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广西桂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5页,第Ⅱ卷5至6页。请在规定的答题卡上做答,否则无效。第1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1.《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运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朝D.宋朝【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详解】2.汉代出现的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其次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如下图所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本质特点是A.重视水利 B.休耕轮作 C.精耕细作 D.刀耕火种【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描述代田法目的是在单位面积上增加粮食产量,这属于小农经济中精耕细作的特点,C正确;代田法与水利无关,解除A;代田法不属于休耕轮作,解除B;代田法是在铁犁牛耕技术基础上的耕作方法,而非刀耕火种,解除D。3.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多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A.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水排用于农田浇灌C.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高转筒车普遍运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连筒灌小园”可得出是筒车工具,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浇灌工具,解除A项;水排是冶铁的装置,解除B项;普遍运用无法从材料中的信息得出,解除D项。4.据史料记载,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这反映了当时A.农耕经济衰退 B.土地兼并严峻C.流民比例暴增 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不抑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峻,故而有田产的主户占比较低,而租种土地的客户占比较高,B正确;主客户占比状况不能说明农耕经济衰退,恰恰相反,宋代农耕经济有所发展,解除A;主户和客户都有土地耕作,不属于流民,解除C;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解除D。5.吴钩在《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中写道,街市制起先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喧闹”。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商业时空限制被打破B.政府监管较严格C.城市兴起并渐渐旺盛D.金融服务业完备【答案】A【解析】材料大意为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大大小小的店铺,没有一间屋子空着,每天凌晨,市场喧闹特别。依据材料“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喧闹”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宋代商业打破了前代的市坊制度,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故A正确。宋代商业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干脆监督,故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城市兴起并渐渐旺盛,故C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金融服务业,故D错误。6.“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良机,备受后人抨击。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A.保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B.爱护原有的经济结构C.走独立自主民族道路 D.防范外敌,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严峻,明太祖担忧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实行海禁。清初为了应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再加上后来西方国家的侵扰,接着实行这一政策。因此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D正确;A项不是根本目的,解除;政策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解除B;C与政策无关,解除。7.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山西平遥县城的“日升昌”票号建立,之后很快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据此反映出A.清代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晋商票号已实现向现代银行转型C.现代银行业最早产生于中国 D.鸦片斗争前中国是世界金融中心【答案】A【解析】【详解】山西票号强调信用,法至精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这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A正确;晋商票号本质上和现代银行不同,解除B;一般认为现代最早的银行是英格兰银行,解除C;鸦片斗争前,英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解除D。8.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种状况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印花布与棉纱的税类别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
A.有利于扩大中国棉布出口 B.干脆导致对外贸易出现逆差C.加速了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D.表明民族纺织工业优势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相比于1843年进口印花布与棉纱的税率,1858年的税率明显降低,而低税率有助于列强倾销商品,而列强纺织品在华大量倾销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C正确;出口税率的下降才能扩大棉布出口,解除A;对外贸易逆差出现在19世纪60年头,因此进口税率降低并不是贸易逆差的干脆缘由,解除B;题干内容并未对中国的纺织工业和外国纺织工业进行对比,而且税率降低是不同等条约签订的结果,解除D。9.1864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与这一主见干脆相关的举措是A.成立发昌机器厂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C.兴办京师高校堂 D.办上海轮船招商局【答案】B【解析】【详解】李鸿章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即自己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结合题干时间1864年可知,这一主见的实践活动是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符合题干中的主见,B正确;发昌机器厂不属于洋务企业,解除A;京师高校堂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成就,解除C;上海轮船招商局是19世纪七十年头创办,而且其是民用企业,不属于“觅制器之器”,解除D。10.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凡独创军用船械者,给专利50年;独创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1907年颁布《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规定凡1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这反映出清政府A仍旧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主动顺应世界潮流改革政制C.重视通过立法激励发展实业 D.意图限制私人企业的经营权【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内容显示,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通过奖赏官爵来发展本国实业,即重视通过立法激励发展实业,C正确;激励实业说明政府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解除A;激励发展实业并不意味着改革政治体制,解除B;通过题干只能看出政府激励发展实业,并不能得出政府要限制私人企业的经营权,解除D。1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927-1937年,中国工业设备的进口值总计达5亿元,虽然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但在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品、面粉制品、钟表等领域还是出现了颇大的进展。这主要得益于A.“一战”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B.英美对国民政府工业的支持C.国共两党消退分歧政局稳定 D.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27-1937年,中国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品、面粉制品、钟表等领域出现颇大的进展的缘由主要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即国民政府对工业发展的支持,D正确;“一战”后民族工业很快陷入萧条,解除A;1927-1937年期间,英美等国家经验了经济危机,危机期间,英美国家转嫁危机,而非支持中国的工业发展,解除B;1927-1937年两党处于对峙时期,并未消退分歧,解除C。12.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和西北工业建设安排》,提出以四川、云南、贵州和湘西为主要地域,开发新的工业基地。1936年,大后方有大小工厂427家,新设68家,1938年新设218家,1940年新设575家,1941年新设862家。这种状况A.变更了近代中国重工业落后状况 B.极大刺激了战时需求C.扭转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有力支持了长久抗战【答案】D【解析】【详解】相比于1936年而言,西北、西南大后方大小工厂数量明显上升,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38年至1941年正值抗战相持阶段,大后方新设工厂数量的增加有助于抗战的长久进行,即有力的支持了长久抗战,D正确;“一五安排”初步变更了我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解除A;新设工厂的增多确定程度上满意了战时须要,而非刺激了战时须要,解除B;大后方新设工厂增多是时局导致,并未扭转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解除C。13.《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清末社会习俗的改革渐成潮流 B.洋务运动扩展到社会各层面C.民主同等的思想已经深化人心 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答案】A【解析】【详解】两广总督岑春煊的示谕中要求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各省纷纷效仿,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社会习俗的改革渐成潮流,A正确;甲午斗争后洋务运动就已经失败,解除B;题干涉及的群体是官员而非民众,而且当时在政治制度上依旧是专制制度,因此无法得出民主同等思想深化人心,解除C;题干内容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无关,解除D。14.《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学问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表由此推断A.该报是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学问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学问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D.妇女解放成为晚清变革的第一要务【答案】C【解析】【详解】《万国公报》中排列的1880年至1907年期间,涉及女性的文章总数明显上升,说明学问界对妇女问题渐渐重视,C正确;1873年创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解除A;题干内容与言论自由无关,解除B;晚清变革的第一要务是维护统治而非妇女解放,解除D。15.1953年后,中共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制的“质变”。这一方式A.利于削减对生产的冲击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复原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全部制上的转变,更能被资本家接受,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即这一方式有利于削减对生产的冲击。故答案为A项。苏联没有实行这一方式,解除B项;这一方式属于三大改造,此前国民经济的复原任务已经完成,解除C项;这一方式对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影响,解除D项。【点睛】新中国成立后在三大改造中,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动身,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在确定年限内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削减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总体上看削减了对生产的冲击。16.新中国“一五”安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颠扑不破、巍然矗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这一安排的最大特点是A.优先发展轻工业B.优先发展重工业C.轻重工业同时进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一五”安排。题干问的是“最大特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53年,中共中心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中心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起先执行第一个五年安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气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一五安排最大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选项正确;一五安排的最大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轻工业,故A选项错误;一五安排的最大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轻重工业同时进行,故C选项错误;一五安排时期明确提出要集中力气发展重工业,没有提出要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故D选项错误。17.下表为新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比重(单位:万吨),这一表格可以说明A.国家征收粮食比重随农业增长提高 B.农夫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重大牺牲C.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夫主动性 D.自然灾难是农业产量持续下降主因【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但是粮食收购量并没有依据相应比例下调,甚至在1959年还有所提升,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为发展工业,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收购量占产量的比例变更说明农夫为国家工业化做出来重大牺牲,B正确;农业产量在不断下降,而非增长,解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夫生产主动性,解除C;1958年至1960年有严峻的“左倾”错误,自然灾难并不是农业产量下降的主要缘由,解除D。18.1957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赫鲁晓夫同志告知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中国在“赶超”思想指导下的干脆后果是A.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安排”B.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结果造成“左”倾错误思想进一步发展,造成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正确;1953年我国已经起先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安排”,A时间不符合题意,解除;1956年我国已经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时间不符合题意,解除;1966年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D时间不符合题意,解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7年11月”“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联系所学1958年我国经济建设中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19.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由此可见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明确B.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中共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确定,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C正确;A项是中共十四大,解除;B项是1984年,解除;D项是要到2008年左右,解除。20.15~16世纪之交是西欧各国主动开拓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大航海”时代。下列选项中,对下面地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由葡萄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开拓 B.②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达·伽马开拓C.③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迪亚士开拓 D.④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麦哲伦开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拓的理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即可得知图中描述的航海路途实现了环球航行,所以正确的是④由西班牙王室支持的麦哲伦开拓。所以选D。21.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A.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B.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D.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通过材料不能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不能说明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A、B、D错误。【点睛】价格革命: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2.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爽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簇新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B.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C.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峻D.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佩戴OLF空气清爽呼吸器”,“免受粉尘的侵害”等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故D正确。成为焦点过于确定,而且材料中是广告并未出现媒体关注环境的信息.故A错误。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中“化解了”过于确定。故B错误。材料里未出现英国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体现环境污染比他国更严峻。故C错误。23.19世纪70年头末,英国人独创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随后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纳,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头,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自动纺织机也是由英国人独创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这些现象说明英国A.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B.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C.政府削减了对经济的干预D.丢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人的独创经过很长时间才被应用,甚至被外国首先应用,说明英国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不注意新技术新独创的应用,故A正确;英国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对技术独创的看法,无法体现政府削减了对经济的干预,解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是否丢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解除D。24.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需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确定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确定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A.为巩固新生政权供应物质保障 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奠定基础C.有利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实现 D.有利于苏联一五安排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法令规定国家实行粮食垄断,而且严禁粮食贸易和个人私存粮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即实行余粮征集制,这一政策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为巩固新生政权供应了物质保障,A正确;题干所述内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无关,解除B;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举措,其与余粮征集制无关,解除C;苏联农业集体化有利于苏联一五安排的实施,与余粮征集制无关,解除D。25.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化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诞生学生人数从总数四分之一増加到了二分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B.工业化正快速推动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答案】B【解析】【详解】1927年苏联实行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现象主要是满意工业化的须要,B正确;A是农业措施,主要为工业化供应资金和原料,与题干现象无关,解除;C项属于政治领域,是二战后的现象,解除;苏联实行安排经济,并未发生经济危机,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解除D。26.1933年,罗斯福一反历届美国政府对苏联的“不承认政策”,确定与苏联建交。这是20世纪30年头国际政治生活中引人注目的重大事务。这说明A.美国须要苏联的经济救济 B.国家利益与国内外形势影响对外政策C.苏联国力快速增长超美国 D.抛弃旧的外交政策才能更好实施新政【答案】B【解析】【详解】1933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加之当时国际社会中法西斯势力渐渐崛起,罗斯福政府确定和苏联建交,这一确定的动身点是美国自身的利益,同时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B正确;罗斯福确定和苏联建交,并不是出于须要经济救济,解除A;当时的苏联国力并未超过美国,解除C;实施新政是国内政策,抛弃旧外交政策并不构成新政实施的前提,解除D。27.罗斯福新政期间,共有6000多名贫困的艺术家、老师、工匠、摄影师、设计师和探讨者受雇于联邦艺术安排。如架上画家平均每月可以得到95美元,作为回报,他们须要工作96个小时或定期提交他们在自己的画室里以任何风格完成的作品。与这一举措目的相同的是A.削减工业盲目生产 B.爱护劳工权利C.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D.实行以工代赈【答案】D【解析】【详解】新政时期,贫困艺术家、老师、工匠等受雇于联邦艺术安排,画家通过工作或者提交作品以获得每月95美元的收入,这一举措一方面画家通过工作获得了收入,另一方面政府达到了救济目的,与新政时期推行的以工代赈目的一样,D正确;A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无序竞争,与题干涉及对象不符,解除;爱护劳工权利指的是对工作的最低工资酬劳和最高工时加以限制,目的是缓和劳资冲突,与题干描述的举措目的不一样,解除B;社会保障机制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基本没有劳动实力,与题干举措不符,解除C。28.据统计,1953年,全苏玉米播种面积不到350万公顷,1954年扩大到430万公顷,1955年猛增到1800万公顷,而1960年则达到2800万公顷;同时期类似《玉米大军勇往直前》(下图)的宣扬画大量出现。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苏联农业集体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高度集中经济体制发挥巨大优越性C.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得到订正 D.推广玉米种植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答案】D【解析】【详解】1954年至1960年正值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其改革期间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种扩大的速度明显超出了实际,而《玉米大军勇往直前》的宣扬画同样说明当时推广玉米种植急于求成,脱离实际,D正确;题干主旨是赫鲁晓夫改革中玉米种植的状况,与农业集体化无关,解除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试图突破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而且题干中所述内容体现的是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非体制的优越性,解除B;C不符合史实,赫鲁晓夫时期,农业和工业的不平衡并未订正,解除。29.历史上美国政府曾经两次宣布美元贬值,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3%。美元两度贬值的相像之处是A.整顿银行,复原货币信用B.拉动内需,刺激国内消费C.削减干预,应对经济危机D.有利出口,开拓国际市场【答案】D【解析】依据关键信息“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共同目的”等,结合所学学问,20世纪30年头,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头,美国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美国无力稳定美元的币值,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有利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故D正确;A项与材料不相关,解除;B不符合1973年美元贬值,解除;C不符合1973年美元贬值,故BC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3%。美元两度贬值的相像之处”,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和1973年经济危机的学问分析解答。30.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更…这些根本性变更中,A.“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B.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已形成C.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D.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趋于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题干描述正是这一趋势,C正确;A主要描述的是政治格局,题干还提及“地缘经济实力”,解除;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解除B;20世纪70年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解除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40分)31.“重农抑商”虽然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済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依旧取得确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缘由浅析》材料二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供应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材料三明代中后期起先,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须要,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特地性的商业用书。明代程春宇的《士商类要》、李德晋的《客商一览醒迷》,到清中期吴中孚的《商贾便览》,王秉元的《生意世事初阶》、《贸易须知》及至清末杨树棠抄本《杂货便览》等等,为数众多的商书,所涉内容特别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的基本学问,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商书大多出于当时人之手,有的还是商人依据商业的实际须要,自己动手而编纂。——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书及探讨状况介绍》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缘由。(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清“商书”出版旺盛的缘由和特点。【答案】(1)政策:农商并重。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2)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缘由: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3)缘由: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经商和市场竞争的须要;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商业文化、印刷出版业的旺盛。特点:商书品种多;内容丰富;发行量大;好用性强;多由商人自编。【解析】【详解】(1)政策:依据材料“务财训农,通商惠工”“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知,春秋时期的统治者推行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目的:依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可知,目的是富国强兵(建立霸业)。(2)特点:依据材料“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可知,坊市制度受到冲击;依据材料“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可知,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依据材料“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供应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可知,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缘由:依据材料“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可知,扬州地理位置优越;依据材料“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江南经济开发;依据材料“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供应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可知,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3)缘由:依据材料“明代中后期起先,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须要,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特地性的商业用书”可知,商品经济发达以及商人经商和市场竞争的须要;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依据材料所列商业用书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商业文化、印刷出版业的旺盛也推动了“商书”的旺盛。特点:依据材料“所涉内容特别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可知,内容丰富;依据材料“明代程春宇的《士商类要》、李德晋的《客商一览醒迷》,到清中期吴中孚的《商贾便览》……清末杨树棠抄本《杂货便览》等等”可知,商书品种多;依据材料“为数众多的商书”可知,发行量大;依据材料“所涉内容特别丰富,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