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1页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2页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3页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4页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萧山三中王葳摘要: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高考的命题立意变化意味着从学生的角度尝试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经过教学调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尝试结合模块教学的方法,构建“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实践,归纳了点击式、梳理式、开放式和建模式四种不同类型的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分析“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环节操作,及其适应的类型。最后我们再次经过调查,分析该课堂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关键词: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1.“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基础1.1论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及相关研究述评1.1.1提出的背景1.1.1.1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这些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学案的“学案导学”是一种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1.1.1自2005年的考试大纲中综合测试考核目标的变化意味着高考的命题立意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研究04~10年的地理高考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和对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把握和应用;立足主干知识,淡化记忆性知识考核,加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突出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考查。1.11.1.2.1金华一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割裂的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就学生而言,虽然有教材做依据,但并不清楚要学什么,怎么学,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很容易使学生沦为记笔记的机器,课堂根本没有多少思考和消化的时间;从教材角度来看,教材本身过于抽象和概括,对教材上的概念、原理、规律等一般只进行严密的阐述和简要的解释,而对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往往语焉不详,学生借助辅导资料也难以拿捏。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学习链,三者之间穿插学案,改变单向的学习链,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得到一些高三地理复习行之有效策略和方法,为新的高三复习寻找新的思路。1.1.2按照以往的复习方式,教师往往为保姆型教师,追求知识点的面面俱到,生怕遗漏哪个知识点,从概念分析到规律总结到成因分析无一不帮学生做好铺垫。学生成为记忆的容器,课堂中只是听众、观众,只有静态的、隐性的学习,没有太多独立思考的活动,唯一的任务就是勤记笔记。这样复习方法是两者疲惫不堪,效果甚微。什么样的复习是有效的?什么样的复习方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地理素养?我们提出学案导学的复习方式旨在提高复习的有效性。1.1.2.3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学习方式的变革力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行为模仿、被动接受的倾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善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特别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出发点。[1]通过“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课堂学习模式,巩固知识的复习过程,最大的变化中在于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思考去琢磨,去辨析,去判断,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促使学生自己形成地理知识体系,从根本上使学生摆脱“题海”战术,在复习过程中形成高考考查的四种能力,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目的使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其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并使学生终身受益。1.1.2.4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力图对“学案导学法”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研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首先对教学的变革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实施“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希望借助新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从地理课程标准提倡的三个维度来设计复习教学过程,在复习教学中通过“学案导学”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或学法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不再是保姆,能从传统的复习模式中走出来,不再扶着他们小心翼翼,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复习。1.1.3学案导学的研究最早是从97年金华一中提出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关学案导学的研究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开展,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案导学似乎成为了代名词,为了更好的了解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对学案导学的研究,采用了文献检索法,检索了2007年到2010年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全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库458篇文章,和1996年-2006年期间相比,文章的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说明学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专家所认同。经分析,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关于学案导学的实践和应用的思考是主流方向,共有209篇文章,其中156篇是关于具体学科的实践,53篇文章重点研究学案导学对学生的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相关意义。如《运用学案导学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113篇文章是关于学案的设计和编制策略研究,其中54篇是以某一案例为载体进行分析思考,74篇的文章是重点分析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研究综述以及具体学科模式应用的,如发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的裴亚男老师的《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学案导学—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初探》基础教育研究2009/02,关于学案的概念界定和学案的特质分析类的文章和反思类的文章占少数,尤其对学案导学的误区都和存在问题的反思类研究很少。只有二十几篇。从学科来看,除了综述以外,学科中主要以语文、英语、数学和化学学科为主,均有40几篇的研究文章,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对政史地的文科学科的研究较少。从研究的方向看,关于学案导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新课程的教学,我们做大致的统计,发现将学案和高三复习相结合的研究文章则甚少,只有22篇,占检索量的4.8%,说明高三复习学案导学的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伴随高考的变革,高三复习模式也相应的调整,尤其在模块课程结构中原有的线性的复习方式,拉网式的复习方式,只注重知识点落实的复习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我们需要研究新的复习模式,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良性的载体和桥梁。辽宁大连旅顺中学的李迎春老师在《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中的有效策略———学案导学》探讨了学案编写的原则和学案的内容组成及其学案的实施,他认为学案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要,依据高三一轮复习的任务和特点,学案的内容组成有7个版块:考点解读、基础回扣、体系构建、知识链接、高考真题、层级训练、自我反思。学案实施环节则分为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精讲释疑、层级训练。他认为“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给了学生一份复习活动提纲;学案导学使学生既有效复习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能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研究成果为我们进行“问题驱动,学案导学”高三地理复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很好借鉴价值,我们认为在地理学科的高三复习中该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首先是复习过程的欠缺,我们只看到关于学案导学在第一轮复习中的应用,如何实现专题复习的学案导学的研究几乎没有。其次是关于学案概念的提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学案的类型是多样的,依据学科的特点,学习的内容,教师的喜好,学生的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学案编制也是不同的。而关于高三地理复习学案的概念界定和编制策略的研究较少。再者以新课程的模块结构特点相符合的学案导学模式方法的研究较少,许多的学案的研究中还是按照原有的线性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最后很多学案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研究很宽泛,比较苍白,缺少对案例的支撑和系统的复习学案体系。为此我们认为在“问题驱动,学案导学”高三地理复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将注重(1)学案和复习学案得到区别联系,注重对复习学案的开发和研究;(2)“问题驱动,学案导学”在高三地理不同知识板块之间的复习的区别和联系。(3)将模块化教学理念引入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复习学案编制中,尝试建立新型的以学案为载体的模块化复习课堂教学模式。(4)尝试完善高三复习学案的编制。1.2概念的界定1.2.1金华一中的研究报告认为我们所说的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我们把学案定义为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构建而编制的课堂学习方案。好的学案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和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1.2复习学案是诸多学案的形式中的一种,专门针对复习教学而设计的学案,该课题研究的复习学案是针对高三复习教学而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既有学案的共性,又要体现高三地理复习的特色。复习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作用,复习学案编制及其课堂实施的的基本理念是围绕有效教学理念,以关注学生的复习知识需求和能力建构为出发点,以复习学案为载体突破教师复习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让学生经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结过程,以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1.2.3模块化教学是在汲取模块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将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学习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模块化教学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先定内容,再定模块,教学目的性强。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灵活的组合实现同一课程满足不同层次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角色设计的转化性模块化教学设计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学生为设计的核心,某个模块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学习原有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可以细分成那几个子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法在怎样处理。(2)知识内容的整合性模块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而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模块教学的最大变化是对高中地理的课程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成若干个具有独立性的模块,从而对学习时间进行优化。同时有助于在复习过程中将新课程许多分散、断裂的知识点构筑完整的知识框架。(3)学习内容的主题化模块化教学的过程就是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可分别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让学生对模块知识进行整体性把握,因此每个模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核心的主题,也就是学习的重点,删去一些不必要的枝枝叶叶,将主题提炼出来,这个过程是知识整合的深化。1.2.4“什么是学案导学?郭文亮老师在科教文汇2008/02期下旬刊116页《“学案导学”与高三地理学案设计》认为“学案导学”是指用学案进行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模块教学的基础上,从高三复习的教材处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在宏观上确定专题课题,整合主干知识,构建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在微观上确定核心点,关注细节进行课堂设计主题式的复习是有效的复习方法,将这种复习方法通过具体形式呈现的中介就是复习学案和学案导学的复习模式,我们通过复习学案将模块的理念运用到高三核心知识点的复习上,复习学案的编制中更好的为体现模块的理念和主题式的复习,我们摒弃了以往的纯粹的知识梳理式的学案编写方式,而是通过确定学习主题,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将“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模式概括为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确定学习模块主题,通过设置以问题为中心的复习学案引领学生在解析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和深入理解地理规律、原理、过程等,并且能掌握熟练运用来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课堂复习模式。复习学案编制和课堂实践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体现多维度的学习,以学案为导学材料,创设建构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复习相应的知识,掌握学习策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是围绕一系列问题思考、解答、探讨、反思等活动完成复习知识重新构建新的知识过程,其本质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构建活动。1.3研究的方法1.3.1.文献研究法为提供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通过网络与书籍查阅文献,如2007年到2010年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全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库获得四年间对学案导学的研究方向成果;对教与学的相关原理知识与心理学、方法论等知识,也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获得。1.3.2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在地理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自我管理的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实施“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模式的可能性和实施后进行地理复习学案学习方式评价,了解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对复习学案的认识,“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的认可度和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笔者编制了《高中地理复习学案调查表》调查问卷,获取课题研究所需信息。1.3.3在“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实践研究中,基本的线路都是以学科教学实践为平台,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进行日常资料和反思的积累,及时进行总结。2.高三学生复习现状调查分析2.1问卷调查过程本课题组对该校高二年级7个文科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地理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的抽样调查,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可行性寻找方向和突破点。调查的方法是不记名问卷。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292份,有效问卷292份。我们认为这种调查方法对本研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设计调查的内容涉及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地理答题的了解,学习地理的兴趣、信心和自我管理评价和选择学习方式、学案实施的必要性。问卷见附录(1)2.2调查情况分析结果分析问题选项人数比率性别A男生5819.86%B女生23480.14%地理学习现状A好(考试得分在卷面分的75%以上)12442.5%B中(考试得分在卷面分的65%-75%)13546.2%C较差(考试得分在卷面分的55%-65%)299.9%D差(考试得分在卷面分的55%以下)41.4%2.2.1基本情况调查从学生地理学习状况来看,我们选定的是一所重点中学,地理成绩还是可以的,从考试的成绩来看集中在好和中两个层次,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学生对自身的地理成绩还是肯定的,也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地理学习能力。2.2.2学生的地理答题情况由于编制调查表的时间匆促,该部分的问卷设计有待斟酌,但是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对自身答题的认识。从对调查表的3-5题的分析来看,由于是多选,选定一个班级作为代表,反映学生的地理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从基础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认为经常会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呈现不正确,基础知识的不牢固是学生比较在意的,其次是原理的阐释不清,说明在平时复习中就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阐释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等,从审题所犯的错误来看,主要是存在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出项方向性的错误。为此在高三复习中更加注重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2.2.3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调查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来看(见图2-1),该所学校的学生对地理学习保持较高的兴趣,为更好的开展地理教学提供了保障,学习兴趣较浓的比例占41%,很浓的占到15%。学习氛围的浓厚也为我们进行开展学案导学复习模式提供了基础。从感兴趣的原因来看,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内驱动力更加明确,因喜欢而学的学生占8%,为高考而学的学生占35%,而既喜欢地理,同时也为高考而学的学生占得比例高达55%,只有2%的学生无奈的学习地理,从这个调查来看,更加坚定了我们进行学案导学复习模式实践的信心。图2-1图2-1图2-22.2.4自我管理评价兴趣的浓厚并不完全代表学生能主动的积极的来学习地理,学好地理,在高三复习的阶段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外,同时也需要对自身的地理学习有着合理的调配,因此我们从内在条件——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反思三个具体的细节进行调查进行的调查分析,同时也对学习的外在条件管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使用教辅资料,遇到困难如何获得帮助和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情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条件来看,值得欣慰的是高三学生对自我的学习管理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学习努力情况来看,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有点放松,努力和非常努力的只占到39%,而58%认为自己一般,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前景还是光明的。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学生对自我的能力评价是比较中肯,62%的学生认为中等,只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较强,因此高三阶段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也是高三复习努力的方向。从学习反思的调查来看,经常反思和有时反思的占到70%,说明学生具有良好的反思习惯,对地理知识的反思,对地理学习方向的反思等等,表2-学习的外在管理条件调查统计表从下表来看,发现学生地理学习的负担不重,和其他学科差不多的比例占到67.2%,认为地理学习时间多的只有27%,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求助的方式多样,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多层次,多元化的交流为学生思维的碰撞,知识体系的完整提供了前提。从使用教辅的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地理还是以上课为主,自主去依赖教辅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显得单薄,和教师的交流也较多,但是认为经常交流的比例却只占8%,说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待加强表2-学习的外在管理条件调查统计表问题选项人数比率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26.8%多5920.3%差不多19567.2%少3411.7%使用地理教辅材料经常使用7025%不太常用15354%很少用5820%不41%地理学习困难如何获得帮助问老师93.2%查参考书279.2%问同学4816.4%以上三种办法都用或用其中两种20871.2%与地理老师交流情况经常交流248.%有交流17860.9%不交流9031.1%2.2.5学生对复习学案的期望调查图2-6图2-7学生在课堂上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经调查见图2-6这项调查显示,有73﹪的学生喜欢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有24﹪的学生还是习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有1﹪学生喜欢自主学习。从这个数据分析,大部分学生希望我们的课堂能有良好的师生互动,对于完全的自主学习没有信心,有部分学生还是依赖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才有学习的有安全踏实感。这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让我们的教师能很好的引导,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模式。这为我们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高中图2-6图2-73“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3.1.高三复习学案编制的策略研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完整的“体系性”的学科教学向“专题性”、“案例性”学科教学过渡,从改革的基本立意出发,我们尝试从学科专题的角度进行复习,采用构建模块化的主干知识体系,问题化的主题式课时复习,采用的策略就是“问题驱动,学案导学”复习模式,通过构建模块整体框架——对比解读必修和选修内容——细化模块学习目标——优化模块学习任务——课时模块教学和学案设计这样的流程完成复习模式的前奏——复习学案的编制,高三地理复习知识范围广,知识点多,复习时应按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组编,复习学案体系的编排打破课时化原则,采用专题化为第一层次,模块化为第二层次的原则设置。一轮基础复习将高三地理复习先分成若干模块,每个专题又按照知识和内容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个复习学案,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并自成体系,编排适应了高考命题“立足基础,强调主干”的方式和要求,利于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掌握。二轮复习挖掘知识内在线索,建立纵横联系,总结具有共性的规律和特征,并运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3.1.1高三地理复习学案的构成3.1.1.1(1)学习目标:一般列举该学案涉及的考点,对考点的解读,主要是设计具有操作性目标。(2)知识体系:往往留给学生空白,通过各种形式的概念图为课堂最后进行总结。(3)基本知识点和思考训练:为复习学案的主体部分,包括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具体考点的复习过程,主要通过设置问题链进行思考训练,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学习过程步骤,然后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4)配套练习:根据学生实际编写试题。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编写针对性强的试题。(5)学法指导和复习心得,在学案的最后留有空白,以备学生记录疑难问题,以及课堂上教师提及的学法。3.1.1.2不同模块的复习学案构成的侧重点分析根据知识结构的差异和不同的能力要求,复习学案的构成在共性的基础上也有各自的特色。①自然地理复习学案的设计应充分凸现地理原理和规律过程化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因此复习学案的设置将地理概念、原理通过过程化的设计引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凸现学生知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以地球地图复习学案中的分析两地的最近航线为例,第一步是质疑,通过材料的飞行距离和计算两地的纬线距离的矛盾,观察两种距离的远近,第二步思考运用数学原理思考最近航行是如何确定,进行知识的总结,在知识总结部分进一步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简单到复杂,思考同一经线圈上、赤道上的飞行航线的选择到晨昏圈、纬线圈、任意两点的航线选择。②人文地理复习学案的设计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决策化能力人文地理知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因此复习学案的构成中突出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和熟练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和夯实迁移知识的能力。人文地理复习学案一般模式为“学习目标-主干知识网络体系构建-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专项训练”。③区域地理复习学案的设计应凸现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的理念,构建区域分析模型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在于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区域复习学案的构成为“学习目标解读—空间定位和基本地理事物认识—区域特征分析-问题拓展-区域对比和区域发展-专项训练”基本模式。④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强调主干知识的串联和能力的培养二轮复习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重组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地理专题复习;二是以强化训练和培养学生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套题训练。在整个专题课时计划安排下专题复习学案的构成为“考情解读(考点分布、命题趋向)——主干知识整合——应对策略探究-模拟专题训练”基本模式。3.2“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课堂教学模式流程3.2.1“问题驱动,学案导学”基本流程影响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目标.导学定标导向程序导学影响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目标.导学定标导向程序导学依案明标图文探知问题.导思练习.导测精讲点拨纲要体系导测反馈矫正促学质疑解惑归纳整合达标训练巩固内化图3-4“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流程“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如下(见图3-4):一般是我们把编写好的“学案”提前发给或课堂发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由于“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主线、问题探究、思维拓展等内容,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经过具体的实践,我们将“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教学模式的流程设置为目标.导学-问题.导思-练习.导测三个环节,具体可按下列教学流程图进行。环节1——目标.导学阶段教师定标导学,学生依案明标教师下发学案后,可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在学案上明确自读的知识目标,交代清楚学习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则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的核心问题和学习主线及其具体的学习板块,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心态。环节2——问题.导思阶段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质疑解惑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复习学案设计的问题链进行自学或交流,通过对复习教材的学习思考,按照要求将复习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向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和本身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适当的拓展,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环节3——练习.导测阶段教师组织检测,学生达标练习提供定向达标题,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搜集学生的答题信息。检测结束后,学生可讨论互对答案,也可由教师出示答案,但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展示解题思维过程,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复习方法。3.2.2不同案例的“3.2.2.1点击式的“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确定学习主题问题导向知识梳理确定学习主题问题导向知识梳理问题构建学习框架学案呈现整合方法巩固升华点击式的“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的来源于电脑的PPT制作,进行超链接之后,点击相关按钮,即可进入某部分的学习内容,通过设定学习主题,采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某学习主题的来龙去脉和实践应用等内容的深入,构建学习框架图,然后采用点击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复习。此类的复习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的复习的框架体系非常明确,对知识内部的结构和联系和了解非常清楚,最关键的在于核心知识点的问题链的化疑解惑。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将此类的复习模式定位最常态的复习模式,不仅对自然地理部分适用,如分析大气环流、气候、季风环流,分析晨昏线,土壤、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均可采用此类的复习模式。而且人文地理中可以采用。如复习农业,确定农业的复习方向,然后进行逐一的深入拓展。下面以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为例阐述该模式的主要流程。[案例8]:全球板块构造理论学案见附录2操作程序:确定主题,构建框架教师呈现学习主题:板块构造理论,提问:从那几个角度来复习板块构造理论?呈现第一层次,如图3-5,进一步提问,从什么角度来了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那?依次将基本理论、原理规律、宏观地貌形成、实践应用再进一步拓展,呈现学案编制的最终问题链如3-6。通过确定学习主题,设置学习目标:学生结合学案的学习目标明确该模块的学习内容包括哪些内容,掌握到怎样的程度。基本理论实践、应用基本理论实践、应用宏观地貌形成板块构造理论主要山脉的形成和特征主要海底地形分布及其特点,主要岛弧的形成和分布主要板块的分布名称边界类型边界位置不同视角的板块分布图证据来源:海底洋壳年龄和海底地形特征板块构造理论基本观点:板块内部稳定,板块边界活跃板块构造理论对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自然资源开发)原理、规律图3-6板块构造理论的学习框架图基本理论实践、应用宏观地貌形成板块构造理论原理、规律图3-5问题导向,知识归纳根据确定的学习框架,教师编制学案的主题部分——称之为基本知识点和思考训练,共设置三大板块,7个问题,5个操作性问题和2题巩固练习。三大板块的基本流程就是结合图像,问题呈现—知识归纳,第一部分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来源和证据,该部分内容是为学生理解板块的不同边界类型及其对宏观地貌形成的基础,因此进行适当的补充,采用探究式的方法,设置的问题为观察全球洋底地貌图和洋壳年龄图,结合教材2-10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大洋海岭的年龄之间的特点,推测其成因,分析海岭分布和板块边界类型的关系,分析内在的联系。分析海沟的年龄特点,推测成因。学生通过具有实际指导的问题,分析板块构造理论的证据和基本的观点。第二部分为板块名称、板块分界位置和板块边界类型,通过5个具体的操作性问题,学生掌握板块基本理论所达到的复习要求,第三部分为重点内容,主要通过三个问题:观察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地貌特特点,观察裂谷的形成示意图,分析板块张裂对地貌的影响,分析地中海和喜马拉雅的未来趋势,三个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指向性,学生能在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板块多宏观地貌形成影响。分析板块构造理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样设置具体的问题如采用日本两侧附近的海底等深线图和震源分布图分析对海底地貌的影响和对地震的影响,通过分析东南亚的锡矿带和墨西哥、秘鲁、智利的有色金属的分布,最终列表完成板块对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的影响。3.2.2.2梳理式的“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知识梳理检测评价知识梳理检测评价典例评析反思方法该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依据学案先通过列表各种形式如图解式、列表式、填空式等方式将某个部分的复习内容进行梳理,然后进行对典例的评析来达到两者的结合。该模式适合于范围广泛,知识对比性强的复习内容,尤其是人文地理,如农业地域类型、城市与环境模块、环境保护、城乡规划、交通等。通过实践,我们在复习区域地理部分中采用梳理式的复习模式对学生掌握某个区域的整体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对比有较好的效果,如复习南亚地区(见表3):表3-南亚区域特征分析分析项目具体区域特征分析三类国家国家名称首都临海国内陆国岛国三大地形单元地形单元地形特征形成原因分析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河流河流名称发源地(国家或地形单元)河流大致流向注入海域(大致经纬度)沿河主要城市三大气候地区气候类型所在国家气候特征北部中部和南部西部印度半岛三大自然带东部中部西北部三大自然灾害北部和西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亿国人口大于1亿的国家:和以往的知识梳理不同在于该模式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而非直接呈现已经梳理好知识,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该模式的特点之一,如复习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是我们先通过列表从分布、原因分析、形态三个方面对山区和冲积平原的聚落进行整理。第二个突出的点在于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如通过华北地区地形图和华北地区不同年代人口密度图的案例和我国南北方聚落频度图深化探究,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分析婺源汪口古镇的案例反思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案例9:人口的自然增长复习学案见附录3知识梳理部分:以学案为载体,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人口自然增长三个层次的复习,和一般考核的方式,按照复习的流程,主要设计四份表格(见附录3),归纳不同历史阶段的增长差异特点,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差异,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和人口增长面临的问题。四个表格很好的总结了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和模式的时空差异,及其面临的问题,通过该方式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图示化。典例评析和反思方法部分通过高考真题和典型的例题分析,师生共同找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的主要考察方向和考察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人文地理的重点在于对原理和规律的正确解读,图文进行结合,紧抓表述中的核心关键词。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炼最精炼的表达方式和分析思路。因此在人口的自然增长复习学案中我们增加了一个环节——说说高考题,呈现高考题之后留下空白用于学生表达对该题的疑问和解答过程及其最后规律的总结。反思方法的部分增加了:我们引导学生如何来利用各种数据和图表进行正确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和利用日本的人口金字塔归纳掌握分析人口金字塔的方法。检测评价部分:通过检测,自我评价得失,发现漏缺,及时矫正强化。3.2.2.3开放式的“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结构程序:师生示范师生示范整体参与归纳概括问题辨析归纳升华质疑创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案构建该复习模式特点在于问题的提出不再是教师单向性,而是结合考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进行归类,确定复习的任务,使学生复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也更加具有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思维,同时借助学案作为媒介,构建学习的框架体系和复习细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消化复习内容,通过归纳环节,掌握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和模式。该复习模式的复习内容是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充分放手,张扬学生个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能适当的引导,既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出发,也不失复习的方向,密切注意学生中的创意,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评价,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最终提高其地理素养。该复习模式的操作过程复杂,难度较大,我们认为在高三复习阶段,这种模式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适应于一些教材。[案例10]-特殊气候专题提出问题环节:教师示范:一开始教师要做示范,结合具体例子分析: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关于特殊气候的问题如:(1)马达加斯加岛的东西两侧为何气候类型不同?(2)北美地区为何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范围广?整体参与:学生初步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要领——对比观察气候模式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然后全体同学共同分析,并交流讨论、互受启发,收集整理,汇总问题(节选)如:(1)古巴地区有暖流流经,且四周为海洋,为何有热带草原气候?(2)中美地峡的尤卡坦半岛出现热带草原,而南部则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3)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内部为何出现温带大陆性气候?(4)欧洲黑海北岸,克里木半岛为何能出现地中海气候,而其他沿海地区却没有?(5)地中海沿岸为何成为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区?(6)为何在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都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热带雨林不是分布在南北纬10度吗?(7)冰岛纬度位置接近北极圈,为何南部有温带海洋性气候?(8)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西两侧为何气候类型不同?……归纳概括:引导学生把整理的问题按不同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对一些问题进行点评和修改,最终从考点的角度确定学习的任务。首先是对每个问题进行点评,分析问题背后的内涵和是否进行修改,如对问题(4)——欧洲黑海北岸,克里木半岛为何能出现地中海气候,而其他沿海地区却没有?一致认为提出问题的学生观察非常敏锐,但是语言过于繁琐和口语化,进行适当的修改后为黑海沿岸的克里木半岛(代表城市-索契)成为地中海气候分布的纬度最高区,在修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掌握设问的针对性和关键词的隐形特征,如黑海沿岸背后的隐形的信息是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克里木半岛的隐形信息是地形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地中海气候纬度最高区说明从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入手分析夏季和冬季该地区的气候由于大气环流被加强或改变使表现出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其次对最终的问题归类,如下表,关于特殊气候总共设置了16个问题,进行三大类的归类:表4-特殊气候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具体问题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1.为何在南北半球远离赤道的大陆东岸(回归线附近)出现热带雨林气候?2.非洲赤道附近为何在东非高原出现热带草原气候?3.索马里半岛位于大陆的东岸,为何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印度半岛深受季风的影响,为何印度河流域出现沙漠气候?4.南美大陆中纬度陆地面积狭窄,为何在大陆东岸出现温带大陆性气候?5.小亚细亚半岛内部、伊比利亚半岛内部并非深居内陆,为何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的特殊性6.非洲几内亚湾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7.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的热带草原气候?8.澳大利亚的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气候类型的分布的异常性9.和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缺失了哪些气候类型?原因?10.为何南美洲西侧秘鲁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直抵赤道,呈狭长分布?11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广的原因?12.为何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北美分布很广,直达东海岸?13.为何拉布拉多半岛成为极地气候分布纬度最低的地区?挪威西海岸、冰岛南部成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纬度最高地区?14.为何黑海沿岸的克里木半岛(索契)成为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纬度最高的地区15.南美洲北部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圭亚那高原)16.塔斯马尼亚岛、南岛和北岛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学案构建:教师根据师生共同整理,归纳的问题进行学案的编制,按照学习目标,知识体系,高考链接,问题探究,知识归纳,配套练习六个板块进行构建。(节选)09年高三地理复习学案—模块2-物质运动之大气运动学习主题:特殊气候专题-分布、特征和成因分析『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观察气候类型模式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思考特殊气候的分布案例,2.运用气候成因机制原理,分析特殊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分布异常的原因,掌握一些特殊地区的气候特征3.归纳特殊气候分布规律和成因分析模式。『知识体系』『高考链接』08海南卷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表3所示。完成19~20题。表35月-10月11月-次年4月平均温℃降水(mm)平均温℃降水(mm)甲地2716502522乙地27890267719.两地的纬度约在A.15°S~20°S之间B.15°N~20°N之间C.25°S~30°S之间D.25°N~30°N之间20.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A.平原B.盆地C.丘陵D.山地『问题探究』考察知识点1-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问题1.为何在南北半球远离赤道的大陆东岸(回归线附近)出现热带雨林气候?问题2.非洲赤道附近为何在东非高原出现热带草原气候?问题3:索马里半岛位于大陆的东岸,为何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印度半岛深受季风的影响,为何印度河流域出现沙漠气候?……问题16.塔斯马尼亚岛、南岛和北岛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知识归纳』:气候特殊性主要是下垫面特殊造成的。因此完成此类试题的方法首先要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然后分析该区域的下垫面(海陆轮廓、地形、洋流等),最后结合大气环流,这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配套练习』(节选)考察知识点1-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下图为18°纬线沿线海陆分布的大致状况,①处以东为海洋,②③之间和④⑤之间为陆地,其余均为海洋。读图回答1-2题。1.图示三地附近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的是()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上述三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终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C.受暖流影响降水较多D.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有暖流流经下图为沿某岛屿20°纬线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3—4题。3.该岛中甲、乙两地都是A.1月降水量最大B.4月雨季来临C.7月气温最低D.10月低压控制4.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背风地带B.海拔较高C.受沿岸寒流影响D.距海较远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A、B所在区域简图材料二A、B两地的气候资料(1)(2)试分析A地气候形成的原因。(12分)解决问题环节①“问题辨析”环节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对已经归类的三个学习任务进行单独的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如引导构建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析模式:大气环流(来自海洋的信风)+山地的阻挡形成的地形雨+暖流的增温增湿。然后进一步分析形成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根本出发点是降水量的增加,那么,分析问题的角度之一就从哪些因素能使降水增多,如海洋、迎风坡、暖流等,从而使学生能在表达中掌握如何抓住关键词。②“质疑创新”:问题初步解决后,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解决;在这些看上去并无联系的事象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的原理?这些事象能否被纳入某个统一的知识模式中?比如学习了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引导学生同时进一步延伸能否验证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的分析模式:大气环流(来自陆地的风或者与海岸线平行)+背风坡+寒流流经是否可行的。分析地中海沿岸成为地中海气候的典型分布地区之后,质疑分析气候分布规律和典型分布地区的表达方式和分析思路有何区别,特殊气候专题分布成因特征非地带性分布(缺失、等)分布范围的异常(缩小、扩大)海陆轮廓地形洋流气温的(高值、低值年变化)降水的异常(降水量、季节变化)图3-7特殊气候专题知识框架图③“归纳升华”:结合上述环节,首先总结该学习模块的总体框架,然后尝试将各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升华,形成模式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如最终我们将特殊气候专题的复习内容框架如图,学生总结的分析特殊气候的一般模式:定位—分析原有的大气环流——特殊气候专题分布成因特征非地带性分布(缺失、等)分布范围的异常(缩小、扩大)海陆轮廓地形洋流气温的(高值、低值年变化)降水的异常(降水量、季节变化)图3-7特殊气候专题知识框架图3.2.2.4建模式的“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思维建模是近些年地理高考复习中比较流行的词,“地理思维建模就是对若干个具有相似性思维要求的地理事件与现象进行概括,归纳出普适性的分析模型”。[2]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思维建模范围可以很宽泛,如晨昏线的判别模型,气候成因的分析模型,特征表述模型、区位因素分析模型,区域地理综合分析模型,生态问题分析模型等等,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尝试构建建模式的课堂复习模式。建模式的“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的,在该模式的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防止建模的过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套子里的人,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该类的复习模式的进行比较慎重,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运用构建的模式来迁移,去解决新的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区域特征信息人文地理环境特征阐释阐释农业(区位、地域类型、特色作物)工业(区位、工业类型、特色部门、产业转移)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布、流动、种类)城市(区位、城市化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区域特征信息人文地理环境特征阐释阐释农业(区位、地域类型、特色作物)工业(区位、工业类型、特色部门、产业转移)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布、流动、种类)城市(区位、城市化水平、环境问题)交通(区位、交通枢纽、重要交通干线)商业贸易(区位、分布、贸易构成、对象)区域地理概况热点区域地理背景原理、规律实际地理问题观点、方法获取与解读获取与解读空间定位调动与运用论证探讨论证探讨描述描述地理位置(经纬度、海陆、相对位置)气候特征(类型、成因、分布特征)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冰期)自然景观(植被、土壤)地质地貌(地壳运动、地形剖面)资源与灾害(特色资源、频发灾害)图3-8区域地理复习学案的支架基础—区域分析模型模型构建的操作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知识梳理课中针对课堂的某个知识点,构建该类知识点模型,在具体的试卷讲评中通过对某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构建知识的模型和解题的思路。我们把提出的建模式的“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复习模式限定为某一学习主题是可以建模的,这个学案的编制和学习的流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我们将此类的学习主题的中心问题分解成各个层次的子问题,并通过系统建模理顺中心问题和子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此类的复习模式主要适用区域发展的复习模式,如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开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问题的成因和治理,以及最后阶段的专题复习和综合题解答指导中。以全球气候变化、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和专题复习-地形与气候为例来阐释建模式的“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结构流程。结构程序:案例问题整体参与案例问题整体参与归纳概括构建模型归纳升华质疑验证主题分析模型构建学案说明:该课堂是在2010杭州市高三地理复习研讨会上开设的一堂专题复习课。 主题分析环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陆地上的宏观地形、局部地形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要分析地形与气候的关系,不能泛泛而谈,设计的核心主题就是我们以某个地区为案例背景,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为中心问题,通过五种形式的等值线(云量、年日照百分率、等降水量线、等积温线、年总太阳辐射量线),设置相应的子问题分析地形对太阳辐射、降水、气温的影响。经过仔细的甄选,我们确定青藏高原地区作为案例,通过09福建卷的题目为导入,选定该地区五道关于地形对降水、气温等的影响图,以学案为载体,一一分析,逐步归纳和整合。具体的过程如下:[引言]: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十分巨大,能对气候发生重大的影响,与海陆分布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作用同样重要。局部地形由于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和地形形态的差异,可在短距离内产生显著不同的局地气候。今天我们共同来构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的分析模型[案例]:呈现十大新天府,引导学生关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思考为何杭嘉湖地区榜上无名,该地区入选的理由是什么?呈现该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什么原因导致该地区适宜人类居住?点出核心问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案呈现,整体参与,归纳概括]:在该环节的过程中我们基本按照:学案呈现——学生自主解决——师生共同验证——归纳概括这样的流程来完成对地形对太阳辐射、降水、气温等的影响。这是个知识模型构建得到过程。由于篇幅关系,仅举例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和降水的影响学案部分,[实战演练1]09福建卷)云量是以一是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图3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5-6题。5、据图中信息判断()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6、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季风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下图为我国两区域图。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1)写出A、B两地所在地的地形区名称,并比较其成因上的主要差异。(2)根据甲图中年日照百分率(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数/理论日照数×100%)等值线分布状况,说明图示区域内太阳辐射能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归纳1:地形对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量、年日照时数、云量、年日照百分率等)的影响[实战演练2]问题3:分析N处等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问题4:所示区域位于两类夏季风的交汇区,但却降水少、蒸发强烈。试解释其中的原因。我国西南某区域贫困村海拔分布示意图归纳2、地形对风、降水的影响(迎风坡、背风坡、我国西南某区域贫困村海拔分布示意图雨影区、焚风、峡谷风、)模型构建环节:通过对五个子问题的分析探讨,同时拓展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再次呈现图片,提出问题:思考五种等值线的分布变化趋势,疏密分布、弯曲特点,思考五种等值线分布规律的相互联系,尝试构建青藏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模式图。这个环节就是模型构建的环节,对学生而言要求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共同构建模型(见图)[等值线呈现]:思考五种等值线的特点,思考内在的隐含的地理规律,尝试串联和拓展。图3-9①图3-9①②④③[构建模型]:见图3-9图3-10[质疑验证]:学生提出是否其他地区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分析模型,比如伊犁河谷地区、东北地区或美国西部地区等。教师呈现拓展的案例进行验证,以四川盆地为例,分析盆地地形对该地区的影响。通过设置了四川盆地的太阳辐射量、等积温线、等物候图、无霜期的分布图、和“巴山夜雨”、“雅安天漏”、“蜀犬吠日”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盆地地形和北部山脉的分布对该地区的太阳辐射。降水和气温的影响,进而分析对地域文化、农业等影响。构建模式图(图3-10)然后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对气候的影响模式图进行对比验证,从而掌握如何去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3-104.“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调查研究4.1.问卷调查过程调查内容、题号学习习惯-预习时间1.2.7学习感受、兴趣、3.5.6学习负担4复习学案的编制9.10.11.12教学方法8.13为了了解“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的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成效,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年后,课题组对原高二调查过的部分学生再次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方法是不记名问卷。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290份,有效问卷290份。我们对学生预习时间的变化、学习感受、复习学案的编制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笔者设计了如下细目表(问卷见附录4):4.2.调查情况分析结果分析图4-1图4-图4-1图4-2图4-3图4-4从学生的学习感受来看(图4-3和图4-4),有12%的学生认为学案对自身的地理学习帮助很大,7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效果不明显,38%的学生认为比过去会学习了,只有10%的学生不适应这种方式。可见,学案教学的实施对师生双方都交流都有提高,学生的图4-3图4-4图4-6图4-5从学生的负担和兴趣调查来看,(图4-5和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