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宁武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由甲骨文的成熟性和系统性可以推知,甲骨文之前必然还有更久远的文字和文献之源。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的“册"字,还有把书册郑重存放在台案上的“典”字,说明商代有很多典籍,其中应该有不少是前代传承下来的。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大量陶器符号和岩石符号,也证明殷墟甲骨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自殷墟甲骨文以来,汉字面貌虽经多次嬗变,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也古今有别,但汉字都是传承性的渐变和与时俱进的优化,没有出现过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情况。从甲骨文以来,中国的文脉从未间断,甲骨文奠定的汉字系统是传统所言的世界四大古典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古中国甲骨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被继续使用的文字。殷墟甲骨文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为什么能持续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汉字可以改革,可以改良优化,但绝不会灭亡,也绝不能废除。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如秦代的“书同文"解决的是战国用字混乱问题,采用的方法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汉代“隶变"的动因是提高书写速度,主要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而且简化字80%以上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并非突然的全盘改造或替换。汉字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所以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也促动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优化追求,既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
(摘编自李运富《甲骨文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材料二: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秉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罗王之学在当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与“古史辨派”对垒叫阵,但是有意识地针对“古史辨派"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时期以来,研究夏代历史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共”字陶文,陶寺遗址发现了朱书符号。当然虽在二里头等文化遗址发现一些与文字有关的刻划,但目前还没有多少考古学证据可以说明,夏代已经有了大量使用文字的现象。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夏"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孑遗。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诸侯、方国,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的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大多诸侯、方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顺风转舵,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保有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诸侯见于殷墟甲骨文者。而不听号令者,如土方,沦落为商王朝的敌对方国,而遭到讨伐。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
(摘编自朱彦民《从甲骨文谈中国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商代早期和夏代考古中发现的陶器符号、岩石符号可推知,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是有根基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B.汉字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是其能够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促进着文明的进步。
C.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创立的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实质是对“古史辨派"的修订。
D.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与甲骨文相似的刻划符号,能为探寻夏文化提供线索,也说明夏代可能有了使用文字的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册”字与把书册存放在台案的“典"字可知,商代之前已经有了用甲骨串联的典籍。
B.汉字经历多次演变,古今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有所不同,但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现象却从未有过。
C.罗振玉做出最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就是正确地判断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的小屯村,并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
D.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是五个从夏代传承下来的诸侯国,这证明了夏代的存在,说明夏商体制是一致的。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论述甲骨文时,提及世界上其他三大古典文字,其目的是强调甲骨文的源远流长及其重要地位。
B.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甲骨文的发现解决了信史问题与甲骨文为探寻夏提供线索两方面展开。
C.材料二引用李学勤先生对学术界“疑古"观点的批评,论证了其在研究夏代历史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D.为证明甲骨文可用来探寻夏这一观点,材料二先举例论证,接着引用论证,再举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下图是“车”字演变,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演变特点。
5.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演讲中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墟甲骨文字。"王国维为什么对甲骨文的评价如此之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硷畔上的红枣树
李峰
老家的硷畔上长着好多株大大小小的枣树,那些枣树的年龄都不怎么大,长的时间最久的枣树也就四十来年的样子。只因为这些枣树最初都是母亲亲手栽植的,并且亲眼见证了它们成长的全过程,所以我常将硷畔上的这些红枣树称为“母亲树”。
说起枣树的栽植,毫不避讳地讲,还有过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
陕北农村过春节的时候,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习俗。每当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储藏的红枣拿出来,并擦拭干净,用针线穿上彩色的布条、鞭炮、蒜瓣、糖果、铜钱、艾包……最后缀在新衣靠近肩膀的地方,像两根麻花辫子一样,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有时也会将红枣等一起串在一条线上,同样缀在左右肩膀上,像一张弯弯的弓背在脊背上。
类似带上这一“辫子"的,往往都是家里年龄最小的、父母最为娇惯的孩子才可以独享这样的待遇。听上了年纪的人说,这具有驱邪、积福的作用,寓意着新的一年可以红红火火。然而,这样的举动却有些太过扎眼,特别是家里还有年龄稍大点的孩子,看见背着红枣辫子的弟弟妹妹不顾自己感受,在眼前来来回回不住地晃悠,他们有时能勉强坚持到过了正月初一,但之后红枣、糖果便会被哥哥姐姐们乖哄下来,然后生吞活剥了。
记忆当中,村子里只有三户人家的祖上种植枣树,夏天枣青的时候,枣树的主人会乖哄村里的半大小子,让他们在枣还青的时候千万不要破坏,等到了秋天枣成熟的时候会邀请他们一起来打枣。可事实并非如此,大概是枣树的主人打枣时不愿意让孩子们知道,但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慢慢地明白,能给别人吃东西也需要格局。小的时候经常会“误过”这样的好机会,于是只能冒着危险去打那些挂在树头上主人用打枣棍都打不下来的红枣,曾经用扔土疙瘩的办法打过红枣,也经历过不小心把小镢头挂在树梢上的尴尬。
有这么一年,我也弄不清楚家里究竟是从哪里搞来的红枣,母亲在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的情况下,把红枣神不知鬼不觉地挂在窗框靠近窑顶的地方。当我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一根废旧的布条将一个小到极致的红柳筐系在两扇窗门中间的“窗逼子"上,这无疑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让我惊喜万状。可想而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透过“咕噜咕噜”将咽的口水的诱惑,真的让人无法掩藏内心的那份激动。
我努力地去回忆,当时那么小的年龄,那么小的个子,我是如何将高至窑顶的红枣搞到嘴里来满足自己的口食之欲的。母亲又是如何隐匿了红枣晾晒、风干的过程而不被我们兄妹几个发现的。等到了除夕,母亲准备好鞭炮、蒜瓣、布条之后,才发现小红柳筐里的红枣早已不翼而飞。
至今回想起这件事情时,我都有些纳闷,难道就我一个人独享了这一盘丰盛的美餐!这其中也不排除哥哥姐姐从中做过手脚,巧言难辩,背赃的肯定只有我一个。那一年春节,和村里的其他孩子相比,我的脊背上少缀了两串大红枣。等过了好多年以后,母亲才告诉我,那是她在老庄的大婶秋天打枣时给我备的春节时要缀的红枣,按照母亲的生活习惯,一定是拿家里的其他东西交换得来的。当我和母亲再次提及这件事情时,母亲勉强地笑了,眼角里满含着晶莹的泪花。
母亲十八岁出嫁至李家。母亲当时虽然年龄尚小,但是是打心底里把李家的光景当成了日子来过的。家里没有属于自己的花果树,母亲从大婶的枣树地里将滋生出来的树苗刨回来,然后栽在硷畔的土台上。就这样,一棵枣树,两棵枣树……母亲不辞辛劳地给枣树浇水。枣树好像也通了人性,母亲的善待换回的是枣树的成活,然后枣树一年年地长大,最后结上成串的大红枣。
季节轮回,四季更迭,我家硷畔上的枣树不断滋生,不断长大,年年结枣,已经成为提起我家不可不提的一片风景。每年秋季,大红的枣儿高挂在枝头,透过蓝天的映衬,显得异常的独特。因枣而生的食品也应运而生,家里自产的红枣可以满足五月端午包粽子所需;到了秋天,重阳节做枣糕可以用到新鲜的红枣;打下来自己用不完的红枣可以送给亲戚庄邻……枣树派上用场的事例不胜枚举。
母亲去世以后,还有父亲替母亲在家管理枣树。现在,父亲也去世了,守护枣树的唯有春天,也应验了母亲曾经说的那句话:人的能耐再大,终究是活不过一棵树的。母亲的生命在阳界的延续全都托付给了她的子孙后代和这些枣树,唯愿硷畔上的那些枣树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刻长得更加旺盛。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备好红枣并将之藏匿起来,是想让“我"在春节时也能背起红枣辫子,饱含着母亲对“我”的爱。
B.文章描绘的有关红枣被盗的趣事,不仅体现了儿童的天真与顽皮,也展示了红枣在当时十分珍贵。
C.“母亲勉强地笑了,眼角里满含着晶莹的泪花"这一细节展现了母亲对当年的艰苦生活仍感到心酸。
D.文章详细叙述了“我”如何偷被母亲藏在窑顶红枣的经历,可见“我"对这一事件的印象之深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描述陕北农村过春节时的文化习俗和母亲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深怀念。
B.文章说“我"意外发现母亲藏匿的红枣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形象地展现出“我”发现红枣时的惊喜与激动。
C.文章介绍红枣树及其相关事件时,将农村生活与时代相勾联,展现出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
D.文章介绍母亲种护枣树的经过及点明红枣树是提起“我"家必提的风景,都是从正面来展现母亲的勤劳。
8.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本文以“唯愿硷畔上的那些枣树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刻长得更加旺盛"结尾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历十年,李宝臣、李正己更言承嗣之罪,请讨之。代宗欲因其相图,乃从其请。时幽州节度留后朱滔方恭顺朝廷,诏滔与宝臣及太原之师攻其北,正己与滑毫、河阳、江淮之师攻其南。宝臣、正己会军于枣强,椎牛酾酒,犒劳将士,仍颁优赏。宝臣军赏厚,正己军赏薄。既罢会,正己军中咄咄有辞,正己闻之,惧有变,即时引退。由是宝臣、朱滔共攻承嗣之沧州,连年未下。时承嗣使腹心将卢子期攻邢州城将陷宝臣发精卒赴救击败之,擒子期来献。河南诸将又大破田悦于陈留,正己收承嗣之德州,以重兵临其境,指期进讨。承嗣大慑,遂求解于宝臣,宝臣不许。
初,正己将发兵,使人至魏,承嗣囚之。及是,乃厚礼遣归,发使与俱,具列境内户口兵粮之数,悉以奉正己。且告曰:“承嗣老矣,今年八十有六,形体支离,无日月焉。己子不令,悦亦孱弱,不足保其后业。今之所有,为公守耳,曷足辱公师旅焉!”立使者于廷,南向,拜而授书。又图正己形,焚香事之如神,谓人曰:“真圣人也!"正己闻之,且得其欢,乃止,诸军莫敢进者。承嗣止正己,无南军之虞。又知范阳宝臣故里,生长其间,心常欲得之;乃勒石为谶,密瘗宝臣境内,使望气者云:“此中有王气。”宝臣掘地得之,有文曰:“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作伴入幽、燕。"二帝。指宝臣、正己也。承嗣又使客讽之曰:“公与朱滔共举,取吾沧州,设得之,当归国,非公所有。诚能舍承嗣之罪,请以沧州奉献,可不劳师而致,愿取范阳以自效。公将骑为前驱,承嗣率步卒从。此万全之势。”宝臣喜,以为事合符命,遂与承嗣通谋,割州与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九十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承嗣使A腹心将B卢子期C攻邢D州E城将陷F宝臣发精卒G赴救H击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宝臣、李正己更言承嗣之罪"与“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两句中的“更"意思不同。
B.“连年未下”与“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下”用法不同。
C.“又图正己形"与“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两句中的“图"意思相同。
D.“公与朱滔共举”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宗答应李宝臣、李正己想要讨伐田承嗣的请求,派朱滔与李宝臣进攻田承嗣的北面,李正己进攻田承嗣的南面,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B.李宝臣、李正己两军会师,犒劳将士,颁发赏赐,结果李正己军队的赏赐不如李宝臣军队的丰厚,李正己对此不满,便立即带兵撤回。
C.田承嗣说自己的儿子不肖,田悦也是懦弱之人,他们都不能保住自己的基业,而现在自己只是暂代李正己驻守,其目的是想让李正己退兵。
D.田承嗣第一次向李宝臣请求和解,无果,便转向李正己。他放回李正己曾派来的使者,又备厚礼并详细列出境内户口军粮的数量送给李正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己收承嗣之德州,以重兵临其境,指期进讨。
(2)宝臣喜,以为事合符命,遂与承嗣通谋,割州与之。
14.田承嗣是如何解除李宝臣的围攻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从眼前之景引入回忆,又由回忆之景转入当下,抒发了词人坚定的报国之志。
B.“万岁"两句描写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是为了控诉统治者的奢靡生活。
C.“何日”句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抒发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D.词中词人“千村寥落"的悲痛心情与“提锐旅”“清河洛"的迫切愿望始终交织在一起。
16.请从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鸡犬相闻”的和谐安宁的乡村环境,这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也有类似的描写:“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杏花的象征意味浓郁,它代表春意盎然,象征生机勃勃,还寓意幸福等,如唐宋诗句“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匆匆,被时光的轮,轻轻地推到了最美的秋天。拾一片落叶,掬一捧净水,作一幅画,把秋风,秋雨,秋叶,秋声,统统收入秋天的画卷。远山斑斓,近水清凉,叶自飘零水自流。回眸处,谁还在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景如画,秋色斑斓,处处是动人的华章。天空打开了蓝色画廊,放出身姿轻盈的白云,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朴素韵致,令人①。秋风褪去了烈焰,唤醒了丹桂,吹开了金菊,吹红了枫叶,吹熟了果实。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诗句简单素雅,色彩缤纷,意境深远,把秋的神韵表现得②。
静美的秋天,充实饱满,满目绚烂。林间的树叶,渐渐染上了一抹红黄,宛如越燃越旺的篝火,微风吹过,落叶像蝴蝶般悄然飘落,穿越时间的长河,带着思绪轻轻地飞舞。铺满地的落叶,编织出一条五彩斑斓的地毯,踩上去沙沙作响,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个充满③的季节里,我们不妨放慢心灵的步伐,沐浴在阳光与温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细数那一次次不期而遇的美好。落叶归根,那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也是一种岁月的沉淀。我们开始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收获人生的财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画波浪线处仿写两句,使得仿写的句子与后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接已经离不开手机通信。对于公众而言,手机可以几天没有电话打进来,①,不少人甚至对手机信号产生了焦虑情绪。
近日,国内四大电信运营商宣布启动5G异网漫游商用推广,引发了广泛关注。5G异网漫游是指在所用运营商无5G网络覆盖的地方,②,就能自动接入其他运营商的5G网络。通俗地讲,就是不管用户使用哪家运营商的服务,只要在有5G基站覆盖的地方就可以接入5G网络,再也不会出现同一个地方移动用户有信号,而联通用户没信号的尴尬局面。
目前,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已迈入第五个年头。各大运营商基站分布的广度和数量,决定了哪家运营商的网络和信号更强。由于5G处在高频段,单个基站的覆盖范围较小,各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成本很高。特别是在地广人稀的区域,商业价值较低,③。因此,本次5G异网漫游的商用推广对减少信号盲区、提升用户体验、加快5G网络覆盖,特别是提高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水平意义重大。
对于广大用户而言,5G异网漫游意味着更好的通信体验。它打破了单一运营商网络覆盖范围的制定,用户能够在运营商的不同网络之间自由切换,从而获得更稳定的网络信号。这种运营商层面的合作,不仅能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手机信号的焦虑。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这张嘴真是够可以的。B.那篇文章写得不错,可以读一读。
C.不会的事情,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D.你这次考得还可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唐代诗人李群玉《放鱼》:“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材料二:
春秋时晋国有个邻国叫仇繇,晋国大夫智伯瑶想攻打它,但道路险阻,战车无法通行。于是他就铸造了一口要用两辆战车并在一起才装得下的铜钟送给仇繇国国君。仇繇国大臣赤章曼枝,劝国君不要接受礼物,以免智伯瑶借道进攻仇繇国,但仇繇国君不听。果不其然,仇繇国就这样被智伯瑶的军队灭掉了。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宁武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由甲骨文的成熟性和系统性可以推知,甲骨文之前必然还有更久远的文字和文献之源。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的“册”字,还有把书册郑重存放在台案上的“典"字,说明商代有很多典籍,其中应该有不少是前代传承下来的。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大量陶器符号和岩石符号,也证明殷墟甲骨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自殷墟甲骨文以来,汉字面貌虽经多次嬗变,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也古今有别,但汉字都是传承性的渐变和与时俱进的优化,没有出现过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情况。从甲骨文以来,中国的文脉从未间断,甲骨文奠定的汉字系统是传统所言的世界四大古典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古中国甲骨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被继续使用的文字。殷墟甲骨文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为什么能持续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汉字可以改革,可以改良优化,但绝不会灭亡,也绝不能废除。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如秦代的“书同文”解决的是战国用字混乱问题,采用的方法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汉代“隶变”的动因是提高书写速度,主要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而且简化字80%以上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并非突然的全盘改造或替换。汉字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所以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也促动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优化追求,既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
(摘编自李运富《甲骨文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材料二: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秉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罗王之学在当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与“古史辨派"对垒叫阵,但是有意识地针对“古史辨派”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时期以来,研究夏代历史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共"字陶文,陶寺遗址发现了朱书符号。当然虽在二里头等文化遗址发现一些与文字有关的刻划,但目前还没有多少考古学证据可以说明,夏代已经有了大量使用文字的现象。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夏”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孑遗。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诸侯、方国,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的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大多诸侯、方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顺风转舵,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保有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诸侯见于殷墟甲骨文者。而不听号令者,如土方,沦落为商王朝的敌对方国,而遭到讨伐。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
(摘编自朱彦民《从甲骨文谈中国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的陶器符号、岩石符号可推知,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是有根基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
B.汉字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是其能够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促进着文明的进步。
C.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创立的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实质是对“古史辨派”的修订。
D.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与甲骨文相似的刻划符号,能为探寻夏文化提供线索,也说明夏代可能有了使用文字的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册"字与把书册存放在台案的“典”字可知,商代之前已经有了用甲骨串联的典籍。
B.汉字经历多次演变,古今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有所不同,但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现象却从未有过。
C.罗振玉做出最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就是正确地判断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的小屯村,并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
D.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是五个从夏代传承下来的诸侯国,这证明了夏代的存在,说明夏商体制是一致的。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论述甲骨文时,提及世界上其他三大古典文字,其目的是强调甲骨文的源远流长及其重要地位。
B.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甲骨文的发现解决了信史问题与甲骨文为探寻夏提供线索两方面展开。
C.材料二引用李学勤先生对学术界“疑古”观点的批评,论证了其在研究夏代历史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D.为证明甲骨文可用来探寻夏这一观点,材料二先举例论证,接着引用论证,再举例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下图是“车"字的演变,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演变特点。
5.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演讲中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墟甲骨文字。”王国维为什么对甲骨文的评价如此之高?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C2.B
3.C4.①字体删繁就简,越来越简易,便于书写。②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③字体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不变。
5.①甲骨文源远流长,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②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③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了解中国古文化和历史更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实质是对‘古史辨派’的修订"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古史辨派"与“罗王之学”是完全不同的学术流派,因此“罗王之学"无法对“古史辨派”做出修订。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
A.“商代之前已经有了用甲骨串联的典籍"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的是商代之前可能已经出现典籍,没有说是用甲骨文串联的典籍。
C.“罗振玉做出最有意义的学术贡献就是正确地判断了甲骨文的出土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表述的是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并没有评价其学术贡献的影响和地位。
D.“说明夏商体制是一致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利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并不是说体制没有改变。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了其在研究夏代历史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错误,是论证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即走出“疑古"时代。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可知“车”字的演变体现了人们因势利导,删繁就简;通过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使其越来越简易,便于书写;更加适应时代需要。
根据原文“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可知“车”字的演变体现了改善书写技法,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
根据原文“汉字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所以始终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也促动着文明的进步”,可知“车”字的演变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在渐变改良中保持了基本性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不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根据原文“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可知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
根据原文“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为什么能持续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优化追求,既是汉字生命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可知甲骨文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体现。
根据原文“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可知甲骨文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了解中国古文化和历史更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硷畔上的红枣树
李峰
老家的硷畔上长着好多株大大小小的枣树,那些枣树的年龄都不怎么大,长的时间最久的枣树也就四十来年的样子。只因为这些枣树最初都是母亲亲手栽植的,并且亲眼见证了它们成长的全过程,所以我常将硷畔上的这些红枣树称为“母亲树"。
说起枣树的栽植,毫不避讳地讲,还有过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
陕北农村过春节的时候,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习俗。每当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储藏的红枣拿出来,并擦拭干净,用针线穿上彩色的布条、鞭炮、蒜瓣、糖果、铜钱、艾包……最后缀在新衣靠近肩膀的地方,像两根麻花辫子一样,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有时也会将红枣等一起串在一条线上,同样缀在左右肩膀上,像一张弯弯的弓背在脊背上。
类似带上这一“辫子”的,往往都是家里年龄最小的、父母最为娇惯的孩子才可以独享这样的待遇。听上了年纪的人说,这具有驱邪、积福的作用,寓意着新的一年可以红红火火。然而,这样的举动却有些太过扎眼,特别是家里还有年龄稍大点的孩子,看见背着红枣辫子的弟弟妹妹不顾自己感受,在眼前来来回回不住地晃悠,他们有时能勉强坚持到过了正月初一,但之后红枣、糖果便会被哥哥姐姐们乖哄下来,然后生吞活剥了。
记忆当中,村子里只有三户人家的祖上种植枣树,夏天枣青的时候,枣树的主人会乖哄村里的半大小子,让他们在枣还青的时候千万不要破坏,等到了秋天枣成熟的时候会邀请他们一起来打枣。可事实并非如此,大概是枣树的主人打枣时不愿意让孩子们知道,但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慢慢地明白,能给别人吃东西也需要格局。小的时候经常会“误过"这样的好机会,于是只能冒着危险去打那些挂在树头上主人用打枣棍都打不下来的红枣,曾经用扔土疙瘩的办法打过红枣,也经历过不小心把小镢头挂在树梢上的尴尬。
有这么一年,我也弄不清楚家里究竟是从哪里搞来的红枣,母亲在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的情况下,把红枣神不知鬼不觉地挂在窗框靠近窑顶的地方。当我无意之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一根废旧的布条将一个小到极致的红柳筐系在两扇窗门中间的“窗逼子”上,这无疑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让我惊喜万状。可想而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透过“咕噜咕噜"将咽的口水的诱惑,真的让人无法掩藏内心的那份激动。
我努力地去回忆,当时那么小的年龄,那么小的个子,我是如何将高至窑顶的红枣搞到嘴里来满足自己的口食之欲的。母亲又是如何隐匿了红枣晾晒、风干的过程而不被我们兄妹几个发现的。等到了除夕,母亲准备好鞭炮、蒜瓣、布条之后,才发现小红柳筐里的红枣早已不翼而飞。
至今回想起这件事情时,我都有些纳闷,难道就我一个人独享了这一盘丰盛的美餐!这其中也不排除哥哥姐姐从中做过手脚,巧言难辩,背赃的肯定只有我一个。那一年春节,和村里的其他孩子相比,我的脊背上少缀了两串大红枣。等过了好多年以后,母亲才告诉我,那是她在老庄的大婶秋天打枣时给我备的春节时要缀的红枣,按照母亲的生活习惯,一定是拿家里的其他东西交换得来的。当我和母亲再次提及这件事情时,母亲勉强地笑了,眼角里满含着晶莹的泪花。
母亲十八岁出嫁至李家。母亲当时虽然年龄尚小,但是是打心底里把李家的光景当成了日子来过的。家里没有属于自己的花果树,母亲从大婶的枣树地里将滋生出来的树苗刨回来,然后栽在硷畔的土台上。就这样,一棵枣树,两棵枣树……母亲不辞辛劳地给枣树浇水。枣树好像也通了人性,母亲的善待换回的是枣树的成活,然后枣树一年年地长大,最后结上成串的大红枣。
季节轮回,四季更迭,我家硷畔上的枣树不断滋生,不断长大,年年结枣,已经成为提起我家不可不提的一片风景。每年秋季,大红的枣儿高挂在枝头,透过蓝天的映衬,显得异常的独特。因枣而生的食品也应运而生,家里自产的红枣可以满足五月端午包粽子所需;到了秋天,重阳节做枣糕可以用到新鲜的红枣;打下来自己用不完的红枣可以送给亲戚庄邻……枣树派上用场的事例不胜枚举。
母亲去世以后,还有父亲替母亲在家管理枣树。现在,父亲也去世了,守护枣树的唯有春天,也应验了母亲曾经说的那句话:人的能耐再大,终究是活不过一棵树的。母亲的生命在阳界的延续全都托付给了她的子孙后代和这些枣树,唯愿硷畔上的那些枣树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刻长得更加旺盛。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备好红枣并将之藏匿起来,是想让“我”在春节时也能背起红枣辫子,饱含着母亲对“我"的爱。
B.文章描绘的有关红枣被盗的趣事,不仅体现了儿童的天真与顽皮,也展示了红枣在当时十分珍贵。
C.“母亲勉强地笑了,眼角里满含着晶莹的泪花”这一细节展现了母亲对当年的艰苦生活仍感到心酸。
D.文章详细叙述了“我"如何偷被母亲藏在窑顶的红枣的经历,可见“我”对这一事件的印象之深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描述陕北农村过春节时的文化习俗和母亲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深怀念。
B.文章说“我”意外发现母亲藏匿的红枣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形象地展现出“我"发现红枣时的惊喜与激动。
C.文章介绍红枣树及其相关事件时,将农村生活与时代相勾联,展现出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
D.文章介绍母亲种护枣树的经过及点明红枣树是提起“我”家必提的风景,都是从正面来展现母亲的勤劳。
8.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特征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本文以“唯愿硷畔上的那些枣树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刻长得更加旺盛”结尾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D7.D
8.(1)形散是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整篇文章选择了陕北农村春节的习俗、村上两三户有枣树的人家如何对待村上的孩子、“我"家里被母亲藏起来的红枣被偷吃、多年以后对这件事的回忆、母亲栽种枣树、枣树的用场等事情来写。
(2)神聚是指表达的主体明确集中。整篇文章都是以红枣树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表达对母亲对家乡的怀念。
9.(1)呼应前文,照应标题“硷畔上的红枣树”,回应开头“所以我常将硷畔上的这些红枣树称为‘母亲树’"。
(2)升华主题,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枣树的期望,更是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的期望。表达了作者对枣母亲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3)引发思考,这句话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母亲的怀念。同时,也让读者思考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命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奋斗。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章详细叙述了‘我’如何偷被母亲藏在窑顶的红枣的经历”错,由文章第七段“我努力地去回忆,当时那么小的年龄,那么小的个子,我是如何将高至窑顶的红枣搞到嘴里来满足自己的口食之欲的"可知,只是写“我”努力去回忆如何做到的,是略写,并没有详细叙述出来。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D.“都从正面来展现母亲的勤劳"错,文本第十段“我家硷畔上的枣树不断滋生,不断长大,年年结枣,已经成为提起我家不可不提的一片风景”可知,这个母亲并没有出现,不是对母亲的正面描写,属于侧面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形散"主要是从材料的组织上来分析,整篇文章选材比较广泛,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先写老家硷畔上的红枣树,然后穿插写陕北农村过年与枣有关的习俗,再回忆村上最初有枣树的几户人家守护枣子的事情,然后写自己小时候偷吃母亲准备过年用的枣子,写母亲开始种枣树,最后写母亲去世后,自己的人生感悟,看似材料多样,结构比较松散。
其“神聚”体现在,所有关于枣树的描写和叙述都紧紧围绕着作者对家乡、母亲的深厚情感这一核心主题。通过回忆与枣树相关的童年趣事,抒发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的眷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文章结尾的作用,主要可以从结构、主题和读者效果来回答。
呼应前文,“唯愿硷畔上的那些枣树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刻长得更加旺盛"与开头“硷畔上的红枣树”和第一段“所以我常将硷畔上的这些红枣树称为‘母亲树’"都能照应,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升华主题,材料最后一段“守护枣树的唯有春天”可知作者希望春天会守护枣树长得更加旺盛;“母亲的生命在阳界的延续全都托付给了她的子孙后代和这些枣树"可知这一片枣树都是母亲亲手栽种的,里面倾注了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希望枣树长得更加旺盛,有对故乡的美好祝愿,也有对母亲的眷念。
引发思考,由材料第十段“季节轮回,四季更迭,我家硷畔上的枣树不断滋生,不断长大”可知母亲栽种的红枣树在硷畔上经历风雨、四季更替,希望那些枣树长得更加旺盛,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成长的历程,从而引起读者对家乡、对母亲和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历十年,李宝臣、李正己更言承嗣之罪,请讨之。代宗欲因其相图,乃从其请。时幽州节度留后朱滔方恭顺朝廷,诏滔与宝臣及太原之师攻其北,正己与滑毫、河阳、江淮之师攻其南。宝臣、正己会军于枣强,椎牛酾酒,犒劳将士,仍颁优赏。宝臣军赏厚,正己军赏薄。既罢会,正己军中咄咄有辞,正己闻之,惧有变,即时引退。由是宝臣、朱滔共攻承嗣之沧州,连年未下。时承嗣使腹心将卢子期攻邢州城将陷宝臣发精卒赴救击败之,擒子期来献。河南诸将又大破田悦于陈留,正己收承嗣之德州,以重兵临其境,指期进讨。承嗣大慑,遂求解于宝臣,宝臣不许。
初,正己将发兵,使人至魏,承嗣囚之。及是,乃厚礼遣归,发使与俱,具列境内户口兵粮之数,悉以奉正己。且告曰:“承嗣老矣,今年八十有六,形体支离,无日月焉。己子不令,悦亦孱弱,不足保其后业。今之所有,为公守耳,曷足辱公师旅焉!"立使者于廷,南向,拜而授书。又图正己形,焚香事之如神,谓人曰:“真圣人也!”正己闻之,且得其欢,乃止,诸军莫敢进者。承嗣止正己,无南军之虞。又知范阳宝臣故里,生长其间,心常欲得之;乃勒石为谶,密瘗宝臣境内,使望气者云:“此中有王气。"宝臣掘地得之,有文曰:“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作伴入幽、燕。”二帝。指宝臣、正己也。承嗣又使客讽之曰:“公与朱滔共举,取吾沧州,设得之,当归国,非公所有。诚能舍承嗣之罪,请以沧州奉献,可不劳师而致,愿取范阳以自效。公将骑为前驱,承嗣率步卒从。此万全之势。"宝臣喜,以为事合符命,遂与承嗣通谋,割州与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九十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承嗣使A腹心将B卢子期C攻邢D州E城将陷F宝臣发精卒G赴救H击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宝臣、李正己更言承嗣之罪”与“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两句中的“更”意思不同。
B.“连年未下"与“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下"用法不同。
C.“又图正己形”与“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两句中的“图”意思相同。
D.“公与朱滔共举"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宗答应李宝臣、李正己想要讨伐田承嗣的请求,派朱滔与李宝臣进攻田承嗣的北面,李正己进攻田承嗣的南面,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B.李宝臣、李正己两军会师,犒劳将士,颁发赏赐,结果李正己军队的赏赐不如李宝臣军队的丰厚,李正己对此不满,便立即带兵撤回。
C.田承嗣说自己的儿子不肖,田悦也是懦弱之人,他们都不能保住自己的基业,而现在自己只是暂代李正己驻守,其目的是想让李正己退兵。
D.田承嗣第一次向李宝臣请求和解,无果,便转向李正己。他放回李正己曾派来的使者,又备厚礼并详细列出境内户口军粮的数量送给李正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己收承嗣之德州,以重兵临其境,指期进讨。
(2)宝臣喜,以为事合符命,遂与承嗣通谋,割州与之。
14.田承嗣是如何解除李宝臣的围攻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10.EFH
11.C12.B
13.(1)李正己收复了田承嗣的德州,用强大的兵力到达田承嗣的辖境,约定日期进军讨伐。
(2)李宝臣很高兴,认为这件事符合天命,于是和田承嗣暗中谋划,割让州郡给了他。
14.(1)先遣使将境内户口、甲兵等献给李正己,使其按兵不动,解除了南顾之忧
(2)田承嗣利用李宝臣想占据范阳的心思,预先在成德镇埋下石头,引诱李宝臣挖出石头。然后派说客奉劝李宝臣,把沧州给李宝臣,还愿助其取范阳。李宝臣答应与田承嗣合作,从而解除了李宝臣对自己的围攻。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田承嗣派心腹将领卢子期攻打邢州,邢州城即将陷落。李宝臣派出精锐士卒前往救援,最终击败了卢子期的军队。
“时承嗣使腹心将卢子期攻邢州”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之间不断开,其中“腹心将"是“卢子期”的同位语,既作“使"的宾语,又是“攻”的主语,“攻邢州"是动宾关系,E处断开;
“城将陷”是主谓结构,独立成句,“宝臣"作下一句的主语,F处断开;
“发”“赴"是承接关系的动词,“发精卒赴救”连动结构,作谓语,“宝臣发精卒赴救"独立成句,“击败之”是动宾关系,承前省略主语,独立成句,H处断开。
故选EFH。
【11题详解】
本体考查学生分析文言词语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轮流/再,又。句意:李宝臣和李正己轮流上书陈述田承嗣的罪行。/劝君再饮下这杯酒。
B.正确。名词作动词,攻下/名词做状语,向下。句意:多年未能攻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雨水往下流。
C.错误。画/希望。句意:又画李正己的形象。/本来就希望官职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D.正确。攻打/举起。句意:您与朱滔一起行动。/举起酒杯互相劝酒。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李正己对此不满"错,由材料“正己军中咄咄有辞,正己闻之,惧有变,即时引退”可知是军中有人不满,正己怕引发变乱。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收”,收复;“临”,到,到达;“期”,约定。
(2)“以为”,认为;“合符”,符合;“命”,天命;“通谋”,合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材料“及是,乃厚礼遣归,发使与俱,具列境内户口兵粮之数,悉以奉正己。且告曰……正己闻之,且得其欢,乃止,诸军莫敢进者。承嗣止正己,无南军之虞”可知,田承嗣先向李正己示弱,归还使者,并且画李正己的画像,像对待神明一样侍奉他,讨得李正己的欢心,让李正己不再攻打他,从而解除了南边的忧患。
由材料“又知范阳宝臣故里,生长其间,心常欲得之;乃勒石为谶,密瘗宝臣境内,使望气者云……以为事合符命,遂与承嗣通谋,割州与之"可知,窥知李宝臣想取得范阳,先制造李宝臣可以称王的谶语,然后再派人劝说,愿意把沧州献给李宝臣,并帮助他夺取范阳。李宝臣答应了他的请求,停止了对他的进攻。
参考译文:
在唐代宗大历十年,李宝臣和李正己分别上书陈述田承嗣的罪行,并请求朝廷讨伐他。代宗想利用他们的矛盾,于是批准了他们的请求。此时,幽州节度使留后朱滔对朝廷表示忠诚,朝廷命令朱滔和李宝臣的军队攻打田承嗣的北部,而李正己则率领滑毫、河阳、江淮的军队从南面进攻。李宝臣和李正己的军队在枣强会师,宰杀牛只,备好美酒,用来酬谢和激励自己的士兵们,他们还颁发了优厚的奖赏。李宝臣的部队赏赐丰厚,李正己的部队赏赐较少,在会议结束后,李正己的军队中传出了一些不满或争论的声音。李正己听到这些言论,担心会引发变乱,迅速撤军。因此,李宝臣和朱滔联手攻打田承嗣的沧州,多年未能攻克。当时田承嗣派心腹将领卢子期攻打邢州,邢州城即将陷落。李宝臣派出精锐士卒前往救援,最终击败了卢子期的军队,并将卢子期擒获后献给朝廷。河南的将领在陈留大败田悦,李正己占领了田承嗣的德州,并以重兵逼近其边境,约定日期进行讨伐。田承嗣深感恐惧,于是向李宝臣求和,李宝臣没有答应。
起初,李正己准备出兵时,派人到魏地,被田承嗣扣押。到这时,田承嗣以厚礼释放使者,并派使者与之一同返回,详细报告了境内的户口、兵力和粮食情况,全部来交予李正己。并且告诉说:“承嗣老了,今年八十六岁了,身体残缺不全,没有多长时间了。自己的儿子没有才能,李悦也懦弱无能,不足以保住他后面的事业。如今所拥有的,是替您看守罢了,哪里值得劳烦您动用军队呢!”在朝堂上设立使者,面向南方,行拜礼然后授予诏书。又画李正己的画像,焚香侍奉如同神明,对人说:“真是圣人啊!"李正己听说后,并且得到了他的欢心,这才罢休,各路军队没有敢前进的。田承嗣阻止了李正己,没有了南方军队的忧患。又知道范阳是李宝臣的故乡,他在那里生长,心里一直想要得到它;于是刻石制造谶语,秘密埋在李宝臣的辖境内,让观望云气的人说:“这里面有帝王之气。”李宝臣挖掘土地得到了它,上面有文字说:“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作伴入幽、燕。"二帝,指的是李宝臣、李正己。田承嗣又派门客委婉劝说他:“您与朱滔一起行动,夺取我的沧州,如果得到了,应当归还国家,不是您所拥有的。如果您能赦免我的罪过,我请求把沧州奉献出来,不用劳师动众就能得到,希望能攻取范阳来为您效力。您率领骑兵作为先锋,我率领步兵跟从。这是万全的形势。”李宝臣很高兴,认为事情符合天命,于是和田承嗣合谋,(李承嗣)割让沧州给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从眼前之景引入回忆,又由回忆之景转入当下,抒发了词人坚定的报国之志。
B.“万岁"两句描写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是为了控诉统治者的奢靡生活。
C.“何日”句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抒发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D.词中词人“千村寥落"的悲痛心情与“提锐旅”“清河洛"的迫切愿望始终交织在一起。
16.请从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
【答案】15.B16.①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了士兵牺牲,人民饿死的悲惨萧条景象,表达了词人的愤激之情。
②“膏锋锷”化用了《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句,“填沟壑”化用了杜甫《醉时歌》中“焉知饿死填沟壑"的诗句,更加深沉地表达了词人对兵民死亡殆尽,田园荒芜万户萧疏的喟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控诉统治者的奢靡生活”错误。词人写如今胡虏铁骑遍布郊外,尘沙弥漫,战事凶险,今昔对比中体现昔日之繁华热闹,今日之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从中可见统治者昏庸无能,但主要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并非控诉统治者的奢靡生活。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两句的前一句“兵安在"民安在”都是提出疑问,后一句“膏锋锷"填沟壑”都是对此作出回答,自问自答属于设问修辞;通过设问启发读者思考,比直接表述给人留下印象更深刻,更能够突出强调所答内容,士兵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写广大军民为抗击金兵付出惨重代价,词人悲从中生,在悲惨萧条的景象中寄寓了词人同情、关爱兵民,以及对战争、敌人的憎恶和愤激之情。
②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化用《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沟壑:溪谷。化用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化用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的诗句来写,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可以将词人的愤慨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与厚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鸡犬相闻”的和谐安宁的乡村环境,这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也有类似的描写:“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杏花的象征意味浓郁,它代表春意盎然,象征生机勃勃,还寓意幸福等,如唐宋诗句“______,______"。
【答案】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其莳也若子④.其置也若弃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深巷明朝卖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面不寒杨柳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吠”“颠"莳”“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匆匆,被时光的轮,轻轻地推到了最美的秋天。拾一片落叶,掬一捧净水,作一幅画,把秋风,秋雨,秋叶,秋声,统统收入秋天的画卷。远山斑斓,近水清凉,叶自飘零水自流。回眸处,谁还在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景如画,秋色斑斓,处处是动人的华章。天空打开了蓝色画廊,放出身姿轻盈的白云,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朴素韵致,令人①。秋风褪去了烈焰,唤醒了丹桂,吹开了金菊,吹红了枫叶,吹熟了果实。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诗句简单素雅,色彩缤纷,意境深远,把秋的神韵表现得②。
静美的秋天,充实饱满,满目绚烂。林间的树叶,渐渐染上了一抹红黄,宛如越燃越旺的篝火,微风吹过,落叶像蝴蝶般悄然飘落,穿越时间的长河,带着思绪轻轻地飞舞。铺满地的落叶,编织出一条五彩斑斓的地毯,踩上去沙沙作响,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个充满③的季节里,我们不妨放慢心灵的步伐,沐浴在阳光与温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细数那一次次不期而遇的美好。落叶归根,那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也是一种岁月的沉淀。我们开始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收获人生的财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画波浪线处仿写两句,使得仿写的句子与后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
【答案】18.①.心旷神怡②.淋漓尽致③.诗情画意
19.去珍藏那一幕幕意料之外的喜悦
去感受那一丝丝偶然降临温柔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所填成语是“令人"的宾语,结合前文关于秋天景色的描写,“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朴素韵致”,让人心情愉快舒畅,故此处填“心旷神怡"。“心旷神怡”意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②处所填成语作“把秋的神韵表现"的补语,前文提到的古诗词将秋天的神韵表现地很贴切、充分,故此处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
③处所填成语是“季节”的定语,根据上文提到秋景“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以及“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诗句可知,秋天是一个充满美充满诗意的季节,故此处填“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意思是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形容景色很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本题仿写时在句式上体现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去……那……的……”,注意省略号处字数、词性等应该和被仿句相同。整个句子结构是连动结构+双定语+主语。
内容要与“那一次次不期而遇的美好”贴合,符合秋天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接已经离不开手机通信。对于公众而言,手机可以几天没有电话打进来,①,不少人甚至对手机信号产生了焦虑情绪。
近日,国内四大电信运营商宣布启动5G异网漫游商用推广,引发了广泛关注。5G异网漫游是指在所用运营商无5G网络覆盖的地方,②,就能自动接入其他运营商的5G网络。通俗地讲,就是不管用户使用哪家运营商的服务,只要在有5G基站覆盖的地方就可以接入5G网络,再也不会出现同一个地方移动用户有信号,而联通用户没信号的尴尬局面。
目前,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已迈入第五个年头。各大运营商基站分布的广度和数量,决定了哪家运营商的网络和信号更强。由于5G处在高频段,单个基站的覆盖范围较小,各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成本很高。特别是在地广人稀的区域,商业价值较低,③。因此,本次5G异网漫游的商用推广对减少信号盲区、提升用户体验、加快5G网络覆盖,特别是提高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水平意义重大。
对于广大用户而言,5G异网漫游意味着更好的通信体验。它打破了单一运营商网络覆盖范围的制定,用户能够在运营商的不同网络之间自由切换,从而获得更稳定的网络信号。这种运营商层面的合作,不仅能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手机信号的焦虑。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这张嘴真是够可以的。B.那篇文章写得不错,可以读一读。
C.不会的事情,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D.你这次考得还可以。
【答案】20.①但不可以没有网络信号(但不可以没有手机信号)
②用户无需设置
③5G信号覆盖率低21.它打破了单一运营商网络覆盖范围的机制,用户能够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之间自由切换,从而获得更稳定的网络信号。
22.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上文“人与人之间的联接已经离不开手机通信"手机可以几天没有电话打进来”可知,此处句式结构应写成“但不可以……";再结合下文“不少人甚至对手机信号产生了焦虑情绪”可知,此处关键词为“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会趣味节目演出方案
- 江苏公共基础知识真题2012年A类
- 2021年徐州市中考物理试卷(学生版)
- 如何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讲好文言故事
- 化工公司可行性报告
- 2010年7月6日杨凌事业单位面试真题
-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 税务注销合同范本
- 北京申论模拟148
- 地方公务员云南申论72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颈部肿块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新版培训课件
- 2023年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YS/T 1022-2015偏钒酸铵
- 马工程《刑法学(下册)》教学课件 第19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 GB/T 1740-2007漆膜耐湿热测定法
- 校园突发事件及危机应对
- 《必修上第六单元》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医疗器械辐照灭菌分析课件
- 信托与租赁讲稿课件
- 2023年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