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科医院血液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早期症状_第1页
北京华科医院血液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早期症状_第2页
北京华科医院血液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早期症状_第3页
北京华科医院血液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早期症状_第4页
北京华科医院血液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早期症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北京华科医院血液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早期症状北京华科医院血液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早期症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我们知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种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那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症状具体有哪些呢?北京华科医院血液科专家介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症状有哪些1.症状MDS临床表现无特殊性,MDS通常起病缓慢,少数起病急剧。

一般从发病开始转化为白血病,在一年之内约由50%以上。

贫血患者占90%。

包括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老年人贫血常使原有的慢性心、肺疾病加重。

发热占50%,其中原因不明性发热占10%~15%,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感染及发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肛门周围和泌尿系为多。

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可降低患者的抵抗力。

出血占20%,常见于呼吸道,消化道,也由颅内出血者,早期的出血症状较轻,多为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或鼻衄,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

晚期出血趋势加重,脑出血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的血小板降低可致皮肤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及内脏出血。

少数患者可有关节肿痛,发热、皮肤血管炎等症状,多伴有自身抗体,类似风湿病。

2.体征MDS患者体征不典型。

常为贫血所致面色苍白,血小板减少所致皮肤淤点、淤斑。

肝脾肿大者约占10%左右。

极少数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和皮肤浸润,多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型患者。

3.特殊类型临床表现(1)5q-综合征:

患者第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而不伴有其他染色体畸变。

多发生在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难治性巨细胞贫血,除偶需输血外临床病情长期稳定,很少转变为急性白血病。

50%患者可有脾大,血小板正常或偶尔增加,骨髓中最突出的表现为有低分叶或无分叶的巨核细胞,常合并中等程度病态造血,但粒系造血正常。

第5号染色体长臂有5种重要造血生长因子基因,即IL-3、IL-4、IL-5、GM-CSF、G-CSF、同时还有GM-CSF受体基因。

5q-综合征如何影响造血生长因子对造血的调控尚不十分清楚。

(2)单体7综合征:

第7号染色体呈单体样改变,多发生在以前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单体7很少单独出现,常合并其他染色体畸变。

孤立的单体7染色体畸变常见于儿童,可出现在FAB分型各亚型,大多数有肝脾肿大,贫血及不同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25%患者合并有单核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表面主要糖蛋白减少,粒、单核细胞趋化功能减弱,常易发生感染。

单体7为一个预后不良指标,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3)11q-综合征:

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丢失,大多伴有其他染色体畸变。

大部分为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型,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和铁贮存增加。

一部分为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型。

临床上RAS型患者20%有11q-。

第11号染色体长臂断裂点部位报告不一,在q14~q23之间。

q14断裂点意义不明,但已知铁蛋白H链基因在q13邻近q14处。

二者之间联系尚待研究。

(4)5q-综合征:

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5q-)是MDS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可见于MDS的各个亚型。

5q-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一5q-,即5q-是惟一的核型异常;另一种是复杂5q-,即除5q-外还同时有其他染色体异常改变。

由于有单一5q-的RA和RARS有其特殊临床表现和预后,故MDS的5q-综合征是专指这种情况。

5q-综合征主要发生于老年女性,外周血表现为大细胞贫血,白细胞数轻度减少或正常,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

骨髓中最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发育异常,分叶减少的小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红系细胞发育异常的表现有时可不明显,可有环状铁粒幼细胞。

患者呈慢性临床过程,主要是顽固性贫血,出血和感染少见。

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但仅靠定期输血可较长时间存活,中位存活时间可达81个月,转白率极低。

(5)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ideroblasticanemia,SA):

SA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共同特征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致幼红细胞中亚铁血红素(heme)生物合成障碍,致使线粒体内铁负荷过多,形成绕细胞核排列的铁粒,即环状铁粒幼细胞。

SA可分为三大类:

①遗传性和先天性SA;②后天性SA;③由酒精中毒和某些药物引起的可逆性SA。

MDS的RARS属于后天性SA。

后天性SA中的一个主要亚型是原发性后天性SA(idiopathicacquiredsideroblasticanemia,IASA)。

Kushner等曾就文献中和自己的IASA病例进行分析,发现:

①幼红细胞PAS染色阴性;②病程长,中位活存时间长达10年;③患者的活存曲线与正常人群相同,而不呈恶性疾患模式;④转白率很低(7.4%)。

MDS的RARS是否等同于IASA,FAB分型和WHO分型中都未做特别说明。

但已有作者提出RARS中有两类情况,一类应诊断为MDS,另一类仍应诊断为SA。

这两类的鉴别点如表1所示。

(6)17p-综合征:

17号染色体短臂缺失(17p-)可发生于5%左右的MDS患者。

多数由于涉及17p的非平衡易位,亦可由于-17、iso(17q)或单纯17p-。

17p-常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

抑癌基因p53定位于17p13。

上述各种核型异常所造成的17p-,缺失区带可不完全相同,但都包括p53基因区带。

而且70%左右的17p-综合征患者有p53基因失活,说明另一个等位p53基因也发生了突变。

17p-综合征的血液学突出表现为粒系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有假性Pelger-Huet核异常和胞质中小空泡。

这种改变也可见于骨髓中不成熟粒细胞。

患者临床上对治疗反应差,预后不良。

(7)CMML:

20世纪70年代初,Hurdle等和Meischer等首先报道CMML,认为它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其特征为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偶可有幼粒或幼红细胞,单核细胞gt;0.8109/L。

骨髓有核细胞增多,可有发育异常的形态表现,以粒系增殖为主,单核细胞亦增多。

Ph染色体阴性,可有脾脏肿大。

后来FAB协作组因其有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表现,将之纳入MDS作为一个亚型。

但由于本病有明显的MPD特征,这种归类一直受到质疑。

现在WHO分类方案中,将CMML改划人新增的MDS/MPD大类中,解决了这一长时间以来的争议。

但确有一些M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无明显升高(lt;13109=l=gt;1109/L,临床上亦无肝脾肿大。

骨髓中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表现十分明显。

完全符合MDS特征。

这类患者并不具备MPD的特征,显然不应作为CMML归入MDS/MPD中,而仍应诊断为MDS。

至于是否需在MDS单列亚型,则有待商榷。

(8)aCML:

本病表现类似Ph(+)CML,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升高,有gt;10%的各阶段不成熟粒细胞。

但与Ph(+)CML不同的是嗜碱粒细胞无明显增多,外周血和骨髓中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表现十分明显,而且常为三系发育异常。

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均阴性。

临床上对治疗CML的药物反应较差,病程进展较快,中位存活时间一般lt;2年。

过去本病被诊断为Ph(+)CML,作为CML的一个变异型。

WHO分类方案制订指导委员会和临床顾问委员会讨论后认为,本病临床过程并非慢性,使用aCML的病名容易引起误解,以为它是与Ph(+)CML有关系的慢性疾病,但又未能就改换一个新的病名达成一致。

最后决定沿用aCML的病名,将之归入MDS/MPD大类之中。

关于Ph(+)CML、aCML、CMML的血液学表现鉴别要点如表2所示。

1.诊断在不能解释的难治性贫血应考虑到MDS。

骨髓象细胞增生正常或增生活跃并伴病态造血的形态学特征,原始细胞比例lt;30%可诊断为MDS。

对某些呈现巨幼红细胞的病例,应检查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水平。

克隆性核型异常可进一步支持诊断。

然后,仔细检查血象与骨髓象以做出MDS的亚型诊断。

2.诊断标准(1)法、美、英等国协作组分类(FAB分型)诊断标准:

①难治性贫血(RA):

血象:

贫血,偶有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而无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和粒细胞形态可有异常,原始细胞无或lt;1%;骨髓象:

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红系增生并有病态造血现象。

很少见粒系及巨核系病态造血现象。

原始细胞lt;5%。

②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S):

铁染色显示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占所有有核细胞数的15%以上,其他同RA。

③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

血象:

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多见粒系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细胞lt;5%。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及红系均增生。

三系都有病态造血现象。

原始细胞ⅠⅡ型为5%~20%。

④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

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原始粒细胞及病态造血现象与RAEB相同,原始单核细胞lt;5gt;1109/L。

⑤转变中的RAEB(RAEB-T):

骨髓中原始细胞20%~30%,余同RAEB。

原始细胞包括Ⅰ型和Ⅱ型原始粒细胞。

Ⅰ型:

大小不等,胞质无颗粒,核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核/质比例大。

Ⅱ型:

细胞质中有少许嗜天青颗粒,核/质比例较小,核中位,其他同Ⅰ型。

(2)国内诊断标准:

①骨髓中至少有二系病态造血表现。

②外周血有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偶可白细胞增多,可见有核红或巨大红细胞及其他病态造血表现。

③除外其他引起病态造血的疾病如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MDS后再按骨髓及外周血原粒+早幼粒细胞的百分比进一步分RA、RAS、RAEB、RAEB-T。

FAB亚型中CMMoL已为白血病,不再归入MDS。

从近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应用看,MDS诊断仍以应用FAB分型为宜。

国内标准将原始粒及早幼粒细胞替代原始细胞Ⅰ、Ⅱ型,易使诊断中RAEB、RAEB-T所占的比例增加。

(3)WHO诊断标准:

WHO基于一些病理学家的协助研究提出了MDS的诊断分型标准:

①难治性贫血(RA)。

②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S)。

③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此三型与FAB诊断标准相同,删除FABA中RAEB-T和CMMoL二型。

此外又增加如下几型。

④伴多系病态造血的难治性细胞减少,即指那些不伴贫血的具有二系以上病态造血的血细胞减少。

⑤5q-综合征。

⑥不能分类,指不能归纳入上述各型的MDS。

3.诊断标准评析(1)FAB诊断标准:

形态诊断易于掌握普及与预后和治疗相关性较密切。

缺点是有些临床特殊型别,如低增生MDS、单系减少为主的MDS等未能包涵在内。

因而应用FAB标准时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病态造血不单纯细胞形态,亦包括细胞比例。

②周围血原粒比例在FAB分型中,不如骨髓原粒比例重要,诊断MDS需至少2次以上,不同部位骨髓穿刺结果综合判断。

③单纯仅凭少数原粒中有Auer小体即定为RAEB-T不够严密。

④对于少数相对少见MDS要注意其各自特点,并应连续观察患者变化再做诊断。

(2)国内诊断标准:

把原粒+早幼粒作为判定分型标准为其不足之处,早幼粒与预后无相关,这样不适当地把患者病情估计过重。

(3)WHO标准:

WH0标准把RAEB-T归入白血病,但其与老年白血病在临床、细胞生物学特点及治疗反应明显不同,两者不能等同。

难治性多系伴有病态造血的细胞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