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九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九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九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九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宁波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九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当前,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文化和科技的碰撞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新路径。脱酸技术助古籍“延年益寿"、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绘画的表现力、智能篆刻系统促进篆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和旅游市场加快复苏发展的态势下,乘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东风,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不断转化落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展现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蓬勃生机。

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等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以来,有关科研单位围绕行业重大需求持续开展攻关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文化和旅游新产品,培育了一批文化和旅游新业态,为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______。纸张酸化是国际文保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纸张的酸化会导致纸质文献机械强度和耐久性降低,从而缩短其保存寿命。为攻克纸张酸化难题,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文献批量整本脱酸技术关键因素研究"项目,经过多次研究实践,研制出了无水溶液,实现了无水液相脱酸。目前,脱酸文献数量已达上千册,且经过脱酸后的文献可延寿100至200年,古籍文献“重获新生”。

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公共文化资源智能共建共享与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地提出了“政府端菜+群众点菜+大数据推菜+群众种菜”四者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通过语义规则、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高效、安全地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智能共建共享,使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有丰富的文化服务。

为了让文物“接地气"、馆藏更“亲民”,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云端融合的博物馆智慧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与应用示范”,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的技术路线,为实现博物馆动态运维、保障藏品安全、优化观展环境、提升展览体验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对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和拓展。

(2)______。为了解决传统纸张修复和当代应用等问题,由中国美术学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围绕书画纸特殊需求,运用新兴技术,结合环保改良工艺方法,研制出了高强度、低定量、满足现代艺术需求的高性能书画纸,形成了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的制浆新工艺,提升了传统书画纸在当代艺术创作和中国古代书画装裱修复上的应用水平。

随着浙江大学智能篆刻团队开发的“AI篆刻小程序"正式上线,完成一方印章的篆刻变得非常便捷。“AI篆刻小程序”背后的智能篆刻系统是浙江大学承担的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大数据智能下的古文字艺术创新设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的研发成果。该项目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智能制造技术,突破智能汉字、智能音乐、跨媒体交互等数智化创新设计方法与技术,通过“零门槛”古文字生成、“所见即所得"的一站式古文字艺术体验和“多维度联动”的应用示范等技术手段,有效促进了篆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未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项目,加快产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水平,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王伟杰《文化+科技携手迈向诗意远方》)

材料二:2015年1月8日,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APP正式上线,“数字故宫"建设持续推进,“让文物活起来”理念成为热潮。时隔7年,2022年五四青年节,央视推出特别节目,宣称开创了“国内首个数实融合虚拟音乐世界节目体验"。从中不难看出,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出口,从“硬科技”到“软文化”,科技以更有韵味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实际上,从2012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发布起,国家层面就不断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在此文件指导下,十几年来,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经历了从“线性融合”向“立体融合"的主线切换。从单向的科技赋能文化到科技与文化相互交融,科技在文化中汲取营养甚至从文化中找到科技发展的新方向。

2022年1月5日,米哈游以中国国粹京剧为载体,在火遍全球的游戏《原神》中推出“神女劈观”,使得《原神》在更新日登顶亚洲、欧洲多个国家游戏畅销榜,以此打开游戏的传播新渠道。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拓科技创新的新渠道,自工业革命以来,米哈游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录音形式发生转变,引发“歌曲"热潮,在此之后,电视、电影等技术出现,各类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其后又诞生了相应的新型文化产品,工业化、规模化的文化生产模式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此类科技在文化产业中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3)______。以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为例,行业对呈现清晰度、沉浸感等的要求,也促使此类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升级。总而言之,科技与文化的“立体融合”,让印象中生硬的技术变得更具底蕴,也让企业科技创新有了更多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李冲《科技与文化“联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文化和科技的碰撞将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新机遇,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新路径。

B.纸张酸化会导致纸质文献机械强度和耐久性降低,从而使纸张的保存寿命变短,这也是国际文保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C.根据书画纸特殊需求,运用新兴技术,结合环保改良工艺方法,高强度、低定量、满足现代艺术需求的高性能书画纸被研制出来了。

D.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后,科技以更有韵味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科技的发展也找到了新的出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数字化场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突破,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B.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让文物“接地气”、馆藏更“亲民”,运用科技手段对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和拓展。

C.浙江大学智能篆刻团队开发的“AI篆刻小程序”借助智能篆刻系统,让完成一方印章的篆刻变得非常便捷。

D.电视、电影等技术出现,各类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工业化、规模化的文化生产模式逐渐形成,进而引发“歌曲"热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云南保山市根据“永子”制作技艺创作舞蹈《永子传棋》,通过街舞和古典舞蹈相结合舞台艺术形式和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演绎方式,展示了围棋中黑白子对弈的画面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B.2024年春节,多国驻华大使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各种字体的新春“福”字,向全球华人作揖拜年,并亲身体验贴窗花等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C.大型木偶剧《嫦娥奔月》在业界首次采用全息投影技术,打破传统舞台上多采用的挡片在前、木偶表演形式在后的形式,实现人偶同台,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神话世界。

D.秦淮河边路面的石板上刻着与南京相关的古诗词,街边的路灯在夜色中呈现雾气氤氲的效果,再伴以大气磅礴的音乐喷泉,很难不让人沉醉其中。

4.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一)科技创新解决行业突出问题(二)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三)文化也催生科技的创新发展

B.(一)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二)科技创新解决行业突出问题(三)文化也催生科技的创新发展

C.(一)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二)文化也催生科技的创新发展(三)科技创新解决行业突出问题

D.(一)科技创新解决行业突出问题(二)文化也催生科技的创新发展(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5.如今沉浸式展览和演艺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创作方兴未艾,虚拟歌手、虚拟导游在各行各业纷纷亮相,那么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桃源膘鸡

墨中白

过四堡,就是桃源县。

①武捕头喜欢骑马顺着河堤,追着风跑。一遇到谜案,捕头就骑上马,去追风,仿佛风里藏着他要揭晓的秘密。累了,他下马来到五堡路口,这里有酒菜。望着里外忙碌的女人,他常会想到彭城家里的母亲。眼前的女人个子高,人富态,有气质,也养眼。女人没有母亲大,但比自己年长。捕头喝酒吃菜时,铺子里没有人,他是专挑过了饭时点来的。

五堡路口是通往泗州、桃源、清浦、彭城、宿迁的必经之地。过往行人,脚累,要歇息;口渴,要喝水;肚子饿,要吃饭。女人的店除了交通便利,关键是客人吃了女人烧的菜,忘不了,特别是店里的膘鸡,就一个字:绝。女人的店开在桃源县境内,本无名字,过往行人就称其桃源膘鸡。提起桃源膘鸡,方圆百里,无人不晓。桃源膘鸡既是招牌菜,也是店名字。②在女人眼里,店铺叫什么不重要,别人爱来,足够了。

女人爱听过往客人讲奇闻趣事,唯有武捕头来店吃饭,她才坐下聊天。一壶酒,一碗膘鸡,一碟花生米,慢慢品尝。在女人看来,武捕头不是来吃饭的,倒更像是听她说话的。他乐意听,她也愿意说。看着店门前站立的那匹黑马,女人不禁想到以前自己骑白马时的样子。自从住到五堡,她就没有再骑马了,偶尔,也只是在梦里奔驰。

在这里,武捕头总能捕捉到要打听的信息。仁义当铺丢失的玉扳指,就是在同女人的谈话中,有了线索,顺藤摸瓜,抓获窃贼的。女人的话里,总有他想要的未知。女人从没有问过他是干什么的,他也没有提起要办的案子。仿佛他做的事,她知道。他偶尔也会问,更多是在听。女人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很专业。梅村无头女尸案,限期百日内破案。他苦苦寻觅九十八天无果,最后两日,还是在女人一语点破下,理出了头绪,将凶手缉拿归案。

武捕头来喝酒,女人知道,他可能遇上难办的事了。有时,她会不经意问两句,更多时候,她就是在聊自己听来的生活。她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一看见那匹黑马,她就不禁想到自己的白马。她曾经多次骑着白马追逐过黑心人。③她一直称犯法的人为黑心人,当她把绳索套上他们的头颅时,就会发现眼前的阳光特别明亮,她喜欢那样的太阳,干净,温暖。眼前的男人左手拿的是刀,喝酒也不曾离手。当年,她骑着白马,背剑走四方时,剑又何曾离过身?今天的她,早放下那把剑。她手中握着菜刀,刀就是剁碎那些精肉,还有从菜园里摘来的葱蒜。她有段日子不再关注过往人是否黑心了,直到那匹黑马出现。时间过得真快,她想。当年,她信马由缰,一路南下,白马到五堡,不走了。路人告知,前面是四堡。既然马累了,就在这里住下吧。店家是个少女,一见白马,欢喜地流下眼泪。少女告诉她:“俺在五堡等好久,终于见着梦里的白马。"白马仿佛早就认识少女,和她窃窃私语。眼前发生的一切,女人不敢相信,陪伴自己多年的白马,一见少女,这亲热得,她在店里才住两天,少女就和白马形影不离。④第三天,少女找到她,认真地说:“俺想骑上白马,去追赶春天的风……”少女说的话,如诗。梦一般的年龄啊,她仿佛看到年轻的自己。她递过缰绳,少女骑上白马,望了店铺一眼,洁白的门牙轻咬了两下上嘴唇,用力挥下马鞭,跑远了。望着远去的白马,她没有不舍,脸上竟露出欣慰的笑容。马只有奔跑起来,才有马的样子。更何况,马背上还驮着一位爱做梦的少女呢?

她在五堡住下来,她答应帮少女照看着店铺。开始,她还幻想白马累了,会跑回来,可再次听到马嘶时,是匹黑马。骑黑马的男人手不离刀。黑马是闻着膘鸡的香味奔来的。她当然理解握刀的男人,他喜欢碗里的膘鸡,更关注过往商人的言谈。可旁人一见他的刀,连茶水喝得都像是酒了。他完全可以放下刀的,她想。他是一个认真的人,就像她当年一样。她原本以为放走了白马,在五堡一心制作膘鸡就可以大隐于市了。可一看见那匹黑马,她还是走近了他。她也曾想让那些听来的传说,从左耳穿过右耳,顺着门前的风,远去,可总会在睁开眼睛时,看见那匹白马,迎着风跑,如一道光。她还是把传说变成了膘鸡的味道,端到他的面前。他懂的。在这诱人的味道里,他总能捕捉到想找的隐者。

眼前的膘鸡红白相间,质地柔软,肉香扑鼻,夹而食之,不肥不腻,口味鲜嫩,在过往客商的眼中,女人手艺一绝。慢慢喝着酒的武捕头,觉得女人在五堡烧菜,可惜了,她应该骑马追逐风的。江湖上关于那匹白马的传说一直都在呀。他想,骑马的女人应该是她,却又希望女人就是一个会做膘鸡的店家。是的,能让过往客人记住“桃源膘鸡”,足够了。至于马,是属于风的,风有时爱做梦。

(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文字通过描述五堡路口的繁忙和过往行人的需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的市井画面,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感和沉浸感。

B.梅村无头女尸案的破获是一个重要的情节转折点。武捕头在长时间的调查无果后,最终依靠女人的提示找到了破案的关键,这既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还暗示了武捕头和女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加深。

C.小说在结构上采用插叙手法,主要体现在女人对过往的回忆、少女与白马的故事。这样安排为小说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故事世界,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D.“桃源膘鸡”在故事中不仅是一个美食元素,还将女人与五堡、女人与武捕头等过往行人联系在一起,成为承载情感和回忆的载体。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鉴赏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节奏感强,通过“骑马"追着”“骑上"去追”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武捕头行动的迅速和果断。

B.句子②女人不看重店铺的名称与她看重“别人爱来"形成对比,从中可以感受到女人对食物本身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重。

C.句子③“阳光”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正义、希望和纯净的象征。这句话塑造了一个正义、勇敢、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

D.句子④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少女的纯真和无知,也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种梦幻而浪漫的色彩。

8.文本结尾“他想,骑马的女人应该是她,却又希望女人就是一个会做膘鸡的店家"中“骑马的女人”和“会做膘鸡的店家"这两个形象分别象征了什么?武捕头的矛盾心理说明了什么?

9.有评论说:“墨中白一直坚持用传奇小说这种笔记体文学形式再现传说中的泗州城繁荣的市井生活。”墨中白自己也说过:“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个传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民之不牧者,非吾民也。凡牧民者,以其所积者食之,不可不审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或有积而不食者,则民离上;有积多而食寡者,则民不力;有积寡而食多者,则民多轴;有无积而徒食者,则民偷幸。故离上不力,多轴偷幸,举事不成,应敌不用。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

(节选自《管子·权修》,有删改)

材料二: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人至A而不B去C则有D以畜之也E民众而可F一G则有H以牧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无以畜之"的“畜”和材料二中“俯不足以畜妻子"的“畜”意思相同。

B.幸,侥幸。与《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意思不相同。

C.制,规定。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中的“制”意思相同。

D.黎民,主要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庶、布衣、黔首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应该有明显的奖赏;如果做了坏事,应该有明显的惩罚。只有当奖罚制度在人们可见的范围内执行,人们才会相信在不可见的情况下也会得到公正的对待,从而不敢轻易违反规则。

B.材料一:通过教育、规范、激励和威慑等多重手段,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们普遍愿意遵守规则,做好事。

C.材料一:一个人的好恶可以反映他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从而推断出他的长处和不足;通过一个人的交友圈可以了解他的性格、品德和才能,从而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D.材料二:从教民而王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请概括两则材料在治国理念上的相同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天,谪居江州长达四年的诗人,奉命移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官职虽有升迁,职所却更加僻远,赴任途中经过岳阳楼,题写了这首诗。②图障:画幅,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并张挂在庭堂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岳阳楼下的洞庭湖水,后写诗人登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眺望,既照应了标题,后一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颔联中上句写到了草木与洞庭湖水色相接,下句写到了夕阳照耀下的湖水红波荡漾,都是诗人见到的洞庭湖无边的春景。

C.颈联中的六个动词“攀"立”“啼"点”“飞"渡”,极力强化了诗篇的动态感,使诗歌具有画面感。

D.本诗在用词上朴素平易,抒情坦白直率,虽然没有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出的恢宏气象,但也自有不凡的格调。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白居易的这首《题岳阳楼》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句子是“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巨大的声响,以强调蜀道山高路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寄傲斋”是北宋文人赵鼎臣的书斋名,“容安馆"是当代学者钱锺书的书斋名,这两个名字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

(4)老李即将退休,经常感慨自己头发斑白、年华已逝,总爱吟诵如“______,______"的古人诗句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由此可知真实对生命的①。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如同烟雾,让人难以分辨真伪。曾几何时,“给住院婆婆吃泡面"系列视频在网络上引起②。这些视频实际上是博主为了博取关注而摆拍的,演绎出儿媳报复婆婆的虚假剧情。这种虚假信息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对社会道德造成了不良影响。③,西安某生鲜店铺老板通过社交群发布“日本排放核污水,海盐受污染,赶紧囤盐啦”引发群众争先恐后购盐事件,也是一起典型的虚假信息事件。这些虚假信息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坚决抵制虚假信息,维护网络空间的真实与清明。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同理,(),因此可以说网络信息更要注意传播的价值。虽然信息的真实性是基础,但其价值才是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价值,让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19.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是阅读者的道德受到恶劣的影响,那么应该是媒体传播只为了流量,而去迎合了恶俗的阅读趣味

B.媒体传播只为了流量,而去迎合恶俗的阅读趣味,那么阅读者的道德也将受到恶劣的影响

C.若是阅读者的道德受到恶劣的影响,那么应该是媒体传播迎合了恶俗的阅读趣味,只为了流量

D.媒体传播去迎合恶俗的阅读趣味,只为了流量,那么阅读者的道德也将受到恶劣的影响

20.请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可我已经没了读书的兴致。整日躺在床上,听各种脚步从门外走过。心里荒荒凉凉地祈祷: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给我留下!

窗外的小花园里已是桃红柳绿,22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我已经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和在小路上打羽毛球的年轻人。我记得我久久地看过一个身着病服的老人,在草地上踱着方步晒太阳;只要这样,我想只要这样!只要能这样就行了就够了!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老人走后我仍呆望着那块草地,阳光在那慢慢地淡薄,脱离,凝作一缕孤哀凄寂的红光一步步爬上墙,爬上楼顶。

我乞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在我的脊椎里装进了个良性的瘤子。对对,它可以长在椎管内,但须要长在软膜外,那样才能把它剥离而不损坏那条珍贵的脊髓。我用目光在所有的地方写下“上帝保佑”,我想,或许把这四个字写到千遍万遍就会赢得上帝的怜悯,让它是个瘤子,一个善意的瘤子。要么干脆是个恶毒的瘤子,能要命的那一种,那也行。

(摘编自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

21.文中加点的词语“荒荒凉凉”“善意的"在使用上颇有创意,请简要赏析。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想走到哪就走到哪、边踢路边的石子边走的感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评价无处不在。有人说,评价能帮助我们完善自我认知;也有人说,在这个评价满天飞的世界里,要有为自己代言的勇气。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宁波市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九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当前,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文化和科技的碰撞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新路径。脱酸技术助古籍“延年益寿"、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绘画的表现力、智能篆刻系统促进篆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和旅游市场加快复苏发展的态势下,乘着“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东风,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不断转化落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展现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蓬勃生机。

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等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以来,有关科研单位围绕行业重大需求持续开展攻关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文化和旅游新产品,培育了一批文化和旅游新业态,为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______。纸张酸化是国际文保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纸张的酸化会导致纸质文献机械强度和耐久性降低,从而缩短其保存寿命。为攻克纸张酸化难题,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文献批量整本脱酸技术关键因素研究"项目,经过多次研究实践,研制出了无水溶液,实现了无水液相脱酸。目前,脱酸文献数量已达上千册,且经过脱酸后的文献可延寿100至200年,古籍文献“重获新生”。

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公共文化资源智能共建共享与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地提出了“政府端菜+群众点菜+大数据推菜+群众种菜”四者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通过语义规则、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高效、安全地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智能共建共享,使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有丰富的文化服务。

为了让文物“接地气"、馆藏更“亲民”,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云端融合的博物馆智慧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与应用示范”,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的技术路线,为实现博物馆动态运维、保障藏品安全、优化观展环境、提升展览体验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对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和拓展。

(2)______。为了解决传统纸张修复和当代应用等问题,由中国美术学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围绕书画纸特殊需求,运用新兴技术,结合环保改良工艺方法,研制出了高强度、低定量、满足现代艺术需求的高性能书画纸,形成了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的制浆新工艺,提升了传统书画纸在当代艺术创作和中国古代书画装裱修复上的应用水平。

随着浙江大学智能篆刻团队开发的“AI篆刻小程序"正式上线,完成一方印章的篆刻变得非常便捷。“AI篆刻小程序”背后的智能篆刻系统是浙江大学承担的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大数据智能下的古文字艺术创新设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的研发成果。该项目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智能制造技术,突破智能汉字、智能音乐、跨媒体交互等数智化创新设计方法与技术,通过“零门槛”古文字生成、“所见即所得"的一站式古文字艺术体验和“多维度联动”的应用示范等技术手段,有效促进了篆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未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项目,加快产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水平,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王伟杰《文化+科技携手迈向诗意远方》)

材料二:2015年1月8日,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APP正式上线,“数字故宫"建设持续推进,“让文物活起来”理念成为热潮。时隔7年,2022年五四青年节,央视推出特别节目,宣称开创了“国内首个数实融合虚拟音乐世界节目体验"。从中不难看出,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出口,从“硬科技”到“软文化”,科技以更有韵味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实际上,从2012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发布起,国家层面就不断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在此文件指导下,十几年来,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路径经历了从“线性融合”向“立体融合"的主线切换。从单向的科技赋能文化到科技与文化相互交融,科技在文化中汲取营养甚至从文化中找到科技发展的新方向。

2022年1月5日,米哈游以中国国粹京剧为载体,在火遍全球的游戏《原神》中推出“神女劈观”,使得《原神》在更新日登顶亚洲、欧洲多个国家游戏畅销榜,以此打开游戏的传播新渠道。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拓科技创新的新渠道,自工业革命以来,米哈游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录音形式发生转变,引发“歌曲"热潮,在此之后,电视、电影等技术出现,各类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其后又诞生了相应的新型文化产品,工业化、规模化的文化生产模式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此类科技在文化产业中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3)______。以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为例,行业对呈现清晰度、沉浸感等的要求,也促使此类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升级。总而言之,科技与文化的“立体融合”,让印象中生硬的技术变得更具底蕴,也让企业科技创新有了更多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李冲《科技与文化“联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文化和科技的碰撞将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新机遇,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新路径。

B.纸张酸化会导致纸质文献机械强度和耐久性降低,从而使纸张的保存寿命变短,这也是国际文保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C.根据书画纸特殊需求,运用新兴技术,结合环保改良工艺方法,高强度、低定量、满足现代艺术需求的高性能书画纸被研制出来了。

D.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后,科技以更有韵味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科技的发展也找到了新的出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数字化场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突破,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B.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了让文物“接地气”、馆藏更“亲民”,运用科技手段对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和拓展。

C.浙江大学智能篆刻团队开发的“AI篆刻小程序”借助智能篆刻系统,让完成一方印章的篆刻变得非常便捷。

D.电视、电影等技术出现,各类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工业化、规模化的文化生产模式逐渐形成,进而引发“歌曲"热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云南保山市根据“永子”制作技艺创作舞蹈《永子传棋》,通过街舞和古典舞蹈相结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和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演绎方式,展示了围棋中黑白子对弈的画面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B.2024年春节,多国驻华大使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各种字体的新春“福”字,向全球华人作揖拜年,并亲身体验贴窗花等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C.大型木偶剧《嫦娥奔月》在业界首次采用全息投影技术,打破传统舞台上多采用的挡片在前、木偶表演形式在后的形式,实现人偶同台,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神话世界。

D.秦淮河边路面的石板上刻着与南京相关的古诗词,街边的路灯在夜色中呈现雾气氤氲的效果,再伴以大气磅礴的音乐喷泉,很难不让人沉醉其中。

4.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一)科技创新解决行业突出问题(二)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三)文化也催生科技的创新发展

B.(一)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二)科技创新解决行业突出问题(三)文化也催生科技的创新发展

C.(一)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二)文化也催生科技的创新发展(三)科技创新解决行业突出问题

D.(一)科技创新解决行业突出问题(二)文化也催生科技创新发展(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5.如今沉浸式展览和演艺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创作方兴未艾,虚拟歌手、虚拟导游在各行各业纷纷亮相,那么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2.D3.C4.A

5.①国家政府需要进一步出台并完善相关促进措施,例如文化和旅游部需要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项目。

②科研机构要进一步丰富、拓展智能应用场景,让更多更新的数智化技术应用落地,为更多文化行业注入新活力。

③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拓科技创新的新渠道,让科技与文化“立体融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文化和科技的碰撞将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新机遇”错误,变已然为未然。原文第一段“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文化和科技的碰撞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新路径"为已然状态,而选项表述“将为……”为未然状态。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进而引发‘歌曲’热潮"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录音形式发生转变,引发‘歌曲’热潮,在此之后,电视、电影等技术出现,各类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可知,选项表述属于因果混乱,原文说的是“在此之后,电视、电影等技术出现,各类文化产业应运而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化+科技,携手迈向诗意远方”。

A.说明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是传统文化的交流。

C.“大型木偶剧《嫦娥奔月》在业界首次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属于“文化+科技”,“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神话世界"属于“携手迈向诗意远方”。支撑了“文化+科技,携手迈向诗意远方"的观点。

D.强调传统文化和诗意的传承。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后面“纸张酸化是国际文保界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可知,第(1)处突出围绕“行业问题";

根据后文“为了解决传统纸张修复和当代应用等问题,由中国美术学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可知,第(2)处突出围绕“关键技术";

根据后文“以电视、电影等文化产业为例,行业对呈现清晰度、沉浸感等的要求,也促使此类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升级”可知,第(3)处突出围绕“文化催生科技的发展"。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国家政府需要进一步出台并完善相关促进措施,结合“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等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以来,有关科研单位围绕行业重大需求持续开展攻关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可知,文化和旅游部需要继续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项目。

②结合“为攻克纸张酸化难题,古籍保护科技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文献批量整本脱酸技术关键因素研究’项目,经过多次研究实践,研制出了无水溶液,实现了无水液相脱酸"为了让文物‘接地气’、馆藏更‘亲民’,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云端融合的博物馆智慧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与应用示范’……对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延伸和拓展”等等可知,科研机构要进一步丰富、拓展智能应用场景,让更多更新的数智化技术应用落地,为更多文化行业注入新活力。

③结合“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拓科技创新的新渠道,自工业革命以来,米哈游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科技与文化的‘立体融合’,让印象中生硬的技术变得更具底蕴,也让企业科技创新有了更多的内在动力”可知,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拓科技创新的新渠道,让科技与文化“立体融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桃源膘鸡

墨中白

过四堡,就是桃源县。

①武捕头喜欢骑马顺着河堤,追着风跑。一遇到谜案,捕头就骑上马,去追风,仿佛风里藏着他要揭晓的秘密。累了,他下马来到五堡路口,这里有酒菜。望着里外忙碌的女人,他常会想到彭城家里的母亲。眼前的女人个子高,人富态,有气质,也养眼。女人没有母亲大,但比自己年长。捕头喝酒吃菜时,铺子里没有人,他是专挑过了饭时点来的。

五堡路口是通往泗州、桃源、清浦、彭城、宿迁的必经之地。过往行人,脚累,要歇息;口渴,要喝水;肚子饿,要吃饭。女人的店除了交通便利,关键是客人吃了女人烧的菜,忘不了,特别是店里的膘鸡,就一个字:绝。女人的店开在桃源县境内,本无名字,过往行人就称其桃源膘鸡。提起桃源膘鸡,方圆百里,无人不晓。桃源膘鸡既是招牌菜,也是店名字。②在女人眼里,店铺叫什么不重要,别人爱来,足够了。

女人爱听过往客人讲奇闻趣事,唯有武捕头来店吃饭,她才坐下聊天。一壶酒,一碗膘鸡,一碟花生米,慢慢品尝。在女人看来,武捕头不是来吃饭的,倒更像是听她说话的。他乐意听,她也愿意说。看着店门前站立的那匹黑马,女人不禁想到以前自己骑白马时的样子。自从住到五堡,她就没有再骑马了,偶尔,也只是在梦里奔驰。

在这里,武捕头总能捕捉到要打听的信息。仁义当铺丢失的玉扳指,就是在同女人的谈话中,有了线索,顺藤摸瓜,抓获窃贼的。女人的话里,总有他想要的未知。女人从没有问过他是干什么的,他也没有提起要办的案子。仿佛他做的事,她知道。他偶尔也会问,更多是在听。女人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很专业。梅村无头女尸案,限期百日内破案。他苦苦寻觅九十八天无果,最后两日,还是在女人一语点破下,理出了头绪,将凶手缉拿归案。

武捕头来喝酒,女人知道,他可能遇上难办的事了。有时,她会不经意问两句,更多时候,她就是在聊自己听来的生活。她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一看见那匹黑马,她就不禁想到自己的白马。她曾经多次骑着白马追逐过黑心人。③她一直称犯法的人为黑心人,当她把绳索套上他们的头颅时,就会发现眼前的阳光特别明亮,她喜欢那样的太阳,干净,温暖。眼前的男人左手拿的是刀,喝酒也不曾离手。当年,她骑着白马,背剑走四方时,剑又何曾离过身?今天的她,早放下那把剑。她手中握着菜刀,刀就是剁碎那些精肉,还有从菜园里摘来的葱蒜。她有段日子不再关注过往人是否黑心了,直到那匹黑马出现。时间过得真快,她想。当年,她信马由缰,一路南下,白马到五堡,不走了。路人告知,前面是四堡。既然马累了,就在这里住下吧。店家是个少女,一见白马,欢喜地流下眼泪。少女告诉她:“俺在五堡等好久,终于见着梦里的白马。”白马仿佛早就认识少女,和她窃窃私语。眼前发生的一切,女人不敢相信,陪伴自己多年的白马,一见少女,这亲热得,她在店里才住两天,少女就和白马形影不离。④第三天,少女找到她,认真地说:“俺想骑上白马,去追赶春天的风……"少女说的话,如诗。梦一般的年龄啊,她仿佛看到年轻的自己。她递过缰绳,少女骑上白马,望了店铺一眼,洁白的门牙轻咬了两下上嘴唇,用力挥下马鞭,跑远了。望着远去的白马,她没有不舍,脸上竟露出欣慰的笑容。马只有奔跑起来,才有马的样子。更何况,马背上还驮着一位爱做梦的少女呢?

她在五堡住下来,她答应帮少女照看着店铺。开始,她还幻想白马累了,会跑回来,可再次听到马嘶时,是匹黑马。骑黑马的男人手不离刀。黑马是闻着膘鸡的香味奔来的。她当然理解握刀的男人,他喜欢碗里的膘鸡,更关注过往商人的言谈。可旁人一见他的刀,连茶水喝得都像是酒了。他完全可以放下刀的,她想。他是一个认真的人,就像她当年一样。她原本以为放走了白马,在五堡一心制作膘鸡就可以大隐于市了。可一看见那匹黑马,她还是走近了他。她也曾想让那些听来的传说,从左耳穿过右耳,顺着门前的风,远去,可总会在睁开眼睛时,看见那匹白马,迎着风跑,如一道光。她还是把传说变成了膘鸡的味道,端到他的面前。他懂的。在这诱人的味道里,他总能捕捉到想找的隐者。

眼前的膘鸡红白相间,质地柔软,肉香扑鼻,夹而食之,不肥不腻,口味鲜嫩,在过往客商的眼中,女人手艺一绝。慢慢喝着酒的武捕头,觉得女人在五堡烧菜,可惜了,她应该骑马追逐风的。江湖上关于那匹白马的传说一直都在呀。他想,骑马的女人应该是她,却又希望女人就是一个会做膘鸡的店家。是的,能让过往客人记住“桃源膘鸡”,足够了。至于马,是属于风的,风有时爱做梦。

(选自《小说月刊》2024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文字通过描述五堡路口的繁忙和过往行人的需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生动的市井画面,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感和沉浸感。

B.梅村无头女尸案的破获是一个重要的情节转折点。武捕头在长时间的调查无果后,最终依靠女人的提示找到了破案的关键,这既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还暗示了武捕头和女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加深。

C.小说在结构上采用插叙手法,主要体现在女人对过往的回忆、少女与白马的故事。这样安排为小说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故事世界,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D.“桃源膘鸡"在故事中不仅是一个美食元素,还将女人与五堡、女人与武捕头等过往行人联系在一起,成为承载情感和回忆的载体。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鉴赏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节奏感强,通过“骑马”“追着"骑上”“去追"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武捕头行动的迅速和果断。

B.句子②女人不看重店铺的名称与她看重“别人爱来”形成对比,从中可以感受到女人对食物本身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重。

C.句子③“阳光"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正义、希望和纯净的象征。这句话塑造了一个正义、勇敢、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

D.句子④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少女的纯真和无知,也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种梦幻而浪漫的色彩。

8.文本结尾“他想,骑马的女人应该是她,却又希望女人就是一个会做膘鸡的店家”中“骑马的女人"和“会做膘鸡的店家”这两个形象分别象征了什么?武捕头的矛盾心理说明了什么?

9.有评论说:“墨中白一直坚持用传奇小说这种笔记体文学形式再现传说中的泗州城繁荣的市井生活。"墨中白自己也说过:“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生命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个传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B7.D

8.第一问:“骑马的女人"象征自由与冒险。女人骑着白马,自由自在,勇敢地追逐风,体现她不受约束、勇于探索的精神。“会做膘鸡的店家”象征安定与现实。女人在五堡经营店铺,专注于制作膘鸡,过着平凡稳定的生活。

第二问:这种矛盾心理说明了理想与现实(或“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说明了他对不同人生选择的尊重。他希望女人拥有身骑白马,仗剑走天涯的快意人生;也欣赏女人成为一个手艺一绝,安稳度日的做膘鸡店家。

9.①人物形象之奇:小说人物具有非凡的个性和经历。武捕头喜欢骑马追风,刀不离手,总能在女人店铺里捕捉到要打听的信息。女人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她曾骑白马追逐黑心人,放下剑后转而烹饪膘鸡。少女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等来白马,她与白马一见如故,骑马追风弃店而去,然后杳无音信。

②情节运行之奇:如武捕头在与女人的谈话中获得破案线索,在限期最后两日将凶手缉拿归案,情节充满悬念;白马与少女天然地亲近,女人与少女角色互换,少女骑马追风而去,这些情节上的突转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③故事环境之奇:小说营造的环境氛围充满传奇色彩,故事发生的地点五堡路口,是一个交通枢纽,也是各种故事和传说的交汇点,带有神秘和传奇的氛围。

④文化元素之奇:小说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对“桃源”这一理想化地方的提及,以及对侠客、白马等传统符号的使用,都让故事带上一种古典传奇的色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梅村无头女尸案的破获是一个重要的情节转折点"和“还暗示了武捕头和女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加深”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没有说梅村无头女尸案的破获是一个重要的情节转折点,原文只是说“最后两日,还是在女人一语点破下,理出了头绪,将凶手缉拿归案”,也没有说“暗示了武捕头和女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加深”。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无知"错误。通过少女的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勇敢和对未知的好奇。她不满足于现状,渴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第一问:女人“曾经多次骑着白马追逐过黑心人”,骑马追逐犯法的人,“骑马的女人"象征自由与冒险。“俺想骑上白马,去追赶春天的风……”,女人骑着白马,自由自在,勇敢地追逐春天的风,追逐自己的梦想,体现她不受约束、勇于探索的精神。

“会做膘鸡的店家"象征安定与现实。“她在五堡住下来,她答应帮少女照看着店铺”,女人在五堡经营店铺,放下剑,手握菜刀,一心制作膘鸡,大隐于市,过着平凡稳定的生活。

第二问:“骑马的女人"代表理想,“会做膘鸡的店家”代表现实,这种矛盾心理说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希望女人能骑马,又是会做膘鸡的店家,说明了他对不同人生选择的尊重。他希望女人拥有身骑白马,勇敢地追逐春天的风,追逐自己的梦想,仗剑走天涯的快意人生;也欣赏女人成为一个手艺一绝,能做“红白相间,质地柔软,肉香扑鼻,夹而食之,不肥不腻,口味鲜嫩"的膘鸡,安稳度日的店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人物形象之奇:小说人物具有非凡的个性和经历。“武捕头喜欢骑马顺着河堤,追着风跑”“眼前的男人左手拿的是刀,喝酒也不曾离手”,武捕头喜欢骑马追风,刀不离手,“武捕头总能捕捉到要打听的信息”,总能在女人店铺里捕捉到要打听的信息。女人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她曾经多次骑着白马追逐过黑心人”,她曾骑白马追逐黑心人,“今天的她,早放下那把剑。她手中握着菜刀,刀就是剁碎那些精肉,还有从菜园里摘来的葱蒜”,放下剑后转而烹饪膘鸡。少女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等来白马,“陪伴自己多年的白马,一见少女,这亲热得,她在店里才住两天,少女就和白马形影不离”,她与白马一见如故,“少女骑上白马,望了店铺一眼,洁白的门牙轻咬了两下上嘴唇,用力挥下马鞭,跑远了”,少女骑马追风弃店而去,“她还幻想白马累了,会跑回来”,然后杳无音信。

②情节运行之奇:“他苦苦寻觅九十八天无果,最后两日,还是在女人一语点破下,理出了头绪,将凶手缉拿归案”,武捕头在与女人的谈话中获得破案线索,在限期最后两日将凶手缉拿归案,情节充满悬念;“陪伴自己多年的白马,一见少女,这亲热得,她在店里才住两天,少女就和白马形影不离”,白马与少女天然地亲近,“她递过缰绳,少女骑上白马,……用力挥下马鞭,跑远了”,女人与少女角色互换,少女骑马追风而去,这些情节上的突转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③故事环境之奇:小说营造的环境氛围充满传奇色彩,“五堡路口是通往泗州、桃源、清浦、彭城、宿迁的必经之地”,故事发生的地点五堡路口,是一个交通枢纽,“在这里,武捕头总能捕捉到要打听的信息。……女人的话里,总有他想要的未知”,也是各种故事和传说的交汇点,带有神秘和传奇的氛围。

④文化元素之奇:小说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女人的店开在桃源县境内,本无名字,过往行人就称其桃源膘鸡”,对“桃源”这一理想化地方的提及;“她曾经多次骑着白马追逐过黑心人”,对侠客、白马等传统符号的使用,都让故事带上一种古典传奇的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畜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民之不牧者,非吾民也。凡牧民者,以其所积者食之,不可不审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或有积而不食者,则民离上;有积多而食寡者,则民不力;有积寡而食多者,则民多轴;有无积而徒食者,则民偷幸。故离上不力,多轴偷幸,举事不成,应敌不用。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

(节选自《管子·权修》,有删改)

材料二: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远人至A而不B去C则有D以畜之也E民众而可F一G则有H以牧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无以畜之"的“畜”和材料二中“俯不足以畜妻子"的“畜”意思相同。

B.幸,侥幸。与《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意思不相同。

C.制,规定。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中的“制”意思相同。

D.黎民,主要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庶、布衣、黔首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应该有明显的奖赏;如果做了坏事,应该有明显的惩罚。只有当奖罚制度在人们可见的范围内执行,人们才会相信在不可见的情况下也会得到公正的对待,从而不敢轻易违反规则。

B.材料一:通过教育、规范、激励和威慑等多重手段,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们普遍愿意遵守规则,做好事。

C.材料一:一个人的好恶可以反映他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从而推断出他的长处和不足;通过一个人的交友圈可以了解他的性格、品德和才能,从而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D.材料二:从教民而王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请概括两则材料在治国理念上的相同点。

【答案】10.CEG

11.C12.D

13.(1)所以说:考察每个人的能力然后再授予其官职,按(功绩的)等级赐予其俸禄奖赏,这才是用人的关键。

(2)重视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给百姓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

14.①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以民为本治国理念。②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③两则材料都强调君主要富民安民,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远方的人们来投奔而不离开,是因为能有效地养育他们;人口众多又能够统一号令,那是因为有效地管理了民众。

“远人"作主语,“至”和“不去"作谓语,“而”连结两个谓语,中间不断开,主谓结构单独成句,且“则"作为连词,一般置于句首,所以“不去”后断句,即C处断句;

“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且“民众”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

“则有以畜之也"与“则有以牧之也”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所以G处断句。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两个“畜"都是“养活”的意思。句意:没有办法养活百姓。/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

B.正确。侥幸;/被宠幸或君王到来。句意:人们就会贪图侥幸而苟且偷生。/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C.错误。意思不同。规定;/形制,规制。句意: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形制跟过去稍有不同。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材料二:从教民而王天下的角度来论证"错误,材料二从富民、教民而王天下的角度来论证。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察”,考察;“班”,按等级;“机”,关键、方法;“……也”,判断句。

(2)“谨”,重视、慎重办理;“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申”,反复申诫、告诫;“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材料一重视国家和人民“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材料二富民安民“恒产”,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②材料一“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材料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③材料一征税适度“取于民有度”,分配公正“凡牧民者。以其所积者食之”,体察民情“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材料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两则材料都强调君主要富民安民,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珍惜本国国力;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珍惜国内百姓;想要治理好百姓,必须珍惜民力(不使之耗尽)。没有办法养活百姓,人们就要外逃而无法阻止;没有办法治理百姓,即使(百姓)留下来也不能很好的为国效力。远方的人们来投奔而不离开,是因为能有效地养育他们;人口众多又能够统一号令,那是因为有效地管理了民众。见到人们做好事,表示喜欢,就要有实际的奖赏;见到人们做坏事,表示厌恶,就要有具体的惩罚。赏功罚过,对于亲身经历的人们确实兑现了,那么,即使没有亲身经历的人,还敢胡作非为吗?如果见到人们做好事,空自喜欢而没有实际奖赏;见到人们做坏事,空自厌恶而没有具体惩罚。赏功罚过,对于亲身经历的都没有兑现,要指望没有经历的人们为之感化,那是办不到的。君主应该给予人民深厚的爱和丰富的利益,以此来赢得人民的亲近和支持。明确了是非和礼节,民众就能得到教化。在上位的要以身作则来引导百姓,制定法规制度来防范民众的不良行为,设置乡师官吏来教导民众。这样再用法令加以约束,用奖赏加以鼓励,用刑罚加以威慑。这样,百姓就都愿意做好事,暴乱的行为也就不会有机会发生了。

土地生产财富,受时令的限制;人民花费劳力,有疲倦的时候;但是人君的欲望则是无止境的。以“生财有时"的土地和“用力有倦”的人民来供养欲望无穷的君主,这中间若没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上下之间就会互相怨恨,于是臣杀其君、子杀其父的现象产生了。因此,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民力又有节制的,即使国家很弱小也一定能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民力没有节制的,即使国家很强大也一定会面临危亡。

有土地而不开辟,等于不是自己的土地;有人民而不治理,等于不是自己的人民。凡是人君治理民众、养活百姓,对于按功劳业绩给予俸禄奖赏的问题,不可不审慎从事、认真处理。功绩多的俸禄奖赏就多,功绩少的俸禄奖赏就少,没有功绩的就不给予俸禄奖赏。如果有功绩而没有俸禄奖赏,人们就会离心背德;功绩多而俸禄奖赏少,人们就不会尽心尽力努力工作;功绩少而俸禄奖赏多,人们就会想法子弄虚作假;没有功绩而空得俸禄奖赏,人们就会贪图侥幸而苟且偷生。但凡有离心背德、不尽心尽力、弄虚作假、贪图侥幸及苟且偷生这几种情况,办大事不会成功,对敌作战也不会尽全力。所以说:考察每个人的能力然后再授予其官职,按(功绩的)等级赐予其俸禄奖赏,这才是用人的关键。

人的本性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人的思想性情是可以掌握的。了解他喜欢什么和厌恶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的长处和短处;观察他同什么样的人交往,就能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把握住这两点,就能够对人民进行有效管理了。

(节选自《管子·权修》,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加以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在路上走了。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没有的事情。"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天,谪居江州长达四年的诗人,奉命移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官职虽有升迁,职所却更加僻远,赴任途中经过岳阳楼,题写了这首诗。②图障:画幅,画幛。唐人喜画山水为屏障,并张挂在庭堂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岳阳楼下的洞庭湖水,后写诗人登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眺望,既照应了标题,后一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颔联中上句写到了草木与洞庭湖水色相接,下句写到了夕阳照耀下的湖水红波荡漾,都是诗人见到的洞庭湖无边的春景。

C.颈联中的六个动词“攀”“立"啼”“点"飞”“渡”,极力强化了诗篇的动态感,使诗歌具有画面感。

D.本诗在用词上朴素平易,抒情坦白直率,虽然没有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出的恢宏气象,但也自有不凡的格调。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白居易的这首《题岳阳楼》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首联“岳阳城下水漫漫"描写了洞庭湖的浩渺无边,也流露出了诗人流离漂泊无依之感,寂寞之情。

②颔联“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诗人看见夕阳返照之处,不由得想起了长安,寄寓着诗人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③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寄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想要回到长安的艰难,天涯沦落的凄苦之情。

④尾联写洞庭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