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6《加快溶解》教案(新课标)_第1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6《加快溶解》教案(新课标)_第2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6《加快溶解》教案(新课标)_第3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6《加快溶解》教案(新课标)_第4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1.6《加快溶解》教案(新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水第6课时加快溶解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很多学生都知道有些物质跟食盐一样,加到水中能够溶解,而且知道搅拌、加热能加快溶解,但是对于如何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还不太了解,尤其是对实验探究中的“控制变量”不太清楚。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搅拌和加热等方法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到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可以改变的。科学思维*通过加快食盐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认识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探究实践*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等量水中相同质量食盐溶解速度的不同。*通过实验对“对比实验”有更深刻的了解。态度责任*发现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方法有加热和搅拌。难点:学会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质量相同的食盐4份、透明玻璃杯4个、玻璃棒2根、冷水、热水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把一块红糖放到水里,静置不动很久才能完全溶解。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红糖块的溶解呢?(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搅拌和用热水冲泡可以加快红糖的溶解。2.教师总结:看来大家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观察得非常仔细。猜想了许多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那这些方法真的都能加快溶解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常见的物质——食盐,今天我们就用它来当主角,一起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吧!(板书课题)红糖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材料,以学生熟知的物质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探索刚刚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可能会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你们想先探究哪个因素的影响呢?(温度或搅拌)活动一: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学生讨论实验方法(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确保实验的可对比性)以及实验中要相同的条件。预设:两杯一样多的水、一样多的盐、同时加入。2.用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讲解。3.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现象:在热水杯中加入的食盐先不见了,而此时冷水杯中还有部分未溶解的食盐颗粒。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得较快。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前一个实验我们探究确认了温度会影响溶解的快慢,接下来如何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呢?2.引导小组讨论,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要改变的条件:搅拌与不搅拌。相同的条件:两杯一样多且温度相同的水、一样多的盐、同时加入。3.教师提示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4.小组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5.讨论与交流实验发现。1.让学生明确设计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自主设计第二个实验的方案,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的认识。三、研讨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答:加热、搅拌都能加快溶解;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所得。2.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中,还可以怎么做?答:可以把食盐加入热水中,并不断地进行搅拌,这样食盐就会溶解得更快。通过研讨环节强化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四、拓展1.展示图片:研钵。提问:这个实验器材有什么用呢?学生:可以把大块的物质磨碎,变成小颗粒。2.教师:物质颗粒的大小也能影响溶解快慢。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自己探究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引导学生探究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充分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板书设计加快溶解对比实验: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加快溶解的方法:加热、搅拌教学反思在聚焦环节,学生非常乐意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其他同学。在操作之前,我强调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操作问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做得非常好。但是我没有强调学生进行记录和进行有效的分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少数学生没有任务可做,或者他们对于自己的任务不感兴趣。这种情况需要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予以纠正。第一单元水第7课时混合与分离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对于一些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学生往往想到的是利用磁铁、筛网、在水中的沉浮性等进行分离。学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后,这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从另一角度去思考如何分离这些物质:利用混合物中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先把其中某种物质溶解,分离出另一种物质,再想办法将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了解到食盐可以通过蒸发的方式从水中分离出来。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探究实践*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借助“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对实验进行描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意识到通过分离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可以达到分离食盐和沙的目的。难点:学会正确使用过滤装置和蒸发装置来分离食盐和沙。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仪器一套、对应的装置卡片、过滤过程微视频、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沙、食盐、筛网、过滤装置、蒸发装置、实验记录单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一幅超市里的五谷杂粮区的图片: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在取绿豆和大米的时候不小心把绿豆和大米混合在一起了。超市老板面对这个问题也很苦恼,聪明的你,赶紧动脑想一想怎样才能快速地把绿豆和大米分离出来呢?(预设:用筛网来分离)2.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食盐洒落在沙土里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分开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堂吧!(板书课题)创设情境,直接导入,使研究的问题直观、清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二、探索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1.指导学生观察食盐和沙,然后分组讨论食盐和沙的特征,并填写记录表。2.提问:如何区分食盐和沙,它们分别有哪些特征?(小组派代表回答)预设:食盐是白色(无色)的、颗粒小、半透明;沙是黄色的、颗粒小、不透明。活动二:分离食盐和沙(过滤)。1.将食盐和沙倒在一起,混合均匀后,提问:现在你能想办法将它们分离出来吗?2.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的食盐和沙的特点思考分离的方法。提问:我们还能像分离绿豆和大米那样,用筛网来分离食盐和沙吗?(学生思考并猜测)3.出示筛网,让学生亲自试一试,看一看能不能用筛网分离出来。4.提问:刚才我们试过了,用筛网达不到分离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5.讲解:因为食盐的颗粒比较小,而沙中也有很多较小的颗粒,用筛网的话,食盐和许多沙的小颗粒都能通过筛网,无法达到分离的目的。6.我们根据颗粒大小、颜色都不能把食盐和沙分开。它们之间还有哪些不同呢?(此时可以将一份食盐和一份沙分别倒进水中,提示学生从溶解性不同的角度思考分离方法)7.提问:食盐能在水中溶解,而沙不能。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将它们分开呢?8.出示过滤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过滤这种方法。9.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10.用微视频演示完整的过滤实验操作。11.学生分组实验,完成食盐和沙的分离。活动三:分离食盐和水(蒸发)。1.讨论:我们成功将沙分离出来了,可食盐却溶解到水中去了,有什么办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呢?2.引导学生思考:水越多,溶解的食盐就越多。如果想办法把水弄干,里面溶解的食盐会怎么样呢?3.展示海水晒盐的图片,引出蒸发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4.用课件介绍蒸发装置及各个仪器的作用。5.学生观看相关实验视频,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6.分析研讨实验中的发现。1.先观察食盐和沙的特征,为探索分离方法作铺垫。2.先引导学生产生用筛网不能分离出食盐和沙的认知冲突,进而提出用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3.通过蒸发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发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1.蒸发皿中出现了很多白色颗粒,这些物质是什么?(盐)2.仔细观察,这些白色颗粒和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盐有什么区别?讲解:直接从食盐水中蒸发得到的食盐颜色偏黄,颗粒较大,还含有许多其他杂质,必须经过复杂的加工程序,才能得到洁白无瑕的食盐。对蒸发得到的产品进行研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可以将食盐溶解在水中,也能从食盐水中分离出食盐。四、拓展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了,怎样分离呢?试一试吧!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混合与分离过滤蒸发(贴对应的装置卡片)教学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