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人文主题目标学习任务目标1.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2.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2.学习新闻通讯的语言特色及行文布局的特点;3.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运用小标题的特点情境引领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他的一生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虽然他已永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模范事迹却永留我们心中。资料助读·认知导学一、作者作品特立独行的著名记者——沈英甲简介:沈英甲,1948年生,吉林辉南人。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成就: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译著《荒海之鹫》([日本]阿川弘之著)、《巴黎断头台》([法]巴巴拉·莱维著),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登高望远作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毕生梦想是消除饥饿。他的贡献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请查阅资料,选出两个有代表性的评价,和同学交流。答案(示例):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评)二、背景回眸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现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奥秘,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的超级水稻造福世界,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拓展链接】一、趣闻杂谈“袁隆平”这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千钧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动人故事一直流传在中国大地。请查阅资料,讲一个有关他的给你带来启示的小故事。【参考示例】无冕的世界首富有人说如果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的专利卖给国家,他现在可以比比尔·盖茨还富有,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现在已经身价千亿了。而实际上他并没有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金钱把专利卖给国家,他也不是什么亿万富翁。面对别人把他的身价评估为千亿,他一笑置之。后来有人讲他是湖南首富,他说:“我不是首富,是精神首富。我觉得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而他在生活中,是真的非常节约。有一次他去商店,碰到衬衫在大减价,一件只要十块钱,他很兴奋,一下买了十几件,他不穿什么名牌,不买什么奢侈品,他很普通。他的按摩椅已经磨损得很严重了,他不肯换;他喝水的杯子十几年了,也不舍得换;十八年来一直在街边理发店理发,非常接地气。有一次去香港中文大学作报告,袁隆平就扎着在路边十元钱买的领带。做采访时,他经常穿他的花衬衫,是因为花衬衫便宜。二、题目解说1.正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喜看”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2.引用诗句增加文采,使文章富有文学性,吸引读者兴趣。3.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三、文体知识1.通讯的定义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2.通讯的特点3.通讯的类型4.人物通讯定义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写作对象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普通人;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等结构类型①传记式: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③群像式: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人5.通讯与消息的区别项目通讯消息报道对象侧重写人侧重写事内容详细完整简要概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灵活)以记叙为主时效性弱强文本研读·任务驱动学习任务一语言建构运用——寸积铢累一、识字——字正腔圆1.正字音稻菽(shū) 山麓(lù) 一蔸(dōu)淤(yū)泥 花蕊(ruǐ) 早籼(xiān)分蘖(niè) 屏(bǐnɡ)气 模(mó)式2.明字形田ɡě二、辨词——明察秋毫1.流传VS留传词语流传留传义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遗留下来传给后辈同都有“传”的意思异①范围不同,“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的由此及彼;而“留传”只能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②使用对象不同,“流传”多指消息、故事等;“留传”多用于具体的事物2.亦步亦趋VS人云亦云词语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义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形容没有主见同都有“缺乏主见、模仿、追随别人”的意思异不仅指语言,还有行动上的模仿、追随指语言上的模仿、追随即学活用1.中国诗词文化流传几千年,不仅仅是文学的积淀,更是珍贵的历史底蕴,诗词寓意丰富、情感充沛,寥寥数字就能带给人们无尽的思量。(流传/留传)2.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棵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当代青年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三、赏句——含英咀华1.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赏析】通过“挽起裤腿”这一典型动作描写,写出了袁隆平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凡事亲力亲为,与土地、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2.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赏析】①这是文中用来引出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背景的一个设问性语句。这句话引出了下一段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②这句话还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学习任务二文本情境探究——经堂入奥情境任务侠之大者,国之仁士。国士精神,千古流芳。国庆期间,振华中学要举办一个“追寻伟人风范,弘扬国士精神”的读书报告会,要求大家推介好的文章和书籍。高一(1)班打算在报告会上推介《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来缅怀“一稻济世,万家粮足”的国士袁隆平。承担这一任务的活动小组成员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活动一梳理文本思路1.成员之一李稻同学设计了下面的思维导图,来展示《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写作思路。请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活动二把握人物特点2.成员之一高粱同学认为要注意明确人物的典型事件,并要分析典型事件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为此,他设计了下面的表格进行展示。人物事例精神品质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①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②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③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袁隆平的两个心愿,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活动三赏析艺术手法3.成员之一王菽同学认为作者在文中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他准备摘录一些经典语句并加以赏析展示。【明确】①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赏析: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②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赏析: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动作展现出了他心中满是对早稻试验田的迫切期待和对稻田状况的殷切关照。③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赏析: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动作、心情三个细节,把他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工作热情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任务探究】1.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组织行文的。【点拨】①本文在宏观上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以“创新”“求真”为主线,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把袁隆平对科学的追求分成了几个方面,选材典型,多角度刻画人物,把袁隆平写得既全面又具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②作者在组织行文时,在每一个方面都选取了比较典型的材料,如在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时,作者写道:“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袁隆平注重实践、专心研究的精神,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2.文章第一部分第5段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馑,第4段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什么作用?【点拨】①说明提高粮食产量在当时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交代了研究杂交稻的背景和必要性。②交代了袁隆平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不改初衷,终于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的动力来源。因为祖国的普遍饥馑,让青年时期的袁隆平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投入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去,这表现了袁隆平高度的责任感。3.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点拨】遇到的困难: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②一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解决方式: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4.课文第三部分中,“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点拨】①这部分主要围绕“三不稻”这个情节来写,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②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5.人物通讯和小说都注重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但又有一定的区别。请谈谈你的理解。细节描写人物通讯小说相同点细节描写的内容都包括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音容笑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风雨雷电等,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的运用,可以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鲜明,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不同点细节特别强调真实性,必须符合事实细节可以进行艺术虚构和加工,符合生活真实和有助于表现人物即可6.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点拨】①通俗易懂。如,“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②真实准确。文章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增产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③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⑤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7.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点拨】这是全文结束部分的一个总结性语段。①前一分句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放在同一水平,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②他所作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8.王菽同学还认为本文为了使袁隆平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除了细节刻画外,还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他设计了下面的表格,对此进行展示,请同学们填写完善。举例表达方式及作用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这里用到了①记叙的表达方式,总括式地记录了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繁殖规律的过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用了②议论的表达方式,摆观点、明立场,表达了对袁隆平发现规律、践行真理的高度认可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用了③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这一发现的意义,也提示了科研探索过程的艰难总结:夹叙夹议的手法,能够让文章更加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能够更加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示所写对象的意义。也正是记叙中的议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光辉形象【知识拓展】五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表达方式指文章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叙述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述的人称可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叙述的方法有顺叙和倒叙、插叙和补叙、总叙和分叙、详叙和略叙等。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的表达方式。描写的类别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抒情,指抒发和表现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抒情的方式一般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议论,指作者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的表达方式。主要有立论与驳论两类。说明,指用于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等。微写作叙议结合,锦上添花——凸显人物妙点睛本文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使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夹叙夹议可以使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既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又能充分地抒发感情。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笔法,选择一个你敬重的人物,写一段不少于200的文字。【参考示例】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他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地待我!君王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他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被忘记。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悲哉!哀哉!*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人文主题目标学习任务目标1.感悟张秉贵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的精神;2.理解张秉贵精神的丰富内涵,思考张秉贵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意义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2.掌握文章行文线索,体悟细节描写中表现出的人物优秀品质;3.体会作者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分析结构层次,提升思维的逻辑性情境引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张秉贵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吸引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他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燕京第九景”。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劳动模范,看看他在平凡中展现的伟大。资料助读·认知导学一、作者作品资深新闻记者——林为民简介: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我国台湾,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林为民自18岁起先后就职于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直至退休。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记者工作。成就:作品多次获商业部优秀新闻奖、全国最佳新闻稿等,1982年,主编《三希堂法帖》,荣获全国最佳图书奖。代表作品:调查报告《醒醒吧,长城》《天鹅之死》等。二、背景回眸一首唱给劳动模范的赞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翻身”,获得了主人翁和当家做主的地位,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恩和报效国家的劳动热情。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党和政府坚持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模运动。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抓准”的张秉贵作为商业系统的先进代表,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7年,林为民将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加以整理,写成了一篇新闻作品《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刊载在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报》上。【拓展链接】一、塑像纪念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张秉贵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大楼前的广场上竖立起他的半身铜像,陈云同志亲笔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张秉贵的塑像一如他生前那样,始终微笑着,注视着王府井大街上如潮的人流。张秉贵走了,可这“一团火”精神却留下了,薪火不断,永远流传。二、趣闻杂谈张秉贵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传承匠心之火,发扬螺丝钉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书写最美的奋斗故事。请你搜集有关他的故事,分享给同学。【参考示例】了不起的张秉贵一位音乐家看张秉贵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随着张秉贵名声的远扬,来买他的东西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为了看他的表演,热情的顾客曾经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在北京街上,张秉贵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车有人让座;去洗澡时有人愿给他搓背。1987年患癌症病重住院期间,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教授、专家,更多的是热爱他的顾客。一位看过他售货的国际友人曾经感慨地说:“这种场面,在国外只有名声好的政治家和红得发紫的影视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国的一名普通售货员能享此殊荣,真了不起!”三、题目解说“一团火”精神是对张秉贵服务精神的生动概括。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认为,售货员就要胸中有一团火,有温暖顾客的心,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用自己胸中的“一团火”,温暖了广大顾客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题目正是对这一坚定信念的最生动形象的概括。文本研读·任务驱动学习任务一语言建构运用——寸积铢累一、识字——字正腔圆1.正字音亲昵(nì) 兵痞(pǐ) 够呛(qiànɡ)过磅(bànɡ) 衣兜(dōu) 阜(fù)新2.明字形yíng二、辨词——明察秋毫1.传颂VS传诵词语传颂传诵义辗转传布颂扬辗转传布诵读、称道(多指好的事迹、故事)同都有“广泛流传”的意思异辗转传布颂扬(多用于事迹等)。“颂”侧重于歌颂、颂扬,对象一般是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品格、先进事迹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诵”侧重于朗诵、诵读,对象一般是口头传播的经典的文学作品2.不约而同VS殊途同归词语不约而同殊途同归义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指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同都有相同的意思异侧重于没有相约就有相同的行为侧重于得到的结果、效果相同即学活用1.精神与品质之可贵,永远值得人们传颂和弘扬,无论是千钧一发之际的闪光刹那,还是经年累月的光荣绽放,都理应被更多的人看到。(传颂/传诵)2.这两天,国内外天文圈不约而同地卖起关子——纷纷声称要有大事宣布,却又个个神秘兮兮、守口如瓶。(不约而同/殊途同归)三、赏句——含英咀华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赏析】通过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1.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赏析】通过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表现了他在工作中的细心、贴心、耐心,更写出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2.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赏析】通过“拿”“放”“又拿”“塞”“捆”“嘱咐”等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心思细腻,办事认真的形象。触类旁通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例文: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你看,在这一个秋尽冬来的寒月里,四边的草木,岂不还是青葱红润的么?运河小港里,岂不依旧是白帆如织满载行驶的么?还有小小的水车亭子,疏疏的槐柳树林。平桥瓦屋,只在大空里吐和平之气,一堆一堆的干草堆儿,是老百姓在这过去的几个月中间力耕苦作之后的黄金成绩,而车辚辚,马萧萧,这十余年中间,军阀对他们的强取豪夺、掳掠奸淫……从头细算起来,哪里还算得明白?江南原说是鱼米之乡,但可怜的老百姓们,也一并的作了那些武装同志的鱼米了。分析:江南风景“处处可爱”,人事“事事堪哀”,风景的可爱与人事的堪哀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江南可爱的景物与堪哀的人事相对照,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更好地表达了作者伤感、苦痛的心情。学习任务二文本情境探究——经堂入奥情境任务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张秉贵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燕京第九景”,以他为题材的文章很多。校报要对“最美劳动者”进行宣传,决定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题来介绍张秉贵。高一三班同学负责引领大家赏析这篇文章。活动一梳理文本思路1.成员之一向明同学设计了下面的思维导图,来展示《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写作思路。请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活动二把握人物特点2.成员之一天亮同学认为要注意明确人物的典型事件,并要分析典型事件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为此,他设计了下面的表格,引领人们走近张秉贵,认识张秉贵。请将下列表格空缺内容补充完整。行为表现性格或品质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耐心细致、周到体贴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①体贴入微、急人所急热情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②自我反省、不断成长忆往昔被兵痞打,如今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懂得感恩,乐于奉献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③主动求知、严于律己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他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活动三赏析艺术手法3.张秉贵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成员之一追光同学认为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以帮助追光同学进行展示。【明确】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文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对张秉贵这一人物进行刻画,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如文中那个绷着脸的顾客说“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不善的语气一下子就让读者感受到她心中的怒气,而此时的张秉贵仍然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他的细心耐心由此可见一斑。②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文中描写了张秉贵并不是一开始就如现在一样,他也是经过一番变化才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样描写人物显得更真实可感。③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文中多处写他人对张秉贵的态度和看法,从他人口中说出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④以张秉贵的事迹为主体,写了多个事例。这些事例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张秉贵的为人、精神以及他是如何用心中的一团火去温暖众人心的。这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感染着读者,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人物的难能可贵之处,人在事中,事中见人。【任务探究】1.《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选取了张秉贵同志的哪些素材来表现他的“一团火”精神?【点拨】新闻先通过柜台三件小事写出了张秉贵同志热心为民的服务态度;然后回顾了他辛酸的童年经历和在旧社会的遭遇,点出他热心态度的原因;再通过顾客对张秉贵的温暖回馈,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继而激励他更热情诚挚地为人民服务;最后用读者对张秉贵精神的赞美和传扬表现出“一团火”精神在延续。文章选材角度多样,但都是紧紧围绕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来选材的。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选材方面,作者是如何突出“心有一团火”这一核心内容的?【点拨】①选材集中。作者重点围绕张秉贵售货展开叙述,顾客对他的称许,他对顾客的态度等都体现了其“一团火”的特点。②选材典型。张秉贵接待顾客非常热情,像“一团火”;他对待“冷顾客”则“以热对冷,变冷为热”,也像“一团火”。③事例生动。在展现人物“一团火”的特点时,作者不仅“以事写人”,还“以言见人”,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3.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点拨】①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②线索明确,层次清晰。“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串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③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④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和对比、烘托等侧面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4.学习本文的意义在于彰显人物精神的时代意义。作家冰心曾评价张秉贵说:“他用这团火,温暖着别人,照亮了别人。”也有人认为,现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购物、电子支付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张秉贵的技术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一团火”精神也已经过时。对此你怎么看?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并发扬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点拨】(1)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精神的传承是永远不过时的。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典型代表,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值得人们尊敬和颂扬。(2)①把“一团火”精神做成品牌,以品牌为载体,用劳模的崇高理想凝聚职工,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职工,用劳模的高尚情操陶冶职工,用劳模的进取意识引领职工,这是弘扬“一团火”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②通过劳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激励大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这对于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对稳定就业、稳定社会、促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追光同学特别提到“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至“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这部分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突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以帮助他完成展示。【点拨】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三段文字中,中间一段属于面的描写,从面上刻画张秉贵“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劳模形象;另外两段文字写张秉贵钻研商品知识和顾客关心他的具体事例,属于点的描写。点面结合的手法,能多方面地描写张秉贵的劳模形象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有声有色。【知识拓展】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通讯写作中广泛运用的一种组织材料的方法。所谓“点”,就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的典型事例;所谓“面”,就是那些与“点”上情况相关的一般性的概括材料。恰当地选用“点”的材料有助于反映事物的深度,深化主题思想,使文章生动、具体而真切;概括好“面”的材料有助于表现事物的广度,使文章内容全面而完整。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关键是这个点能否带那个面,而这个点能否带动那个面的关键有二:其一是这个点是否有典型性、代表性,起到以小见大、以点看面的作用;其二是点与面之间是否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在通讯写作过程中,要恰当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除应注意点的材料的典型性、代表性及点与面的有机联系外,在写作时,对于那些“面”上的材料应略写,运用概括叙述之法;对于那些典型材料,则应具体详细地写,这样方能兼顾全面,重点突出,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主题,达到通讯写作的目的。微写作点面巧结合,场面活灵现——精彩场面我来写为了突出张秉贵的形象,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笔法,选择一个你比较熟悉的场面,写一段不少于200的文字。【参考示例】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声,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架势,成“工”部式,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住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两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绸带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近。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狮队胜了。*“探界者”钟扬人文主题目标学习任务目标1.理解文中人物多重身份的生命意义,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命之美;2.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1.积累重要字词,把握人物通讯特点;2.梳理文章主要信息,明确文章写作的层次与角度;3.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和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以及衬托的写作手法情境引领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虽然雪域高原不再有他的身影,但他已经埋下了改变世界的种子。今天让我们仰望星空,走近这位植物学家艰辛跋涉而无限精彩的一生。资料助读·认知导学一、作者作品青年优秀记者——叶雨婷简介:叶雨婷,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记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领域报道。成就:2017-2020年连续四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曾获全国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选手。代表作品:主要作品有《中国科学家为首次发现双粲重子作出突出贡献》《中国航天的未来远超想象》《未来技术助我国科技发展“弯道超车”》《国际基因黑马的韩氏家训》等。二、背景回眸本文发表于2018年,此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钟扬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得知这一消息,记者叶雨婷搜集了有关资料,采访了钟扬的同事与亲友,写下了这篇报道。登高望远钟扬是“时代楷模”,他的梦就是收集种子,培育人才;他的梦就是启迪梦想,播种未来。人们感动于他追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查阅资料,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评价,和同学交流。答案(示例):虽然讲台上再不会有他的声音,但他对科学的纯粹热爱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虽然雪域高原不再有他的身影,但他扎根边疆的一颗颗种子早已枝繁叶茂。(光明网评)对于人类来说,种子意味着生命希望、自然之美,钟扬毕生都在寻觅希望、坚守美丽。(澎湃评论)用生命去呼吸、行走、工作,钟扬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也如种子一样,播撒进了无数人的心田。(《人民日报》评)【拓展链接】一、趣闻杂谈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毓德,啜菽饮水。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的藏波罗花——钟扬,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着自己的边界。请查阅资料,讲一个有关他的给你带来启示的小故事。【参考示例】扎根高原,播种教育希望在高原采集研究种子这样一个宏大工程,必须建设团队。钟扬下决心要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的西藏本地生物学人才。钟扬经常动员西藏大学的青年老师,读复旦大学的博士生,以后这些储备人员经过培养就是骨干,待他们成长起来他就建硕士点、博士点。近十年来,钟扬作为援藏干部和援藏教师,帮助西藏大学申请到了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了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带出了西藏第一个生物学教育创新团队,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倾注了钟扬太多的心血。钟扬去世后,他的亲属决定,捐出他车祸的全部赔偿金138万元,用于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二、题目解说“探界者”是特定的称谓,钟扬是本文的写作对象。“探界者”在本文中意义丰富,主要包括:①钟扬“不安分”的人生,探索学习和工作的边界;②钟扬把植物学家的足迹延伸到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探索植物学的边界;③作为导师,探索教育的边界;④钟扬不安于一种身份,探索科普的边界;⑤钟扬是探寻生命边界的先锋,探索生命的边界。作者以此评价钟扬在科学研究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景仰。文本研读·任务驱动学习任务一语言建构运用——寸积铢累一、识字——字正腔圆1.正字音胁(xié)迫 毛坯(pī) 屋脊(jǐ)调侃(kǎn) 宽檐(yán)帽 疆(jiānɡ)域山芋(yù) 撰(zhuàn)写 奇葩(pā)2.明字形收liǎ二、辨词——明察秋毫1.过度VS过渡词语过度过渡义指超过限度横越江河。指事情或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同同音词异“过度”意为超过一定强度;而“过渡”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表示正在或将要变化的某种暂时状态2.有目共睹VS众所周知词语有目共睹众所周知义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大家全都知道同都有“被人知道”的意思异指凡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强调大家普遍知道即学活用1.在信息高速推进的时代,消极的社会情绪选择一切载体繁衍,过度解读的危害性不但难以被识别,而且凭借网络传播迅速扩大,让创作者和接受者深受其害。(过度/过渡)2.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有目共睹/众所周知)三、赏句——含英咀华1.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赏析】“不安分”本是贬义词,指人的思想或行为不稳定,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中,还想要去做一些其他不稳妥的事情。此处用来形容钟扬不安于现状,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科研事业上不断进取。贬词褒用,更显出钟扬精神的可贵。2.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赏析】“不讲究”的意思是不在乎,“不将就”的意思是很在乎,两个词语音相近,意思却不同。钟扬不在乎的是个人的生活品质,很在乎的是“种子”,这样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了钟扬致力科研的敬业奉献精神。触类旁通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从修辞角度赏析。常从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方面赏析词语。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分析:“偷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已经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2.从词性角度赏析。常赏析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等。例: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分析:句中“飞”这一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宏儿活泼、好奇心强的天性,表达出小孩子的喜悦心情。3.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常从贬词褒用、侧面描写、反衬、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方面赏析词语。例: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宗璞《紫藤萝瀑布》)分析:“挑逗”这一词,贬词褒用,生动地刻画出紫藤萝的可爱、顽皮,表达出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4.从词义的角度赏析。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分析无法从修辞、写作手法、词性角度赏析的词语。例: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分析:句中“夜”和“路”表面上是自然现象和时间空间的描述,但实际上隐喻了反动统治下的黑暗和革命斗争的道路。学习任务二文本情境探究——经堂入奥情境任务《“探界者”钟扬》作为2018年的作品,是所有课文中最“年轻”的一篇;而且作者叶雨婷是一名“90后”年轻记者,也是所有课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于是有人质疑:“90后”的作品凭什么能被选入教材?对此,学校成立“文本研讨小组”,来对这篇文章进行赏析推介。活动一梳理文本思路1.成员之一叶芳同学认为本文思路非常清晰,她设计了下面的思维导图,来展示本文的写作思路。请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2.文章的开头部分和后边的主体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五个小标题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谈谈你对文章结构安排的理解。【明确】①文章先介绍钟扬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自己的边界,构建文章的总—分结构;②然后以“‘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作为小标题,大致以钟扬的一生为经线,撷取钟扬一生中的朵朵浪花,来分别表现钟扬在不同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③在文章的五个小标题中,前四个小标题构成并列,最后一个小标题实际上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与总结,并照应文章的标题。所以文章采取的是纵横交错的结构。活动二把握人物特点3.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成员之一王芬同学认为本文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她认为钟扬的每个人生阶段都与“种子”有关联,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的人生阶段,品读钟扬的“种子精神”。为此她设计了下面的表格进行展示。人生阶段与“种子”的关联关键词种子精神“英雄”少年为钟爱的植物学转换专业方向不安分①洒脱率性,敢作敢为种子达人为研究种子扎根西藏钟大胆②使命担当,幽默风趣,勇敢执着科学队长③为少年播撒科学教育的种子愿意教人④重视教育,目光远大“接盘”导师⑤为学生播撒学术和人生的种子暖关爱他人,善于育人生命延续以种子延续梦想先锋者⑥敢为人先,牺牲忘我活动三赏析艺术手法成员之一李英同学认为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要是因为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从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人物。为此,他设计了两个问题进行展示。4.本文在报道钟扬事迹的时候非常注重以言写人,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明确】①引用钟扬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演讲、写作的展板、文章中的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引用演讲中关于“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论述,表现了钟扬对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重视;引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板上的文字,体现了钟扬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表现他对科普工作的热爱。②用亲人、同事、学生的话来表现人物。文章引用钟扬妻子、同事、学生的话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如用妻子的话表现钟扬的勤奋好学;用同事的话展现钟扬采集鼠曲雪兔子的经过,表现钟扬的不畏艰险及其对科研事业的热爱……5.作者在刻画钟扬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明确】(1)正面刻画:①通过对传主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除前三段外,文章每一部分都有直接引用的钟扬的话,它们或是钟扬与别人的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②通过描述人物的行为、事迹刻画人物形象。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2)侧面刻画:①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②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知识拓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格品质。正面描写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性格特点、情感变化等,从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侧面描写是通过其他人、事、物、景等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起到陪衬和烘托的作用,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常用的侧面描写有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景衬人。如“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是正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是侧面描写,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正侧面相结合,淋漓尽致将罗敷的美貌表现了出来。【任务探究】1.文章第一段为什么从拟南芥写起?【点拨】①从拟南芥写起能够揭示文章主人公钟扬的身份——植物学家,因为全世界有众多的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②从拟南芥写起,还把钟扬与西藏、复旦联系在一起,从而揭示了他的其他身份——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也为下文写钟扬在西藏采集种子等事件做了铺垫。③从拟南芥写起,还有助于揭示人物品格。因为植物学家很少涉足西藏,而钟扬却凭执着的品格在西藏发现了拟南芥。2.你怎样理解文章的引言部分?【点拨】①在结构上,拟南芥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从拟南芥入手,引出主人公,也点明了主人公植物学家的身份。②在内容上,引言中提到钟扬在青藏高原发现拟南芥并将它栽种在自己位于西藏大学的安置房后院中,介绍了他与青藏高原与西藏大学的联系;还简单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自然地引出了对他的评论。③在主题上,揭示了文章标题“探界者”的内涵,赞扬了主人公具有“生命的高度与广度”。3.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什么作用?【点拨】①文章的小标题极其概括地揭示了钟扬在不同领域的高度和成就;同时,标题群恰当地解释了题目的内涵——探寻生命的边界。②便于将繁多的材料进行逐一分类介绍,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行文条理清楚。③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文本重点,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4.在“英雄”少年部分中为什么要叙述钟扬开结婚证明的事?是否与“少年”二字不符?【点拨】①叙写了钟扬的生活事例,增添了生活气息,塑造更全面、立体。②采用对话的方式描写,使文本语言更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③用具体事例表现出了钟扬“外向热情”、雷厉风行的性格特征。④“少年”的特点是自信坚定、坦率纯真、敢作敢当,钟扬独自开结婚证明一事表现出了他的这种“少年”气质,体现了他在生活中上的单纯、真挚、热情、直率。5.这篇通讯报道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点拨】①在小标题设置上,精心构思,四字短语凝练概括,整齐匀称,并列勾连,照应题目。②在结构和叙述上,点面结合,辐射群像,完成对一代科研工作者生命底色的强力渲染。从横向看,文章将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多个身份集于一身,每种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从纵向看,文章整体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英雄”少年到生命延续,展现了钟扬奋斗的人生。③在形象塑造和细节描写上,凝练特点、提升立意,高处架构、细节发力,完成科学家、教育家的双重形象塑造。由于钟扬的人物形象兼具“执着的植物学家”和“用心的教育家”双重特点,所以《“探界者”钟扬》一文从高处架构、细节发力,将人物性格精神进行凝练概括,巧妙地融合贯穿在文章中,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性与生动性。微写作红花扶绿叶,人物见精神——正面侧面,相得益彰在本文中,钟扬的形象鲜明生动。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正面描写的同时,恰当地借助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请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段不少于200的文字。【参考示例】沈先生每首歌都教我们唱谱。唱完,他清清嗓子,给我们朗诵歌词。他的朗诵就像收音机里播放出来的。我们常常集体傻掉在他的朗诵里,沈先生戛然而止,我们却醉了,跌入梦境,我们一动不动,我们恍如飞到了云朵里。哦,我似乎有点理解姐姐说的“飞”了。碰到有感觉的句子,他的喜悦之情简直难以自抑,他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会受到莫大的感染,简直难以置信:一个人居然可以那么喜欢文字,居然可以从字里行间咀嚼出那么多意味,居然那么享受知识与真理。我们看见了云海、蓝天、未来和遥远。不知不觉我们又跟着沈先生飞起来了。学习任务群文比较鉴赏——珠辉玉映活动分析不同文体,理解人物形象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和下面两个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袁隆平传(节选)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实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1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主持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有删改)1.(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下列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与《袁隆平传(节选)》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B.《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袁隆平传(节选)》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C.《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袁隆平传(节选)》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D.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的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解析】选B。《袁隆平传(节选)》最后一段总结说“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可见《袁隆平传(节选)》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选取袁隆平研究和推广应用杂交水稻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2.(分析文本选材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袁隆平传(节选)》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在选材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相同点:两个文本都是表现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所以都是选择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材料。都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材料:《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从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开始,1964年7月5日,袁隆平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袁隆平传(节选)》一文从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写起,他从小就立志,高中毕业择专业,大学生活结束后教书……最后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不同点:《袁隆平传(节选)》一文主体内容是袁隆平教书生涯中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经过,把袁隆平教学生涯和杂交水稻培育过程的内容交织在一起进行写作,“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则重点选取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事件来写,写他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等,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答案:相同点:都是选择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材料,都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材料。不同点:①《袁隆平传(节选)》一文主要把袁隆平教学生涯和杂交水稻培育过程的内容交织在一起进行写作,突出他边教学边试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②《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则重点选取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事件来写,突出他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3.(文本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三篇文章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后来因为国家粮食不够而一心研究解决水稻产量的问题可知,袁隆平忧国忧民;“……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他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具有博爱情怀。原文“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说明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这都体现了他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原文“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说明袁隆平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这都体现了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这些内容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有所体现。答案:①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③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教考衔接·学以致用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从教材中学——追根溯源《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塑造了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但是三个形象有同有异。人物同异袁隆平三个人物都是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与创造,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培育杂交稻,勇于建立创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途径,体现了对革命性科学创新的引领张秉贵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中用“一团火”温暖无数顾客,诠释出劳动模范的现实意义钟扬钟扬身兼多重身份,在他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竭尽所能,致力“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自己的边界”,思考和践行生命的意义到高考中去——成竹在胸多则文本材料设题点有对内容、侧重点、对象、体例、手法等方面的比较。目前主要考查对内容、对象、侧重点等方面的异同比较。对于多则材料的阅读,应该先分析单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再综合分析多则材料的共同点,结合文体的结构特点就能迅速把握作者的观点、文本内容的意义与价值,答题就能得心应手了。1.考查方式:(1)(2023·新课标Ⅱ卷)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材料×和材料×都主张×××,但理由各有不同,请说说它们各自的理由。2.答题策略:(1)这些材料比较题,题干中皆有明确提示比较哪些材料和比较材料的哪些方面的提示语,据此提示快速找到文本对应区域。(2)读对应材料首先要区分材料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有的还要区分背景和结语),其次标出材料的关键句(总领句、总结句),据此而划分新闻的层次结构,弄清新闻材料的重要信息。3.常见比较角度:(1)比较新闻事件的陈述,看内容侧重点的异同;(2)比较作者评述性强的句子,看作者观点倾向的异同;(3)比较数据的异同,分析作者列举数据的意图。4.根据比较情况总结,然后分条列举结论(一般来说,一个结论只用一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在试题中练——牛刀小试(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YC/Z 623-2024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应急作业指南
- 2025版卷帘门销售与安装及售后服务合同3篇
-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招标意见
- 2024年停车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合同3篇
- 电视媒体收费规范:发票管理办法
- 城市供水项目钻井工程施工合同
- 水厂石材施工合同
- 办事处员工福利与关怀措施
- 医疗文创企业人才引进协议书
- 污水处理承台施工合同
- 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2024全国科普日主题宣教课件
-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题库
- 个人代开税票合同协议书
- 酒店英语会话(第六版)教案 unit 1 Room Reservations
-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7.2 综合与实践 估算玉米收入
- DL∕T 2558-2022 循环流化床锅炉基本名词术语
- DL∕T 523-2017 化学清洗缓蚀剂应用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
- 抖音账号归属合同范本
- CJT 313-2009 生活垃圾采样和分析方法
- 教师进企业实践日志
- 广安市岳池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