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1页
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2页
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3页
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4页
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岩土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PAGE251、工程项目概述因现状泰和路南侧d2500~d3000雨水管道出现破损,为保证主通道安全和长久使用,考虑对现状d2500~d3000雨水管道进行废除,废除后再人行道新建一根规模为B×H=2.5×2.7m的雨水盖板涵及箱涵,该雨水箱涵主要用于转输上游区域雨水,在设计终点处排入下游现状d3000雨水管道内,汇水面积为173.2hm2。雨水通道主要采用盖板涵形式,在穿越现状车行道段采取雨水涵洞的形式。根据排水设计,涵洞沿线左右两侧均为深基坑,基坑有放坡开挖条件的均采用坡率法放坡开挖,无放坡条件的采用排桩支护开挖。边坡工程设计内容及设计参数表边坡名称边坡位置工作年限边坡性质安全等级重要性系数边坡类型边坡高度破坏后果1#基坑K0+00~K1+218涵洞左侧2年临时边坡一级1.1土质基坑H≤9.0m严重2#基坑K0+00~K1+218涵洞又侧2年临时边坡一级1.1土质基坑H≤9.0m严重2、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丘陵剥蚀地貌区,地形整体北高南低。拟建箱涵南侧、东侧为泰和路堤边坡,多为填土覆盖。地形坡度4~9°,局部地段达到42°。拟建箱涵位于泰和路段,起点地形高,终点低,高程介于226.15m~285.55m之间,相对高差约59.4m。2.2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悦来场向斜北西翼,在基岩出露地段测得岩层产状为倾向90°,倾角19°,呈单斜状。层面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地层分布连续完整,未见断层。据观测岩体中见主要发育两组裂隙:裂隙LX1产状190°∠88°,张开约0.2~2cm,见泥质充填,延伸一般2~5m,发育间距一般1~3m。贯通性差,裂隙结构面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裂隙LX2产状35°∠70°,延伸长度3.0m~5.0m,裂面平直,闭合~微张,间距一般1.1m~2.2m,贯通性差,裂隙结构面结合程度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区未见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2.3地层岩性通过地面调查和钻探揭示,场地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J2s)。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自上而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2.3.1第四系全新统(Q4)素填土(Q4ml):杂色,未见污染源,稍湿、主要由砂岩碎石夹少量粉质黏土等进行回填,粒径3~18mm,整体含量大于50%,机械抛填,钻孔回填时间10年左右,呈稍密状~中密状。该层在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根据钻探揭露层厚度1.50m(ZK77)~27.2m(ZK6)。粉质黏土(Q4el+dl):褐色,主要由粉粒和黏粒组成,呈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该层在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钻孔揭露厚度为1.20(ZK12)~1.80(ZK13)m。其分布和厚度详见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不~~~整~~~合~~~~~~2.3.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基岩泥岩(J2s-Ms):红褐色,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见砂质条带或条纹。强风化层,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中风化层,岩芯呈柱状、短柱状,节长2~28cm。为场地次要岩层,该层分布于场地局部地段,本次钻探未揭穿。砂岩(J2s-Ss):浅红色~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少量云母,中~粗粒结构,钙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岩质软,呈强风化状态;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呈中风化状,岩心节长4~34cm。该层在场区内整个地段分布,厚度较大,本次钻探未揭穿。为本次项目主要岩层。2.4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1、基岩面特征场地绝大多数地段被第四系土层覆盖,覆盖层最大为27.2m(ZK6),通过钻探揭露及地质调查,拟建场地岩层产状90°∠19°,纵剖面的基岩面总体较为平缓,上基岩面一般均呈波状起伏,相邻钻孔间基岩面坡度一般为1~10°,横剖面的基岩面总体较陡,坡角一般为3~23°,局部地段达到42°。2、基岩风化带特征基岩中风化带:岩质较坚硬,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短柱状。基岩面与上覆土层呈不整合接触。2.5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土体中,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向地势低洼处排泄,部分向下部基岩渗流。拟建场地上覆第四系土层可分为素填土和粉质黏土,素填土孔隙发育,透水性强,为强透水地层,粉质黏土结构致密,属微透水地层。根据土层结构特点,拟建场地第四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以及地表水补给,向场地低洼处排泄,场地局部地段素填土较厚,在雨季时易在素填土较厚段形成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和张开程度以及汇水面积的控制,水位水量动态变化大,受季节变化明显。拟建场地下伏基岩按岩性可分为泥岩和砂岩,其中泥岩岩体结构致密,透水性差,属相对隔水层;砂岩和粉砂岩孔隙发育,属相对透水层。下部基岩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层和中风化层,其中强风化带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局部构造裂隙发育。场区强风化基岩以及中风化砂岩、粉砂岩裂隙多张开,无充填,其导水及富水性相对较好,具良好的排泄条件,泥岩透水性差,具有一定隔水功能。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补给,通过岩体孔隙和裂隙以地下径流方式向低洼处渗流、排泄,地下水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场地岩土层渗透系数主要利用场地附近勘察成果资料结合地区经验进行综合判定:未来填土占按素填土考虑,素填土属强透水地层,渗透系数10~15m/d;坡残积粉质黏土渗透性等级属微透水地层,其渗透系数取0.01~0.02m/d;泥岩属弱透水地层,强风化泥岩渗透系数取0.03~0.06m/d,中风化泥岩渗透系数取0.01~0.03m/d;砂岩渗透性等级属中等透水地层,强风化砂岩渗透系数取3~5m/d,中风化砂岩渗透系数取1~2m/d。拟建场地地形高低起伏,降水后绝大部分沿地表以地面流形式排出场地外。本次钻孔施工结束后,提干孔内施工残余水,于24h后测量其地下水位,通过观测分析,场区内未见稳定、统一的地下水位,钻孔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雨季施工,受降水补给,场区可能会有一定量地下水,应配具相应的抽水设备。2.6水土腐蚀性判定经调查,场地周边无制造酸、碱等的污染源,无污染性厂矿企业,无污染水源流入场地,钻探表明地基土无污染迹象。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判定该场地环境类型为III类;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1条和地区经验综合判断,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2.7不良地质现象在查阅相邻场地勘察资料和区域资料的基础上,并经地表地质测绘和钻探揭示,拟建场地内及附近未发现断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洞室、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洞穴、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8场地稳定性评价2.8.1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当对拟建箱涵等开挖后形成的基坑边坡支挡稳定后,场地整体稳定。根据本次勘察,沿线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断层通过;场地整体稳定,适宜本工程建设。2.8.2现状斜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在拟建箱涵南侧有一段最高约25.23m的现状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总长约1222m,坡向约144°~192°,主要由素填土、粉质黏土组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该段边坡已进行放坡处理,坡脚设置截排水沟,据调查边坡因雨水管损坏冲坏坡顶人行道路基发生沉降,人行道已进行修复,边坡整体现状稳定,稳定安全系数取1.35。现状边坡已进行1:1.5~1:1.75放坡处理,土层厚度较大且边坡高度较高,建议施工期间加强变形监测。根据现场踏勘及钻探揭露,该段现状斜坡植被覆盖较好,斜坡现状稳定。斜坡坡顶的拟建箱涵按设计标高开挖支护后,对下部斜坡影响较小。2.9岩土体参数建议值项目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岩土体重度(KN/m3)天然19.40*19.27*24.6*24.0*饱和20.00*19.47*24.7*24.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土层现场荷载测试120*//强风化//300*400*中风化//1000*3459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天然//7.81*14.17饱和//4.91*9.53岩体水平抗力系数中风化岩体(MN/m3)//70*12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土比例系数(MN/m4)8*15*//强风化岩体(MN/m4)//40*60*岩土与挡墙底面摩擦系数土层0.30*0.25*//强风化//0.35*0.40*中等风化//0.40*0.50*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M30)(kPa)/40*360*420*桩的负摩阻力系数ξn土层0.25*///岩土体抗剪强度天然C(KPa)5*23*300*1660*φ(°)30*12.1*31.5*37.01*饱和C(KPa)3*17*//φ(°)25*9.3*//边坡临时坡率值(H<5m)素填土:1:1.5,粉质粘土1:1.25,强风化基岩1:0.75,中风化基岩1:0.53、采用或参考的设计规范及设计依据3.1设计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2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DBJ50/T-029-201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3.2设计依据1、业主提供的现状1:500地形图及管线测量图。2、现有地形管线资料图。3、四川晨阳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新增水土新城雨、污水管网工程(二期)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4、主要材料4.1混凝土1)支护桩C30混凝土:支护桩桩基、冠梁、挡板;悬臂墙;C20片石混凝土:涵洞基础换填,片石参量≤30%,片石强度≥MU20,粒径≤40cm。4.2级配碎石级配碎石:涵洞换填;4.3钢筋及钢材钢筋:采用的钢筋应符合GB/T1499.1-2017和GB/T1499.2-201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HPB300热轧光圆钢筋。钢材:钢架、钢板采用Q235B钢材,其化学成份及力学性能应符合(GB/T700-2006)标准中有关的规定。焊条:E43系列用于焊接HPB300钢筋,Q235B钢材;E55系列用于焊接HRB400钢筋螺栓:普通螺栓8.8级,性能等级为A级。5、基坑边坡设计5.1深基坑方案评估意见及执行情况5.2.1深基坑方案评估结论基坑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分段确定为一级与二级,临时性基坑设计工作年限为2年。推荐的基坑支护方案(支护桩+对撑,坡率法放坡+坡面防护、截排水)基本可行待补充。5.2.2深基坑方案评估建议1、复核边坡岩土参数、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特别是上覆土层沿界面滑动的稳定性、拟建管网南侧环境边坡的稳定性等。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根据地勘报告复核边坡岩土参数、破坏模式,经复核拟建基坑边坡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同时拟建管网南侧环境边坡整勘察报告中已明确为整体稳定。完善周边道路、管网等既有建(构)筑物的分布情况及相互影响分析,加强保护措施,合理控制边坡位移。须协调红线外的用地关系,特别是坡率法放坡区域。回复:经复核,结合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在拟建管线周边无放坡条件的区域已考虑采用围护桩支护开挖回复:经复核,结合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在拟建管线周边无放坡条件的区域已考虑采用围护桩支护开挖,现状管网已考虑相应保护措施;坡率法放坡段已和业主明确可临时超出用地红线作业。支护桩桩底置于填土层时(13剖面等),须校核是否可能因不均匀沉降而变形。建议优化支护桩桩径及桩间距布置。完善基坑周边截水与坑内排水设计。回复:经计算复核,临时支护桩承载力满足要求;同时根据计算对支护桩桩间距进行优化;完善基坑周边截排水系统设计。完善方案比选;完善边坡设计相关图说;完善基坑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要求;强调执行“逆作法、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边坡监测和信息反馈。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完善方案比选及相关设计图说;施工图中完善基坑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相关要求,强调基坑施工执行“逆作法、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明确危大工程范围,要求施工单位按建办质【2021】48号文及渝建质安【2022】110号文的要求,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施工图文件中要求施工单位按建办质【2021】48号文及渝建质安【2022】110号文的要求,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后方可进行基坑施工。5.2设计原则(1)经济性在场地许可的范围内,基坑的坡比宜尽量放缓,以减少支护费用,节约工程投资。(2)安全性根据破坏后果的严重性,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设计采用动态设计法,施工时加强监测,设计应根据现场地质情况以及监测报告合理优化、动态设计,以确保坡体的稳定。采用信息法施工。(3)坡顶荷载计算时坡顶最大超载不超过20kN/m2,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坡顶超载。5.3设计基准年限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基坑工程设计基准年限为2年,设计工作年限为2年。5.4基坑支护设计5.4.1基坑边坡K0+00~K1+218涵洞左侧(1#基坑)、K0+00~K1+218涵洞右侧(2#基坑)(1)地勘评价(2)基坑边坡支护方案设计5.5结构截面配筋设计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围护桩设计主要验算截面强度、应力和裂缝宽度。各部位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按如下要求控制:围护桩桩基受力主筋:60mm梁、板(受力主筋): 30mm箍筋:20mm6、施工要点施工必须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施工放样时,需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仔细阅读设计图纸等有关设计文件及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领会设计意图,熟悉场地工程地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方联系。6.1混凝土6.1.1一般要求(1)养护要求:砼硬化后要进行专人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冬季施工浇注砼要采取保湿保温养护措施。(2)混凝土的指标规定:C40混凝土及以下最大水胶比≤0.45,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应高于400kg/m3。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应满足混凝土的含碱量最大限值外,混凝土中还应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并经试验抑制有效,同时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要求。(3)混凝土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采用发热量较低的水泥,加大骨料粒径增加碎石用量,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0℃以下。(4)现浇砼若采用泵送砼,坍落度为16~20cm。(5)在炎热天气,混凝土应在夜间浇注,入模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6)混凝土拆模时,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均不得大于20℃(梁体15℃)。(7)砼试件应采用与结构相同的砼、相同的浇筑方法和养护条件。(8)除了施工单位提供试块实验报告外,设计单位依据工程具体要求,可采用随机无损检验,以确认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及及强度等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9)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应通过配比试验掺入适量的优质高效防裂抗渗膨胀剂(如SCEA等);水泥强度等级为42.5。宜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水泥,并应尽可能采用同一料场的石料、砂料,以保证结构外观色泽一致。高标号砼采用中粗砂配制。主体结构砼限制膨胀率应控制在3.0×10-4,掺量应根据实际工程使用的材料,经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后确定。6.1.2水泥(1)混凝土要求采用普硅水泥配制,宜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水泥(水泥等商品应具有专业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证)。(2)为了控制砼早期强度的过快发展,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5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0%。6.1.3掺和料和外加剂(1)矿物掺和料必须品质稳定、来料均匀、来源稳定、统一牌号,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生产厂家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2)混凝土掺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添加外加剂均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膨胀率的前提下,通过砼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应性和相应掺入量,试配报告单应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单位批准。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离析性能,保持其均匀性。早期强度不能通过添加早强剂来得到。(3)外加剂性能指标必须通过有关质检部门的鉴定。6.1.4骨料(1)应尽可能采用同一料场的石料、砂料,以保证结构外观色泽一致骨料质地均匀坚固,粒形和级配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2)粗骨料抗压强度应大于砼强度的2倍,压碎性指标<7%,空隙率<40%,骨料应选用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2.0cm,且不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同时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含泥量低于0.5%,针状、片状颗粒含量<5%。不容许采用卵石或卵石破碎方法生产。(3)细骨料含泥量低于1%。宜采用中粗砂,如果采用特细砂时,应满足有关规定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能满足结构的抗裂和抗渗要求。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时的水化热,在使用特细砂时建议加入一定比例的机制砂或中粗砂。细度模数为2.0~2.5,具体比例根据施工单位的配合比实验确定。6.1.5保护层垫块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密实度和耐久性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绑扎垫块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不得使保护层垫块成为钢筋腐蚀通道。垫块数量不应过少,应保证所有钢筋的保护层均满足设计要求。6.2钢材(1)所有钢筋的力学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Tl499.1-2017、GB/Tl499.2-2018的规定,结构使用的钢筋应有工厂质量保适盘(合格证)。普通钢筋应按设计技术指标和型号进行采购,并按有关质量检验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遵照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2)凡因施工需要,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3)施工中如发生钢筋空间位置冲突,可适当调整其布置,但应确保钢筋的根数和净保护层厚度。(4)如因浇筑或振捣混凝土需要,可对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5)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6)当直径≥Ф16的钢筋连接应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T107-2016)的要求,接头等级I级。(7)严禁采用改制钢材。施工时任何钢筋的替换,均应经设计单位同意方可进行。(8)钢筋接头应按规范要求错开布置。6.3桩基施工施工单位应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如地质情况与地质钻孔资料出入较大时,应及时通报设计单位。桩基施工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不得搅动桩底基岩,另外相邻两孔不得同时成孔和浇注,以免搅动孔壁造成串孔或断桩。(3)所有桩基长度应满足埋置深度要求,根据现场地质实际情况结合排水设计复核桩长要求。(4)为防止管线与桩基冲突,桩基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桩位处的过街管线进行复探,现状地面以下2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探挖的方式确定管线后方可进行桩基施工。同时施工单位应采取必要措施对现状管线予以保护。(5)桩基全截面范围内不得采用爆破施工。(6)桩孔施工应一次成孔,不得中途停顿,遇有意外情况立即处理。桩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联合勘察单位工程师、施工地质工程师、监理,对孔深、孔径、孔位、孔形和垂直度等进行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清孔。(7)挖孔成桩的质量标准见下表项目允许偏差孔的中心位置(mm)50孔径(mm)不小于设计桩径倾斜度钻孔:小于1%;挖孔:小于0.5%(8)桩基钢筋骨架的制作、运输及吊装就位的技术要求:a.长桩骨架宜分段制作,分段长度根据吊装条件决定应确保不变形,接头应错开。b.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吊放的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10mm; 篐筋间距:±20mm;骨架外径:±10mm; 骨架倾斜度±0.5%;骨架保护层厚度±20mm; 骨架中心平面位置±20mm;骨架顶端高程±20mm; 骨架底面高程±50mm。(14)桩基混凝土须达到80%设计强度时,施工单位方可进行基坑开挖处理。6.4基坑开挖及回填6.4.1基坑开挖基坑开挖必须在挖孔灌注桩、桩顶圈梁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砼浇灌应适当高于桩顶设计标高,冠梁施工前,先凿除桩顶全部浮浆层,凿除后桩顶砼标号满足设计要求,桩主筋应锚入冠梁内不小于La。(2)基坑开挖前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基础形式、埋深、结构现状情况进一步调查、落实、分析、研究、评估,作出合理的处理并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并征得产权单位的确认,以确保施工安全。(3)支护桩间土应随基坑开挖进行网喷保护。基坑土方开挖顺序应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时空效应原理,即"分层分段开挖、先撑(锚)后挖,严禁超挖"的原则。(4)基坑挖土时,应做好挖土机械、车辆的通道布置、挖土的顺序及周围堆土位置安排。不得在挖土过程中碰撞围护结构。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加强坑内地质条件查验复核工作,特别是接收井及起始端工作井范围,若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通知参建各方进行处理。(5)为了确保基坑稳定,便于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的浇筑,给施工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确保施工质量,施工中基坑周围地面应进行防水、排水处理,严防雨水等地面水浸入基坑周边土体;同时为防止坑底积水,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基坑内设排水沟、截水沟和集水坑,并用水泵将水抽至坑外,避免施工用水、地表水及市政雨污水(渗漏)浸入基坑边坡和南侧道路填方路堤边坡。(6)机械开挖后的基坑侧壁应辅以人工修整坡面,使坡面平整无虚土。基坑开挖过程中,机械开挖至设计基底标高后,立即通知勘察设计单位,并会同各有关部门,做好验槽工作,如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有较大出入或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待勘察、设计等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方案后,再进行基础施工;基坑开挖完成并验槽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基础施工,防止暴晒和雨水浸泡对地基的破坏。(7)基坑顶严禁堆载。土方开挖完成后应尽快清底验槽,浇好垫层,封闭基坑,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8)挂网喷射混凝土要求a.钢筋网应与坡面保留一定间隙,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b.钢筋网采用绑扎搭接,搭接一个网口长度;c.钢筋网与土钉应连接牢固;d.喷射作业应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上而下,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小于40mm;e.喷射时,喷头与受喷面应垂直,宜保持距离0.8~1.2m;f.喷射混凝土混合料应拌合均匀,随拌随用,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h;当掺速凝剂时,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0min;g.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应根据气温条件,延续3~7天。(9)基坑土方开挖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不得超挖。基坑周边堆载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施工垫层,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侵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6.4.2基坑回填(1)涵洞施工完待砼强度≥90%后方可进行回填,分层碾压对称回填,回填的压实度应严格按照道路路基要求执行。(2)盖板涵临现状边坡侧三角区域全部采用土夹石回填,土夹石中碎石的含量不小于30%,粒径大于2cm且小于8cm,母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不小于15Mpa;临车行道侧采用合格的路基填料回填。(3)位于车行道下的箱涵顶部1m范围内均采用土夹石回填;位于人行道下的箱涵填料要求界线内采用土夹石回填,其余部分回填采用合格的路基填料回填。(4)箱涵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5)填料要求箱涵顶部1.0m以上不得使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7)箱涵周边回填材料及回填要求还应符合道路路基要求。(8)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现行有关施工规范的要求办理。6.5基坑监测基坑工程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地勘、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监测项目表量测项目位置或监测对象测试元件测点布置监测控制值监测精度基坑内、外观察周围地面裂缝、塌陷、专职巡视人员随时进行桩顶水平位移

和垂直位移渗漏水、超载等墙顶冠梁经纬仪间距15~20米,

每边不少于3个水平≤0.20H%且≤30mm

速率≤3mm/d;

沉降≤0.15H%,垂直≤10mm

速率≤2mm/d1mm桩体变形靠近墙体周边土体测斜管,

测斜仪间距15~20米,测点竖向间距0.5m≤0.25H%和且≤30mm

速率≤3mm/d1mm支撑轴力支撑在端部轴力计或应变计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5个≤设计轴力≤1/100(F。S)土体的侧向变形靠近围护结构

的周边土体测斜仪测斜管,2~4孔,同一孔测

点竖向间距0.5m≤0.15H%%%和且≤15mm

速率≤2mm/d1mm土压力围护结构内土压力计2~4孔,同一孔测点竖向间距2~5m≤荷载设计值基坑周围地表沉降距坑边1~3倍

坑深范围内水准仪沿坑边设3排沉降测点排距2-10m点距10m。≤0.15H%

速率≤3mm/d1mm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周边重要地下管线经纬仪平面间距10m~20m,与地表沉降重叠可共用天燃气、给水管:10mm,倾斜0.2%,2mm/d;雨污水、热力:20mm,倾斜0.25%,3mm/d;其它:30mm,倾斜0.3%,4mm/d具体视管线权属单位规定,从严要求1mm现状路基边坡观察现状路基边坡地面裂缝、塌陷、专职巡视人员随时进行整个护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均应作边坡变形观测记录,水准基点设置应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其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坡顶位移观测,应在每一典型边坡段的支护结构顶部应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的观测网,用经纬仪,水准仪,地表位移伸长计等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方向;地表裂缝监测范围为坡顶40m范围内;坡顶建(构)筑物变形,测点布置在边坡坡顶建(构)筑物基础、墙面;降雨与时间的关系;在出水点应测地下水、渗水与降雨的关系,必须确保泄水系统的畅通。边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报警:a、有软弱外倾结构面的岩土边坡支护结构坡顶有水平位移迹象或支护结构受力裂缝有发展;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支护结构顶累积水平位移大于5mm或支护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超过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允许值;土质边坡支护结构坡顶的累积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边坡开挖深度的1/500或20mm,或其水平位移已连续3d每天大于2mm;b、土质边坡坡顶邻近建筑物的累积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已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允许值的70%,或建筑物的整体倾斜度变化速度已连续3d每天大于0.00007;c、坡顶邻近建筑物出现新裂缝、原有裂缝有新发展;d、支护结构中有重要构件出现应力骤增、压屈、断裂、松弛或拨出的迹象;e、边坡底部或周围土体已出现可能导致边坡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f、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认为已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监测年限:治理期间按3~5天观测一次,或根据边坡的变形确定。暴雨及爆破作业期间应加密监测次数;施工期间发现异常现象,必须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处理,并做好回填准备;在竣工后的观测时间不应少于三年,建成第一年后可一月观测一次,第二年以后如果边坡稳定、无异常现象时可将监测间隔适当延长,但不宜长于一年;使用期间发现异常现象,则必须日夜连续观测,并通知相关单位。由于本项目开挖回填均在现状路基边坡坡顶进行,施工期间应加强对现状道路填方路堤边坡的巡视和变形监测,以保证现状边坡的稳定。7、试验与其它(1)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试验。(2)混凝土基本参数的测定:强度及弹性模量、收缩率、初凝时间等。(3)混凝土的泵送和工艺试验。(4)桩基桩身完整性检测。(5)对开挖影响范围内的易见建筑物或其他重要构筑物,施工单位应采取可靠手段进行监测。(6)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加强地质调查,同时在施工期间加强验基工作,以满足设计要求。(7)施工单位施工前,应对施工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含地下管线)进行复核,确认施工对其没有影响后,方可进行施工。8、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注意事项8.1基坑支护、降水工程本工程存在开挖深度超过3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