于全国交通

钿修地道,排踣障,车同轨

和羟济文化往来

es焚书坑住钳制了思想,雇残7文化。

四、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时间一►公元前221年

人物---嬴政

卷朝建立

都城一►威阳

地位--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开创皋朔膈域:东到东海.西柢昵西,南至南海.北达长城一带

大一统荔业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法律—统一法律

文化一►统一文字(小篆)

秦朝巩固政权的措施,

经济f统一货币(四彩方孔枝)和度量衡

交通一►大修驰道•统一车就

思想一►焚书坑情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

②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认识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从而理

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同秦朝灭亡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王陵,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生死仍未知;老三忙耕田,租

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这是来自秦朝一位农民

的告白,它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现象?它与秦朝的灭亡有关系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

学习本课吧!

二、新课学习

一、秦朝的灭亡

1.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大兴土木

①大修宫殿

秦始皇好大喜功、奢侈无度,还在统一战争中,每灭一国即仿效其宫室,在咸阳修筑相

同的宫殿,并将“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后来,更“营建朝宫”,其“前殿阿房,

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多媒体课件播放阿房宫

②建陵墓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整个陵区占地56

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皇帝陵墓中规模最大的。后期据史书记载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多媒体课件播放秦始皇陵和兵马俑

③修长城

秦始皇修筑抵御匈奴的城防,西起临济(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共长万余里,以防

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匈奴,即开始修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人。在当时生

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

»>多媒体课件播放长城

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一一《汉书.严安传》

徭役繁重:秦人口约两千万,长年服役者约三百万,占成年男子的三分之一。

(2)刑法残酷

秦朝法律告示

按照国家规定:国家的法令…。先是黑京面(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刑),

然后副(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轿断),

最后是随(音海,即剁成肉酱)…。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罪…。

»>多媒体课件播放束颈的铁钳和铁桎(zhi脚镣)

(秦朝刑罚严酷,以至)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穿囚衣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

市场一样),天下愁怨,溃而叛之.一一《汉书•刑法志》

族诛一一指某人犯了大罪致使血亲均受连累而受刑。

连坐一一指某人犯了罪致使邻居或熟人共同受刑。

阅读课本第53页资料1、资料2,尝试归纳秦朝刑罚的特点。

秦朝刑罚特点:刑罚种类繁多,刑罚手段残忍,刑期很长,轻罪重罚。

秦二世更加残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小儿子胡亥与赵高、李斯

勾结,阴谋夺得皇帝位置,称为秦二世。秦二世昏庸残暴,使秦朝加速走向灭亡。

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

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多媒体课件播放指鹿为马

为什么庞大的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历史?

材料一: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骊山墓。

(1)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

材料二:秦王时期,征调的劳役人员多达70万。常年在外服役的人有二三百万。

(2)沉重的徭役

材料三:在当时,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遭到残酷的镇压。这便使全国变成一个巨大的

监狱,到处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景象。

(3)严刑峻法

材料四:董仲舒“(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二

一—《汉书•食货志》

(4)繁重的赋税

(5)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延续了秦始皇的统治方法,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

原因: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

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影响: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

幕,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项羽、刘邦起义

项羽先是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与此同时,刘邦率兵西攻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多媒体课件播放刘邦攻入咸阳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

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

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现在人们常用

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二、汉朝的建立

1.楚汉之争

帝位的争霸

西楚霸王:入咸阳大肆杀掠、火烧秦宫、鸿门宴、狂妄自大、不善用人、乌江自杀

沛公:入咸阳“约法三章”得民心机智借口上厕所逃跑养精蓄锐,拜韩信为帅,

暗渡陈仓,反攻项羽四面楚歌

项羽

秦末反秦义军重要领袖、名将、楚军统帅。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楚国名

将项燕之孙。领导农民起义军,取得了巨鹿之战的重大胜利,为推翻秦朝统治做出了杰出贡献。

后与刘邦争夺天下,兵败自杀。

>»多媒体课件播放项羽

刘邦

汉高祖刘邦,生于前256年,出身布衣,早年任亭长。后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自称“沛公”,

后先项羽入关,攻克咸阳,项羽怒,欲杀刘邦,刘邦巧赴鸿门宴,被封于巴蜀。养精蓄锐,拜韩信

为帅,暗渡陈仓,反攻项羽,后经4年大战,最后打败项羽,项羽乌江自刎而亡。刘邦统一全国,

建立汉朝。

»>多媒体课件播放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彻底击败项羽,项羽自杀,楚汉之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

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刘邦能战胜项羽的原因:

①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法,赢得民心。

②善于用人,得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众人的辅佐。

③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物质丰富。

④项羽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纵兵杀掠,大失民心。

很多成语出自秦末和楚汉战争时期。根据下面的提示,看看你能说出哪些成语。

•项羽率领的楚军在与秦军的一次战役中,令将士带上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

船,烧掉军营,最后以少胜多。破釜沉舟

•鸿门宴上,项羽的武士项庄借舞剑助兴之机,试图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

沛公

・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Gai)下,并让士兵们唱起楚歌,勾起楚军的思乡之情,

楚军无心恋战,纷纷溃散。四面楚歌

2.汉初的统治

(1)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皇帝出门,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驾车,将相只

好乘牛车。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

……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一一《汉书•食货志》

为什么汉初统治者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①原因:长期战争使经济凋零

吸取秦朝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巩固统治。

②目的:为了恢复经济发展

③主要措施:读教材P54归纳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分别在统治期间采取的措施。

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

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

次;减轻刑罚,废除了肉刑。

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减轻刑罚,重视农耕

(2)文景之治

什么叫做“文景之治”?

指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

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奖励耕作;提倡节俭;

“以德化民”。

想一想:

.............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京师之钱累百镇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

败不食。

一一《史记评准书》

综合上述材料,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统治者应注意减轻人民负担,保持社会稳定,要“以人为本”,根据人民的意志来制定

国家的方针政策等。

»>多媒体课件播放西汉疆域

三、课堂总结

秦的暴政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作为农民起义后来阶段的领袖

刘邦与项羽,为了争夺权力而开始楚汉之争,刘邦以弱胜强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

汉朝。刘邦及其子孙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出现“文景之治”

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恨木原因

克接原因

爆发

赛末农民起义

发展

后期

结果

时间

双方:刘邦、顼羽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他汉之争

性质

姑果

建立

汉南祖

休祢生息政策

西汉

3(汉文帝

“文景之治”&.

[汉景帝

第三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汉武帝实施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②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认识到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学会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

【教学重点】

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汉族、汉语、汉人、汉文化、汉学。“汉”从何而来,为什么它能成为我们的代表?今

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历史上的西汉王朝,分析其原因。

二、新课学习

(-)汉武帝时期的统治

1.汉初的统治

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一一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一一汉武帝:经济繁

荣,国力雄厚西汉鼎盛

汉武帝(前157年一前87)年,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

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

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

国家,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庙号“世宗”,谥号“孝武”,葬“茂陵”。

>»多媒体课件播放汉武帝画像

七年级我们学过与汉武帝有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方法,你还记得是哪一个吗?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首创年号纪年,定公元前140年为“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后中

国古代文献就采用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方法。

2.汉初的分封与七国之乱

(1)汉初的分封

西周一一分封制秦朝一一郡县制

西汉一一郡国并行制

为巩固统治,刘邦大量分封王侯。他们在王国内各自为政,用自己的年号,颁布法律,

任免官吏,权力很大。

积极影响: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多媒体课件播放西汉前期形势

资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

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

消极影响: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2)七国之乱

汉初分封的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景帝在位时,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潺联合其他六位

诸侯王起兵反叛,景帝于是派兵平定叛乱。这次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多媒体课件播放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结果如何?

为了安抚诸侯,景帝被迫处死晁错,但是叛乱并没有停止,汉景帝因此认清了诸侯王反

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

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多媒体课件播放汉景帝

3.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1)政治上

七国之乱被平定,但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汉王室仍面临着王国的威胁。

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

的巩固。

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多媒体课件播放汉武帝

①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

以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的子弟,皇帝封他们候,新封的候国归中央直

接统辖的郡管理。

目的: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核心内容:除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

作用: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于能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平封国的势力。

汉武帝“推恩令”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有什么区别?

(1)“推恩令”是允许诸侯王死后把一部分土地分给自己继承人外的其他子弟,最后使

得各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从而巩固了中央政权。分封制是把土地分给有功之

臣或同姓亲属,在各自封地里各诸侯王等同于周天子,享有很大的权力。从而慢慢发展成地

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的权力,最后使中央权力分散。

(2)两者区别:一个是通过减少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实力,从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

的目的。一个是给诸侯分封土地,结果加强了诸侯实力,分散了中央权力.

②加强监察制度

目的: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和皇族的监督。

措施: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监察区),每部委派刺史一人,定

期巡视。

中央:设立司隶校尉,以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影响: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2)经济上

措施:将地方的货币铸造、食盐与铁器生产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

的生产和销售。

作用:极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初,币制混乱,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很不一致。民间私铸行为使这一问题更加

严重。武帝时开始铸造一种标准铜币,因其实际重量和币面值重量一致,都是五铢,故称之

为五铢钱。五铢钱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七百多年。

>»多媒体课件播放五铢钱

(3)思想文化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为了在思想上实现大一统,巩固中央集权

内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凡是与儒家思想不

符的各家思想都被禁绝。

»>多媒体课件播放董仲舒

②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在长安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优秀的学生经考核后可以直接做官。

在地方设立官学,以培养后备官员。

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多媒体课件播放汉代讲学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

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

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

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这种只发展一家学

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是不利的。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多媒体课件播放西汉疆域

(二)东汉的建立

1.王莽篡权

西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婴5岁时西汉实际掌权者宰相级的王莽发动宫廷政变,命其下诏禅

位,西汉王朝灭亡。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后开始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但失

败。

>»多媒体课件播放王莽

2.东汉的建立

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25年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

»>多媒体课件播放光武帝

3.东汉的衰亡

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中期以后,外戚二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

统治日益黑暗。最后,在起义军的打几下,东汉名存实亡。

东汉的灭亡220年

>»多媒体课件播放东汉疆域

三、课堂小结

双武帝AL西双潇入躲礴时期.他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个鼎5B局面.

【板书设计】

政治:“报恩令”;利史制及

经济:铸币权收归中央:扶扶官管

汉武帝的大一统

以M文化「案於百家.独尊优术”

2'|推行懦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大学.在地方谈立官学

汉武帝推进

王奉政仪:推翻西汉统治

大一统格局

或立时间:公元25年

开国曳小:光武帝刘秀

东汉的兴衰

都城,:洛阳

概况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秦汉时期与匈奴、西域的关系,知道汉朝对匈奴的和战政策演变的原因;

②了解匈奴的兴起和秦汉统治者巩固边疆的措施;

③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初步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西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培养合作的能力,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图》,

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

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与和,其中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

流。

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与和,其中和是主流。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出示《出塞》王昌龄

问题:“胡”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开疆拓土

1.与匈奴的关系

(1)秦与匈奴的关系

①匈奴的兴起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

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②秦与匈奴的关系:

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修筑城防。西起临跳,东到辽东。

>»多媒体课件播放万里长城

秦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抵御匈奴,维护国家的统一

修长城有什么影响?

观点1:防备、阻止匈奴侵扰,保卫黄河流域文化的发展,保障内地人民安定的生产和

生活。

观点2:长城是秦始皇暴政的象征,为修长城秦朝连年投入数十万人力,它消磨了秦帝

国的国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2.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

»>多媒体课件播放白登之围和单于和亲

①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西汉初期,匈奴实力空前强大,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率士卒约三十万,不断侵扰邻族。

他们利用楚汉相争、中原战乱之机南越长城,袭扰掠夺今冀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公

元前201年,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被匈奴精骑围困七

天七夜,形势危急,后用陈平之计,使人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的胭氏,方得解脱。

结果:被匈奴精骑围困七天七夜,形势危急,使人暗中以厚礼疏通冒顿单于的阕氏,方

得解脱。

白登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皇室

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匈奴大量的财物等,暂时避免匈奴的侵扰。这种政策

持续了几十年。

②汉武帝时期,武力反击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其中第三次(公元前119年)规模最大。

汉初的“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

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

次北击匈奴,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

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多媒体课件播放北击匈奴

③汉武帝以后,和亲与互市的局面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

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

始归一统。

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此后,汉与匈奴间有五十年左右没有战争。它

在客观上促进和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

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多媒体课件播放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年一约前15年),名婚,字昭君,西汉南郡秫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

兴山县人,汉族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

昭讳,又称“明妃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朝和匈奴的亲善关系作出了

杰出贡献,“昭君出塞”成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2)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3)有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才

卫青、霍去病打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西迁;而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促进了西汉边境

的安定、经济发展。

④东汉与匈奴

匈奴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北匈奴仍住在蒙古草原,经常

侵扰东汉边境,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

汉匈文化交流

读教材P60阅读卡,总结两汉时期与匈奴有哪些文化交流。

铁器、■器、奋力

汉文化交隘,匈

‘休肓活•、音乐、我就.....

如何认识汉匈战争的性质?

①两汉时期匈奴与内地汉族政权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之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

略之分,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

②两汉与匈奴的战争是由于匈奴对中原抢掠引起的,匈奴对中原抢掠是非正义的,两汉

对匈奴的战争具有反掠夺反奴役的性质。

如何评价“和亲”政策?

①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②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

交流。

③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多媒体课件播放明妃出塞图

(二)对外交流

1.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1)西域的范围及概况

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

看书P60-61,总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

舞出使财闻目的结果息义

了解了西域

联络大月氏未能完

公元前各国的经济.

第一次共同对付旬成使命

138^政治与文化

情况

朝和

访问西域告汉促迸汉朝和

西3

公元前国,建立友1西域的经济

第二次访

11师好关系文化交流.

张寿

(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

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汉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以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

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

胡桃、胡麻等等。

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

长安一河西走廊一玉门关一大宛一大月氏一大夏一葱岭一阳关一祁连山一陇西一长安

>»多媒体课件播放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路线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

中原地区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绸、金属工具等物品传到西域。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

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多媒体课件播放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作用?

不仅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一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

道。而且还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交往日益频繁,促进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

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②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保障了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

的交流,以及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加强了对西

域的管理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

>»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

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与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西汉政府十分重视对南方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当时越人

的聚居地,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汉武帝发兵征讨云南,滇王降汉。武帝在此设立郡县,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赐滇

王之印。

表明西汉正式对云南地区进行统辖。

>»多媒体课件播放滇王之印

3.汉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①汉与朝鲜半岛的交往

东汉时期,半岛上的各国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

»>多媒体课件播放朝鲜古墓出土的青铜镜

②汉朝与日本的交往

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西汉:日本列岛上的国家派遣使节到达中国。

东汉:中日交往增多,日本的使节常来中国。

>»多媒体课件播放在日本发现的中国古代铜镜

公元57年倭国与汉通好,汉光武帝赠送了一颗金印,它是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的见证物。

»>多媒体课件播放“汉委奴国王”金印发现处纪念碑和“汉委奴国王”金印

【板书设计】

句奴的兴起

司仪的兴起与&抵抑1内奴

宗汉的和战西汉与勾奴的和战

东汉派兵大败北南收.匈奴势力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

最初H的

张零通西城,概.况

京义

开■拓土与

时间

对外交流

西城吊护府的设立,管舔范围

意义

世Ml之路!

I意义

(越人聚居区

现固边检与中外交流经管南方I

I西南民族

中外交流

a本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秦汉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医学、史学、宗教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②知道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表格归纳法和比较法感知秦汉文化的昌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中华古代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造纸术、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

秦汉文化兴盛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

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

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那个累啊,真是难以形容啊!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是什么时候得到解决的?

二、新课学习

(-)先进的科学技术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汉代以前的书写材料

①原始社会:陶器

②商周时期:甲骨、青铜器

③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竹木简、布帛

>»多媒体课件播放汉代以前的书写材料

(2)纸的发明

①最早的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纸,

说明在西汉前期,我国已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

②特点:造价低廉,携带方便,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

>»多媒体课件播放放马滩纸

(3)蔡伦改进造纸术

①概况:

东汉蔡伦在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的基础上,在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

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②影响: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使纸的使

用逐渐普及起来。

»>多媒体课件播放蔡伦

资料1在大量使用纸书写以前,人们主要用毛笔在木简或竹简上书写,再将写好的单

枚简编连成册。由于竹木简很笨重,书多了,就需要用车来运载。

资料2有学者曾估算过《史记》的重量。如果每枚简可写38个字,《史记》共130篇,

52.65万字,就要用简13855枚,重量达43.7—48.1千克。如果用新鲜的竹简,会重达58.33

千克,体积则是现在纸本的225倍。

联系资料想一想,纸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

史的进程。

2.数学成就

(1)《周髀算经》

①内容:记载了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

四弦五”。

②意义: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多媒体课件播放周髀算经

(2)《九章算术》

①内容: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成就。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

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②成就: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说明我国实用数学成熟的实际时间

很早。

»>多媒体课件播放九章算术

(2)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①医圣一一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

了我国中医治疗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多媒体课件播放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书影

②神医一一华佗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

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多媒体课件播放华佗和五禽戏

(二)史学和宗教成就

1.《知己》

作者: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

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体例(体裁):纪传体通史

»>多媒体课件播放司马迁画像

史学价值:首创纪传体,是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体例完善,史料翔实。

文学价值:叙事简洁,文笔生动,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多媒体课件播放史记书影

《史记》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爱憎分明、实事求是。如:肯定陈胜、吴广起义,指斥暴君、酷吏,大胆评论汉武帝

的功过等。

(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现了忠于

史事的崇高品德。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选择的是“重于泰山”。

因此,他做到了求真务实、不畏权势、视死如归,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鲁迅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应该如何多角度认识他对《史

记》的评价呢?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史记》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韩城,是后世人为了纪念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而修建

的。

>»多媒体课件播放司马迁祠

2.宗教

(1)佛教的传入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东汉初年开始逐渐兴盛。

①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不是今天的印度,而是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

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

②传入时间

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有的地方兴建佛寺。

③教义

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通过修行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才能

超越生死烦恼,达到解脱的境界

④影响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一一白马寺

东汉明帝派专使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让两位高僧在

洛阳传教,还为他们建造了洛阳白马寺,佛教在中国传布开来。

>»多媒体课件播放白马寺

(2)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

想和神仙方术。

①教主:道教尊崇道家学派老子为教主(被尊称为“太上老君”)

②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多媒体课件播放神仙炼制仙丹

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兴起或信仰

小发源地主要1:张

教传入时间对象

人死屈的转生来世,

佛占公人1时纪

今生要忍受苫・,

敕印底(西汉末年)

来耻才能耐到率相

修身养性,

中国东汉神仙道观煤制丹药.

以求得道成仙1

想一想,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稳定,提供良好的环境;

②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中外交流频繁;

④各民族共同创造,继承发扬前代传统等。

【板书设计】

造纸术:东汉德伦

(科技数学:《周髀算经渊九章算术为

医学:《肾帝内经冰伤宸杂病论》、“麻沸散工“五禽戏”

昌盛的秦汉文化史记》:作者、地位、内容、影响、评价

佛教

宗教

道教

综合探究三探究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

②理解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再认或再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

外文化交流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