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学习目标】1、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分析多角度材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培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大变革——改革潮流。通过地图,了解改革变法已成为时代潮流,通过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改制的彻底性,适应了时代需要。(历史解释)3、大争鸣——诸子百家思想。了解老子、孔子学说,理解“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及意义,并将其思想主张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认识其思想主张所代表的社会阶级、阶层。(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习重难点】重点:春秋战时期交法运动的背景、商歌变法内容及其影响;百家争鸣代表流派思想主张。难点:分析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意义。【预习新知】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历史分期:前771年,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两个阶段。2.春秋五霸形成:,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君称为“”。3.战国七雄与周王室灭亡(1)战国七雄形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掌握了实权。晋国出现,齐国出现。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只剩下、、、、、、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2)周王室灭亡:周朝传统秩序被破坏,各国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前年被秦国所灭。4.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1)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在频繁的交往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民族交融: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已逐渐融入华夏族,楚国也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1)农业的发展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也得到推广。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2)工商业的繁荣①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②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微点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1)各国的变法运动①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②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2)商鞅变法①时间: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②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调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政治在民间实行,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特权。③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奠定了基础。[学习聚焦]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思维升华]商鞅变法的影响(1)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商鞅被杀,但他的变法措施在秦国深入人心,得以继续推行。(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①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③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2)思想主张: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______》当中。①核心观念是“___”,意为关爱他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③教育方面: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对《_____》《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2.老子(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2)思想主张:思想观点见于《_____》一书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③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四、(思想上)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时代背景:(1)社会因素:战国时期,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2)经济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3)阶级因素: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2、实质: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3、诸子百家:(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2)道家:代表是庄子,他的思想比老子“无为”更加消极、保守。(3)墨家:代表下层

利益。主张“兼爱”“非攻”。(4)法家:主张

,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巩固训练】1.商鞅两次颁布“分户令”,系统整理了全国户籍,明确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颁布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A.维系嫡长子继承制 B.抑制贵族势力的膨胀C.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D.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2.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律性。以下主张体现孔子“仁”的精神内涵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相爱、交相利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4.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此观点属于()A.儒家“仁政”思想 B.道家“无为”思想C.法家“备变”思想 D.墨家“尚贤”思想5.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A.诸侯纷争激烈 B.华夷观念有别 C.习俗礼仪各异 D.华夏同源共祖6.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废井田开阡陌 B.文明起源 C.商鞅变法 D.诸国变法7.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C.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 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8.自先秦以来,中国统治者自称为“华夏”,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在华夷体系之中,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这()A.维护了周边环境稳定 B.加重了中央政府财政负担C.渗透着天朝上国理念 D.增强了中国政府政治威望9.1922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向全国发出《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告》,强调“将劳动者应有之权利以宪法规定之”,并拟定了“劳动立法四项原则”和《劳动法大纲》。这次劳动立法运动()A.推动了工人运动高涨 B.加快了国共合作进程C.保障了劳工合法权益 D.借鉴了苏俄革命道路10.下图是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A.中原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B.铁器使用全面推广C.冶铁技术北方地区高于南方 D.各地联系日益密切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人头税是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商鞅变法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制固定化,是为了保证小农经济的稳定,从国家发展角度考虑这项措施,是为了保证国家赋税收入,D项正确;“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与维系嫡长子继承制、抑制贵族势力的膨胀无关,排除AB项;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孔子“仁”的内涵。选择A: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排除B: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排除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强调的是“礼”。排除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知,大意为如果想要天下太平,就得把家治理好,要想把家治理好,就得治理好家庭,想要把家庭治理好,关键是个人的素质,强调了伦理和政治的联系,材料“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大意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族和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也强调了伦理和政治的联系,因此材料都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伦理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没有强调是否维护封建统治利益的工具,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没有强调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伦理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没有强调治国和治家的关系,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材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的意思是如今想要用先王的治国政策来管理现状的国民,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说明该思想家反对固守尘封,主张社会变革,这是法家的“备变”思想,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5.答案:D解析:材料“《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体现的是华夏同源共祖的思想,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6.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强调制度层面的变化,列国的变法推动了制度变革,D项正确。A项仅仅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A项;文明起源和大变革无关,排除B项;商鞅变法仅仅是列国变法中的一个典型,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解析:材料未体现孔子著《春秋》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孔子财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正符合儒家的礼乐传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说明孔子著《春秋》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政治观点,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孔子著《春秋》以维护周礼,符合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意愿,故D项错误。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华夷体系之中,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渗透着“天朝上国”理念,C项正确;维护了周边环境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增强了中国政府的政治威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922年8月”可知,处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