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2024·衡水质检)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2.至正五年(1345年),休宁县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赋役不均问题在休宁县比较严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于是,他“乃听民自推择廉而干实者委之……戒以毋私、毋扰、毋欺”,让这些百姓代表修订赋役的账册,“民情大悦,歌咏载道”。唐棣这一做法反映了()A.元代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B.官民之间的良性舆论互动C.基层民众注重自我管理监督D.民间社会舆论的主导作用3.(2024·福建长汀县一中月考)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州县坐落位置创办/重建时间创办人通许县旧在城北凤形冈洪武年间县丞范世英杞县在县治东北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张淮鄢陵县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县王时中仪封厅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顺治年间知县崔维雅新郑县在县治西北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知县朱廷献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4.(2024·龙岩三模)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5.(2024·茂名模考)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这表明中国()A.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濒临崩溃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走向灭亡D.近代军阀割据现象开始出现6.(2024·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法()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7.宋代出现了一些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宗族组织。宗族组织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平民化组织,并向非封闭性的社会化组织发展,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公共组织还较早地在公共土地推广永佃制、出租公共产业如店铺等。据此可知,这些公共组织()A.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C.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的治理8.(2024·福建连城一中月考)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A.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B.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9.(2024·大连模考)《论治邑》中谈到“治乡三约”:“先按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这反映了()A.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B.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基本特征C.户籍制度是乡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与行省制度互为补充D.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10.在明代地方行政的文书程序中,常见由多名里老、生员、乡绅联署的呈文。这些呈文既是里老、生员、乡绅向官府反映地方社会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员向上级官府汇报地方事务的重要依据。这主要说明了当时()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社会矛盾的激化C.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 D.基层治理方式的改革11.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时期乡约多宣讲皇帝的“圣谕”。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A.政府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加强B.儒学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冲击C.国家权力开始深入了基层社会D.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控制加强12.(2024·南京质检)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年龄在50岁以上且有德行和见识的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规定()A.提高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B.意在减轻县级政府诉讼负担C.不利于化解乡村的社会矛盾D.建立了完善的乡村管理体系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礼治与德治相配合。韩非认为,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君主面前人人平等。——摘编自谢扬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王道到治道》材料二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意义。(8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2024·衡水质检)宋代户籍根据居民是否有不动产分为“主户”和“客户”,乡村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客户在某地定居满一年,即可编入当地户籍之中,甚至可以“置田以为主户”。由此可知宋代()A.户籍管理制度懈怠 B.允许产权自由流动C.社会成员身份固定 D.客户对主户有依附性答案B2.至正五年(1345年),休宁县尹唐棣赴任以后,了解到赋役不均问题在休宁县比较严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于是,他“乃听民自推择廉而干实者委之……戒以毋私、毋扰、毋欺”,让这些百姓代表修订赋役的账册,“民情大悦,歌咏载道”。唐棣这一做法反映了()A.元代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B.官民之间的良性舆论互动C.基层民众注重自我管理监督D.民间社会舆论的主导作用答案B3.(2024·福建长汀县一中月考)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州县坐落位置创办/重建时间创办人通许县旧在城北凤形冈洪武年间县丞范世英杞县在县治东北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张淮鄢陵县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县王时中仪封厅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顺治年间知县崔维雅新郑县在县治西北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知县朱廷献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答案D4.(2024·龙岩三模)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答案C5.(2024·茂名模考)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这表明中国()A.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濒临崩溃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走向灭亡D.近代军阀割据现象开始出现答案A6.(2024·安徽舒城中学调研)“案比”是指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乡、县逐级统计,然后编造户籍,由各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再上计于中央。这一做法()A.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B.旨在控制和剥削百姓C.导致百姓的赋役沉重D.有利于人口快速增加答案B7.宋代出现了一些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宗族组织。宗族组织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平民化组织,并向非封闭性的社会化组织发展,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公共组织还较早地在公共土地推广永佃制、出租公共产业如店铺等。据此可知,这些公共组织()A.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C.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的治理答案D8.(2024·福建连城一中月考)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A.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B.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答案D9.(2024·大连模考)《论治邑》中谈到“治乡三约”:“先按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徭役,一皆缘此而起。”这反映了()A.国家弱化对乡民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B.立足村落、编排户口、征发赋役是户籍制度的基本特征C.户籍制度是乡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与行省制度互为补充D.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答案D10.在明代地方行政的文书程序中,常见由多名里老、生员、乡绅联署的呈文。这些呈文既是里老、生员、乡绅向官府反映地方社会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员向上级官府汇报地方事务的重要依据。这主要说明了当时()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社会矛盾的激化C.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 D.基层治理方式的改革答案C11.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时期乡约多宣讲皇帝的“圣谕”。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A.政府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加强B.儒学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冲击C.国家权力开始深入了基层社会D.政府对基层组织的控制加强答案A12.(2024·南京质检)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年龄在50岁以上且有德行和见识的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规定()A.提高了国家的基层治理能力B.意在减轻县级政府诉讼负担C.不利于化解乡村的社会矛盾D.建立了完善的乡村管理体系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礼治与德治相配合。韩非认为,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君主面前人人平等。——摘编自谢扬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王道到治道》材料二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