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线索,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

2.学会通过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二、检测预习

请把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读不准音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三、寻美点

作者曾经说: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美在哪里?请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你的发现!

总结:觉得身边处处有美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是闲适的,恬静的。

四、理线索

1、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昆明的景、物、人、事等,这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线:昆明的雨

总结:作者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主意象,写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化抽象为具体,形散神聚,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作为一个高邮人为何思念昆明的雨呢?

资料链接:

1939年,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昆明的雨》写于离开昆明40年后的1984年。

——暗线: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

总结:正是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学写法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让我们感觉情感的浓烈!

通过“凡人小事”来表情达意正是汪老作品的风格!

作品链接: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

“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情书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正是汪老作品的“凡人小事”之美!

六、巧练笔

请以《温暖,藏在心中》为题写一个小片段,注意选取身边的小素材表情达意。

七、小结:

花甲老人念昆明,

诗情画意无限浓。

形散神聚大手笔,

凡人小事见真情。

八、邀你读书

阅读汪曾祺的《翠湖心影》《我的家乡》

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春》中描写春雨的语段引出课题《昆明的雨》。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江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以昆明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共有4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35篇。

(三)检查生字

鲜腴()青头菌()黄焖()

鸡草茎()松毛择净()

红炽()桂花绿釉()

(四)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一句话。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本文写的不仅是雨,还写了哪些景、物、事来突显昆明的雨的特点?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4、说说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事。(选取其中一点进行介绍,要说说使人动情或饶有趣味的地方)我是小导游xxx,欢迎来到昆明,昆明四季如春,……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

(五)品读课文

1、朗读喜欢的段落,品味其中的美

仙人掌木香花_景物的美

菌子杨梅_滋味的美

缅桂花房东送来缅桂花人情的美

雨中喝酒莲池旁与友人喝酒氛围的美

2、这些景、物、事与雨有什么关系?

3、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4、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乡愁,感觉有点散,但其中有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是?

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5、再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感悟昆明的情味,感悟汪老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从中我们可看到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我们看到他热爱生活,他把美好的东西用文字记录下来,使人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六)探究课文

1.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反复、抒情。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2、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运用

“以小见大”的手法。《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出爱的醇厚。仙人掌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以及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七)归纳总结

1、本课主旨

文章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八)拓展延伸

国学经典诵读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译文】我住长江的上游,你住长江的下游。我们虽然共饮着同一条江水,却不能见,只能日日夜夜承受着思念的愁苦。悠悠的江水啊,要流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这段离愁别恨又要到何年何月才会结束。只希望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不会辜负这番相思的情意。

(九)作业布置:

1.用富有情味的语言,用热爱生活的态度记录民权的雨。

2.推荐阅读《端午的鸭蛋》,再次感受汪曾祺富有情味的语言,感受生活的美好。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经历,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

2.结合具体语句,圈点勾画,品味文章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几条你能猜出来是哪位作家吗?

1、他60岁当上了作家

2、他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学生。

3、他自称是全中国吃过马铃薯品种最多的人。(文革时期他被下放到马铃薯研究基地)

4、他说生活是很好玩的,然后一笔一划把这好玩写给了我们

5、他写过的草木,就是没事翻翻,也让你觉得随身带了个花园,或者一个不错的莱园

6、他是一个美食家,就算你刚饱餐一顿,看他写吃、写食物,你还是会饿得咕咕叫。

从上述文字中就知道了描述的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一起借《昆明的雨》来走近汪曾祺,领略他无可比拟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标题是《昆明的雨》,但是作者直接描写雨的笔墨其实并不多,结合我们的课前预习,谁来把文章当中直接描写雨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明确:雨:停停下下,下下停停

雨季: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作者的笔下涉及雨的段落不过就是这5段,也很直白的、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那除了雨,作者还写了昆明的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明确:

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

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事:房东送花、邀友、饮酒

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还写了昆明的物、昆明的人和相关的事。那作者通过描绘这些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怎么样的情感呢?试着用原文来回答。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两次,情感一样不一样呢?我们带着不同的情感读一读。

随着语气的加重,这种想念也是越来越深的。这些景物带着这种想念的情感构成了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笔下,这种物、人、事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由此表达对昆明的想念之情。大家可以来看到,他以情感为线索贯穿了昆明雨季当中的物、人、事,还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明确:形散神聚。

三、品味语言

《昆明的雨》作为本单元的第四篇散文,前面我们学习了《背影》,体会了朱自清笔下散文语言的平实,饱含情感,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体会了散文语言的激情与豪爽。有很多人在读了这篇文章后,评价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那他的这个“味”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在语言中体会汪曾祺的“味”,注意圈点批注,并加以品味。

明确:

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句子生动形象,从牛肝菌的颜色、口感、味道入手,写出了牛肝菌的滋味鲜美,让人垂涎欲滴。同时,句式简短,连用六个标点,语言简洁明了,如话家常。

2、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从这句中的牛粪、马蜂窝这些词体会到了语言的幽默诙谐。

这一部分里面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地方跟我们平常不一样?

明确:它的标点符号有问号和感叹号,那这是什么意思?这种东西也能吃?!说能吃不能吃?不能吃,所以它应该是一种加强语气,怀疑吃惊。第二句是这东西这么好吃?!强调的是惊叹原来这么好吃!所以第一句我们带着怀疑吃惊的语气,第二句带着怀疑惊叹的语气,找一位同学来试一下,读出来了一点点味道,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一盘盘的抄牛肝菌、红烧鸡枞、与青辣椒同炒的干巴菌在这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散发着浓浓的烟火味。

朗读是我们感知散文之美的一把钥匙,希望这节课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来体味。结合具体语句,还读出散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写房东母女给房客增花这一情节叙述体会到了语言的平淡自然,并没有多么煽情的语言来写房东母女,而是如唠家常一般将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文字:

3、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明确:这是生活中普通的一件事,正如同学说的如话家常,就在这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同学们通过分析“时常”、“各家"、“满满”这些词,体会到了昆明人的热情大方、善良友善,因为作者他在这个地方是求学,作为房客,他们俩之间其实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但是房东却愿意把盛开的缅桂花免费发送给房客们,这里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人情味。房东母女爱花,也愿意送花,可以见看见他们非常的善良友善,热情大方,雨季绽放的缅桂花呢,香气弥散在整个昆明,正是因为这昆明人卖花、摘花、赏花、送花让作者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是什么情感是不是呼之欲出了?是的,是对房东的感动、感激和对这份人情的怀念。

这是一个对待生活一片赤诚的人在寻常的人事中收获的厚重的感动。除了对这人情的热爱和和感动,我们再去品一品其它的语句,还能读出什么味道呢?

4、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陈圆圆的传说

在文中引用诗句也好,传说也好,都是为了什么呢?是的,为了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的典雅,让文章更富有有诗意,在这些诗意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概括为文化味。语言之所以能带有浓厚的文化韵味,这与汪曾祺本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

汪曾祺曾经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刚开始我们也对汪曾祺有了简单了解,他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最著名的学生。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1946年秋,汪曾祺离开昆明。

1939到1946年整整七年的时间,汪曾祺一直在昆明生活,我们可以推算一下,那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客居昆明有家难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昆明的生活是宁静的,闲适的,安稳的,这也是汪曾祺所向往的生活,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可以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所以时隔四十年,他依然对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事记忆犹新,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这条情感线索贯穿其中,形散神聚。

最后,让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这首诗吧,注意语速语气,让我们在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中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理解文中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把握课文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以列举出描写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带有“雨”字的古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著名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适集》,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等"。

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对昆明有很深的情结,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三、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让生齐读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四、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五、读文探究

自由读课文,画出能打动你或你认为重要的语段,圈点批注。

提示:

1.你可以从语句的内容,情感,结构,含义,表现方法,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

2.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补充不同意见;然后,推选一位同学,展示本组最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

3.请有感情地朗读你选中的文字。

触雨情

A: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B: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最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

①组同学选的是第四段、第五段中的文字。根据他的回答,可以转化成两个问题,使学生更加明确。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怎样?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C.指导朗读;师范读。

D.追问:文中除了写雨,还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板书:雨季中的景物、人的活动

②组同学选的是“我想念昆明的雨”,根据学生的回答,也转换成一个问题。这句话在开头、结尾反复出现,有何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