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路设计说明_第1页
支路设计说明_第2页
支路设计说明_第3页
支路设计说明_第4页
支路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支路一呈东西走向,道路全长718.184m,红线宽16m,双向2车道,两侧车行道各宽4m,侧分带1.5m,人行道各宽2.5m,设计时速30km/h,道路等级为三级公路(兼城市支路);支路二呈东西走向,道路全长830.719m,红线宽16m,双向两车道,两侧车行道各宽4m,侧分带1.5m,人行道各宽2.5m,设计时速30km/h,道路等级为三级公路(兼城市支路)。本册设计图纸为路基和路面工程及支挡结构,设计内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路面附属工程、边坡支挡防护工程,其余工程内容详见其他各专业施工图设计图纸。二、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1)初步设计批复文件。2)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有关资料和设计任务书。3)技术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7)《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1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11)《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13)《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1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290-2014);(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1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9)《混凝土路缘石》(JC/T899-2016);(2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21)地勘资料:《智能家居产业园、侨企产业园与S207线连接道路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三、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三级公路(兼具城市支路)2)设计速度30km/h3)设计荷载:公路Ⅱ级4)路面类型:沥青路面5)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年6)抗震要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本项工程将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设防。四、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关于职能家居产业园、侨企产业园与S207线连接道路初步设计审查意见(专家)1)进一步细化总说明中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的相关内容。回复:执行专家意见,已按意见修改,详见初步设计总说明。2)建议将路面结构中15cm厚级配碎石层修改为20cm厚4%水稳底基层。回复:执行专家意见,已按意见修改,详见《路面结构图》、《路面结构剖面图》。3)进一步细化不良地质路段的比选方案设计。回复:执行专家意见,初步设计阶段已对暗河路段进行了盖板跨越及爆破回填的方案比选,施工图阶段由业主委托第三方单位进行地下暗河治理,本设计只考虑地上路基部分。五、沿线自然地理概况(摘录于地勘报告)1.地形地貌项目位于綦江区永城镇,凤冠山东侧低谷地带,场地属于构造剥蚀浅丘陵地貌及溶蚀山间槽谷缓坡地貌区类型;植被较发育,山地及丘陵主要为荒地、林地,植被发育;沟谷地带为农田耕地。2.气象、水文綦江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但因复杂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气候的差异性,气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雨量相对增大。西南部的中,低山地区,受云贵高原的气候影响较大,常年多云雾,阴雨多,日照少,湿度大,春迟冬长。丘陵河谷地区具有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多炎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多,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根据綦江气象站资料记载,主要气象特征如下:表5—1气象特征统计平均降雨量(mm)平均年蒸发量

(mm)年平均(℃)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年平均日照时数

(h)年平均无霜期

(d)1019.578618.77144.5-2970.5344从区域水文上,綦江区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河流共有22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14条,流域面积50km2以上有26条,流域面积在20km2以上的有40条,全区河流总长度1713.54km,河网密度0.1178km/km2,经流总量39.7亿m3。拟建工程场区属长江一级支流綦江流域区,发源于乌蒙山西北麓贵州省桐梓县北大娄山系,流经重庆市綦江区,于江津区仁沱镇顺江村汇入长江,长度220km,流域面积7020km2,赶水至綦江区城为中游,河长约60km,河宽一般60~100m,平均坡降约1.3%,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5亿m3,最大4年径流量为48.1亿m3(1954年),最小为18.8亿m3(1961年)。其中,蒲河是綦江的一级支流,位于拟建工程场区南部约2.6km,发源于南川区小金山,经巴南区花桥至南川区神童为孝子河,流经万盛、南桐等街镇,于石角镇蒲河场汇入蒲河,再向西流经石角至三江汇入綦江,全长89公里,河宽20~90m,多年平均流量14.6m3∕s,落差755m,坡降4.3‰,流域面积834.7km2。3.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地面地质调查,拟建工程场地内无断层经过,但位于桃子荡背斜尾段东翼及部分核部,长寿—遵义基底断裂与七曜山—金佛山基底断裂带交汇处的西侧约11.5km处。场区地质构造较复杂,岩层倾向、倾角变化较大,岩体裂隙发育。受到区域断裂及褶皱等构造影响,岩层节理裂隙发育。经过调查主要节理如下:表5-2支路一沿线岩层产状裂隙发育特征表里程桩号岩层产状范围值优势产状岩层层面结合程度及类型裂隙编号裂隙产状裂隙面结合程度及类型H2K0+000~380倾向258°~268°,倾角42°~48°263°∠48°层间层面较发育,平直光滑,局部泥质填充,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①68°∠54°间距1.20~4.00m,可见延伸5~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②152°∠67°间距1.00~3.00m,可见延伸大于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H2K0+380~540倾向260°~263°,倾角39°~41°262°∠41°层间层面较发育,平直光滑,局部泥质填充,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①68°∠54°间距1.20~4.00m,可见延伸5~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②152°∠67°间距1.00~3.00m,可见延伸大于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H2K0+540~718倾向37°~43°,倾角15°~17°40°∠17°层间层面较发育,平直光滑,局部泥质填充,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①254°∠83°间距1.20~3.50m,可见延伸5~8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②346°∠85°间距1.10~4.50m,可见延伸约3~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硬性结构面,结合一般。表5-3支路二沿线岩层产状裂隙发育特征表里程桩号岩层产状范围值优势产状岩层层面结合程度及类型裂隙编号裂隙产状裂隙面结合程度及类型H4K0+000~500倾向258°~268°,倾角27°~51°265°∠50°层间层面较发育,平直光滑,局部泥质填充,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①68°∠54°间距1.20~4.00m,可见延伸5~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②152°∠67°间距1.00~3.00m,可见延伸大于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H4K0+500~580倾向258°~268°,倾角27°~51°265°∠27°层间层面较发育,平直光滑,局部泥质填充,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①70°∠54°间距1.20~4.00m,可见延伸5~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②150°∠82°间距1.00~3.00m,可见延伸大于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H4K0+580~860倾向55°~65°,倾角20°~28°60°∠26°层间层面较发育,平直光滑,局部泥质填充,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①135°∠80°间距1.00~3.00m,可见延伸大于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②233°∠58°间距1.20~3.50m,可见延伸5~8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H4K0+680~830m倾向68°~73°,倾角30°~34°72°∠33°层间层面较发育,平直光滑,局部泥质填充,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①132°∠85°间距1.00~3.00m,可见延伸大于10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②228°∠64°间距1.20~3.50m,可见延伸5~8m,裂面较平直,呈闭合状,局部碎屑充填,结合一般,属硬性结构面。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A表A.0.4判定岩体属块~层状结构。4.地层岩性根据勘察资料,拟建工程场地内地层分布有第四系人工素填土(Q4ml)、人工鱼塘沉积淤泥质粘土(Q4ml+l)、残坡积红粘土(Q4el+dl)及粉质粘土(Q4el+dl),以及下伏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泥质灰岩(T1j-Ml)、灰岩(T1j-Md)及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泥岩(T1f-Ms)、页岩(T1f-Sh)组成。现将地层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自上而下(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1)1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灰岩、泥岩块石及局部少量建筑垃圾夹粘土等组成,硬质物含量约25%~35%,硬质物空间分布不均匀,块径1~12cm,由人工、机械抛填形成,结构稍密,为近期堆填,堆填时间1~5年不等。支路一钻探揭露厚0.43m~10.90m,支路二钻探揭露厚0.31m~5.62m。该层主要分布于沿线居民区、沙场范围及现状场平施工区段。2)人工鱼塘沉积淤泥质粘土(Q4ml+l)(4)1-2淤泥质粘土:灰色,主要有粘粒及粉粒组成,局部含有机质,稍有臭味,整体土质均匀性一般,呈软塑~软可塑状,干强度及韧性较差,切面稍具光泽。该地层支路二未揭露,主要分布于拟建支路一里程桩号H2K0+100~H2K0+200m段鱼塘及农田范围,揭露厚1.78m~3.92m,层顶面埋深约0.0~3.0m,未直接出露地表地段上部均为近期人工弃土,具高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fak=40kPa。3)第四系坡残积层(Q4el+dl)(2)1-3粉质粘土:黄褐、灰褐色,表层含植物根系,中部土质成份较均匀,底部含风化岩屑,整体土质均匀性一般至较均匀,呈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具光泽。该地层支路一未揭露,主要分布于拟建支路二里程桩号H4K0+520~H4K0+610m段、H4K0+700~H4K0+740m段的自然斜坡及农田范围,钻探揭露厚0.48m~3.13m,层顶面埋深0.0m,平均压缩模量4.39MPa,中等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fak=130kPa。(3)1-3红黏土:黄褐、灰褐色,底部含风化岩屑,土质均匀性一般至较均匀,大部呈可塑状,表层含较多植物根系。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具光泽,平均压缩模量6.35MPa,中等压缩性,参照《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第二节“表5-2-1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经验值”,自由膨胀率取40%,有弱膨胀趋势,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该地层分布情况如下:拟建支路一里程桩号H2K0+000~H2K0+60m段、H2K0+120~H2K0+220m段、H2K0+300~H2K0+340m段、H2K0+380~H2K0+460m段,钻探揭露层厚约0.82m~3.69m,层顶面埋深约0.0~8.0m,局部埋深较深地段上覆人近期人工素填土。拟建支路二里程桩号H4K0+080~H4K0+130m段、H4K0+210~H4K0+300m段、H4K0+320~H4K0+550m段农田、耕地及自然斜坡区域,钻探揭露层厚约0.40m~2.84m,层顶面埋深约0.0m。4)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10)层青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构造石灰岩(T1j-Ml),主要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隐晶质结构,局部含燧石,钙质胶结。该地层广泛分布于拟建工程场区,是场区内主要基岩之一,主要分布段落为:拟建支路一里程桩号H2K0+000~H2K0+560m段;拟建支路二里程桩号H4K0+000~H4K0+200m段、H4K0+375~H4K0+402m段、H4K0+410~H4K0+530m段。本次钻探工程影响深度范围内主要揭露强风化、中风化层,各自特征如下:(10)1-2强风化石灰岩: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岩体完整性破碎~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IV级,承载力特征值fak=450kPa。支路一揭露层厚度0.19~2.91m,平均层厚0.92m,层面埋深0.51m~11.16m;支路二揭露层厚度0.50~5.32m,平均层厚2.12m,层面埋深1.36m~6.68m。(10)1-3中风化石灰岩:岩体强度高,岩芯呈柱状,完整性较好,岩质坚硬,锤击声脆,抗风化能力强,岩体基本质量等级III级,天然单轴抗压强度42.54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33.60Mpa,承载力特征值fak=800kPa。本次钻探均未揭穿层厚。5)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12)层紫红色、灰褐色泥岩(T1f-Ms),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含钙质较重,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本次钻探支路一未揭露该地层,支路二H4K0+500~H4K0+770m段、H4K0+800~H4K0+830m段等段落揭露。(12)1-2强风化泥岩:岩芯呈块状及其土状,岩质极软,强风化层厚度0.60(ZY60)~4.30m(ZY51),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致强度急剧下降特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V级,承载力特征值fak=250kPa。(12)1-3中风化泥岩:岩石完整性一般,岩芯呈柱状,节长3~30cm,偶夹少量灰绿色砂质团斑及泥灰岩薄层,岩质较硬,强度较高,钻探揭露厚0.87m~22.88m,天然单轴抗压强度7.78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4.89Mpa,承载力特征值fak=400kPa。(13)层黄褐色页岩(T1f-Sh),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砂质较重,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偶夹泥灰岩薄层,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致强度急剧下降特点。该地层支路一未揭露,仅分布于支路二H4K0+770~H4K0+800m段。(13)1-2强风化页岩:强度低,岩芯呈碎块状,厚约1.92m;中等风化岩芯较完整,岩芯呈短柱、柱状,节长0.03~0.25m,质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V级,本次钻探仅个别钻孔揭露该层,揭露厚度9.13m,承载力特征值fak=250kPa。(13)1-3中等风化页岩:岩芯较破碎,岩芯呈碎块及短柱状,质较软,锤击声闷,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致岩石强度低的特点,质较软,岩体基本质量等级IV级,锤击声闷,较易风化,下伏地层为灰岩或泥质灰岩。参照邻近工程纵一路试验结果,天然单轴抗压强度5.67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4.46Mpa,承载力特征值fak=400kPa。(14)层青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状构造石灰岩,主要由碳酸盐类矿物组成,隐晶质结构,局部含燧石,钙质胶结。本次钻探支路二未揭露,仅分布于支路一H2K0+560~H2K0+718m段,工程影响深度范围内主要揭露强风化、中风化层,各自特征如下:(14)1-2强风化石灰岩: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岩质较坚硬,岩体基本质量等级IV级,抗风化能力一般,厚约0.50m~2.58m,承载力特征值fak=450kPa。(14)1-3中风化石灰岩:岩芯呈柱状,岩质坚硬,锤击声脆,岩体强度高,完整性较好,岩体基本质量等级III级,抗风化能力强,厚约1.92m~12.00m,天然单轴抗压强度42.54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33.60Mpa,承载力特征值fak=800kPa。(15)层灰绿、黄褐色中厚层状构造泥质灰岩(T1f-Md),主要由碳酸盐类矿物及粘土矿物组成,隐晶质结构,泥质胶结。本次钻探支路一未揭露,仅分布于支路二H4K0+220~H4K0+375m段、H4K0+402~H4K0+410m段,工程影响深度范围内仅揭露强风化、中风化层,各自特征如下:(15)1-2强风化泥质石灰岩:呈碎块状~短柱状,岩体完整性破碎~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IV级,抗风化能力一般,层厚度0.50m~3.82m,承载力特征值fak=400kPa。(15)1-3中风化泥质石灰岩:岩芯呈柱状,岩体强度高,岩质较坚硬,完整性较好,岩体基本质量等级III级,抗风化能力较好,层厚度1.50m~6.00m,天然单轴抗压强度21.69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5.72Mpa,承载力特征值fak=750kPa。5.水文地质特征1)地表水场地属构造剥蚀浅丘陵地貌及溶蚀山间槽谷缓坡地貌区,根据现场调查,沿场区内地表水主要为支路一H2K0+474~H2K0+500段左侧地下暗河出露地面段,以及H2K0+060~120m段水(鱼)塘,但现状已被人工抛填片石夹土,未见水量,其余地段未见明显地表水体。2)地下水特征、类型及变化规律场地地下水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的补给源的控制,场地石灰岩属岩溶含水层;勘察区内的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类型:(1)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中,赋存条件主要受堆积物分布范围、厚度和渗透性控制,由大气降水补给,蒸发排泄为主,总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受季节性影响明显,水量变化大。(2)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的风化裂隙、成岩裂隙、节理裂隙及层间裂隙中,水量、水位随气候因素影响而相应敏感变化。根据现场调查,岩层节理裂隙和层间裂隙是主要的优势裂隙,裂隙产状与地形坡向、起伏等较一致,渗透条件好,主要接受上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下渗补给,在重力作用下,沿岩层裂隙向下径流,总体顺坡向低洼处排泄,水量较小,埋深较深。(3)岩溶水场地岩溶较发育,拟建支路一里程桩号H2K0+475~500段发育地下暗河,暗河走向大致为北偏西-南偏东向,出口位于拟建工程场区南偏东处(X=3207663.463,Y=388639.436),水量较大,约0.05m3/s。根据现场调查,在拟建场地周边该地下暗河沿线分布有三处落水洞(按1#、2#及3#落水洞进行编号描述):1#落水洞位于拟建支路一里程桩号H2K0+420m处北侧120m处,2#落水洞位于拟建支路一里程桩号H2K0+420m处北侧170m处,该两处落水洞应沙场采石开挖,现洞口标高已由原341.00-343.00m将至308.00m左右。据访问,1#和2#落水洞洞底有常年流水,现因施工回填,洞内有地下水汇集,标高约为306.00m左右,该流水直接汇入地下暗河,最终于南部汇入蒲河。3#落水洞位于拟建支路二里程桩号H4K0+260m处北侧90m位置处,根据现场调查,该落水洞洞底有常年流水,标高约为310.00m左右,流量约0.05~1.20m3,该流水经流入地下暗河,最终汇入拟建场地南部约1.5km处蒲河。结合搜集的资料,本地下暗河水量大,地下岩溶水发育,水量大,埋深较深,主要受地表水、降水补给,排泄为侧向径流汇入地下暗河后在低洼地段排泄。3)场地环境水对工程的腐蚀性评价根据拟建场地地下水水质分析报告,综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地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03-,SO42--Ca2+,属中性水,对砼结构、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裸露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6.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1)不良地质根据勘察资料,拟建线路沿线场地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相对较薄,局部发育厚层人工素填土,地形坡度相对较为平缓,现状斜(边)坡稳定,未见滑坡、泥石流、崩塌、地下采空区及活动断层通过等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不良地质作用为岩溶、地下暗河。(1)岩溶场地基岩属可溶岩,根据现场调查及钻孔揭露、物探成果,岩溶形态主要表现为地表溶蚀沟槽、溶蚀晶洞、溶蚀裂隙及地下暗河、溶洞。①溶蚀沟槽场地内基岩表面溶沟、溶槽较发育,发育强烈地段溶槽溶槽呈排列状分布,主要由地表片流和暂时性沟状水流顺着坡地,沿节理溶蚀和冲蚀而形成,溶蚀沟槽深度不大,多为1cm~5cm,局部地段可达10cm。②溶蚀晶洞钻探岩芯偶见溶蚀晶洞,溶蚀晶洞多发育石灰岩上部地段,零星分布,溶孔延伸性差,孔径一般1~3mm。③溶蚀裂隙拟建工程场区内岩体风化裂隙、节理裂隙发育,表层岩体较破碎~破碎,地表水沿着节理、裂隙渗透,形成溶蚀裂隙,宽度一般约0.1~0.3cm,多被土填充。④地下溶洞根据勘察资料,工程影响深度范围内有支路一3个钻孔揭露地下溶洞(包括暗河空洞),揭露率9.1%,揭露洞室高度6.20m~13.15m,揭露洞顶标高约299.55m~300.49m。(2)地下岩溶暗河①支路一根据业主提供的暗河专项勘察部分成果资料,以及物探、钻探验证成果,拟建支路一H2K0+474~H2K0+500段发育地下暗河,暗河流向为北偏西-南偏东向,最大宽度约25m,洞底标高285.67m~293.25m,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洞顶标高约为299.55m~300.49m,暗河空腔高度约6.3m~13.2m。②支路二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地下暗河出口位于本场区东南端约1.5km,可推测该暗河由支路一场区向东南延伸,与支路二相交的可能性极大,但详勘未揭露暗河。2)特殊岩土根据钻探及现场调查,本场地的特殊岩土为素填土、红黏土、淤泥质粘土及强风化基岩。(1)素填土主要由灰岩、页岩块石及局部少量建筑垃圾夹黏土等组成,硬质物含量约25%~35%,硬质物空间分布不均匀,块径1~12cm,由人工机械抛填形成,结构松散~稍密,堆填时间1~5年不等。本工程素填土分布特征如下:支路一:分布里程桩号H2K0+000~H2K0+125、H2K0+190~H2K0+400、H2K0+490~H2K0+630段,钻探揭露厚0.43m~11.90m,平均层厚约3.95m。支路二:分布里程桩号H4K0+000~H4K0+220、H4K0+630~H4K0+700、H4K0+800~终点段,钻探揭露厚0.31m~5.62m,平均层厚约1.89m。(2)红黏土为液限均大于50%的原生红黏土,土质均匀性一般,可塑状,钻探揭露厚0.40m~3.20m,层面埋深约0.3m~6.12m,埋深较深地段均为近期人工填土覆盖,平均压缩模量6.35MPa,中等压缩性,参照《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第二节“表5-2-1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经验值”,判定具弱膨胀趋势,分布特征如下:支路一:里程桩号H2K0+000~H2K0+60m段、H2K0+120~H2K0+220m段、H2K0+300~H2K0+340m段、H2K0+380~H2K0+460m段,钻探揭露层厚约0.82m(ZY1)~3.69m(ZY2),层顶面埋深约0.0~8.0m,局部埋深较深地段上覆人近期人工素填土。支路二:里程桩号H4K0+080~H4K0+130m段、H4K0+210~H4K0+300m段、H4K0+320~H4K0+550m段农田、耕地及自然斜坡区域,钻探揭露层厚约0.40m~2.84m,层顶面埋深约0.0m。(3)淤泥质粘土主要有粘粒及粉粒组成,局部含有机质,稍有臭味,整体土质均匀性一般,呈软塑~软可塑状,干强度及韧性较差,切面稍具光泽,主要分布于拟建支路一里程桩号H2K0+100~H2K0+200m段鱼塘及农田范围,揭露厚1.78m~3.92m,具有承载力、荷载易变形等特点,不可作为路基基础持力层。(4)强风化基岩主要为强风化石灰岩、泥质石灰岩、泥岩及页岩,分布厚薄不均,随地形起伏其风化界面起伏较大,整体均匀性较差,节理裂隙发育,风化程度不均匀,承载力较好可作为路基基础持力层,但应考虑风化不均匀引起的路基不均匀沉降。7.场地类别和地震动参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附录A,勘察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照《中国地震动力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划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六、路基工程支路一路基工程范围:K0+000~+718.184;其中K0+000~+640为路堤;K0+640~+718.184为路堑;K0+490~+510为陡坡路基;填方边坡最大坡高24.5m,挖方边坡最大坡高19.03m。支路二路基工程范围K0+000~+830.719;其中K0+220~+300、K0+680~+760、K0+780~+830.719为路堤、K0+000~+200、K0+300~+680为路堑;K0+200~+220、K0+660~+680为半填半挖路基;K0+040~+120为低填浅挖路基;K0+740~+830.719为陡坡路基;填方边坡最大坡高10.72m,挖方边坡最大坡高19.12m。1.设计原则本工程路基按如下原则进行设计:1)路基设计应结合本工程道路等级及使用要求,保证路基有足够的强度、整体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结合沿线地质、水文、土壤等情况,综合选用路基设计方案。2)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槽底面土基在不利季节应达到中湿状态,车行道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等于30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换填等措施提高土基强度。3)为节约造价,缩短工期,路基应经济、耐用,选用本地区普遍成熟采用的筑路材料。4)不得采用膨胀土及高液限粘土做填料。5)路基要注意环境保护要求,注意工程景观效果。2.路基填料及压实度指标要求1)路基填料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粒径应小于150mm。强膨胀土、淤泥、有机质土以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2)浸水路基应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不宜采用粉质土填筑。当采用细砂、粉砂作为填料时,应避免振动液化。3)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当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石灰、水泥或其他稳定材料处治。表6-1路基填料最小强度项目分类路床顶面以下深(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粒径(mm)城市支路及人行道填方路基0~0.35<1000.3~0.83<1000.8~1.53<150﹥1.52<150零填及挖方路基0~0.35<1000.3~0.83<100路基回填时应分层压实,均匀密实,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超厚压实法压实。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及《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填料指标和压实度指标见下表:表6-2路基压实度要求项目分类路床顶面以下深(m)路基压实度应大于(%)城市支路及人行道填方路基0~0.3≥940.3~0.8≥940.8~1.5≥93﹥1.5≥91零填及挖方路基0~0.3≥940.3~0.8-注:①表中数值为重型击实标准。②当采用细粒土作为填料时,土的压实含水率应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与相邻路基存在显著刚度差异或不均匀连续的特殊部位,路基应充分压实,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与周边路基的强度和刚度基本一致。3.一般路基设计根据重庆市《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3.4.14条及条文说明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文),填方高度<8m、挖方深度小于15m的岩质边坡、挖方深度<8m的土质边坡、挖方深度<12m的岩土质边坡按一般路基设计。1)基底处理(1)路基填筑前,应清除原地表植被和耕植土,厚度一般按30cm计,之后进行路基填前碾压,其压实度应≥90%。计列清除地表耕植土时应增加所换填的土方数量和填前碾压下沉所增加的填方数量,清除的地表耕植土应分段集中堆放,以备植草绿化或复耕之用。路基在清表后,应对路基基底进行夯实或碾压密实处理,清表回填压实补偿按10cm计。为了充分保证路堤边部的压实,设计路堤两侧各宽填30cm,要求与路堤填土同步施工,分层压实,待路基竣工后再整修边坡,削去多余土。(2)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采取措施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保证路基的稳定。2)填方路基(1)填方边坡每8m为一级边坡,上部8m坡率为1:1.5;8m~16m为第二级,坡率为1:1.75;16m以下边坡,坡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护坡道采用2%向外的排水缓坡。(2)当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2m外设排水沟。现状地貌陡峭路段,在坡脚设置护脚墙,护脚墙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护脚墙设置位置请详见土方横断面设计图)3)挖方路基(1)素填土及红黏土路堑边坡,边坡坡率采用1:1.5。(2)岩质路堑边坡,边坡坡率采用1:0.75,按8m一级放坡,边坡分级处设置2m宽的平台。(3)覆盖层较厚的岩质边坡,采用折线型边坡,岩层边坡坡率为1:0.75,土层边坡坡率为1:1.5。(4)边坡平台:宽度为2m,设外倾4%横坡;碎落台:路堑边坡碎落台宽度为2m,设外倾4%横坡。4)边坡防护(1)路堤边坡高度H≤3m时,采用三维网植草防护;路堤边坡高度H>3m时,采用骨架内植草防护。(2)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岩质路堑边坡不考虑防护措施;土质路堑边坡高度H≤3m时,采用三维网植草防护;H>3m时,采用骨架内植草防护。本工程边坡防护设置范围如下表所示:表6-3边坡防护设置范围统计表编号起讫桩号长度(m)边坡防护措施1支路一K0+260~K0+400左侧140三维网植草防护2K0+000~K0+080右侧803K0+260~K0+460右侧2004K0+000~K0+260左侧260拱形骨架防护5K0+500~K0+640左侧1406K0+500~K0+640右侧1407支路二K0+020~K0+200左侧180三维网植草防护8K0+280~K0+320左侧409K0+320~K0+340左侧2010K0+360~K0+400左侧4011K0+440~K0+480左侧4012K0+660~K0+680左侧2013K0+800~K0+830.719左侧30.71914K0+020~K0+240右侧22015K0+240~K0+320右侧8016K0+320~K0+380右侧6017K0+440~K0+520右侧8018K0+000~K0+020左侧20拱形骨架防护19K0+200~K0+280左侧8020K0+680~K0+740左侧6021K0+000~K0+020右侧2022K0+680~K0+830.719右侧150.7195)低填浅挖路基(1)路基填高H<H0(路面厚度+80)cm时,视为低填路堤。对于低填路基,清除表土30cm,换填碎石土并压实,要求压实度不低于94%。(2)路基挖深H<H0(路面厚度+120)cm时,视为浅挖路基。对于浅挖路基,反开挖地基至路面以下100cm,换填碎石土并压实,要求压实度不低于94%。(3)碎石土最大粒径不得超过100mm。6)陡坡路基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应不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地面坡度陡于1:2.5的陡坡路基先进行填挖间路基稳定性分析,稳定系数不小于1.25。当稳定性不足时,则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在路堤边坡下方设支挡工程;横坡上方根据需要设置良好的排水沟和必要的截水防渗措施,下方根据需要设排水砂垫层、片石垛和挡土墙等设施。为避免路堤不均匀沉降致使路面开裂,在路面底面以下设两层双向土工格栅,格栅间距50cm,在路堤中下部加设2~3层土工格栅,间距50cm,铺设土工格栅时,应注意格栅间联结与拉直平顺。格栅的纵、横向接缝用专用U型钉连接。铺好的土工格栅每隔一个单元格间距用U型钢筋固定于地面。土工格栅采用双向聚酯焊接格栅,纵横向抗拉强度≥80kN/m,延伸率小于等于3%,焊接点极限剥离强度≥520N,网格尺寸6*6cm,幅宽5.0m。为保证路基稳定性,特殊工点位置应根据设计需要满铺土工格栅,本工程支路一K0+470~+520、支路二K0+740~+830.719段陡坡路基应满铺土工格栅。7)路基填挖结合部处理填挖高差3m以上、或地面坡度较陡路段,横向半挖半填路基和纵向填挖转换路基的填挖结合部,均应进行强化处理设计,主要措施如下:(1)结合部的填方部分按填方路基相关要求施工。其中,过渡区域的填料质量要求应适当提高,压实度应比相应层的压实度提高1%~2%,并且强调必须从最底部往上填筑(应先按填筑层厚度挖台阶),并按每层填方量开挖山体,移挖作填,压实后再挖上一层所需方量。不允许将大量挖方堆到底部,而影响分层填筑。(2)结合部的挖方区的表层土清除作其他用,选渗透性好的、风化程度低的、颗粒较小的材料填到过渡区。(3)在路床范围铺筑2~3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采用双向聚酯焊接格栅,纵横向每延米拉伸屈服力不小于80KN/m,延伸率不大于3%,焊接点极限剥离力不小于520N。(4)挖方区为土质(含强度低的软石)时,填至上路堤顶面后,应将结合区超挖至下路床底面,然后用冲击压路机全面补压2~3遍,铺设土工格栅,绷紧、固定,再分两层铺筑下路床(压实厚度2×25cm)。待有一定工段长度后一并铺筑上路床(厚30cm)。(5)挖方区为整体性好的坚石、次坚石者,填方区填至下路床顶面后,用冲击压路机将填方部分补压2~3遍,铺筑上路床。待铺筑路面底基层时在填挖结合部先铺双层土工格栅。(6)当横向半挖半填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2.5时,还应先进行填挖间路基稳定性分析,稳定系数不小于1.25。当稳定性不足时,则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在路堤边坡下方设支挡工程。(7)当结合部的原坡面有地下水出露时,应根据地形设置截、排水盲沟,防止其渗透至填挖接触面。截水盲沟的底面和背水面应铺设防渗土工布;排水盲沟通过填方区段的侧壁和底面均铺防渗土工布。至于沟顶是否需要铺设反滤土工布,视填料性质而定,填土则设,填石不设。4.特殊路基设计1)人工填土路基为保证填土段路基承载力及密实性满足设计要求,根据不同地段填土层厚度、地基加固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等综合确定地基加固方式。支路一人工填土深厚,分布广泛;支路二局部分布,填土厚度较薄。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支路一人工填土路基采用强夯的方式进行处理,支路二人工填土路基采用换填处理。处理范围如下表所示:表6-4地基处理范围统计表编号起讫桩号岩土性质地基处理措施1支路一k0+000~k0+400人工填土强夯2k0+500~k0+640人工填土强夯3支路二k0+200~k0+220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土夹石至基岩面4k0+680~k0+700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土夹石至基岩面2)红黏土路基红黏土表层夹大量植物根系,具有弱膨胀性,不能直接选作路基持力层,本工程对80cm路床层范围内红黏土路基进行换填,并做好路基排水,确保路基干燥。红黏土路基处理范围为支路二K0+081~K0+121表层为红黏土,按低填浅挖路基挖除表层30cm厚红黏土,换填碎石土并压实,要求压实度不低于94%。3)软土路基根据勘察资料,本工程支路一里程桩号K0+100~+200m段原为鱼塘及农田范围,现状已抛填片石填筑,本次设计对鱼塘抛填片块石填筑范围采用强夯进行处理。4)岩溶路基(1)溶洞处理原则溶洞处理范围为路基底面宽度范围内揭示出的溶洞,以及挖方地段路堑边坡上开挖出的溶洞,整治措施主要为钻孔注浆加固和开挖顶板回填,处理原则为:①覆盖土厚度和填方厚度之和小于10m且基岩顶板厚度小于3m的溶洞,需进行处理。②覆盖土厚度和填方厚度之和小于10m,但基岩顶板厚度大于3m的溶洞,不进行处理。③在基岩裸露地段,地面以下10m深度内存在溶洞,且基岩顶板厚度小于3m的溶洞,需进行处理。④在基岩裸露地段,地面以下10m深度内存在溶洞,但基岩顶板厚度大于3m的溶洞,不进行处理。⑤对路线上已出现的塌陷溶洞,需进行处理。(2)溶洞处理方案①挖方路段或综合管沟沟槽开挖段,对于正常开挖标高至溶洞顶板底面标高高差3m以内的需处理溶洞,采用直接开挖顶板回填。②填方路段,对于清表后原地面标高至溶洞顶板底面标高高差3m以内的需处理溶洞,采用直接开挖顶板回填。③对于挖方地段路堑边坡上开挖出的溶洞,采用直接回填处理。④对于除①②③条处理外的其余非顶板坍塌溶洞,采用注浆进行处理。(3)暗河处理根据《重庆市綦江区永盛产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关于“一干两支”设计相关事宜的复函》,本工程暗河处理由建设单位另行委托其他单位做专项治理,故本次设计不考虑暗河处理相关内容。对暗河的处理要求如下:①若采用爆破回填处理,应做好暗河水上游截流,填筑材料应满足路基填料要求,且压实度应≥91%。②若采用板结构跨越,须考虑上部路基填筑土及车辆荷载对板结构稳定性的影响。5.高边坡设计1)高填方边坡根据重庆市《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3.4.14条及条文说明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文),填方高度≥8m时按高填方边坡进行专项设计,本工程共有6处边坡属于166号文件规定的高填方表6-5高填方边坡统计表编号起讫桩号长度(m)最大坡高(m)岩土性质安全等级1支路一k0+110~k0+200左侧9010.23填土路堤一级2k0+100~k0+240右侧14012.67填土路堤一级3k0+490~k0+640左侧15024.5填土路堤一级4k0+490~k0+640右侧15018.76填土路堤一级5支路二k0+700~k0+740左侧408.25填土路堤一级6k0+720~k0+818.775右侧4010.72填土路堤一级(1)对高填方边坡进行稳定分析、验算,以确定合理的断面形式及边坡坡率,具体边坡坡率详见土方横断面设计图。(2)高填方路基在填筑过程中合理选择压实工艺及路基填料,施工时严格控制填筑的质量,本工程对于填方高度大于8.0m的高填方路段,进行强夯补强,具体详见强夯处理设计图。(3)高填方路基边坡防护采用骨架内植草防护,最后一级边坡坡脚位置根据地形条件考虑设置护脚挡墙,若地形平坦则不设,若地形坡度大于10°且连续变化则设置护脚挡墙。本工程脚墙设置段落如下所示:表6-6脚墙设置段落表编号起讫桩号长度(m)墙高(m)支挡形式1支路一K0+480~K0+520左侧404A型护脚2支路二K0+740~K0+800左侧603A型护脚(4)高填方路基基底处理与一般填方路基一致。2)高切坡边坡根据重庆市《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3.4.14条及条文说明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文),挖方高度>15m的岩质边坡、挖方高度>8m的土质边坡、挖方高度>12m的岩土质边坡按高切坡设计,本工程共有3处边坡属于166号文件规定的高切坡。表6-7高切坡边坡统计表编号起讫桩号长度(m)最大坡高(m)岩土性质安全等级1支路一k0+660.000~k0+707.184左侧47.18419.03岩质边坡一级2支路二k0+340.000~k0+420.000左侧8017.57岩质边坡一级3k0+540.000~k0+620.000左侧8019.12岩质边坡一级(1)通过稳定分析及验算确定对高切坡边坡的断面形式及边坡坡率,具体边坡坡率详见土方横断面设计图。(2)边坡受构造影响强烈、节理发育、岩体破碎、边坡稳定性差的地段,依照分级稳定与坡脚预加固原则,采用放缓边坡设计,必要时设置框架锚杆或支挡防护措施。(3)结合检算结果及本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灰岩路堑边坡不考虑防护措施。3)高边坡监测要求监测工作是高边坡防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掌握高边坡防护工程在实施及营运过程中受诸如降雨、开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便于及时分析边坡的安全状态,进行动态设计,优化施工工艺,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确保道路营运期间边坡的长期稳定。监测要求严格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的相关规定执行。(1)监测工点根据本次高边坡的特点,对本次设计人工高切坡均进行监测。(2)监测项目高边坡监测项目根据边坡的复杂程度、地形条件、地质环境条件、结构设计需要、工程的施工程序与支护方法、工程的重要性及经费的承受能力等综合确定。本次设计的边坡监测项目根据各个工点的具体需要选定,施工单位应根据边坡情况制定监测方案。(3)监测时间及频度边坡监测工作时间主要为施工期和使用初期,总的监测时间应为边坡开挖至建成使用不少于两年。监测频度应与施工和降雨量相适应,在雨季、边坡开挖(放炮)期间和已出现变形破坏时应加密观测。连续3日降雨量大于50mm/日时,应连续观测3次,间隔时间不大于2天。竣工后监测次数可减少。七、路面工程1.设计原则1)路面结构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使用要求及现状道路情况,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结合当地条件和实践经验,对路基路面进行综合设计,以达到技术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目的。2)面层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与温度稳定性,基层应采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垫层材料要求水稳定性好。2.路面结构型式路面设计以轴载100kN的双轮组单轴为标准轴载,用双圆均布垂直和水平荷载下的弹性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容许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为设计指标。表7-1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路面结构结构层机动车道人行道上面层4cm厚细粒式沥青玛蹄脂SMA-136cm厚EIS(生态仿石材)透水砖粘层粘层—下面层6cm厚中粒式沥青砼AC-20C—封层/联结层0.6cm乳化沥青稀浆封层、透层3cm厚1:6干硬性水泥砂浆上基层20cm厚5.5%水泥稳定碎石15cm厚C25透水混凝土下基层20cm厚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厚4%水泥稳定碎石10cm级配碎石总厚度70.6cm34cm为了提高机动车道沥青表层的稳定性、耐久性,达到更高的抗车辙性能,在机动车道面层中掺0.4%的抗车辙剂,以提高道路路面性能,降低养护维修成本。3.竣工验收弯沉值根据路面设计弯沉值为强度指标计算。设计参数如下表:表7-2路面结构层设计参数表材料材料抗压模量E(MPa)劈裂强度(MPa)细粒式沥青玛蹄脂120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000—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掺量5.5%)13500.5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掺量4%)13000.4材料材料抗压模量E(MPa)劈裂强度(MPa)土基300.4如在不利季节进行检验,本表数值应考虑季节影响系数1.25。本工程机动车道采用沥青砼路面,竣工验收弯沉值如下:第1层路面(AC-13C)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0.36(0.01mm)第2层路面(AC-20C)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1.95(0.01mm)第3层路面(水泥稳定碎石)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3.95(0.01mm)第4层路面(级配碎石)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42.06(0.01mm)第5层路面(级配碎石)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108.19(0.01mm)土基顶面竣工验收弯沉值LS=298.1(0.01mm)(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式计算)。4.路面材料技术要求1)沥青混合料设计要求(1)沥青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普通沥青砼要求使用符合“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AH-70号道路石油沥青,必须用大厂品牌。其技术要求见《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沥青面层按路面结构设计要求应添加0.4%的沥青路面专用抗车辙剂。表7-3道路石油沥青(70号)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指标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0.1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T062010℃延度不小于cm15T060515℃延度不小于cm100蜡含量(蒸馏法)不小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m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T0610或T0609质量变化不大于%±0.8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2)粗集料粗集料应采用坚韧的、粗糙的、有棱角的优质石料,必须严格限制集料中扁平颗粒含量,所使用的的粒石不允许用板式轧石机碎石,需用锤击式或锥式碎石机破碎。粗集料粒径及强度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8条)对粗集料的各项要求。当集料与沥青的粘结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试验掺入适量的抗剥落剂。表7-4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石料压碎值,≤%30洛杉矶磨耗损失,≤%35相对表观密度,≥t/m32.45吸水率,≤%3.0对沥青的粘附性—在掺加抗剥落剂后不小于5级坚固性,≤%—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2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软石含量,≤%5(3)细集料采用含泥量小的优质天然砂或卵石经专门设备加工的机制砂(细集料在加工过程中应具有吸尘设备)及部分卵碎石加工碎石时产生的石屑。细集料应具有耐嵌挤,颗粒饱满,且粉尘含量低,不得含有其他杂物。且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9条)对细集料的各项要求。石屑的用量不得超过机制砂用量。表7-5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t/m32.45坚固性(>0.3mm部分),≥%—含泥量(<0.075mm的含量),≤%5砂当量,≥%50亚甲蓝值,≤g/kg—棱角性(流动时间),≥s—(4)填料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宜采用超级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精磨细得到的矿粉,回收粉尘不宜再利用,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相关规定要求。表7-6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度,≥t/m32.45含水量,≥%1粒度范围<0.6mm%100<0.15mm%90~100<0.075mm%70~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5)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采用AC-20C型,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集料级配分别按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3.2-1执行。(6)沥青混凝土必须由沥青拌和厂机械拌制。(7)铺筑时气温不得低于10℃。晚间铺筑沥青混凝土必须有充分的照明设施。雨天不得铺筑沥青混凝土。(5)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组织应做到快卸、快铺、快整平、快碾压。冬、夏季施工应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必要措施,并注意养护。(9)在整个混合料拌和生产期间,都应对混合材料进行抽样检验,以证明其集料级配、填料与沥青含量符合规程提出的要求。(10)上述各方面的具体要求详见相应的验收规程。2)粘层、透层、稀浆封层(1)粘层为使各沥青混合料之间、沥青混合料与混凝土面层、沥青混合料与构造物之间完全粘接成一整体必须设置粘层,粘层沥青采用改性沥青(PC-3)粘层,粘层油品种和沥青用量均应通过试洒确定,控制在0.4(L/m2)。粘层沥青的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要求,使用粘层沥青之前应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O52~2000)的方法进行试验,且满足规范的要求。沥青温度在150~170℃之间,气温低于10℃时不得喷洒粘层油,寒冷季节施工不得不喷洒时可以分成两次喷洒。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粘层油,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表7-7PC-3乳化沥青粘层油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物含量(1.18mm筛)(%)≤0.1T0652粘度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8~20T0621恩格拉粘度计E251~6T0622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2/3T0654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针入度(100g,25℃,5s)(0.01mm)45~150T0604延度(5℃)(cm)≥4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97.5T0607存储稳定性1d(%)≤1T06555d(%)≤5T0655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刮除。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运料车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过。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2)透层水泥稳定碎石层上铺沥青前必须浇洒透层沥青,透层沥青采用慢裂的洒布型阳离子乳化沥青(PC-2),在透层油完全渗入基层后方可铺筑面层,其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表7-8透层沥青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PC-2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筛上残留物(1.18mm筛)%≤0.1T0652黏度恩格拉粘度计E25—1~6T0622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50T0651溶解度%≥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300T0604延度,(15℃)cm≥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2/3T0654存储稳定性1d%≤1T06555d≤5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不宜小于5mm,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沥青用量应根据基层的种类通过试洒确定并符合下表的要求。表7-9透层沥青的规格和用量用途道路用乳化沥青规格用量(L/m2)半刚性基层PC-20.7~1.5注:表中用量是指包括稀释剂和水分等在内的乳化沥青的总量。乳化沥青中的残留物含量以50%为基准。(3)稀浆封层本工程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铺设0.6cm的ES-2型稀浆下封层,乳化沥青采用BC-1型,用量为1.0kg/m2。3)水泥稳定碎石层(1)水泥禁止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其他受外界影响而变质的水泥,采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宜为3%~5%,应根据现场配合比设计确定。(2)水泥稳定碎石集料①碎石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碎石压碎值不应大于30%。②基层水泥稳定碎石7天抗压强度不小于4MPa,压实度大于或等于97%;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7天抗压强度不小于3MPa,压实度大于或等于95%。③本工程采用水泥稳定碎石采用搅拌厂集中拌制。④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碾压及养护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及《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的相关规定实施。水泥稳定碎石颗粒组成应符合下表要求。表7-10水泥稳定碎石集料颗粒范围级配类型通过筛孔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9.09.54.752.360.60.075基层10090-100—67~9045~6829~5018~388~220~7注: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7%。5.人行道板施工要点(1)基层施工误差应在设计标高的土5.0mm,基层无积水。基层表面必须被清理,有缺陷的地方必须被修复满足要求。(2)管线检查井等路面设施周围突出部分应予以清除,并用基层材料修整至基层顶面标高。(3)检查井等路面设施周围的路面砖,不得使用切断块;未铺设部分,应及时用细石混凝土填补好。(4)平面及竖向弯道路面施工可采用调整路面砖接缝宽度进行,但接缝宽控制在2~6mm。(5)路面砖平整度不大于2mm,(用3米长直尺);接缝宽度30±5mm,邻块高差不大于3mm。6.工程质量控制关键工序路基压实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弯沉和压实度,路面顶面回弹弯沉和压实度。八、路面附属工程设计1.新建道路与既有路搭接本工程支路一与既有省级道路S207存在相交,由于存在较大高差,本次考虑修改既有S207纵断面,与支路一临时搭接,待后续规划S207开通,相关车流可通过规划S207通行。S207搭接范围内,道路横断面为7m,设计速度为30km/h。搭接段K0+040~+065.00、K0+090~+150.00左侧边坡;K0+040~+065.00、K0+090~+170.00右侧边坡采用三维网植草防护。1.排水设计1)路基排水设计为保证水顺畅,生态美观,且有利于行人安全,本工程挖方边沟采用盖板矩形边沟,尺寸为40cm×80cm;路堤排水沟采用梯形边沟,尺寸微40cm×40cm;平台截水沟采用矩形排水沟,尺寸为40cm×40cm。2)排水圬工材料要求除设计中特别注明外,对片块石强度、砂浆标号、混凝土标号作出如下规定:(1)浆砌片石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用M7.5砌MU30,采用2cm厚M10水泥砂浆抹面处理。(2)片块石强度不低于30MPa,符号用MU30;(3)侧沟盖板采用C30钢筋混凝土预制盖板,基座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施工中应按不低于上述强度标准实施。2.路缘石本次工程的路缘石,包括立缘石、平石及条石均全部新建,道路沿线分隔带及人行道处设立缘石、平石及条石,其材质及具体尺寸详见相关设计图。3.无障碍铺装设计1)缘石坡道(1)人行道在各种路口、出入口等行人通行位置、通行路线存在立缘石高差的地方必须设置缘石坡道。人行横道两端必须设置缘石坡道。(2)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防滑,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宜没有高差,当有高差时,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应大于10mm。(3)全款式当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宽度应该与人行道宽度相同。2)盲道(1)城市主要商业街、步行街的人行道应设置盲道;视觉障碍者集中区域周边道路应设置盲道,坡道的上下坡边缘处应设置提示盲道,道路周边场所建筑等入口设置的盲道、人行天桥及地下通道入口处设置的盲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