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课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灾烟气控制_第1页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课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灾烟气控制_第2页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课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灾烟气控制_第3页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课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灾烟气控制_第4页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课件 第四章 民用建筑火灾烟气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EngineeringDesignforHVAC

1第四章民用建筑火灾烟气控制2建筑火灾烟气具有毒害性(CO、氰化物、酮类、醛类、NH3等有毒性气体、缺氧窒息及悬浮微粒)、遮光作用及高温危害,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火灾发生时应当及时对烟气进行控制,并在建筑物内创造无烟/少烟的水平和垂直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区,以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或临时避难和消防人员及时到达火灾区扑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隔断或阻挡、防烟及排烟。防排烟设计有三重目标:1)及时排除有毒有害的烟气,提供室内人员清晰的疏散高度和合理的疏散时间;2)排烟排热,有利于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开展对火灾事故的内攻处置;3)在火灾熄灭后,对残余的烟气进行排除,恢复正常的环境。第四章民用建筑火灾烟气控制3主要遵循如下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以下简称“建规”)《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以下简称“烟标”)《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地下停车库应按现行《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以及防排烟系统相关地方标准规范,设计时应结合国标图集15K606《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20K607《防排烟及暖通防火设计审查与安装》及项目所在地消防主管部门发布的技术要求文件理解并执行有关条文。44.1准备知识4.2火灾烟气流动规律及控制原则4.3建筑防烟4.4建筑排烟4.4防火、排烟设备及部件4.5防排烟工程设计内容及案例第四章民用建筑火灾烟气控制4.1准备知识火灾:建筑分类高度地下单层多层高层一类二类住宅建筑(19~)54m公共建筑(50m以上公共建筑;任一楼层S>1000m2;重要建筑:医院、档案馆省级广电防灾电力调度)住宅建筑(10~18)27m<h≤54m公共建筑(除一类建筑外的高层公共建筑)时间、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住宅≤27m公共≤24m4.1准备知识表4-1民用建筑的分类名称高层民用建筑单、多层民用建筑一类二类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2.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商店、展览、电信、邮政、财贸金融建筑和其他多种功能组合的建筑3.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4.省级及以上的广播电视和防灾指挥调度建筑、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建筑5.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除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外的其他高层公共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2.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其他公共建筑。一、建筑火灾烟气的特性及控制的必要性火灾定义: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火与烟先是可燃固体开始燃烧,发生阴燃;当达到一定高的温度并遇到适合的通风条件时,阴燃便转变为明火燃烧;随后,可燃物的燃烧速率迅速增加,在火源上方形成向上流动、并不断卷吸周围空气的烟羽流;当烟羽流受到房间顶棚的阻挡后,便在顶棚下方向四面扩散开来,受到墙壁阻挡后,便开始转向下流。4.1准备知识一、建筑火灾烟气的特性及控制的必要性2.建筑火灾烟气的特性烟气的毒害性CO、HCN、NH3、CO2烟气的高温危害250~150~500(轰燃点)烟气的遮光作用0.2~0.4m烟气温度特性

火灾发生时,相对于高度较低的普通建筑物内几百度的高温热烟环境,大空间建筑内顶部最初的烟气层的温度大大降低。即使功率为几个兆瓦,火灾烟气的温度也仅升高二、三十度。因此,在大空间建筑内发生火灾时,烟气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它的毒性和遮光性。4.1准备知识必要性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为保障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并有利于消防扑救工作,要设置防烟、排烟装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版)《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GB51251-2017《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4.1准备知识3.安全疏散疏散路线一般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室内任一点到房间门口(疏散出口);第2阶段为从房间门口至进入楼梯间的路程,即走廊内的疏散—水平疏散;第3阶段为楼梯间内疏散—垂直疏散;第4阶段为出楼梯间进入安全区。沿着疏散路线,各个阶段的安全性应当依次提高。4.1准备知识安全疏散室内--房间门口--楼梯间--安全区走廊防烟楼梯间疏散出口垂直疏散--楼梯间的形式

A)敞开楼梯间

B)封闭楼梯间

C)防烟楼梯间4.1准备知识垂直疏散--楼梯间的形式

剪刀楼梯间4.1准备知识垂直疏散--楼梯间的形式

剪刀楼梯间菱形防火墙玻璃防火隔墙4.1准备知识避难走道:

避难走道是指采用防烟措施且两侧设置耐火等级≥3h的防火隔墙,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4.1准备知识3.安全疏散--避难层(间)

4.1准备知识3.安全疏散4.1准备知识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1.烟气流动规律2.控制原则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烟气分布特点烟气在向上部升腾堆积的过程中,不断卷吸周围的空气,总的质量流逐渐增加,体积也不断增加,平均温度和浓度则逐渐降低。当在大空间建筑物内产生的火灾烟气会在空中由于降到一定温度(不超过环境温度的15度)时,而失去它的浮力,停留在半空中,烟气具有层化分布特点。烟气蔓延特点烟羽流的类型: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烟气蔓延特点烟羽流的类型:轴对称型烟羽流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烟气蔓延特点烟羽流的类型:阳台溢出型烟羽流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烟气蔓延特点烟羽流的类型:窗口型烟羽流

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烟气蔓延特点

烟气的扩散机理(水平0.1~0.3~0.8、垂直3~4)烟气在走廊流动过程中的下降建筑物内烟气的流动状态与压力分布通风空调系统引起的烟气流动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在走廊流动过程中烟气的下降状态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烟气在走廊流动中的下降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建筑物内烟气的流动状态SmokeLoggingina‘leaky”closedatrium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Smokecontainmentwithintheatriumvoid建筑物内烟气的流动状态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建筑物内烟气的流动状态烟囱效应引起的烟气流动中和面中和面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通风空调系统1.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2.火灾烟气控制原则三重目标及时排除有毒有害的烟气,提供室内人员清晰的疏散高度和时间;排烟排热,有利于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开展对火灾事故的内攻处置;在火灾熄灭后,对残余的烟气进行排除,恢复正常的环境。目的:创造无烟的疏散通道或安全区方针:防止扩散、就地排烟、保证疏散、有利扑救。三种方法:隔断或阻挡排烟防烟4.2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与控制原则隔断或阻挡

防火分区:防火墙、楼板、防火门、防火卷帘等分隔的区域,限制火灾的蔓延,同样对烟气起了隔断作用;防烟分区:隔墙、凸梁、挡烟垂壁、吹吸式空气幕等分隔的区域,防烟分区在防火分区中分隔。储烟仓--位于建筑空间顶部,由挡烟垂壁、梁或隔墙等形成的用于蓄积火灾烟气的空间清晰高度—烟层下缘至室内地面的高度排烟排烟:采用机械排烟或自然排烟的方式,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分为机械排烟系统或自然排烟系统。

设置部位:超过一定长度的走道;超过一定面积的房间;汽车库、中庭、舞台

加压防烟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或自然通风的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等疏散空间的系统,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自然通风系统。设置部位:疏散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间)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疏散楼梯间是建筑物内部人员疏散的通道,而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等是消防队员进行火灾扑救的起始场所。因此火灾发生时首要的就是控制烟气进入上述安全区域。加压防烟火灾时提供不受烟气干扰的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加压部位必须使关闭的门对着火楼层保持一定的压力差同时应保证在打开加压部位的门时,在门洞断面处有足够大的气流速度4.3防烟设计防烟设计原则防止烟气侵入的能量风速——0.7~1.2m/s;风压——满足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风量——应按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和其他门漏风总量以及未开启常闭送风阀漏风总量之和计算。4.3.1系统设置4.3.2自然通风设施(防烟)4.3.3机械加压送风设施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4.3.5机械加压送风控制4.3防烟设计4.3.1系统设置(1)设置部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安全性较高的安全出口);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灭火救援通道);3.避难走道的前室、避难层(间)(建筑内的安全区域,高度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才有)。4.3.1系统设置(1)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当无法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对于高度较高的建筑,其自然通风效果受建筑本身的密闭性以及自然环境中的风向、风压的影响较大,难以保证防烟效果,因此需要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将室外新鲜空气输送到疏散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以阻止烟气向这些安全区域蔓延。4.3.2自然通风设施(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每5层内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且在该楼梯间的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风设施(楼梯间)敞开的阳台或凹廊作为前室或合用前室;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且前室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分别不小于3.0m2。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且其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风设施(楼梯间)敞开的阳台或凹廊作为前室或合用前室;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且前室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分别不小于3.0m2。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且其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风设施(楼梯间)敞开的阳台或凹廊作为前室或合用前室;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且前室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分别不小于3.0m2。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且其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风设施(楼梯间)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且其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

自然通风设施(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每5层内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且在该楼梯间的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4.3.2自然通风设施(前室)防烟楼梯间的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3.2自然通风设施(避难层)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m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自然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方式该楼梯间的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机械加压方式加压送风机房、吸风口、电动风阀、加压送风机、70°防火阀、加压送风管、加压送风口4.3.3机械加压送风(组成)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且其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防烟系统;当前室的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4.3.3机械加压送风(条件)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无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3.3机械加压送风(条件)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前室的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时,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的防烟系统。

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前室有多个门通向走道;3.3机械加压送风(条件)4.3.3机械加压送风(条件)防烟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4.3.3机械加压送风(条件)防烟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当独立前室只有一个门与走道相通时,如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前室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4.3.3机械加压送风(条件)地下、半地下建筑(室)楼梯间与地上部分楼梯间均需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宜分别独立设置。当受建筑条件限制,与地上部分的楼梯间共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应分别计算地上、地下的加压送风量,相加后作为共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且应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地上、地下的送风量的要求。4.3.3机械加压送风设施(1)直灌式加压送风管道式加压送风4.3.3机械加压送风设施(1)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2;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本规范第5.1.1条表中的送风量增加20%;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影响人员疏散的部位。4.3.3机械加压送风设施(1)管道式加压送风

1)

楼梯间宜每隔2~3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合用一个井道的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应每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分别设置井道的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应分别每隔一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

2)前室、合用前室应每层设1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并应设手动开启装置;

3)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

7m/s;机械加压场所不设百叶窗

4.3.3机械加压送风设施(2)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层面。当必须设在同一层面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机出风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3.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0m。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送风井(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且宜优先采用光滑井(管)道,不宜采用土建井道。当采用金属管道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采用非金属材料管道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当采用土建井道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0m/s。加压送风机及风管示例专用机房?送风风机房电气控制柜示例楼梯间加压送风口和竖井示例前室送风口和竖井示例避难层: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计算。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1.0M/s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1)疏散楼梯间;(2)前室、合用前室;(3)避难层(间)、避难走道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1)疏散楼梯间;Lj--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1--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

L2--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3/s);

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1)1)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L1=AkvN1

Ak

——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m2);

v——门洞断面风速,当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合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时,取v=0.7m/s;当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前室不送风时,门洞断面风速取v=1.0m/s;当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且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时,通向前室或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1.2(m/s)

N1——设计层数内的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

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当地上楼梯间为

24m以下时,设计2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2;当地上楼梯间为24m及以上时,设计3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3;

当地下楼梯间时,设计1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1;当防火分区跨越楼层时,设计跨越楼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跨越楼层数,最大值为3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1)2)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A——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2);门缝宽度:疏散门,0.002m~0.004m;

P——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0.7m/s时取P=6.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0m/s时取P=12.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2m/s时取P=17.0Pa;

n——指数(一般取n=2);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N2——漏风疏散门的数量;

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N2=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N1楼层数上的总门数;

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2)前室、合用前室;Ls--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1--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

L3--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3/s)。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1)1)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L1=AkvN1

N1——设计层数内的疏散门开启的数量;

前室、合用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当防火分区不跨越楼层时,取N1=系统中开向前室门最多的一层门数量;当防火分区跨越楼层时,取N1=跨越楼层数所对应的疏散门数,最大值为3。

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1)2)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Af——每个送风阀门的面积(m2);

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m3/s·m2);

N3——漏风阀门的数量;

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当防火分区不跨越楼层时,取N3=楼层数-3;

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1)当系统负担建筑高度大于

24m时,应按计算值与表4-4至表

5.1.1-4的值中的较大值确定。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1)4.3.4机械加压送风计算(2)(3)避难层(间)、避难走道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计算。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1.0m/s门洞断面风速计算。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防烟楼梯间的楼梯间、封闭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50Pa。

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

4.3.5机械加压送风控制加压送风机的启动应符合送风机现场手动启动;通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系统中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加压风机应能自动启动。当防火分区内火灾确认后,应能在15s内联动开启常闭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开启该防火分区楼梯间的全部加压送风机;当防火分区不跨越楼层时,应开启该防火分区内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常闭加压送风口及其加压送风机;当防火分区跨越楼层时,应开启该防火分区内全部楼层的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常闭加压送风口及其加压送风机。防烟系统的重点提示采用自然通风的楼梯间,还应在其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中,楼梯间应设常开送风口,前室应设常闭送风口,火灾确认后,一般只联动打开着火层的前室风口。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前室的送风量不宜太大,否则将影响防火门的开启,给疏散带来不利。只对前室采取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必须限制前室的送风口的位置,防止前室产生烟气与新风混合并进入楼梯间。4.4排烟设计排烟设计原则控制烟层保证人员疏散构建储烟仓——在防烟分区的顶部形成用于火灾时蓄积热烟气的局部空间维持清晰高度——排除烟气使烟层底部至室内地平面的高度大于人员疏散所需的高度排烟的技术原则—清晰高度

Hq-最小清晰高度;Hq=1.6+0.1H’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H-空间净高。4.4排烟设计4.4.1系统设置4.4.2自然排烟设施4.4.3机械排烟设施4.4.4排烟计算4.4.5补风系统4.4.6排烟系统控制4.4排烟设计4.4.1系统设置部位民用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地下或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内的无窗房间,当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时,应设置排烟设施。中庭;建筑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房间走道中庭4.4排烟设计4.4排烟设计4.4排烟设计4.4排烟设计4.4.1系统设置(1)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应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防烟分区面积不宜大于2000m2;4.4排烟设计分区示例4.4排烟设计4.4.1系统设置(2)4.4排烟设计4.4排烟设计4.4排烟设计4.4.1系统设置(4)多层建筑宜采用自然排烟系统。自然排烟口的设置应能满足排烟量需求:h<6,2%;h>6计算确定。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4.4排烟设计4.4.1系统设置(4)多层建筑宜采用自然排烟系统。自然排烟口的设置应能满足排烟量需求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4.4.1系统设置(3)室内或走道的任一点至防烟分区内最近的排烟口或排烟窗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当室内高度超过6m,且具有自然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可增加25%。4.4.2自然排烟设施(1)排烟窗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当设置在外墙上时,排烟窗应在储烟仓以内或室内净高度的1/2以上,并应沿火灾烟气的气流方向开启;宜分散均匀布置,每组排烟窗的长度不宜大于3.0m;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排烟窗之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4.4排烟设计4.4排烟设计房间面积2%以上的排烟窗4.4排烟设计走道(回廊)面积2%以上的排烟窗4.4排烟设计按排烟量及0.4-0.5m/s速度计算有效开窗面积4.4排烟设计4.4.3机械排烟设施(1)建筑内应设排烟设施,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房间、走道及中庭等,均应采用机械排烟方式。高层建筑会受自然条件(风速风向)的影响,多采用机械排烟方式。

1.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4.3.1机械排烟系统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独立设置。(1套系统1个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4.3.2建筑高度>100m的高层建筑的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100m。4.4排烟设计4.4.3机械排烟设施(1)机械排烟系统:排烟口(排烟阀)、排烟管、排烟防火阀、排烟风机分为水平布置、垂直布置水平布置:机械排烟系统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独立设置。垂直布置:一台排烟风机竖向可以担负多个楼层的排烟,担负楼层的总高度不宜大于50m,当超过50m时,系统应设备用风机。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4.4排烟设计水平布置:应按防火分区独立设置4.4排烟设计竖直布置:超高要分段:公共50m,居住100m4.4排烟设计原理示例4.4排烟设计(1)排烟口4.4排烟设计(1)排烟口4.4排烟设计(1)排烟口排烟口应设在防烟分区所形成的储烟仓内;排烟口的设置宜使烟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口与附近安全出口相邻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排烟口与室内任意一点的水平距离不大于30m;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排烟量,最大允许排烟量应按照计算确定。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4.4排烟设计(1)排烟口—设在储烟仓内4.4排烟设计疏散方向相反疏散口1.5m间距(1)排烟口—与室内任意一点的水平距离<30m(1)排烟口: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排烟量,风速不宜大于10m/s。

(1)排烟口: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排烟量,风速不宜大于10m/s。(2)排烟管排烟系统垂直风管应设置在管井内排烟井(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金属风道风速<20m/s;非金属管道<15m/s4.4排烟设计(3)排烟防火阀1)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2)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的排烟支管上;3)排烟风机入口处;4)穿越防火分区处。4.4排烟设计(3)排烟防火阀(3)排烟防火阀(3)排烟防火阀(3)排烟防火阀排烟风机及风管示例专用机房?4.4排烟设计(4)排烟风机

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顶部,烟气出口宜朝上,并应高于加压送风机和补风机的进风口。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式或轴流排烟风机(满足280℃时连续工作30min的要求),排烟风机入口处应设置280℃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该阀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当必须与其他风机合用机房时,应符合下列条件:机房内应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机房内不得设有用于机械加压送风的风机与管道;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上不宜设有软接管。当排烟风机及系统中设置有软接头时,该软接头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4.4排烟设计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顶部4.4排烟设计4.4排烟设计4.4排烟设计4.4排烟设计防火阀与排烟防火阀的区别4.4排烟设计4.4.4机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