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二部分期末质量检测七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二部分期末质量检测七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二部分期末质量检测七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二部分期末质量检测七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重组卷第二部分期末质量检测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期末质量检测(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四川成都二诊)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特别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这种文字的特质就是汉字非拼音的特点,该特点使其简单克服方言的差异和其他更大的语言障碍,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强化,符合材料中“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的含义,故A项正确。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推行于秦统一之后,故B项错误;儒家意识形态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在秦统一之后才建立的,故D项错误。2.(2024·江西吉安五校联考)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相宜农业生产的状况下,若没有农夫的辛苦和才智,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唯恐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浩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A.赞誉中国农夫的勤劳英勇B.评价中心集权的制度优势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D.确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材料中学者强调在较差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农夫依靠辛苦和才智,使得中国得以养活浩大的人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强调的主旨是确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中国古代的农夫在平常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等水平的一步步提高,进行精细的农业生产和管理,使得亩产量渐渐提高,使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均解除。3.(2024·湖北四地七校联考)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记性成果,玄学家主见的是清谈或玄谈。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C.佛教对儒学的冲击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斗争不断、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学问分子对于政治和现实悲观而选择躲避,故B项正确。门阀垄断仕途包含于政治黑暗之中,故A项错误;佛教因素属于思想文化因素而非社会因素,故C项错误;儒学理论的缺陷属于思想文化因素而非社会因素,解除D项。4.(2024·安徽定远期末)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实行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用,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用比例的平衡B.回应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用人数的增加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从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可以看出北宋出现了文化重心南移的现象,南北分卷制度的出现正是对文化重心南移的回应,故B项正确。A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确定,解除;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不会导致科举录用人数的增加,只是维持南北取士人数的均衡,解除C项;南北分卷确定程度上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解除D项。5.(2024·湖南益阳期末)下图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此图可得明朝()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B.内阁与宦官既斗争又合作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答案A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太监之间形成确定的权力制衡,说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故选A项。该示意图反映的是内阁与司礼监太监之间的政治关系,不是内阁与宦官群体之间的关系,解除B项;从该示意图反映的这一体制维护明朝统治来看,不是体现其弊端,解除C项;内阁首辅不能限制皇权,解除D项。6.(2024·湖北武汉调研)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旺盛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故选C项。依据材料可知,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A项错误;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旺盛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不能说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D项错误。7.(2024·五省六校期末联考)1863年6月,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在奏折中曾说:各国公使驻京,“中国虚实,无不毕悉。始不过侵我利权,近复预我军事。举凡用人行政,渐形干涉”。这反映了当时()A.清廷理性相识列强侵略B.列强限制了中国的内政C.外交官员素养不断提高D.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薛焕个人相识不等同于清廷相识,且薛焕只是相识到了列强侵华的危害,未上升到理性相识,解除A项;其次次鸦片斗争失败后签订不同等条约,允许公使进京,列强起先干预中国内政,B项“限制”说法与史实不服,解除;材料无法体现外交官员素养提高,解除C项;材料“始不过侵我利权,近复预我军事。举凡用人行政,渐形干涉”说明我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故D项正确。8.(2024·山东济南期末)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听从。”这一主见()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保证了煤矿业的健康发展C.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D.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郭嵩焘认为应当打破官府在矿业开采上的垄断,允许民众办理,这一主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A项正确。矿业由官办还是商办与是否健康发展没有必定关系,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郭嵩焘的相识,并未体现政府的看法,C项错误;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民族工业并未突破这一思想,D项错误。9.(2024·全国卷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见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从材料“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可知,陈独秀反对中国的封建道德,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不是说国家至上,A项错误;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和科学;也不符合陈独秀的阶级属性,这时候的陈独秀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不行能反对西方民主,C项错误;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题干时间1916年不符,D项错误。10.(2024·山东临沂期末)19世纪30年头初,一位中国商人描述了西人在广州的宴饮场景: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然后桌子的各个角都放着一盘盘不甚熟的肉,肉浸泡在浓汁里,需用工具把肉一片片切下来,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这场景才证明白以前常听人们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原始粗鄙的食物。这折射出当时()A.中西方社会习俗的碰撞与冲突B.西方礼仪习俗在各通商口岸的传播C.国人对待西餐的崇洋媚外心理D.西餐推动中国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拓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人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对西方饮食文化的理解,体现了中西方社会习俗的碰撞和冲突,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西方礼仪习俗的传播,解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解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文化空间的拓展,解除D项。11.(2024·天津新华中学期末)今人只知道地下党通常都用化名,殊不知当年抗联战士的姓名也要保密,因为敌人一旦知道了姓名,家人都难逃屠杀。抗联战士大多以外号或号码称呼,因此抗联战士牺牲后大多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1941年记载的抗联将士阵亡统计只能用“不知姓名者”多少名、“全部壮烈牺牲”等登记。这反映了()A.残酷的斗争环境导致统计不精确B.日伪对东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C.队伍是自发组成的,组织不够严密D.抗联在东北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敌人一旦知道了姓名,家人都难逃屠杀”可知,当时日伪在东北的残酷统治导致抗联战士隐姓埋名,故B项正确。统计战场伤亡人数不须要稳定的大环境,故A项错误;抗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并非自发组成,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东北的自然环境,故解除D项。12.(2024·辽宁葫芦岛调研)三大战役以后,毛泽东指出:“用战斗去解决敌人,例如解决天津的敌人那样,仍旧是我们首先必需留意和必需打算的。”同时,“依据北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是增加了……同时也是于我军、于人民是有利的,即是可以避开伤亡和破坏。”材料中毛泽东强调解放全中国()A.必需坚决与国民党战斗究竟B.实行武装暴力方式最好C.须要争取全国广阔人民支持D.要确保全国人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材料中毛泽东主见实行北平模式,认为“于我军、于人民是有利的,即是可以避开伤亡和破坏”,可见毛泽东强调解放全中国要确保全国人民的利益,故选D项。材料中毛泽东认为存在运用和平手段实现解放的可能性,解除A、B两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13.(2024·福建泉州单科质检)1951年12月,我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奢侈、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并依法处死大贪污犯刘青山和张子善。1952年,中共中心发布《关于处理贪污奢侈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处理小贪污分子的五项确定》《惩治贪污条例》等文件。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惩治官员贪腐行为B.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遵守法律教化C.巩固新中国政权D.为新中国宪法的诞生奠定基础答案C解析开展“三反”运动、惩治腐败分子,建立廉洁政府,既可以保持党政机关的纯净,又可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这些措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C项。A项不是主要目的,解除;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遵守法律教化,解除B项;这些措施与1954年宪法的颁布无关,解除D项。14.(2024·吉林长春试验中学期末)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头中国农村流行口号。土地改革时期“劳动光荣”“发家致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经济困难时期“吃饱肚子为先”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千变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这反映出广阔农夫()A.主动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妙愿景B.由衷拥护社会主义C.醒悟相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D.坚决支持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从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头”“发家致富”“社会主义有奔头”“吃饱肚子为先”中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头,不同时期农夫的口号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口号传达的精神都是主动向上的,这表明农夫主动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妙愿望,故A项正确。材料“劳动光荣”“发家致富”“吃饱肚子为先”没有体现出拥护社会主义,故解除B项;材料“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说明C项说法错误,解除;改革开放不符合“20世纪五六十年头”的时间限制,故解除D项。15.(2024·天津七校期末)依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支配表,推断当时周恩来主要是为了()时间外交活动上午10:00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秋普芳上午11:00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3:00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16:50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A.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当召开B.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C.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D.提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行中缅会谈答案C解析日内瓦会议在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召开,该会议是要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C项正确。万隆会议在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召开,没有殖民国家参与,解除A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1971年10月召开,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缅甸,未体现出中缅会谈,解除D项。16.(2024·江西吉安五校联考)1992年6月,中共中心、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确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疆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一确定()A.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B.强化了经济特区窗口地位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彻底放弃了支配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以及允许上市、试行外汇期货交易,是采纳市场经济的做法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因此这一确定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对外开放格局并非已经形成,解除;上海不是经济特区,解除B项;D项“彻底”说法确定,当时仍旧实行支配经济体制,解除。17.(2024·浙江宁波十校联考)在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提比略·格拉古推行土地制度改革,赐予农夫土地,限制高官特权,结果被贵族派刺杀;其弟弟盖约·格拉古继承兄长遗志,立法深化改革,扩大公民权利,又被公然杀害。这说明当时()A.罗马民主派扩大公民权的努力受阻B.公民法成为维护古罗马贵族利益的工具C.滞后的土地制度制约罗马帝国经济发展D.罗马下层民众权利被剥夺状况缓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格拉古兄弟扩大公民权利、推行土地制度改革的行为在贵族势力的阻挠下都失败了,这说明他们所代表的民主派扩大公民权的努力受阻,因此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民主改革受到阻碍,并未体现公民法成为维护古罗马贵族利益的工具,B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罗马帝国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无法得出滞后的土地制度制约了罗马帝国经济发展,C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民主改革受到阻碍,因此下层民众权利被剥夺的状况没有得到缓解,D项错误。18.(2024·陕西西安质检)自17世纪以来,由于弗兰西斯·培根和牛顿等人的著作,科学突飞猛进,每日都揭示新的宇宙法则。有人认为自然依据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备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当越少越好。这表明科学发展()A.推动了思想变革B.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体系C.促使代议制建立D.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有人认为自然依据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备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当越少越好”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变更了人们相识自然的方式,推动人们思想变革,反对政治干预与宗教干预,A项正确。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标记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学发展与代议制的联系,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反对教权,并非摧毁传统的宗教信仰,解除D项。19.(2024·河北邯郸期末)1777年美国通过的《邦联条例》规定:中心政府有确定斗争与和平之权,有订立条约与结盟、任命与接受大使之权,有审理各州边界纠纷之权,有任命军官、管理军队之权,有为了各邦的共同防卫和共同福利,向各邦议会分派和收缴费用之权。这些规定()A.预示了美国邦联的美妙前景B.明确了中心政府的权限C.表明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D.体现了邦联的集权性质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邦联条例》规定了中心政府的相关权利,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邦联体制下,中心政府权利受到限制,无法有力地限制地方,故B项正确。邦联政府没有政治实权,不能解决美国独立后面临的军事与经济危机,故解除A项;材料“向各邦议会分派和收缴”说明中心政府无法干脆向地方征税解决财政问题,故解除C项;松散的邦联体制下,各州自主性较强,中心无力限制,故解除D项。20.(2024·河北唐山一模)特殊喜爱咖啡、老是泡咖啡馆的巴尔扎克曾这样描写18世纪的巴黎:“咖啡馆的柜台就是民众的议会厅”。这说明当时的巴黎咖啡馆是()A.巴尔扎克创作的灵感来源B.启蒙思想重要的传播平台C.法式生活习俗的基本象征D.最为重要的民主政治机构答案B解析巴尔扎克认为“咖啡馆的柜台就是民众的议会厅”,这说明当时的民众在巴黎的咖啡馆内探讨政治,这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结合时间“18世纪”可知,当时的巴黎是启蒙思想重要的传播平台,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巴黎咖啡馆并非最为重要的民主政治机构,D项与史实不符,故解除。21.(2024·福建莆田一中期末)下图是1913~1937年苏俄(联)工业产值变更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①的变更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②的变更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③的变更源于斯大林体制最终确立D.④的变更在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21年苏俄起先实行新经济政策,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推动了工业产值的增长,B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起先,①的变更主要是俄国参与一战导致的,A项错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标记是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的颁布,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头,D项错误。22.(2024·山东德州期末)20世纪中期,美国“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认为:中国革吩咐人担忧之处并非在于其构成了苏联“成功”的一部分,事实上,中苏关系的前景并不乐观,而是作为“贫困”国家的中国发生的革命将在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引发的示范作用。这一看法()A.主见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B.错估了中苏关系发展趋势C.担忧中国减弱西方在亚洲的影响D.预料到第三世界即将崛起答案C解析从材料“20世纪中期”“中国发生的革命将在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引发的示范作用”中可以看出,乔治·凯南认为中国革命对亚洲其他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这样可能影响到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因此乔治·凯南主见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故C项正确,解除A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乔治·凯南对中苏关系的看法是正确的,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第三世界,解除D项。23.(2024·黑龙江牡一中期末)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常期的军事同盟,北约标记美国孤立主义的正式结束。它还代表了传统军事同盟的一项急剧变更,因为它不仅规定了国际司令部之下各国军事单位的一种聚合,还规定了在训练、战略规划和武器生产方面的紧密协作,从而规定了成员国资源的一种与从前任何军事协议相比更大程度的全面整合。上述材料客观上表明北约()A.加速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B.利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实质是美国限制西欧的工具D.提高了西欧国家军队战斗力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各成员国多方面的合作与资源整合,这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苏联及华约,A项做了过度延长;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24.(2024·山东日照期末)20世纪80年头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急剧攀升,为支付债务利息,被迫降低社会支出和进口,这又导致了失业率的提高,主要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1979年为5%,1983年为8.3%,1995年为11.3%。这突出表明()A.全球化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B.西方滞胀源于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C.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D.国际经济秩序依旧由发达国家主导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头以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逆境,失业率提高,主要发达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平均失业率也上升,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故A项正确。西方滞胀与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上升,并不能说明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国际经济秩序依旧由发达国家主导,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需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依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2024·河北唐山摸底)(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材料二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志向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索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特性解放相统一的志向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详细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志向的详细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志向的探讨推动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摘编自王松涛《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原委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其次,“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斗争,维护祖国统一。——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1)依据材料一,概括儒家志向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特点和成因。(1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5分)答案(1)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社会安定。(6分)(2)特点:将传统思想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将中国现实与人类目标相联系;提出了详细的实践途径。(6分)成因:近代各种救亡方案的失败;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8分)(3)主要价值:为人类和平发展、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才智和中国方案。(5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得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依据材料一“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得出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依据材料一“……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得出社会安定。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志向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得出将传统思想与唯物史观相结合;依据材料二“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索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得出将中国现实与人类目标相联系;依据材料二“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详细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志向的详细途径”得出提出了详细的实践途径。其次小问成因,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各个阶级救国实践的失败得出近代各种救亡方案的失败;结合所学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发展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依据材料二“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得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第(3)问,依据材料三“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四,反对侵略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为人类和平发展、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才智和中国方案。26.(2024·河北衡水中学一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电影《摩登时代》于1936年在美国上映,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宏大的电影之一,电影梗概如下:20世纪20年头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饰)是摩登时代大工厂中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他在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下精神失常,被送进医院。出院后,失业的查理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罢工首领抓进了监狱,出狱后,路遇一个流浪女,从今与其同甘共苦,英勇面对人生。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学问,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精确、全面)(12分)答案(示例一)情节:电影中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2分)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2分)概述和评价: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经济大危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美国进入大萧条时期。这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冲突,这一冲突导致国民贫富分化严峻,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实力的增长,而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烘托了市场的虚假旺盛,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又冲击着金融市场的稳定。这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并加剧了世界局势的惊慌。(8分)(示例二)情节:查理在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下精神失常。(2分)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工业化带来的影响。(2分)概述和评价: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工业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和挑战。工业革命使得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社会冲突尖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导致了严峻的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的冷漠、工人劳动的“异化”等社会问题。(8分)(示例三)情节:查理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罢工首领抓进了监狱。(2分)历史现象:工人阶级力气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2分)概述和评价: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阶级力气日益壮大。19世纪三四十年头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记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记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为工人运动指明白方向。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峻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下生产锐减,大量工人失业,工人示威游行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危机。(8分)解析本题可以分三个步骤完成。步骤一,提取一个情节。例如,电影中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步骤二,概括其历史现象。情节“电影中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映出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步骤三,概述和评价历史现象。首先是概述,概述=分析缘由(侧重于导火线和根源)+内容及其特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导火线是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大危机。其表现是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美国历史进入大萧条时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冲突,这一冲突导致国民贫富分化严峻,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实力的增长,而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烘托了市场的虚假旺盛,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又冲击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其次是评价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主要危害是这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并加剧了世界局势的惊慌。此外还可以从材料“他在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下精神失常”概括其历史现象是反映出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也可以从材料“查理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罢工首领抓进了监狱”概括其历史现象是工人阶级力气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题作答。假如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2024·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82年宪法的创制过程,事实上伴随着一次较为全面的宪政改革。1978年宪法虽然也体现了一些宪政的要求,但宪政要素严峻残缺。以1954年宪法为主要参照,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一些特别重要的宪政原则或要素被较为系统地贯彻到了八二宪法的文本中,其中包括:宪法在中国整个行为规范体系中的至上性、违宪必究;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同等;充溢保障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扰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指责权等基本权利;取消公民必需拥护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合理义务;完善代议民主制即人大制度;重新确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等属于司法独立范畴的要求;将军队领导体制纳入宪法;规定办理刑事案件有关国家机关间相互制约,部分打破了社会主义宪法不敢规定相互制约的禁忌。——童之伟《八二宪法与宪政》(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1982年宪法的主要特点。(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1982年宪法创制的历史意义。(8分)答案(1)特点:法律制定与政治改革相协作;结合过往法制建设的阅历和教训;宪法内容更多体现民主宪政原则。(7分)(2)历史意义:完善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完善民主宪政国家的政治建设;有利于协调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8分)解析第(1)问,依据“1982年宪法的创制过程,事实上伴随着一次较为全面的宪政改革”推出法律制定与政治改革相协作;依据“1978年宪法虽然也体现了一些宪政的要求,但宪政要素严峻残缺”“以1954年宪法为主要参照”推出结合过往法制建设的阅历和教训;依据“一些特别重要的宪政原则或要素被较为系统地贯彻到了八二宪法的文本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同等”等内容推出宪法内容更多体现民主宪政原则。第(2)问,依据“1982年宪法的创制过程,事实上伴随着一次较为全面的宪政改革”推出完善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据“充溢保障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扰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官员的指责权等基本权利;取消公民必需拥护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合理义务”等内容推出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完善民主宪政国家的政治建设;依据“宪法在中国整个行为规范体系中的至上性、违宪必究”“规定办理刑事案件有关国家机关间相互制约,部分打破了社会主义宪法不敢规定相互制约的禁忌”推出有利于协调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依据时间“1982年”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此时为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推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8.(2024·湖南湘东六校联考)(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斗争与和平】材料太平洋斗争期间,罗斯福政府抬中学国的国际地位主要是基于对日作战的须要。同样,当蒋介石下决心用武力歼灭中共时,冷战正愈演愈烈,同苏联的尖锐对抗使美国的对华政策不行避开地同遏制苏联联系在一起。1947年间,美国政府中对国共斗争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中共假如在内战中取得成功,确定会站在苏联一边,中共正在为苏联的“目标服务”,而且中共已经表明将“忠于苏联”。正是因为视国民党政府为“苏联在亚洲扩张的一大障碍”,美国政府马上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并不断增加对后者供应救济。当后者已经被历史的进程证明注定要垮掉时,美国政府仍旧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抢救。但是即使是为了遏制苏联,中国的重要性也只是相对的。美国的全球战略确定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救济只能是有条件的和有限度的,不论美国国会中亲国民党政府的“中国帮”和“援华游说团”如何鼓噪“不能忽视中国”,都不行能根本变更美国政府的确定。——摘编自牛军《解放斗争时期的美苏国共关系》(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美国在国共内战中的对华政策,并指出制定这一政策的依据。(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国共内战的结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7分)答案(1)政策:扶蒋反共;服务于冷战时期的全球战略。(4分)依据:中共取胜将增加苏联与美国争夺的力气;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4分)(2)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气;减弱了美国在东亚的势力;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确定程度上冲击了雅尔塔体系。(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政策,依据“当蒋介石下决心用武力歼灭中共时,冷战正愈演愈烈,同苏联的尖锐对抗使美国的对华政策不行避开地同遏制苏联联系在一起”概括得出扶蒋反共;服务于冷战时期的全球战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