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1页
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2页
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3页
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4页
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湖北省武汉市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武汉期中)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2017年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情况。1970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重放缓,反倒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称为“服务业革命"。因此,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材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根据对国内2000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引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材料三:

最近,“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体系以及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出“宁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起来,进而做损害外卖行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价值,流通实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2400万,维系着360多万家商户和60万外卖骑手的生计,三成骑手月收入5000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200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所以才出现用工荒。

B.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定的风险,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

C.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这都是市场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D.当前,物流外卖等服务业吸纳了普通动力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服务业革命已先行一步,中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有所借鉴。

B.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是必然的,不应人为阻挡。

C.美团能吸纳数百万骑手的原因之一是外卖骑手的从业门槛低,不需要专业技能。

D.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发展。

3.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

A.现代服务业将会吸纳更多的普通劳动力。

B.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C.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D.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提升。

4.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2022高一下·武汉期中)现代文阅读II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

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B.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

C.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D.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全部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C.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D.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8.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武汉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齐宣)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梁惠王上》)

[乙](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丙]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①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①唐、虞、三代: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B.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C.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这里就是《诗经》,《诗经》也叫《诗》《诗三百》,儒家经书之一。

B.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锱铢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

D.北海,古人认为天下有四个大海,北海居其一,指齐国北边的大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诸侯国多崇尚攻伐。秦楚魏齐等国皆务于合从连衡,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而这与孟子的主张背道而驰。

B.孟子的社会理想是美好的。孟子把其社会理想描述为: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齐宣王先听进劝谏后又悔而弃之。齐宣王好像谦恭,能听从孟子的劝谏,但最终没能采用孟子主张,也没有任用他。

D.齐宣王富有一定的同情心。通过对话可以看出,齐宣王很同情禽兽,但不大同情老百姓,不能分清轻重、长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14.“唐、虞、三代的德政”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进行概括。

(2022高一下·武汉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D.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16.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为何“泪如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17.(2022高一下·武汉期中)名篇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加之以师旅,;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登高见到千里江山美景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一下·武汉期中)语言文字运用I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汉族主要居住区域,围绕中原礼仪文化为中心,经历史演变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个性,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集中体现了我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煌煌文明,也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汉服的纹饰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如恋人互赠信物和新婚婚服上会采用鸳鸯的图样,叫“鸳鸯同心”“鸳鸯戏水"等;寿诞则采用龟、鹤的图样,叫“龟鹤齐龄”“松鹤长寿"鹤献蟠桃”等,取长寿的寓意。

汉服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如一坛封藏的美酒,古色古香回味悠长隽永;又如一本宏制的帛书,在一丝一线中延续中华民族不朽的文明。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依据不同的场合,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B.同时,选择不同的纹饰,会依据不同的场合

C.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D.因此,选择不同的纹饰,会依据不同的场合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22高一下·武汉期中)语言文字运用II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航天员叶光富展示了太空水球光学实验。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这项实验体现了三个物理现象。首先,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而在地面上,受重力影响,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其次,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凸透镜,当你站在它的两倍焦距以外,看到的就是一个倒立的实像。最后,_____________,气泡会待在水球中。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水滴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水球是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

B.水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

C.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是水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的

D.水球是水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收缩成的,这个球体接近完美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2022高一下·武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对中国留苏学生表达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殷切希望。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C

4.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材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5.①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②然后,阐述劳动力流向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③最后,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概括。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先讲观点还是事实,观点和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归纳文章的行文思路脉络。

1.A项“所以才出现用工荒”分析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新技术应用是造成工人转行当外卖员的原因,不是“用工荒”的原因;

C项“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分析错误,过度解读,原文只是说“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

D项“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分析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是将富士康员工的年龄与外卖骑手的年龄进行对比,得不出选项中所说的普遍结论。

故答案为:B。

2.D项“不能听任……"说法错误,材料二的观点是“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因此选项说的要干预市场,与材料二的观点不符。故答案为:D

3.C项“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有“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可见制造业要想招来人,就需要提高薪酬,给劳动者符合劳动力市场的价值,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会缩小。故答案为:C

4.本题要求分析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表达的侧重点,需要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展开比较分析。①材料一标题是“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文章先将“饿了么"的全职骑手的工资与富士康工人的工资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宁可选择当外卖骑手也不去制造业的原因是薪酬差距;然后将外卖骑手的年龄与富士康工人的年龄对比,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再以美国“服务业革命”为例进一步说明服务业革命影响了年轻人的择业观。

——材料一主要是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

②材料二先从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然后分析工人转行当外卖员的原因是“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材料二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5.本题要求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需要对材料三逐段概括分析:

①文章第一段由“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②第2-4段,先分析市场原理,“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接着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再分析市场原理,“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然后指出要解决工业生产用工荒,不能打限制外卖骑手工资和数量的主意,“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

③第5-6段,以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物流现象以及我们的相关数据,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答案】6.A

7.D

8.①情节上,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人物上,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侧面描写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③主题上,为后文体现“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做铺垫。“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

9.“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暮鼓”具有象征意义:①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②“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小说;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入手说明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如本题“静”是小说描写的环境特征和营造的整体氛围。

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B项“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理解错误,是对他们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

C项“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理解错误,更重要的是在“她”的眼里和感觉中,在路边站着用餐的母亲虽是暮年却仍辛勤劳作,坚韧不屈,有“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更像一位父亲。

D项“对自己保持全部的青春感颇为自信”理解错误,文章第一段“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显示“她”对年龄有一种担忧。

故答案为:A。

7.D项“是串联故事的线索"赏析错误,“暮鼓”没有贯穿小说始终,只出现在小说结尾部分,起点题作用;“暮鼓"在小说中有双重含义:既是指“会所里引人驻足”的庆典或者某场欢宴的鼓声,更是对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村老母亲奏响的坚强乐观的美好的生命鼓点。故答案为:D

8.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特定情节设计的好处。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①情节上:文章第四段“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可知,“她”开始看到这位母亲的时候,认为是一个老头;而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人了;结果,等到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前后的反差设置了悬念,使得情节起伏跌宕,造成了戏剧性的效果,情节的反转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②人物上:“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这是“男性化"外貌和行为,让人误以为是个老头,母亲的头发落满了灰尘,满脸皱纹,也大口吸烟,与在城市中生活的她完全不同,这些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工劳作、生存的艰辛。

③主题上:这位母亲不仅有着男性化的外貌特征,且从她拉着铁锨走路可知,她仍在劳动,与儿子一起在工地上吃简陋的饭菜,母子俩连吃根胡萝卜都是奢侈。“爸与妈”双重角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突出“暮年而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的主题。

9.本题要求分析小说标题的深刻意蕴,可以从标题的表面意开始,继而思考其深层意、比喻意、象征意等。①“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从文中来看,指的是小说结尾部分从会所传来的鼓声,“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因此这里的“暮鼓”更象征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

②从整个故事看,与“暮"相关的有“她”,有农民工的母亲,这位母亲“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年纪已经不小,还在工地上干活,和儿子这样的年轻小伙子一起吃工地上的伙食。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暮鼓”烘托了这一人物形象。

③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暮鼓"和农民工那里受到心灵的警醒与鼓舞。原来的她注重的是外表的年轻,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然而在看到农民工母亲之后,她的精神有所改变,“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她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奋进态度,“暮鼓"也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10.B

11.C

12.C

13.①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②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

14.①执政者富有同情之心,恩既及禽兽,又善推其所为;②明君在位要制民之产,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③修治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④不崇尚攻伐。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附参考译文】

[甲]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乙]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

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丙]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他通晓儒家治国之道以后,便去游说齐宣王,但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大梁,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见解迂阔而不切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军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齐宣王重用孙膑和田忌这类人,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此时,正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游说的那些国家都觉得(孟子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孟子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10.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这里的“序"和“述”都是动词,其后的“诗书"和“仲尼之意”都是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根据句子构成方式,“序诗书"和“述仲尼之意”都是动宾结构,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中间要断开,据此可排除CD;再看“作《孟子》七篇”,这里的“七篇”是《孟子》包含的内容,不能与“《孟子》"并列,中间不用断开,据此排除A。

故答案为:B

11.C项“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太学’一样”解说错误。庠序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太学是朝廷开设的,两者不一样。故答案为:C

12.C项“齐宣王先听劝谏后又悔而弃之"分析错误,齐宣王表面上虽并没有否定孟子的主张,但他真正想听取的还是攻伐性的“霸道”,并没有听进去孟子的“王道”,所以“先听劝谏”理解错误。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理解和翻译:①“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幼吾幼”,第一个“幼"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爱护;第二个“幼”作名词,是小孩的意思;“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②“之”,代词,这;“徒”,类;“东面”,脸朝东;“朝”,朝拜。

14.本题要求概括分析“唐、虞、三代的德政”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需要回归文本,逐一筛选,整合作答即可:

①根据第一则“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意思是: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德政”表现在执政者要富有同情之心,恩既及禽兽,又善推其所为。

②根据第二则“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要实现仁政,有两点要做到,一是要制民之产,这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是修治礼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根据第三则“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意思是:此时,正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游说的那些国家都觉得(孟子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当时诸侯国推崇的“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是孟子不认同的,所以“德政"还表现在不崇尚攻伐。

【答案】15.C

16.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及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15.C项“诗人直抒胸臆"赏析错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不能说“诗人直抒胸臆"。故答案为:C

16.本题要求分析颔联中采桑女为何“泪如雨”,可以结合上下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①首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颈联“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这两联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

——可知采桑女“泪如雨"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蚕细如蚁,尚未初眠;二是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

②尾联“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意思是: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二月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门外催里胥"说明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就“泪如雨”。据此可从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角度概括原因三。

17.【答案】(1)摄乎大国之间;因之以饥馑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上下句提示即可确定,关键字词“摄"饥馑”;(2)注意情境提示语“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确定,关键字“坼”“夜";(3)注意情境提示语“登高见到千里江山美景的两句”确定,关键字“澄"练”“簇"。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答案】18.C

19.D

20.把“围绕”改为“以"或者去掉“为”;句末补上“的服装"。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了9种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所以首先必须弄清这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用法、表达效果作用,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8.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括号内的内容与上文并非因果关系,应构成并列关系,以“同时”承接上文更恰当,据此可先排除AD;再根据“如恋人互赠信物和新婚婚服上会采用鸳鸯的图样"寿诞则采用龟、鹤的图样”,可知下文是按照场合再说图样纹饰的方式展开叙述的,故应先说“根据不同的场合”,再说“选择不同的纹饰”与下文衔接更有连贯性,再排除B。

故答案为:C。

19.本题首先注意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封藏的美酒比喻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汉服。再比对四个选项:A项,借代,“黄"苍”,颜色代本体,黄犬、苍鹰。

B项,借代,“丝竹"代音乐。

C项,夸张,“不盈尺”夸张。

D项,比喻,以玉壶中的冰心,比喻自己心。冰心在玉壶之中,比喻人坚守清廉正直品行。

故答案为:D。

20.本题修改病句,首先明确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应为“围绕……”或“以……为中心";二是成分残缺,句末缺少宾语中心语“的服装”,据此修改即可。

【答案】21.B

22.①气泡周围是水;②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③太空中浮力消失了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境补写的能力。语境补写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空缺处上下文语境,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其次表达成句时注意句子的语体风格,要保持与整段话一致。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21.本题注意括号前后语境,根据后文语境“而在地面上……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可知,括号中句子的主语应是“水滴”,据此即可排除CD,因为这两项的主语是“水球";再看,由分号可知,前后句子在内容方面相关,在句式上相近,后面说“水滴呈现为水滴形”,是说水滴的形态,那么分号前面也应该是说水滴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形态,而A说的是水滴形成水球的原因,故排除。

故答案为:B。

22.①处,结合前文语境“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两部分即中间和周围,水球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所以气泡周围是水,据此补写即可。②处,根据前文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应该呈现的是倒立的图像,据此补写即可。

③处,结合前文语境“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可知气泡会待在水球中是因为在太空中浮力消失了,据此补写即可。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多材料作文题。需要依次分析把握三则材料,从中把握审题立意的方向。

第一则材料提出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要求:抛弃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勇于发展自我、贡献家国。陈独秀的话语中“抛弃"勇敢”隐含着“敢"的“取”“舍”,直指“庸俗思想”,明确百年前青年所追求的生命意义所在。

第二则材料提出了青年毛泽东对新青年的期望:摆脱怯懦和寄望他人的思想,敢于挺身而出,承担家国使命。话语里以“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来指向“敢”的责任与勇气,也包含着区别于庸碌无为与明哲保身的思想。

第三则材料则概括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的期望。

三则材料的主体内容,为两位中国革命史上的伟人对新青年的寄托和期许,三段话里均含有两个层次:一是对于落后思想观念的摒弃,一是新青年个人的价值选择与人生期望。落后观念与新青年的价值选择形成对比,材料富有张力,给考生留有充分的思辨空间。

写作任务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作时,应针对“摒弃什么"和“干什么”展开思考。根据材料一陈独秀的话,可知我们应该摒弃的是平庸与世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摒弃的是个人的私利与荣华。“干什么”,首先可以针对材料三毛主席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指出为什么要干——因为祖国的青春是属于我们的,祖国的未来也将是我们的。由此,可展开思考——应当干什么,应当怎么干。应当干什么,可以针对材料一“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展开;“怎么干"的问题,可以针对材料二“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来写,突出敢于承担新使命,敢为人先,敢立潮头的精神。

参考立意:

①摒弃小我私利,争当报国先锋。

②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的,应当由我们去干。

③新时代,新青年,新境界。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1/1湖北省武汉市部分普通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下·武汉期中)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2017年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3万元,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更何况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26-30岁之间,35岁以下占近70%。富士康27万名员工中,30岁以下的员工占到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2012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情况。1970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重放缓,反倒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称为“服务业革命”。因此,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材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根据对国内2000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引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材料三:

最近,“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那种“给6500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体系以及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出“宁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起来,进而做损害外卖行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价值,流通实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2400万,维系着360多万家商户和60万外卖骑手的生计,三成骑手月收入5000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200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所以才出现用工荒。

B.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定的风险,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

C.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这都是市场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D.当前,物流外卖等服务业吸纳了普通动力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服务业革命已先行一步,中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有所借鉴。

B.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是必然的,不应人为阻挡。

C.美团能吸纳数百万骑手的原因之一是外卖骑手的从业门槛低,不需要专业技能。

D.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发展。

3.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

A.现代服务业将会吸纳更多的普通劳动力。

B.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C.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D.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提升。

4.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答案】1.B

2.D

3.C

4.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材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5.①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②然后,阐述劳动力流向体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③最后,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概括。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先讲观点还是事实,观点和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归纳文章的行文思路脉络。

1.A项“所以才出现用工荒”分析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