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_第1页
第四讲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_第2页
第四讲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_第3页
第四讲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_第4页
第四讲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概说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具有主导作用,中国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尚书.洪范》提出“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生相克构成“天道”。《周易》提出原始的“阴阳”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这两大势力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切变化的根源就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南怀瑾: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一)先秦子学(二)汉代儒家经学(三)魏晋玄学(四)宋明理学(五)清代朴学(一)先秦子学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第一,涌现出许多重要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形成儒、墨、道、名、法、阴阳、兵、农、杂、小说家等学派。第二,创制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元典。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前800年-前200年),出现了自己伟大的精神导师(知识圣贤),创作了包蕴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诸子百家)等。这些元典建构了中国人价值取向、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儒家:贵仁、尊礼墨家:兼爱、非乐道家:自然、无为法家:重刑、用术阴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名家:控名责实、白马非马(二)汉代儒家经学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君权神授”为核心思想的《天人三策》使得国家层面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成为统治学说。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同时提出“天意”、“天志”、“天威”、“天谴”等观念,将天作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主宰。两汉经学家的这些主张是为大一统帝国意识形态服务为宗旨。(三)魏晋玄学1、什么是玄学?是指流行于魏晋时代,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玄”即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魏晋间的名流学士则多称之为“玄谈”、“谈玄”。“三玄”指魏晋玄学展开讨论的文本依据,即三部经典:《老子》、《庄子》、《周易》2、玄学产生的原因从思想方面来看,它是汉代儒家经学的日益衰颓和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日益兴起的产物。玄学就是想用道家思想来弥补儒家的弊端,以克服汉代儒家经学的繁琐、僵化、浮华的毛病。从社会方面来看,玄学的出现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发展的产物。魏晋时期是社会处于分裂战乱的时代,人民不得安宁,士人朝不保夕,而汉代的名教已维系不了社会生活,士大夫重新探索“治国安邦”之策和“安身立命”之地。3、玄学发展的三大阶段及主要思想(1)正始玄学(重思辨的玄学)“正始”是曹魏年号,代表人物何晏、王弼。二者喜好老庄,融合儒道,奠定玄学理论基础,开创玄学思潮。本无末有(宇宙本体论):其最根本思想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贵无论)。名教本于自然:讨论宇宙本体论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这个现实的理论问题。得意忘言(方法论):讨论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言”和“象”都是得“意”的工具,把握了“意”就可抛弃“言”与“象”,否则就得不到“意”。(2)竹林玄学(直抒情怀的玄学)即指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老庄学。“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林下之风”:这批经常在竹林之下聚会的名士,有着特殊的气质、性情、格调、才华。他们的这种精神气质,又表现为他们的特殊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3)西晋玄学代表人物是郭象。少即有才气,善于论辩。主要著作是《庄子注》。儒道合一说(四)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理学是宋明儒学的总称(延续800多年),是儒家学说在宋代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产生的新的哲学思潮。简单地说,理学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先秦儒学的回复与创新,所以又称为新儒学。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又成为“道学”。

广义的理学:指宋明时期以理、气、心性的学说为中心,以成就儒家理想人格为目的的学术形态。

狭义的理学:指以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术流派,即程朱理学。2、理学的流派和代表人物(1)理学的流派张载(横渠先生)——关学周敦颐(濂溪先生)——濂学(晚年居庐山莲花峰下筑室讲学,取故里濂溪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洛学周、张、程颢、程颐成为北宋“理学四大家”“二程”之学传入南宋,朱熹集理学大成,因长期在福建讲学,故称“闽学”——“关、濂、洛、闽”四学(2)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理学的开创者:孙复(泰山先生)和胡瑗(安定先生)

张载(横渠先生)周敦颐(濂溪先生)

邵雍(康节先生)

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

南宋:朱熹(紫阳先生)集大成者

陆九渊(象山先生)

明代

(心学):陈献章(白沙先生)

王守仁(阳明先生)

王艮李贽(泰州学派)存天理灭人欲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A.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理”,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心”,主观唯心主义(心学)B.道德主张不同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强调道德理念(理学)通过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强调道德情感(心学)C.实现途径不同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学)(五)清代朴学清代朴学亦称“考据学”或“汉学”。盛行于清朝的训诂考据学派,学风朴实,重视实证,因其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两朝,好尚相同,自成体系,又称为“乾嘉学派”。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被后人称为“清初思想三大家”。清儒精于考据之风肇始于此。一、庄子其人:

庄子(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生活时代则跟儒家亚圣孟子同时而稍后。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齐物论》选讲二、庄子的基本思想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简短记述,以及读《庄子》,可以看出庄子的几个特点:生活非常清贫(曾做蒙漆园吏,曾向监河侯借米)一生淡泊名利,亲近自然(“曳尾涂中”“鸱吓鹓鶵”)齐生死(生未必乐,死未必苦。“鼓盆而歌”“庄子将死”)非常博学(其学无所不窥)以清静修道为务(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哲学思想宇宙论

人生观政治观宇宙本体:道无为而治理想境界:逍遥游处世哲学:安时处顺

特点:自然无为三、《庄子》其书:《庄子》保存存下来的一共33篇,分为内、外、杂三部分。《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论包含两层含义:齐物、齐论。万物归根结底齐一,万论归根结底齐一。齐彼是(彼此彼此)、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