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台州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应该起步于对数的认识和记数方法的形成。在古代中国,数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年代,古人已经有了数的概念,其对应的时期应该在文明产生之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考古依据,以此确定其具体年代。在目前已知的古代遗存当中,半坡遗址一些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很可能与数字有关,但那也只是今天人们的一种猜测。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数字的具体记录,包括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是三万。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记数法——十进位值制。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的发明,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与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方法相应的是,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算筹作工具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算筹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的小圆竹棍。古人在用算筹表示1-9九个数字时,有纵横两种摆法,为减少算筹使用,其中5-9这四个数字则以上方摆一个纵横相反的算筹代替五个算筹。0这个数字则以空位表示。再用它们依据纵横相间的方式组合表示一个数:在个位、百位、万位、百万位等摆纵式,在十位、千位、十万位、千万位等摆横式。在明确了算筹的摆放方法之后,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利用算筹进行加减乘除、开平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了。
后来在筹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珠算。珠算明代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取代了筹算。筹算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痕迹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筹划”“统筹"等词语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历史上筹算的影子。珠算较筹算更为快捷方便,因而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快捷的计算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国外曾有人把算盘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方法、以算筹作工具的数字计算方法,这些是先秦时期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则要等到汉朝,是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为标志的。《九章算术》的确切作者已很难考,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它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内容多,题材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之后,进入三国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古代数学发展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九章算术》虽然重要,但《九章算术》是以问题集的形式编写成书的。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它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中间的解答过程却被忽略了。刘徽的注正是针对《九章算术》的这一不足,对寓于全书的各种算法中的数学理论作详尽阐释。他的阐释精辟严谨,影响深远。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在世界数学史上,《几何原本》是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的典范,《九章算术》则是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的代表,如同《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徽的注不但弥补了《九章算术》缺乏中间环节的不足,对原书的方法、所涉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释和推导,更有许多自己的发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半周半径相乘”,半径是直线,理论上可以准确测得,这样,要求得准确的圆面积,就得知道准确的圆周长,但圆周是曲线,无法直接测量,于是人们用圆内接六边形周长来代替圆周,可是这样又带来了误差。那么,如何才能化曲为直呢?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多边形的周长就会无限逼近圆周长,这时就可以用多边形周长代替圆周长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刘徽提出的这种方法就是“割圆术”。
刘徽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用割圆术具体推算了圆周率π值。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令其边数逐次加倍,相继算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九十六边形每边的长,还求出了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这相当于求得π=3.141024.他在实际计算中,采用的是π=3.14.非但如此,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π=3.1416.
(摘编自《科学史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明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已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具体时间。
B.虽然明代时期普及的珠算取代了筹算,但后世日常词语中仍可看到筹算的旧痕。
C.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算盘的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D.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算筹,汉朝刘徽作注《九章算术》,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录。
B.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C.《几何原本》属于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而《九章算术》属于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
D.《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大发展。
3.下列四种算筹摆法,表示1861这个数字的一项是()
A.B.C.D.
4.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说明。
5.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2.B
3.B4.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
②内容多: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
③题材广: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5.①大胆质疑: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
②小心求证:根据“化曲为直”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错误。由原文“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可知,刘徽生活在三国时期,真正立了起来的是《九章算术》,并非数学史。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错误。筹算、珠算都是计算方法,从筹算到珠算,只是计算方法的发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原文:个位、百位摆纵式,十位、千位摆横式,且纵横相反的算筹在上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集秦汉数学之大成:由“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可知,在《算数书》《周髀算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多人整理,最终成书。
②内容多:由“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可知,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
③题材广:由“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可知,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
④对后世影响深远:由“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大胆质疑:结合“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可知,不盲从一般人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发现这只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以此计算出的“并非真正的圆面积"。
②小心求证:结合“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可知,根据“化曲为直”无限接近的原理,提出“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设想,加以艰苦计算验证,使圆周率数值更精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穆斯林的葬礼(节选)
霍达
她胜利了。邮递员高叫着:“韩新月的信!”把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来了,是爸爸抢先撕开来看的,读着上面简短的公文式的字句,他激动得嘴唇都在颤抖。在一旁洗耳恭听的姑妈撩起围裙擦着眼角的泪花。哥哥把通知书接过去,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几遍,才郑重地还给新月:“你算是行了!"而妈妈则只是不动声色地“噢”了一声,那声音真是耐人寻味。
整个暑假,新月几乎都在准备自己的远行。姑妈为她拆洗了被褥,改做了秋冬的衣裳。她自己到东安市场新买了一条素花条床单,一只白色补花枕套,还有一双新皮鞋,用的是哥哥给她的钱,她不能辜负哥哥的好意。妈妈递给她十五块钱,是开学第一个月的饭费和零用,而爸爸却又如数另外给了她一份,还嘱咐她说:“这,就别叫你妈知道了!"那表情,尽管极力装得轻松,却也显得严峻而神秘,仿佛他在背着妈妈做一件坏事,使新月感到纳闷儿。她本想拒绝接受这额外的“私房”钱,可是,爸爸那一双慈祥而忧伤的眼睛看着她,她就什么也不敢说了。
她把自己的衣服、书籍、文具装进皮箱,阖上又打开,打开又阖上,反反复复,生怕遗漏了什么必需的东西。
“你呀,恨不能把整个西厢房都搬了去!"妈妈有一次闲着没事儿,踱进女儿的房里,瞅着她收拾东西。“连这也带走?”妈妈问。她看见新月正在把那张镶在小镜框里的照片往皮箱里装。
其实,新月的想法很难说清楚。妈妈在照片上是慈祥而温柔的,和她亲密无间,而不像在生活中那么难以捉摸。她希望妈妈的形象永远像照片中那样,带在身边,她觉得亲切。但妈妈显然不希望她把照片带走。“那就……给您留下吧?"她犹豫地把镜框又从箱子里拿出来,看看妈妈。
“甭给我,我没地方搁,”妈妈却淡淡地说,转过身去,踱出女儿的卧室,到了西厢房门口,又叹了口气,“这么大岁数,连镜子都懒得照喽,还瞅年轻时候的相片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向新月做解释。
解释!生活中需要这么多解释吗?母女之间还用得着什么解释吗?而妈妈和她却常常需要互相解释来解释去,很少可以直率地交谈,好像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相处,惟恐被对方误解,而结果却只能加深那一层无形的隔膜。妈妈那不加掩饰流露出来的感情和冷静下来之后的解释简直判若两人,那种漠然的、无可奈何的神态是掩饰不住的,使新月困惑,不安。她听着妈妈远去的脚步声,手里还拿着那张照片,不知如何是好。想了想,只好又重新把镜框放在原来的地方,一切照旧吧,她就要走了。
现在,这一天终于到了,她该走了!
哥哥闷声不响地走进来,把她的行李提到院子里,捆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新月走出西厢房,院子里铺满阳光,微风吹拂着海棠树,沙沙作响。爸爸已经上班去了,走之前只对新月说了句:“我放心了,你好自珍重吧!”而妈妈,这会儿却还在上房卧室里,没露面儿。她不打算也对女儿说一句什么吗?
“妈,我走了。"新月走到上房廊下,朝着里面说。
“走吧,走吧,早晚有这么一天……”妈妈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真像打发女儿出嫁似的那么不大情愿而又无可奈何。
新月的脸上又蒙上了一层阴云。她默默地站了片刻,妈妈没有出来,她也不好再进去了,就转过身来,跟着哥哥朝外面走去。
姑妈把她送出了院门,又跟着走到胡同口,看着兄妹俩上了大街,她还站在那儿,朝这边望着。
北京大学的南大门赫然出现在马路北面,彩旗招展,人群涌动,像盛大的庙会一样热闹。北京的新生都是自己来的,带着沉甸甸的行囊,挂着兴奋的笑容,互相询问着,招呼着。一些人在帮助他们拿行李,分不清哪些是来送亲人上学的,哪些是接待新生的。
一排长长的条案前,挤满了签到的新生。
“同学,请签到!你是哪个系的?"
“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新月郑重地回答,新来的人总怕出了什么差错。
“噢?是我们班的?"她低头签到的时候,听到有人在身后用英语说。
她好奇地回过头来,说话的是一位个子高高的青年,显然是她所见到的第一个新同学了。她于是也用英语问:“你也是英语专业的?”
“是的,"他回答,伸手去提新月的行李,“来,我帮你拿东西,我们班女生宿舍在二十七斋。”
他们从签到处一直往东走。他一边走着,一边用英语问她:“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韩新月。”她也依然用英语回答。
“噢,韩新月……"
“你呢?”
“我?我姓楚,楚雁潮。"他介绍自己时似乎有些不大自然。
这使新月觉得有些奇怪,她不觉侧过脸打量了一眼这个楚雁潮。这是个很朴素的青年,穿一条灰咔叽布长裤,白衬衣,面孔显得文质彬彬,戴一副玳瑁边眼镜。新月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男同学在别人问起他的名字时竟然会显得有些羞涩,你刚才不是先问我的吗?
楚雁潮显得有些尴尬,红着脸说:“我……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
啊!新月太难为情了,刚才一路上她都把楚雁潮当成了新同学,哪儿想到他是自己的老师?
“韩新月同学,这没什么,"他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其实我也是才毕业一年的学生,你叫我老师,我还不大习惯呢,我倒是希望班上的同学把我看成你们当中的一员,你们的同学。”
(有删改)
6.关于文中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录取通知书是“简短的公文式的”,但爸爸“激动得嘴唇都在颤抖”,两者形成对比,传神细节中突显人物心理。
B.姑妈“在一旁洗耳恭听”,流露出对韩新月升学一事的关心;“撩起围裙擦着眼角的泪花”,以细微动作写出姑妈的喜悦。
C.哥哥话语不多,“你算是行了"是对妹妹才华和努力的肯定,而“算是”意为“大体上还过得去”,委婉提醒妹妹不能骄傲。
D.围绕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反应,作者“贴着人物写”,将人物放在群体之中塑造,彼此相互映衬又形成整体,形象鲜明。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私房钱里另给一份零花钱,表情还“极力装得轻松”,细腻写出爸爸对新月的疼爱。
B.准备行装时“阖上又打开,打开又阖上”的反复动作,暴露韩新月性格上的犹豫不决。
C.“西厢房"上房卧室”“胡同口"等,交代人物活动空间细致准确,富有地方特色。
D.“铺满阳光”“微风吹拂"沙沙作响”的景物描写,其实也是韩新月内心愉悦的写照。
8.围绕要不要带照片,韩新月和妈妈各有复杂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学校文学社以“匠心才是最打动人的"为主题,举行有关《穆斯林的葬礼》小说创作的讨论会,邀请你就楚雁潮出场片段作读书分享。请写下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6.C7.B
8.韩新月:①期待:照片上妈妈与她亲密无间,带上照片能重温这份亲切;②困惑:生活中妈妈神情漠然难以捉摸,有一层无形隔膜。
韩新月妈妈:①抵触:内心不愿意韩新月带走她的照片;②疏远:故意在走出房间后以自言自语来解释,不当面抚慰韩新月。
9.①情节设置上,从报到时“分不清哪些是来送亲人上学的,哪些是接待新生的”开始,为韩新月对楚雁潮身份的误会埋下多处伏笔,篇幅虽短却起伏变化,前后照应。
②叙述技巧上,交错运用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故事叙述中融入人物情感,真实自然。
③人物塑造上,从韩新月的角度来观察,楚雁潮“不大自然"有些尴尬”的神情描写和两次先略后详。的外貌描写,符合初次见面时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C.“委婉提醒妹妹不能骄傲"错误,“算是”在这里是“经过相当长时间后愿望终于实现"的意思。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暴露韩新月性格上的犹豫不决”错误。不是犹豫不决,而是非常细心慎重,生怕遗漏了什么必需的东西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
韩新月:
①期待:“妈妈在照片上是慈祥而温柔的,和她亲密无间"她希望妈妈的形象永远像照片中那样,带在身边,她觉得亲切”,照片上妈妈与她亲密无间,带上照片能重温这份亲切;
②困惑:“不像在生活中那么难以捉摸"那种漠然的、无可奈何的神态是掩饰不住的”,生活中妈妈神情漠然难以捉摸,有一层无形隔膜。
韩新月妈妈:
①抵触:妈妈问“连这也带走”,“妈妈显然不希望她把照片带走”,内心不愿意韩新月带走她的照片;
②疏远:妈妈走出去,叹了口气说“这么大岁数,连镜子都懒得照喽,还瞅年轻时候的相片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向新月做解释,妈妈故意在走出房间后以自言自语来解释,可见与女儿的疏远,不当面抚慰韩新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情节设置上,韩新月对楚雁潮身份的误会埋下多处伏笔,如报到时“分不清哪些是来送亲人上学的,哪些是接待新生的”,人多杂乱,用英语问话,“他介绍自己时似乎有些不大自然”,后来才知道误认为楚雁潮也是新生,篇幅虽短却起伏变化,前后照应。
②叙述技巧上,交错运用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如“她好奇地回过头来”“她不觉侧过脸打量了一眼这个楚雁潮"我?我姓楚,楚雁潮”,不同叙述视角之间切换自然,故事叙述中融入人物情感,真实自然。
③人物塑造上,从韩新月的角度来观察,“他介绍自己时似乎有些不大自然"楚雁潮显得有些尴尬,红着脸”,楚雁潮介绍自己时的神情描写“不大自然"有些尴尬”,对楚雁潮的外貌描写,先是“说话的是一位个子高高的青年"简略,后来新月觉得有些奇怪,再进行详细的外貌描写,符合初次见面时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节选自《兰亭集序》)
材料二: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阉A之乱B缙绅C而能D不易E其志者F四海G之大H有几人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指自然规律,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中的“化”词义不同。
B.颜色,指脸色,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中的“颜色”词义相同。
C.逡巡,指迟疑不决,与《过秦论》“逡巡而不敢进"中的“逡巡”词义相同。
D.明,指表明、显示,与《师说》“吾未见其明也"中的“明”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处世取舍不同,表现就不同,但留恋美好事物的心情是一样的,人生短暂盛事不再的感慨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情。
B.五人慷慨从容,谈笑而死,正面显示了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大阉畏惧正义,投缳道路,侧面肯定了五人献身的意义。
C.高官显贵或逃走或疯狂,不能被人容纳,而五人出身低微却能激昂大义,让豪杰扼腕惋惜,他们比蓼洲周公还要荣耀。
D.假如五人保全性命,那么将像奴隶一样被人使唤,反面设想中进一步突出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价值,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4.两则材料都谈到死生“大”,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FH
11.A12.C
13.(1)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的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
(2)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较这五个人的死,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14.①《兰》文:强调死生是大事情,要慎重务实不能无为等同。②《五》文:强调死生有大意义,要谋求对国家对社会的生命价值。③《兰》文体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五》文提倡一种崇高的价值观。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大阉之乱”为主谓结构,做句子的状语,单独断开,应该在B处断开;
“能不易其志者"作“缙绅”的定语,这是定语后置句,应该在F处断开;
“四海之大"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应该在H处断开;
故选BF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二者词义相同,都指自然规律。句意: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B.正确。句意:脸色一点也没改变。/面容憔悴。
C.正确。句意: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D.正确。表明,显示;/高明,明智。句意: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他们比蓼洲周公还要荣耀”错误,文中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两类情况,并未对比。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及”,等到;“之”,求得;“迁”,变化;“系”,连接。
(2)“人”,人格;“行”,行为;“视”,比较;“何如”,怎么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兰》文:根据“死生亦大矣"可知,作者强调死生是大事情,生与死的不同就在于活着就应该有所为。
②《五》文:根据“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可知,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强调个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③《兰》文体现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调在有生之年要有所作为;《五》文侧重强调人的价值观,应有家国情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材料二: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责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隐居士
谢逸①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②,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③节独苦,只有庞公④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后隐居乡间。②青眼:正眼相看,意为对人重视。③襄阳耆旧:泛指襄阳隐士。④庞公:即东汉庞德公,居襄阳岘山,足不入州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择清幽而居,可见已无封侯之图,开篇隐含对隐居士绝意仕进的赞颂。
B.本诗数量词有表现力,如“几千卷”言藏书之富,“三十秋"言治学之勤。
C.虽然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多汲汲于功名富贵,隐居士并不欣赏。
D.全诗多方面展现了隐居士风采,巧用典故,融议论又寄感慨,直接而贴切。
16.有评论家认为,尾联中“苦”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与襄阳高士不同,庞德公孤志清行归隐山林,苦守处士节操;②与四海世人不同,隐居士不慕功名高卧茅庵,苦守高洁襟怀;③诗人与隐居士声气相通,自励苦守清操品格。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接"错误,用典含蓄,如尾联委婉表达对庞德公超俗节操是真隐士的赞颂。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拿襄阳耆旧来相比,别人借隐居之名,以猎取名望,为延誉出山作准备。结合注释可知,庞公是庞德公,后汉隐士,尾联中“庞公不入州”表明庞公清操自励,始终不入州门,有着崇高的品格和声望。“苦"指苦守处士节操。
②作者运用庞公不入州门的典故,赞扬庞公清操自励,旨在借此歌颂隐居士如同庞公,是真正的隐士,苦守高洁襟怀。
③写庞公正是以古喻今,衬托隐居士孤高独行的风格,并以此自励,诗人与隐居士声气相通,苦守清操品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鸟兽都难以逾越来侧面衬托蜀道高峻雄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述:祖母如果没有李密,“______”,所以向晋武帝提出了“______”的请求。
(3)在玩诗歌飞花令游戏时,甲说第一字带“花"诗句如“______”,乙接“落花时节又逢君”,丙再接第三字带“花”诗句如“______"。
【答案】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②.猿猱欲度愁攀援③.无以终余年④.愿乞终养⑤.花径不曾缘客扫(花开堪折直须折/花间一壶酒)⑥.柳暗花明又一村(月照花林皆似霰/感时花溅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鹤、猿猱、攀、缘、壶、霰、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以说,与光有关的新技术,既为尖端科技作出了贡献,①。比如上世纪80年代,风云气象卫星从太空“看”地球,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显著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再以航天遥感为例,卫星等航天器通过多种半导体器件,能够实现光谱成像。②,是指在获取目标空间几何信息的同时,获取宽波段范围内目标光谱特性曲线的多维成像技术。它可同时采集目标的几何、辐射及光谱信息,通过目标的光谱曲线,像识别指纹一样辨析目标。根据采集的数据,我们可以监测生态环境、土壤污染、各类灾害情况。
还有一些科学前沿问题,比如光的“克星"——宇宙黑洞。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随着黑洞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人们发现,光进入黑洞后会被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仅是科幻作品里的情形,更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课题。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广泛经过合作,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观测到黑洞边缘吸积和喷流形成的黑洞口图像,并被拍成照片。这是人类认识黑洞的第一步,关于光与黑洞的关系,还需要继续探索。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也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②所谓光谱成像技术
19.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经过广泛合作,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观测到黑洞边缘吸积和喷流形成的黑洞口图像,并将其拍成照片。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①此处是段首总括句,说的是与光有关的新技术的贡献,下文“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显著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应填:也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②前面提到“光谱成像”,后文“是指……”是对这一技术概念的解说,应填:所谓光谱成像技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广泛经过合作"中“广泛”做定语修饰“合作”,改为“经过广泛合作”;
二是成分残缺,“利用……"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后面加上“技术”;
三是结构混乱,“并被拍成照片"说的是“图像”,而前句主语是“科学家”,此处偷换主语,可改为“并将其拍成照片”。
修改为: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经过广泛合作,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观测到黑洞边缘吸积和喷流形成的黑洞口图像,并将其拍成照片。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骨气,简而言之,是指人的骨子里的正气和坚韧。文人骨气不仅是一种人格气节,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文化品质。可以说,文人的骨气,是灵魂的硬骨头。
在这方面,文天祥是一个值得称颂的例子。他常常因政治上的直言不讳,得罪权贵,遭到小人迫害。十数年内,文天祥宦海沉浮,始终不受重用。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抵抗元军,后寡不敌众,兵败被俘。他开始吞服毒药,他开始绝食明志,然而都未能如愿。于是,一波又一波的劝降开始了。留梦炎来了,文天祥①,厉声呵斥:“你这卖国、卖祖、卖身的小人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宋朝皇帝来了,“宋已亡,你的责任已尽。”文天祥②,长跪不起。忽必烈来了,许诺只要归顺立马便可高官厚禄,文天祥③,严词拒绝。终于,文天祥成了最后一个为南宋送终的人,甚至连皇帝都投降了,大臣们都投降了,文天祥却决不投降。整个汉民族大船在历史浩劫的大浪中遇险,一个美男子挺身站在飘摇的船头,任浪打风吹,艰难前行,直到最后与这条船一起倾覆。他的《过零丁洋》流淌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的《正气歌》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秦腔》)
B.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风景谈》)
C.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宇宙的边疆》)
D.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茶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文天祥是最后一个为南宋送终的人,别人都投降了,他却决不投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20.①怒火中烧②痛哭流涕③不为所动
21.A22.①改句“是”只表客观陈述,而原句“成了"有被动意味,更能体现文天祥坚韧的文人骨气。
②原句强调皇帝大臣身份,相比“别人”的泛指,更能突出文天祥文人骨气的可贵。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厉声呵斥"表明文天祥的愤怒,可用:怒火中烧。怒火中烧:形容心中怀着极大的愤怒。
②面对“宋已亡”的局面,文天祥极度伤心,可用:痛哭流涕。痛哭流涕:形容伤心到极点。
③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毫不动摇,可用:不为所动。不为所动:指不受外力影响而变动,引申为不管别人说什么或者怎么诱惑你,都能坚持自己的初衷和原则,立场坚定。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为比喻,把“文人的骨气"比作“灵魂的硬骨头”。
A.比喻,把“愁苦"比作“皱纹”。
B.夸张,夸张表现水流之急。
C.拟人,“狂热"面貌全非”把恒星人格化。
D.排比,三个“那才……"句式构成排比。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能力。
原句“文天祥成了最后一个为南宋送终的人”用“成了"表明文天祥的被动和不情愿,突出其文人的骨气;而改句用“是”就是客观陈述,难以体现人物形象和命运。
原句“甚至连皇帝都投降了,大臣们都投降了,文天祥却决不投降”,具体指出皇帝大臣都投降了,突出其特殊身份,与文天祥身份形成对比;“甚至”“连……都"等词语突出表现文天祥文人骨气的可贵。改句一句“别人都投降了”表达笼统,没有强调突出的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很多人爱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对过去一味强调努力的纠偏。其实,选择对了,努力才有价值;而努力够了,选择才有意义。
上述材料能给即将迈入高三的学子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提出流行话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并认为是对一味强调努力的纠偏。选择是方向的问题,只有方向正确了,接下来的努力才有意义。如果选择的方向错误了,努力是徒劳的,甚至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只有方向正确,过程的努力才有意义。第二句则进一步分析了选择和努力的辩证关系:选择对了,努力才有价值;而努力够了,选择才有意义。这就具体体现了双方的相互联结和相互转化。
综合看来,努力与选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同样重要。对人生而言选择能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也就是说选择对了可提高人生阶层,给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人生出现错过机遇的情况,努力不停也能有不错的生活。生活中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选对了想要成功,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加辛苦的努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创业难守业更难"。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如果后续没有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运气得到的最终会凭实力还回去。
写作任务要求结合“即将迈入高三”和“对自身发展"两个限制条件,考生写作时须在这个大背景下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态度,并阐述自己的思考。首先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正确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才会走向成功。然后展开辩证论述,选择只是一个方向,如果有了正确的开始,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后续的行动和努力。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注重发挥努力的价值,通过明确的目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极思考等方式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立意:
1.青年须努力,努力先选择。
2.选择为努力指明方向。
3.努力让选择成为现实。台州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应该起步于对数的认识和记数方法的形成。在古代中国,数字的产生究竟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在传说中的“结绳记事”年代,古人已经有了数的概念,其对应的时期应该在文明产生之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找到明确的考古依据,以此确定其具体年代。在目前已知的古代遗存当中,半坡遗址一些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很可能与数字有关,但那也只是今天人们的一种猜测。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数字的具体记录,包括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是三万。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记数法——十进位值制。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的发明,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
与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方法相应的是,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算筹作工具的一种数学计算方法。根据《汉书·律历志》的记载,算筹是一种长六寸、直径一分的小圆竹棍。古人在用算筹表示1-9九个数字时,有纵横两种摆法,为减少算筹使用,其中5-9这四个数字则以上方摆一个纵横相反的算筹代替五个算筹。0这个数字则以空位表示。再用它们依据纵横相间的方式组合表示一个数:在个位、百位、万位、百万位等摆纵式,在十位、千位、十万位、千万位等摆横式。在明确了算筹的摆放方法之后,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利用算筹进行加减乘除、开平方以及其他的代数计算了。
后来在筹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珠算。珠算明代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取代了筹算。筹算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痕迹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筹划"统筹”等词语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历史上筹算的影子。珠算较筹算更为快捷方便,因而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快捷的计算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国外曾有人把算盘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珠算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方法、以算筹作工具的数字计算方法,这些是先秦时期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则要等到汉朝,是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为标志的。《九章算术》的确切作者已很难考,它大概完成于汉代,是在《算数书》《周髀算经》这些数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长时期、多人整理,最终得以成书的。它集秦汉数学之大成,内容多,题材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之后,进入三国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古代数学发展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九章算术》虽然重要,但《九章算术》是以问题集的形式编写成书的。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内容涵盖算术、代数、几何等各方面,并一一给出了答案。它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给出答案,中间的解答过程却被忽略了。刘徽的注正是针对《九章算术》的这一不足,对寓于全书的各种算法中的数学理论作详尽阐释。他的阐释精辟严谨,影响深远。经过刘徽的注释,《九章算术》才在数学史上真正立了起来,成为可与《几何原本》相媲美的数学经典著作。在世界数学史上,《几何原本》是以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的典范,《九章算术》则是以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的代表,如同《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九章算术》一直是东方数学的标准教科书,对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徽的注不但弥补了《九章算术》缺乏中间环节的不足,对原书的方法、所涉公式和定理进行解释和推导,更有许多自己的发明。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在刘徽的时代,一般人所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刘徽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它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和圆直径之比。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圆面积,并非真正的圆面积。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半周半径相乘”,半径是直线,理论上可以准确测得,这样,要求得准确的圆面积,就得知道准确的圆周长,但圆周是曲线,无法直接测量,于是人们用圆内接六边形周长来代替圆周,可是这样又带来了误差。那么,如何才能化曲为直呢?刘徽提出:当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多边形的周长就会无限逼近圆周长,这时就可以用多边形周长代替圆周长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刘徽提出的这种方法就是“割圆术"。
刘徽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用割圆术具体推算了圆周率π值。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令其边数逐次加倍,相继算出圆内接正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九十六边形每边的长,还求出了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这相当于求得π=3.141024.他在实际计算中,采用的是π=3.14.非但如此,为了验证这一结果,他还继续求得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值π=3.1416.
(摘编自《科学史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明产生之前,中国古人已有数的概念,只是无从考证数字产生的具体时间。
B.虽然明代时期普及的珠算取代了筹算,但后世日常词语中仍可看到筹算的旧痕。
C.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算盘的发明,都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D.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算筹,汉朝刘徽作注《九章算术》,数学史才真正立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坡遗址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商代殷墟甲骨文已出现数字的具体记录。
B.从筹算到珠算,是从记数方法到计算方法的飞跃,使计算更为快捷,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C.《几何原本》属于演绎为特征的公理化体系,而《九章算术》属于计算见长的算法体系。
D.《九章算术》按问题集形式编写,虽然忽略了解答过程,但仍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重大发展。
3.下列四种算筹摆法,表示1861这个数字一项是()
A.B.C.D.
4.为什么说《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请简要说明。
5.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提出“割圆术”理论,这一过程蕴含着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穆斯林的葬礼(节选)
霍达
她胜利了。邮递员高叫着:“韩新月的信!"把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来了,是爸爸抢先撕开来看的,读着上面简短的公文式的字句,他激动得嘴唇都在颤抖。在一旁洗耳恭听的姑妈撩起围裙擦着眼角的泪花。哥哥把通知书接过去,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几遍,才郑重地还给新月:“你算是行了!”而妈妈则只是不动声色地“噢"了一声,那声音真是耐人寻味。
整个暑假,新月几乎都在准备自己的远行。姑妈为她拆洗了被褥,改做了秋冬的衣裳。她自己到东安市场新买了一条素花条床单,一只白色补花枕套,还有一双新皮鞋,用的是哥哥给她的钱,她不能辜负哥哥的好意。妈妈递给她十五块钱,是开学第一个月的饭费和零用,而爸爸却又如数另外给了她一份,还嘱咐她说:“这,就别叫你妈知道了!”那表情,尽管极力装得轻松,却也显得严峻而神秘,仿佛他在背着妈妈做一件坏事,使新月感到纳闷儿。她本想拒绝接受这额外的“私房"钱,可是,爸爸那一双慈祥而忧伤的眼睛看着她,她就什么也不敢说了。
她把自己的衣服、书籍、文具装进皮箱,阖上又打开,打开又阖上,反反复复,生怕遗漏了什么必需的东西。
“你呀,恨不能把整个西厢房都搬了去!”妈妈有一次闲着没事儿,踱进女儿的房里,瞅着她收拾东西。“连这也带走?"妈妈问。她看见新月正在把那张镶在小镜框里的照片往皮箱里装。
其实,新月的想法很难说清楚。妈妈在照片上是慈祥而温柔的,和她亲密无间,而不像在生活中那么难以捉摸。她希望妈妈的形象永远像照片中那样,带在身边,她觉得亲切。但妈妈显然不希望她把照片带走。“那就……给您留下吧?”她犹豫地把镜框又从箱子里拿出来,看看妈妈。
“甭给我,我没地方搁,"妈妈却淡淡地说,转过身去,踱出女儿的卧室,到了西厢房门口,又叹了口气,“这么大岁数,连镜子都懒得照喽,还瞅年轻时候的相片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向新月做解释。
解释!生活中需要这么多解释吗?母女之间还用得着什么解释吗?而妈妈和她却常常需要互相解释来解释去,很少可以直率地交谈,好像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相处,惟恐被对方误解,而结果却只能加深那一层无形的隔膜。妈妈那不加掩饰流露出来的感情和冷静下来之后的解释简直判若两人,那种漠然的、无可奈何的神态是掩饰不住的,使新月困惑,不安。她听着妈妈远去的脚步声,手里还拿着那张照片,不知如何是好。想了想,只好又重新把镜框放在原来的地方,一切照旧吧,她就要走了。
现在,这一天终于到了,她该走了!
哥哥闷声不响地走进来,把她的行李提到院子里,捆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新月走出西厢房,院子里铺满阳光,微风吹拂着海棠树,沙沙作响。爸爸已经上班去了,走之前只对新月说了句:“我放心了,你好自珍重吧!"而妈妈,这会儿却还在上房卧室里,没露面儿。她不打算也对女儿说一句什么吗?
“妈,我走了。”新月走到上房廊下,朝着里面说。
“走吧,走吧,早晚有这么一天……"妈妈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真像打发女儿出嫁似的那么不大情愿而又无可奈何。
新月的脸上又蒙上了一层阴云。她默默地站了片刻,妈妈没有出来,她也不好再进去了,就转过身来,跟着哥哥朝外面走去。
姑妈把她送出了院门,又跟着走到胡同口,看着兄妹俩上了大街,她还站在那儿,朝这边望着。
北京大学的南大门赫然出现在马路北面,彩旗招展,人群涌动,像盛大的庙会一样热闹。北京的新生都是自己来的,带着沉甸甸的行囊,挂着兴奋的笑容,互相询问着,招呼着。一些人在帮助他们拿行李,分不清哪些是来送亲人上学的,哪些是接待新生的。
一排长长的条案前,挤满了签到的新生。
“同学,请签到!你是哪个系的?”
“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新月郑重地回答,新来的人总怕出了什么差错。
“噢?是我们班的?”她低头签到的时候,听到有人在身后用英语说。
她好奇地回过头来,说话的是一位个子高高的青年,显然是她所见到的第一个新同学了。她于是也用英语问:“你也是英语专业的?"
“是的,”他回答,伸手去提新月的行李,“来,我帮你拿东西,我们班女生宿舍在二十七斋。"
他们从签到处一直往东走。他一边走着,一边用英语问她:“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韩新月。"她也依然用英语回答。
“噢,韩新月……”
“你呢?"
“我?我姓楚,楚雁潮。”他介绍自己时似乎有些不大自然。
这使新月觉得有些奇怪,她不觉侧过脸打量了一眼这个楚雁潮。这是个很朴素的青年,穿一条灰咔叽布长裤,白衬衣,面孔显得文质彬彬,戴一副玳瑁边眼镜。新月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男同学在别人问起他的名字时竟然会显得有些羞涩,你刚才不是先问我的吗?
楚雁潮显得有些尴尬,红着脸说:“我……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
啊!新月太难为情了,刚才一路上她都把楚雁潮当成了新同学,哪儿想到他是自己的老师?
“韩新月同学,这没什么,”他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其实我也是才毕业一年的学生,你叫我老师,我还不大习惯呢,我倒是希望班上的同学把我看成你们当中的一员,你们的同学。"
(有删改)
6.关于文中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录取通知书是“简短的公文式的”,但爸爸“激动得嘴唇都在颤抖”,两者形成对比,传神细节中突显人物心理。
B.姑妈“在一旁洗耳恭听”,流露出对韩新月升学一事关心;“撩起围裙擦着眼角的泪花”,以细微动作写出姑妈的喜悦。
C.哥哥话语不多,“你算是行了”是对妹妹才华和努力的肯定,而“算是"意为“大体上还过得去”,委婉提醒妹妹不能骄傲。
D.围绕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反应,作者“贴着人物写”,将人物放在群体之中塑造,彼此相互映衬又形成整体,形象鲜明。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私房钱里另给一份零花钱,表情还“极力装得轻松”,细腻写出爸爸对新月的疼爱。
B.准备行装时“阖上又打开,打开又阖上"的反复动作,暴露韩新月性格上的犹豫不决。
C.“西厢房”“上房卧室"胡同口”等,交代人物活动空间细致准确,富有地方特色。
D.“铺满阳光"微风吹拂”“沙沙作响"的景物描写,其实也是韩新月内心愉悦的写照。
8.围绕要不要带照片,韩新月和妈妈各有复杂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学校文学社以“匠心才是最打动人的”为主题,举行有关《穆斯林的葬礼》小说创作的讨论会,邀请你就楚雁潮出场片段作读书分享。请写下你的发言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节选自《兰亭集序》)
材料二: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大阉A之乱B缙绅C而能D不易E其志者F四海G之大H有几人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指自然规律,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中的“化"词义不同。
B.颜色,指脸色,与《屈原列传》“颜色憔悴”中的“颜色"词义相同。
C.逡巡,指迟疑不决,与《过秦论》“逡巡而不敢进”中的“逡巡"词义相同。
D.明,指表明、显示,与《师说》“吾未见其明也”中的“明"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处世取舍不同,表现就不同,但留恋美好事物的心情是一样的,人生短暂盛事不再的感慨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情。
B.五人慷慨从容,谈笑而死,正面显示了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大阉畏惧正义,投缳道路,侧面肯定了五人献身的意义。
C.高官显贵或逃走或疯狂,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缝纫机机器租赁合同
- 兰州市政府2025年度合同管理创新试点合同3篇
- 2025年度酒店客房内墙乳胶漆翻新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知识产权交易及投资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竞业禁止机械租赁与节能技术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跨国公司股东合伙人战略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航天出资入股协议
- 2025年度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特色树苗订购与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生物医药研发项目转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转让合同中的税务筹划及优惠条款协议3篇
- 明亚保险经纪人考试题库答案
- 精心设计“每日一练”探求“轻负高质”练习策略
- 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项目设计评估方案
- 针灸推拿学100512练习题库与参考答案
- 常用截面惯性矩与截面系数的计算
- 行车工考试试题
-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课件
- 电力电缆高频局放试验报告
- 肺病科主任年度述职汇报
- 2023年福建省晋江市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坑隐蔽工程验收证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