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1页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2页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3页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4页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高一语文单元速记-巧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2023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六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2023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体现单元知识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

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

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

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

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

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

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

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

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

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

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

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

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

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

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

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

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

—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

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

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

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

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

—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

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材料三: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

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

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

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

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

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

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

脚”,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

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

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

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

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

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

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的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

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

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

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

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

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

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

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

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

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摘编自顾颉刚《怎样

读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C.材料二提到读者对所读之书的错误的观念,和材料三提到的读者的成见,内容是一样

的。

D.材料三提出了读书的一些方法,和材料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先生希望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

书。

B.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C.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

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D.读书要善于思考、质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

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

B.“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仅是一个政治

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C.“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

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

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

5.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

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

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

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

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

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

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

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

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

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

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

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

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

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

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

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

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

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

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

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

地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

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

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

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

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

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

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

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

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

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

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

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

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

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

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

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

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

似乎就在我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

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

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也就是说,乡间的

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他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

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

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B.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布置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家能请动

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

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

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这句话凸显了关老

师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中,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反应侧面

突出了关校长的形象。

B.文章第七段大量引用名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了文章的

文化韵味,富有诗意。

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

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的议论、抒情结束全文,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

章主旨,意味悠长。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9.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

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

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

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文本二: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

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

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①也久死。二人可

作,惧吾不似。中②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

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节选自柳宗元《师友

箴》,有删改)

注①牙:鲍叔牙。②中:同“忠”,这里指忠诚之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之A世B为人C师者众D笑之E举世F不师G故道H益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指求学的人。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C.古文,指唐朝以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D.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老

师。

B.文本一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

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C.文本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

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D.文本二强调了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

进步因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_________

(2)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

译文:_________

14.请结合文本一、二,简要概括择师的标准。

答: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江月。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注]噪,

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

缕。

注貔虎:原指猛兽,此处指军队、勇士。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由滚滚东流的江水联想到千古风流人物,空间广阔,时间

遥远,为全词奠定了雄浑豪放的基调。

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词人洒酒酬江月的宽慰旷达之情,此处化解了

前文表达的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愁绪。

C.《满江红·赤壁怀古》下片虚实结合,实写赤壁及附近的山川形胜,虚写朝代更迭,现

实与想象结合,增强了词作的艺术张力。

D.两首词均为咏史怀古词,均以历史陈迹“赤壁"为题材,均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达

到感慨兴衰、逃避现实、咏史伤世等目的。

16.《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与《满江红·赤壁怀古》上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不尽相同,

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一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青”和“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

人的水平,“以为轮”和“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论

证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2)韩愈《师说》一文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与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

问题,揭示了“小学而大遗”的后果。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

由是“________,________”。

(3)唐代的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

“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

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

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

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

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

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

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

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

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①_____________。千万不要让这

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

想说,②_________。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

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

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

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

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4分)

答:_________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7分)

那些孩子在玩耍时,他们变换着石子的阵势,说:“这是在行军,那是牛群和羊群。"但是,过

路人只看到石子,不明白孩子心中的财富。

同样,享受黎明的人会在初现的晨曦中温暖身子。那个走向井边的人,因为口渴,把沉重

的桶提上井沿。口渴,使他的步伐、他的双臂、他的眼睛都充满了意义,就像一首诗。有些

人若不在辛苦中获得信仰,欢乐也不会找上他们。

我也注意到了那个人,他听音乐,却不用心。他叫人用轿子抬他去听,而不是自己走着去

听。没有人爬上山坡,大好风景也无人欣赏。但让人抬着送上山顶,你看到的不过是①_____

的景物,你怎能赋予它实质的意义呢

一个对现状深感满意的人,必是经过努力后方能有②_____的享受——他走

的每一步都是在调整山河,推平村庄的砾石路。这个景色起自他的胸臆,他感受到的快乐也

是孩子感受到的快乐——他排列了石子,建造了城市,于愿已足。看到一堆未经自己努力而

成为风景的石子,哪个孩子会③_____呢我若不身体力行,就不存在任何历险;我

若不用尽心力,一切就没有意义。

我想说的是,你们没有权利不努力。因为,不做这件事,便要做那件事——你们必须长

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分别使用了“我”和“他",“我”和“你"的称谓,请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这

样写。(4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4)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5)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德]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以上五句话都来自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深刻

的道理。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学校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2023年下期高一语文必修上单元检测

第六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思路说明:

1.依据2023年全国高考新题型变化命制试题。

2.落实单元教学重点,体现单元知识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

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

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

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

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

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

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

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

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

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

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

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

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

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

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

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

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

—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

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

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

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

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

—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

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材料三: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

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

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

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

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

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

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

脚”,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

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

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

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

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

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

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的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

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

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

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

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

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

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

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

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

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摘编自顾颉刚《怎样

读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C.材料二提到读者对所读之书的错误的观念,和材料三提到的读者的成见,内容是一样

的。

D.材料三提出了读书的一些方法,和材料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D

解析A项材料一第二段“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

东西"不能等同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说不定要"也不等同于“就要”,选项把或然变成

了必然。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

掌握”,“掌握”不能等同于“读懂"。C项材料二第二段提到的“错误的观念”是“对读者的阅

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而材料三中的“成见”是

指“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内容不一样。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先生希望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

书。

B.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C.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的要极

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D.读书要善于思考、质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

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答案B

解析“是因为……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错,材料二说“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

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

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

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同时B项还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主题难写好是针对荷马

的书而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

B.“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仅是一个政治

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C.“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

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

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答案D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

读书。D项谈的是如何选择有用的书来读。二者所论述的观点不一致。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

答案材料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全

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

循序渐进,逻辑严密。文章采用了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

时,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比,生动地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

5.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

答案(1)材料一: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材料二:读书能

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材料三:读书可以求知,可以养成自己的

创作力。

(2)看法: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提升整体修养;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

跃;读书可以使人内心更加充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

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

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

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

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

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

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

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

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

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

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

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

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

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

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

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

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

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

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

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

地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

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

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

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

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

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

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

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

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

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

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

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

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

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

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

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

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

似乎就在我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

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

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也就是说,乡间的

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他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

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

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B.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布置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家能请动

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

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

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这句话凸显了关老

师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答案C

解析C项,“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表述有误。文中说“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

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只是体现他作为诗人和

教师的价值和牺牲。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中,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反应侧面

突出了关校长的形象。

B.文章第七段大量引用名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了文章的

文化韵味,富有诗意。

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

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的议论、抒情结束全文,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

章主旨,意味悠长。

答案D

解析D项,“议论、抒情”错。“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没有抒情,而是以议作结,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答案①传统教育精神博大深厚,代代相承;②暗指作者受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

神的受益者;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解析解答此类题时,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

现手法,表达效果是什么,还要分析其表达了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本题中的画线句

写的是作者在曲阜明清走廊看到孔子语录时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

深,不断传承。作者能领悟到这个道理,是因为他是关校长的学生,也就暗示出作者受到

关校长的教诲,也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在表达情感上,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教

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9.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分)

答案①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②关校长的诗

作、诗情被埋没多年;③得到关校长教育和关爱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他;④从对教师和

教育终极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⑤隐含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

能被人了解的遗憾之情。

解析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从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

浅显,不难理解,深层意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明确标题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态

度等。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散落在乡间的诗人”指的是关校长。由原文第八段可知,关

校长“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①;原文第八段说“我”在旧书

摊上淘到了一本诗歌集,上面有关校长的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第九段说

“我从不知道……蜡烛”,第十二段说“即便如此……了解多少呢”,由此可得出答案要

点②③;原文第十一段说“我无意……教育的终极理解”,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④;由文

章中作者的观点句可知,关校长的诗人身份未能被人知道,作者内心有一种遗憾之情,由

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

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

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

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文本二: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

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

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①也久死。二人可

作,惧吾不似。中②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

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节选自柳宗元《师友

箴》,有删改)

注①牙:鲍叔牙。②中:同“忠”,这里指忠诚之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之A世B为人C师者众D笑之E举世F不师G故道H益离

答案BEG

正确断句: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句意:在当今社会,做老师的被大家讥笑,整个社会都不求师,因此离“道"也越来越远

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指求学的人。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C.古文,指唐朝以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D.六艺,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答案C

解析“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错,文中“古文"是指先秦诸子散

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老

师。

B.文本一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

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C.文本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

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D.文本二强调了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

进步因素。

答案A

解析A项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可知,作者没有认为他们不是老师,而是说他们不是自己所说的“传其道解其

惑”的老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_________

(2)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

译文:_________

答案(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不求师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成就自己!不交朋友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提高自己!

14.请结合文本一、二,简要概括择师的标准。

答:_________

答案①“闻道"在前,“术业”有攻,无关年龄、地位;②以“道"为标准,能者为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重忠信,知耻辱。

参考译文

文本二:

在当今社会,做老师的被大家讥笑,整个社会都不求师,因此离“道”也越来越远

了;做朋友的,不是以“道"相交,而是以利相交,整个社会上就没有真正的朋友,因此

造成了正道日益被抛弃的后果。唉!对于这种状况我感到很痛心啊,于是写下这首歌作为

箴文。既用来警戒自己,又用来规劝别人。

不求师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成就自己!不交朋友怎么行呢?我靠什么提高自己!我想

师从老师,谁值得我师从呢?假使找到了值得我师从的老师,又会被整个社会上的人讥

笑。我想交朋友,应交什么样的人呢?假使有朋友可交,在对待“道”上又可能因观点不

同而断交。现世已找不出像孔子那样的老师了,像鲍叔牙那样的朋友也早已死去。即使二

人在世,恐怕我的“道"和他们的也不一样吧。言行合乎中道的可以作为老师,知道以利

为耻辱的可以结为朋友,谨以这两个标准,用来提醒你以后求师交友。如果能坚持中道

的,即使是佣人、乞丐也可以作为老师和朋友;假如背弃了中道,就是公侯卿相,也要离

开他们。于内要考察历史,于外要考察社会现实,对于从师交友,要警戒,不要疏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江月。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注]噪,

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

缕。

注貔虎:原指猛兽,此处指军队、勇士。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由滚滚东流的江水联想到千古风流人物,空间广阔,时间

遥远,为全词奠定了雄浑豪放的基调。

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词人洒酒酬江月的宽慰旷达之情,此处化解了

前文表达的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愁绪。

C.《满江红·赤壁怀古》下片虚实结合,实写赤壁及附近的山川形胜,虚写朝代更迭,现

实与想象结合,增强了词作的艺术张力。

D.两首词均为咏史怀古词,均以历史陈迹“赤壁"为题材,均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达

到感慨兴衰、逃避现实、咏史伤世等目的。

答案D

解析“均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达到感慨兴衰、逃避现实、咏史伤世等目的”错,这两

首词中并无“逃避现实"的感情,苏轼是借古抒怀,表达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无奈和对现实

的不满,而戴复古则是怀古伤今,表达自己忧国伤时的感慨。

16.《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与《满江红·赤壁怀古》上片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不尽相同,

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

答案(1)两首词都写到赤壁之战的重要人物——周郎。苏轼着眼于周瑜英姿勃发的儒将风

采与年少有为的伟大功绩,用来反衬自己的老大无功;戴复古则以“周郎年少,气吞区

宇”两句,以其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

事衰颓。

(2)两首词都描写了战争场面。苏轼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句,以周瑜指挥若定的

轻松姿态、曹军惨败的狼狈,突出周郎的年少功业已成,反衬词人的失意。戴复古则用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对偶,写出了孙吴军容整肃、士气高昂的气

势;并以“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两句,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水战场景,体现了曹军崩溃之

快、周瑜取胜之速,以“昔”年东吴强大的实力反衬“今"日南宋国势的衰颓,流露出词

人的悲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一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青”和“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

人的水平,“以为轮”和“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论

证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2)韩愈《师说》一文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与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

问题,揭示了“小学而大遗”的后果。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

由是“________,________”。

(3)唐代的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

“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

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

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

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优美的诗歌,是清丽的茉莉,读过之后连鼻尖

似乎都带着墨香,仿佛我们的身心都沐浴在清香之中……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

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

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

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

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①_____________。千万不要让这

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

想说,②_________。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

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出一种优

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

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比喻、夸张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B

解析“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引人入胜的小说故

事,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气吞山河

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

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4分)

答:_________

答案(1)原文是短句,更符合文章整体灵动的语言风格;(2)原文中“错字连篇”“粗制滥造"

作谓语,而其在改句中作定语,作谓语时对这类书的否定意义更强烈;(3)“就像石楠花一

样”在原文中被放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与上文中的“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

着浓郁的芳香”结构一致,表达自然流畅。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示例)①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②书能提升人的气质

解析第①处,前面说的内容是“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所以横线处所填内容有可

能涉及“读者”,结合后面的“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

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可确定该处应补写“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之类

的内容。第②处,前面说的是“书香”,后面说的是读书与人的气质之间的关系,因此此处

应填“书能提升人的气质”之类的内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7分)

那些孩子在玩耍时,他们变换着石子的阵势,说:“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