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规范专项练 岳麓版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规范专项练 岳麓版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规范专项练 岳麓版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规范专项练 岳麓版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规范专项练 岳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规范专项练(三)专项一高考命题角度练角度一从认识、启示、评价、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1.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解析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条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从积极方面评价近代条约。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有利于促进中国法制化、税收制度更公平、透明。故选B项。答案B2.某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进入知府衙门,向知府表示“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立刻把这几个人交给我带回去”。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指明要捉拿的会党,不便交给教士带走,却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这个故事的背景可能是 ()。A.明朝末年的杭州 B.清朝初年的北京C.清朝末年的上海 D.民国初年的南京解析小说情景说明了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这应该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B。民国时期已经没有了知府、总理衙门等称谓,排除D。答案C3.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解析根据“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此处未涉及进步与落后的界限问题,也未从道德上肯定之,更未涉及该运动的历史真相不明问题,故A、B、C三项都错误。义和团反对列强的侵略,有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性和价值,但又把列强与西方先进文明不加区别地一概反对,故多种相反的信息纠结在一起。因此D项较为准确。答案D角度二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角度命题4.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A.成立同盟会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发动武昌起义 D.发起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从材料“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结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由此可以判断B项正确。答案B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解析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答案C6.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临时约法》特别规定 ()。A.实行责任内阁制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实行总统制D.实行君主立宪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理解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处于“虚尊”地位,一般不掌握行政权力。作为国家行政部门的内阁,形式上虽由总统下令,实际上内阁不须听命于总统,它由议会产生并对国会负责。答案A角度三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7.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解析开始探讨国籍法的问题反映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兴起,故C正确。答案C8.“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解析梁启超的观点发表于1912年,当时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所以他说“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故A、C两项说法不正确。又从材料“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说明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答案B专项二失分防范练防范点一运用不同史观、多个角度看问题9.年是《南京条约》签署170周年,百年荣辱起于此,某班同学以此为契机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不同史观解读《南京条约》。下列研究性成果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农耕文明的冲突—文明史观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全球史观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必然结果—革命史观D.晚清人们生活习俗出现西化—社会史观解析A、B、D三项对《南京条约》的解读正确,C项不属于革命史观,应属于唯物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答案C防范点二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认识不清10.“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答案D防范点三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把握不准11.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解析根据材料中“讼师改称律师”名称的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趋势。B项与题干无关;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性质一般理解为新民主主义社会;D项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与题干意思不符。故A项最符合题意。答案A防范点四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地位认识不清12.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民权主义B.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代议制C.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D.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此应选B项。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专项三大题定分限字练1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8分,限60字)(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12分,限120字)(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12分,限150字)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推翻了……结束了……其政治意义……”归纳角度和最大历史功绩。第(2)问,从材料二中书名和杂志名称的变化可知,共和观念影响很大;“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等语句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甚小。材料二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研究历史时应多角度、全面分析。第(3)问,从材料中“诸友邦”“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等信息总结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变化的因素可以从“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孙中山个人的因素”“一系列民主革命的失败”等方面归结。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3)变化: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任答两点即可)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多次说,应当对国内国外几次影响很大的革命,包括法国革命、俄国革命、辛亥革命等等重新认识、研究、分析和评价,应该理性地分析和了解革命方式的弊病,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革命确实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但是,以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确实是一种幼稚病。……没看到“革命化”与“现代化”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其中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一点似乎还没有人仔细谈过,但这却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改良、改革,就是和平进化。……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是关门主义,而是和世界沟通的调整和完善。它是对各种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逐步进行改良。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较为缓慢和长期的过程。——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国内某些新潮作家……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王朝柱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观点。(20分,限150字)(要求:围绕材料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