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龙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太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其为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观察儿童说话的过程,完全能够证明这个论断。儿童学说话从模仿开始,先是模仿得不很好——语音不很准,用字眼、造句子,有时候对,有时候不对,然后经过多次实践,语音越来越准,用字、造句越来越有把握,最后达到“习惯成然"的地步。习惯的特点就是不自觉。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语言是不自觉的。进了学校,学认字,学写字,学新词新语,起头是自觉的。但是最后仍然得由自觉变成不自觉,让这些东西成为自己的语文习惯的一部分,才能有实用价值。打乒乓球的时候不可能每一举手都测定一下角度的大小、腕力的强弱。同样,说话的时候也不可能每用一个字都想一下它的定义,每说一句话都想一下它的组成。有人问:写文章不是有“字斟句酌”之说吗?对,有这回事。可是仔细省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不是每字必“斟”,每句必“酌”;二、所谓“斟酌"也很少是有意识地进行字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觉这个字不合适,换那个字才合适,直觉地感觉这么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这里所说“直觉地”不是出于什么本能,而是已经养成的语文习惯在那里起作用。正因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习惯,所以一旦养成一种坏习惯,例如某一个字老念错,某一个字老写错,改起来也不容易,注意的时候就对,一不注意就又错了。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摘编自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1963年)

材料二:

为什么“多读"比“多写”更有效呢?其原因可能在于:写作次数本身不会增加学生的信息总量。写作相对来说更多属信息输出行为。在一次次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剪裁、组合等,其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学生“总体的信息数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量"影响不大。而多读就不同了:它能够显著丰富学生的生活表象,改变一个人的信息量、信息结构、知识状况,包括他们关于写作的语用知识、能力和技巧,还有关于读者、交流的知识,甚至人的精神或心智状况等等,一句话,写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策略等都有可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素。(一)内容,即作文素材。它首先来自于生活。真实的、虚构的,直接的、间接的,阅读的、观看的,自己的、社会的等等纷纭杂乱的“物象”,是文章内容的来源。(二)想法,即文章的中心或主题。它是由上述的“物象"而产生的“意念”,即作文“由物到意"的第一次转化。观点和想法的优劣高下,与人的精神、感悟、阅读状况有关。思维和表达可以教、练,人的独特体验、感悟和意念一般不大好教、练。作文的主题更多是一个人作为复杂的生命体的独立心理体验、经验、感悟的结果。阅读和思考是激发这些高质量“想法”产生的源动力。(三)表达,即对文章信息素材的组织结构能力、表达技巧、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等,这就是所谓“由意到言"的第二次转化。这是信息转化为文本的能力。它是作文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很显然,上述三个创制文章的基本要素,在阅读中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得以实现。阅读是一个吸收信息、积累素材、积学储能的输入性意义建构过程;而写作更多的是一种输出性意义建构行为。在信息量一定的情形下,反复频繁的写作一般不会有多少新的内容创生。可是,阅读就不同:

第一,阅读可以有效地触发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见解,提升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水平,这就使得他们作文的主题、观点、立意不断有新的提升。

第二,阅读在限定的情况下,能极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信息总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量。阅读的过程不仅仅获得各种对生活的间接信息,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间接的写作素材。读书可以使学生在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第一手话题知识的情形下,部分地解决“内容空洞”即“没东西可写"的问题。它是作文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阅读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表达技巧,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这是写作中“语汇知识、构思知识、文体知识、技巧策略”的直接来源。阅读可以习得语感(一种极有用的语言无意识)和文感(一种隐性的“文章图式"能力)的方式,形成潜在的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是在阅读过程中以一种“无意识”的语感形式形成的。

(摘编自荣维东《多读比多写更利于提高写作能力》,2016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语言是一种不自觉行为,随着后天继续接受教育,不自觉行为便演变成自己的语文习惯的一部分。

B.吟诗作对时,对个别字词的斟酌推敲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即利用直觉来感知这个字是否合适,那个词是否熨帖。

C.较频繁的写作训练,或许能让学生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有所提高,因为他们熟悉了对所有素材筛选、剪裁、组合的工作。

D.因为写作更多的是一种输出性意义建构行为,所以高强度的写作训练一般不会有多少新的内容创造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叔湘强调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使用语文是一种很复杂的技能。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人讲汉语,还是外国人讲英语,都是下意识的行为,不可能说想每一句都考虑语法和修辞。

C.高中写作课堂的所谓“训练”,大部分是写作的思维和表达范畴,而观点和想法的优劣属人的独特体验、感悟和意念范畴,这无法教。

D.在读写结合方面,荣维东对“阅读可以习得语感和文感”论断,可为当今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林希逸《答友人论学》)

B.昨夜江边春水生,朦瞳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C.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魏略·儒宗传·董遇传》)

D.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下面表格内容摘自王惠《寻找语文学科的公式和定理》,根据材料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创造思维主要作用于文本的写作,每一个文本写作的过程其实都是一个创造过程,此时的文本是写作者包含文化态度在内的语文素养的外化。

B.辩证思维体现在“我"介入文本并对文本评价中,这和材料二中荣维东认为阅读和思考是激发“我”产生高质量“想法"产生的源动力观点相悖。

C.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运用在文本阅读活动中,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探究、鉴赏,有效地触发学生对文本的各种想法和见解。

D.“我”介入文本,同时在写作的时候“创设"文化,实质上是多读后,影响了“我”的精神或心智状况等。

5.吕叔湘指出使用语文是一种“直觉地感觉”,而荣维东则提及“无意识”的语感,两人观点有一致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名人传

[日]中岛敦

“跟那位老师的技艺相比,你我的射术不过是儿戏”,师父的这句话,让纪昌的自尊心颇受打击。如果这话当真,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的目标,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弄清楚自己的技艺到底是不是儿戏,纪昌想着无论如何都要尽快去跟那位老师比一比,为此他只顾埋头赶路。

然而,在那里迎接意气风发的纪昌的人,却是一个目光如山羊般柔和,步履蹒跚的老爷爷。他的年龄大概已超过百岁,因为腰弯得厉害,走起路来,连白髯都拖到了地上。

想着对方或许耳聋,纪昌便提高嗓门,匆匆说明了来意。待他说完想让老人看看自己的射术如何之后,焦急的他等不及对方回复,就突然将背后的杨干麻筋弓握到了手上。随后,他将石碣箭搭在弦上,望向正从高空飞过的候鸟群,瞄准了目标。一箭离弦,顷刻之间,五只大鸟竟一齐从碧空之上坠向地面。

“不错啊。”老人露出安详的微笑,接着说道,“不过,这终究只是‘射之射’,看来好汉你还不知道‘不射之射’吧。"

纪昌听后怒上心头,这位苍老的隐士却径自将他带到两百步外的一处绝壁之上。只见脚下壁立千仞,好似屏风一般,而遥远的下方,一条溪流细如丝线,单是稍稍向下窥探一眼,就会立即让人头晕目眩。老人无所顾忌地走到从断崖伸向半空的一块危石上,转过头来对纪昌说:“怎么样?你能在这块石头上,让我再见识见识你刚才的射术吗?”

这种状况自然无法让纪昌退缩,他跟老人换了位置,踩到那块危石上的瞬间,石头还微微晃动起来。纪昌逼自己鼓起勇气,准备将箭搭上弓弦,而就在这时,悬崖边上的一块小石头正巧掉了下去。当纪昌的目光随那块石头向下坠落时,他不由自主地趴到石头上,双脚颤抖个不停,冷汗直流到了脚后跟。

老人见状笑了起来,他伸手扶纪昌走下危石,自己又站了上去,说道:“那我就让你看看什么叫‘射’吧。"

此刻的纪昌依然心跳不止,脸色苍白,但他马上意识到老人的话有些问题,赶忙问道:“但是您的弓呢?弓在何处?”

此时的老人正两手空空。

“弓?"老人笑了,“需要弓箭的不过是‘射之射’。所谓的‘不射之射’,既不需要乌漆弓,也不需要肃慎箭”。就在这时,他们头顶上方天空的极高处,一只老鹰正悠然地盘旋着。老人仰头望向那芝麻粒大小的鹰,片刻后,便将一支无形之箭搭上无形之弓,又将弓拉至满月一般后,猛地放开了箭,只见那高空中的老鹰连翅膀都没拍一下,就像块石头似的从空中落了下来。

纪昌战栗不已。

九年过后,当纪昌再次回到山下时,众人都惊讶于他脸上发生的变化。纪昌从前那副好强而剽悍的神情不知所终,他如今的容貌就像一个长着木偶脸的愚者,毫无表情。

邯郸城迎回了成为天下第一高手的纪昌,每个人都兴奋地盼望着,在不久的将来能亲眼见识见识他的绝技。

然而,纪昌全然没有要满足大家期待的意思。他甚至连弓都不再碰了。他上山前带.走的那张杨干麻筋弓也不知被扔到了何处。有人曾问过纪昌不再拿弓箭的原因,纪昌则无精打采地答道:“至为即无为,至言即去言,至射即为不射。"

各种各样的传闻被人们口口相传,比如,每晚三更过后,纪昌家的屋顶上,都会传来不知何人发出的弓弦声。据说,那是寄居在神射手纪昌体内的射术之神趁主人入睡时,离开他的身体,以便帮主人驱散妖魔,彻夜守护。此外,住在纪昌家附近的一位商人还说,某天夜里,他看见纪昌在自家上空乘着云,还罕见地手执着弓,正在跟古代的名射手后羿、养由基二人比试射术。还曾有盗贼坦白说,他在刚刚翻上纪昌家的围墙,准备潜入其中时,那寂静的家里就突然冲出一道杀气,正好打在他的额头上,让他不由自主地滚落到了墙外。此后,心怀邪念的家伙们都会从纪昌家周围的千米之外绕道而行,就连聪明的候鸟们也不再从他们家的上空飞过。

在漫天的盛名之中,神射手纪昌渐渐老去。一日,年老的纪昌应邀去朋友家做客,在那里,他看到一件器具。那确实是一件似曾相识的东西,但他怎么也想不起它的名字,更想不起它的用途。于是,纪昌去询问这家的主人,问这件东西叫什么,又有什么用处。主人听后,以为他只是在说笑,便装傻似的轻轻一笑,然而纪昌认真地又问了一遍。主人猜不出客人的心思,脸上再次浮现出模棱两可的笑容。等到纪昌第三次露出认真的神情,问出相同的问题时,主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惊愕的神色。他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客人的双眼,意识到纪昌确实没在开玩笑,也没有发疯,同时自己也并没有听错时,他惊慌地露出近似恐惧之色,结结巴巴地叫喊道:

“啊,夫子啊,古今无双的神射手夫子啊,您连弓都不认识了吗?啊,您连弓之名、弓之用途都忘记了吗?”

据说,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在邯郸城中,画家藏起了画笔,乐师扯断了琴弦,工匠则以手持规与矩为一种耻辱。

(六花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昌希望迎接自己的,是看上去更“意气风发"的人,不料却是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弯腰驼背的老人,这使纪昌略有失望。

B.纪昌遇到老人后,提高嗓门,急不可耐地卖弄自己的技艺,实际上内心对老人是否配得上教自己射术深表怀疑。

C.纪昌踩到危石的瞬间已顿感老人非等闲之辈,而老人展示自己的“不射之射”着实震惊了纪昌,他战栗不已,遂萌生退意。

D.有人曾问过纪昌不再拿弓箭的原因,纪昌的回复“至则无"虽背离了大众的期待,也反馈了他此时的生命哲学。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刻画人物形象善用对比,如纪昌的怒上心头和老人的安详,纪昌九年前后的“好强而剽悍”和“长着木偶脸"等。

B.写纪昌试射绝壁时,文本综合运用夸张、比喻和对比的修辞,这些言语形式与纪昌此时镇定心态较为契合。

C.写老者“不射之射”时,老者明明手里没有弓箭,文章却以有弓箭的连贯动作描述之,绘声绘色。

D.“各种各样的传闻"这一段叙事不仅为纪昌射技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也契合了纪昌“不射之射”的哲学内涵。

8.文章末尾“纪昌问弓"一段,主宾双方三次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9.阅读完本文后,同学们认为,纪昌秉持所谓“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倒也罢了,毕竟射箭实用意义不大,但邯郸城中画家藏笔、乐师绝弦、工匠耻规却十分影响生计,甚至波及整个城市百业的运转。你对纪昌老年的哲学观怎么看待,请以“‘矛盾’的纪昌哲学"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小组内交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0.材料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察邻国之政A无如B寡人之用心者C邻国D之民E不加少F寡人之民G不加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假设、如果,与《陈涉世家》中“苟富贵,勿相忘”的“苟"词义相同。

B.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与《劝学》“风雨兴焉”的“焉"意思相同。

C.胜,尽、完,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的“胜"词义相同。

D.鸡豚,即古时农家所养禽畜,与《游山西村》中“丰年留客足鸡豚”是同样事物。

1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设譬讽刺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面对哀鸿遍野,统治者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跟拿刀杀人却怪罪兵器没什么不同。

D.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就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两则材料中孟子分别提出哪些主张?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登岳阳楼

[南宋]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诗无迁客骚人衰颓的伤感,反倒有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对美的不懈追求。

B.萧诗尾联化用王之涣的“更上一层楼”,表明他高瞻远瞩去发现奇绝之景。

C.杜诗借“昔"与“今”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D.在老病而唯有孤舟的情况下,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让杜甫感到很孤独。

16.两首诗皆雄浑博大,不独洞庭,物境心境,两相谐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4)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____,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咏而归。”(《论语·先进》)

(5)____,背西风,____。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6)念往昔,____,____,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7)____,____。____,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文创造了一种融线性与非线性于一体的句法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语言“言不尽意"的困境。这源于中国文化最古老的智慧——汉字从一开始就是非线性的。“戏接着往下走,小菲纵身一跳,从舞台上跳到台下,身轻如燕。”整个事件是一个连贯的动作,中文却在线性表达“从舞台上跳到台下"的前后,用了两个四字格“纵身一跳”和“身轻如燕”,极富想象地描写了动作的形态和神态。整个四字格是名词性的意象,在我们的眼前如电影镜头的定格,栩栩如生。全句骈散相衔,长短呼应,鱼贯而出,节奏明快。

语言的重要,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表意功能。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语言的线性形式,对于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既是便利,又是阻碍。线性的形式,将丰富的意义扁平化,单向度化,而意义本身却不完全是线性的,说话的深意更在非线性处。语言让意义澄明,但澄明的代价是意义在语言形式的束缚下走样,甚至异化。也就是说,“辞”越修,离“诚"越远。要让语言发挥最佳的表意功能,就要平衡线性之言和非线性之意的矛盾。

中文找到了平衡言意矛盾最好的方法,即言简意赅。亦即限制语言的线性形式,让它为非线性的联想打开大门。不单靠语言形式去表达和理解,而是巧借语言形式去深度融入情境,体验全部意涵。“单靠”和“巧借"的区别在于,前者用线性逻辑“框死了”意义,而后者“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它明白许多意义不可条理,因此它更重视语言和情境的交融,给表达和理解更大的、超语言的空间。在“巧借”的意义上,语言只是理解的一块“跳板"。中文要做的就是让人借助跳板,纵身一跃,融入情境,在丰富的联想中感悟。所以中文充满了弹性。中文是不是因此不精确了?恰恰相反,情境中的感悟是最真切的理解。

18.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里面的天气那是——刚刚晴空万里,碧蓝如洗,突然一下子就移过来一堆云,顷刻暴雨连连;暴雨铺展了没一会儿,__________,像自来水龙头一下子拧紧了似的;还没回过神来,云层像变戏法似的突然散尽,晴空万里;再等几分钟,又再来一次乌云沉沉,倾盆大雨,然后雨水再一次戛然而止,天空做梦似的晴了,阳光再一次普照万物……

A.瞬间就不下了B.瞬间打住C.突然停了D.就渐渐打住了

19.依据上文第二段内容,下列句子体现“说话的深意更在非线性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漫天雪花落下,像舞台落幕一样落下。

B.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他常常在黄昏的时候拉。

C.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

D.我的人生就像一条午夜航船,遮掩在茫茫夜色里。

20.生活中有许多成语符合“巧借"的原则,请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表格中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成语普通的说法

金榜题名考试录取

披星戴月早出晚归

六、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形形色色的宣传,有人认为,既需要打开感性的窗口,也需要保留理性的入口。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B,应为多半是利用直觉:C,所有素材,误;D,忽略“在信息量一定的情形下”。

2.答案:C

解析:这无法教,误。

3.答案:D

解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论证。

4.答案:B

解析:观点相悖,误。

5.答案:①两人观点在概念表述上一致,都强调一种感觉,吕强调使用语文是不自觉、直觉地感觉,荣强调语感和文感;

②两人观点在能力培养上一致,都强调实践,吕强调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养成语文的使用,荣指出阅读形成潜在的写作能力;

③两人观点在效果分析方面一致,都认为向好,吕认为多次实践后使用语文会越来越有把握,荣认为多阅读能提升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解析:①结合“习惯的特点就是不自觉……多半是直觉地感觉这个字不合适,换那个字才合适,直觉地感觉这么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阅读可以习得语感(一种极有用的语言无意识)和文感(一种隐性的‘文章图式’能力)的方式,形成潜在的写作能力”可知,两人观点在概念表述上一致,都强调一种感觉,吕强调使用语文是不自觉、直觉地感觉,荣强调语感和文感。②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观察儿童说话的过程,完全能够证明这个论断。儿童学说话从模仿开始……"很显然,上述三个创制文章的基本要素,在阅读中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得以实现”可知,两人观点在能力培养上一致,都强调实践,吕强调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养成语文的使用,荣指出阅读形成潜在的写作能力。③结合“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阅读可以有效地触发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见解,提升他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水平,这就使得他们作文的主题、观点、立意不断有新的提升”可知,两人观点在效果分析方面一致,都认为向好,吕认为多次实践后使用语文会越来越有把握,荣认为多阅读能提升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6.答案:C

解析:遂萌生退意,误。

7.答案:B

解析:此时镇定心态,误。

8.答案:①第一次,纪昌望弓顿觉似曾相识,但难以回忆;主人认为他在说笑,便付之一笑。

②第二次,纪昌认真再问:主人不得其解,又付之一笑。

③第三次,纪昌认真三问:主人惊愕恐惧,结巴并叫喊。[

解析:结合“一日,年老的纪昌应邀去朋友家做客,在那里,他看到一件器具。那确实是一件似曾相识的东西,但他怎么也想不起它的名字,更想不起它的用途。于是,纪昌去询问这家的主人,问这件东西叫什么,又有什么用处。主人听后,以为他只是在说笑,便装傻似的轻轻一笑"可知,第一次,纪昌望弓顿觉似曾相识,但难以回忆;主人认为他在说笑,便付之一笑。②结合“然而纪昌认真地又问了一遍。主人猜不出客人的心思,脸上再次浮现出模棱两可的笑容”可知,第二次,纪昌认真再问:主人不得其解,又付之一笑。③结合“等到纪昌第三次露出认真的神情,问出相同的问题时,主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惊愕的神色。他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客人的双眼,意识到纪昌确实没在开玩笑,也没有发疯,同时自己也并没有听错时,他惊慌地露出近似恐惧之色,结结巴巴地叫喊道"可知,第三次,纪昌认真三问:主人惊愕恐惧,结巴并叫喊。

9.答案:①现实中需要自尊自强,争强好胜,而纪昌哲学引导人们清心寡欲,无精打采。

②现实中需要发展目标,竞争技能,而纪昌哲学引导人们放弃目标,自废武功。

③现实中崇拜英雄豪杰,树立品格,而纪昌哲学引导人们迷信鬼神,自暴自弃。

④现实中以艰苦奋斗、劳动干事为荣,而纪昌哲学引导人们好逸恶劳。

⑤现实中需要榜样与模范带动,而纪昌哲学消费大众期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10.答案:ACF

解析:原文: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11.答案:B

解析:原文的“焉”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12.答案:B

解析:既无讽刺,也无所谓“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13.答案:(1)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解析:(1)“救死”,摆脱死亡;“赡”,足;“奚暇”,哪里还顾得上;“治”,讲求;(2)“谨”,慎重办理;“悌”,敬爱兄长;“申”,告诫,反复说;“颁”,同“斑”,花白;“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

14.答案:①材料一主张人口可持续,让百姓无论收成如何,都能维持一家人基本生计。

②材料二主张生产可持续,让农林牧副渔业可周期生产,并大兴文教。

解析:材料一中孟子说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材料一主张人口可持续,让百姓无论收成如何,都能维持一家人基本生计;材料二中孟子说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材料二主张生产可持续,让农林牧副渔业可周期生产,并大兴文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然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见不了县级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材料二:

梁惠王说:“我治理魏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蟹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村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城不看、冻不看,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15.答案:D

解析: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误。

16.答案:①萧诗描写飞鹭远山,杜诗着笔日夜天地,都不止步于洞庭湖本身。

②萧诗追忆漂泊岁月,游览兴致盎然;杜诗心系江山安危,感慨老病孤苦。

③都借景抒情,浑然一体。

解析:“雄浑博大,不独洞庭,物境心境,两相谐也”的意思是,诗歌雄浑博大的不仅仅是洞庭湖,还有作者的心境。理解了以上意思,从洞庭湖的浩大气势和作者博大的内心两个角度分析即可。萧诗:颈联写游洞庭。“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翩飞的白鹭激起了诗的灵感,又见青山隐现在天的尽头。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诗人不由得兴致勃勃。联上句说“犹嫌未奇绝”,意犹未足;下句说“更上岳阳楼”,干脆弃舟登岸,他要高瞻远瞩,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去发现“奇绝”的景色。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游览洞庭湖的喜悦心情。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可见作者眼前之景浩瀚无际,雄浑壮阔。但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混乱与孤独之中,作者仍然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即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