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1(共97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1(共97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1(共97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1(共97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1(共97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1(共9套)(共97题)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回:“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善而行之,诏谕中外。而掌赋者沮其非利,言租庸之令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上行之不疑,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旧唐书.杨炎传》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一重要事件?标准答案:反映了杨炎的两税法改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此次历史事件。标准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适应了当时的情况及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相比租庸调规定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税制的一大进步。但是两税法实施后,土地兼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税额不断增加,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纳税者负担加重。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两税法。通过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判断此为杨炎的两税法改革,然后对杨炎的两税法进行简述并评价。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隋书》卷二《高祖纪》下请回答:3、以上史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标准答案:这段材料反映了隋文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安居乐业,出现了“开皇之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你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致力于恢复传统礼仪,以凝聚人心,巩固统一;重视佛教作用,用做支持统一的力量;注意利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儒家知识分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制,废除地方长官自辟僚属的制度;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通过严密的“输藉定样”,豪族控制下的大批农民转化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减轻赋役负担,推迟成丁年龄,减轻租额,多次蠲免租调赋役;采取措施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发挥改革府兵制度。令军人落籍州县,与编民一样垦田;隋文帝在历史上以厉行节俭著称。通过以上措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唐朝受惠无穷,成为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治世时期。知识点解析:回答本题考生应该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的解题信息,注意它的材料出处的注释,这是一个信息点;本题是对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的考查,联系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即可回答。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日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新唐书》卷44《选举》上请回答:5、通过以上材料可知唐代的选官途径主要有哪些?标准答案:通过材料可以知道唐代选拔政府官员的途径主要有三个:科举入世;门荫得官;流外和杂色入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谈谈你对隋唐科举制度的认识。标准答案:①隋唐在官员选拔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的地方长官自行辟除下属的权力,停止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的科举制度处于开创阶段,在隋炀帝时期,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逐渐成为国家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②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常科是按照制度规定定期举行的科目,也称为贡举、常贡;制举是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选拔特别人才的考试。③科举制同察举制最大的区别,在于察举制由他人推荐,考试为辅;科举制为自我推荐,以考试定取舍。④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发生改变,废明经等科,专以进士科取士。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逐渐成为选官的唯一的途径。⑤科举制度在唐朝起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的权力下移之弊,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中央;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科举制将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结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员的搡守品行,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知识点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制度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制度之一,对这方面的考查是历年出题的重点,考生一定要从它的滥觞、发展变化、影响意义等方面来全面把握。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盖与天子坐而论道者也。……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后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阙。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寻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隋书》卷28《百官志》下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罐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罐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日枢机房,三日兵房,四日户房,五日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卷46《百官志》请回答:7、材料一反映隋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标准答案:隋文帝继位后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官制。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代中央官制的核心。三师、三公位虽高,位居一品,实际上只是荣誉职务,没有实际权力。隋代第一次厘定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同时辅以强大的监察机关和各司其职的诸寺诸监的中央职官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材料二反映唐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标准答案:唐代中央官制进一步完善了隋代开始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其中枢决策机构、行政事务机关与监察机关的分工与合作更加完备和制度化。唐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事情,宰相多称“同中书门下”或“同平章事”,政事堂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机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由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到隋唐中央官制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标准答案:①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个过程中中央行政体制逐渐改革,政务机构进一步扩大,行政体制不断完善。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③经过制度上的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一个全新的适应大一统帝国重建局面的政治体制建立,对于后代国家最终大一统产生了极大影响。知识点解析:三省六部制使得古代中央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它也是我国古代制度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制度之一;考生要注意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影响,这是一个考查的重点。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日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於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於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西铭》问题:10、以上是哪位思想家的作品?标准答案:张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其主要思想。标准答案:张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字子厚,仕宦家族出身,学者称之为横渠先生。他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一1077)创立了关学学派,该学派是理学开创时期的重要代表学派。张载最早在《易说》中提出了“气”的学说,并以“气”的学说奠定了其理学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气本论”的代表人物。在气本论的基础上,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命题,提出理学的道德修养论。同时,关学学派不同于其他学派的主要特征有:关学主张学以致用,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力图为现实服务,反对空谈;提出很多解决现实的主张;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学注重研究兵法。张载年少喜欢兵法,从政后,也十分关心边境的御敌情况。他特别重视恢复古代礼仪制度,尤其注重恢复祭、丧、婚、冠等仪式,对当时不符合古礼的礼仪予以纠正。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宋代理学的关学。根据《西铭》的篇名可以判定其为张载的作品,然后对张载的主要思想进行述评。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第四章总统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三十一条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第三十二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第三十三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第三十六条临时大总统得依法律宣告戒严。第三十七条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第三十八条临时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第三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得颁给勋章并其他荣典。第四十条临时大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第四十一条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第四十二条临时副总统于临时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得代行其职权。问题:1、根据材料具体内容,判定此文件的名称。标准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此文件的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力;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临时总统”等信息可判定材料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然后简述《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大炮将沉睡的中国人震醒,而中国的惨败又被大多数国人视为奇耻大辱。战败后的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社会危机四伏。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林则徐认为:“黄河南行,非河之性,故屡治而屡为患。”……林则徐提出,实行“重商力”,要有好的政策。中国还应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他主张对外国商人,应坚持“守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坚决反对顽固派闭关禁海、与外国断绝往来的愚蠢作法。林则徐、魏源等力主允许民间开矿,反对政府独占。材料二姚莹认为“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船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愤败至此耳……自古兵法,先审敌情,未有知己知彼而不胜,愤愤从事而不败者也”。……林则徐在抗英作战中,承认英军火炮能“远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是技不熟也”。……针对顽固派把西方先进技术说成是“奇技淫巧”“形器之末”等谬论,魏源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形器之末”,而是了不起的器物。对有用之物,学了也不至于败坏人心。他认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可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摘自《中国近代军事经济史》请回答:3、中国有识之士提出哪几个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标准答案:中国有识之士从兴修水利,重商力,准开矿,辟财源,提倡海运,革除漕运积弊等方面来发展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要内容包括:欲治夷患,必知夷情,承认“师夷之长技”才能制夷;“师夷之长技”,关键在“师”;“师夷长技”,要重视人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结合以上材料,对他们提出的军事、经济改革思想作出简要评价。标准答案:由于顽固派的专权,未能立即发挥大的作用。但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对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经济向近代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本题首先要求对史料有基本的概括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反映了当时的许多具体的内容,考生在回答时也可以从这方面来回答。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台民与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何仇也?大清国列祖列宗与汝何仇也?……汝既将发祥之地、陵寝迫近之区割媚倭奴,祖宗有知,其谓我太后、皇上何?尚且不足以快汝意,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下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我台民非不能毁家纾难也,我台民非不能亲上死长也,我台民非如汝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无廉耻,卖国固位,得罪于天地祖宗也。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獹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台湾誓死不与贼臣俱生之臣民公启——选自《中日战争》第六册请回答:5、试详细论述这个檄文提出的背景。标准答案:这是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檄文。它的背景是: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894年清政府派兵助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决定利用这一事件进攻中国。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爆发丰岛海战。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②接着又爆发了黄岛海战、刘公岛海战,由于李鸿章坚持避战自守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③1895年3月又连丢牛庄、营口等地,辽东半岛陷落。1895年4月17日出使日本的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他们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你对这个檄文有什么看法?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标准答案:檄文中表达了台湾人民反对割地投降的决心。中国强烈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反对外来侵略,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是檄文中将战败各地的责任完全归结到李鸿章等人的身上,则是有失偏颇。李鸿章等人虽有避战自保、签订卖国条约等罪责,但也要看到这是整个国内外形势使然,而非其本人所能决定,这样正是代表了时人的历史局限性。此说并非也无意为其开脱罪责,只是不能太过强调个人对历史的决定作用。知识点解析: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此为历年考研出题的重点。另外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也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争论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中,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内侍是长官,阶四品。至永淳末,向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阁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旧唐书.宦官传》材料二:玄宗承平,财用富足,志大事奢,不爱惜赏赐爵位。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殊紫千馀人。其称旨者辄拜三品将军,列戟于门。……监军持权,节度返出其下。于是甲舍、名园、上腴之田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肃、代庸弱,倚为扦卫,故辅国以尚父显,元振以援立奋,朝恩以军容重,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惩艾泚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慓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籓,则争出我门。——《新唐书.宦官传》材料三:高祖、太宗承平时,无内官典军旅。自天宝以后,宦官浸盛。贞元、元和,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使卫从,令宦官主之,唯以二千人为定制。自是参掌枢密。由是内务百司,皆归宦者,上下弥缝,共为不法:大则倾覆朝政,小则构扇籓方。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旧唐书.宦官传》材料四: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官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直百钱物买人直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材料五:宣徽院五坊小使,每岁秋按鹰犬于畿甸,所至官吏必厚邀供饷,小不如意,即恣其须索,百姓畏之如寇盗。先是,贞元末,此辈暴横尤甚,乃至张网罗于民家门及井,不令出入汲水,日:“惊我供奉鸟雀。”又群聚于卖酒食家,肆情饮啖。将去,留蛇一箧,诫之日:“吾以此蛇致供奉鸟雀,可善饲之,无使饥渴。”主人赂而谢之,方肯携蛇箧而去。至元和初,虽数治其弊,故态未绝。——《旧唐书.裴度传》请回答:7、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唐中叶政局发生了何种变化。为何在唐初未出现此种局面?其形成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①宦官专权。②唐初,唐太宗下诏规定宦官不置三品官,不准干预政事,宦官数量不多,地位较低,只管宫廷内部事务,无权过问军政大事。③形成原因:玄宗后期怠于政事,滥赏赐爵位,宦官激增至3000人,地位上升,逐步参政。肃宗、代宗庸弱,以宦官专掌禁军,充任枢密使。自此,宦官掌握军、政大权,从而为宦官专权提供切实保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根据材料四、五,指出宦官对老百姓进行残酷剥削的方式主要有哪些。标准答案:当时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的名义,对人民进行掠夺,称为“宫市”。还有充五坊(雕、鹘、鹞、鹰、狗坊)小使的宦官,也常借捕贡奉鸟雀为名,对人民进行讹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根据材料三、四、五,指出此种局面的出现给唐朝带来了哪些危害。标准答案:危害:在政治上,宦官们分帮结派,营私舞弊,以至任免朝臣,废立皇帝,使政治更加黑暗混乱。在军事上,各镇和出征军队中,都有宦官监军,破坏了军队的统一指挥,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经济上,宦官大肆掠夺百姓的田产,又通过“宫市”,强买货物,敲诈勒索。总之,宦官专权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使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凡田分九等:其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为尚中田,可出一千斤者为尚下田,可出九百斤者为中尚田,可出八百斤者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为下尚田,可出五百斤者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为下下田。尚尚田一亩当尚中田一亩一分,当尚下田一亩二分,当中尚田一亩三分五厘,当中中田一亩五分,当中下田一亩七分五厘,当下尚田二亩,当下中田二亩四分,当下下田三亩。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请回答:10、上述材料出自哪个纲领性文件?此文件都有哪些内容?标准答案: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对以土地为中心的各项制度作了具体系统的规定。为了实现《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大同理想,它规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法则。首先,把全国的土地按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九等,不分男女按照每家的口数平均分配,16岁以下者减半。其次,全国的人口随土地的多少、好坏程度来调配,但是全国的土地所有权一并归国家所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此文件实施的效果如何?结果又如何?标准答案:《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分配制度否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是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农民阶层美好愿望的真实体现,因此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给了群众继续奋斗以达成这种目标的动力,但是,这种空想式的绝对平均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不仅因为当时太平天国和整个中国所处的恶劣环境,而且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左,不具备可操作性。《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方案,规定得相当具体,其中一些是比较积极的,比如禁止妇女缠足,禁止买卖婚姻,严禁鸦片等,还有一些规定,明显的绝对化,从而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运动规律。比如以绝对的平均主义来规划农村的生产、生活;打破家庭的观念,而是按男女来分营居住等,这些有悖常规的改革,在实行一段时间后,问题都暴露无遗,只好又改回原来的旧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成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日:“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种制度?标准答案:秦始皇与君臣讨论的正是影响中国两千年的中央专制皇权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请对这种制度进行述评。标准答案: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①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秦始皇自号“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神圣;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谥法,皇统以世系纪。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为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为军队首脑,协助皇帝掌握军队;御史大夫掌监察,并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三者互相分权、互相牵制,最高权力握于皇帝之手。③在中央低于三公的是九卿。主要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掌皇族事务;少府,掌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④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全国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全国设36郡,后增至40郡。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郡守之下又设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设郡监,负责监察。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各郡每年须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等,通过上计制度受中央考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人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人的设县长。县令、县长之下设县尉,掌全县军事;设县丞,助理县令、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县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乡设三老、啬夫等职,里设里典。县下还有亭的置建,设亭长,负责地方治安。由朝廷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样就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这也是秦以后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秦始皇通过上述措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网,强化了国家机器,巩固了统治。这一整套制度基本为后来的王朝继承下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巨大。知识点解析: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一段对话,可以判定此为秦统一以后君臣讨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小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这一制度的内容以及影响进行简要的述评。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使孔仅、东郭成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史记.平准书》问题:3、以上材料反映了西汉的哪种制度?标准答案: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请对这种制度及其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述评。标准答案:西汉初年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任用齐地的大盐商东郭成阳和南阳的大冶铁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让他们与“以计算用事”的桑弘羊共同策划盐铁官营的事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铁专卖署,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在中央的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在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盐铁官营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实行盐铁官营后,盐铁生产和销售统一由官府经营,禁止民间私人经营铁器、盐业,铸造铁器要受到刑事处罚并没收经营工具。知识点解析:根据孔仅、盐铁等重要信息,可判定此为汉武.帝时的盐铁官营政策。然后结合材料和已学知识对这一政策进行简要的述评。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一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日:“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5、以上史料记载的是哪次重要战争?标准答案:官渡之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这次战争以及重要影响。标准答案: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曹操在东汉末年收编“青州兵”,加强了军事力量。196年,又把汉献帝迎到许,“奉天子以令不臣”。199年,袁绍消灭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试图以战胜之威一举消灭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袁绍率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曹操的士卒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处于明显劣势。曹操出奇制胜,200年10月,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消灭了袁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首先通过曹操、袁绍和许攸等重要人物判定其为官渡之战,然后对官渡之战进行简要述评。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呜,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群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日:“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司马光《资治通鉴》7、以上史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标准答案:祖逖北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这一事件。标准答案:东晋初年由祖逖领导北伐。313年,祖逖率宗族渡江北上,率军向今安徽、河南地区进发,得到各地人民支持,先后打败石勒、石虎军队,胜利进军至陈留、封丘一带。时司马睿已称帝,恐祖逖势力强大,难以控制,派戴渊总领北方六州诸军事,牵制祖逖,阻止北伐。祖逖深感北伐无望,忧愤而死。祖逖死后,原来收复的地区又相继失去。知识点解析:材料出自司马光《祖逖北伐》之文。阅读以下史料,并州答问题: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隋书.高祖纪》问题:9、以上史料反映了历史上什么重要事件?标准答案:开皇之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要评价这一事件。标准答案:隋文帝杨坚所统治的开皇年间社会富庶、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他总结了历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教训,倡导并且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隋初政治。从重要信息中可判断这段史料讲述的正是隋文帝的开皇之治。然后对开皇之治进行简要叙述。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家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材料二: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做“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为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四件,1760年为14件。——《英国经济史稿》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布,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取得的垄断地位,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缓慢。——《世界近现代史》材料四:美国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技术研究室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其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知囊”,进口“博士”,以弥补自身不足。材料五:现代社会真正是一幅上下颠倒的世界图景……无能力的人管理着有能力的人,不道德的人负着教训有道德的公民的使命,最大的罪犯负着惩治小过失的使命。——圣西门《寓言》材料六:当每一成员加入法朗吉时,对他所贡献的实有全部土地、机器、材料、家具和陈设,进行估价……管理委员会发给每个成员以股票或股息票,其价值等于该成员所贡献的东西。当这个世界大大小小的人物充满相互的仇恨的时候,任何自由都只是新的纷争的源泉。引起他们的相互间真诚倾心和相互关心的唯一手段就是在生产中把他们联合起来协作。——傅立叶《关于普遍统一的理论》材料七:大城市所造成的祸害将消灭,同时新公社将集中大城的一切优点而没有大城市所造成的任何害处;公社的每一社员,享受由广阔的土地取得的好处,将比现在个人主义社会制度下最富的地主所享受的好处大得多。——欧文《新道德世界书》材料八: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诚然,他们也意识到他们在这些计划中主要是拥护工人阶级这一受苦最深的阶级的利益。在他们的心目中,无产阶级只是作为这个受苦最深的阶级才存在的……他们要改善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甚至连那些处境极优的成员也包括在内。因此,他们总是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甚至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根据他们的意见,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这种体系是建设最美好社会的最优良的计划。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拒绝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细小的、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用实例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拓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九:我们的天命是向前行进,因为每一个社会时期都应当向前、向更高一级时期推进;大自然的意愿就在于从野蛮趋向文明制度,并且是逐步地达到文明,使文明制度趋向保障制度,又使保障制度趋向简单协作制度等等时期。阶段的情况也恰如时期一样,应当使第一阶段趋向第二阶段,第二向第三,第三到第四,最后阶段趋向过渡阶段,就这样一直顺着下去。如果某个社会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中停滞得太久,腐臭就会像在死水中那样,在这个社会中产生。——傅立叶《新的工业世界和社会事业》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17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标准答案:地处世界贸易中心;国内政局稳定;政府采取自由开放政策,招揽人才;重视科学技术的转化利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对科学技术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标准答案:由积极采用新技术到抵制新技术的推广使用。由于英国作为强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科学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据材料四概括美国采取的科教兴国战略措施。标准答案:重视研究和引进应用技术;同时抓住机遇引进人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材料五、六和七反映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什么思想?标准答案:材料五、六、七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如圣西门所说,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上下颠倒的世界图景,无能力的人管理着有能力的人,不道德的人负着教训有道德的公民的使命,最大的罪犯负着惩治小过失的使命。第二,主张成立新公社,建立理想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伤害,财产共有。正如欧文所说,在这个社会里,大城市所造成的祸害将消灭,同时新公社将集中大城的一切优点而没有大城市所造成的任何害处;公社的每一社员,享受由广阔的土地取得的好处,将比现在个人主义社会制度下最富的地主所享受的好处大得多。第三,建立新社会的途径是通过入股的方式建立协作组织,解决社会成员间的争端。为此,傅立叶和欧文都进行了试验,傅立叶成立了法朗吉,欧文建立了共产主义新村——“新和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在材料八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标准答案:材料八反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看法。其是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存在的优点和缺陷。首先,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初期,因此,难能可贵,同时存在不少缺陷。其次,空想社会主义者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同时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受苦最深的阶级,表示极大的同情,但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再次,主张对社会进行改造,但是拒绝运用革命的方法,只想采用和平的手段,如一些细小的试验,这是不会成功的,这表现了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材料九又反映了傅立叶的什么思想?标准答案:材料九反映了傅立叶的社会进化论观点,他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后一社会时期的发展程度高于前一社会时期。他将社会发展时期分为野蛮、文明、保障和简单协作四个时期。并且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时期停留时间太长就会变得腐臭,就应当被新的社会时期所代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面史料,回答问题。第1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1)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2)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3)施用各种之权势,以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赢得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第2条,缔约各国协定,不得彼此间及单独或联合与任何一国或多国,订立条约或协定或谅解,足以侵犯或妨害第一条所称之各项原则者。第4条,缔约各国协定,对于各国彼此人民间之任何协定,意在中国指定区设立势力范围,或相互设有独占之机会者,均不予以赞助。(选自《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王斯德主编)请回答:7、指出上述史料的出处,并简述签订该文件时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标准答案:出自《九国公约》。日本趁一战之机积极向亚太地区扩张势力,巴黎和会上,它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独占中国的野心日益明显。这遭到了英美等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强烈反对。加上当时中国反帝爱国运动高涨,反对日本占领山东,美国则借机主持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中国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由第1条可知表面上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如何?而实质又是怎样的?标准答案:从表面上看,列强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实际上它们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它们的在华特权继续存在,只是使中国回复到列强的共同控制之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谁是该文件的最大受益国?简要分析原因。标准答案:从表面上看,中国获得独立和主权,受益最大,而实际上美国是真正受益国。通过《九国公约》美国迫使日本归还中国其在山东的一些特权(如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权),废除了“二十一条”,从而遏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通过上面第2条第4条,可知,美国所倡导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得到列强的共同认可,这有利于它在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因此《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J.汤因比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因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而增大。在西方的经济确实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生产规模比较。(选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0、材料一中的“显著特征”是指什么?为什么人们在1931年对西方的社会制度表示怀疑?标准答案:“显著特征”指1931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大萧条(大危机)。经济大危机使工农业生产萎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增,人民生活困苦。而面对大危机,资本主义各国都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制止其蔓延态势,有些国家甚至进一步引起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所以,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信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如何理解“实质上是成功的”?为什么苏联几乎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影响?标准答案:“实质上成功的”是指苏联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根本改变了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工业生产水平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原因:苏联自20年代开始在一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几乎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贸易关系,因此,外国资本对苏联经济的影响也极其微弱,苏联没有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发生连带反应,没有发生经济大危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1931年大萧条发生的根源(原因)和特点。标准答案:根源: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与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品增多;地产与股票投机的狂热(美国)欧洲各国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性。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5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阅读下列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各州对其他各州的公共法案、记录和司法程序,应给予完全的信赖和尊重。国会得制定一般法律,用以规定这种法案、记录和司法程序如何证明以及具有何等效力。材料二: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各州选举人应具有该州州议会中人数最多之一院的选举人所需之资格。合众国的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材料三: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团奉召为合众国执行任务时担任统帅;他可以要求每个行政部门的主管官员提出有关他们职务的任何事件的书面意见,除了弹劾案之外,他有权对于违犯合众国法律者颁发缓刑和特赦。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在本宪法中未经明定、但以后将依法律的规定而设置之合众国官员;国会可以制定法律,酌情把这些较低级官员的任命权,授予总统本人,授予法院,或授予各行政部门的首长。在参议院休会期间,如遇有职位出缺,总统有权任命官员补充缺额,任期于参议院下届会议结束时终结。材料四: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司法权适用的范围,应包括在本宪法、合众国法律和合众国已订的及将订的条约之下发生的一切涉及普通法及衡平法的案件;一切有关大使、公使及领事的案件;一切有关海上裁判权及海事裁判权的案件;合众国为当事一方的诉讼;州与州之间的诉讼,州与另一州的公民之间的诉讼,一州公民与另一州公民之间的诉讼,同州公民之间为不同之州所让与之土地而争执的诉讼,以及一州或其公民与外国政府、公民或其国民之间的诉讼。1、根据史料分析美国《联邦宪法》有哪些进步内容?标准答案: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它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规定度量衡、制定工商业政策、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决定对外和战、管理邮政及对外贸易等等。国家元首为总统,他不但享有行政大权,而且还有对于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更重要的是他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和他的内阁不向国会负责。国会由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法律只要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但是一切征税法案均应由众议院提出。国会有权直接向国民征税,包括关税及国产税。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最高法院对于在联邦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下面发生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最高法院还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如果它认为某些法律或条约违反宪法精神时,可以宣布其无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分析这部宪法的进步意义。标准答案:①《联邦宪法》贯穿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它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相互牵制、相互均衡。如上所述,固然总统可以限制国会的权力,最高法院可以限制国会及总统的权力,但是反过来,国会也可以限制总统的权力,参议院甚至有弹劾总统及审判总统的权力;总统及参议院在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方面的决定权,也可以对法官起制约作用。从而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②确立了共和制。③实行民选政府制度。国会是选举产生,总统也是选举产生。这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④宪法体现了文官政府的权力高于军权,及文官政府控制军事大权的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因为可以避免出现军事独裁或军事政变。⑤宪法规定了修改宪法的程序。⑥《联邦宪法》调和了美国保守派与民主派、中央集权派与地方自治派、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美国长期比较稳定的原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林肯在1858年的一次演说中说:“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变成另一种东西。”3、“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分别指南方和北方哪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标准答案:美国北方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和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美国内战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标准答案: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使战争进程及其结果出现了变化,美国内战又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美国内战粉碎了奴隶主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使得他们能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迅速而全面地发展资本主义;内战消灭了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内战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为黑人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林肯政府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双方在物质力量对比上相差悬殊,北方有强大的工业,不论在人力或物力上都远胜于南方。其次,北方在政治上也处于比南方更为有利的地位。林肯政府可以指望得到北方广大人民的有力支持。相反,在南方,不仅黑奴反对奴隶主,而且白人的广大下层人民也反对他们。如前所述,南方小农在政治上无权,在经济上受大种植园主的排挤,因而与奴隶主之间存在着矛盾。在内战过程中,1862年9月,林肯政府发布了解放奴隶的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因此,南方奴隶成批地逃亡,他们纷纷参与到联邦军队阵营中来。宣言也使英、法工人阶级清楚地看到,正义在北方一边,他们积极开展活动,迫使本国政府最终放弃了武装干涉美国内战的企图。1862年5月,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的战斗热情。在军事上北方也实行了改革,清洗了军官中的亲奴隶主分子,提拔那些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军事人才。这些为北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伊藤博文说:“一国之权力,以君主大权为其枢轴,凡百权力皆由来于此。”依此原则,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总揽统治权”。天皇可以解散议会、批准立法、任免文武官员,军队只对天皇负责等。材料二:关于议会、内阁,该宪法规定:“凡是法律都要经过帝国议会的承认”,“天皇经帝国议会承认施行立法权”。“行政权统一于帝国内阁”,“凡大政必由内阁及各部施行,不出二门”。伊藤博文说,内阁“一方面对君主负有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对议会也负有同样责任”。材料三:“对天皇的大权必须加以种种重要的限制,不然立宪政权无论何种形式,毕竟都无法建立”。关于宪法的统治大权,伊藤博文说,统治大权大体有二:日立法权,日行政权,而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个分支。三权各自依其机关之辅翼来施行,又皆渊源于元首,而元首的新司及作用若不依各个机关之辅翼,则无法用以表明国权。因为国家乃_公体而非私体,宪法赋予国家各个机关以适当的职守,使整个机体循环有序,均主要在“宪法的范围内行其大权”。材料四:宪法只涉及有关帝国政治的大纲目,其条文应该简单明了,并且能够顺应将来国运的发展而伸缩自如。——以上材料均选自清水伸《明治宪法制度史》6、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1889年日本宪法中天皇有什么地位?帝国议会和内阁的权力与天皇是什么关系?标准答案: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召开和解散议会、批准法令、任免官吏、对外宣战与媾和、统帅陆海军等。国家立法权属于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帝国议会。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选议员”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其中,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天皇身边还设有一个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名义上它是天皇的咨询机构,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内阁拥有行政权,对天皇负责,也对议会负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据材料三,1889年日本宪法是如何限制天皇权力的?标准答案:天皇虽然有最高权力,但在具体行使三权中的某一权时,必须经过其他“辅翼”,否则“无法用以表明国权”。这是一种用分割来限制天皇权力的办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据上述材料,评价1889年日本宪法。标准答案:除了上述所说的宪法赋予了日本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外,宪法还规定了“臣民”法律范围内”的一些基本人权,包括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信教、迁徙等自由,以及担任公职和非依法律不受逮捕、监禁、处罚等权利。显而易见,明治宪法带有浓重的保守色彩。但是,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依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是,宪法缺乏西方那种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因而在实施后,权力重心仍握在官僚寡头手中。众议院中的资产阶级自由党和改进党虽占多数,但他们争取建立政党内阁的斗争屡次失败,众议院多次被蛮横地解散。不管怎样,到19世纪末期,日本总算迈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门槛。这部宪法不仅保证了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而且使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明白批准,不应有丝毫效力。……教士不能以违反神律的罪名剥夺一个公民的权利……教士和官吏、劳动者既然都同样隶属于国家,便应同样地交纳租税。——伏尔泰《简明哲学辞典》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或是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法官就是立法者,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三: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行政权力的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人民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决不是什么订约的问题,而是服从人民的意志的问题;而且在承担国家所赋予他们的职务时,他们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而并没有为自己争条件的任何权利。……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卢梭《社会契约论》9、材料一、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主张?标准答案:材料一中伏尔泰的这段话表达了作者要求剥夺教会之社会特权的建议。他认为现存社会的一切灾难都来源于无知,而无知就是教会造成的。因此,他说,天主教教会是一切进步的障碍。他主张在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教士不能随便剥夺一个公民的权利。材料二表达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主张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分开,使其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按照孟德斯鸠的理论,行政权应该交给一个人,因为只有这样,办事才能迅速而有效率。在要求“三权分立”的同时,他还强调三种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比如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要由君主批准,而立法机关也要干预一些行政方面的问题——如财政问题和军队问题。他认为这样,尽管三个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互相妨碍,但是三者还是可以协调运行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材料三中体现的作者的政治主张,及其主张的实际影响。标准答案:首先卢梭认为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平等自由是合乎人的天性的,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他主张人民主权的思想,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他主张国家权力应遵循社会契约的原则,人们依据社会契约推举行政者。行政权力的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在立法工作中,每个公民都直接参加法律的制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他认为在民主制度下面既然每个公民都参加立法,那么国家最高权力就是全体人民的总的意志的体现,从而这样的权力只能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这个权力也不应加以分割。为了防止行政机关以私人意志代替人民意志,他要求建立经常性的人民监督制度。“三权分立”的学说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通过以上材料,归纳启蒙运动的信条和主张。标准答案:归纳起来,启蒙思想包括两大信条:第一,相信在物质的宇宙中存在自然法则,万物都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也受其支配。自然法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便是理性,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第二,相信人类过去充满了黑暗和愚昧,而人类未来则是一片光明。人的状态总是逐步改善的。人类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启蒙主张主要有:①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②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重商主义。③在政治上贯彻“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④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⑤在国家权力方面实行“三权分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6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材料一:基于伟大的动机和公正的原则……我们不干涉欧洲任何一国的内政……但是关于中南北美洲,情况是明显地截然不同的。各盟国如果要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大到中、南、北美洲的任何一部分区域,而不危及到我们的和平幸福,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对于这种干涉,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不能熟视无睹。——1823年12月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的国情咨文材料二:任何国家如其人民善于自处,必可指望我国的衷心友好……它就无需畏惧来自美国的干涉。时常发生的越轨行为,或因虚弱无能造成文明社会的纽带普遍松弛,在美洲也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终将需要某一文明国家的干涉……美国,非出于心愿,将不得不行使一种国际警察的权力。——1904年12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国情咨文1、材料一体现了美国怎样的外交政策?标准答案:材料一体现了美国被称为“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咨文主要意思是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并且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它包含三个原则: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扩张;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怎样的外交政策?为实施这一政策美国采取了哪些行动?标准答案:材料二则体现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泛美主义政策。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驱使美国进一步采取全面扩张的政策。在地理上首当其冲的拉丁美洲,最先成为美国的侵略对象。当时英国在南美大陆已占优势,美国为了拉拢和控制拉丁美洲国家,排挤英国势力,大力向南挺进,着手积极建立泛美组织。1889年10月至1890年4月,美国和拉美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美洲国家会议,成立了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及其中央机关美洲共和国商务局。1910年改称美洲共和国联盟,美洲共和国商务局改名为“泛美联盟”。早期泛美组织规定每五年举行一次泛美会议,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共举行过8次。美国先后与拉丁美洲各国订立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泛美体系”。泛美主义已失去了最初的含义,而成为美国控制拉丁美洲的工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标准答案:南北战争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20世纪期间,美国从原来的13个州逐渐拓展成50个州,国土也从东岸扩张到西岸和海外;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美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1894年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美国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发展。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增强,美国希望取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霸权,对美洲的控制和独霸美洲就是第一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2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一直顺差。1928年顺差额最大,达10亿美元以上。共和党政府一面力图维持这种顺差,一面又实行高关税政策,减少甚至阻止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使美国出口下降。因此,美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只有靠对外贷款维持。再者,美国对欧洲的出口几乎占美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对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出口,也占一半左右。材料二:西亚、北非盛产石油,又是战略要地,美国一直想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但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西亚、北非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对英、法殖民统治和军事占领的斗争,猛烈冲击着那里的殖民体系,美国一时也难插手。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20年代美国虽然积极进行扩张活动,但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拉美人民群众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独裁统治的斗争,都对美国的经济扩张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上述材料均选自刘绪贻:《美国通史》(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4、据材料列举20年代美国的主要海外市场。标准答案:欧洲、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分析制约美国经济扩张的因素。标准答案: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对美国的扩张是严重的制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由材料一、二分析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国际原因。标准答案:①对外贸易结构和政策的不合理导致对外贸易额的下降;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高涨,对美国的经济扩张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使得美国难于向国外转嫁危机,难于从国外殖民地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个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材料二: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演说材料三: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至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54年3月,美日签订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府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黄安年《20世纪美国史》7、材料一所标榜的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什么?标准答案:消除日本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其实质是扩张美国在东亚的势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材料一所说的“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标准答案:不顾苏联强烈反对,单独占领日本;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战犯免予起诉;保留了日本天皇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材料二所说的“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是什么意思?“俄国人”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是否是杜鲁门给予的“机会”?为什么?标准答案:不愿让同盟各国像分区占领德国那样占领日本。不是,因为苏联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行动权力是在反攻德国及其占领的过程中经过残酷的战争获得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标准答案:由处置战败国日本变为要日本配合美国的霸权活动并承担军事义务,这种转变使日本成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材料三所说的“防区”实际上是指什么?美国为了建立这一“防区”进行过什么战争?标准答案:是指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的战略包围线。侵朝战争和越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史料分析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7套一、史料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主梵天规定了他们的职业和义务。不过,当四个瓦尔那的结构在一切方面都已经完成的时候,人们还不曾就开始执行这些义务而无所迷感。他们不按瓦尔那的义务生活,并且互相敌对。主梵天知道事情是这样以后,就命令刹帝利进行统治,惩罚犯罪,并从事战争。主指示婆罗门从事祭祀、科学和收取赠礼。他把畜牧业、商业和农业交给吠舍,而首陀罗,主则命令他们从事手工业和作奴仆。材料二瓦尔那有四,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他们之中,每前一(瓦尔那)都生来就高于后一(瓦尔那)。除首陀罗和犯罪的人之外,(一切瓦尔那的成员),(从事)教授学生,研究吠陀,燃烧圣火,都应得好报。首陀罗的义务就是为其他瓦尔那服务。他们为之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