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授课教案_第1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授课教案_第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授课教案_第3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授课教案_第4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授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污染控制工程》授课教案

目录

第一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1

1.1污水质...................................................................1

2.2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2

2.3污水出路................................................................4

第二章污水的物理处理...........................................................4

2.1格栅和筛网..............................................................5

2.2沉淀的基础理论..........................................................6

2.3沉砂池..................................................................9

2.4沉淀池..................................................................16

2.5调节池..................................................................12

2.6隔油和破乳.............................................................17

2.7浮上法.................................................................18

2.8过滤.................................................................23

第三章污水的化学处理..........................................................29

3.1化学混凝法.............................................................29

3.2中和法..................................................................31

3.3化学沉淀法.............................................................32

3.4氧化还原法.............................................................32

第四章污水的物理化学法处理...................................................32

4.1吸附法..................................................................32

4.2离子交换法.............................................................34

4.3萃取法.................................................................35

4.4膜析法.................................................................36

第五章废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388

5.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38

5.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环境...........................................41

5.3反应速度和反应级数...................................................42

5.4米歇里斯-门坦方程式....................................................44

5.5莫诺特方程式...........................................................45

5.6废水生物处理工程的基本数学式..........................................46

第六章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47

6.1稳定塘.................................................................48

6.2污水土地处理...........................................................51

第七章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二)——生物膜法52

7.1生物滤池..............................................................53

7.2生物转盘..............................................................61

7.3生物接触氧化..........................................................63

7.4生物流化床............................................................64

第八章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二)——活性污泥法..................................66

8.1基本概念................................................................66

8.2活性污泥法的设计计算...............................................68

8.3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71

8.4活性污泥法的设计计算...............................................73

8.5活性污泥法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一些重要问题..............................82

8.6二沉1也................................................................85

第九章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86

9.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86

9.2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86

9.3厌氧生物处理法的设计...................................................87

9.4厌氧和好氧技术的联合...................................................87

第十章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88

10.1氮、磷的去除..........................................................88

10.2城市污水的三级处理....................................................94

第十一章污泥的处理和处置.....................................................94

11.1污泥的来源、性质和数量................................................94

11.2污泥的处置及其前处理.................................................97

11.3污泥浓缩..............................................................97

11.4污泥的稳定............................................................98

11.5污泥的调理............................................................99

11.6污泥脱水.............................................................100

11.7污泥的干燥与焚化.....................................................101

11.8污泥的管道输送.......................................................101

第十二章污水处理厂的设计.....................................................102

12.1厂址选择..............................................................102

12.2厂、站处理方法和流程的选择..........................................103

12.3污水厂的平面布置.....................................................103

12.4污水处理厂的高程布置.................................................103

《水污染控制工程》授课教案

上部:水处理技术I

第一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学时分配:2学时

本章教学要点:重点在于要求学生掌握水体自净作用的定义、机理,了解污水回用领域及水

质要求。

教学内容:

1.1污水质

污水水质通用三大类指标:

一、物理性指标:

1、温度:工业废水常引起水体热污染。

2、色度:感官性指标,水的色度来源于金属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3、嗅和味:感官性指标,水的异臭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

污染物质。

4、固体物质:溶解物质和悬浮固体物质。

二、化学性指标:

1、有机物:

(1)生化需氧量(BOD):biologicaloxygendemand,在规定条件下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

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20℃,5d)o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

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污水的生化需

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100d完成。实际

中,常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5日生化需氧量(BODs);通常以20℃为

测定的标准温度。

(2)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用化学方法氧化分解废水水样中有机

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成氧量(。2)(mg/L)。

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倍酸钾KzCnO(称CODa)和高镭酸钾KMnC>4(称CODMn或

OC)o酸性条件下,硫酸银作为催化剂,氧化性最强。废水中无机的还原性物质同样被氧

化。如果废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相对稳定,则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

系:生活污水通常在0.4~0.5。

(3)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

TOC:totalorganismcarbon,在950℃高温下,以伯作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然后

测定气体中的C0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碳元素总量。测定中应该去除无机碳的含量。

TOD:totaloxygendemand,在900~950℃高温下,将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

机物,包括难分解的有机物及部分无机还原物质),燃烧氧化成稳定的氧化物后,测量载气

中氧的减少量,称为总需氧量(TOD),TOD测定方便而快速。

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的相关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不变的条

件下,BOD与TOC或TOD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油类污染物

石油类:来源于工业含油污水。动植物油脂: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和食品工业。

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的资源价值。油膜覆盖水面阻碍

水的蒸发,影响大气和水体的热交换。油类污染物进入海洋,改变海水的反射率和减少进入

海洋表层的日光辐射,对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大面积油膜将阻碍大

气中的氧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很大,堵塞鱼

的鳏部,能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水产品的食用价值。破坏风景区,危害鸟类生活。

(5)酚类污染物

酚污染来源:煤气、焦化、石油化工、木材加工、合成树脂等工业废水。原生质毒物,

可使蛋白质凝固,引起神经系统中毒。酚浓度低时,能影响鱼类的涧游繁殖。酚浓度达0」〜

0.2mg/L时,鱼肉有酚味。酚浓度高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绝迹。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

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有时甚至使其停止生长。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

异臭(0.001mg/L即有异味,排放标准0.5mg/L)。灌溉用水酚浓度超过5mg/L时,农作物

减产甚至枯死。

2、无机性指标

(1)植物营养元素:过多的氮、磷进入天然水体,易导致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尤其是藻

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影响鱼类生存,并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

为沼泽和干地。

(2)pH和碱度: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在6〜9之间。当天然水体遭受酸碱污染时,

pH发生变化,消灭或抑制水体中生物的生长,妨碍水体自净,还可腐蚀船舶。碱度指水中

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按离子状态可分为三类:氢氧化物碱度;碳酸盐碱度;重碳

酸盐碱度。

(3)重金属:作为微量金属元素。重金属的主要危害:生物毒性,抑制微生物生长,使蛋

白质凝固;逐级富集至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三、生物性指标

(1)细菌总数:水中细菌总数反映了水体有机污染程度和受细菌污染的程度。常以细菌个

数/mL计。饮用水:<100个/mL,医院排水:<500个/mL。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的值可表明水样被粪便污染的程度,间接表明有肠道病菌存在的

可能性。常以大肠菌群数/L计。饮用水:<3个/L,城市排水:<10000个/L。

来源及危害:

来源:生活污水:肠道传染病、肝炎病毒、SARS,寄生虫卵等;制革屠宰等工业废水:

炭疽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医院污水:各种病原体。

危害:传播疾病,影响卫生,导致水体缺氧。

1.2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一、水体的自净作用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根据

净化机制分为三类:

(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

(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3)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1、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1)竖向混合阶段: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

散,由于一般河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较小,所以首先在深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从排

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混合阶段,同时也存在横向混合作用。

(2)横向混合阶段: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混合过程。经过一定

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这一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

(3)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相等。河水向

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的浓度将不再变化,非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断减少。

2、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当持久性污染物随污水稳态排入河流后,经过混合过程达到充分混合阶段时,污染物浓

度可由质量守恒原理得出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Pwlvw+夕h4vh

4vw+9vh

式中:P——排放口下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

pw,<7vw--------污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外,伏h——上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3、非持久性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降解

河断面达到充分混合后,污染物浓度受到纵向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自身分解作用不断减

小。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其变化过程可用下式描述:

式中:U——河水流速;

X一初始点至下游X断面处的距离;

M——纵向分散系数;

K一污染物分解速度常数;

po—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

4、氧垂曲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

垂曲线。

有机物降解:也•=-

dt〜

A.=夕"不"

PLA。。-e/")

氧垂曲线的求解:=

dt

某点处的氧不足量变化速率是该处耗氧速率和复氧速率之和:

~~~=K]•PL一七

df

求解得某点的亏氧量:

某点的溶解氧:pc=pcs-"D

Pc=Pcs—(Pcs—Pc»e-叱+(e-2_e-q')

K]一K?

到达最缺氧点时间dpD/dr=O:

In]ODOK-K).

(&•Ao

t=———------------------------—

kKM

二、污染物在不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扩散和分解受到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深等因素的影响。河口是指河

流进入海洋前的感潮河段。河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潮汐影响,受涨潮、落潮、平潮时的水

位、流向和流速的影响。湖泊水库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

力较弱。海洋虽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是海湾或海域局部的纳污和自净能力差别很大。污染

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

2.3污水出路

污水的最终出路:排放水体;工农业利用;地下水回灌。

一、污水排放水体的限制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海洋水质量标准GB3097。

二、污水回用应满足的要求

污水回用应满足的要求:对人体健康不应产生不良影响;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不应产

生不良影响;对产品质量不应产生不良影响;应符合应用对象对水质的要求或标准;应为使

用者和公众所接受;回用系统在技术上可行,操作简便;价格应比自来水低廉。

城市污水回用的几个方面:

1、城市生活用水和市政用水:

(1)供水

(2)城市绿地灌溉

(3)市政与建筑用水

(4)城市景观

2、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

3、工业

(1)工艺生产用水

(2)冷却用水

(3)锅炉补充水

(4)其他杂用水

4、地下水回灌

5、其他方面

第二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学时分配:16

本章教学要点:重点掌握掌握格栅、调节池、平流式沉砂池、沉淀池、平流式隔油池和压力

溶气浮上法、过滤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计算,熟悉沉淀的类型和沉淀池的形式。

本章难点: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及斜板(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教学内容:

2.1格栅和筛网

一、格栅的作用

作用: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

常运行。

格栅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

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选用栅条间距的原则:不堵塞水泵和水处理厂、站的处理设备.

格栅所截留的污染物数量与地区的情况、污水沟道系统的类型、污水流量以及栅条的

间距等因素有关,可参考的一些数据:

1、当栅条间距为16~25mm时,栅渣截留量为0.10~0.05m3/(103nP污水);

2、当栅条间距为40mm左右时,栅渣截留量为0.03~0.01n?/(103D?污水);

3、栅渣的含水率约为80%,密度约为960kg/m3。

格栅的清渣方法:

1、人工清除:与水平面倾角:45°~60°,设计面积应采用较大的安全系数,一般不小于

进水渠道面积的2倍,以免清渣过于频繁。

2、机械清除:与水平面倾角:60°~70°,过水面积一般应不小于进水管渠的有效面积的

1.2倍。

格栅栅条断面形状:圆形;矩形;方形。圆形的水力条件较方形好,但刚度较差目前

多采用断面形状为矩形的栅条。

过格栅渠道的水流流速:格栅渠道的宽度要设置得当,应使水流保持适当流速,一方

面泥沙不至于沉积在沟渠底部;另一方面截留的污染物又不至于冲过格栅,通常采用

0.4~0.9m/so

污水过栅条间距的流速:为防止栅条间隙堵塞,一般采用0.6~1.0m/s;最大流量时可高

于1.2~1.4m/s;渐扩a=20。,沉底大于水头损失。

二、格栅的设计与计算

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2的计算:

2

V.

4=%•%%=J----sina-k

2g

式中:h0—计算水头损失,m;

v—污水流经格栅的速度,m/s;

—阻力系数,其值与栅条断面的几何形状有关;

a——格栅的放置倾角;

g----重力加速度,m/s2;

k—考虑到格栅受污染物堵塞后阻力增大的系数,可用式:上3.36V-1.32求定,一

般采用我=3。城市污水一般取0.1~0.4m。

1.格栅的间隙数量〃

〃=4vmax,Jsina/3/”)

式中:[vmax---最大设计流量,in%;

d----栅条间距,m;

h——栅前水深,m;

V—污水流经格栅的速度,m/s。

2.格栅的建筑宽度方

b-s(n—\)+dn

式中:b——格栅的建筑宽度;

s----栅条宽度,m。

3.栅后槽的总高度h总

h&=/?+%+%

式中前—栅前水深,m;

h,——格栅的水头损失,m;

/ii——格栅前渠道超高,一般20.3m。

4.格栅的总建筑长度L

L=Zq+乙2+1。+0-5+H、/tga

式中:h——进水渠道渐宽部位的长度,m;

L=…

'2tga,

其中:加——进水渠道宽度m;

ai——进水渠道渐宽部位的展开角度,一般为=20。;

L2——格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位的长度,一般匕=0.5";

Hi——格栅前的渠道深度,m。

5.每日栅渣量W

叫X8M00

"KzXlOOO

式中:明——栅渣量,m3/(l()3m3污水);

Kz—生活污水流量总变化系数。

三、筛网

作用:用于废水处理或短小纤维的回收

形式:振动筛网;水力筛网

格栅、筛网截留的污染物的处置方法:填埋;焚烧(820C以上);堆肥;将栅渣粉碎后

再返回废水中,作为可沉固体进入初沉池。

2.2沉淀的基础理论

一、概述

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

离的一种过程。

沉淀处理工艺的四种用法:

1、沉砂池: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易沉物。

2、初次沉淀池:较经济地去除,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3、二次沉淀池:用来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产生的生物膜、活性污泥等,使处理后的水

得以澄清。

4、污泥浓缩池:将来自初沉池及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

筑物的尺寸及处理费用等。

二、沉淀的类型

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和浓度,沉淀可分成四种类型:

1、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

进行沉淀,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

中。

2、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

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

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3、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

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

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4、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

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

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三、自由沉淀及其理论基础

分析的假定:颗粒为球形;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质量等不变;颗粒只在重

力作用下沉淀,不受器壁和其他颗粒影响;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淀时,因受重力作用产生

加速运动,经过很短的时间后,颗粒的重力与水对其产生的阻力平衡时,颗粒即等速下沉。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受力:重力、浮力。重力大于浮力时,下沉;重力等于浮力时,相

对静止;重力小于浮力时,上浮。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受力分析:

1.悬浮颗粒在水中受到的力&

&是促使沉淀的作用力,是颗粒的重力与水的浮力之差:

Fg=Vps-<g-V-pL-g=V.<g(ps-pL)

式中:Fg——水中颗粒受到的作用力;

V—颗粒的体积;

ps——颗粒的密度;

PL——水的密度;

g——重力加速度。

2.水对自由颗粒的阻力

&/心/2)

式中:FD——水对颗粒的阻力;

力——阻力系数;

A——自由颗粒的投影面积;

"s——颗粒在水中的运动速度,即颗粒沉速。

球状颗粒自由沉淀的沉速公式:

当颗粒所受外力平衡时,

即:丫避(2一人)=兄工—(8/公/2)

1a1

因:V^-nd\A^-nd2

64

得球状颗粒自由沉淀的沉速公式:

-|1/2

4gss-PL),d

.3"_

当颗粒粒径较小、沉速小、颗粒沉降过程中其周围的绕流速度亦小时,颗粒主要受水的

黏滞阻力作用,惯性力可以忽略不计,颗粒运动是处于层流状态。

在层流状态下,7=24/Re,带入式中,整理得自由颗粒在静水中的运动公式(亦称斯托克斯

定律):~--gd2

式中:〃——水的动力黏度。

斯托克斯定律:U^—-PS~PL-g-d2

S18〃

由上式可知,颗粒沉降速度“s与下述因素有关:

1、当Ps大于PL时,A-PL为正值,颗粒以“S下沉;

2、当心与加相等时,〃S=0,颗粒在水中呈悬浮状态,这种颗粒不能用沉淀去除;

3、小小于PL时,2S-0L为负值,颗粒以“S上浮,可用浮上法去除。

4、"S与颗粒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增加颗粒直径有助于提高沉淀速度(或上浮速度),

提高去除效果。

5'%与"成反比,〃随水温上升而下降;即沉速受水温影响,水温上升,沉速增大。

四、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理想沉淀池:分为: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污泥区域四个部分。

理想沉淀池的几个假定:

1、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同,水平流速为心

2、悬浮颗粒在沉淀区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为〃;

3、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4、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当某一颗粒进入沉淀池后,一方面随着水流在水平方向流动,其水平流速丫等于水流速度;

v=qjA'=qv/(H乂b)

式中:v—颗粒的水平分速;

q、---进水流量;

——沉淀区过水断面面积,Hxb;

H—沉淀区的水深;

b——沉淀区宽度。

另一方面,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沿垂直方向下沉,其沉速即是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颗

粒运动的轨迹为其水平分速V和沉速U的矢量和,在沉淀过程中,是一组倾斜的直线,其坡

度i=u/v(>

设“0为某一指定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

1、当颗粒沉速"初。时,无论这种颗粒处于进口端的什么位置,它都可以沉到池底被去除,

即左上图中的迹线与

2、当颗粒沉速时,位于水面的颗粒不能沉到池底,会随水流出,如左下图中轨迹孙"

所示;而当其位于水面下的某一位置时,它可以沉到池底而被去除,如图中轨迹x'y所

示。说明对于沉速“小于指定颗粒沉速,,0的颗粒,有一部分会沉到池底被去除。

设沉速为阳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dP,其中的颗粒将会从水中沉到池底而去除。

在同一沉淀时间下式成立:h-uA-t;H=u0-t

hu

故:bh/H=u}/u()—・dP=」dP

Hw0

对于沉速为M的全部悬浮颗粒,可被沉淀于池底的总量为:

Cl,o

”o%/〃0必=714/dP

J0

而沉淀池能去除的颗粒包括它“0以及的两部分,故沉淀池对悬浮物的去除率为:

7-(1-^)+—I”f0udP

〃。J°

式中:P。一沉速小于曲的颗粒在全部悬浮颗粒中所占的比例;

(l-Po)——沉速到0的颗粒去除率。

上页图的运动迹线中的相似三角形存在着如下的关系:

v/uQ-L/Hv=ua-(L/H)

将上式带入式中v=qv/A'=qv/Hxb并简化后得出:

qv=ua-(L/H)-H-b-uQ-Au0-/A

qJA——反映沉淀池效力的参数,一般称为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或称沉淀池的过流率,

用符号q表示:,,

q=q、/A

理想沉淀池中,“°与“在数值上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概念不同:

no的单位是m/h;g表示单位面积的沉淀池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量,单位是m3/(m2h)o

故只要确定颗粒的最小沉速“0,就可以求得理想沉淀池的过流率或表面负荷率。

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与池的水面面积4有关,与池深,无关,叩与池的体积V无关。

2.3沉砂池

沉砂池的作用: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

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

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沉砂池的几种形式:平流式、竖流式、曝气沉砂池、旋流式沉砂池、Doer沉砂池等。

沉砂池工程设计中的设计原则与主要参数:

1、城市污水厂一般均设置沉砂池,并且沉砂池的个数或分格数应不小于2;工业污

水是否要设置沉砂池,应根据水质情况而定。

2、设计流量应按分期建设考虑:最大时流量、最大组合流量、合流制流量

3、沉砂池去除的砂粒相对密度为2.65,粒径为0.2mm以上。

4、城市污水的沉砂量可按每106m3污水沉砂30m3计算,其含水率约为60%,容重

约1500kg/m3),

5、贮砂斗的容积应按2d沉砂量计算,贮砂斗壁的倾角不应小于55°,排砂管直径

不应小于200mm。

6、沉砂池的超高不宜小于0.3m。

一、平流式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

1、平流式沉砂池的系统参数

(1)污水在池内的最大流速为0.3m/s,最小流速为0.15m/s;

(2)最大流量时,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不少于30s,一般为30~60s;

(3)有效水深应不大于1.2m,一般采用0.25~1.0m,池宽不小于0.6m;

(4)池底坡度一般为0.01~0.02,当设置除砂设备时,可根据除砂设备的要求,考虑

池底形状。

2、平流式沉砂池的计算公式

(1)长度L

L=vt

式中: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速度,m/s;

t—最大设计流量时的停留时间,So

(2)水流断面面积A

A=4、max/U

式中:《vmax---最大设计流量,m%。

(3)池总宽度方

b=A/hi

式中:h2—设计有效水深。

(4)贮砂斗所需容积V

q、786400

y_/V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6

式中:x—城市污水的沉砂量,一般采用30m3/(106m3污水);

T—排砂时间的间隔,d;

kz——生活污水流量的总变化系数。

(5)贮砂斗个部分尺寸计算

设贮砂斗底宽4=0.5m;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为60。;则贮砂斗的上口宽打为:

4tg60°

贮砂斗的容积V1:

Vj=i/2'3(S,+52+7V5;)

式中田3——贮砂斗高度,m;

0,S2——贮砂斗上口和下口的面积。

(6)贮砂室的高度〃3

设采用重力排砂,池底坡度i=6%,坡向砂斗,则:

%=h1+0.06l2=/Z'3+0.06(L-2b2-b')/2

(7)池总高度/?

〃=4+为+为

式中:加---超高,m;

h2---有效水深,m;

必——贮砂斗高度,m。

(8)核算最小流速Vmin

Vmin=4vmin/n\'Anin

式中:qvmin---设计最小流量,m3/s;

n\——最小流量时工作的沉砂池数目;

Amin——最小流量时沉砂池中的水流断面面积,n?。

二、曝气沉砂池

曝气沉砂池的特点: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

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

1、曝气沉砂池的构造:

(1)、曝气沉砂池是一个长形渠道,沿渠道壁一侧的整个长度上,距池底约60~90cm处

设置曝气装置;

(2)、在池底设置沉砂斗,池底有i=0.1~0.5的坡度,以保证砂粒滑入砂槽;

(3)、为了使曝气能起到池内回流作用,在必要时可在设置曝气装置的一侧装设挡板。

2、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

污水在池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形式,其一为水平流动(一般流速O.lm/s),同时在池的横

断面上产生旋转流动(旋转流速0.4m/s),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形式。

由于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

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沉于池底的砂粒较为纯净,有机

物含量只有5%左右,长期搁置也不至于腐化。

3、曝气沉砂池的设计参数

(1)水平流速一般取0.08~0.12m/s。

(2)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为4~6min;雨天最大流量时为1~3min。如作为预曝气,

停留时间为10~30min。

(3)池的有效水深为2~3m,池宽与池深比为池的长宽比可达5,当池长宽比

大于5时,应考虑设置横向挡板。

(4)曝气沉砂池多采用穿孔管曝气,孔径为2.5~6.0mm,距池底约为0.6~0.9m,并应

有调节阀门。

(5)曝气沉砂池的形状应尽可能不产生偏流和死角,在砂槽上方宜安装纵向挡板,进

出口布置,应防止产生短流。

2.4沉淀池

沉淀池按使用功能分:

1、初次沉淀池:生物处理法中的预处理,去除约30%的BODs,55%的悬浮物

2、二次沉淀池:生物处理构筑物后,是生物处理工艺的组成部分

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

1、平流式:池型:长方形一端进水,另一端出水,贮泥斗在池进口

2、竖流式:池内水流由下向上,池型:多为圆形,有方形或多角形,池中央进水,池四

周出水,贮泥斗在池中央

3、辐流式:池内水流向四周辐流,池型:多为圆形,有方形或多角形,池中央进水,池

四周出水,贮泥斗在池中央

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

(1)进水区、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平稳,以提高沉淀效率。

(2)沉淀区是沉淀进行的主要场所。

(3)贮泥区贮存、浓缩与排放污泥。

(4)缓冲区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沉淀池的运行方式:

(1)间歇式:工作过程:进水、静止、沉淀、排水。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物在静止时完

成沉淀过程,由设置在沉淀池壁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2)连续式:污水连续不断地流入与排出。污水中可沉颗粒的沉淀在流过水池时完成,

这时可沉颗粒受到重力所造成的沉速与水流流动的速度两方面的作用

沉淀池特点与适用条件:

池型优点缺点适用条件

1.对冲击负荷和温采用多斗排泥,每个泥斗1.适用地下水位较高

度变化的适应能需单独设排泥管各自排及地质较差的地区;

平流式力较强;泥,操作工作量大,采用

机械排泥,机件设备和驱2.适用于大、中、小

2.施工简单,造价低动件均浸于水中,易锈蚀型污水处理厂

1.池深度大,施工困难;

1.排泥方便,管理简

2.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

单;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

竖流式的适应能力较差;

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3.造价较高;

2.占地面积较小

4.池径不宜太大

1.采用机械排泥,运1.适用于地下水位较

1.池水水流速度不稳定;

行较好,管理较简单;高的地区;

辐流式2.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

2.排泥设备已有定型2.适用于大、中型污

施工质量要求较高

产品水处理厂

沉淀池的一般设计原则及参数:

1.设计流量

沉淀池的设计流量与沉砂池的设计流量相同。

在合流制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当废水是自流进入沉淀池时,应按最大流量作为设计流量;

当用水泵提升时,应按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在合流制系统中,应按降雨时的

设计流量校核,但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min。

2.沉淀池的只数

对于城市污水厂,沉淀池的个数不应少于2只。

3.沉淀池的经验设计参数

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无污水沉淀性能的实测资料时,可参照教材表10-8的经验参

数选用。

4.沉淀池的有效水深、沉淀时间与表面水力负荷的相互关系,见教材表10-9。

5.沉淀池的几何尺寸

池超高不少于0.3m;缓冲层高采用0.3~0.5m;贮泥斗斜壁的倾角,方斗不宜小于60。,

圆斗不宜小于55。;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

6.沉淀池出水部分

一般采用堰流,在堰口保持水平。出水堰的负荷:对初沉池,应不大于2.9L/(s-m);对二

次沉淀池,一般取1.5-2.9L/(s-m)o

亦可采用多槽出水布置,以提高出水水质。

7.贮泥斗的容积

一般按不大于2d的污泥量计算。对二次沉淀池,按贮泥时间不超过2h计。

8.排泥部分

沉淀池一般采用静水压力排泥,静水压力数值如下:初次沉淀池不应小于14.71kPa

(1.5mH2O);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应不小于8.83kPa(0.9mH2。);生物膜法的二沉池应不

小于11.77kPa(1.2mH2O)o

一、平流式沉淀池

1、平流式沉淀池的构造及工作特点

•进水区有整流措施,保证入流污水均匀稳定地进入沉淀池。

•出水区设出水堰,控制沉淀池内的水面高度,保证沉淀池内水流的均匀分布。

•沉淀池应沿整个出流堰的单位长度溢流量相等,对于初沉池一般为250m3/(m.d),二

沉池为130-250m3/(md)»

•锯齿形三角堰应用最普遍,水面宜位于齿高的1/2处。

•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在堰口处需要设置能使堰板上下移动的调节

装置,使出口堰口尽可能水平.

•堰前应设置挡板,以阻拦漂浮物,或设置浮渣收集和排除装置。

•多斗式沉淀池,不设置机械刮泥设备。每个贮泥斗单独设置排泥管,各自独立排泥,互

不干扰,保证沉泥的浓度。

2、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1).沉淀池的表面积A

4_以"600

zi一

q

式中:/max---最大设计流量,nrVs;

q——表面水力负荷,n?/(m2.h),初沉池一般取1.5-3m3/(m2.h),二沉池一般取

l~2m3/(m2-h)»

(2).沉淀区有效水深h2

h2-q-t

式中:t——沉淀时间,h,初沉池一般取l~2h,二沉池一般取1.5~2.5h。沉淀区有效水深h2通

常取2~3m。

(3).沉淀区有效容积V,

乂=A.4

匕=4maxX”3600

(4).沉淀池长度L

L=v-tx3.6

式中: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mm/s;一般不大于5mm/s。

(5).沉淀池总宽度6

b^A/L

(6).沉淀池的个数〃

n-b/b

式中:b'---每个沉淀池宽度。

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一般为30~50m,为了保证污水在池内分布均匀,池长与池宽比不

小于4,以4~5为宜。

(7).污泥区容积

对于生活污水,污泥区的总容积V:

v=^L

1000

式中:5——每人每日的污泥量,L/(d•人),可参考教材表10-8;

N——设计人口数,人;

T——污泥贮存时间,d。

(8).沉淀池的总高度人

h—hyh2

=hy+4+4+h”4

式中:h\---沉淀池超高,m;一般取0.3m;

h2——沉淀区的有效深度,m;

〃3——缓冲层高度,m;无机械刮泥设备时,取0.5m;有机械刮泥设备时,其上缘应

高出刮板0.3m;

hA——污泥区高度,m;

仙,----泥斗高度,m;

〃4"-----梯形的高度,m。

(9).污泥斗的容积Vi

乂=;%0+52+7^)

式中:$——污泥斗的上口面积,m2;

52——污泥斗的下口面积,m2。

(10).污泥斗以上梯形部分污泥容积匕

匕=也芋川"

式中:L,——梯形上底边长,m;

L2---梯形上底边长,m。

二、竖流式沉淀池

1、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在竖流式沉淀池中,污水是从下向上以流速v做竖向流动,废水中的悬浮颗粒有以下三

种运动状态:

当心V时,颗粒将以"W的差值向下沉淀,颗粒得以去除;

当“=v时,则颗粒处于随遇状态,不下沉也不上升;

当“3时,颗粒将不能沉淀下来,会被上升水流带走。

当颗粒属于自由沉淀类型时,其沉淀效果(在相同的表面水力负荷条件下)竖流式沉淀

池的去除率要比平流式沉淀池低。

当颗粒属于絮凝沉淀类型时,由于在池中的流动存在着各自相反的状态,就会出现上升

着的颗粒与下降着的颗粒,上升颗粒与上升颗粒之间、下沉颗粒与下沉颗粒之间的相互接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