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_第1页
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_第2页
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_第3页
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_第4页
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4高二下·海兴月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是“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使长久尘封在字典中的生僻字“龘”,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先民造字之初,通过观察和摹略身边的事物现象,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字义,并实现构形与字义的紧密结合。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是汉字构形的一个基本方略。汉字构形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比如,古汉字日、月、云的构形,是人抬头看到的样子;古汉字龟、瓜的构形,是人俯视看到的样子。

古汉字“人”字的构形,是一个侧身而立的人。那么,古人在造“人"字时,为什么没有选择正面站立的形象呢?因为正面站立的形象,显得特自信,有一种高调的感觉。选择侧面弓背的形象,显得谦恭有礼,是因为我们古人心存敬畏与谦卑。可见,我们常常可以从汉字构形中,体察民族文化心理。……

三叠字是由三个相同的部件组合而成的汉字,组合形式是“一上二下”,往往由“形"见“义”。三叠字含义常与数量有关,一般表数量多,例如“森”,表树多;“鑫”,表金多。也可表确数,例如“灥”,表三眼泉。还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例如“猋”,表狗奔跑的样子。

材料二:

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自王宁《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有删改)

材料三:

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层次的揭示和科学的阐释。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解释“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总是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下面以“示"的阐释为例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示”字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并不是由“二(上)"和“三垂”构成的,与“天垂象"毫无关系。“示”本是表示宗庙神主的象形字,“示"就是“主”。《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先公“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些“示”,都是时王祭祀的先公先王,也就是宗庙里供奉的代表诸位先祖的神主。《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说文》所收录的“主”“室"祐”等字,都是“示"的后起分化字,从这些后起字也可以推求“示”的原初含义。根据“示"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和上举相关字,可以肯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可见,从文字的演变进程能够推断其文字内涵。

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示”还表示“神事"之意,这为《说文》所有从“示”旁的字提供了分析依据。《说文》关于“示"和从“示”字的分析,是建立在古代祭祀礼仪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

(自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由于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所以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

B.《说文》收录的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象形字,它和《说文》“主"室”“祐"等字,都可以起到借助推求“示”的原初含义的作用。

C.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对其内涵进行科学的文化阐释,首先要揭示和分析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

D.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去解释“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是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体现了时代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发展流变等因素,导致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所以许慎对“示”字的解释是不可取的。

B.材料二中提到,想要从汉字中阐释历史文化信息,往往“求之太过"而出现“无法验证的说法”而“不足取”,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

C.材料三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示”字的阐释,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

D.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材料三中对“汉字的文化阐释"定义的一项是()

A.由甲骨文字形可见,“目”字形体多为横向,眼珠之内瞳孔或有或无,至西周则变为明显的横目且无瞳孔。

B.《康熙字典》:“耻,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

C.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立身之本。

D.见:甲骨文为“一个站着或坐着的人和一只大眼睛”。

4.请你根据三叠字的组合特点,对“龘"进行文化阐释,并推断出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中的“龙行龘龘”的寓意。

5.材料一对“人"字进行了文化阐释,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相关内容,说说该从哪些角度判断对“人”字的文化阐释的合理性?

(2024高二下·海兴月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聚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的末世景象。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足见其世故、伪善。

C.林先生是个安分守己、规矩老实的生意人。作者用林先生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等情节,刻画出其诚信、忠厚的形象特点。

D.与鲁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相比,作者都是将社会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但“林家铺子"展示了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图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潮,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

C.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缜密。

D.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

8.小说中结尾处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个人·时代·苦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叹息。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4高二下·海兴月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始余见达甫图其貌,取杜甫诗题之曰《看剑引杯》①。时达甫方壮年,锐意天下事,议论慷慨,豪气见于眉目间。迄今十八九年,屡困场屋,益衰且病。以孝廉方正举,有司欲以应召用,固辞不赴,遂不复应进士举。而更为图,曰《摄山采药》。或以告余曰:“达甫殆无意于世也夫"余闻而疑之。古之君子,汲汲忧乐于天下者,诚以道存也。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达甫年未五十,道之行不行未可知,纵不得于今,亦当有以见于后,而区区摄生之谋哉与向所闻于达甫者颇大异。

然余窃尝论国家之用人也,如臾树、扁鹊之蓄百药焉,取之必择其地,聚之必当其时,储之必备其物。一旦有用,出之笼中而不匮为者,其求预也。事方其急而号之山泽之间,其捆载而来者,必柴胡、桔梗也,人参、紫芝、丹砂、石乳,未有能致者焉,人参、紫芝、丹砂、石乳之用,而投以柴胡、桔梗,其不足以愈病而速之死也明甚。见柴胡、桔梗之不足以愈病,而以为天下之药皆若是,其惑岂细耶

若是者曾不足以当庸医,而俨然任国家,进退天下士,自以为得之。世有臾树、扁鹊,宁不为大忧耶余又疑以为达甫之意或出于此。然吾闻古之有道之士盖有重治其精神而易天下者吾未尝学之也达甫傥闻之欤序其事,姑以问之。

(节选自张惠言《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

材料二: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饕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10.材料一中画破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然吾闻A古之有道之士B盖有重治C其精神D而易天下者E吾未尝学之也F达甫傥G闻之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锐意,意志坚决,与“锐意进取”中的“锐意"用法相同。

B.病,生病,与《归去来兮辞》中“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病"意思不同。

C.孝廉,汉代荐举人才的科目,与《陈情表》中“臣逵察臣孝廉”的“孝廉"用法相同。

D.区区,小、少,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写庄达甫两幅自画像前后巨大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对比意味。对两幅画的解说不仅引出了下文,而且还表达了两人的友情。

B.材料一第一段写了庄达甫对功名态度前后的变化,作者对此感到疑惑,并借古人的人生观,委婉表达了对庄达甫的规劝和激励。

C.材料二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连串短促的骈句,把官吏们的神气活现写得可见可闻。

D.材料二作者借郭橐驼的评价,深刻地指出繁政扰民最终会给百姓带来灾祸,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忧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苟存,不以遇不遇异其志,又不当以吾身之衰而有自安之心。

②吾小人辍飧饕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4.材料一第二段和材料二在说理艺术上都颇具特色,请赏析其说理的相似处。

(2024高二下·海兴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①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

清·吴雯

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②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唯许托宾鸿。

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

[注]①青冢:明妃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塞上草白,独明妃墓地上草色常青,故名。②自媒:自夸,即为自己说好话,炫耀自己。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画图”句,写元帝从图画里认识昭君,实际上根本不识昭君,暗含对元帝的幽怨;而吴诗“画工"句,则直言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之意,直陈其不屑之情。

B.杜诗“环佩”句,“空归"二字除表现思乡之情更暗含对君王的怨愤;而吴诗“环佩”句因前承“国士"句,表达个人的思乡之情,相对而言少有对君王的怨恨。

C.杜诗“青冢”句,写出了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吴诗“青冢"句,写上天被昭君感动而使其墓草色常青,着重突出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

D.虽然两首诗都选取了相近的意象,但杜诗抒发的是昭君的幽怨以及诗人对昭君的同情,而吴诗中诗人对昭君的情感更复杂一些,且前后有变化。

16.相对于杜诗,吴诗中的昭君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请结合吴诗赏析诗人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17.(2024高二下·海兴月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星宿是天文学术语,寓指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但常被文人用作抒发情感的对象,如李白《蜀道难》中有“___”,苏轼《赤壁赋》中有“___"。

(2)“绳墨”是木匠打直线的墨线,比喻准绳、准则。屈原《离骚》中借这一意义抒发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

(3)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不同的许多意象,同样是高大的树木,在柳永的《望海潮》中是“”,衬托出钱塘江的气势;在姜夔《扬州慢》中是“”,控诉了战争的罪恶。由于融入的情感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三、积累与运用

(2024高二下·海兴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月亮慢慢地藏到了树的那边,人们散去了。耳边静下来,只有碾坊里传出“吱吱”的听惯了的声音,显得分外悦耳,像小提琴奏出的田园曲。流水般的月光透过树隙,激起了一朵朵浪花,零星地溅在我身上,凉丝丝的。石桌上也印着一片斑驳的影子,这影子里分不出什么是叶片,什么是果子。一阵微风吹来,带着落英的香气,像是从月光里浸透出来的。树上的叶儿动了,地上的影子乱了,月光像皱起一层细细的波纹。又一阵风凭空扑来,树枝开始来回地摆晃,月亮在中间忽明忽灭,光影在身旁摇曳不定,犹如跳烁着阳光的水面,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我甚至担心起那只在石桌上跳跃的水杯,伸手去抓,抓住了,光与影却又在我手上来回飘荡。真有点“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了。站起身,走到院中,望望明月,依然像张微笑的脸,在天宇中一动不动。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石桌上也印着一片斑驳的影子,这影子里分不出叶片和果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9.月亮的光与影本来没有声音,为什么作者说“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

(2024高二下·海兴月考)语言文字应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为了在春食中占据一把交椅,各色菜蔬或乖巧地攀附,浸润山野;或张扬地侵略,织青描绿。然而只有笋参悟了低调谦逊的中庸之道,____,不动声色地生根,伸展,靠着一场拙朴坚忍的钻泥之旅,只等惊蛰一到,春雷一响,便毕毕剥剥地冒将出来,将从山林间汲取的灵秀之气化作段段砺释,如孤胆英雄一般,撑起菜篮子的半壁江山。

笋宜剁大块白煮,一滚即收,加少许盐或酱油焖锅,方存其鲜。有油焖笋,熬至笋皮皱起如老妪颜面,殊不堪食。还有晒作笋干、冻作笋条的,简直是把笋当海蜇皮子来用,倒不是恨其____,实是竹笋太偏执,从不肯听任基因改造或是住进大棚里做个四季常品。苏帮菜“腌笃鲜”,取春笋、鲜排骨、咸肉,慢火炖煨,浓荤和纯素有一种____的默契。这便是中国人的智慧了——本来鲜肉与笋同炖,好在清新,但终究淡薄了一点,取了咸肉来借味,一老带二新,立刻产生绝妙化学反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线处句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高大的教学楼上,醒目地立着一行大字——“一切为了学生"。

B.“卖杨梅——”这悦耳的吆喝声来自苗族女孩子。

C.“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D.我的灵智却被三件事物——落日、花朵和青春——启发得清朗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只等惊蛰一到便冒将出来,将从山林间汲取的灵秀之气化作段段砺箨”,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好,请说明理由。

四、作文

23.(2024高二下·海兴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在《离骚》中说“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一生追求独立的人格、高尚的节操和远大的政治理想,矢志不渝。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革新无处不在,但对每个人来说,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

其实,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比如实现梦想的途径可以改变,但梦想和初心不能轻易放弃;比如做人做事的方法应该改进,但基本原则应该坚守。如何处理好革新与坚守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请以“钝感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3.C

4.①“龘"是三叠字,表示“龙”多的样子。其本义是龙腾飞的样子。

②表达一种气势磅礴、充满力量和威严的场景,寓意着中国人的精神腾飞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5.①通过考察“人"字的原初构形;

②结合“人”字的发展演变(它的相关字)过程;

③依据“人"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运用。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5)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虽然答题主要限定在材料中,但是适度的拓展发散有时还是必要的:①注意内引外联。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以文为本,筛选辨析,联系现实社会,特别是现实中的热点,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②注意扩大储备。有的试题要求联系生活或社会,考生可能无法单纯从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合答案,这时就需要平时有较多的相关资料的积累。

1.A项“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分析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材料二有说“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

B项“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象形字"分析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材料三说的是“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

D项“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分析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三说的是“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是“受到影响”,而非“依据”天人感应学说。

故答案为:C。

2.A项“所以许慎对“示"字的解释是不可取的”说法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说的是“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

故答案为:A。

3.A.是对汉字构造发展的分析,属于对“目”字的文化阐释。

B.是对汉字构形特点的分析,可以作为“耻"字的文化阐释。

C.是阐释“信”的重要性,而不是“信"字构形的理据、特点或规律,不能作为“信”字的文化阐释。

D.从甲骨文中“见"字的构形来分析其含义,可以作为“见”字的文化阐释。

故答案为:C。

4.本题首先注意材料一中说“三叠字……往往由‘形’见‘义’”,因此,我们可根据“龘”中三个繁体“龙"的形态推测其意义。

①由材料一中说“三叠字含义常与数量有关,一般表数量多”,由此,我们可推知“龘"可以用来表示“龙”多的样子。而结合原文“还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表狗奔跑的样子”,也能给我们启发,思考“龘”是否可以表示龙的运动状态,比如表示龙腾飞的样子。

②结合我们当下的时代背景,以及该字在材料中所运用的场景“央视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以及“龙行龘龘,欣欣家国”的整体语境,可以看出其意在表现当下中国的气势腾腾与繁荣昌盛。所以,我们可以说,该字表达的是一种气势磅礴、充满力量和威严的场景,寓意着中国人的精神腾飞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故答案为:

①“龘"是三叠字,表示“龙”多的样子。其本义是龙腾飞的样子。

②表达一种气势磅礴、充满力量和威严的场景,寓意着中国人的精神腾飞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5.本题注意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文本进行概括梳理作答:

由材料三对“示"字的阐释,从“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分析其原初构形,再从各种文献如《史记·殷本纪》《说文》等具体运用中确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并分析了“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即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对“示"字进行了文化阐释。而对于“人”字来说,我们要对其进行文化阐释,首先也要通过考察“人"字的原初构形、发展演变(它的相关字)等。

由材料二“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可见,作者认为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不仅要凭着字形,还需要“例证"文献依据”。也就是说,对“人"字进行文化阐释既要凭借字形,又要注意搜寻检查是否有足够的对于“人”字的例证和文献依据。

故答案为:

①通过考察“人"字的原初构形;

②结合“人”字的发展演变(它的相关字)过程;

③依据“人"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运用。

【答案】6.B

7.D

8.①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通过描写越下越密的雪和冷寂的街道,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②暗示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肃杀的景象暗指紧张动荡的时局。

③烘托出人物的悲苦心境,暗示林先生等人的悲惨命运,林家铺子走向倒闭的必然结局。

④结构上呼应全文。雪的描写贯穿始末,行文更加紧凑,情节更牵动人心,作品更具完整性。

9.我选择“个人·时代·苦难”

①个人:林先生诚实、认真。谨慎小心地经营铺子,却举步维艰,这是个人的苦难

②时代:“捐税重"、“兵队拉夫”、侵略者炮轰上海,民不聊生,这是时代苦难

③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的角度切入,聚焦个人的苦难,反应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努力挣扎的人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反应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同情,对苦难根源的探究。

【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4)本题考查文学短评的写作能力。写作时要亮明观点,可以从意象、情感、语言特色、构思等角度赏析,分析要恰当,阐述宜深入,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优美。具体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般明确论点,然后分析诗歌,鉴赏诗歌内容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6.B项“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理解错误,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可知,上海客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答应将还欠的一百元货款先收五十;“足见其世故、伪善"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可知,上海客人之所以让林老板“再加一点”,是完全出于一种无奈。

故答案为:B。

7.D项“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赏析错误,“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是小说的暗线。

故答案为:D。

8.本题作答可以从小说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进行分析概括:

①环境描写方面,小说巧妙地营造了凄凉阴冷的“雪景”,这种冷寂的氛围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还象征着时局的动荡不安。这种恶劣天气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相互呼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无奈与痛苦。

②情节结构方面,小说通过描述雪中街上冷寂的场景,巧妙地交代了社会动荡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种冷寂不仅反映了林掌柜等普通民众生活的艰辛,还预示着一系列紧张故事情节的展开,如林掌柜被催债、寿生险被拉夫等。这些情节紧密相连,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

③人物塑造方面,小说通过结尾的雪景引出“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的感叹,表现出了林先生等人在艰难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愁苦悲凄心情。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反映了战火之中百姓的悲惨命运。通过凄凉阴冷的“雪景”,小说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④主题表达方面,小说描写凄凉阴冷的“雪景”,强烈地传达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恨不满以及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在文末极力写“雪景"的凄凉冷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社会的残酷。

故答案为:

①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通过描写越下越密的雪和冷寂的街道,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②暗示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肃杀的景象暗指紧张动荡的时局。

③烘托出人物的悲苦心境,暗示林先生等人的悲惨命运,林家铺子走向倒闭的必然结局。

④结构上呼应全文。雪的描写贯穿始末,行文更加紧凑,情节更牵动人心,作品更具完整性。

9.(一)选择“个人时代苦难”

①个人:林先生,一位看似普通的铺子老板,他诚实、认真,一心只想将自己的小铺子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现实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谨慎小心地经营着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货物,但生活的艰难仍然让他感到步步维艰。这是林先生个人的苦难,一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挑战的生活缩影。

②时代:林先生的苦难,并非孤立存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时代。“捐税重”,像一把无形的锁链,束缚着每一个勤劳的人民;“兵队拉夫”,像一只凶猛的野兽,随时准备吞噬那些无力反抗的生命。更有侵略者炮轰上海,让这座繁华的城市瞬间沦为一片废墟,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这是时代的苦难,一个充满压迫与绝望的时代背景。

③苦难: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为切入点,通过林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在时代苦难中的挣扎与无奈。它不仅仅反映了林先生个人的苦难,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那些努力挣扎的人们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他们的命运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牢牢掌控。小说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苦难根源的深刻探究。它让我们看到,个体的苦难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深重的时代之痛。

(二)选择“叹息"

①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叹息都如同冰冷的雨滴,无声地落在读者心头。林先生的第一次叹气,如同深夜的寒风,透露着他内心的酸楚和无奈。第二次叹气,则像是秋日的落叶,沉重地落下,彰显出他的无计可施和深深的绝望。而上海客人的叹气,则像是一声悠长的叹息,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力和对命运的无奈。寿生的叹气,更像是疲惫的旅人在漫漫长路上的一声哀鸣,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对他人遭遇的同情。

②这部小说的情节如同一个精妙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彼此呼应。而“叹息”则成为了这个链条上最显眼的环节,它既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新故事的开始。这种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更使得整个作品的结构显得严谨而富有张力。

②小说所揭示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更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对那个凄风惨雨的时代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叹息,表达了他对人民和社会的深深关切,同时也传达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③虽然这部小说以城市小商人的处境为中心,但它所展现的,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深重灾难和社会现实。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不仅能够认识并叹息于过去的黑暗时代,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这部小说,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在反思过去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故答案示例为:我选择“个人·时代·苦难"

①个人:林先生诚实、认真。谨慎小心地经营铺子,却举步维艰,这是个人的苦难

②时代:“捐税重”、“兵队拉夫"、侵略者炮轰上海,民不聊生,这是时代苦难

③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的角度切入,聚焦个人的苦难,反应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努力挣扎的人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反应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同情,对苦难根源的探究。

【答案】10.BEF

11.A

12.A

13.①政治理想如果存在心中,不因为得志或不得志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又不应该因为自身的衰老而有使自己安适的想法。(采分点:苟,如果;以,因为;异,改变;自安,使自己安适)。

②我们小百姓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能有空闲,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14.运用类比来说理,材料一以医生储药、用药分别类比国家储备、使用人才,批评了朝廷用人失当的现象。材料二把郭橐驼的“养树术”(种树之道)类比为官者的“养人术"(治民之道),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本题同时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10.本题可以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断句:首先看“古之有道之士"是“闻”的宾语,其后B处断开;再看“盖"为句首发语词,其前断开;“者……也”,判断句式,其间EF两处应断开。

句意:然而我听闻古代的有修养的读书人,大概有注重养护他们的精神而轻视天下的人,是我不曾向他们学习过的,达甫或许听说过这样的人吧。

故答案为:BEF

11.A项“锐意”,勇气进取,动词,“锐意进取”则是“意志坚决”,形容词,用法不同;

B项“益衰且病”中“病"是“生病”,“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中“病”应为“感到痛苦";

C项解说正确。

D项“而区区摄生之谋哉”中“区区"应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孔雀东南飞》“感君区区怀"中“区区”应为“情意深挚"。

故答案为:A

12.A项“还表达了两人的友情”概述错误,应该是表达作者对庄达甫功名态度变化的惋惜。

故答案为:A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苟,如果;以,因为;异,改变;自安,使自己安适;②辍飧饕,停止吃饭;劳,慰劳;暇,空闲;蕃,使繁盛。

故答案为:①政治理想如果存在心中,不因为得志或不得志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又不应该因为自身的衰老而有使自己安适的想法。

②我们小百姓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能有空闲,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14.材料一第②段以类比进行说理。以医生储药用药分别比国家储备使用人才,又用普通药材、珍贵药材比庸才和真才,并借对药材储备、使用的结果比国家选用真才不足的后果。全段说理显豁,生动形象,层层推进,发人深思。

材料二由“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可知,柳宗元把郭橐驼的“养树术"(种树之道)类比为官者的“养人术”(治民之道),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故答案为:运用类比来说理,材料一以医生储药、用药分别类比国家储备、使用人才,批评了朝廷用人失当的现象。材料二把郭橐驼的“养树术"(种树之道)类比为官者的“养人术”(治民之道),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答案】15.C

16.①颔联前半句用正衬手法,塑造出王昭君有超出同代女子的绝世美貌。②首联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王昭君不屑与其他宫女为伍而贿赂画师。塑造出了王昭君洁身高傲的美好品德。③颔联后半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高度评价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行为有千秋国士之高风亮节。④整首诗先扬后抑,塑造了一位为国和亲,付出一生却最终落寞孤苦的悲剧形象。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15.C项“吴杜二人表达的意思相似"赏析错误,吴杜二人表达的意思刚好相反。杜甫为了突出昭君对故土的眷恋,臆想昭君虽留冢塞外,但魂灵还在月夜回到汉邦。这首诗点破这一层虚妄的假说,击碎了杜甫那善良的愿望,说昭君出塞后,就是她的灵魂也不曾,其实是不可能回到故国。

故答案为:C。

16.本题作答可以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梳理:

①首联“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可知,昭君与当时的很多后宫女子不同,一个“羞"字反衬出了昭君清高傲岸的节操,她不屑于用这种卑贱的伎俩达到邀宠的目的,只求能堂堂正正地进身。若进身的途径不正当,她是决不会涉足的。

②颔联“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可知,前半句用正衬手法,塑造出王昭君有超出同代女子的绝世美貌。

③颔联后半句说昭君不贿画工,而是如“千秋国士"一样,只等待识才者主动寻访,不屑于自荐,更耻于自夸。反衬手法,写出了王昭君不屑与其他宫女为伍而贿赂画师,表现昭君高风亮节的形象特征。

④颈联“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可知,紧扣上联所说的昭君的“国士风”,写昭君傲岸的节操。昭君越是这样傲岸,她的怨恨就越是深沉,故只有托之琵琶之声,让南飞的鸿雁携归故国。昭君出塞后,她的灵魂不曾,也不可能回到故国。这体现出了昭君远嫁塞外,命运窘迫悲惨的形象特征。尾联“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可知,昭君思汉之情,只有上苍知之,使她坟上的青草年年如在汉一般,让青草告诉天下,告诉后人,昭君生前死后无时不在思念故土。这体现出了昭君思念故国的形象特征。整体上先扬后抑,塑造了一位为国和亲,付出一生却最终落寞孤苦的悲剧形象。

故答案为:

①颔联前半句用正衬手法,塑造出王昭君有超出同代女子的绝世美貌。

②首联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王昭君不屑与其他宫女为伍而贿赂画师。塑造出了王昭君洁身高傲的美好品德。

③颔联后半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高度评价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行为有千秋国士之高风亮节。

④整首诗先扬后抑,塑造了一位为国和亲,付出一生却最终落寞孤苦的悲剧形象。

17.【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云树绕堤沙;废池乔木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扪、胁、徘徊、墨、竞、堤、废。

故答案为:(1)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3)云树绕堤沙废池乔木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①原文重复“什么是”,形成两个短句,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②原文用了两个“什么是”,语意得到了强化,突出了影子的斑驳迷乱。

19.通过想象,运用通感,将月亮的光与影写成“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形象生动,突显了月亮的忽明忽灭、光影的摇曳不定。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8.本题作答注意原句“什么是叶片,什么是果子”句子形式属于短句,使语言更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改句“叶片和果子"用的是并列短语,没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原句“什么是叶片,什么是果子”重复使用“什么是"的句式,使“影子里分不出”的内容得到强调和突出,突出了影子的斑驳迷乱;改句没有强调和突出的效果。

故答案为:①原文重复“什么是”,形成两个短句,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②原文用了两个“什么是”,语意得到了强化,突出了影子的斑驳迷乱。

19.本题作答注意月亮的光与影,本属于视觉描写,而“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此处把视觉与听觉打通,用形容听觉的钢琴旋律来描写视觉形象,突显了月亮的忽明忽灭、光影的摇曳不定,属于通感修辞,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故答案为:

通过想象,运用通感,将月亮的光与影写成“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形象生动,突显了月亮的忽明忽灭、光影的摇曳不定。

【答案】20.①养精蓄锐;②暴殄天物;③相得益彰

21.A

22.①原句用“毕毕剥剥"拟声词,表现春雷过后笋生长速度快、长势喜人。

②原句将春笋比作撑起菜篮子半壁江山的孤胆英雄,既夸张又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春笋的喜爱。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成语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意思的递进或转折,声音的中断或延续等,占两格,写在格的中间。作用主要有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意思的转换、意思的转换、补充说明、意思的递进、话语的中断、引出下文、总结上文、分行列举等等。

(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0.第一空,语境前后强调“低调谦逊的中庸之道”“不动声色"拙朴坚忍”,可见此处意在强调说明积蓄力量,故可填表示该意思的“养精蓄锐"等词。养精蓄锐:意思是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第二空,前文说到作者认为笋只有新鲜现吃才最美味,且文章对于油焖笋、晒笋干、冻笋条等笋类加工食品的美味表示批判,故可填“暴殄天物”。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后泛指任意糟蹋东西。

第三空,此处说“浓荤和纯素"搭配的效果,用以修饰“默契”,故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通过彼此间的作用,更显示出双方的优点和长处。

故答案为:①养精蓄锐;②暴殄天物;③相得益彰

21.文中画线句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再比对四个选项: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话题的转换。

D.表示插说。

故答案为:A。

22.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改句相比原句,缺少了“春雷一响”“毕毕剥剥地"这两个主要部分。

①原句中,“惊蛰一到,春雷一响”充分强调了笋必须要到惊蛰节气,并要听到春雷的轰鸣后才会被叫醒。而原句“只等惊蛰一到便……"则显得有点急不可耐的样子了,不符合前文作者对笋“低调谦逊”“拙朴坚忍"的评价。

②原句中“毕毕剥剥”是象声词,原指火燃烧声、心跳声等。作者在这里用这一拟声词来形容春笋钻出地面迅速成长的场景,极具画面感,也更强化了笋一旦出土就生长迅速的特点。而改句则没有这个效果。

故答案为:

①原句用“毕毕剥剥"拟声词,表现春雷过后笋生长速度快、长势喜人。

②原句将春笋比作撑起菜篮子半壁江山的孤胆英雄,既夸张又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春笋的喜爱。

23.【答案】常恨人心如春水

一只鸟的掠过,一片叶的坠落,都会在水面上漾开一圈圈涟漪。甚至乍起的微风,也能将水波的碧裙吹皱。

我一直很是遗憾,人心宛如一池春水,常常敏感得容不下一粒细沙。

还记得那“心似比干多一窍”的黛玉吗?那闻鸟则悲、见花生愁的多情女子,敏感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任是什么物件都能让她嗟叹垂泪。太过于敏感的悲情女子,美则美矣,只不过如青花瓷,即使被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也太容易碎裂——敏感会让你假想出许多并不存在的敌人,如刀剑般一寸一寸割裂着你的心。

事实上,黛玉自己也曾说:“事若求全何所乐。"可她自己却正如惜春所说:“那么聪明的人,可就是有点瞧不破。”或许,人心真如春水吧,对外界作出敏感的反应,只不过是出自于一种本能,一种天性。

可是春水不会因为一丝扰动而永恒波荡,它终会有平静的一天;人却不同,一旦有什么事让你产生迅捷的反应——哪怕那只是缘于你错误的联想,也会成为烙在眉心的一粒砂,拂之不去。

我们能不能让自己“迟钝"一点?不必急于作出反应,不必急于作下判断,想想看,你的想象力是否会创造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呢?

敏感的心会让你拥有“狂人”一般偏执的眼光——会把老师的关怀当作假意虚情,会把家长的呵护当作约束限制,会把同学的真诚当作心怀鬼胎——它使你为自己树起无限的假想敌。可倘若你能“迟钝"一些,简单一点,又哪里会有这么多不必要的烦恼与忧虑?

我常常遗憾人心如同一池春水,等闲也易起波澜。诚然,我们需要敏锐的洞察力,看问题的穿透力,但在生活中,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看淡一点,少些敏感,不仅是给自己减负,也是给社会增添一点亮色。

艺术大师刘海粟面对那么多的纷纷扰扰依然泰然处之,他说:“泰山从不因人们往它身上扔石块而动,相反石块扔得越多,山体就越大,任凭他去吧!”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也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是是非非,迟钝一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的故事一旦脱离了艺术作品而成为现实,就毫无美感可言。有时候或许正如歌中所唱的“做一个傻子多么好"——对一些生活上的细枝末节,对人情世故的纷纷扰扰,不妨浅尝辄止地认知,粗线条地思考。

细思之,“难得糊涂”不也就是一种“迟钝"的力量?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话题类材料作文。材料第一段引用《离骚》中的诗句“余独好修以为常”,指出屈原一生追求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气节和远大的政治理想,矢志不渝,并强调在日新月异、革新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每个人坚守。材料第二段阐述了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指出如何处理好革新与坚守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和认识坚守与革新的关系: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要在坚守的基础上革新,而革新是为了更好地坚守。

本次作文意在引导我们保持“钝感力”,面对生活中的不顺或者挫折,要保持有益的钝感力,要学会不计较、学会放下,坚韧、不屈、勇敢地迈过去;面对生活中的负面信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冷静理性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具体写作时,文章开头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钝感力,可以使你无视周遭的干扰,坚定执着地向前走,它是你成就无畏人生的护航者。主体部分重点分析钝感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毕淑敏曾说:“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而钝感力恰可以使你拥有一颗坚固的心,因为埋头苦干,周围的繁华不会改变你的本性,外部的灯红酒绿,也无法使你沉迷,至于名利之流,更无法干扰你。钝感使他们忽略了环境的艰苦恶劣,外界的千般诱惑,他们得以拥有优等的心,成就了自己的无畏人生,因为钝感,所以奋蹄疾步。最后总结全文,时代新征程,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之际,愿我们共扬钝感之帆,开拓无畏人生。

参考立意:

①有益钝感,助人生行稳致远。

②既要有钝感力,也要避免过度钝感。

③保持钝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感知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泛,但是我们写作者必须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切口、小角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要选择自己最乳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1/1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4高二下·海兴月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是“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使长久尘封在字典中的生僻字“龘”,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先民造字之初,通过观察和摹略身边的事物现象,捕捉物象的具体特点来呈现字义,并实现构形与字义的紧密结合。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是汉字构形的一个基本方略。汉字构形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比如,古汉字日、月、云的构形,是人抬头看到的样子;古汉字龟、瓜的构形,是人俯视看到的样子。

古汉字“人"字的构形,是一个侧身而立的人。那么,古人在造“人”字时,为什么没有选择正面站立的形象呢?因为正面站立的形象,显得特自信,有一种高调的感觉。选择侧面弓背的形象,显得谦恭有礼,是因为我们古人心存敬畏与谦卑。可见,我们常常可以从汉字构形中,体察民族文化心理。……

三叠字是由三个相同的部件组合而成的汉字,组合形式是“一上二下”,往往由“形”见“义"。三叠字含义常与数量有关,一般表数量多,例如“森”,表树多;“鑫”,表金多。也可表确数,例如“灥”,表三眼泉。还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状,例如“猋”,表狗奔跑的样子。

材料二:

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自王宁《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有删改)

材料三:

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层次的揭示和科学的阐释。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解释“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总是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下面以“示”的阐释为例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示"字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并不是由“二(上)”和“三垂"构成的,与“天垂象”毫无关系。“示"本是表示宗庙神主的象形字,“示”就是“主"。《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先公“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些“示”,都是时王祭祀的先公先王,也就是宗庙里供奉的代表诸位先祖的神主。《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说文》所收录的“主"室”“祐"等字,都是“示”的后起分化字,从这些后起字也可以推求“示"的原初含义。根据“示”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和上举相关字,可以肯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可见,从文字的演变进程能够推断其文字内涵。

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示"还表示“神事”之意,这为《说文》所有从“示"旁的字提供了分析依据。《说文》关于“示”和从“示"字的分析,是建立在古代祭祀礼仪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

(自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由于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所以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

B.《说文》收录的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象形字,它和《说文》“主”“室"祐”等字,都可以起到借助推求“示"的原初含义的作用。

C.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对其内涵进行科学的文化阐释,首先要揭示和分析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

D.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去解释“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是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体现了时代局限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文化的发展流变等因素,导致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所以许慎对“示"字的解释是不可取的。

B.材料二中提到,想要从汉字中阐释历史文化信息,往往“求之太过”而出现“无法验证的说法"而“不足取”,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

C.材料三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示"字的阐释,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

D.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材料三中对“汉字的文化阐释”定义的一项是()

A.由甲骨文字形可见,“目"字形体多为横向,眼珠之内瞳孔或有或无,至西周则变为明显的横目且无瞳孔。

B.《康熙字典》:“耻,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

C.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立身之本。

D.见:甲骨文为“一个站着或坐着的人和一只大眼睛"。

4.请你根据三叠字的组合特点,对“龘”进行文化阐释,并推断出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词中的“龙行龘龘"的寓意。

5.材料一对“人”字进行了文化阐释,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相关内容,说说该从哪些角度判断对“人"字的文化阐释的合理性?

【答案】1.C

2.A

3.C

4.①“龘”是三叠字,表示“龙"多的样子。其本义是龙腾飞的样子。

②表达一种气势磅礴、充满力量和威严的场景,寓意着中国人的精神腾飞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5.①通过考察“人”字的原初构形;

②结合“人"字的发展演变(它的相关字)过程;

③依据“人”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运用。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