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山西省运城市临晋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叠加,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对其干脆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周天子并无实际的管辖权力 B.西周礼乐秩序进一步强化C.中心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D.宗法关系加强了周室王权【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周王的干脆臣属限于诸侯和公卿一级,再之下周王便无法干脆管辖,说明当时还没有实现中心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C;周天子可以管辖到诸侯和公卿一级,不是没有实际管辖权力,解除A;材料内容与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关系无关,解除BD。故选C。2.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A.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 B.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C.法律内容起先趋向宗法化 D.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体现了家国一体、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严刑峻法”,解除A项;C项错在“起先”;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解除D项。3.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A.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 B.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C.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D.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等信息可知,不同身份的人可以建立的祖先宗庙数量不同,并且依据等级的不同其排列的次序也不同,说明强调等级礼乐观念来维持宗法秩序,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重视等级礼乐观念来维持宗法秩序的现象,没有体现敬天保民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庙制,体现了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没有强调天下一统的观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宗法制,没有体现分封制,故D选项错误。4.春秋末年,一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说明白A.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B.家国政治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初步显现 D.分封制度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特点是“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贵族政治趋于瓦解,这说明官僚政治初步显现,C项正确;君主专制权力出现并强化是秦朝及秦朝后,A项错误;家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家族和政权的结合,材料没有体现家国政治的影响,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但不能体现其彻底瓦解,D项错误。5.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看法来报复我,我来年变更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看法对产量有确定性影响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变更,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确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名师点睛】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水利兴修推动经济发展;4.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赋税徭役繁重;6.土地高度集中,阶级冲突尖锐。6.据《国语·晋语》记载,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管子·乘马篇》则记载:“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战国时期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已经很严峻。这种变更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B.商人与王公贵族关系较亲密C.商业领域的坊市制度起先崩溃 D.出现了很多区域性的大商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战国时期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已经很严峻”等信息可知,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但这时期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现象很严峻,说明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渐渐被打破,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商业有肯定的发展,没有体现商人与王公贵族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没有体现坊市制度的崩溃,并且坊市制度在宋朝时期被打破,C项错误;区域性的大商人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区域性大商人的信息,D项错误。7.《论语》记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反映出诗A.汇合了孔子的思想精华 B.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蕴含了全面的教化思想 D.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表达;“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学《诗经》,往近了说就是能孝顺父母帮助父母,往远了说就是侍奉君主报效国家。可见诗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D;说诗汇合了孔子的思想精华,材料没有反映,A错误;材料不能断定B正确,解除;C说法肯定,解除。8.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思想主见与该创作精神相符的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兼相爱,交相利”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体现了道家关于事物冲突对立统一的辩证哲学观,与福祸的对立统一关系相符,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法家思想,“兼相爱,交相利”为墨家思想主见,“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观点,都与题干主旨不符,解除BCD项。故选A。9.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给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这一变更说明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C.西汉的中心官职实行分权制衡D.尚书已成为中心最高决策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秦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虽有自己的办事机构,但地位相对低下。汉武帝时期,尚书享有决策权,“司法审判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说明尚书权力日渐增大,牵制了廷尉的司法权,就使君权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仅一项制度不能得出秦汉政治制度缺乏传承的结论,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尚书权力和地位快速上升,不能表明“西汉的中心官职实行分权制衡”,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成为最高决策机构,D错误。10.有人说,“从秦国起先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从秦国起先……发自商鞅……完成于汉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秦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由中心政府干脆管辖;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在位时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到解决,郡县制普遍推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在夏朝,解除;行省制始设于元朝,C选项错误;内阁制设立于明朝,D选项错误。故选B。11.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北方防务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D.建立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弱化地方,兵权收归中心,目的即是加强中心集权,故C正确。据材料“以弱天下之民”可知不仅是加强北方防务,故A错。秦朝的措施是强化中心集权故BD错。12.汉朝前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至汉文帝时谷价“每石数十钱”。这一变更反映出汉初A.粮食价格普遍较低 B.农耕经济快速复原C.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D.农夫依附关系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体现的是汉初经济凋敝,材料“每石数十钱”体现的是汉朝的经济复原,使粮价下降,这主要和当时统治者推行“养精蓄锐”政策有关,B正确;A属于表象,解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汉朝时期农夫的依附关系并未减弱,D解除。故选B。13.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状况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远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据如表可知东汉时期A.北方牛耕运用比较普遍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 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地点分布较多,这在肯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当时北方牛耕运用比较普遍,故A项正确;表格中只有牛耕图,体现的是农业耕作工具,没有体现政府政策,解除B项;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解除C项;牛耕图主要在北方地区出现,可见北方农业发展水平高,解除D项。故选A。1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好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A.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养精蓄锐导致经济结构变更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D.司马迁主见农工商并重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反映了司马迁农工商并重思想,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都未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的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直至近代才发生变更,所以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所以C选项错误。15.湖北睡虎山地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吩咐就是要教化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A.秦秉承汝家的民本思想 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 D.帝秦始皇希望成为人王圣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法律吩咐就是要教化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消退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可知材料反映了秦通过秦律教化民众,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故C正确;材料反映了秦律具有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不能推断出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A错误;材料不能推断出儒学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且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推行法家思想,秦朝二世而亡,B错误;材料反映了秦律具有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不能推断出秦始皇希望成为仁王圣主,D错误。16.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见“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对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C.意在减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对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故选择D选项;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时间不符,故解除A选项;家国一体是指家族和国家都以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而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对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故解除B选项;宗法伦理思想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而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其局限,并没有减弱宗法伦理思想,故解除C选项。17.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丢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D.削减了政府赋税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丢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大肆侵地、招揽农夫为其生产,而佛寺是不必供应赋税的,长此以往,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所学可知,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瓦解”的表述夸大了“佛图户”对国家的影响,也不符合史实,解除;B项,材料中“佛寺”“广占田宅”也是一种土地兼并现象,但材料未涉及地主土地兼并状况,解除;C项,材料中“佛寺”“广占田宅”会使部分农户少地或无地,对自耕农经济发展不利,解除。18.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心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德的考查 B.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心政府委任。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在肯定程度上加强中心集权,故B正确;察举制过分重视对品德的考查,故A错误;“彻底解决了”说法肯定,故C错误;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地主豪强势力发展,故D说法错误。19.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A.文官政治色调日益深厚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C.中心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宰相议政职能渐渐消逝【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皇帝私人秘书机构……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可以看出,唐朝进一步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官的特点,解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而不是中心集权,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宰相的权力减弱,而不是其议政职能消逝,解除D项。20.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冲突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看法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推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务应当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唐代的政治制度21.“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的是科举制,这一制度创立于隋唐,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曾有人对唐朝进士出身状况做出了如下统计,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A.依旧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B.兼顾寒素、小姓,扩大选拔范围C.沿袭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D.杜绝了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唐朝进士出身状况统计数据看出,士族子弟占有较大比重,寒素、小姓子弟也占有肯定比例,说明科举制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故选B;寒素、小姓子弟也占有肯定比例,AC不符合图片内容,解除;从图片数据看出,士族子弟占有较大比重,D不符合题意,解除。22.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见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夫的剥削量。该主见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壮大自耕农队伍C.消退封建割据基础D.催生新社会阶层【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官府规定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夫的剥削量”,说明官府征收的赋役数量少于豪强地主,所以会使很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夫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从而壮大自耕农队伍,故B项正确。该主见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解除A;C项中“消退”的说法错误,故解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减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故解除D。23.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运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D.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随着曲辕犁的运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可知,先进的农业工具推动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D。“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并不能说明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人口较多,粮食需求大,解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始终被得以重视和贯彻,且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农业的看法,解除B;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解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显示的因果关系,即“随着曲辕犁的运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24.唐政府规定,“(唐都长安东西两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据此可知唐朝的城市A.政治职能趋淡 B.商业活动受限C.管理日益混乱 D.功能非常完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唐都长安东西两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表明唐朝对市的管理严格,商业活动受到限制,故选B;唐朝城市的政治职能明显,长安是政治中心,解除A;材料反映唐朝对城市严格管理,解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点睛】2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解并描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提倡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儒道“三教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提倡子女感恩、孝顺父母”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利用中国的孝道文化传播佛教,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解除A项;材料只表明佛教利用“孝道”文化进行传播,没有反映“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文化,不能反映“三教合流”,解除C项。二、材料解析题26.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心与地方关系调解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心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静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材料三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2)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心与地方关系如何?【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心集权,实现了中心对地方政权干脆有效的限制;巩固国家统一。(3)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心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解析】【详解】(1)目的: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周王室这种“掺沙子”的行为主要是对异性诸侯进行监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依据材料“……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心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可知形成了二元体制。(2)制度:材料是对是否推行郡县制进行辩论。影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郡县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加强中心集权,实现了中心对地方政权干脆有效的限制;巩固国家统一。(3)特点:依据材料“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可归纳出郡县长官由中心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力。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管子说:“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说“富国以农”“事本而禁末”。材料二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时常,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尽管在中国古代,农夫“春耕夏耘”,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据材料三和所学学问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答案】(1)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方式逐步产生;井田制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小农经济模式出现;新兴地主在政治上逐步驾驭统治权;争霸斗争须要发展农业生产。(2)特点: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3)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农夫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抵挡自然灾难的实力差;受高利贷盘剥。【解析】【详解】(1)由材料“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事本而禁末”可见争霸斗争须要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结合所学,还可以从铁犁牛耕推动封建生产方式逐步产生、小农经济出现和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治统治权等角度归纳。(2)由材料“五谷丰登,六畜兴盛”,可得出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由材料“男耕女织”,可得出“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由材料“耕作图”反映出来的农业生产技术来看,可得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由材料“耕作图”,可得出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3)由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结合所学,小农经济下的农夫的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由材料“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时常”,可得出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由材料“”,可得出抵挡自然灾难的实力差;由材料“亡者取倍称之息”,可得出受高利贷盘剥。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自然经济的束缚归纳说明。28.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信任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复原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材料二在管理中汉武帝仍旧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正式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2)依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答案】(1)特征: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礼崩乐坏)。不同:儒家希望通过道德重建来复原秩序;法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2)根本要求: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健康教育教案
- 三年级品德教案上册
- 河北省公务员面试模拟57
- 2024建筑工程机械租赁合同16篇
- 浙江公务员面试模拟45
- 湖南公务员面试模拟30
- 江苏行政职业能力2009
- 2024届中考数学一次函数天天练(9)及答案
- 4.1.2 垂线 华东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课件
- 2024年改造合作开发协议
- 大学烹饪职业生涯
- 2024年陕西西安市水务局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冲刺题
- 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大型国防军事兵器爱国特展活动策划方案
- DL-T 1462-2023 发电厂氢气系统在线仪表检验规程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六年级数学课件-圆的认识 全国一等奖
- 到国有企业挂职锻炼的总结
- 医院培训课件:《护患沟通技巧》
- 展厅中的技术服务实施方案
- 财政局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