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DSTXF 001-2024 生产矿山空间生态修复导则_第1页
T-GDSTXF 001-2024 生产矿山空间生态修复导则_第2页
T-GDSTXF 001-2024 生产矿山空间生态修复导则_第3页
T-GDSTXF 001-2024 生产矿山空间生态修复导则_第4页
T-GDSTXF 001-2024 生产矿山空间生态修复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CCS点击此处添加CCS号GDSTXF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团体标准Guidelinesforthespatialecologicalrestorationofproductionmine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IT/GDSTXF001—2024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24.1基本原则 24.2总体要求 34.3工作流程 35矿山生态基础调查 45.1调查范围 45.2调查内容 45.3调查方法 55.4专项调查 65.5调查精度 65,6矿山生态问题严重程度分级 65.7矿山生态修复分区 66分阶段矿山生态修复 66.1基建期矿山生态修复 66.2开采期矿山生态修复 76.3闭坑期矿山生态修复 96.4开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控 7矿山生态监测与管护 7.1监测 7.2管护 8矿山生态修复管理 8.1矿山生态修复验收 8.2档案管理 9成效评估 附录A(资料性)矿山生态问题严重程度分级 13T/GDSTXF001—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出。本文件由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广东省环境地质勘查院,南雄市自然资源局,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测绘应急保障中心,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贵州理工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准格尔旗自然资源局,鄂尔多斯市职业学院,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茂荣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余洋,王小兵,王頔,殷亚秋,王力,文可戈,梅金华,余勤飞,石长柏,李业,梁巍,杨耀红,于波,邓亮,方东,张国强,魏鹏,王东仓,曾文浩,李芹,罗和平,何景媛,徐燕香,张永伟,杜向,尚璐,马龙,王荣,朱倩颖,陈耀轩,周巾枚,陈霞,董卓佼,刘鹏,高乃昌。1T/GDSTXF001—2024生产矿山空间生态修复导则本文件规定了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总则、矿山生态基础调查、分阶段矿山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监测与管护、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生产矿山基建期、开采期和闭坑期生态修复工作。已停产但采矿权仍存续的矿山或因政策性关闭仍需采矿权人承担生态修复责任的矿山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0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Z/T0130-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148-2014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0287-201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373-2021矿山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指标及计算方法DZ/T0392-2022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规范TD/T1013-2013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TD/T1031.1-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TD/T1036-2013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41-2013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TD/T1049-2016矿山土地复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TD/T1069-2022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规范TD/T1070.1-2022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LY/T2356-2014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DB22/T2278-2015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产矿山productionmine2T/GDSTXF001—2024依法取得采矿权、正在实施建设或正在组织生产的矿山。3.2基建期constructionperiod生产矿山进行施工图设计和矿山基建施工的时期。基建期主要工程包括露天开采矿山的剥离工程以及地下开采矿山的竖井、斜井、巷道掘进工程等。3.3开采期productionperiod矿山经试车生产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并通过验收交付后的开采生产时期。开采期主要生产作业包括矿床开拓、矿块采准、切割、回采、运输、采空区处理等。3.4闭坑期closedperiod矿山按设计开采采空或因意外原因而终止采矿活动后的闭坑时期。采矿权人应按照法律法规履行矿山闭坑申请、审批等程序和义务,达到矿山闭坑管理要求。3.5露天开采opencastmining从敞露地表的采矿场采出有用矿物,或将矿藏上的覆盖物(包括岩石、土壤等)剥离后开采显露矿层的过程或采掘方式。3.6地下开采undergroundmining采用竖井、斜井和平硐形式从地下矿床采出矿石的过程或采掘方式。3.7矿山生态条件mineecologicalcondition指与矿山开采密切相关的、影响矿山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要素与作用的总和,包括矿山所在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条件、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3.8矿山生态问题mineecologicalproblems由于矿产资源勘查和采矿活动造成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损毁、水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生态退化等。3.9矿山生态监测mineecologicalmonitoring在设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遥感监测、地面调查、自动化监测等方法,采集和记录矿山生态状况,包括生态损伤监测和生态修复监测。3.10矿山生态损伤mineecologicaldamage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地面塌陷、土地挖损、植被破坏等。4总则4.1基本原则4.1.1明确责任、依法依规、源头控制。按照谁损毁、谁修复,谁破坏、谁治理原则,采矿权人承担矿山生态修复责任,履行生态修复义务。矿山生态修复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采矿权变更的,变更后继3T/GDSTXF001—2024承其权利、义务的采矿权人履行矿区生态修复义务。4.1.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根据矿山基建期、开采期和闭坑期不同特点,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贯穿于矿产资源开采的全过程,合理确定矿山生态修复分区,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动态监测体系。4.1.3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坚持生态优先,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恢复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为目的,并采取恰当的管护措施,及时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复垦矿山损毁土地。4.1.4因地制宜、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演化规律,统筹兼顾矿山与周边地区生产和生活,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宜湿则湿、宜荒则荒。4.1.5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成效显著。合理确定生态修复方向、技术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根据矿山经济状况,最大限度获得矿山生态修复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矿山生态修复宜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加强绿色矿山建设。4.2总体要求4.2.1在查明矿山生态条件、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生态修复分区,依据评审通过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案或年度计划,系统性开展矿山生态修复。4.2.2对矿山生态系统破坏超前采取防控措施,在矿山全生命周期分阶段动态实施生态修复,及时保护和修复矿山生态系统,缩短生态修复周期,降低生态退化风险。4.2.3在矿山生态修复前、中、后实施矿山生态调查监测,采集动态时空信息,科学诊断生态损伤及恢复状况,降低生态修复盲目性,通过适应性管理及时修正和改进生态修复工作。4.2.4将矿区生态保护修复贯穿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应满足工程验收要求,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矿山生态修复专项档案。4.3工作流程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程序一般包括矿山生态基础调查、分阶段生态修复、监测与管护、生态修复管理等,工作流程详见图14T/GDSTXF001—2024图1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流程图5矿山生态基础调查5.1调查范围包括采矿许可证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为体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可考虑矿山所在的地貌单元和生态功能空间,适当扩展到周边具有完整自然地理单元的区域。5.2调查内容包括矿山基本情况、生态条件、生态问题已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及修复效果。5.2.1矿山基本情况包括矿业权信息,如矿业权人、矿业权位置、矿业权人性质、矿山服务年限、矿业权期限、开采矿种、采区范围与面积、相邻矿山分布概况。矿山开采情况,如开采方式、总投资、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5T/GDSTXF001—2024布局、矿山开采历史和现状、采区或开采阶段布置、开采顺序、固体与液体废物的排放与处置情况。矿区其它信息,如矿区社会经济概况、基础设施分布等。5.2.2矿山生态条件包括矿山所在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条件、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自然生态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定位等。其中,土壤调查包括土壤类型及分布、重金属含量、土壤质地类型、分布、pH值、有机质含量、重金属、易溶盐及其他主要理化性质;植被调查包括天然植被群落类型、结构、分布、覆盖度(郁闭度)、高度,以及人工栽植的乔木林、灌木林、人工草地和农作物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不良地质现象、人类工程活动等。土地资源: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土地权属、利用现状、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情况等。水资源:包括地表水体空间分布、面积、水位标高、水体质量,地下水类型、水位埋深与标高、水量、水质、水温、富水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动态特征等。5.2.3矿山生态问题包括因矿山开采造成的矿山地质安全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损毁、水资源破坏、生态退化矿山地质安全隐患:采矿活动已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分布、规模、发生时间、发育史、形成机制、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可能引发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等隐患的分布、规模、发育特征、影响范围、威胁对象、危险性大小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破坏的空间分布、面积、方式、程度等。土地损毁:采矿活动造成土地挖损、压占、沉陷及污染等的土地类型、面积、分布情况和损毁程度。水资源破坏:采矿活动对地表水体空间分布、水量、水质的影响与破坏情况,采矿活动破坏的含水层类型、层位、范围、程度及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的变化情况,对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等。生态退化:采矿活动导致的表层土壤质地破坏、土壤侵蚀等的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植被损毁的类型、面积和分布;动物栖息地破坏的空间分布、面积、程度;以及由此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等。采矿活动对农业设施、主要交通干线、水利工程、村庄、工矿企业、各类建(构)筑物、自然保护地等的影响和破坏。5.2.4已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及修复效果包括矿区及周边已实施的生态修复工程、所采用的主要标准、措施、修复效果、费用等情况。5.3调查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调查、物探、钻探、山地工程、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等方法。矿山基本情况、生态条件、生态问题、已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及修复效果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辅以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和野外补充调查。对矿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的矿山生态问题,应根据矿山实际情况,采用物探、钻探、山地工程、取样测试等手段和方法。5.3.1资料收集充分收集矿山基本情况以及周边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生态环境等相关资料;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区勘查报告、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水土保持报告、环境影响报告等成果;上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所在地市级建设工程材料基准价格信息等资料;矿山各类监测资料等。5.3.2遥感解译通过遥感解译技术,对矿山基本情况、生态条件、生态问题、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及修复效果、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损毁等进行调查。遥感解译参照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规范(DZ/T0392-2022并进行野外实地验证。5.3.3野外调查采用路线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矿山自然生态条件与地质环境概况,包括矿区及周边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动物、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矿山地质安全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损毁、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6T/GDSTXF001—20245.3.4物探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合适的物探方法,对于单一方法不易明确判定或较复杂的矿山生态问题,须采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物探方法组合。具体工作流程、方法、精度要求参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5.3.5钻探主要用于地下采空区和重大生态问题区,调查生态问题或拟设计工程基础所处位置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软弱夹层、地下水位等。具体钻探技术要求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执行。5.3.6山地工程采用坑探、槽探、井探、硐探等方法,调查探测对象的规模、物质组成、堆积层厚度、形成条件,获取现场试验参数,追索构造线、探测对象边界等。5.3.7取样测试合理开展原位试验和现场试验,现场采集岩、土、水等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具体样品取样、封存、运输和分析测试方法参照相关技术规范。5.4专项调查针对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地下采空区等对矿山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矿山生态问题,应按照相关要求开展详细专项调查。5.5调查精度一般以矿山现有最新的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为基准,原则上比例尺不得小于1:2000,有重大影响的矿山生态问题,调查比例不得小于1:1000。5.6矿山生态问题严重程度分级5.6.1矿山生态问题严重程度等级划分依据矿山生态问题的分布、规模、特征、破坏程度、严重程度、危害程度等,将矿山生态问题严重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Ⅰ级(严重):矿山地质安全隐患规模大、发生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大,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土地损毁严重,水资源破坏严重,或导致生态严重退化。Ⅱ级(较严重矿山地质安全隐患规模中等、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危害程度中等,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土地损毁较严重,水资源破坏较严重,或导致生态一定程度退化。Ⅲ级(较轻矿山地质安全隐患规模小、发生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小,土地损毁较轻,水资源破坏较轻,或生态退化较轻。5.6.2矿山生态问题各指标等级划分标准矿山地质安全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损毁、水资源破坏、生态退化等5项主要矿山生态问题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见附录A。5.6.3矿山生态问题严重程度等级确定矿山地质安全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损毁、水资源破坏、生态退化等5项指标中:至少有一项达到“严重”则定为Ⅰ级,至少有一项达轻”则定为Ⅲ级。5.7矿山生态修复分区矿山生态修复分区根据矿山生态问题严重程度等级划分结果,分为重点修复区、次重点修复区、一般修复区。各分区可根据区内矿山生态问题类型的差异,进一步细分为亚区。6分阶段矿山生态修复生产矿山生态修复依据主动、超前、动态、因地制宜的原则,伴随矿山全部开发过程。主动地按照矿山开发和生产的时空变化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矿区生态系统破坏超前采取防控措施,实施全程动态系统恢复。统筹考虑地下空间资源、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上覆土地资源、工业遗迹、所在流域及其他旅游资源、太阳能、风能等组合特点,实现水、土、气、生、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体化。已经完成生态修复的场地和区域,要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实现生态修复取得可持续、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机制,将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到接近于开采前的自然生态环境。6.1基建期矿山生态修复6.1.1表土剥离7T/GDSTXF001—2024开采矿山表土剥离应制定合理利用方案,对剥离区、堆放区进行调查,统筹安排表土剥离、运输、储存、回覆等工作,保障表土剥离利用活动与矿山开采工作在时间上、空间上合理衔接,做到“应剥尽剥,即剥及用”。表土剥离过程中应加强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质量的二次破坏,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表土应分层剥离,分层存放,堆存有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质损坏。直接用于回覆区的耕作层土壤,一次剥离厚度应不大于30cm。土壤剥离工程设计应说明实施范围、施工工艺、剥离回覆厚度、剥离方法等。应通过表土剥离工艺适宜性评价,优化复垦所需表土量和表土剥离量,确定表土剥离台阶高度、表土剥离台阶工作线长度,表土剥离台阶推进度。6.1.2表土运输表土运输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运输线路最短或运输成本最低设计运输路线,确定土方运输方案,绘制土方运输路线图,并标明不同运输路线的土方量和不同单元的土方量。6.1.3表土堆存表土堆场应就近选择,分类堆存、布置合理、堆存有序,防止水土流失和土质损坏。表土堆场应综合考虑堆放安全、回填便利与运输成本低等因素,同时做好剥离表土的养护工作。表土长期堆置,放置时间超过1年的,应采取措施保护。6.1.4表土回覆表土回覆前需进行土壤质量监测,土壤质量合格方可使用,回覆应按照设计要求,明确回覆区范围,划分回覆单元,确定每个回覆单元的覆土厚度。清除回填区土壤中的树根、石块、垃圾等杂物,保障回填土面的清洁,平整。表土回覆宜避开雨期施工,在土壤干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不同区域、不同土层的土壤应分开回覆,边卸土边摊铺。卸土时,应按照作物的种植方向逐步后退卸土,堆土要均匀,摊铺厚度以满足设计覆土厚度为准。当覆土厚度不满足耕作层厚度时,应用人工进行局部修复。土壤回覆后,视土壤松实程度安排土地翻耕,通过农艺措施和土壤培肥,逐步达到原地类的地力水平。6.1.5矿区建设矿区应按生产区、生活区和管理区等功能分区,可绿化面积内因全面实现绿化,矿区绿化应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绿化植物搭配合理、长势良好,矿区可绿化区域应实现绿化全覆盖,且无较大面积表土裸露。6.2开采期矿山生态修复开采期矿山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科学规划、合理设计、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防范矿山生态问题发生,以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破坏最小化为目的,优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开发与开采方式,再辅以必要的修复措施应对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以期达到矿山地质环境扰动最小化和恢复最优化的治理效果。6.2.1露天开采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措施露天开采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分台阶开采,矿山开采台阶高度、宽度、角度应符合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要求。坚持“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原则。宜采用剥离-排土-生态修复一体化开采技术。合理设计剥采比,不得采用国家明文规定的限制和淘汰技术。开采过程中爆破、破碎、采装、运输应采用先进工艺,减少噪音、灰尘的产生。6.2.1.1自然恢复措施符合《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7.2.1的要求。自然恢复满足无地质安全隐患,周边无水土环境污染,无明显视觉污染,且具备自然恢复的水土环境等适用条件。降水条件较好、土质条件较好的露天开采区、临时矿区道路、管线等区域可采用自然恢复的方式。6.2.1.2辅助再生措施符合《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7.2.2的要求。露天开采矿山应先采用坡面危岩清理、采坑回填、废石(渣)清理等手段,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再进行坡面修整、土壤改良或覆土、截排水等措施进行场地平整,通过人工辅助措施,修复矿山生态系统。6.2.1.3生态重建措施6.2.1.3.1矿山地质安全隐患消除露天开采矿山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清除、锚固、拦挡、支护等方式消除地质安全隐患。8T/GDSTXF001—2024露天开采矿山不稳定斜坡可通过削坡卸荷、坡体锚固、坡面喷砼、回填压脚、垫脚堆坡、坡脚拦挡、边坡塑造、疏导排水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安全隐患。6.2.1.3.2地貌重塑露天开采矿山应通过地形修整工程、集水工程、边坡修复工程、采场底盘修复工程、取土场修复工程、排土场修复工程、工业场地修复工程、矿山道路修复工程等,使之与周边地貌相协调。6.2.1.3.3土壤重构露天开采矿山通过场地清理、场地平整、覆土工程重构土壤剖面结构与土壤肥力条件。场地清理优先将各修复场地内的渣石(土)资源化再利用,可用于回填采坑、坡脚蓄坡、筑路、制作建筑材料等。采场作为矿山的废渣、废石排放场地使用时,应对坑底与边帮采取防渗漏措施,避免淋滤废水污染地下水。场地平整应充分利用场地内的弃渣(石)土,平根据各地形起伏、坡度、高差等要素,选择适宜的平整方法,采用削高填低、挖低垫高、物料回填、推平等措施。覆土工程主要包括剥土回覆、客土回覆。剥土回覆充分利用采矿过程中留存的剥土、岩缝土,就近覆盖于各修复场地。客土回覆选用矿山周边富含腐殖质、理化性能良好的客土,覆盖于各修复场地。露天开采矿山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应符合相关标准规范。6.2.1.3.4植被重建露天开采矿山植被重建主要包括边坡植被重建,边坡再造台阶植被重建,湿地植被重建。依据参照生态系统,考虑植被适宜性,结构布局合理性、物种多样性,开展植被重建。边坡植被重建应根据立地条件、坡向(向阳、背阴)、坡度、岩性及风化程度、植物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等,采取适宜的植被重建方法及养护措施。边坡再造台阶植被重建应采用乔、灌、草、攀援植物立体种植,向上攀爬或向下垂吊复绿坡面,可适当栽植观赏植物种。湿地植被重建应积极结合矿坑湿地功能建设,开发为人工湖、公园、水域观赏区,促进湿地景观、湿地水维系、湿地水质修复、植被景观构建。6.2.2井工开采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井工开采应根据矿体赋存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法,宜优先采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覆岩离层注浆等方式减少地面沉降。岩石钻凿和矿岩爆破,应采用通风除尘、洒水除尘、水封爆破等综合除尘措施,矿山机械设备应安装消声、隔音等装置,控制矿山机械噪声。6.2.2.1自然恢复措施自然恢复满足无地质安全隐患,周边无水土环境污染,无明显视觉污染,且具备自然恢复的水土环境等适用条件。降水条件较好、土质条件较好的采空塌陷区、井(站)场、临时矿区道路、管线等区域可采用自然恢复的方式。6.2.2.2辅助再生措施井工开采矿山采空塌陷区地采取回填等措施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后,实施平整翻耕或苗木补种,中度、轻度塌陷区可采用辅助再生措施。6.2.2.3生态重建措施6.2.2.3.1矿山地质安全隐患消除井工开采矿山地表塌陷区应采取削坡、回填、挖深垫浅、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安全隐患。井工开采矿山地下采空区应采取注浆充填、覆岩离层带注浆充填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安全隐患。浅部采空区采用开挖回填或强夯法压实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安全隐患。井工开采矿山废弃井巷应采取废石渣土填实、封堵井巷口等措施消除地质安全隐患。6.2.2.3.2地貌重塑井工开采矿山应通过塌陷区整形、塌陷区回填、塌陷区人工湿地建设、排土场地貌重塑、工业场地地貌重塑等,使之与周边地貌相协调。6.2.2.3.3土壤重构井工开采矿山土壤重构主要包括塌陷地土壤重构、排矸场土壤重构。塌陷地土壤重构主要包括表土剥离、表土覆盖、土壤改良等。表土剥离作业前应对土壤分布进行测绘,确定合理的剥离区域和厚度。表土覆盖包括塌陷地剥离区平整、回填等施工后的表层覆盖,覆盖前应进行表土清理、平整、深翻处理。土壤改良措施包括物理改良、化学改良及生物改良等。9T/GDSTXF001—2024排矸场土壤重构耕地土层厚度宜在50cm以上,林草地土层厚度宜在30cm以上;当有水源条件时,耕地覆土厚度可在30cm以上。井工开采矿山土壤重构质量控制标准应符合TD/T1036附录D.1-D.10的相关规定。6.2.2.3.4植被重建井工开采矿山主要包括塌陷地植被重建、排矸场植被重建。植被可通过自然筛选、试种筛选、引种筛选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湿地植被应以水生植物和景观植物为,农田防护林网植被应以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排矸场植被重建应选择抗性强的乡土植物,种植的种类和数量应根据排矸场可供水量和覆土状况确定,乔木宜移栽坑种,草本宜直播种植。6.3闭坑期矿山生态修复闭坑期矿山生态修复应充分考虑矿山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开发适宜性、矿山破坏类型及破坏程度。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应本着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原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选择合理的生态修复方向和修复技术、实现闭坑期矿山受损生态的最优化治理、恢复与利用。6.3.1露天采场生态修复露天采场生态修复工作,应坚持尊重自然,节约优先,自然恢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原则。解决采矿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水土污染,恢复土地、林草植被。露天采场可根据矿区边坡情况、坑底地形、岩体风化程度、矿床充水条件等实际情况修复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优先考虑修复为矿山公园、固体废弃物物处置场、水面等二次开发用地。露天采场根据实际情况,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并进行简易场地平整,修建边坡阶梯,进行边坡支护,进行土壤重构,植被重建。露天采场边坡可采用喷播修复和栽植修复两大类型。安全平台和生产平台可开凿土槽或宕穴,覆土后种植小乔木、灌木或藤蔓为主的乡土品种;平台间的土质斜坡地带可直接或覆土修复为草地;岩质边坡可通过平台种植藤蔓植物上爬下挂实现复绿;高陡岩质边坡可采用混凝土格构加植生袋、植生、喷播联合修复方法实现复绿;高陡边坡中不稳定区域应采取危岩清除、挂网喷锚等工程措施。露天采场底盘低于侵蚀基准面,采场积水可自然排出,生产用水可以保障,可修复为耕地。采场底盘高于附近局部侵蚀基准面,积水可自然排出或通过开挖排水工程自然排出时,可修复为园地、林草地。露天采场底盘场地形平整、无有毒有害污染物,满足环境功能及建设要求,可修复为建设用地。修复积水采场底盘,可根据实际情况及需求,修复为蓄水池、渔业(含养殖业)、人工湖、湿地、水体公园、水域观赏区等。6.3.2采空塌陷区生态修复采空塌陷区生态修复土地优先用于农业,宜采用“耕地恢复为主兼顾搬迁用地加水产养殖”模式,山地、丘陵地区及浅层塌陷区可通过适当整平直接修复为耕地;中层塌陷区可采用先剥离表土,再回填废弃物,然后覆土修复为耕地。修复为耕地需配套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修复为林草地前要考虑塌陷深度、地形地貌、潜水位埋深、塌陷损坏原地类型。一般山地和丘陵地区,宜修复为园地,种植经济作物或植树造林;对于地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的塌陷区宜修复为林地或草地。对于浅层塌陷区,可通过就地平整,修复为原有地类;中层塌陷区宜采用“挖浅垫深”的方法,可修复为耕地或林草地,坑塘水面可修复为精养鱼塘。修复为建设用地需达到沉稳或相对沉稳状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用地具体用途,可通过井下充填、地表回填、边坡防护、土地平整、上部结构的抗变形等措施修复为建设用地。6.3.3排土(矸)场生态修复排土(矸)场原则上应通过回填采坑、填充井下采空区等方式消化利用,减少露天堆放。仍然保留排土(矸)场时,应考虑周围自然环境、占地面积及堆存量,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后进行覆土及生态重建。排土(矸)场边坡安全隐患消除应采取削坡、清理、压实、疏导、拦挡、固化等工程措施。排土(矸)场地貌重塑应形成仿自然地貌地的地形,或形成平台与边坡相间的地形,边坡整体稳定系数应在1.3以上,最终形成的排土(矸)场整体边坡宜控制在25º以下。排土(矸)场边坡位置的排水沟应设置急流槽,坡脚可修建蓄水沟,防止坡面流水冲刷坡面。排土(矸)场土壤重构应根据修复后的土地利用方向,结合地表整形情况、覆土来源、土壤特性等因素,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构建有效土层。T/GDSTXF001—2024排土(矸)场植被重建应选择耐贫瘠、易成活、易养护、水土保持功能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植物,综合考虑乔、灌、草、攀援植物,植被重建后,应适于自然生长、生态稳定性强、能自我繁衍,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6.3.4工业广场生态修复工业广场生态修复一般选择原地类,在进行土地平整时,应清除厂区硬化地面,对压实地表进行翻松,拆除硬化地面,将固体废弃物统一清理出修复区,并对修复区根据地面高程分台阶状进行平整,减少坡度。进行林地修复时,可根据矿区条件,采用坑状覆土,种植林木或藤本植物,覆土厚度应达60cm以上,按设计要求进行土壤重构。进行草地修复时,覆土厚度应达40cm,按设计要求进行土壤重构。修复模式为耕地时,覆土厚度应达50cm,应对平整后的土地进行重构,并配套灌溉及排水工程。工业广场基础设施完善,易于配套,可通过建筑物拆除、场地平整后修复为建设用地;产生地面塌陷的工业广场,则需进行塌陷回填、抗变形建筑设计等修复工程,达到建设用地基本要求后,按照法律规定申请使用建设用地。6.4开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控开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边坡安全隐患、地面塌陷及地裂缝防控。按照预防为主、合理规划、科学管控的原则,矿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方法。6.4.1消除边坡安全隐患矿山在开采中要控制合理的边坡角,优化内排时机,统筹安排采区。在施工中重视勘探,严格按照设计作业,出现构造破碎带、软弱滑动面等不良地质现象时采用合理的支护方式对围岩进行支护,确保围岩稳定。固体废弃物堆放要严格控制坡度,分级放坡。应加强排导水工程的建设,在沟头、地裂缝来水方向等处修建防水沟、导水渠等排导水工程,使地表降水和坑道疏干排水安全的导流到低洼平缓的地带或河流中。对人类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减少不合理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6.4.2矿山地面塌陷及地裂缝防控地下水提取应考虑地下水位对上覆岩层稳定性的影响,不能无限制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出现应力集中区。做好地面排水设施的管理,防止强降雨时地表水倒灌。在开采地质构造薄弱的地层时,应合理规划采矿工艺,开采厚度要适中,开采深度不宜过浅,避免重复开采。可通过填充开采、部分开采、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减少地面塌陷及地裂缝。充填开采应通过固体充填、膏体充填、(超)高水充填等手段,用充填材料替换开采资源,减少地面沉降。协调开采,利用2个或多个相邻工作面,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一定关系的向前推进,以部分抵消地表移动变形的开采方式,可分为两层(分层)或同一层多工作面协调开采、对称开采。部分开采应通过条带开采、限厚开采、房柱式开采等手段,减少地面塌陷。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应通过在地表打钻至覆岩离层带,将注浆材料利用钻孔注入覆岩离层空间内,减小采动影响向上的传递速度及地表下沉量。开采过程中应预留足够支撑,同时采空区必须做回填处理,可采用矸石回填,或者采取注浆加固等手段。对于塌陷地区应设置监测点,长期监测地表变形位移量,加强隐患点巡查,做到提前发现、提前通知、提前治理。7矿山生态监测与管护7.1监测监测目的、范围、内容、周期、方法除应符合TD/T1070.1-2022的要求外,还应符合7.1.2-7.1.4。7.1.1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矿山生态损伤及生态修复状况。矿山生态损伤的监测对象是矿山生产过程中地质环境破坏、土地损毁、植被破坏、生态功能损伤状况。矿山生态损伤的监测可按照TD/T1049-2016和DZ/T0287-2015。矿山生态修复的监测对象是修复工程及配套设施数量和质量,修复土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状况,生态修复的社会影响。矿山生态修复的监测可按照TD/T1036-2013和TD/T1041-2013。7.1.2监测区域依据阶段性生态修复场地条件、修复内容和修复目标来划分若干相对独立且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确定各个区域的监测内容、指标和方法,实施针对性的监测。7.1.3监测阶段T/GDSTXF001—2024在生态修复前后应开展监测,监测时段分为生态损伤期和生态修复期,有条件的地,鼓励构建生态修复前、中、后的动态数据库。7.1.4监测数据采用参照生态系统对比法、基线对比法、修复目标对比法、趋势研判法来分析监测数据,反映生态损伤状况及生态修复效果,为下一阶段生态修复提出改进措施。7.2管护管护内容、措施、时间除应符合TD/T1070.1-2022的要求外,还应符合7.2.2-7.2.4。生态修复前,对生态保护措施、生态损伤监测设施实施管护,确保生态保护效果和生态损伤持续监测。生态修复中,需要多阶段、多步骤完成的生态修复场地或措施,加强对暂时性生态修复场地和措施的巡查和管护,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增补和改进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完成后,应明确管护主体及管护责任,鼓励将生态修复管护与生态修复后土地利用及接替产业相结合。8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由矿山企业负责。8.1矿山生态修复验收矿山生态修复验收分包括阶段验收和最终验收。8.1.1阶段验收8.1.1.1阶段验收时间验收时间为每个年度实施计划后。采矿权出让年限在五年以内的,验收周期为一年,采矿权出让年限在五年以上的,至少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开展。8.1.1.2阶段验收条件生产矿山按年度计划完成各项生态修复任务。生产矿山自查自检合格,确认各项工程措施质量、数量均符合要求,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了全程跟踪和质量控制,确认工程质量合格,具有完整的监理资料,出具阶段监理报告。工程通过了资质单位的第三方竣工测量核准,竣工测量单位应同时具有相应资质。生产矿山提出阶段验收申请报告。并附有本期矿山生态修复年度实施工作总结。8.1.1.3阶段验收内容根据年度计划和阶段验收申请报告中要求验收的措施项目,逐项进行验收。重点验收各项修复措施的质量和数量。质量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技术标准。阶段验收内容以年度计划为依据,申请验收的内容与年度计划一致,验收成果应与验收申请报告一致。对年度计划有修改变动的,应说明理由。8.1.1.4阶段验收程序验收工作由矿山企业有关部门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验收组。验收组对生产矿山提出的阶段验收申请报告和年度实施工作总结的文字、图、表等进行全面审查。对生产矿山实施的各项修复措施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处施工现场,对照年度修复成果验收图,逐项进行抽样复查其数量与质量,验证矿山企业自查情况的可靠程度。阶段验收除对工程质量、数量进行现场检查外,还应对年度施工的原始记录、质量检验记录等资料进行查验,确认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结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要求,对阶段性矿山生态修复成果作出评价,出具阶段验收报告。8.1.1.5阶段验收成果项目验收组织单位根据阶段验收情况,编写阶段验收报告,及必要的附表、附图等。8.1.2最终验收8.1.2.1验收条件生产矿山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完成所有生态修复任务。生产矿山自查自检合格,确认各项工程措施质量、数量均符合要求,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生产矿山提出最终验收申请报告。并附有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工作总结。8.1.2.2验收内容根据验收申请报告中要求验收的措施项目,逐项进行验收。T/GDSTXF001—2024重点验收各项修复措施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按照要求实施;各项修复措施的质量和数量。质量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技术标准。验收内容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任务为依据,申请验收的内容与其一致,验收成果应与验收申请报告一致。实施过程中对方案有修改变动的,应说明理由。8.1.2.3验收程序验收组对生产矿山提出的验收申请报告和实施工作总结的文字、图、表等进行全面审查。对生产矿山实施的各项修复措施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处施工现场,对照修复成果验收图,逐项进行抽样复查其数量与质量,验证矿山企业自查情况的可靠程度。阶段验收除对工程质量、数量进行现场检查外,还应对生态修复施工的原始记录、质量检验记录等资料进行查验,确认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结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要求,对矿山生态修复成果作出评价,出具验收报告。8.1.2.4验收成果项目验收组织单位根据验收情况,编写验收报告,及必要的附表、附图等。8.2档案管理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实施前后的工程资料和竣工验收后形成的各类文件报告均属于项目档案范矿山企业应按照矿山生态修复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对数据资料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矿山企业对生态修复的资料档案质量负责,数据的传输、共享和应用应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规定。对各阶段工作产生的各类数据资料应及时分类整理,在各阶段验收工作完成后,矿山企业应及时归档。除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