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统战系统_第1页
第9章 统战系统_第2页
第9章 统战系统_第3页
第9章 统战系统_第4页
第9章 统战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章统战系统1939年10月,毛泽东在为《共产党人》撰写的发刊词中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通过自身的调适来重塑与社会的关系。统一战线在其中承担着独特而重要的功能。本章将介绍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作为统一战线最重要的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考察中国共产党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急剧的社会变迁,如何通过自身的调适,将更多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01一、统一战线的性质、产生和发展(一)统一战线的性质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机制,它是一种包容性的政治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横向网络,统一战线是党政体制进行社会建构的重要工具,它和党政体制的纵向组织网络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党政体制的基本政治构架。如果说党的建设为党政体制构建了一个领导核心,那么统一战线则是使这个核心保持活力的动力源泉,并为这个核心有效地进行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形式。统一战线具有很强的弹性,它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适时调整自己的边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边界进行了调整,使其适应形势的变化。通过统一战线这一包容性的政治机制,中国共产党得以有效地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等五大关系,实现党政体制的协调、稳定和发展。一、统一战线的性质、产生和发展(二)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建设工农联盟的统一战线,重建了乡村社会结构,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边缘地带站稳了脚跟,在大革命失败后转危为安。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所有抗日的阶级,并在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有效地实现了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逐步走向壮大,从边缘走向中心。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将统一战线思想应用于国家建设模式之中。尽管这一主张由于国民党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决议而未能实现,但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建立联合政府为目标,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国民党边缘化,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得以产生和发展。一、统一战线的性质、产生和发展(二)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早在1840年,恩格斯就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概念,“在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团结起来”。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开始使用“统一战线”的概念,强调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必须重视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中国国民党也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组成统一战线,但中国国民党没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统一战线,重视统一战线工作。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高度重视源于其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性质使得中国革命的任务异常艰巨;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的产业工人阶级人数少、力量弱。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无产阶级“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一、统一战线的性质、产生和发展(二)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统一战线的新形式,通过统一战线实现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以改革开放为节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统一战线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为第一阶段,尽管这一时期仍然存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人民政协等统一战线组织,但统一战线实际上已经弱化。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统一战线的对象———中间阶级———被消灭,使得统一战线成为形式上的存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受到了灾难性破坏,连形式化的存在也被取消了。一、统一战线的性质、产生和发展(二)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为第二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自身的发育和单位体制的逐步解体,统一战线重新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中间阶层的出现让统一战线有了新的工作对象,民主党派的恢复、发展,以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使得统一战线获得了制度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于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也逐渐深化。1976年邓小平发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指出统一战线的范围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了,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邓小平的这一论断跳出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理解统一战线的框架,从而解决了统一战线的性质问题。1989年,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对统一战线的作用进行了明确定位。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使这一制度有了明确的宪法依据,获得了法律保证。一、统一战线的性质、产生和发展(二)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2015年,中国共产党将“全国统战会议”升格为“中央统战会议”,在当年5月举行的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争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是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对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统战工作越来越重视。二、统一战线的基本结构(二)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政治整合的重要机制。由于社会自身分化的原因,统一战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不同领域,涵盖不同群体,这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其难度所在。具体而言,统一战线所要团结的对象是“党外人士,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共列举了12类人士:(1)民主党派成员;

(2)无党派人士;(3)党外知识分子;

(4)少数民族人士;(5)宗教界人士

(6)非公有制经济人士;(7)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8)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9)香港同胞、澳门同胞;

(10)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11)华侨、归侨及侨眷;

(12)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二、统一战线的基本结构(二)统一战线的产生和发展统一战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体代表权机制,由此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团结统一的基本政治结构。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聚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国家管理。在结构上,统一战线是以政党为中心展开的伞状结构。其伞縠是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骨架是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政协其他各界别,伞面则是这些团体和组织所联系的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可以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其所联系的群体团结在自己周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可以借助人民政协这个广阔的舞台来完成统一战线的任务。由于党派团体之外的其他界别没有独立的组织,更需要通过人民政协的界别小组和各专门委员会等机构来实现与权力中心的对接。因此,人民政协最充分地体现了统一战线的特点和逻辑。我们可以通过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人民政协的构成来直观地了解统一战线的基本结构。三、统一战线的工作机制为了有效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专门的统战工作机构。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组织中共代表团驻国民党统治区武汉,专门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系和谈判工作,这是最早具有统战工作性质的机构。此后,一些中共中央派出机构和某些省委陆续建立了统一战线工作部。1939年,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组织中央统一战线部”,负责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军队及少数民族的情况。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统战部是执政党进行政治整合的机构,它是代理执政党管理其他阶级以及党外成员的组织“化身”。它通过协商、交友等方式,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对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精英进行教育,使之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认同其意识形态体系,支持其工作,并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统战工作牵涉面广,参与部门多,不同部门手中掌握的资源不同,参与统战工作的激励程度不同,因此,很容易形成“权威碎片化”的局面。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格局”,仅靠统战部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两个主要的办法:一是成立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二是交叉任职。三、统一战线的工作机制(一)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1.中央层面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部署关于统一战线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党组贯彻落实。这是中国共产党再次恢复专门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早在1939年,中央在决定成立中央统战部时就成立了中央统一战线委员会。但随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统战工作走入低潮,这一机制遭到了破坏。1986年,中国共产党恢复了中央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统战部负责。与1986年相比,此次再度建立的中央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无论是在人员配备上还是在工作机制上都更上一层楼。2.地方层面与之相匹配的是,各省市先后成立了以省委书记、市委书记为组长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市委统战部、组织部等党委职能部门,政府部门,人民团体的主要领导为成员,采取大部制工作机制,民族宗教、侨办、侨联、台办、工商联等统一战线工作部门,凝聚资源,凝聚力量,合署办公。三、统一战线的工作机制(二)交叉任职为了实现统一战线工作的有效协调,统战部和相关部门之间常常采取交叉任职的方式。在中央层面,统战部部长或副部长一般有一人兼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相关职能部门中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一般都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兼任,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一般也是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兼任。在地方层面,交叉任职的情况比较复杂,统战部部长一般由党委常委兼任,在有些地方该党委常委可能是组织部部长,有些地方该党委常委可能是政法委书记,无一定之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02一、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侧重协商和合作的包容型政党制度,而不是一种诉诸周期性选举和议会内博弈的竞争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的第一个特征是包容性,将尽可能多的政治主体纳入政治过程,让主要社会群体的代表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在新型政党制度之下,各民主党派被视为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代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就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各民主党派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它们参政议政的目标并不是像西方的政党那样追求自己所属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间的协调。一、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是合作,这是就平等的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言。在新型政党制度之下,各政党不需要像西方国家的政党那样,通过以政党轮替为特征的竞争式选举来获取权力,而是一种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毛泽东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这种合作和西方政党为了执政而结成的政党联盟不同,政党联盟是在竞争型政党制度框架下结成的暂时性联盟,其目的仍是政治权力的竞争;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是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永久性合作,其目的不是争夺政治权力,而是为了共同的事业。一、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的第三个特征是协商,这是就合作的具体机制而言。新型政党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实现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在新型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像西方的政党那样在议会中通过相互否决或利益交换,或者在议会外通过抗议和游说活动,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政党协商、求同存异,从而有效地避免否决政治带来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弊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种新型政党制度在党政体制的运行中的五大功能:政治参与功能、利益表达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民主监督功能、维护稳定功能。二、政治协商、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协商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简称“人民政协制度”)。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协商的前提,后两者是政治协商的具体形式。(一)政治协商、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的关系政治协商包括两种类型:(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直接开展的政治协商,我们可以称之为政党协商;(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代表人士之间开展的政治协商,我们可以称之为政协协商。二、政治协商、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二)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的区别与联系第一,从协商的类型上讲,尽管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的性质有所差别。政党协商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一部分,它要解决的是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协协商要解决的则是党与社会的关系,其组织平台是人民政协。这两者有区别,但也有联系。首先,从前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政协协商的对象比政党协商更加广泛、多样。其次,政党协商肯定是政治协商,但在政协开展的协商不一定是政治协商。在政协的三项职能中,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监督是协商式监督,参政议政是协商议政,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不是政治协商。换言之,政协协商的外延大于政治协商。最后,当各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上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协商时,其活动就是政协协商的一部分。二、政治协商、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二)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的区别与联系第二,从协商的内容上讲,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之间有同有异。二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2)有关统一战线的重要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来看,政协协商的内容还包括“列入政协全体会议议程的重要事项”。政党协商的内容则还包括:(1)中国共产党全国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党中央以及地方党委有关重要文件的制定、修改;(2)宪法的修改建议,有关重要法律的制定、修改建议,有关重要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建议;(3)换届时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监察委员会主任、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的建议人选。可见,政党协商的内容在层次上更高。二、政治协商、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三)政党协商政党协商的实际参加主体除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外,往往还包括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工商联,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作为一种统战机制,政党协商具有多重功能。一是决策咨询功能。政党协商提供了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吸纳民主党派的专业特长和政治智慧,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政策的合法性。二是利益表达功能。政党协商是一种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将民主党派所联系群体的利益和诉求吸纳到决策之中,从而有效实现社会的整合。三是民主监督功能。政党协商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平衡机制,它为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相互监督”提供了平台,使民主党派有机会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对其进行纠偏防错,从而防范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增强政治的稳定性。四是凝聚共识功能。政党协商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它可以帮助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群众理解中国共产党制定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的初衷,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从而降低政策执行的难度。二、政治协商、政党协商、政协协商(三)政党协商具体的协商形式包括三种:一是书面协商,即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可以通过双向书面形式进行沟通协商,民主党派可以通过调研报告、建议等形式直接向中共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约谈协商,即民主党派负责同志还可以以个人名义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直接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具体形式分为小范围谈心会和个别约谈。三是会议协商。按照协商事项性质,可以分为专题协商座谈会,就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人事协商座谈会,由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主持召开,就重要人事安排在酝酿阶段进行协商;调研协商座谈会,主要就重点考察调研成果及建议进行协商;通报协商座谈会、通报重要情况、听取意见建议;等等。三、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领导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另一方面,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因此,在强调统一战线的包容性时,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确保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包容性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包容性,如果偏离了这一方向,包容性就会演化为离心离德的多头政治,就会走向统一战线的反面。三、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确立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两个关键问题包括:第一,党自身的建设,这是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必须秉持“天下为公”的理念,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真理的力量吸引党外人士;与此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广大党员的模范作用,以道德的力量感召党外人士。

第二,协商民主建设,这是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实现途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民主党派开展协商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党外人士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政策主张。需要指出的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的“领导”指的是政治领导,而不是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党关系上是平等的,在组织上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党外人士的关系时,没有权力对各民主党派的内部事务包办代替。社会变迁与统战工作的发展0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形态从过去单纯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新业态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而且,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大量的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过去主要依靠单位进行的统战机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今天,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时代。在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利益需求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策略调整,凝聚人心、汇集力量,这是时代向统一战线提出的新要求。一、工商联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为了有效地将民营企业家吸纳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过程中来,中国共产党从统战角度采取了四个主要的措施:第一,意识形态调整,从排斥到包容,使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在以公有制为核心诉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获得合法的社会身份;第二,开放通道,将民营企业家纳入进各级政协中;第三,旧瓶新酒,重新激活工商联,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第四,建立沟通机制,让民营企业家参与政策过程,如定期召开政企座谈会,甚至让企业家列席党政部门的会议。一、工商联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仅以工商联为例来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政治安排来实现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吸纳,一方面是因为工商联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政治吸纳的最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工商联这个个案来理解人民团体发挥统战功能的具体机制。工商联的全称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又称“中国民间商会”。与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不同,工商联是一个很特殊的人民团体。工青妇的前身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内设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转变为党的外围组织;而工商联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新成立的人民团体,它是在对旧式同业公会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两个名称正好反映了两种不同逻辑的融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这体现的是人民团体自上而下的统战逻辑;“中国民间商会”,这体现的是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结社逻辑。二、社会结构分化与新阶层(一)新阶层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阶层的变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的社会阶层的数量逐渐增多,包含的对象也不断扩大。面对这一现实,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统战工作的新对象。中共第一次使用“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概念是在2001年,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正式纳入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则是在2006年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2016年7月,中央统战部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局级单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局”来负责相关工作。需要指出的是,“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概念的外延在党的十八大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社会结构分化与新阶层(二)新阶层的内涵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概念最初主要指那些从传统社会结构中分离出来,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谋生的人,他们与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不同,被称为“新的社会阶层”。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将“新的社会阶层”定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意味着党有意将其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同盟者。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社会阶层”中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二、社会结构分化与新阶层在党的十八大之前,谈到“新的社会阶层”时,基本延续了这个界定。而且,从党的实践来看,在十八大之前,对“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就是私营企业主。党的十八大以后,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界定有了最大的变化,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单列出来,称之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以,我们在相关条例中可以看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并列的。同时,党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范围也进行了调整,不仅保留了原来的三类人员: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而且增加了“新媒体从业人员”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新群体。这一变化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调适性特点,通过不断调适,尽量囊括新出现的各种社会阶层。其动态调整过程一方面表达了党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肯定和政治上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党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二、社会结构分化与新阶层(三)新阶层:“新媒体从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是网络时代产生的一个新的阶层,对其开展统战工作没有可以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他们主要是高学历、思维活跃、价值多元的年轻人,动员力强、影响力大,能够影响舆论和社会热点走向、改变传统舆论宣传的格局。尤其是不断涌现的网络名人、意见领袖、微博达人,能迅速吸引网民的眼球,影响舆论的导向。他们既可能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引起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也可能利用其影响力对现行的制度和政策加以攻击,甚至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这给统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三、其他关系的统战实践在统一战线的五大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中,本章只讨论了其中的政党关系和阶层关系,宗教关系尤为复杂,海内外同胞关系则面临新的挑战。(一)宗教关系宗教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一方面,宗教与宗教之间具有排他性和扩张性,处理不当会演变为冲突。1572年法国的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是法国天主教对新教胡格诺派的恐怖暴行,这场血腥大屠杀引起了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给法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宗教常常被政治所操纵。当年东欧剧变时,波兰的天主教在波兰的“和平演变”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天,境外敌对势力、极端势力也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了渗透破坏。面对种种挑战,党的二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