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81题)_第1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81题)_第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81题)_第3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81题)_第4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81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9套)(共281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1、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A、必要劳动B、社会劳动C、剩余劳动D、复杂劳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2、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是()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3、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要进行资本积累,最主要是进行()A、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B、物质资料再生产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D、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它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在这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中()A、不变资本增大B、可变资本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时增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时减小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有机构成。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住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同时增大或减小,则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5、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B、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故A、C两项不正确。资本家的预付资本除了支付劳动力之外,还包括生产资料的购买和支付,因为也不是资本家的预付资本,排除B。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6、某企业投资了一个项目,其中购买设备用了30万元,购买原材料用了10万元,20万元用于支付工人工资,项目结束后盈利了30万元。那么该工厂的剩余价值率是()A、30%B、50%C、100%D、150%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m/v,题干中m=30,v代表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20万,可得30/20=150%。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7、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制药厂增加了企业的预付资本,这直接影响了()A、资本价值构成B、资本有机构成C、资本技术构成D、资本物质构成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某企业由于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的预付资本数量,这直接影响的是资本价值构成。故A项正确。原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不变,也就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而且,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所以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故B、C两项错误。D项是干扰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实现利润最大化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C、剩余价值的实现D、实现价值增殖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9、下列不属于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基本形式的有()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C、商品资本输出D、私人资本输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垄断资本。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D项不属于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1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是()A、商业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银行资本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11、下列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述正确的是()A、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D、国家直接操控的垄断资本主义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12、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形成了()A、金融寡头B、金融资本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国际垄断同盟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际垄断同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以便在世界范围形成垄断,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1.0分,共20分。)13、资本主义萌芽的途径包括()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14、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主要包括()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最为典型;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15、自然经济的特征主要包括()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B项不是自然经济的特征,是商品经济的特征,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16、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就必须通过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采取商品的形式。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便是商品经济。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17、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18、下列关于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项表述有误,体现商品自然属性的是使用价值而非价值。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19、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C项表述错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该产品不用来交换,不能在交换中获得产品的价值,那么它也没有价值。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20、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21、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价值形式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22、作为北漂一族的小王,这个月领了6000元的工资,先交了房租1000元,而后在商场看中了一件标价300元的毛衣,讨价还价后200元买下了。此处,货币执行的职能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较容易理解,指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题干中“标价300元的毛衣”300执行的就是价值尺度,故B项正确。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区别:根据货币发生转移的时候有无商品的转移来确定。如果此时只有货币发生转移,那么就是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果此时既有货币发生转移,又有商品发生转移,那么此时货币就是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故“6000元的工资、1000元的房租”执行的是支付手段,“200元”执行的是流通手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23、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24、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其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其三,阻碍技术的进步。D项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25、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26、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2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2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包括()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C项表述有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因此是不平等的,故排除该选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29、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包括()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30、资本积累所造成的后果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这就使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这一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31、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有()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C项和D项为产业资本循环过程要经历的阶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32、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那么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要()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故A、D两项正确,C项恰好相反,B项不是关键因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是具体性。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所包括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因此,本题的答案选C项。2、“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项观点明显错误。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唯一途径”说法错误,不选B。C选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因此,选D项。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理论”是一种认识,“行动”则是实践,革命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反过来指导革命实践。A选项观点错误,不能说理论比行动更重要。B选项亦错误。革命理论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并不是决定革命运动成败的最终决定因素,过于夸大,故D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因此,选B项。5、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A、改造世界观B、改造人生观C、改造价值观D、改造道德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6、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A、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D、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的意思是说:圣贤之人可以不用实践就可以获得知识,不需要看到(东西)就能说出它的名字,不必去做就可以取得成功。显然,老子的观点是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故D项当选。A项与题意相反,不选;B和C两项内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7、马克思说:“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的风景都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A、先验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经验论的观点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人与动物不同,动物被动机械地反映外界,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观察、感觉、反映时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题干中马克思的这段话就是说明了“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即C项正确。AB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8、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以中微子研究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中微子研究过程中,有不断的深入,也有误差,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C项错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项与本题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9、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项正确,应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只有一个。BD两项本身说法不对。C选项与题意不符。10、2018年是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40周年,这场大讨论是中国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选项本身说法错误,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主观性”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据此,本题选D项。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1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故A选项观点不正确,B选项观点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故选项D观点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认识世界,其统一性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故选项C符合。据此,本题选择BCD。12、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对性。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断发展的。A选项和D选项观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C。13、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又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给我们的认识论启示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据此,本题选ABCD。14、牛顿曾说过一句名言:“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选项A观点错误,认识全部来源于实践而不是人的大脑;选项B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由于具体的认识主体不可能事事躬亲,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因此选CD。15、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一真理是有条件的,在凹曲面上小于180°,在球形凸面上大于180°,这就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因此,BC两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本身说法错误,真理的具体性、有条件性,并不是因人而异的。D选项本身说法没问题,但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16、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本题以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被发现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无论什么认识都不能直接创造世界,科学认识能推测未来,具有主动创造性:B项正确,材料中这一原理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说明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实践;C项本身错误,认识的深化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D项正确,原理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说明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发展。17、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宏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的认识论启示主要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③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D选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18、康德说:“无感性的理性则空,无理性的感性则盲。”这句话指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于()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据此,本题ABCD四项全选。19、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4种夸克。有了第4种就有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的启示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据此,AB两选项入选。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据此,C选项入选。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据此,D选项入选。20、“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个命题()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用实践去检验,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据此,本题选ABD。C选项本身说法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不存在谁比谁高的问题。2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无论是具体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A项应选;但由于主体的立场不同、知识的构成不一样,面对同一事物,人们会形成不同的认识,B项应选:C选项本身说法错误,认识的对象即月亮是客观的,怎么可能“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排除;D选项本身说法也是明显错误的,认识怎么可能“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故排除。三、分析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遇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材料2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千米。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请回答:22、结合材料1,说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标准答案: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实践,每一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结合材料2,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过程。标准答案:人们观念的转变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征服自然”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毁林种粮,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面对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人类开始反思,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人们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受到认识主客体的限制,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实现了认识的转变与升华。同时,由于认识对象的无限变化、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不断向前发展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在当代,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材料2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请回答:24、如何看待“全球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怎样的?标准答案:“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结合材料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标准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可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莫言的评价: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莫言曾经发过一条简短的微博:我最喜欢吃土豆.我最喜欢的书《聊斋志异》。莫言坦言,他将《席方平》的故事克隆进了他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不少人认为他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其实他是从《聊斋志异》借鉴来的。另外,《红高粱》中“我奶奶”这一泼辣形象,也是借鉴了《聊斋志异》中所写的一些类似妇女形象。材料2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请回答:26、结合材料1,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析“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蕴含的哲理。标准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莫言一直生活在乡村,因此其作品“满是乡土气息”但却是“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怎样看待“莫言坦言”其作品借鉴他人作品?标准答案: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莫言借鉴别人的作品,正是从别人的作品中获得间接经验。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整的认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1、在分配关系上真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分配原则是()A、按资分配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原则C、按劳分配原则D、按需分配原则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资本主义社会实行“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存在人对人的剥削。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一次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按劳分配”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一方面,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公平的是历史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因为一来每个劳动者的个人天赋不同,从而其劳动能力也不同;二来它没有把劳动者的家庭负担等方面的需要考虑进去。因此,“按劳分配”原则还不能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在财富方面的完全平等。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2、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具体而言,消亡的是()A、国家的全部职能B、国家的全部机构C、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职能即政治国家D、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由于阶级的消失,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国家也将消亡。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在上层建筑方面的重要特点。随着国家的消亡,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当然,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它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共产主义社会中,在没有阶级和国家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但这种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只具有人们自我管理的性质,而不再具有政治压迫和暴力镇压的功能。3、共产主义劳动的最大特点是()A、它是乐生的活动B、它服从于旧的分工C、它是取得消费品的前提条件D、它是谋生的手段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那时,劳动能力和劳动时间不再是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而劳动摆脱了谋生的压力,成为发挥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活动。由于劳动不再是固定僵化的旧式分工中的劳动,由于劳动时间变短和不再需要超时劳动,也由于劳动过程所具有的高度创造性等,劳动不再是单调枯燥和具有强迫性的活动,而成为人们乐于从事的自我实现的活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4、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是()A、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B、认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C、揭示无产阶级的特点D、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展望未来社会,需要有科学的立场和方法,否则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就只是空想和幻想。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BCD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但与题干不存在因果联系。5、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A、各尽所能,按劳分配B、各尽所能C、按需分配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A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BC的表述都不完整。6、人类解放的根本标志是()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消灭阶级差别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社会和谐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彻底解放。其他三项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内容。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7、共产主义社会分为()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包括整个未来社会;狭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特指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与此相联系,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过渡时期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第一个阶段。8、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一言以蔽之,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阶级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统一。共产党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9、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有()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10、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有()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11、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等。12、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所经历的历史性飞跃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波澜壮阔的过程。迄今为止,在这一过程中总共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跃进到科学;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俄国的建立,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跃进到实践、从思想物化为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和中国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从苏联一国发展到多国。13、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其主要原因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在某些情况和某些阶段甚至会出现曲折。因为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受到:其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其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其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其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14、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和发展潮流。其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其四,社会主义引导着当代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1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进行展望的特点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分析和解剖的基础上作出的。从现实出发而不是凭借想象,从具体出发而不是单靠抽象,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区别于以往社会主义者的地方。对未来社会的面貌只做原则性的归结而不做具体的详细的描述,是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的又一大特点。因为对未来社会的完整认识,只能建立在未来社会中的人们的现实的实践基础上。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人根据后来的实践去回答。许多思想家都是在继承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的,所以D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独有的特点。16、与公有制相匹配的分配方式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对资产阶级而言,实行按资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对雇佣工人而言,按照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公有制的建立,要求消费品的分配按照有利于劳动者利益的原则进行。而符合劳动者利益的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1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也分别表现在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三个方面,最终也落实到社会的主体——人的身上。D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共性,不属于特点。18、在共产主义社会,“三大差别”消失。这“三大差别”是指()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即“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促进了人类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是,这些发展是以某种程度地牺牲农业、乡村和体力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在阶级社会中,这三大差别发展成为三种严重对立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的对立,是整个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生活不和谐的重要根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利益对立的消除,由于旧式分工的消除和人的全面发展,三大对立归于消失。特别是城乡对立,由于它集中体现着工业和农业之间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它的消灭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业活动和农业活动、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在活动方式和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并不会完全消失,但这只是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表现,而不再具有利益差别和利益划分的意义。种族关系属于人的自然属性,不会因为社会的进步而消亡。1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两个必然”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AD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三、分析题(本题共30题,每题1.0分,共30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候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的背上还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吗?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成语的由来。它的出处是《左传》。2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标准答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对矛盾,都是由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构成。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发挥从属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皮衣而言,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皮的状况决定着毛的状况。正因为如此,所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魏文侯所说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这句话在唯物史观方面对我们有何启示?标准答案:魏文侯所说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该思想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勉励“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讲话,搅动了一池春水。近几年来,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受关注度持续升温,仅是今年以来,由国务院及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等发布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文件和讲话就有十几个。但有统计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率仅在1%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成功率更是少之又少。有了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为何还会这般难?一、好的理念是大学生创业的坚实起点在深圳创办一家理财公司的赵鑫是个“海归”,他拥有德国经济学与商学的双学位,毕业后曾在国内某理财公司做过基金研究员,但创业的冲动始终困扰着他。不久前刚刚找到合伙人,创办了一家理财公司。谈到创业的冲动,他说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有,但受限于时代和个人眼光,当时只想着做些家教之类的兼职,打打工,赚点生活费,而不是开公司办企业。他回忆说,读大学时就懂得回收塑料、纸箱等废品卖了换钱。在他现在看来,如果有好的理念支撑,其实这块能做成一个很大的绿色环保产业链,而不是“仅仅卖废品换几个钱。”二、理想与冲劲不是创业成功的全部要素曾就读于中科院软件所的姚思佳,发现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背单词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苦恼:背了忘、忘了背,如此反复多次收效甚微。细心的他从微博的关注功能上找到灵感:如果大家发的东西都能和单词结合起来,关注的对象由人换成单词,背起单词来是不是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说干就干,他召集了4~5个在校的同学,各自发挥专业特长成功研发了一款“微单词”APP,该产品集工具与社交于一身,定义为多媒体社交词典,目标用户是学生及英语爱好者。产品上线后,在团队的努力下,用户量半年时间达到数万人。为推广这款产品走向更大的成功,姚思佳还带领他的团队报名参加了某网站主办的校园开发者大赛,获得北京赛区的第一名。遗憾的是,虽然赢得不少关注度,但因为产品的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基数也不够庞大,最后并没能融到资金。如今,他和团队成员均已毕业,由于融资没着落,成员大都选择找工作就业。三、年轻没有失败。创业经历本身就是财富多年致力于创业教育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刘帆博士认为,年轻没有失败,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大胆去闯,大胆去试;“积攒到的经验可能是获益终生的”。即使是已经贵为“中国首富”的马云,也对创业路上经历过的10次失败刻骨铭心。他常常提醒创业者:“不要迷信成功学,要多看别人失败的经历。”——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17日)22、为什么说“好的理念是大学生创业的坚实起点”?标准答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所谓“创业”,就是实践。实践的过程通常要顺序经过三个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按照实践目的和方案进行实施;对实践的效果进行反馈和调节。所谓“好的理念”,就是确立一个好的“实践目的和方案”,它是整个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的第一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怎样理解“理想与冲劲不是创业成功的全部要素”?标准答案: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所谓“理想”就是指“可能性”。所以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不仅要考虑“理想”、“可能性”,还要考虑各种制约条件等“现实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外因都起作用。尽管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但外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所谓“冲劲”是指内因,尽管它非常重要,但它并不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全部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结合相关哲理,谈谈对“创业经历本身就是财富”的看法。标准答案: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不仅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人类本身。所以,创业的过程也是每个人成长、成熟的过程,具有积极的价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马云所说的“多看别人失败的经历"的哲学依据是什么?标准答案:他人的经历就是间接经验。尽管实践是认识的终极来源,但由于个体生命和能力的局限,所以汲取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提高认识的必要和重要的途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处世须带春风“处世须带春风”,成事者大多如此。王小谟是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说自己有一条重要的生活经验:“人生有低谷,心情从来没有低谷。”1966年的政治风暴中,王小谟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打入研究所机房管理计算机。有时,他在机房的空调冷却池里游泳;平日,他除用心熟悉计算机外,还用计算机下下棋、唱唱歌。两年后,当他从机房里被“放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计算机专家了。后来他说:“我感谢这段时间,因为在这里,我切实掌握了计算机,为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三坐标雷达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次人生低谷中,王小谟始终保持着面带春风、心有春风的快乐心情。在某型预警机研制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先是遭遇了车祸,伤愈后,他被确诊为淋巴癌。王小谟坦然面对:“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王小谟小时候学过京剧,一直爱好拉京胡、唱京剧,治病期间常借此愉悦心情。在他的病房里,传出的是京胡声,还有与预警机设计师的讨论声。他还在病床上提出了下一代预警机的发展战略:“不仅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是要立足于引领世界水平。”半年后,王小谟的身体奇迹般地痊癔了,回到了预警机试验现场,他满面春风地笑着对大家说:“我又活过来了。”如今的王小谟,走过高山低谷,仍在愉快地生活。——摘自《中国青年》(2014年第2期)26、为什么“人生有低谷”,但心情可以“没有低谷”?标准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方面的表现,就是意识在反映客观物质时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生低谷”是物质,“心情”是意识。面对“人生低谷”这种物质时,意识未必一定也是“低谷”。王小谟发挥了意识的能动性,给自己创造出了一个非“低谷”的心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运用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快乐的心态有助于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标准答案:意识能动性在改造世界方面的一个表现,就是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快乐的心态”就是意识,它可以将人的生理活动调整到良性的状态,从而帮助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林丹,中国男子羽毛球队单打运动员。2002年8月,不满19岁的林丹登上国际羽联排名第一的位置。之后,林丹在国际羽坛上光芒闪烁,先后夺得包括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在内的18个世界冠军,被誉为“超级丹”。李宗伟,马来西亚羽毛球运动员。从1998年开始代表马来西亚出外参加比赛,2003年在大马卫星羽球赛赢得首个冠军。之后,李宗伟在国际羽坛上声名显赫,经常在各种比赛中夺得金牌。在媒体眼里,林丹与李宗伟是当今世界羽坛上叱咤风云的两大顶尖高手。从北京奥运会到伦敦奥运会,从汤姆斯杯到苏迪曼杯,从全英赛到世锦赛,羽坛各类的高级别赛事,通通见证了林丹与李宗伟他们之间的巅峰对决。当今的国际羽坛,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引人注目、更加值得书写。关于两人之间的关系,林丹曾经做了如下总结:我和李宗伟既是一生之敌,也是一生之友。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帮助我们双方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摘自百度知道材料22013年8月9日,羽毛球世锦赛男单决赛在广州上演:林丹对阵李宗伟。经过三局苦战,林丹以16:21、21:13和20:16的成绩逆转取胜,第五次获得世锦赛冠军。这一成绩对林丹而言,实属来之不易。在伦敦奥运会成功卫冕后,林丹进入休整期,几乎没有出战什么正式比赛。休息半年后才回到训练场上的林丹还能否回到巅峰状态?还能否在世界大赛上夺冠?这些都是赛前困扰在人们心头的疑问。不过本届世锦赛再次证明:林丹依旧是这个星球上打羽毛球打得最好的男单选手。赛后当记者询问此次复出并夺冠的奥秘时,林丹强调了两点:其一,朋友们的鼓励。林丹说,此次复出,曾经有心理障碍。毕竟自己年龄大了,而且年轻的队员进步也非常快。但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放下了思想包袱,刻苦投入训练,全心投入比赛,最终比较好地恢复并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其二,比赛心态。林丹表示,目前这个阶段自己来到赛场上比赛,心态和以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准确地说,主要是在享受比赛。而这种享受比赛的心态,可以避免赛场上的紧张,有利于充分自如地发挥出自己的竞技水平。——摘自新浪体育28、林丹说:“我和李宗伟既是一生之敌,也是一生之友。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帮助我们双方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运用相关哲理对这一发言进行解读。标准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联系的实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林丹和李宗伟的关系,既有对立性的一面即所谓“敌”,也有同一性的一面即所谓“友”,是二者的统一体。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根本的动力。无论是矛盾的同一性还是对立性,都能够推动事物发展。所以,无论是赛场上的对手关系、还是赛场下的朋友关系,都是林丹和李宗伟进步和成长的动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朋友们的鼓励”、“比赛心态”为什么能够帮助林丹“充分自如地发挥出自己的竞技水平”?标准答案:内因、外因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类矛盾。其中内因是根本性、第一位的;外因可以通过内因起作用。“朋友们的鼓励”对林丹而言就是外因,它可以激发林丹身上的各种内因,从而帮助林丹提高自。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认识世界方面,还体现在改造世界方面。“比赛心态”就是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