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附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附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附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附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附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娴熟xián周济jǐ不辍chuò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gB.悄然qiāo锃亮zèng国殇shāng面颊jiā屏息敛声bǐngC.镌刻juān着舰zhuó翘首qiáo要塞sài杳无音信yǎoD.教诲huì畸形jī炽热zhì绯红fēi深恶痛疾wù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B.爸爸经常教育我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地坐着,且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C.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参会人员对习总书记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受启发,不禁都鼓起掌来。D.老李诚惶诚恐地迎上去,颔首低眉地打着招呼。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B.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C.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D.我们在考试中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努力。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幸福的尺寸本是无所谓大,也无所谓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每一寸幸福。①在此之后,你的脚丫已经不再长大,你的鞋子尺码已经固定②所以,请学会丈量幸福,拥有一颗充满爱、充满自由、充满创造的心吧③这正像脚上的鞋,穿着合适也就可以了④童年的尺寸是一颗糖果的甜蜜,少年的尺寸是一次收获的快乐,青年的尺寸是一份创造的惊喜A.③①④②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7、诗词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2)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3)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无法找到精神归宿,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自己在黄鹤楼上所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即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乙]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①,万仞回互②。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爰③有谆谆④愚叟,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⑤,惩祁寒⑥之惨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节选自丘鸿渐《愚公移山赋》)[注释]①纠纷:此处义同“垒聚”。②回互:互相遮藏。③爱:语气词。④谆谆:年老无力的样子。⑤湫(jiǎo)隘:低洼狭小。⑥祁寒:大寒。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年且九十且:______(2)杂然相许许:______(3)且焉置土石焉:______(4)叩石垦壤叩:______(5)激老氏之志激: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寒署易节,始一反焉。(2)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3.两个语段都写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甲]语段是“__________”。[乙]语段是“__________”。(请用语段中的句子回答)4.[甲][乙]语段都写到太行山、王屋山的高大,但声但两个语段的详略安排和文都风格却不同,请你简要概括。三、现代文阅读。(30分)1、江南的春天陈荣力①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②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强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正在浙东杭州湾畔的一个乡村供销站上班,来回途中要穿过一个村庄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庄有粉墙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径、小院篱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远隐、岸柳斜逸。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③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如此的溢满生机和活力。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④又一次为春天所感动和震撼的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到一个海涂农场送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经过二十多年肩挑车推,那时我老家的杭州湾畔已围起了近三十万亩的涂地。以老浙东海塘为界,塘外那三十来万亩的涂地,春种油菜,秋收棉花,堪称浙东的“北大仓”。⑤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歇息时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和惊呆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摄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⑥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⑦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劳作,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才构筑成春天瑰丽雄奇的画图,而且永葆天人合一的生机和蓬勃。⑧春天是缤纷烂漫的代名词。然而这缤纷烂漫,又何止是自然界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春天的摄录和写真?⑨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浙东四明山区的一所小学看望“结对帮扶”几年的一位女孩。那位女孩特别的内向和不善言辞。那天当我与女孩的老师交谈后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才还站在身边的女孩忽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她一边叫着“叔叔”,一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她低着头,满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我捧着的其实就是一个春天。⑩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兰和箭竹上,小鸟在快乐地啁啾,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而且我认为它是最美的!(摘编自2019年3月27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我”对江南春天的感受为行文线索,脉络清晰。B.第②段主要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写出“我”对江南春天的感知。C.“我”认同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的说法。D.第⑨段中女孩送“我”映山红,让“我”内心感到无比温暖。2.第②段中为什么要写往日“我”对江南乡村的景致熟视无睹?请简要分析。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1)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赏析加点词语)4.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我”认为江南的春天是最美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从哪三个层面来写江南春天之美。2、少年护城河肖复兴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⑦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⑪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⑫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⑬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⑭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选文有改动)1.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8个字)A.篡改歌词,欺负大华B.___________________C.母亲去世,遭受欺负D.___________________E.深夜寻访,找到大华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4.“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四、写作题(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那雾,不知从何处而至,愈来愈浓,以至你看不清咫尺之遥的事物。不知何时,那缕清风,那片阳光,驱散了混沌,明媚了眼前的世界。雾,它可以困扰你的视线,却不能束缚你的行动,更无法裹你的神往。请你以“穿过迷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文体符合要求。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或套作。④作文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一CBCBC夕日欲颓狐兔翔我宇庭下如积水空明几处早莺争暖树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二1.(1)将近(2)费同(3)哪里(4)敲,打(5)激发2.(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过去太行山、王屋山耸立对峙。3.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迁也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4.详略安排:[甲]语段比较简略,只用了“方七百里,高万仞”几个字概括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乙]语段详细描述,“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不仅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