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人文精神与语言艺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古代散文专题学习设计【设计背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是古代散文专题,主要选取了三篇诸子散文和两篇历史散文组成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诸子散文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选取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中关于治国安邦的章节和道家经典《庄子》中隐喻治国和处世之道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历史散文则选取了长于辞令的《左传》和长于叙事的《史记》。《左传》是儒家经典,也是文学名著,继承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笔法;《史记》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经典,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史记》作者司马迁以继承孔子之志自许,继承了先秦诸子的理性批判意识。这两部名著同样充满了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所选的具体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既体现了这两部史学名著的语言艺术特色,又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本单元的导语“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就体现了本单元的核心任务。“人文精神与语言艺术”专题学习设计,以本单元所选篇目为基点,通过精读文本、评点批注、互文阅读、比较阅读、问题探究、讨论、辩论、写作、分享等任务驱动,积累文言知识和传统文化常识,学习经典选篇论事说理的表达技巧和叙事写人的语言艺术,把握其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通过主动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自觉扩展和梳理古代语言材料,提升归纳古代语言运用规律的能力。2.辨析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的基本特点和不同侧重,熟悉两类散文中叙事说理的技巧,能用自己的话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段,分析古人的思想智慧和语言艺术。二、思维目标1.通过比较不同的文本材料,分析其异同,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建构新的认识,以及有逻辑有依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升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质疑,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对历史人物和古代思想进行辩证分析,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局限,提升辩证和批判思维能力。三、价值目标1.通过探究孔孟的人文理想,汲取儒家胸怀天下、推己及人、经世济民、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生命的境界。通过探究庄子的人文理想,汲取道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自然主义精神,尊重规律、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人生。2.通过鉴赏史传文的语言艺术,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人生事业的经验智慧和重义轻利的人格精神,形成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功利论是非的价值观念。【专题实施】第一课段探究儒道人文理想核心任务:1.制作文言实词词汇卡片;2.辩证地梳理并列举课文中能适应当代的儒道思想,化为应对生活问题的智慧。一、学习任务1.精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梳理文本内容,从语言描写中把握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提炼人物的思想观点。2.互文比读有关资料,整体把握孔孟和庄子的人文理想的内涵,通过问题探究和辩论,辩证认识儒道人文理想的价值和局限。二、课时安排本课段共6课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课时,《齐桓晋文之事》2课时,《庖丁解牛》2课时。三、学习资源1.参考阅读钱穆《孔子年表》《孔子传略》。2.互文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公冶长第五·颜渊季路侍》《论语·季氏第十六·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子路第十三·子适卫》《论语·颜渊第十二·子贡问政》《礼记·礼运·大同篇》。3.比较阅读程树德《论语集释》、徐碧辉《为日常生活赋予超越的诗性》、赵士林《曾点境界》中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解读。4.互文比读《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比较阅读憨山《庄子内篇注》、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陈鼓应《老庄新论》、王博《庄子哲学》、方勇《庄子》译注中对“庖丁解牛”的解读。6.比较阅读张岱年《孔子与中国文化》、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的自序。四、学生活动1.精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疏通字音与字义,遇到一词多义的字例、古今异义词或古代文化常识,仿照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字词卡片,制作本单元课文的文言知识卡片或用笔记本加以整理归纳。在精读过程中,试着对人物语言、思想内涵、说理技巧、表达风格等进行批注评点。2.梳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互文比读《论语·公冶长第五·颜渊季路侍》《论语·季氏第十六·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子路第十三·子适卫》《论语·颜渊第十二·子贡问政》《礼记·礼运·大同篇》,概括孔子的为政原则、为政次序和为政理想。3.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与政事相关,都是关系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崇高事业,而曾点的志向,却是追求个人的逍遥,似乎与政治无关。可孔子唯独赞许曾点的志向,这是为什么?曾点之志与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矛盾吗?参考阅读钱穆《孔子年表》《孔子传略》,比较阅读程树德《论语集释》、徐碧辉《为日常生活赋予超越的诗性》、赵士林《曾点境界》中对此的解读,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书札记,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可参阅单元学习任务后的“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写作。4.互文比读《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炼孟子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想,梳理孟子“性善”说与“王道”政治之间的内在关联,概括孟子“王道”思想的内涵,并围绕“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吗”举行辩论会。5.庖丁解牛这个富有诗意的寓言故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给人以无限的启示。历来围绕着“道”与“技”、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养生”的含义等,对这个寓言进行解读的名家不胜枚举,他们以各自的人生阅历和对生命的领悟,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寓言故事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比较阅读憨山、冯契、叶朗、陈鼓应、王博、方勇等人的解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庖丁解牛之我见”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解读文章,尽量写出自己的个性。五、学习评价从下面两个学习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1.孟子的王道政治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强调以德服人、以民为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进步思想。但也有学者认为,孔孟的仁政思想从本质而言仍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是为了调和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等级制度,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比较阅读张岱年《孔子与中国文化》、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的自序,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评论,谈谈你的认识,尝试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历史人物和思想。2.有学者认为,庄子的思想主要是探求个人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如何保全自我的本性和获得心灵的自由,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慰藉和逃避现实矛盾的方法,这种逃避现实而不是改造现实的人生态度,消解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使人们听天安命,逆来顺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评论,对这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第二课段赏析史传语言艺术核心任务:梳理并概括史传文的语言特点,能针对其中的1~2个特点,写一篇语言赏析小评论。一、学习任务1.精读《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把握不同史传文的语言特点,鉴赏史传文中外交辞令的艺术,领悟历史人物的智慧才能和人格精神。2.通过分析质疑,从文本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化解读。二、课时安排本课段共4课时。《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鸿门宴》2课时。三、学习资源1.参考阅读王立《婉约有致、辞强不激的语体风格——〈左传〉外交辞令之探究》、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2.比较阅读《项羽本纪》、周恩来《项羽拿破仑优劣论》、岳庆平《项羽及其精神》、易中天《项羽何以输给刘邦?》。四、学生活动1.精读《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疏通字音与字义,遇到一词多义的字例、古今异义词或古代文化常识,仿照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字词卡片,制作本单元课文的文言知识卡片或用笔记本加以整理归纳。2.史传文主要是通过记事和记言,叙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表现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思想才能和心理个性。在精读过程中,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语言对话的描写中,把握人物的个性,汲取教训和智慧,体会作者的匠心和情感态度,并将自己的心得用批注、总评的方式写在课本相应的空白处。3.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烛之武退秦师》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除了地缘政治的因素,烛之武杰出的外交才能和辞令艺术也是成功说服秦王的重要原因。参考阅读王立《婉约有致、辞强不激的语体风格——〈左传〉外交辞令之探究》和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写一篇至少500字的论述文,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外交辞令艺术的特点,至少总结三点,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鸿门宴》一文,故事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但是也有不少不合常理的地方,例如项伯吃里爬外,泄露军情,回来报告项王,项王不仅没有治罪,还听从了项伯的建议。这种不合常理是司马迁的疏忽,还是司马迁根据传闻忠实记录,抑或是司马迁故意为之?细读文本,自主梳理出文中其他不合常理的地方,分小组进行探究,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本小组的探究结果。五、学习评价从下面两个学习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1.历史事件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王退师,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己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比如秦晋之间的关系、郑国与晋国之间的过节、秦穆公和晋文公的生平为人等,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分析报告,多角度分析烛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化解危机的原因。2.《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兵败自杀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并且“为发哀,泣之而去”。比较阅读《项羽本纪》、周恩来《项羽拿破仑优劣论》、岳庆平《项羽及其精神》、易中天《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请以刘邦的口吻,给项羽写一篇800字以上的祭文。第三课段百花竞放方是春核心任务:策划校园戏剧文化节。一、学习任务策划校园戏剧文化节,创作历史情境剧本,课后进行排练,并在戏剧文化节上进行展示。二、课时安排本课段共2课时。查阅资料、创作剧本1课时,展示1课时。三、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前两个课段中提供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四、学生活动自主策划一个以“个人与历史”为主题的校园戏剧文化节,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可从孔子、孟子、庄子、烛之武、佚之狐、项羽、刘邦等人物中,选择五人,根据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精神,创作一个历史情境剧本。根据剧本在课后进行排练,并在戏剧文化节上进行展示。五、学习评价可以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做评委或客串其中的一两个角色,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最佳剧本1个,最佳导演1名,最佳演员2名。【专题评价】一、单元核心问题理解本单元专题学习设计涉及的学习任务群有: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在语境中理解词义、梳理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发展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进行审视,辩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本专题的核心任务是探究古代散文的人文精神与语言艺术。为了完成这一核心任务,本专题采取以读启思、以思促写、以写促思、以思促读的“读—思—写”三位一体的学习策略,贯穿整个专题学习的始终。第一课段的主要任务是汲取儒道两家思想的智慧,侧重于探究孔孟和庄子的人文精神;第二课段的主要任务是鉴赏史传文的语言艺术,侧重于探究不同史传文的语言特点和外交辞令艺术,从语言中把握历史人物的个性和智慧;第三课段的主要任务是策划戏剧文化节,通过创作历史情境剧本和戏剧表演,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韧性和超越时空的魅力,增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和对专题学习的兴趣。二、测试反馈1.搜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有关的典故、成语和名言警句,解释这些典故、成语和名言警句的内涵。如为国以礼、曾点气象、浴沂风雩、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推其所为、缘木求鱼、发政施仁、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批郤导窾、新硎初试、发硎新试、官止神行、庖丁解牛、善刀而藏、迎刃而解、项庄舞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等。2.“庖丁解牛”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弘扬工匠精神,有何启示?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给建设生态文明、弘扬工匠精神拟写一段广告词。戏剧与人生——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戏剧与人生”专题教学的实施可以与“当代文化参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相结合进行,以创作特定情境下的短剧本为核心任务,以“阅读鉴赏”“编排演出”“创作剧本”为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剧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体会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自己的同情心与悲悯情怀。【设计背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戏剧单元,选编了《窦娥冤》(第三折)、《雷雨》(第二幕)、《哈姆莱特》(第三幕)等中外名篇。教材结构与必修上册一致,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组成。单元导语扼要解释和说明单元学习的人文主题,阐述学习本单元的重要意义,提示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三篇课文节选的内容都是三部剧作中展示矛盾、表达形象、深化主题的关键部分,并以注释的方式对剧情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每篇课文后都有一个简短的学习提示,提示学习重难点,并指明了学习的路径。单元学习任务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一是分享阅读本单元三篇戏剧的体验;二是通过登台演出,感受戏剧的魅力;三是通过阅读、观看中国古代戏曲,增进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识。本任务群的教学实施可以与“当代文化参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相结合进行,以创作特定情境下的短剧本为核心任务,以“阅读鉴赏”“编排演出”“创作剧本”为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剧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体会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自己的同情心与悲悯情怀。【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阅读剧本,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差异,至少概括出两点悲剧的重要特点。2.在阅读剧本的基础上,画出剧中人物间关系的示意图,能在200字以内概括剧情。3.结合语境及人物性格,品味剧中台词的“言外之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二、思维目标1.在剧情发展中,辩证地分析人物,体会窦娥、周朴园、哈姆莱特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2.分析三篇戏剧在冲突设计、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学习,为剧本创作作准备。三、价值目标感受中外戏剧之美,体会戏剧中始终充溢着的“人”的精神渴求和内在激情;学会透过戏剧看社会,增进与社会相处的人生智慧。核心任务:在第十个戏剧节,校戏剧社准备举办“心怀悲悯,坚守良知”的原创情境短剧展演活动,请你为此次活动创作一个短剧本。要求:1.剧情相对独立完整。2.剧中的人物、场景均不得少于2个。3.有戏剧冲突,人物语言有个性。4.能体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5.演出时间控制在4~5分钟。【专题实施】第一课段:读剧、品剧核心任务:阅读三篇课文,绘图概括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或中外戏剧)的基本特点与差异。问题1:窦娥的形象为什么能感天动地?问题2:有人说:“作者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你如何理解?问题3:《哈姆莱特》一文中关于“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一句有多种译文,你认为哪种译文更合适?一、学习任务1.积累戏剧基本知识,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2.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课文节选(建议学有余力或对戏剧感兴趣的同学自读/观看全剧),在揣摩戏剧语言的特殊张力,把握作品人物形象,分析戏剧冲突,领会作品主题的基础上,用一张图概括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或者中外戏剧)的特点与差异。3.按照要求填写学习任务单。二、课时安排5课时。三、学习资源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相关内容。2.《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全剧。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学习提示”。四、戏剧知识戏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多指起始于古希腊戏剧,并在西方(主要为欧洲)国家发展、兴盛起来的,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谓之“drama”,在中国称为“话剧”。广义的戏剧则涵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诸如意大利的歌剧、中国的戏曲、印度的梵剧、朝鲜的唱剧、日本的能乐和歌舞伎等等。[1]剧本虽属语言艺术范畴,却是戏剧的基础之一,也是我们破解戏剧奥秘最便捷的途径。虽说戏剧场面和人物形象都是通过想象产生的,具有间接性而非直观性,这一点跟小说、诗歌、散文的欣赏并无太大的区别;但毕竟剧本是演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首先,它是供演出用的“脚本”或“台本”;其次,是供人阅读的文学作品。因而,读剧本应区别于读小说等其他文学样式的文学作品。阅读时要充分体会剧本的场面特点,领会剧中台词的丰富内涵,特别是隐含在语言中的“潜台词”。五、学生活动1.通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课文。2.按照要求填写下列学习任务单,画出各剧中人物的关系图,在200字以内概括各剧的剧情。3.小组内讨论学习任务单,并自主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单。六、学习评价1.从蔡婆婆、鲁侍萍、奥菲利娅中任选一个,自行设计一个能概括其性格特征的学习任务单,并能结合作品内容,在200字以内概括出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2.课下阅读三部剧作的全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剧内容。3.请依据三篇课文学习任务单,设计能概括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或者中外戏剧)基本特点或差异的一(几)幅图。第二课段:编剧、演剧核心任务:从三部戏剧中任选一个片段,在班内组织演出。1.所选片段可以不局限于课内。2.所选片段是相对完整的经典片段。如“窦天章秉公执法,为女报仇”“周朴园逼蘩漪吃药”“真相揭开,周萍与四凤身亡”“哈姆莱特复仇”等。3.可以依据演出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对剧作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改编。如“生存还是毁灭”的大段独白,不易记忆,可以适当压缩。4.在充分尊重同学意愿的前提下,依据剧中角色及演出需要,组建自己的剧组,自定剧组内的人员分工。一、学习任务1.组建剧组,分配任务。2.阅读剧本,选择演出内容。3.修改、调整所选内容,形成演出台本。4.进行排演,熟悉内容。5.班级/年级/校内展演。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学习资源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相关内容。2.《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全剧。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四、学生活动1.研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剧作,寻找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的情节。2.比较所寻找的戏剧情节,确定演出内容。3.根据演出的条件及同学们的具体情况,对剧作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删减,形成台本。(台本,经过处理、补充适当内容后作为演出依据的剧本。补充细节时要特别注意那些意蕴丰富、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关键台词或关键动作,悉心体会戏剧情境和人物性格,揣摩最合适的语气、语调,设计最佳的表演方式。)4.小组内部自行演练,不断修改,调整台本,找到最佳的表演状态。5.以戏剧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正式演出。五、学习评价1.如果你对剧本有所改编、调整,请比较一下改编、调整后的剧本与原剧本的区别,反思改编、调整的效果。2.为这次戏剧表演设置若干奖项,为获奖同学颁奖,并为每个获奖同学写一段颁奖词。第三课段:创作剧本,设计剧本评价量表核心任务:完成剧本创作,设计剧本评价量表。一、学习任务1.归纳整理前两个课段的学习收获。2.思考剧本创作的内容、主题、人物及矛盾设置等。3.讨论修改剧本。4.完成剧本创作,进行展示。5.设计剧本评价量表。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资源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的相关内容。2.《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全剧。3.现实生活、文学作品、网络资源中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现象。四、学生活动1.各小组讨论前两个课段的学习收获,完成收获清单的填写。2.依据学习收获,搜集资料,确定剧本的内容、人物、主题等。3.形成“心怀悲悯,坚守良知”情境主题剧的剧本初稿。4.讨论、修改剧本初稿。5.有条件的小组可以把剧本拍成视频上传到校园网。五、学习评价讨论制定剧本评价表,并完成对剧本的评价、展示。【专题评价】一、单元核心问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的是剧本的欣赏与创作。其核心内容是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戏剧与人生”专题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本单元后完成一个剧本的创作。既着眼于读剧、品剧,也着眼于编剧、演剧,还着眼于剧本的创作。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学生既要了解作为剧本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共同之处,又要了解剧本欣赏与创作的独特要求,进而体会戏剧的独特魅力。第一课段的核心是阅读理解,立足于作品本身,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内容,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了解主题的深刻性,通过想象、对比等手法的学习了解戏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第二课段的核心是编剧与演剧,是对课内学习的延伸与发展,在编剧与演剧中进一步体会这种文学样式的独特价值。第三课段的核心是完成剧本的创作。“戏剧古老而悠远。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她伴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衍生、丰富和蓬勃发展。她始终充溢着‘人’的精神渴求和内在激情,发挥着陶冶心性与净化魂灵之功。”[2]创作剧本,可以让学生多一条表达情感、抒发对社会生活认知的通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二、测试反馈1.必做题。(1)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请你结合作品中的例子,分析《窦娥冤》的语言特色。(2)有人说《雷雨》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悲剧,请结合剧本内容,分析这样说的原因。2.选做题。(1)在《窦娥冤》的【滚绣球】中窦娥对天地的不公进行了指责和控诉,而在最后一部分却又对天发下三桩誓愿,希望天地为她昭雪冤情。这是否矛盾?(2)比较分析《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几部剧作的共同点,试着概括悲剧的艺术特征。探索发现之光——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设计摘要:本设计是针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探索与发现”学习单元进行的任务群学习设计。专题学习通过学习准备、科研之路、探索发现、尝试写作(阐释说明)等四个课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增强学生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方面的能力。课段全面贯彻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等有关方面的内容。【设计背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单元,其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发现”。本单元选入了两篇自然科学类和两篇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本单元的专题学习融入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目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科学发现、探究、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理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特点,并能探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见解,能清晰地说明事理。根据以上学习要求,设计了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完成一篇“我的探索与发现”的说明文,通过写作任务带动本单元的阅读。本单元的学习流程是:首先了解四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学者,做到知人论世;阅读两篇自然科学类文章,梳理科学家艰辛的研究历程;阅读两篇社科类文章,学习如何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释原理;最后,能从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完成“我的探索与发现”的事理说明文。本单元分学习准备、科研之路、探索发现、尝试写作(阐释说明)四个课段,共需9课时。【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通读课文,学习科普类文章用简明、严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科学研究过程,阐述事理的基本语言形式及精准表达的特点。2.品读《说“木叶”》中的诗歌语言,结合文后“意象”的补白,学习推测不同词汇的暗示性,体会其艺术意蕴的不同。3.能发现、探究学习生活中的现象,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说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说明文。二、思维目标1.用恰当的方式,梳理四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画出行文思路,分析并能概括说出作者阐释说理、逻辑推理的方法,增强逻辑思维能力。2.从《说“木叶”》一文中寻找用到的想象与联系的思维技巧,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3.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熟知的生活语言、知识、事件阐释见解,初步建构用以输出创造性思维的语言形式。三、价值目标1.在学习中感知科学家和学者具备的广博的知识,对研究工作的严谨认真、求证务实的态度,体会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魅力。2.能像科学家一样发现生活中的不一样,关注人类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初步建立对科学探索和研究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认识科学精神。【专题实施】第一课段:学习准备一、学习任务本课段是本单元学习起始课,通过介绍2019年诺贝尔奖获奖情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导、诱发学生可能对科学产生的兴趣和关注。了解本单元四位作者及其研究成就,为本单元学习做好知识、认知、心理和思考的准备。最后,在观看百度小视频或阅读摘录《作者简介》的基础上,完成本单元四位作者信息表的填写。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学习资源1.教材中的单元导语。2.中国科学院网页或文本摘录《2019诺贝尔奖情况》。3.百度百科之《秒懂百科》栏目,《一分钟了解(作者名)》小视频(或文本摘录《作者简介》)。四、学生活动1.浏览中国科学院网页或阅读摘录《2019诺贝尔奖情况》,了解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情况。(10分钟)2.思考回答:诺贝尔奖为何备受世人关注?有何意义?(8分钟)3.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2分钟)4.观看百度小视频或阅读摘录《作者简介》,梳理本单元四位作者的信息,填写下表。(15分钟)五、学习评价思考回答: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了解2019年诺贝尔奖获奖情况和本单元的四位作者,请用200字左右写出你的感受和发现。(10分钟)第二课段:科研之路一、学习任务本课段学习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描述科学探索之路的文章。在阅读中完成如下任务:1.梳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历程,体会她从传统中医药中获取灵感,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创新之路。2.简述加来道雄在童年时两件趣事的引导下对理论物理学产生强烈好奇并逐步走上研究之路的故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研究的艰辛。3.学习两位科学家用浅显明白的语言、简明的小标题和通俗易懂的故事介绍科学原理与探索过程的方法,为完成单元核心任务——研究性说明文的写作作准备。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资源《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四、学生活动1.自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用思维导读说明屠呦呦发现研究青蒿素的历程,标注重要节点,小组内讨论、交流,个人校正或优化学习结果。(30分钟)2.自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简述影响加来道雄走上物理研究之路的两件童年趣事,梳理其逐步深入的研究过程,完成下表。(30分钟)3.思考讨论:两位科学家是如何深入浅出地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的?在300字以内,写出他们的科学探索之旅带给你的启示。(30分钟)五、学习评价1.在200字以内,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并描述你吃过一种中草药或中成药后的生(心)理反应。2.加来道雄童年时的两件趣事讲述了两个物理现象,查阅资料,补充你对这两个物理现象的理解,试着从你的生活中再找出另外两个事件重述这两个物理现象。第三课段:探索发现一、学习任务本课段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林庚的《说“木叶”》两篇社科类文章。在阅读中——1.学习梁思成是如何用专业的学术语言描述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找出文中这样的学术语言,阐释梁思成是如何发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不同特点和“可译性”的。2.用图示法说明古诗词中“木叶”“树叶”“落木”和“树”“木”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借助文后的“意象”补白,手绘《说“木叶”》一文所引诗歌及其所涉意象的知识图谱。3.学习作者从现象的考察中概括事物特点,从材料的梳理中发现问题、进行考证,用恰当的理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课段的学习任务——完成研究性说明文提供方法的借鉴,进行写作的准备。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学习资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四、学生活动1.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找出文中作者用学术语言概括并介绍中国建筑特征的语句,归纳、概括、梳理,用600字左右阐释梁思成是如何发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不同特点和“可译性”的。(60分钟)2.阅读《说“木叶”》,用思维结构图说明作者的写作思路,小组展示。(30分钟)3.用图示法说明古诗词中“木叶”“树叶”“落木”和“树”“木”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借助文后的“意象”补白,手绘《说“木叶”》一文所引诗歌及其所涉意象的知识图谱。(30分钟)4.思考整理:两篇课文是如何把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原理阐释得清楚明白的,比较两篇课文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何特点,填写下表。(15分钟)五、学习评价1.在你生活的城市,寻找、发现具有中国建筑特征的现代建筑,从这些建筑中寻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所述的中国元素,拍照或手绘这些中国元素,并进行标示(注);然后,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给这幅图片起一个名字,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2.古诗中的形象具有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分析所学诗歌中“月”(或“柳”“鸿雁”等)的形象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例:(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5)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第四课段:尝试写作(阐释说明)一、学习任务本课段是在前期单元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完成一篇800字左右说明事理的研究性说明文,练习的重点就是用规范、客观、准确的语言说明自己的探索与发现。首先,要进行写作指导,回顾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和语言特点等,明确说明文写作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个人兴趣或高中各学科学习内容选定自己的研究发现,确定研究途径和内容,拟写提纲;最后,完成“我的探索与发现”的说明文写作,交流展示并作修改,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落实单元学习目标。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学习资源《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说明文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资料。四、学生活动1.回顾、总结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和语言特点。(20分钟)2.阅读写作知识短文《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确定研究内容,可从以下范围中任选其一:生物世界、天文地理、物理现象、节日文化、语言现象、生活常识等。(25分钟)3.课下查阅资料或进行调查,拟写提纲,课上小组交流互评。(45分钟)4.完成“我的探索与发现”的说明文写作,交流展示。(45分钟)五、学习评价【专题评价】一、单元核心问题理解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发现”。学习重点是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见解,阐明事理。由此设计了专题核心学习任务:完成一篇“我的探索与发现”的说明文。本单元的专题学习首先通过对四篇课文的阅读,梳理了作者科学研究的历程、运用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分析了其阐释说明的方法,体会了知识性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其次再运用所学知识发现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后以读促写,尝试说明文的写作。通过以上学习活动,逐步达成专题教学目标。为了了解专题学习效果,可设置以下两个问题:1.四位作者的成长经历、研究成果给了你哪些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或学者需要哪些素质?提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探究精神;艰辛的研究过程、坚持不懈的追求;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和实验考证精神;深入浅出地介绍宣传,扩大影响,造福人类;既要具备专业水平,还要有文学基础和文字功底。2.在完成研究性说明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为了扩大学习效果,可进行以下拓展学习(任选其一):1.查资料了解常见的中草药及其疗效。2.查资料,了解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统一场论、反物质、原子对撞机的概念及研究意义。3.推荐课外阅读资料:袁行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霍金的《时间简史》和加来道雄的《平行宇宙》。二、测试反馈1.阅读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比较其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在内容、写作目的、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参考答案:(1)内容:课文主要介绍发现、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历程及研究方法、疗效、贡献等;诺奖致辞主要表达感谢,介绍自己与青蒿素的缘分及精神追求。(2)目的:课文从医学角度让人们了解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及中医药的贡献,阐释医学原理,专业性强;诺奖致辞是一篇演讲词,主要表达获奖心情和感谢之意,表达献身科学的精神追求。(3)语言:课文语言简练、准确、严密,具有科学性;诺奖致辞更感性,注重形象性和感染力。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来说明什么?参考答案:池中的鲤鱼们认为水池就是宇宙,否认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它们为睡莲的运动感到迷惑,用神秘的力来掩饰自己的无知。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类似,拒绝承认超出我们理解力之外的真实存在,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体现出思想的保守和固执。3.《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中国建筑的“文法”指什么?建筑“词汇”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中国建筑的“文法”指中国建筑的风格、手法,是普遍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建筑“词汇”指各种建筑材料。用了比喻的手法,文章比喻建筑,文章的法式比喻建筑的法式,文章的文法约束下的各种题材比喻不同的建筑。“大文章”比喻宫殿、庙宇等建筑,“小品”比喻亭台、水榭、楼阁等建筑。这样写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更明白易懂。4.对《说“木叶”》中“树”与“木”的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字影响着我们更多地联想到树干,“叶”字却让人联想到密密层层的浓荫。B.“树”的形象较为饱满繁茂,“木”的形象较为疏朗空阔。C.“树”在使用时往往被“叶”代替,而“木”却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D.“树”的颜色一般是褐绿色,与叶比较接近;“木叶”则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参考答案:C。“木”在古诗中并不是随处可见。信息时代下的语文生活——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专题学习设计摘要: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单元。本任务群的实施可以与“当代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相结合。本单元的的核心任务是在校园范围内开展“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题宣传周活动。通过“初识‘最美逆行者’”“再遇‘最美逆行者’”和“致敬‘最美逆行者’”三个课段的学习,初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之适应未来生活中多样的信息来源。关键词:统编教材;任务群;“最美逆行者”;媒介;媒介素养【设计背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单元,本单元设置了三个学习活动:“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和“辨识媒介信息”,提供了三篇文章作为学习资源:《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和《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了解多种媒介的特点,要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还要学会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如何进行筛选和利用。根据以上学习要求,适时地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背景,设计了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在校园范围内开展“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题宣传周活动。通过“初识‘最美逆行者’”“再遇‘最美逆行者’”和“致敬‘最美逆行者’”三个课段的学习,初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之适应未来生活中多样的信息来源。【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类媒介上搜索并阅读有关“最美逆行者”的报道,制作四类媒介的特点比较表,形成获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用图表表达思考的文图转化能力。2.在阅读相关报道的基础上,了解“最美逆行者”的壮举,能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群像小传”。二、思维目标1.在阅读中区分媒介信息的事实和观点,理解并能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提升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质疑,对文本信息、作者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做出自己的判断,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来佐证自己的判断,提升批判思维能力。三、价值目标走近“最美逆行者”,积极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做一个尊重事实、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的人;一个有自己独立判断,理性的人;一个感恩他人,对自己及周围人负责的人。【专题准备】本专题的核心任务是校园范围内开展“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题宣传周活动,为保证宣传质量,本次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具体要求如下:1.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2.每个小组选定一个“最美逆行者”群像,之后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只用围绕本小组选定的人物群像展开。3.小组之间选定的人物群像不能重复,为避免重复,在选择时实行“先选先定”的原则。4.每个小组必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类媒介开展宣传:报纸为学校校报;广播为校园广播;电视为校园电视台;网站为校园官网或校园公众号。【专题实施】第一课段初识“最美逆行者”核心任务:1.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群像小传”;2.完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类媒介的特点比较表的绘制。一、学习任务1.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类媒介上搜索并阅读有关“最美逆行者”的报道,每一类媒介至少搜集两篇报道;2.阅读报道,归纳概括相关信息,每位同学为本小组选定的人物群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群像小传”,文章标题采用“主标题+副标题”的形式,例如《白衣执甲逆风行——医护人员小传》。3.在阅读报道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完成四类媒介的特点比较表。二、课时安排本课段共4课时,搜集报道和完成“群像小传”2课时;完成四类媒介的特点比较表2课时。二、学习资源1.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和《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两篇文章。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的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和第七章《大众传播》。四、学生活动1.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类媒介上搜索并阅读有关“最美逆行者”的报道,每一类媒介至少搜集两篇报道,并完成“报道信息记录表”前六项(序号、标题、作者、日期、来源和所属媒介)的填写:序号标题作者日期来源所属媒介主要观点情感倾向媒介信息整体评价012.阅读报道,归纳概括相关信息,每位同学为本小组选定的人物群像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群像小传”,文章标题采用“主标题+副标题”的形式,例如《白衣执甲逆风行——医护人员小传》。3.在阅读报道的基础上,阅读《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的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和第七章《大众传播》,完成四类媒介的特点比较表:四类媒介的特点比较传播信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耳朵传播载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图片、文字广播电视网络语言特点报纸书面语体高度浓缩受众特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化层次不限有无对速度的控制权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无反馈信息的力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信息的力量此四项参照“反馈信息的力量”一项填写保存信息的力量克服弃取的力量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总结优点缺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五、学习评价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要让人们科学理性地面对“新冠肺炎病毒”,首先就需要人们对这种病毒拥有一个科学的认知,请你查阅“中国政府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库”,选择一种你熟悉的媒介,根据你所选媒介的特点写一份“新冠肺炎病毒”的预防手册,300字以内。第二课段再遇“最美逆行者”核心任务:设计《媒介信息评价标准表》。一、学习任务1.通过阅读《事实和观点:如何分辨?》,学会区分媒介信息的事实和观点,理解并能准确概括第一课段所搜集报道的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2.通过对比多条谣言,阅读相关材料,用500字左右的文字归纳谣言的特征,说明谣言的危害,总结辨识谣言的方法。3.设计《媒介信息评价标准表》。二、课时安排4课时,学习《事实和观点:如何分辨?》1课时,深入了解谣言1课时,设计《媒介信息评价标准表》2课时。三、学习资源1.文本《事实和观点:如何分辨?》。2.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3.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第二章《谣言为什么会流传》。4.桑斯坦《谣言》第二章《谣言的传播者:谁在制造和传播谣言?》四、学生活动1.阅读《事实和观点:如何分辨?》一文,在第一课段所搜集的报道中用“”画出文字的“事实”,用“”画出文中的“观点”,并继续补充完成“报道信息表”的“主要观点”和“情感倾向”两项:序号标题作者日期来源所属媒介主要观点情感倾向媒介信息整体评价012.每位同学至少搜集3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谣言,参考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第二章《谣言为什么会流传》和桑斯坦《谣言》第二章《谣言的传播者:谁在制造和传播谣言?》,以及阅读《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每位同学用500字左右的文字归纳谣言的特征,说明谣言的危害,总结辨识谣言的方法。3.根据每位同学完成的关于谣言的文章,分小组讨论制定《媒介信息评价标准表》,讨论结束之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最后全班根据交流的结果一起设计《媒介信息评价标准表》。在讨论之前,教师可启发如下:评价标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在相应位置打“√”)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核查信息来源,若是来源于书籍、报刊、期刊等正式的出版物,可信度就较高;若是网上信息,则要追查信息的原始来源,之后根据网站类型,判断其可信度,例如信息来源于官方网站,可信度就高,来源于网民论坛,可信度就低。低较低中较高高信息组成的可信度核查信息的组成形式,若是只是单一的组成形式,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可信度是递减的;若是组合形式,形式越多,可信度越高。低较低中较高高………………4.根据制定的《媒介信息评价标准表》,评价搜集到的报道,并继续补充完成“报道信息表”的“媒介信息整体评价”一项:序号标题作者日期来源所属媒介主要观点情感倾向媒介信息整体评价01五、学习评价假如你想找出“新型冠状肺炎患者服用布洛芬是否会导致病情恶化?”的答案,用下面的媒介信息作为依据是否恰当,请任选3条做出解释和说明。(1)你所在社区的社区医生发的一条有关该问题的朋友圈。(2)一个生产布洛芬的公司负责人写在企业宣传册上有关该问题的文章。(3)一个研究呼吸系统的生物专家在医学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该问题的文章。(4)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在自媒体上发表的有关该问题的看法。(5)一位记者在一份教育类报纸上写的有关该问题的文章。(6)一个叫做“草本治疗”的网站上有关该问题的内容。第三课段致敬“最美逆行者”核心任务:开展“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题宣传周活动。一、学习任务1.通过各种媒介,在前两个课段的基础上再次搜集有关本小组所选群像的报道。2.撰写活动宣传方案。3.开展“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题宣传周活动。二、课时安排4课时,搜集资料1课时,撰写宣传方案3课时。三、学习资源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编写的《最美逆行者》。四、学生活动1.通过各种媒介,在前两个课段的基础上再次搜集有关本小组所选群像的报道,此阶段搜集的报道要根据第二课段设计的《媒介信息评价标准表》进行评估,要确保所选报道的高质量,并将所搜集报道的信息继续依次补充在“报道信息表”中:序号标题作者日期来源所属媒介主要观点情感倾向媒介信息整体评价012.各小组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宣传素材,结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编写的《最美逆行者》,撰写宣传方案,完成如下表格的填充:宣传标题:负责小组:具体负责人:宣传时间:宣传媒介:宣传目的:素材构成:目标受众:宣传过程:3.按照撰写好的宣传方案开展“最美逆行者”宣传周的宣传活动,各小组记录活动开展情况,并撰写活动反思,不少于800字。五、学习评价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钟南山成全民偶像,众明星都撤离热搜”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现象,复兴中学举办了一场“科学家是否有必要成为全民偶像?”的辩论赛,请你为此次辩论赛设计一个宣传方案。【专题评价】一、单元核心问题理解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归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此任务群的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本任务群的实施可以与“当代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相结合。本专题的核心任务是:在校园范围内开展“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题宣传周活动。本专题第一课段的学习通过阅读不同媒介关于“最美逆行者”的相关报道,在初步了解“逆行者”壮举的同时又总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类媒介的特点;第二课段通过对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的方法的学习,在前一课段初步了解“逆行者”壮举的基础上又能去评价报道“逆行者”壮举的文章,确保宣传素材的高质量;第三课段设计宣传周的宣传方案,开展本次活动。三个课段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前一课段是后一课段的准备,后一课段是前一课段的延伸,通过三个课段的学习,去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之适应未来生活中多样的信息来源。二、测试反馈1.树人中学拟邀请人民医院感染科的陈主任进校做一场关于“新冠肺炎防护”的讲座,时间定在本周六早上9点至11点,地点在学校报告厅,关于这一次讲座的信息需要通过不同的媒介发布,以得到更多师生的关注和响应,请你选择一种你熟悉的媒介,根据其特点撰写一则“讲座通知”。2.请选择一条最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进行辟谣,并选取适合的媒介发布辟谣信息。3.请搜集一篇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根据制定的《媒介信息评价标准表》进行评价,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评价报告。《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专题学习设计一:导读指导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现象1.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1)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2)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补充:土地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传统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比如说大家所熟悉的《西游记》中,每次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他都要询问当地的地方性神仙土地爷,土地爷的广泛分布,不正是证明了中国人以“土”为生的民族生存传统和安土重迁的生活习惯么?试想如果我们也像游牧民族一样追逐水草而居,那么土地公公又怎么能了解本地家家户户甚至是本地神灵鬼怪的故事呢?2.画出并展示家庭关系图。(1)用画图的形式把你所有知道的亲戚画出来,表现你们的相互的亲疏关系。(2)中国常用家庭关系称谓图表。(3)补充:对比英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要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都统称为aunt。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则统一用uncle代表。称谓的简单或是复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西方对于家庭格局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理解不同。而我们中国家庭的关系格局在《乡土中国》中是这样阐释:“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3.找出中美两国妈妈的不同。(1)展示美国人郭杰瑞拍摄的短视频《中美两国妈妈的区别》,找出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的不同。你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么?(2)讨论:为什么中国妈妈与美国妈妈不同?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发言示例:感觉美国人活的比较自我,重视生活质量;中国人是为了别人活着,有着操不完的心,其实中国的妈妈也都是为了孩子好,年纪大一点就能体会到了。中国妈妈: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美国妈妈:关我屁事!现在多少人向往着欧美孩子的自由,却又享受着中国式溺爱,同时又不愿想欧美孩子那样独立。中国的孩子既想要中国式父母的给钱给做饭给做家务帮忙收拾烂摊子,又想要美国式父母的打游戏看漫画不学习也啥啥不管给你自由。现在中国很多的孩子都是既想要中国式的溺爱,又想要西方式的自由,可到头来既没有继承中国的孝道,也没有学会西方的独立。美国教育方式就是:给你制造欢乐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给你朋友般的尊重,要钱要打扫卫生,长大了要搬出去住,自己想办法生活!事实上,他们的教育也有很多优点。中国妈妈一辈子活着就是为了孩子,是实的爱,美国妈妈的爱停留在Iloveyou口头上,为中国妈妈流泪了。我们和外国人不同,爱这个字我们很少说,因为说多了,就没有了,我们更追求实际的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语言,我们比较实在。美国人更喜欢享受生活,那是因为他们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中国人的发展没达到享受生活的阶段。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她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改变。中国的父母也会渐渐开明,不会事事为孩子操心。但始终有一点不会变的就是,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血缘之亲。中国的父母有中国父母的好,美国也有美国父母的好。(3)专家解惑:“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校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乡土中国》4.小结。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很有趣的现象,似乎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是要真的解释其中的原理,又无法使用精准的语言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专业的学术著作来学习如何将一个问题通过理性、专业同时又富有趣味的表达出来,如今,现代社会覆盖了中国的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是在传统乡土社会中所生长出来的中国精神的灵魂缺依然根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整本书——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去认识、理解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二、知概貌1.了解作者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28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取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毕业,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大学的经济政治学院攻读社会人类学,1938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后曾在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任教。1981年,他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赫胥黎纪念奖章。1982年,他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费孝通文集》(16卷)等。2.知晓背景《乡土中国》取自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本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费孝通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人类学系时,导师乃大名鼎鼎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在国内农村调查的材料很感兴趣,指导他根据这些材料于1938年写成博士论文,即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农民生活》(又称《江村经济》)。费孝通回国后,又遵照马林诺夫斯基的嘱咐,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书的同时,继续在云南农村进行调查,《乡土中国》就是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的成果(有关家庭问题的成果为《生育制度》一书),据说连书名都是马林诺夫斯基提议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序言中点明了他的创作脉络和意图:“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乡土中国》序言三、明方法1.我们在进行整本书的学术著作的阅读时,要采取和阅读单篇文章或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性著作不同的方法,在这里老师推荐一种“五步阅读法”,可以帮助同学们更有效地阅读《乡土中国》。2.介绍五步阅读法。五步阅读法: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第一步:浏览。浏览目录,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向学生展示《乡土中国》目录。第二步:略读。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大意,略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大致理解书中重要观点。第三步:精读。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悟,可以借助回答教材中的阅读导引来检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借助书本每一章前的文本梳理勾连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第四步:研读。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专题,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讨论展示。第五步:重读。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五步阅读法的具体措施:四、定任务为学生开一张阅读任务清单:第1天:导读课——任务: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第2天:阅读第一章——任务:为批注指导课做准备第3天:批注指导课——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注第4—10天:学生阅读全书——任务:按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批注第11天:研读指导课——任务:教师示范指导如何进行研究性问题的探讨研究第12—17天:小组进行研读18天:学生分小组研展示阅读成果“套中人生”小说主题学习——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它由《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等五篇小说组成,是必修教材中唯一全部由小说构成的单元,所选小说均为有较强社会批判性的作品。在编写时,把它的人文主题命名为“观察与批判”。教材的“单元导语”明确提出了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并通过“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具体实践活动加以落实。第六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这就规定了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教材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篇目之间的整合,五篇小说可以分为两课。把《促织》与《变形记》列为一课,最直接的原因是它们都写了“变形”。虽然“变形”和“变形”不一样,但组成一课还是合适的,可以用“变形人生”来命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和《祝福》组为一课,这样的组合是充分考虑了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这一特点,而且可以从任务性格特点上去分析,我们可以用“套中人生”来命名这一次的主题阅读。下面我就“套中人生”的主题阅读为例来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教学设计】一、学习情境为了迎接学校“五地六校”课本剧展演活动,学校决定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和《装在他套子里的人》中选择一篇改编成课本剧,将它搬上话剧舞台,决定向所有同学征集课本剧创作思路,通过改编再现经典文学形象,体现当代中学生对传统人物的不同解读,现在班级决定召开主题创作会,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创作和改变,在立足小说文本的基础上改编具有新时代中学生思考的新剧本。二、课前准备精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和《装在他套子里的人》小说,做好批注。三、教学设计与思考活动一:人物结局之我见1.认真阅读第六单元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和《装在他套子里的人》三篇小说,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小说情节。2.制作三篇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履历表,图示人物关系。3.思考以下问题,用概括的语言简洁的补充下面画横线的部分。(1)祥林嫂是___________________死的。(2)林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梁山的。(3)别里科夫是_________________死的。4.探讨三位主人公的结局能不能进行合理化改写。设计思路:本活动立足于单元任务一中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通过讨论人物结局改写,立足文本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思考人物结局的必然性。活动二:情节删减之我见1.认真阅读三篇小说,梳理小说中不能删减的情节,并说明原因。2.探讨某些重要情节在整部话剧中的作用,讨论突转情节在文中的作用。设计思路:本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完成单元任务二中的第一个任务,通过改编剧本删减情节的活动,让学生找出文中推动情节发展的“突发事件”和关键情节,探讨这些突发事件和关键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活动三:台词设计之我见1.认真阅读三篇小说,找出小说中属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2.在改编剧本时,找出一些心理活动,为人物加上富有个性的人物潜台词。3.小组合作,探究林冲和祥林嫂是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如果是的话比较它们“套子”的异同,分析“套子”和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设计思路:本活动的设计是照应单元任务二中的第三个任务,通过找出人物的语言,初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选择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人物配上台词来体会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同时通过对三位主人公性格的比较,找出他们的性格异同以及形成原因。活动四:虚构结局之我见1.大胆想象假如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几人穿越时空来到当代中国,他们会有怎样的际遇或表现呢?2.在三位主人公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为她创作一版新的结局,展示她在穿越后可能的生活见闻。设计思路:本活动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仿照鲁迅《故事新编》的小说创作手法,通过对身边人物的观察,大胆合理的想象学会创作虚构的故事,照应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任务群写作。本设计四个活动都在鼓励学生细读重点文本,建构个性化的语言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多作一点文本内部的研究,少一点文本外部的研究。为了防止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分析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产生,教师通过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剧本改变献计献策;通过人物结局的确定、人物语言的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到台词的转换,尽可能地用任务引领驱动学生思考和鉴赏,实现深度学习。同时在小说教学中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抓住情节的突转、关键情节和人物语言,在体察构思、赏析细节、品味语言中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主人公情感,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鉴赏小说艺术,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情景交融,理深情长——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专题学习设计【任务导读】“情景交融,理深情长”专题学习设计,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内容为核心,以“捕捉动情点•拍摄美图景•制作小书签•写作小练笔”为主要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文本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制作小书签;挑选学校、家庭、社区等周围环境,拍摄有韵味的美图景;学习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写作写景小练笔,力求在专题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动笔写作的热情,体悟人生与自然的微妙关系。【设计背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入了《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赤壁赋》(苏轼)、《登泰山记》(姚鼐)共5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这些散文,旨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本专题学习融入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学习任务群。一、【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