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本课是机械和工具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内容比较简单,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本课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用过什么工具。我通过两张漂亮的剪纸图片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什么工具,以及自己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描述工具的作用。希望学生从中有新的发现,能够提出一些问题,这也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第二部分:选择什么工具好。在这个部分中安排两个小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先动脑的好习惯,多让学生观察钉子或者工作的特点,在选择合适的工具,并且能够说出理由。通过这两个小活动,启发学生发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借助合适的工具,可以方便、省力的完成许多工作。1.2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让学生体验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两点都有较好的体现。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与近期所听的科学课相比,本课的预设成分比较多,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其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无异于盲人摸象。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探究教学中,较多的预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探究活动。1.3由于前两节课的内容分析得比较透彻,学生对这一课的解释非常的顺畅。在对书中介绍的10种工具的用力情况分析中,比较有争议或是学生不能十分确定的工具是筷子。筷子是一种费力的杠杆,大姆指的位置是支点,食指和中指夹筷子的位置是用力点,而夹食物的位置是阻力点。而学生在分析中,往往找不准筷子使用时的支点。因此,我在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用两只笔做出一双临时的“筷子”,在研究时可以让学生试着使用,边使用边找杠杆的三个作用点。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另外,我还补充说明了另外两种工具的用力情况分析:一是剪刀,书中提供的剪刀比较特殊,一般认为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工具(当物体放在剪刀尖口处时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果放在靠近支点的位置,那就是费力杠杆了),除了这种剪刀,我提供提供其它两种剪刀的图片,一种是裁缝剪刀(费力杠杆),另一种是一般家用的剪刀(省力杠杆);二是钉书机,它的用力情况也是根据使用者用力的位置不同而定,当用力部位是在钉子的正上方时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当用力位置在钉书机的中间位置时就是费力杠杆了。1.4在本节课中,教师很好地对教材中的几个活动进行了处理。在揭示轮轴概念前,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来拧取下轮子的水龙头,让学生既对轮轴的组成加深了印象,又使学生产生了探寻轮轴秘密的兴趣。在“比谁力气大”这一游戏中,通过两人一组,每组做两次,学生轮换握住螺丝刀的部位的设计,使学生不拘泥于成败本身,而是聚焦于原因分析。在“比谁力气大”游戏之后,我设计了用螺丝刀吊水瓶的游戏,学生从三次玩法中充分感受到了轮上省力、轴上费力,在轮上加上毛巾更省力。大大节省了原本的探究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轮轴原理的研究上,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在轮轴原理的研究中,我采用了大块的活动时间,共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持续探究。在持续探究后进行整体的讨论分析。多次实验,一次分析,给学生以思考、探究的空间,使最后的汇报更为丰富,更具条理。1.5本课主要内容是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和工作的原理。教授定滑轮时我以升国旗导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利用滑轮和绳子可以很方面的把旗子升上去,这样的滑轮就是定滑轮。究竟定滑轮方便在哪里?我让学生思考了定滑轮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有定滑轮怎样把红旗升上去?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有很多想法,但是相比之下使用定滑轮只要向下拉绳子就可以把国旗升上去,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对于定滑轮是否省力,我先让学生说说如何去做实验,怎样验证?最后在用挂钩码的实验去验证定滑轮不省力。第二部分验证动滑轮的作用时,在第一个上课的班级由于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读数没有及时复习,还有很多孩子不会去读,在后面的几个班级我及时做了复习,效果比第一个班级好很多。这说明平时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及时做号预设,没有了解到学生。以后一定要注意。1.6尝试着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滑轮组的教学还是很有难度的,难度表现在滑轮组的组装和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滑轮组的组装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直观的经验,他们对这些机械是模糊的,他们只是通过课本的学习认识到的,或者在生活中远远地看到过的,但仔细的熟悉是没有,所以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多亏前面的动滑轮与定滑轮学习的铺垫,聪明的孩子还是能从中领悟到一些。在教学中,对滑轮组的组装有两种教学方法,一是根据上两节课的学习,尝试着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好连接图,然后再根据图完成滑轮组的组装;第二种教学方法是先自己尝试着滑轮组的组装,然后根据连接情况画下连接图。我们的小学生还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来学习科学的,滑轮组的学习还是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
1.7实验效果的好与差,主要还在于实验过程中的学生的参与状态,有些学生很认真。斜面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于斜面省力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通过工人搬油桶引入斜面的概念,通过猜测斜面的作用引出验证实验的设计和讨论,重点回顾对比实验,注意变量的控制。本课的第一个实验比较浅,数据得出就能得出“斜面能省力”结论。继后抛出“怎样的斜面更省力”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同样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来。“同学们的数据比较都能证明使用斜面省力,为什么省力的大小不一样呢?这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学生纷纷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斜面的坡度大小是否影响斜面省力的大小。可是在设计这个实验时,有些学生对于变量和不变量这个问题没有理解清楚,再加上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训练的较少,致使学生实验完成的效果不好,汇报结果时有些仓促。看来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1.8这一课是这本单元的总结。它是对前几课学习内容的一种应用,也是一种学习情况的检测。对于学生来说,自行车是一个非常熟悉的简单交通工具,但如果让他们说出自行车上有哪些简单的机械,他们一时也说不清楚。为了能让他们在原有了解的基础上,更加进一步直观地了解自行车,认识自行车,因此在教学中,我事先让学生从家骑来一辆变速自行车,在班级内与他们边“玩”(有控制变速器的,有摇脚蹬子的,有观察前齿轮的,有观察后齿轮的……)边观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课前提问本单元学过的简单机械,这个环节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起初我在第一个班的时候没有这样做,上课过程中就出现了短暂的空堂现象。课后我想了一下,才知道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忘了。所以在以后的班级中我就加入了这一环节,效果就好了很多。从这节课中我又感受到了我背课的不精细,对我也是一个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2.1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能减少误差。经过讨论,学生会知道:纸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做成桥的样子,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宽度)纸的相同位置(纸的中间),最好把垫圈叠起来。学生的回答正是解决了控制变量的好办法(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三张不同(宽度)厚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不断追求实验的科学、严谨。最后,学生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强。2.2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2.3这课教学,对于拱形为什么抗弯曲能力会增强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之前提出了一些渐进的教学预设,感觉还比较顺利,我将4枚垫片压在拱形上,让学生观察,与没压之前,在形状上发现了哪些变化?学生都能找到一些,如:放垫片的地方塌下去了;与它相邻的区域鼓起来了;拱形的脚弹开去了或者伸拢来了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拱形的抗弯曲能力会增强,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顺利与自然。研究西瓜皮搭一个拱形来研究西瓜皮是如何实现力的传递的,无疑是比较形象和直观的。2.4从整体上讲,这堂课的设计,以及各个环节自我感觉没问题。但是,在细节方面还需要改进。如:一,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还需要进行思考,寻找一种最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有所发现并建立起概念.二,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把握三,教师的语言:总感觉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语言过于随便。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宁可放慢过程,让自己更多在脑海里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到简洁明了。同时自己的话要让学生听的懂,而自己也听的懂学生的意思。
2.5我以故事形式导入,从巴黎铁塔的设计师埃菲尔因为设计这座铁塔遭遇当时工地附近居民的起诉,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充分借助课本插图,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有哪些优点,构成框架结构大多是什么形状,最基本的形状又是什么,接着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怎样加固长方形框架,在讨论斜杆起到什么作用时,将课件演示转化为两个学生上讲台演示,最后让学生做加固正方体框架比赛。可以说整堂课的条理还是清楚明了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两个实验中,而且在做实验时都有具体要求,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些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2.6在教学时除了观察一些高大的铁塔建筑外,还可以简单而生动地介绍法国艾菲尔铁塔,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猜想。写下的猜想要清楚简明,分成若干条。本课最后部分,要把研究的结果与猜想想对照。体会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想比较的意义。最后用扇风的方法测试学生建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希望学生认识到框架铁塔的另一个特点:风的阻力小。如果学生做的“高塔”下面很重,底面很大,扇风可能既不能吹动它更不能吹倒它,在提供材料方面要考虑尽量避免这种可能。
2.7本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各种各样的拱桥,二是认识大跨度的钢索桥。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桥的图片和资料,上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比较拱桥的相同和不同,重点让学生比较桥面在拱的上面和下面的不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桥面在拱的下方,抵消了外推力。我特意找了竹棍先弯制一个拱,在利用绳子制作一个桥面在拱下方的桥,然后分别压拱圈和拉拱圈,让学生观察是否容易变形。第二部分大跨度的钢索桥,怎样让学生理解桥塔的作用,书上的演示实验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亲自感受到,所以在课堂上我以肩比作桥塔,两个手臂比作钢缆,让学生分别把手臂拉平和下垂来提书包。学生很容易发现手臂拉平时用的力要大,这样也更好的理解了桥塔修的很高是为了降低钢缆的拉力。2.8本课的学习是对前面几课的总结和应用。用一张报纸造桥,先要考虑造桥时会遇到哪些问题?例如报纸的特性,怎样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以及桥造成什么样的形状和结构更坚固?这些问题都要让学生好好讨论。然后画出设计图,在动手尝试。虽然是六年的孩子,但是有的孩子动手能力还是很差的,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纸管的粘贴技巧还是有必要给孩子讲讲。因为时间有限,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设计好制作方案,真正的动手造桥,我安排了课后让学生动手操作。3.1本课“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伏笔。两个实验的安排是为了让实验更具探究性、趣味性,同时孕伏了电流大小、圈数多少对磁力的影响的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在课堂上我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提问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合作的能力怎么样等等,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3.2首先,本课真正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学习理念,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要探究的内容和预定的教学目标中;其次,虽然对某一教学环节没有得出结论,但是却制造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使探究活动得到延续,这样学生既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毅力,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再次,灵活的使用教材在本课中得到体现。通过《电磁铁》这一课的教学案例,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意义有多么深远;“用教材来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给学生制造更多的科学探究机会。3.3在活动前,让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是必要的,这样能明确实验中的要求,使各组在实验条件一致的前提下开展实验,所取得的数据才有可比性,才能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来说明一些问题。书中的研究计划这张表格还是简单的,学生能够快速完成,在汇报交流时,应重点就“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进行讨论补充,越详细越好,越详细越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在全班交流中完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自然产生疑问:圈数相同而磁力不同,还有什么因素影响着电磁铁磁力的大小?自然引入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3.4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本节课安排全班共同检验一个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过程分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条件的问题。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个过程不但是检验这个假设的需要,也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3.5本课的难点就是讲清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这不是靠简单的讲述所能表述清楚的,一定要借助实物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才能使学生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由于没有足够的小电动机,再加上考虑学生课堂上操作有困难,我将此活动改为演示了。依照书中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一块磁铁能否使转子转动?磁铁与转子距离对转子转动的速度有何影响?转子转动的方向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几组对比实验,结合电磁铁的知识,结合电动机各部分的作用,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电动机转动,是因为转子通过后产生了磁性(电磁铁的性质),这个磁性与磁铁的磁性相互作用,推动了转子的转动。这样讲解之后,将电动机的工作过程有形化,学生也较好地理解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3.6学生对能量、能量转换的事实知道的并不少,本课指导学生用能量和能量转换的观点充实自己原有知识,初步建立了能量和能量转换的概念。本课第一个活动重点是建立电能和其他能量的概念,第二个活动的重点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的转换,两个活动密不可分。第一部分从电能用途非常广泛直接引入电能的认识。教科书引导学生找找他们能做什么“工作”认识其他能量形式。第二部分以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为对象通过调查、研讨把认识从可以做什么工作上升到把电能变成了什么能量,然后从电能转化延伸开来引导学生认识其他的能量之间的转化。3.7本课的一个难点是使学生懂是“电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电,是一个虚幻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借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委托借款合同示范文本
- 2024年度房屋拆迁评估机构委托合同3篇
- 房屋建筑材料采购合同(2024版)
- 2024工程装修合同样本
- 2024年度代理合同标的与代理范围3篇
- 房屋买卖合同0055范本模板(2024年度)2篇
- 2024年合法有效的办公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度货物进出口贸易合同标准范本2篇
- 2024年别墅建筑施工劳务合作合同版
- 与总包单位的配合措施
- GB/T 15822.3-202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3部分:设备
- 2023年全球自然灾害评估报告-全球灾害数据平台
- 2024年医院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考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智能电能表应用配套安装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江苏省中考语文试卷七套合卷附答案
- 2024年平面设计师技能及理论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作业设计
- 10以内连加减口算练习题完整版226
- TSHJX 061-2024 上海市域铁路工程施工监测技术规范
- 2024年公路水运交通安全员C证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