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1页
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2页
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3页
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4页
2024年新教材高中地理模块检测一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模块综合检测(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24年6月21日,我国迎来一次日环食的天象奇观。本次日环食最大的特点就是食分(月亮遮住太阳视直径的比例)达到了0.99以上,太阳整个圆面有超过99%的面积被遮住,只留下一圈金边,这样的日环食也被称为“金边日食”(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1.此次“日环食”的形成所涉及的天体有()①星云②恒星③行星④卫星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关于图中发光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炙热的固体组成 B.靠反射恒星的光发亮C.质量比行星大 D.外表呈云雾状解析:1.D2.C第1题,此次“日环食”涉及太阳和月球,分别属于恒星和卫星,②④正确;没有涉及星云和行星,①③错。故选D。第2题,图中发光天体为太阳,由炙热的气体构成,其内部发生核聚变反应,自身能够发光,质量远大于行星,C正确,A、B错;外表呈云雾状是星云的特点,D错。2024年1月15日,科研人员宣布发觉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调明丽的羽毛,生活在1.6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图1示意“彩虹”恐龙化石,图2为“彩虹”恐龙复原图。据此回答3~4题。3.下列关于恐龙时代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裸子植物繁盛B.陆地面积扩大,形成了联合古陆C.蕨类植物繁盛D.气候寒冷,海平面下降4.下列生物演化过程,正确的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C.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D.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解析:3.A4.B第3题,恐龙时代主要是指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气候暖和潮湿,裸子植物极度繁盛,且此时联合古陆早已形成。第4题,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因此生物演化的过程为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干脆“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志向。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打算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一次大洋钻探。据此回答5~6题。5.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始终掘进到地心,则依次钻探的是()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B.地壳—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核C.地幔—莫霍面—地核—古登堡面—地壳D.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6.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C.横波可以通过地核D.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解析:5.D6.D第5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由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所以依次钻探的是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第6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纵波在固态、液态、气态中都能传播,但横波仅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地核,横波不行以通过地核;软流层位于上地幔,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其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下图为某抛物线状沙丘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西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东南风8.该抛物线沙丘中以积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A.甲、乙 B.甲、丁C.丙、丁 D.乙、丙解析:7.C8.D第7题,由图可知,抛物线沙丘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所以甲为迎风坡,丙为背风坡。依据图中方向标确定主导风为西南风,C正确。故选C。第8题,因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则丁和甲为西南风上风向,风速较快,坡面沙砾以侵蚀搬运为主,A、B、C错误。沙脊线以东乙、丙处为背风坡,风速较慢,沙砾下沉积累,D正确。故选D。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回答9~11题。9.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A.纬度相当 B.海拔相当C.距海远近相同 D.大气透亮度相近10.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A.①⑤ B.②⑦C.③⑧ D.④⑥11.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小,与③④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大,与⑤有关解析:9.A10.B11.C第9题,据图可知,①⑤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大小与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第10题,近地面大气热量的干脆热源来自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热量越丰富;地面辐射量越丰富,大气汲取的地面辐射量越多。第11题,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小,主要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减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与④有关;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主要与大气淡薄,汲取的地面辐射少有关;甲地的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小,主要与减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有关,即与③④有关;乙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大,与⑥有关。下图为大西洋沿某一经线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及该经线上三个观测点海水密度随深度改变示意图。读图,回答12~14题。12.图示海水表层年平均盐度最高的海区海水密度大约是()A.1.024g·cm-3 B.1.027g·cm-3C.1.025g·cm-3 D.1.026kg/m313.图中能正确反映出表层海水平均密度、盐度、温度三者的关系是()A.平均密度与温度大致呈正相关B.平均密度与温度大致呈负相关C.平均温度与盐度在低纬度海疆呈负相关,在高纬度海疆呈正相关D.平均密度与盐度在低纬度海疆呈正相关,在高纬度海疆呈负相关14.图中①②③三个观测点按其所处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A.①②③ B.③②①C.②①③ D.无法确定解析:12.C13.B14.A第12题,读图可知,海水表层年平均盐度最高的海区为北半球副热带海区,该区域的密度约为1.025g·cm-3。第13题,读图可知,平均密度与温度大致呈负相关。盐度在低纬度海区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与温度关系不大。海水密度与盐度不是完全一样的相关性关系。第14题,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①—②—③密度越来越大,故温度越来越低,纬度越来越高。下图为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5~17题。15.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疆是()A.① B.②C.③ D.④16.⑤洋流对流经的沿岸地区气候有()A.增温增湿作用 B.降温减湿作用C.增温减湿作用 D.降温增湿作用17.图中⑥和⑦之间为直布罗陀海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海峡表层海水流向随季节发生改变B.同一艘轮船吃水深度在⑦处较⑥处浅C.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轮船可顺流D.海峡中的污染物向西扩散解析:15.D16.B17.B第15题,从图中推断,图中④海疆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是最有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疆;①、②、③处是单一暖流影响,没有形成大渔场。故选D。第16题,⑤洋流是加那利寒流,对沿岸的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故选B。第17题,海峡表层海水流向受到密度大小的影响,与季节关系不大,解除A;⑦海疆的密度大,轮船的吃水深度较浅,⑥海疆的密度小,轮船的吃水深度较深,所以,同一艘轮船吃水深度在⑦处较⑥处浅,B正确;地中海与大西洋表层洋流的流向是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所以,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轮船逆流,不是顺流,解除C;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峡中的污染物向北扩散,解除D。故选B。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削减到使植物叶片起先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汲取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18~19题。18.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凹凸 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19.图中树种抗旱实力最强的是()A.富士苹果 B.山丁子C.久保桃 D.山桃解析:18.C19.D第18题,依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别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推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凹凸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实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19题,依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实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五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实力最强,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植物生长速度和蒸腾量与植被生物量(单位面积植被干物质总量)亲密相关。生物量越大,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下表总结了我国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受人为扰动状态的土地植被类型的改变状况。据此完成20~21题。土地类型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严峻沙漠化土地主要植被类型林木草原灌木草原沙生植被20.上述三类植被类型的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林木草原、沙生植被、灌木草原B.沙生植被、灌木草原、林木草原C.灌木草原、林木草原、沙生植被D.林木草原、灌木草原、沙生植被21.目前,科尔沁正在主动实行引种植被的方式来改善沙漠化的现状,推想引种的植被可能具有的生物学特征是()A.植株高大,叶片总面积大B.植株高大,叶片总面积小C.植株低矮,叶片总面积大D.植株低矮,叶片总面积小解析:20.D21.D第20题,植被越茂密,生物种类越多,生物量就越大,反之越小。则上述三类植被类型的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林木草原、灌木草原、沙生植被。故D正确,A、B、C错误。第21题,沙漠化地区风沙大,缺水,所以适合种的植物的生物学特征是植株低矮,叶片总面积小。故D正确,A、B、C错误。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难发生频次分布图。读图,回答22~23题。22.图中P区域冷冻灾难高发,主要是因为()A.纬度较高,冷气团势力较强大B.地势较高,暖湿气流难以到达C.冷空气南下时受地形阻挡并在此积累D.其西侧高大山地对冷空气有明显阻挡23.我国受冷冻灾难影响较严峻的季节是()A.初春 B.夏末C.初秋 D.隆冬解析:22.C23.A第22题,冷冻灾难主要是气温的异样改变造成的。图中的P地区处于三山夹峙地带,向北放开,东西两侧山脉为南北走向,形成冷空气通道,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南侧山脉为东西走向,阻挡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在此积累,致使该地冷冻灾难高发。第23题,初春和深秋,是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初始和末尾,发生冷冻灾难时,造成的影响最为严峻,故A项正确。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卫星对某地地震前后拍摄的遥感影像。据此回答24~25题。24.遥感在监测地震灾难时能够()①分析地震发生的缘由②监测震灾的动态改变③为救灾预案供应依据④限制灾难的发生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④25.从两幅图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动身生了哪些现象()①河道堵塞②出现泥石流③出现山体滑坡④出现火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24.B25.A第24题,运用遥感可以对震灾的动态改变进行监测,为救灾预案供应依据,但是不能够分析出地震发生的缘由,也不能限制地震的发生。第25题,比较两幅图片,可以看出地震后河道出现中断,并出现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等现象。二、综合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2024年青海省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居全国首位。下图为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图中甲地位于四川盆地。注: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1)从太阳辐射角度,分析青海省发展太阳能发电的优势条件。(4分)(2)描述光合有效辐射(PAR)P曲线在我国东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的走向特点,并简析其影响因素。(4分)(3)简述图中甲地光合有效辐射(PAR)较少的缘由。(6分)解析:本题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角度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注意考查学生敏捷运用学问的实力。第(1)题,本题从太阳辐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从海拔来看: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淡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从天气和日照时间来看:青藏高原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资源丰富。第(2)题,依据我国PAR图进行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P曲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基本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的影响;而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呈南北走向,沿河谷延长,应受地形地势的影响。第(3)题,结合材料“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联系所学学问,应当是考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此分析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较少的缘由即可。图中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形为盆地地形,地形闭塞,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散发,造成空气中水汽含量多,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强;受夏季风的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答案:(1)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淡薄,大气减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资源丰富。(2)东部地区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大致呈东西走向;西南地区受地形地势影响,大致呈南北走向。(3)甲地地处四川盆地,地形相对闭塞,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雨天多,云雾量大,对太阳辐射减弱作用强,光照时间短,太阳能资源贫乏。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四周的沙漠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材料二图甲为夏季某日新疆吐鲁番盆地某绿洲与四周沙漠气温日内改变示意图。图乙为该地景观图。(1)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________,此时段绿洲气压________(高或低),沙漠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根本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在下图中添加箭头,完成图示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填写风向。(4分)白天该地近地面吹________,夜间该地近地面吹________。(3)简述沙漠、绿洲局地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4分)解析:第(1)题,沙漠气温比绿洲气温高的时间段可干脆从图中读出,此时段绿洲气温较低,气压高。沙漠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根本缘由是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第(2)题,白天绿洲是冷源,气压高,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晚上沙漠是冷源,气压高,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白天该地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为偏南风,夜间该地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为偏北风。第(3)题,沙漠和绿洲之间形成的局地热力环流,有利于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和水汽交换,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温度和湿度;同时绿洲具有削减风力的作用。答案:(1)06:00~21:00高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2)画图略。偏南风偏北风(3)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局部地区的温度;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水汽交换,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湿度;绿洲具有削减风力的作用。28.杭州某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浙江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考察地区的地带性自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同学们在浙南低山丘陵考察时发觉,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简要分析形成的缘由。(4分)(3)简要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解析:第(1)题,考察地区是浙江南部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同学们在浙江南低山丘陵考察时发觉,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多酸性红壤。形成缘由是浙江南部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季长,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剧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第(3)题,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的生长在肯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