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积累运用(io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熊咆龙吟殷岩泉,o(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史记•》)

(3)《赤壁赋》中,“,”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洞箫声音幽怨、感伤的效果。

2.(2分)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阿

Q正传》)

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裂疗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拿来主义》)

C.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懑是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

评论着。(《祝福》)

D.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膻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

去给白莽的柔石。(《为了忘却的记念》)

3.(3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存在“互释”的可能。以下核心观点与主要情节之间无法“互释”的

一项是()

A.识不识字并非愚的标准。一一王熙凤治家

B.家的性质是族。一一荣宁二府共庆元宵节

C.乡土社会需要阿波罗式的情感一一黛玉宝玉木石前盟

D.个体被波纹所推及就发生联系一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二、阅读(70分)(一)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的尊严与名誉权

罗翔

①所有的权利一定有其所对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孰先孰后,这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提醒我们,义务一定在权利之前,如果义务需要一个基石,那么这个基石也是超

验的。总之,如果没有人自愿承担义务,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权利。

②近代权利理论的形成与道义论(道德义务违反说)有密切的关系。虽然道义论有不同的分支,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还是康德的道义论,都对权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十诫的禁止做假见证衍

生出名誉权的观念。康德的道义论同样赋予了人性以尊严,“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同样

他也应当尊重其他每一个人。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而必须同时被作为目的看待。人的尊严就在于此。

正是这样人才能使自己超越世上能被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的其他动物,同时也超越了任何无生命的事物。”

③名誉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但这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在1964年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次确立“实际恶意”规则,并提出了“公共官员”这一概念。公共官员若对媒体报导

提起诽谤诉讼,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同时,判决将诽谤行为划为民事侵权行为

@196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实际恶意”原则适用范围由“政府官员”扩展到“公众人物”,随

后又进一步明确了“公众人物”的涵义

⑤在当前的美国,诽谤己经不再是犯罪,并且在民事诽谤诉讼中,而这种恶意几乎难以证明,因此,

也很难追究。

⑥德国虽然没有在刑法中废除侵犯名誉的犯罪,也没有采取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区别,但是德国

刑法第193条规定了“公共辩论”的除罪事由,如果一种言论涉及“公共辩论”,那它就是法治社会应当

允许的危险,也不构成犯罪。

⑦1979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政客传单”案指出:与普通人相比,政府官员必须忍受对其公共行为

的强烈批评。该案被告发表文章指责两位政客曾是纳粹分子。两位政客提起诽谤之诉,被告在初审法院被

判罪名成立,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这属于一种公共辩论。

⑧域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正如布伦南法官在“沙利文判决书”中所说的“公众事务的辩论,应当是毫

无拘束、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的”,其名誉权应当受到限制。o因此,如果不能证明网络上的批评

出于对方的故意,那就应当推定批评是正当的。

⑨我国的法律虽然没有区分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但是公众人物的言行可能与公共利益有着更紧密

的关系,因此名誉权也会受到更多限制,所有的利益平衡都不能以完全丧失一种利益来进行平衡。今天许

多人喜欢谈论的是娱乐明星私德,但是与公共利益有更多关系的也许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

⑩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没有人喜欢成为被他人消遣的对象,只是对于他人名誉的尊重更多

是一种道德自律。虽然在我们目力之所及范围,有时会让我们怀疑人之尊严这个预设。但是,所有的荒谬

只是为了证明完美的存在,我们无法在洞穴之内的现象界证明人之尊严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安放在

洞穴以外的理念世界

(选自公众号”罗翔说刑法”,有删改)

(1)根据第①段画线句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现如今产生了法律上的权利,所以有人自愿承担了义务”,

以下选项与题干中推理过程一致的是

A.凡代表进步势力的总有一天要胜利。我们是代表进步势力的,因此,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

B.个人利益只要是合法的,就应该得到保护。他的个人利益没有得到保护,那么

C.只有大量植树种草,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这地方没有大量植树种草,所以水土流失了。

D.太平洋已经被污染;大西洋已经被污染;印度洋已经被污染;所以,地球上的所有大洋都已被污染。

(2)联系上下文,第③段加点词“边界”的含义是o

(3)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⑧段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一般人相比,公众人物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②诸如官员、演员、企业家等社会名流

③特别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更是关乎公共利益

④当他们的名誉权受到侵犯,他们也能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力量去保护自己

⑤让他们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避免拥权自重,腐化堕落

⑥本来就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

A.②③⑤⑥④①

B.①④⑤②⑥③

C.②⑥③⑤①④

D.②⑥⑤③④①

(4)根据原文,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

A.根据康德的道义论,每个人都有保守自身尊严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义务。

B.1964年,沙利文已经被认定为“公众人物”,在“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被要求必须由其承担举证

责任

C.在当前美国,“实际恶意”的举证难度较大,即使是对公众人物有不实的诽谤

D.德国“政客传单”案件,由于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属于“公众辩论”,也不构成犯罪。

(5)阅读以下材料,《秋菊打官司》中的“讨说法”可以用《人的尊严与名誉权》中哪句话来解释?电

影反映的问题与本文强调的重点相一致吗?请对此分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1992年首映,以秋菊“讨说法”为最大的主线。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小山村,秋

菊的丈夫与村长发生争执,村长不以为意。秋菊要讨个说法,去乡里公安局上访。乡里的工作人员与村民

们都有交情,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县里复议书维持原判。秋菊还是不服,到市里,

秋菊向市中级法院上诉。过年时,秋菊难产,使她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秋菊一家对村长非常感激,决定不

再追究,村长因伤害罪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茫然和失落。

(二)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

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

午两三点钟吧;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黑黄,而漆黑,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

济南的秋冬,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的突泉,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

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所

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

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

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

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

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

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

湖,四者俱备,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

北灰绿的一片一一大明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一一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

多吧,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茄菜什么的,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菱白,还真许是它

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

花出卖

⑦我写过一本小说一一《大明湖》一一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

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现在还在我的屋

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

四季,唯有秋天最好,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或一些

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

净,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搬子”,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

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

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明朗,素净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

(原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有删减)

【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

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2)“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在文章中两次出现

(3)第⑦段画线句中的个人审美趣味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审美趣味异曲同工,请对此加以赏

析。

(4)本文标题为“大明湖之春”,最后笔墨却落在“大明湖之秋”,请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三)

6.(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六州歌头①

(南宋)张孝祥

长淮②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亦擅腥。隔水毡乡,落日牛

羊下③纵横。看名王④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

纷驰鹫,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有泪如倾。

【注释】①本词写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当时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朝廷中主和派重又得势。

②长淮:淮河。绍兴十一年(1141年),约定以淮河为界。③区脱:借指金兵哨所;④名王:指金兵的

将帅

(1)从字数上看,本词143字,属于o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洙泗上”三句用虚写指礼乐之邦沦陷。

B.“翠葆霓旌”一词用比喻形容皇帝仪仗。

C.本词多用三言单句构成紧张激越的语势。

D.本词多用领字来组织内容使行文层次强。

(3)结合全词,分析词人寄寓的丰富情感。

(四)

7.(1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藜奇,屡试辄不。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

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介胄之士,膝语蛇行,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

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奇之,皆出其手。

②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日丕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粟

恣情山水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英雄失路,

托足无门之悲,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卑者,有王者气,非彼巾

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

长皆叱而奴之,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

皆超逸有致。

③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胡为不遇哉!梅

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可也,悲夫!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元章倒枝梅画

(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屡试辄娜____________

②文长既雁不与时调合

(2)结合文章,为下列文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然寥奇

A.屡次

B.方法

C.礼节

D.命运

②斯无之而不奇也

A.奇怪

B.出人意料

C.不顺利

D.绝妙

(3)把材料一中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4)材料一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孽恣情山水穷览朔漠

(5)徐渭在胡宗宪幕府时,袁宏道如何突显徐渭与众不同的性格?请做分析。

(6)结合材料二中的“倒枝梅”形象,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

(五)

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①

①郑子玄者,质实有耻,不肯讲学,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周、程、张、朱②,但见今之讲周、程

等人者,以为周、程等人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以为周、程等人卒如是而止,口今

之讲周、程等人者可诛也。彼以为讲周、程等人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既己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

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等人者也

②闻黄生自京师往长芦,跟长芦长官抽丰③。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不顾年老生死。既见

我,曰"彼显者欲游嵩、少,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兹卒卒诚难割

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往必满载,尚未厌足;又恐林汝

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以嚎林汝宁。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

今之道学

③由此观之,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

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

(有删改)

【注释】①李贽,号卓吾,明代官员,文学家。②周、程、张、朱:周敦颐,程颍、程颐兄弟,朱熹,

宋代理学(也称“道学”)

(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

B.则

C.盖

D淇

(2)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子玄不肯讲学是因为周、程、张、朱等大家都是虚伪的,他们的学说亦然。

B.郑子玄与讲周、程等人者形成对比,借郑生的“有耻”突出后者的“无耻”。

C.黄生对于不能在我处留宿表示非常遗憾,因为有显者等候自己同游嵩、少。

D.黄生抽丰与讲周、程等人者的行为形成类比,突出双方的贪婪、虚伪与丑陋。

(3)第②段中的“嚎”有两种解释:①通“谦”,快意、满足;②疑是“赚”字之误,并简述理由。

(4)“童心”是李贽的文学主张,内涵之一就是“绝假纯真”。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个

人的文学主张的。

三、写作(70分)

9.(70分)作文。

有人说,知识的岛屿越大,与无知海洋的边界也就越广阔。这是否意味着拥有越多的知识会越让人无

所适从?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10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釐妇”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洞箫声音幽怨、感伤

的效果。

【解答】故答案为:

(1)栗深林兮惊层巅(重点字: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贾生列传(重点字:称)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凝妇(重点字:凝)

2.(2分)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阿

Q正传》)

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裂浮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拿来主义》)

C.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漕是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

评论着。(《祝福》)

D.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睡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

去给白莽的柔石。(《为了忘却的记念》)

【解答】A.祖传的宝贝: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贵东西,句中是指“忘却”这种品质。

B.污染:使沾染上脏物或有害物。是贬义词。

C.满足:指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句中指从祥林嫂的悲惨故事里得到享受。

D.随便:不加限制;不受拘束。是褒义词。

故选D。

3.(3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存在“互释”的可能。以下核心观点与主要情节之间无法“互释”的

一项是()

A.识不识字并非愚的标准。一一王熙凤治家

B.家的性质是族。一一荣宁二府共庆元宵节

C.乡土社会需要阿波罗式的情感一一黛玉宝玉木石前盟

D.个体被波纹所推及就发生联系一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解答】A.识不识字并非愚的标准,是说愚不愚的标准不是识不识字。王熙凤治家,这是一种能力。

B.家的性质是族,是说家的结构是由同一父系的同一家族组成,是说荣宁二府是两个家族。

C.乡土社会需要阿波罗式的情感,是说乡土社会需要的是稳定的情感,属于浮士德式的情感。

D.个体被波纹所推及就发生联系,是说个体与其他个体的联系,是说刘姥姥与荣国府的联系。

故选:Co

二、阅读(70分)(一)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的尊严与名誉权

罗翔

①所有的权利一定有其所对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孰先孰后,这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提醒我们,义务一定在权利之前,如果义务需要一个基石,那么这个基石也是超

验的。总之,如果没有人自愿承担义务,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权利。

②近代权利理论的形成与道义论(道德义务违反说)有密切的关系。虽然道义论有不同的分支,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还是康德的道义论,都对权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十诫的禁止做假见证衍

生出名誉权的观念。康德的道义论同样赋予了人性以尊严,“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同样

他也应当尊重其他每一个人。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而必须同时被作为目的看待。人的尊严就在于此。

正是这样人才能使自己超越世上能被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的其他动物,同时也超越了任何无生命的事物。”

③名誉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但这并不是没有电号的。在1964年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次确立“实际恶意”规则,并提出了“公共官员”这一概念。公共官员若对媒体报导

提起诽谤诉讼,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同时,判决将诽谤行为划为民事侵权行为

@196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实际恶意”原则适用范围由“政府官员”扩展到“公众人物”,随

后又进一步明确了“公众人物”的涵义

⑤在当前的美国,诽谤已经不再是犯罪,并且在民事诽谤诉讼中,而这种恶意几乎难以证明,因此,

也很难追究。

⑥德国虽然没有在刑法中废除侵犯名誉的犯罪,也没有采取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区别,但是德国

刑法第193条规定了“公共辩论”的除罪事由,如果一种言论涉及“公共辩论”,那它就是法治社会应当

允许的危险,也不构成犯罪。

⑦1979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政客传单”案指出:与普通人相比,政府官员必须忍受对其公共行为

的强烈批评。该案被告发表文章指责两位政客曾是纳粹分子。两位政客提起诽谤之诉,被告在初审法院被

判罪名成立,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这属于一种公共辩论。

⑧域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正如布伦南法官在“沙利文判决书”中所说的“公众事务的辩论,应当是毫

无拘束、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的”,其名誉权应当受到限制。o因此,如果不能证明网络上的批评

出于对方的故意,那就应当推定批评是正当的。

⑨我国的法律虽然没有区分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但是公众人物的言行可能与公共利益有着更紧密

的关系,因此名誉权也会受到更多限制,所有的利益平衡都不能以完全丧失一种利益来进行平衡。今天许

多人喜欢谈论的是娱乐明星私德,但是与公共利益有更多关系的也许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

⑩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没有人喜欢成为被他人消遣的对象,只是对于他人名誉的尊重更多

是一种道德自律。虽然在我们目力之所及范围,有时会让我们怀疑人之尊严这个预设。但是,所有的荒谬

只是为了证明完美的存在,我们无法在洞穴之内的现象界证明人之尊严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安放在

洞穴以外的理念世界

(选自公众号“罗翔说刑法”,有删改)

(1)根据第①段画线句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现如今产生了法律上的权利,所以有人自愿承担了义务”,

以下选项与题干中推理过程一致的是B

A.凡代表进步势力的总有一天要胜利。我们是代表进步势力的,因此,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

B.个人利益只要是合法的,就应该得到保护。他的个人利益没有得到保护,那么

C.只有大量植树种草,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这地方没有大量植树种草,所以水土流失了。

D.太平洋已经被污染;大西洋已经被污染;印度洋已经被污染;所以,地球上的所有大洋都已被污染。

(2)联系上下文,第③段加点词“边界”的含义是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受到一定的限定/公众人物的

名誉权有适用范围。

(3)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⑧段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与一般人相比,公众人物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②诸如官员、演员、企业家等社会名流

③特别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更是关乎公共利益

④当他们的名誉权受到侵犯,他们也能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力量去保护自己

⑤让他们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避免拥权自重,腐化堕落

⑥本来就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

A.②③⑤⑥④①

B.①④⑤②⑥③

C.②⑥③⑤①④

D.②⑥⑤③④①

(4)根据原文,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B

A.根据康德的道义论,每个人都有保守自身尊严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义务。

B.1964年,沙利文已经被认定为“公众人物”,在“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被要求必须由其承担举证

责任

C.在当前美国,“实际恶意”的举证难度较大,即使是对公众人物有不实的诽谤

D.德国“政客传单”案件,由于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属于“公众辩论”,也不构成犯罪。

(5)阅读以下材料,《秋菊打官司》中的“讨说法”可以用《人的尊严与名誉权》中哪句话来解释?电

影反映的问题与本文强调的重点相一致吗?请对此分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1992年首映,以秋菊“讨说法”为最大的主线。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小山村,秋

菊的丈夫与村长发生争执,村长不以为意。秋菊要讨个说法,去乡里公安局上访。乡里的工作人员与村民

们都有交情,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县里复议书维持原判。秋菊还是不服,到市里,

秋菊向市中级法院上诉。过年时,秋菊难产,使她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秋菊一家对村长非常感激,决定不

再追究,村长因伤害罪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茫然和失落。

【解答】(1)题干的推理是假设推理。

A.演绎推理。B.假设推理。D.归纳推理。

故选B。

(2)结合“名誉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但这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可知。/公众人物的名誉权有适用

范围。

(3)第⑧段谈论的是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受到一定的限定。结合“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众人物,接下来

举例诸如官员、企业家等社会名流;然后进一步解析:本来就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更是关乎公共

利益。

故选C。

(4)B.“1964年,沙利文已经被认定为‘公众人物’”错误,结合“在1964年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

案中,并提出了‘公共官员’这一概念”可知。

故选B。

(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讨说法”:结合“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同样他也应当尊重其他每一个人,由于

每个人都不能被他人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人的尊严就在于此,同时也超越了任何无生命的事物”可知。

不一致。结合”电影《秋菊打官司》1992年首映。故事……”可知,反映乡土社会往现代社会变迁过

程中、人情之间的矛盾、缓慢的过程,但这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可知,因为更关乎公众利益,作者

呼吁加强道德自律。

答案:

(1)B

(2)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受到一定的限定。/公众人物的名誉权有适用范围。

(3)C

(4)B

(5)答案示例:①“讨说法”: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

不一致。②电影《秋菊打官司》讲述了小人物为获得尊严的艰辛历程,法治与礼治,以及法律进入乡土

社会曲折。③本文认为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并不意味完全丧失名誉权,对他人名

誉更多尊重。

(-)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

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

午两三点钟吧;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黑黄,而漆黑,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

济南的秋冬,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的突泉,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

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所

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

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

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

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

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

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

湖,四者俱备,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

北灰绿的一片一一大明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一一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

多吧,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茄菜什么的,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菱白,还真许是它

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

花出卖

⑦我写过一本小说一一《大明湖》一一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

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现在还在我的屋

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

四季,唯有秋天最好,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或一些

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

净,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檄子”,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

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

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明朗,素净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

(原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有删减)

【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是由他出

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2)“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在文章中两次出现

(3)第⑦段画线句中的个人审美趣味与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审美趣味异曲同工,请对此加以赏

析。

(4)本文标题为“大明湖之春”,最后笔墨却落在“大明湖之秋”,请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解答】(1)结合“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可知,写狂风七手八脚

地刮,写出了狂风狂乱。结合“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一干二净”写出狂风对花朵的摧毁力

巨大(摧毁力度很大),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可知,搅在一起的惨烈状态,春已过去了,用夸张的手

法,更凸显了风的狂野。

(2)结合“事实上,可是,又不明,第一次出现,指出现实其真实的状态。结构上。结合“所以,又

不明,第二次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被人为毁坏的愤怒与悲哀,前后呼应;两次出现将作者对大明

湖的情感层层推进。

(3)郁达夫选取“秋草”“落蕊”“秋蝉”等景物,表达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独特的享受

与喜爱,水平如镜,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配着

三五枝芦花,本文作者选取了秋日的败柳、破败土坝,呈现出破败,写出了深沉;“一两截”“三五枝”

等数量词、寥落的感觉;面对“枯瘦”“悲凉”的秋色、失意、享受与依恋。

(4)结合“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可知,但由

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为的破坏,也无从欣赏。结合“不过,就现状而言。北方的城市,真是好不容

易了”“况且,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可知。结合”对了,大明湖才有些美呀,唯有秋天最好,处

处明朗,请到城墙上走走,最后写自己对大明湖的秋景情有独钟。文章本质上是围绕“大明湖”进行的

构思,还是秋彰显了它的美。标题为“大明湖之春”则更带有对大明湖恢复原来面貌的美好期待。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狂风七手八脚地刮,写出了狂风狂乱。②“一干二净”写出狂风对花

朵的摧毁力巨大(摧毁力度很大),搅在一起的惨烈状态,春已过去了,写出了春天逝去的迅速。⑤表

达了作者对大明湖春日短暂的可惜之情。

(2)①第一次出现,针对人们自然地想象大明湖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明湖现状的遗憾之情,引出下

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在现实场景描写之后对大明湖特点的再一次总结与强调。③两次反复出现,使

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3)①郁达夫选取“秋草”“落蕊”“秋蝉”等景物,表达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独特的享

受与喜爱、残荷、断藕等意象(景物)、衰落的颓势、厚重的感觉,写出稀疏,整体上具有构图之美,

作者并非悲伤,而是表现出了满怀喜爱,与郁达夫审美趣味相一致。

(4)①文章开篇部分即承接标题写了大明湖的春天,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为的破坏,也无从

欣赏。②接着作者写了大明湖作为名胜的原因在于其有北方难得的水以及出产有名,因为秋天可以凸显

大明湖“大”“明”的特点,不管是写春遮蔽了它的美,凸显的都是作者对大明湖的本身的爱和怀念。

(三)

6.(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六州歌头①

(南宋)张孝祥

长淮②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亦擅腥。隔水毡乡,落日牛

羊下③纵横。看名王④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

纷驰鹫,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有泪如倾。

【注释】①本词写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当时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朝廷中主和派重又得势。

②长淮:淮河。绍兴十一年(1141年),约定以淮河为界。③区脱:借指金兵哨所;④名王:指金兵的

将帅

(1)从字数上看,本词143字,属于长调。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洙泗上”三句用虚写指礼乐之邦沦陷。

B.“翠葆霓旌”一词用比喻形容皇帝仪仗。

C.本词多用三言单句构成紧张激越的语势。

D.本词多用领字来组织内容使行文层次强。

(3)结合全词,分析词人寄寓的丰富情感。

【解答】(1)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本词143字。

(2)B.“比喻”错,“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指皇帝的仪仗。

故选B。

(3)“念腰间箭,匣中剑,竟何成,心徒壮,想我腰间弓箭,空自遭了蠹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时机轻

易流失,刚暮将残,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冠盖使,若为情”意思是,边境烽烟宁静。冠服乘车的使者,实在让人羞愧难

以为情,安于现状。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使行人到此。有泪如倾”意思是,常常盼望朝廷,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一腔

忠愤,热泪倾洒前胸,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

答案:

(1)长调

⑵B

(3)望边塞荒凉肃杀,为北伐无望而心寒神伤,演习不断,大宋深陷危机感到心惊胆战,而年华已逝

的无奈与悲伤;

见南宋偏安,忙于低头求和;最后闻中原人民盼大宋收复失地;更增强了对南宋放弃子民,致山河破碎。

译文: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寒冷的秋风在劲吹。我凝神伫望。追

想当年的中原沦陷,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纵横布置了敌

军的前哨据点,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令人胆战心寒。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壮心徒自雄健。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边境烽烟

宁静。冠服乘车的使者,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常常盼望朝廷,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一腔忠愤,热泪

倾洒前胸。

赏析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指出当时的国境线。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立盟书。昔日曾是

动脉的淮河。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国境已收缩至此。极目

千里淮河,只是莽莽平野而已,征尘暗淡,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追想当年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天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

两字。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如今也为金人所占,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自“隔水毡乡”直贯到

歇拍。一水之隔,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金兵的哨所纵横。尤以猎火照野,令人惊心动魄,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中原人民空盼光复。换头一段,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徒具雄

心。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芜湖间,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但到建

康观察形势。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汴京渺远!所谓渺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干羽方怀远”

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安于现状,自绍兴和议成后、贺

金主生辰的使者、祈请使等,在金受尽屈辱,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多

可议者。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这就是“若

为情”一一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翠葆霓旌”,是皇帝的仪

仗。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忍泪失声询使者!”曾在陕西前

线战斗过的陆游,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些爱国诗人,真是同深感慨,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更使人感到无

比气愤的事,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

激起满腔忠愤。”使行人到此”一句,亦可通、李冠两首《六州歌头》,一咏唐玄宗,末皆用此句格,追念

痛伤情;李作曰“使行人到此,事往愁多”。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宴会的地点在建康,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

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一阕之内。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

首述恢复无期;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这样高歌慷慨,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据南宋无名

氏《朝野遗记》说:“歌阕,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裱,荡洙泗之膻腥者。正如词中所显示、现实的与历

史的,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

笑词》语,再传而得郭),《六州歌头》篇幅长。多用三言,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

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加以鲜明对比、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

就像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

(四)

7.(1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黎奇,屡试辄瞰。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

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介胄之士,膝语蛇行,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

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奇之,皆出其手。

②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根

恣情山水穷览朔漠。一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英雄失路,

托足无门之悲,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卑者,有王者气,非彼巾

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瞧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

长皆叱而奴之,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

皆超逸有致。

③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胡为不遇哉!梅

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元章倒枝梅画

(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屡试辄瞰受挫,失败

②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素常,向来

(2)结合文章,为下列文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然藜奇D

A.屡次

B.方法

C.礼节

D.命运

②斯无之而不奇也C

A.奇怪

B.出人意料

C.不顺利

D.绝妙

(3)把材料一中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4)材料一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孽恣情山水穷览朔漠

(5)徐渭在胡宗宪幕府时,袁宏道如何突显徐渭与众不同的性格?请做分析。

(6)结合材料二中的“倒枝梅”形象,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

【解答】(1)①译文:屡次应试都失败。蹶:受挫。

②译文:徐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流行风气相合。雅:素常。

(2)①译文:可是他命运不好。数:命运。

故选:D。

②译文:这就无处不命运坎坷。奇:不顺利。

故选:Co

(3)才略:才能与谋略;自负:自信;当意:满意,指不受赏识,喜欢施用出其不意的计谋。他觉得

世间的读书人没有让他满意的。

(4)“遂”有承接之意,其前断开,都是徐文长的行为,应在“薨”“水”后断开。译文:徐文长已经

不被考官赏识,纵情山水、鲁、燕、赵之地。

(5)文中写到“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这是正面描写,写他衣着朴素,毫不拘束,膝语蛇行,而文

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杜少陵云”,跪着说话匍匐前行,而徐文长凭着一个诸生的身份傲视他。采用了

对比的手法,由此可见徐渭不拘礼节。

(6)诗中的倒枝梅孤芳挺立,与众不同,喜好谋划奇计,看当时之士,他的遭遇一直都不顺利,纵情

山水、鲁、燕、赵之地。他的胸中又有不可磨灭的豪气、寄身无门的悲伤,有王者气度。他命运多舛,

但无处不奇特,为人正直。他就像倒枝梅一样,所以不必奇怪画中的梅花倒挂着把身姿低俯”、正常的,

在文字中也寄予了自己脱俗超然且执着坚定的追求,暗含着不被认同的孤苦与不妥协的坚定。

答案:

(1)①受挫,失败,向来

(2)①D;②C

(3)徐渭对自己的才能与谋略十分自信,喜欢施用出其不意的计谋。他觉得世间的读书人没有让他满

意的。

(4)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藻/恣情山水/穷览朔漠。

(5)先采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面对位高权重的胡宗宪,侃侃而谈;再用对比衬托,傲

对胡公、清高孤傲的性格。

(6)徐渭命运多舛,始终心怀不得志的悲苦。诗中的倒枝梅是与众不同的;并强调基于世情欣赏倒枝

梅是自然的。既讽刺了世俗的不堪,容不下与众不同之辈的现状。倒枝梅正是徐渭的写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徐渭,是山阴县县学生员。薛蕙主持越中考试,把他看作国士(旧称一国中的杰出人才),屡次应试

都失败,延请他为幕府宾客,常常穿粗布衣服,纵谈天下大事。这时,威震东南,跪着说话匍匐前行,而

徐文长凭着一个诸生的身份傲视他。适逢(胡宗宪)得到白鹿。表文送上。胡宗宪因此更加欣赏他的才能,

都出自他手。

徐文长以才略自负,谈论兵法深得要领,没有一个看上眼的。徐文长己经不被考官赏识,纵情山水、

鲁、燕、赵之地。他所看到的山崩海啸,风鸣树倒,人物鱼鸟,都一一用诗抒写出来,英雄无路,所以他

作诗,如笑,如种子出土,旅人寒起,可是匠心独出,不是那些像女人一样伺候人的人所能企及的,文气

沉郁而法度严整,不因为议论而伤格调、曾巩一类的人物,当世所谓文坛主盟的人,视为奴仆。可悲啊,

笔意奔放,苍劲中跳跃出姿媚。有时在他的业余时间,也都高超飘逸。

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癫狂病一直没有痊愈。古今文人。虽然如此,是一世豪杰,是英明君

主,这表明胡宗宪赏识先生,这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先生诗文崛起,百年之后。怎么会怀才不

遇呢,他的病比人奇特。'我认为徐文长无处不奇特,这就无处不命运坎坷!”

材料二:

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见细。自古以来的万事万物总把崇高的品格憎恶。

(五)

8.(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①

①郑子玄者,质实有耻,不肯讲学,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周、程、张、朱②,但见今之讲周、程

等人者,以为周、程等人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以为周、程等人卒如是而止,口今

之讲周、程等人者可诛也。彼以为讲周、程等人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

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等人者也

②闻黄生自京师往长芦,跟长芦长官抽丰③。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不顾年老生死。既见

我,曰"彼显者欲游嵩、少,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兹卒卒诚难割

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往必满载,尚未厌足;又恐林汝

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以嚎林汝宁。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

今之道学

③由此观之,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

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

(有删改)

【注释】①李贽,号卓吾,明代官员,文学家。②周、程、张、朱:周敦颐,程颍、程颐兄弟,朱熹,

宋代理学(也称“道学”)

(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B

A.而

B.则

C.盖

D淇

(2)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郑子玄不肯讲学是因为周、程、张、朱等大家都是虚伪的,他们的学说亦然。

B.郑子玄与讲周、程等人者形成对比,借郑生的“有耻”突出后者的“无耻”。

C.黄生对于不能在我处留宿表示非常遗憾,因为有显者等候自己同游嵩、少。

D.黄生抽丰与讲周、程等人者的行为形成类比,突出双方的贪婪、虚伪与丑陋。

(3)第②段中的“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