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三道模拟题+审题立意+素材结构+范文写作(全国使用)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三道模拟题+审题立意+素材结构+范文写作(全国使用)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三道模拟题+审题立意+素材结构+范文写作(全国使用)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三道模拟题+审题立意+素材结构+范文写作(全国使用)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三道模拟题+审题立意+素材结构+范文写作(全国使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文题】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面对世界,我们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也有人认为,人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要有敬畏和谦卑之心。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一、【详解】这是一道典型的思辨类材料作文。材料中提出了对自然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一是“人定胜天”,一是要“敬畏和谦卑”。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是角度不同,考生先要弄清楚含义,特别是“人定胜天”的内涵。“人定胜天”的观点实际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它表现了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实际上,在与包括大自然在内的种种困难的斗争中,这样的信念的确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使得人类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考生不要一味否定它,而应当说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面对什么问题时要坚持这个观点。而相对来说,要对自然敬畏和谦卑的观点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早就有,在当前疫情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考生应当阐明“敬畏”不是“害怕”,不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有所节制。当然,若将两种观点融合,就更加全面了,那就是既不能毫无作为,又不能过于自信,把握好“度”,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王道。二、【参考立意】1.人定胜天的信念。人力能够战胜自然,认为只要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它的重点在于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条件。人类因为有了改变世界的勇气,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2.敬畏和谦卑之心。敬畏不是害怕,而是我们在面对未知世界时,应该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尤其是面对自然时,要尊重自然的存在及其运行规律,人力可以改变现有可触可感的具象自然,却无法改变按规律运行的神秘规律和抽象自然。有了敬畏之心,我们便会懂得遵循规律、趋利避害;才会有所节制,取之有度。3.人在面对世界时,既不能毫无作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避免“过于自信”的极端,强调人在面对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度”的把握。论述的难点在于阐明两者的前提条件,即在什么前提下人需要发挥主观作用,在什么情况下要保持敬畏之心,论述的落脚点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三、【参考素材】1.读周国平的这一段文字很是受益:“人是自然之子。但是,城市里的人很难想起自己这个根本的来历。这毫不奇怪,既然所处的环境和所做的事情都离自然甚远。惟有置身在大自然之中,自然之子的心情才会油然而生。那么,到自然中去吧,面对山林和大海,你会越来越感到留在城市里的那一点名利多么渺小。当然,前提是你把心也带去。最好一个人去,带家眷亦可,但不要呼朋唤友,也不要开手机。对于现代人来说,经常客串一下“隐士”是聊胜于无的精神净化的方式。”2.从现在开始,让“爱自然”不再是一句口号,身体力行与自然万物为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再小的个体,也应该有一份责任和担当。对于大自然,我们就该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敬畏她、尊重她、保护她。如果觉得这样说有点大、有点空,那么就从尊重和爱护身边的一朵花一株草一个小动物开始,不伤害不杀戮不破坏。3.伤害自然无异于自我溃败,人定胜天不可取。近日,关于“新冠病毒”的新闻不断见诸极端,有关“吃野味”的舆论也随之袭来。假如疫情真由“野味”引起,那么其背后暴露出来的便是人类的虚荣与自大,而这次疫情的爆发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醒。甘地曾说:“大自然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能容忍人类的贪婪。”假如人们抱着“吃一点没事”的侥幸态度,可以肆意的对大自然予以践踏,那么,绿水青山终究会夷为平地,人类又将何去何从?4.在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讲求着一种平衡。董卿曾说:“万物都存在着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也有。假如你打破了这种平衡,那么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诚哉斯言,我们可以有所作为,但不可为所欲为。我们可以在保护好大自然的前提下,对大自然加以巧妙的利用与共处,但不能怀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无止境的沉浸在吃野味的“消费性炫耀幻梦”里,肆意的破坏践踏大自然以满足自己的贪婪之心,长此以往,毁灭的还是人类自己。而简帧曾说:“我们来到这个星球上,不过是一场美丽的寄居。”我们更应该秉持敬畏之心,服从大自然,这才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四、【参考结构】题目是《必胜有悔,谦虚则和》。开头直接批判“人定胜天”的观点,应用简媜的话,认为人类只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必须要有敬畏和谦卑之心。接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塑料垃圾处理、长江旅游景点的开发等反面例子,阐明摒弃对自然的敬畏的后果。然后指出,压制人类贪婪的办法就是敬畏和谦卑,提出必胜有悔,谦虚则和。然后以怀揣敬畏之心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徐秀娟和继承她遗志的弟弟徐建峰为例,阐明应当有敬畏和谦卑之心。并指出,怀揣着敬畏和谦卑之心的人,才会有高远视野和宽仁的格局,怀揣敬畏,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再引用王尔德和老子、苏子的名言加以佐证。最后指出,只有谦卑之人,方可与其和。胜之,则必悔之;敬之,则必和之。五、【点睛】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六、【优秀范文】必胜有悔,谦虚则和有人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面对世界,我们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我却认为此言不妥。简媜曾有一言,“人来到这个星球上,不过是一场美丽的寄居,世间的万千生灵在这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不过皆为沧海一粟,全无高下之分。”而万千生灵,构建成一个自然,人类只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必须要有敬畏和谦卑之心。倘若秉持这人定胜天的理念,摒弃敬畏和谦卑之心,结局已然可以预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济飞速增长,以蓝天白云作为代价;塑料垃圾的简易处理,以地下水作为代价;长江旅游景点的开发,以长江白鲟作为代价。平衡的打破意味着无数美好的消逝,或许人可以定胜天,但正如甘地所言,自然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然而,贪婪是人类的本性,压制其唯一的办法或许就是敬畏和谦卑之心。只有拥有敬畏和谦卑之心,这场人类的寄居方可称得上美丽。一切生态平衡的破坏,物种濒临灭绝,疫情的暴发,如若与人类有关,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缺失了那颗敬畏和谦卑之心。怀揣着敬畏和谦卑之心的人,才会有高远视野和宽仁的格局,又怎么会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度猎杀穿山甲?又怎么会为了猎奇而食用野生蝙蝠?自负的他们以为人定胜天,最终却招致了无穷祸患。而真正怀揣着敬畏之心的徐秀娟为了守护丹顶鹤倒在了沼泽地中再也没有起来,而她的弟弟徐建峰抱着同样的谦卑之心又回归到那片沼泽地。人与动物都是自然之子,不过沧海一粟,而将人类作为主体分离出来之时,动物含于自然。敬畏自然意味着敬畏万千生灵。徐秀娟不仅仅守护着丹顶鹤,她守护的是她心中的自然,一个人的力量或许薄弱,但群体的力量便能守护着整个自然。王尔德曾说,人类偏向于欣赏自然而不会与自然一起生活。倘若人人都能有自知之明,我们就会制止人类种种妄图征服自然的欲望。伴随着人类无节制的开发活动和逐利行为的,是北极冰圈的融化消失,是臭氧层空洞的不断扩大,是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雾霾,欲望膨胀的恶果,人类终将自食。老子秉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而孔子亦以“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阐述着那份敬畏。苏子有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由此观之,人类又有何自傲之资。妄想人定胜天,除了享受近期的快乐,还更需要接受迟来的惩罚。只有谦卑之人,方可与其和。胜之,则必悔之;敬之,则必和之。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优雅的自然寄居客。【模拟文题】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网载:3月6日,加拿大苏克镇海岸附近的沙利旭海,一头约13米长的鲸鱼在出水进食时,不小心误食了几只低空飞行的海鸥,很快它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张嘴将海鸥放飞天空。习近平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一、【详解】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次作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鲸鱼误食海鸥之后又将其放飞的事情,第二部分是习近平的一句名言,呼吁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两个部分指向共同的方向,即保护环境。考生只要围绕“保护环境”进行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二、【参考立意】保护环境,责任在我;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行文构思: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守一方明月青天”。然后开篇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的现象,并以此发问“幕后黑手究其为谁”;接着从古至今展现人类对地球的改造,并展现这种改造带来的后果,接着发出呼吁“拯救地球,刻不容缓”;结尾部分呼应标题。三、【参考素材】1.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2.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3.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5.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6.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7.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8.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南丁格尔四、【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五、【优秀范文】守一方明月青天尼尔群岛荒凉的沙滩上,四处散乱的雏鸥残骸,不能浮化的鸥蛋和遗弃的鸥巢;卡特加特峡的霍而特岛,四处飘荡着海豹的尸体;挪威西南海岸,一心求死的鲸鱼,曾经那样美丽的海湾,如今却成了可怕的地狱!惨剧触目惊心,幕后黑手究其为谁?老子《道德经》有云:“大衍之数五十,而大道独取其四十九”。天地之间,地球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人类唯有心中怀有对天地的慈悲敬畏,方能在这大千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立身于天地间!千万年来,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繁衍发展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然而,人类似乎并不知足,竟妄图征服天地,唯我独尊!人类常常以万物之灵而自居,以为人定胜天,总想着去改造自然,打破定律!掌握着高科技的人们,上天,入地,被贪婪的欲望裹挟着,乱砍滥伐,私挖乱建,为追求GDP而大量生产,罔顾对环境的危害,对生灵的涂炭,对天地的损伤!这些年,地球也不是很久以前的地球,人类对地球的改造没有一刻停止过,地下资源被挖尽,有的地方早已是空中楼阁,地下水不见踪影,各种污秽浸染着大江大河,汽车在街上爬行,尾气如今温暖了整个天空,但谁也不肯舍下这个代步工具,雾霾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占据了中国的大片天空,他胜利,他骄傲,北极体验到大千宇宙的温暖,悄悄的融化,人类以科技或者生活的名义制造了种种垃圾,这使地球不堪重负,这林林总总会引发怎样的灾难?不知会不会像刘慈欣在《三体》中描写的那样,人类已经住在树上,但一定不是我小时候的模样,我小的时候,天是蓝的,一眼便可看到白悠悠云,夜晚抬头,便可欣赏星辰灿烂,小河在村中流淌,人们还没有集中住进城里,树是绿的,山是青的,空气是新鲜的,夏天也没有太热,如今想来,我小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住在童话里。而现在,我们呼吸着PM2.5,喝着超标的饮用水……这些都是天地对我们的惩罚!“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良性生态循环的画面。这在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人文情怀反省我们自身的一切生产活动。当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时候,当不计后果的开发张狂嚣张的时候,当难以遏制的消费日益扩张的时候,人类也只会收获倒行逆施的恶果,自身毁灭的进程将被日益膨胀的私欲加速。人欲死天下难救,人求福惟有自己。连绵起伏的群山,汪洋浩瀚的水波泽国会卷走我们在尘世的一切哓哓与嚣嚣,家园的感觉会让我们的灵魂获得一种前所未有通脱与澄明。山水养育了人类,自然收容了人类。我们的肉体凡胎乃至灵魂最终将与山水相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万物皆有尊严,万物皆是神圣。不要再制造鲸心动魄的惨剧,如果赶走了其他客人,人类也将从大自然中消失。拯救地球,刻不容缓。从意识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你看,我们的身边已经有很多人在行动了:小孩背着用绳子串起来的塑料瓶照出了“最美生态链”的照片;那个叫“坚果兄弟”的小伙子带着他的电瓶吸尘器游走在北京的街道上;还有那些为“三北防护林”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还有……当然了,保护环境,还要从自身做起,骑自行车代替汽车,绿色出行你最美;远离路边烧烤,文明健康你最棒……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定会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方明月青天,谁其守之?吾共守之!谁其护之?吾共护之!【模拟文题】3.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你的审题立意。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项目。至此,中国世界遗产项目总数达到52处,仅次于拥有53处的意大利。至少包括秦蜀古道、良渚古城、明清城墙、古泉州史迹、济南泉城等在内的多处申遗热点正在积极申报。有人说数量庞大的世界遗产表明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可以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有人说扎堆申遗表明国人看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有人认为申遗不过是领导的政绩工程,申遗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申遗后门票涨价更让人担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一、【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题,适合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写作时必须对上述相关申遗事件与观点进行分析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材料的第一层意思是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拥有多处世界遗产。第二层意思是我国有多个项目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申遗热度不减。而后面的三个观点中,前两点对“申遗热”这一现象是正面评价,一是认为庞大的世界遗产是世界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肯定,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一是认为“申遗热”背后是政府与民众对自然遗产与传统文化重新认识。而第三种观点则是对这一现象的质疑,认为过热的申遗,其背后的动机并不单纯。审题立意时,首先要扣住“申遗”这一话题,写作时需紧紧围绕此话题。二、【参考立意】1)积极申遗。申遗在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极大地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也可以保护甚至拯救我们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比如可可西里的申遗对保护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有着极大的作用。(2)暂缓申遗。申遗虽好,但是花费巨大,可以说是劳民伤财。如湖南省级贫困县新宁县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时,花费4.5亿元,而当时该县全年财政收人刚突破2亿元。这样的贷款申遗可以休矣。(3)理性申遗。申遗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成为地方的文化名片。但是政府应该统筹规划,不能一股脑儿都往上冲,浪费大量人力、财力。更不能急功近利,在申遗后重心转向商业开发而忽视后续保护问题,会对世界遗产造成安全威胁甚至破坏。比如武陵源景区申遗成功后,因旅游设施泛滥和城市化倾向而遭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评。这是一道具有极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对“申遗”考生须有自己的判断。一分为二地看待“申遗”,理性地申遗,即申遗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盲目跟风,申遗成功后不忘初心,始终以保护与传承遗产为重心,在立意上往往会高人一筹。三、【参考结构】这篇文章主要有下面两个亮点:结构清晰,过度自然:文章开头从“可可西里”与“鼓浪屿”入选世界遗产这一新闻切入,非常自然。第二段笔锋一转,认为申遗成功后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欢欣鼓舞”,从而顺利地将文章重心转到申遗成功后要有“清醒”认识,我们责任重大。论证透彻,说服力强: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申遗热”存在急功近利隐患,用武陵源、德累斯顿的教训论证了申遗成功并非万事大吉,之后总结了成功申遗后的两种误区,及其严重后果,最后引用罗哲文的话强调申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与传承。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四、【参考素材】1.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曾是繁育阿拉伯羚羊、保护沙漠生物多样性的成功典型。但是在成功申遗后,阿曼没有继续下大力气保护这一世界遗产,反而大量缩减保护区面积,放任偷猎行为,使“阿拉伯羚羊保护区”的价值和完整性受到了巨大破坏,最终尝到了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除名的苦果。可见申遗成功并非使命终结,之后的保护、传承工作还将任重而道远。2.申遗是一件费钱费力的事。比如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从地方到国家,至少投入了100亿元的资金,光运河牵头城市扬州的历年的财政投入就超过22亿元。然而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快速平稳的高铁替代了大运河的作用,它早已不再是历史上承载着南北运输的黄金河道。假如把这些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那么百姓的幸福感就会增加不少。3.可以说申遗成功确实会极大地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世界遗产,我们更需要保护传承,而不是过度开发。鼓浪屿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后,面对旅游大热,当地政府并没有冲昏头脑,而是坚定地采取了限制人流的措施。这不仅尽可能地降低过多的人流对遗产地的破坏,也提升了游客的游玩的舒适度,可谓一举两得。五、【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