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部分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部分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部分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部分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广东省江门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现代文阅读I

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离不了孔子,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是因为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表述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孔子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在他的思想中,保留在他的著作中。第二,这种生活方式是“独特而合理”的:独特是指特殊性,和世界其他文化不一样;合理是指合宜性,非常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

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将政治和道德的内容加入其中,彻底转变了儒的内涵,将其由术士上升为一个学派,使之成为先秦影响最大的派别之一。

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鹦鹉能够讲话,但仍然是鸟;猩猩能够讲话,但仍然是兽。如果没有礼,人和禽兽就没有区别了。禽兽没有礼,所以乱伦胡来。圣人不忍心看到人处于这种局面之中,于是以礼教人,使人有礼,从此有别于禽兽。

世界上不同文化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由野蛮进入了文明,但走的路线不同。欧洲文明走的是契约路线。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城邦中的个人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让被选举者来管理。这种背景决定了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这是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的根本特征。与此不同,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钱穆说:“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就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这个道理,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孟德斯鸠说:“他们(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意思是说,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礼,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与西方文明大为不同,具有强烈的特殊性。

“中华民族”这个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什么是中华民族,却大有讲究。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特指拥有一个共同祖先,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的群体,如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蒙古民族、朝鲜民族等,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近代以来,在与其他文明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现象,逐渐将中华民族归为一个文化概念。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因为重礼仪,所以有服装之美,美就是华。华夏二字含义相同。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是其核心的特征。凡是认同这种文化的,在历史上都可称为中华民族。

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礼”(“礼"的繁体字“禮”)字从示从豐,“示"与祭祀相关,“豐”代表案几上放着供品。后来又由祭神、祭祀转移到人。周代制礼作乐之后,有吉、凶、军、宾、嘉之礼,更加系统,治理国家之责全系于礼之上。先秦时就有礼是“国之干"国之纪”和“国之常"的说法。“干”“纪"常”都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不能离开礼,礼是国家的基本骨干和基本纲纪。

除了治国,礼还有教人的功能。由野蛮进入文明,作为个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必须懂礼。懂了礼,按照礼的规矩做事说话,言行视听,就有了教养,成了文明人。“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君是发布号令的,臣是俯首听命的,父亲的责任是慈,孩子的责任是孝,哥哥的责任是爱,弟弟的责任是敬,丈夫的责任是和,妻子的责任是柔,婆婆的责任是慈,媳妇的责任是听。这些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懂事”,反之别人就会批评其“不懂事”,与野蛮人无异。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但道德必须依靠礼来表现,没有了礼,道德就无从讲起。

因为重礼讲礼,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耕读传家,家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一个家庭好不好,与家风好坏有直接关系,而家风好不好,关键又在于是不是重礼。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不大提这个了。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这些年,家风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表现。

总之,我们今天仍然离不了孔子,仍然要学习孔子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伦理社会,离不了礼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如何既保留传统的优势,又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既不完全同于传统,又不完全同于西方的崭新之路,极大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不得不提交的历史答卷。

(摘编自杨泽波《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孔子为我们提供的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

B.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

C.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如蒙古民族等沿着血亲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则不同,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

D.中国文化重视家风,家风是耕读传家不可缺少的内容。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富裕了,因而家风出现不少问题。

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古人认为,人们有了礼,才有别于鹦鹉、猩猩这些鸟兽。

B.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这一点。

C.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

D.我们要保留传统的优势,又要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3.下列对原文引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引用钱穆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

B.文章第四段引用孟德斯鸠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礼"字,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礼。

C.文章第五段引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的话,论述了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

D.文章第七段引用《左传》中的话,论述了礼还有教人的功能,进而阐述人们的言行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

4.下列选项中有关“礼(周礼)”的阐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礼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礼和道德。

B.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

C.礼是中华文明核心的特征。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

D.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

5.本文说“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下列两则引言分别体现孔子和商鞅对周礼怎样的态度?我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礼”?请简要分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

【答案】1.B

2.C

3.C

4.D

5.①孔子说要让自己的言行回到礼的要求上,并强调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可见孔子认为要恢复周礼,尊崇周礼。

②商鞅说如果要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要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可见商鞅认为要变法革新,不遵守周礼,放弃周礼。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在文中找到相应内容,再结合语境分析正误。

⑷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有关“礼(周礼)"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观点,再用筛选出的观点分析题干所给的材料。

1.A.“……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不合文意,原文是“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C.“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

D.“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富裕后,因而家风出现不少问题”因果不当,原文是“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

故答案为:B。

2.C.“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分析不当,原文说“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可见还是治国最重要。

故答案为:C。

3.C.“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分析不当,应是论述了“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

故答案为:C。

4.D.“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因果倒置,应是“如果人们不重视礼,就会导致家风不好"。

故答案为:D。

5.①材料中说“我们今天仍然离不了孔子,仍然要学习孔子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伦理社会,离不了礼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可见孔子是尊崇“礼"的。再看题干给的句子,先翻译大意: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孔子说要让自己的言行回到礼的要求上,并强调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可见孔子认为要恢复周礼,尊崇周礼。

②材料中说“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可见其他派别对“礼”的态度与儒家不同。再看题干给的句子,翻译大意:如果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能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商鞅说如果要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要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可见商鞅认为要变法革新,不遵守周礼,放弃周礼。

故答案为:①孔子说要让自己的言行回到礼的要求上,并强调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可见孔子认为要恢复周礼,尊崇周礼。

②商鞅说如果要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要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可见商鞅认为要变法革新,不遵守周礼,放弃周礼。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①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

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儿。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她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注】①前文情节;宝钗之兄薛蟠带着美食来请宝玉吃。②前文情节;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对自己说了《西厢记》中的曲词,曾说要去告诉宝玉之父贾政。

文本二: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个眼色,林黛玉马上就能会意,表现了他们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42回);因是小老婆所生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次脸也很讲礼数,其实是要摆小姐的谱以显示自己的身份(55回)。当我们读到这些既琐碎,又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细节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真谛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

(节选自《(红楼梦)名著导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惦记宝玉去见贾政,黛玉“心中也替他忧虑”,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与宝玉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宝玉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乎贾政的要求。

B.宝钗到宝玉处说话的情节,至少有三层作用:照应前文的情节,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表现宝钗炫耀家庭、想和宝玉加深关系的心理。

C.文中写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听到黛玉哭声飞起远离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鸟不忍再听突出了黛玉哭声之悲,衬托了黛玉之美。

D.倚床栏杆、手抱膝、眼含泪等描述,以及“好似木雕泥塑”的比喻,把黛玉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晴雯,是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在宝钗来到宝玉处之后,不敢把怒气撒向宝钗,却撒向了黛玉,很自然地促进了情节发展。

B.“耀儿才貌世应稀"等四句诗,是对黛玉去寻宝玉不果而哭泣并惊走鸟儿一事的概括,它充分表现出《红楼梦》真实的生活镜像。

C.魏晋小说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宋元说书虽有细节描写却简陋、夸张,而且矜奇尚异,《红楼梦》与它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D.《西厢》即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宝玉曾以其中的曲词调笑黛玉,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

8.请简要概括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戚呜咽的原因。

9.文本二谈到《红楼梦》细节描写的多个特点,请依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细节描写的主要特点。

【答案】6.B

7.B

8.①晴雯不肯开门。②自感奇人篱下,受人慢待。③听到宝玉、宝钗说笑,更感孤寂,心生嫉妒。④认为宝玉恼了自己,不理解自己。

9.①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袭人与宝玉的对话、宝钗前来闲谈、黛玉寻宝玉、晴雯因为恼气不开门等,都是生活细节,它们构成了故事情节。②真实而丰满。文本一中的细节源自生活,真实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写得特别细致,让人如临其境。③内涵深刻,能够凸显人物个性。如黛玉扣门不开而哭的细节,就凸显了她忧郁哀婉的个性。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红楼梦;《红楼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筛选出相关信息,再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在文中找到细节描写,再分析其主要特点。

6.B.“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错。然宝钗与宝玉的闲谈是黛玉哭泣的一个原因,但宝钗到宝玉处闲谈,不是推动黛玉来到宝玉门外这一情节的因素。

故答案为:B。

7.A.“却撒向了黛玉”错。依据文本一“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可知,晴雯不为黛玉开门,是因为没有听出是黛玉,并非把气撒向黛玉。

C.“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错。依据文本二“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可知,魏晋小说不见得“总是”,此意绝对化,另外,魏晋小说是有细节描写的。

D.“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错。从小说看,黛玉并未斥责宝玉,宝玉也并未怠慢黛玉。

故答案为:B。

8.①依据文本一“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可知,晴雯不肯开门。

②依据文本一“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可知,黛玉自感寄人篱下,受人慢待。

③依据文本一“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可知,黛玉听到宝玉、宝钗说笑,更感孤寂,心生嫉妒。

④依据文本一“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可知,黛玉认为宝玉恼了自己,不理解自己。

故答案为:①晴雯不肯开门。②自感奇人篱下,受人慢待。③听到宝玉、宝钗说笑,更感孤寂,心生嫉妒。④认为宝玉恼了自己,不理解自己。

9.①依据文本二“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事的主体”可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袭人与宝玉的对话(文本一“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宝钗前来闲谈(文本一“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黛玉寻宝玉(文本一“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晴雯因为怄气不开门(文本一“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等,都是生活细节,它们构成了故事情节。

②依据文本二“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可知,真实而丰满。文本一中的细节源自生活,真实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可知,写得特别细致,让人如临其境。

③依据文本二“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可知,内涵深刻,能够凸显人物个性。如“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可知,黛玉扣门不开而哭的细节,就凸显了她忧郁哀婉的个性。

故答案为:①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袭人与宝玉的对话、宝钗前来闲谈、黛玉寻宝玉、晴雯因为恼气不开门等,都是生活细节,它们构成了故事情节。②真实而丰满。文本一中的细节源自生活,真实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写得特别细致,让人如临其境。③内涵深刻,能够凸显人物个性。如黛玉扣门不开而哭的细节,就凸显了她忧郁哀婉的个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①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①,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汉王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良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③畔:同“叛”。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秦兵A尚强B未可C轻D臣闻E其将F屠者子G贾竖H易动以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词义相同。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与“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之"字词义相同。

“不从必危”中的“危"字与现代汉语的成语“正襟危坐”中的“危"字词义不同。

D.子房,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被封为“留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把项伯送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很吃惊。在张良的邀请下,项伯进来见刘邦,刘邦对项伯说日日夜夜盼望着项王的到来,不敢背叛项王。

B.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相国。韩国灭亡了,张良的弟弟死后没有以厚礼安葬,张良把全部家财用来为韩国报仇。

C.沛公听从张良的建议,使用疑兵之计并成功收买了秦军将领。沛公又在张良的建议下袭击秦军并打败他们。秦王子婴请沛公来到咸阳,向其投降。

D.在得到了汉中土地之后,张良建议汉王烧毁经过的栈道,断绝回去的道路。汉王前行,随后烧毁断绝经过的栈道,项王因此没有了西忧汉王之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4.两则材料都涉及项伯,与项伯有关的主要有哪几件事?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DG

11.B

12.C

13.①(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②陛下采用我的计策,侥幸时常有效,我希望受封在留县也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14.①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把有关消息告诉了张良。②项伯见到刘邦,二人约定为亲家,项伯答应刘邦向项王传话。③汉王让张良多赠送项伯财物,让项伯代替请求汉中土地。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了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和百姓,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

材料二: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仆僮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以厚礼)安葬,而是把全部家财用来寻求刺杀秦王的刺客,为韩国报仇,因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相国。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领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用两万军队去攻击秦朝峣关下的军队,张良游说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以轻敌。我听说那位守关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商人之类的人是可以用利益收买他的心的。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行,为五万人准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派郦食其带着贵重财宝去收买秦军将领。”秦军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想与沛公军队联合,一起西去袭击咸阳,沛公想采纳他的意见。张良说:“这只是秦将准备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不顺从。(如果)士兵不顺从(就)一定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而攻打他们。"沛公于是率军袭击秦军,把他们打得大败。沛公于是率军来到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做了汉王。汉王让张良多赠送项伯财物,让项伯代替请求汉中土地。项王就答应了项伯的请求,(汉王)于是得到了汉中土地。张良劝告汉王说:“大王何不烧毁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您没有东回的心思了,以此稳固项王的心。”(汉王)于是让张良回去。(汉王)前行,随后烧毁断绝经过的栈道。项王因此没有了西忧汉王之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汉王六年正月,封赏功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皇上在留地相会,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侥幸时常有效,我希望受封在留县也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10.句意:秦军还很强大,不可以轻敌。我听说那位守关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商人之类的人是可以用利益收买他的心的。

“秦兵尚强"为主谓结构,“未可轻”前省略主语“秦兵”,故两句中间B处断开;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中,“臣"是主语,“闻”是谓语,“其将屠者子"是“闻”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DG处断开;

故答案为:BDG。

11.A.正确。友善、交好;揩拭。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B.错误。均为动词,“往,到……去"。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牛要到哪里去?

C.正确。危险;端正。句意:(如果)士兵不顺从(就)一定危险。/整理了衣裳端坐着。

D.正确

故答案为:B。

12.C.“秦王子婴请沛公来到咸阳,向其投降”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可知,应是“沛公率军来到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故答案为:C。

13.得分点:

(1)“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的变故;“者……也”,表判断。

(2)“幸”,侥幸;“封”,受封,被封;“当”,承担,接受。

故答案为:①(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②陛下采用我的计策,侥幸时常有效,我希望受封在留县也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14.①由原文“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可知,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把有关消息告诉了张良。

②由原文“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项伯许诺”可知,项伯见到刘邦,二人约定为亲家,项伯答应刘邦向项王传话。

③由原文“汉王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可知,汉王让张良多赠送项伯财物,让项伯代替请求汉中土地。

故答案为:①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把有关消息告诉了张良。②项伯见到刘邦,二人约定为亲家,项伯答应刘邦向项王传话。③汉王让张良多赠送项伯财物,让项伯代替请求汉中土地。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

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长”“亭亭"百尺高”描绘青松形象,显示其生长于名山之上的挺拔傲岸之姿。

B.“岂为微飙折”,以反诘作颂语,顿挫有力,表现作者对青松不惧风雨的精神品质的赞扬。

C.桃李之花虽明艳多姿,让路人流连着迷,但当春光逝去,终究零落成泥,让作者无限惋惜。

D.作者勉励友人做像长松一样的君子,不管经受多少委屈和挫折,也要坚守志向,决不退缩。

16.诗人是如何劝勉友人的?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巧妙设喻。诗人以青松喻指不肯同流合污、傲岸不屈的君子,又以桃李喻指只会取媚权贵的小人,设喻中蕴含褒贬,褒贬中蕴含规劝。②运用对比。将凌霜傲雪、四季常青的青松与只会在春光中卖弄风姿的桃李对比,讽刺和嘲笑了那些只会取媚权贵的小人,虽能煊赫一时,终究逃脱不了“碧叶成黄泥”的下场,在对比中对友人提出告诫。③直抒胸臆。结尾四句,诗人直接勉励友人学习青松的高贵品质,恪守君子之道。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答题时找到诗句运用的技巧,再具体分析。

15.C.“让作者无限惋惜”分析错误,诗人以桃李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卖身投靠、钻营投机、取悦权贵而得逞一时的小人,他们虽然暂时占据春光,得意非凡,使人们一度为假象所迷惑,以为他们会永远春风得意。作者此处表达的是鄙视唾弃的情感。

故答案为:C。

16.“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首四句以青松之傲岸,喻君子之高风亮节。“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写桃李之花在阳光明媚、天气晴暖、春风和煦的日子里来卖弄自己鲜艳的姿容和美色,走路由此经过的行人莫不被其迷惑。然而,本质使然,当春光逝去之后,花儿褪色、凋零,乃至秋风起,便连碧叶也飘落得荡然无存,全都化作尘泥了。这里,以桃李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卖身投靠、钻营投机、取悦权贵而得逞一时的小人,他们虽然暂时占据春光,得意非凡,使人们一度为假象所迷惑,以为他们会永远春风得意。可见,诗人巧设比喻劝慰友人。

同时诗人将凌霜傲雪、四季常青的青松与只会在春光中卖弄风姿的桃李对比,在对比中对友人提出告诫。

而“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则是直抒胸臆,希望他能够学习松树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而千万不要像桃李那样,靠着趋附时势而娇艳一时。作为监察御使,更应坚持真理,即使受到打击和挫折,也决不改变志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受屈不改心”,这是李白在唐玄宗统治集团黑暗统治之下,坚持进步政治理想的决心,也是向打击、迫害他的腐朽权奸的勇敢挑战,对黄裳之流的规劝。

故答案为:①巧妙设喻。诗人以青松喻指不肯同流合污、傲岸不屈的君子,又以桃李喻指只会取媚权贵的小人,设喻中蕴含褒贬,褒贬中蕴含规劝。②运用对比。将凌霜傲雪、四季常青的青松与只会在春光中卖弄风姿的桃李对比,讽刺和嘲笑了那些只会取媚权贵的小人,虽能煊赫一时,终究逃脱不了“碧叶成黄泥"的下场,在对比中对友人提出告诫。③直抒胸臆。结尾四句,诗人直接勉励友人学习青松的高贵品质,恪守君子之道。

17.(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闲适情景的两句是:“,。”

(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

【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沂、雩、赂、锱铢。

故答案为:(1)浴乎沂;风乎舞雩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语言文字运用Ⅰ

《红楼梦》给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新的甚至可以说是的观念前所未有,就是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

在夫权当道的封建时代,恐怕鲜有男性不傲慢地认为男人比女人____,而在《红楼梦》中,我们竟然听到了“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____的言论;看到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本就存在的美丽聪明、情韵雅洁的女性,成为曹雪芹笔下鄙弃仕途经济的黛玉、勇于兴利除弊的探春、誓不攀荣附贵的鸳鸯….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这同时也说明那个时代有女性()。

《红楼梦》是悲剧,而且是伟大的悲剧。无论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还是“元迎探惜”,无不体现那个时代对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的伤害。____的贾政、忘恩负义的贾雨村、横行霸道的薛蟠……这些男人成了社会的主流;而唯一能在心底尊重和平视女性的男人宝玉,竟然成了时人口中顽劣憨痴、无能不肖、行性乖张的纨膏,成了那个时代的“狂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经济"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A.《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

B.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C.吾负经济之才,为庸人谋事,一死固自甘心。

D.倘暂时在北京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已在自我觉醒,有了一定的反抗意识

B.已彻底自我觉醒,有了一定反抗意识

C.有了一定的反抗意识,已在自我觉醒

D.有了彻底的反抗意识,正在自我觉醒

【答案】18.高贵一等;惊世骇俗;道貌岸然

19.C

20.A

【知识点】语句连贯;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经济”的含义,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18.第一空,此处语境是现在鲜有男性不傲慢地认为男人比女人地位更高一点。应填:高贵一等。高贵一等: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具有卓越的品质、价值或特质,令人感到尊敬和钦佩。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我们竟然第一次听到“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使世俗震惊的言论,应用“惊世骇俗”,或者“振聋发聩"。“惊世骇俗”,指思想、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世俗震惊。“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之人。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贾政、忘恩负义的贾雨村、横行霸道的薛蟠”假装正经、表里不一。应填“道貌岸然"。道貌岸然,意思是神态庄重严肃,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现多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

故答案为:高贵一等;惊世骇俗;道貌岸然

19.A项,意思是因金钱的关系。

B项,经济学这个概念。

C项,指经世济国。与文中加点的词语一样。

D项,意思是省钱。

故答案为:C。

20.“自我觉醒”和“反抗意识"是递进关系,排除CD,“自我觉醒”不是彻底的,排除B。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语言文字运用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____。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疫灾不仅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____,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

在中国古代,____,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已诏,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21.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对上面的材料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案】21.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温暖期气候较稳定;每当疫灾发生时

22.灾发生受社会和自然因素影响;疫灾流行频度高,时间长;政府和民间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能概括其主要内容,再按照题干的句式和字数的要求,组织语言作答。

21.第一空,根据结构层次判断第一个句号前的信息属于段落的中心句,后文按照社会和自然两方面阐述,再结合空前关联词“既受”,确定空处必须有与之相搭配的“又受”,然后由“社会规律制约”,推出空处内容为“自然规律制约”。

第二空,结合对称结构来确定答案,上文语境为“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后文即分号后“疫灾发生得相对频繁”与“疫灾也相对稀少"对应,空处对应“寒冷期气候变化大”,得出答案:温暖期气候较稳定。

第三空,句号前并列内容作文中心句,再根据“在中国古代"和“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社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的内容确定答案。

故答案为: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温暖期气候较稳定;每当疫灾发生时

22.比如第一段结合后文分析是按照人类社会和自然两个层面分析的,再结合观点句“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整理出答案来;

第二段也是结合观点句“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整理出包含并列关系(政府+民间)的答案来。

故答案为:灾发生受社会和自然因素影响;疫灾流行频度高,时间长;政府和民间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中,“进"意味着积极进取;“退”意味着退有后言(“退有后言"指在退却或放弃某件事情之后,仍然有话要说)。对国家而言,进是利益的博弈,退是和平的诉求;对个人而言,进是奋发激昂,退是海阔天空。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或人生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进”与“退”,我们应思考“进与退”的辩证关系,“进"退”都有各自的优点。人生需要进,它是一种积极的姿态,是事物的发展方向,但一味往前冲,可能会事倍功半,而且折翼受伤的可能性会增大。有时候,退是暂时的,是进的助跑;退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境界。进退之间彰显的是心态,是智慧,是格局。

【题干分析】本题属于关系型作文,要阐释自己对该话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的认识,这样的文章才有现实针对性,才有价值。比如,可以讲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进"与“退”,如何把握“进"与“退”的方法与尺度等。不能对话题的多个概念平均用力,要在兼顾所有概念的基础上对某个概念有所突出,这样的文章才有新意有深度。“进与退"的话题,可以把重点放在“退”字上,“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很好的立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注意思想意义的积极性和说理的辩证性。不能对所有的退全都大唱赞歌,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进”是我们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是适量,不是无休止。

文章先明确观点:知进退才能成就美好人生。主体部分可以安排成两部分,一是知退者,如韩信等人;二是知进者,如我们的那些外交天团的外交家。把二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美好的人生在进退中度过。

【立意提取】

1.懂得进退,方能成就人生。

2.懂进退之道,则终身无祸。

3.进与退紧密联系、互相转化。

4.当进则不让,应退则不避。

5.进退须有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广东省江门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现代文阅读I

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离不了孔子,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是因为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表述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孔子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在他的思想中,保留在他的著作中。第二,这种生活方式是“独特而合理”的:独特是指特殊性,和世界其他文化不一样;合理是指合宜性,非常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

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将政治和道德的内容加入其中,彻底转变了儒的内涵,将其由术士上升为一个学派,使之成为先秦影响最大的派别之一。

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鹦鹉能够讲话,但仍然是鸟;猩猩能够讲话,但仍然是兽。如果没有礼,人和禽兽就没有区别了。禽兽没有礼,所以乱伦胡来。圣人不忍心看到人处于这种局面之中,于是以礼教人,使人有礼,从此有别于禽兽。

世界上不同文化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由野蛮进入了文明,但走的路线不同。欧洲文明走的是契约路线。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城邦中的个人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让被选举者来管理。这种背景决定了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这是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的根本特征。与此不同,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钱穆说:“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就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这个道理,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孟德斯鸠说:“他们(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意思是说,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礼,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与西方文明大为不同,具有强烈的特殊性。

“中华民族”这个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什么是中华民族,却大有讲究。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特指拥有一个共同祖先,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的群体,如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蒙古民族、朝鲜民族等,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近代以来,在与其他文明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现象,逐渐将中华民族归为一个文化概念。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因为重礼仪,所以有服装之美,美就是华。华夏二字含义相同。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是其核心的特征。凡是认同这种文化的,在历史上都可称为中华民族。

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礼”(“礼"的繁体字“禮”)字从示从豐,“示"与祭祀相关,“豐”代表案几上放着供品。后来又由祭神、祭祀转移到人。周代制礼作乐之后,有吉、凶、军、宾、嘉之礼,更加系统,治理国家之责全系于礼之上。先秦时就有礼是“国之干"国之纪”和“国之常"的说法。“干”“纪"常”都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不能离开礼,礼是国家的基本骨干和基本纲纪。

除了治国,礼还有教人的功能。由野蛮进入文明,作为个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必须懂礼。懂了礼,按照礼的规矩做事说话,言行视听,就有了教养,成了文明人。“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君是发布号令的,臣是俯首听命的,父亲的责任是慈,孩子的责任是孝,哥哥的责任是爱,弟弟的责任是敬,丈夫的责任是和,妻子的责任是柔,婆婆的责任是慈,媳妇的责任是听。这些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懂事”,反之别人就会批评其“不懂事”,与野蛮人无异。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但道德必须依靠礼来表现,没有了礼,道德就无从讲起。

因为重礼讲礼,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耕读传家,家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一个家庭好不好,与家风好坏有直接关系,而家风好不好,关键又在于是不是重礼。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不大提这个了。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这些年,家风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表现。

总之,我们今天仍然离不了孔子,仍然要学习孔子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伦理社会,离不了礼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如何既保留传统的优势,又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既不完全同于传统,又不完全同于西方的崭新之路,极大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不得不提交的历史答卷。

(摘编自杨泽波《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孔子为我们提供的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

B.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

C.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如蒙古民族等沿着血亲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则不同,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

D.中国文化重视家风,家风是耕读传家不可缺少的内容。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富裕了,因而家风出现不少问题。

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古人认为,人们有了礼,才有别于鹦鹉、猩猩这些鸟兽。

B.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这一点。

C.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

D.我们要保留传统的优势,又要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3.下列对原文引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引用钱穆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

B.文章第四段引用孟德斯鸠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礼"字,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礼。

C.文章第五段引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的话,论述了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

D.文章第七段引用《左传》中的话,论述了礼还有教人的功能,进而阐述人们的言行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

4.下列选项中有关“礼(周礼)”的阐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礼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礼和道德。

B.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

C.礼是中华文明核心的特征。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

D.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

5.本文说“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下列两则引言分别体现孔子和商鞅对周礼怎样的态度?我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礼”?请简要分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

(2024高一下·江门期中)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①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

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儿。再往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她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注】①前文情节;宝钗之兄薛蟠带着美食来请宝玉吃。②前文情节;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对自己说了《西厢记》中的曲词,曾说要去告诉宝玉之父贾政。

文本二: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