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业指导书

1总贝I」

1.1为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监控,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根除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针对一些常见的施工技术问题,制

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工程的

施工。

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建筑物定位与施工测量

2.1建筑物定位与施工测量应按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的规定执行,建筑物沉降观察还应按《建

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的规定执行。

2.2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对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红线

桩位和定位图进行复核,并与建设单位对现场的坐标点和

水准点进行交接验收,发现误差过大时应与建设单位或规

戈h设计部门共同商议处理方法,经确认后方可正式定

位。

2.3施工单位应根据给定的控制点在施工现场内设立永久

性标桩,标桩作为工程测量的依据,应采取保护措施不被破

坏。

2.4工程定位后要经建设单位、规划部门验收合格后

方可开始施工。

2.5测量仪器使用前,要查看检定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

每次使用前应作精度检查、调试,确认完好后方可使用。

2.6高层建筑轴线的竖向投测采用内控法和外控法相结

合的方法施测。楼面控制点的最大间距不得大于30m,控

制点连成的矩形应闭合。在上部结构层施工时,采用铅垂仪

将控制点位置引测到各施工层,同时采用激光经纬仪对控制

点的位置进行内控校核。

2.7多层建筑轴线的竖向投测可采用吊线坠法施测。在逐

层引测中,每隔3层要用更大的线坠由下面直接向上放一次

通线,以作校测。不得采用逐层吊线的方法,以免产生累计

误差。

2.8建筑物标高的竖向传递,应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

取。每栋楼应至少由3处分别向上传递,并校测首层传上来

的3个标高点的水平度。当偏差小于3mm时,以其平均值引

测水平线,进行楼层抄平。

2.9混凝土结构在每层柱模拆除后、填充墙砌筑后、墙面

抹灰后,应分别测设交圈的50线,作为下道工序施工的标

高依据。砖混结构在每层砌墙后、墙面抹灰后,应分别测设

交圈的50线。50线应统一以建筑标高为准。

2.10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要求埋设,

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2.10.1建筑物四角、大转角处,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

2~3根柱上设一沉降观测点;

2.10.2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及不同结构

分界处设观测点;

2.10.3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设观测点,每一构筑

物不少于4个点。

2.11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以

基础完工后进行初始观测。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观测一次;

工业建筑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建

筑物突发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改为逐日连

续观测。

3地基与基础工程

3.1地基处理

3.1.1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应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

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的规定执行。

3.1.2地基加固工程在正式施工前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

行现场试验或进行试验性施工,以取得合理的施工参数。施

工验收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相关的载荷试验。

3.1.3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地基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提倡由

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措施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法。处理效果应

进行载荷试验验证,并取得设计单位的确认。

3.1.4换填法地基适用于处理深度小于3m的浅层软弱地基。

不适用于深厚软弱土层、可能造成地基变形量大对上部建筑

物产生有害影响的地基,也不适用于体形复杂、整体刚度差、

对沉降变形敏感的建筑。应避免采用黏土和粉土作换填材

料。

3.1.5强夯置换法不宜用于软土地基和深度大的填土地基。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强夯置换墩应

到达较硬土层上,其着底深度不宜超过7m。加固后必须

进行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确定其承载力和有

效加固深度(着底深度)。

3.1.6砂石桩法在软弱黏性土中形成砂石桩复合地基时,应

对其进行加载预压,减少地基预压后沉降。对沉降要求较严

的建筑,不宜采用砂石桩法处理技术。施工中应严格控制砂

石料的含水量;采用单桩锤击法和单管振动法时,砂石料含

水量要达到饱和;采用双管锤击法和单管振动法时,含水量

为7%~9%;在饱和土中施工时,可以采用天然湿度或干的砂

石料。

3.1.7水泥土搅拌桩在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要求,通过工艺性

或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并调整施工参数。水泥土搅拌桩必

须进行全桩上下复搅。

3.1.8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严格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附录A的试验要点执行。正确选择承压板

面积是确保试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承压板面积必须与

单桩或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相等。桩的中心(或形心)

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3.2基础工程

3.2.1钢筋混凝土独立(条形)基础

1.地基验槽后,应立即进行垫层混凝土施工,混凝土垫层

浇筑时必须设标高控制桩,标高控制桩间距不大于2m。混

凝土垫层应进行机械振捣,做到振捣平整、密实。

2.垫层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应按轴线弹线。进行钢

筋绑扎时,基础底板钢筋网片应用垫块垫塞,厚度为设计

保护层厚度。桩插筋弯钩部分必须与底板筋成45°绑扎后

点焊,距底板5cm处绑扎第一箍筋,距基础面5cm处绑扎最

后一道箍筋。柱插筋应采用井字木架或钢管架临时固定。

条形基础在T字形或十字形交接处的钢筋应沿一个主要受

力方向通长放置。

3.独立基础的锥形坡度>30。时,应采用斜模板支护。斜

模板需与底板筋拉接,防止斜模板上浮。斜模板上部需设

透气及振捣孔,斜模板按需要可承受混凝土浇捣分段支设。

严禁斜面不支模。

4.钢筋绑扎前与模板安装后应分两次检查、核对轴线与标

高。各类基础均应设置水平桩或弹上口线。

5.浇筑基础混凝土前必须清除模板内的木屑、泥土、烟蒂

等杂物,清除积水。

6.浇筑柱下基础时,先满铺一层10cm厚的混凝土并捣实,

使柱子插筋下段和基础钢筋网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对称浇

筑。条形基础应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

浇筑锥形独立基础时,应注意边角处的混凝土必须捣实。台

阶形基础每一台阶高度应整体浇捣,待下一台阶混凝土下

沉后,再浇上层。基础上部柱子后施工时,可在基础顶面

留设施工缝。施工缝的处理应按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执行。

7.浇筑表面较大的混凝土基础时,除采用插入式振动器

振捣外,还应使用平板振捣器振捣一遍。收浆前必须校核

标高,然后用木杆刮平,再用木抹子搓平。

3.2.2基础桩施工前应对基桩原材料进行检测,

施工中应检验桩底持力层的土(岩)性,嵌岩桩必

须具备桩端持力层的岩性报告。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桩体

质量及承载力的检验。

3.2.3人工挖孔灌注桩

1.人工挖孔灌注桩适用于设计桩长小于15限地下水位较

低、无流砂等不良地质状况的工程。

2.当设计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应根据场地土质特点,地

下水分布情况等制定施工方案与安全生产防护措施。施工

前必须先试挖桩孔,在确认施工方案与安全生产防护措施

有效后方可全面开挖施工。

3.人工挖孔桩深度大于10m时,应严格按规定采取井下送

风(必要时向井下输送氧气)、设置应急软爬梯等防范措

施。井底照明应采用低压(36V以下)防水带罩安全灯具,

桩孔上口设置围护栏杆,上下操作人员应定时轮换作业,防

止井下有毒气体和施工用电对操作人员的危害;否则,不得

进行人工挖孔桩作业。

4.开挖桩孔应随挖深设置护壁井圈,每节的高度应根据

土质与操作条件而定,一般以0.9nTl.2nl为宜(有轻度流

砂或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层时,每节开挖深度,可缩短为

0.5m)o第一节护壁井圈宜高出地坪150^200mm,便于挡土、

挡水。桩位轴线和高程均应标定在第一节护壁上口。挖孔

每完一节应立即浇筑护壁混凝土,护壁厚度一般取

100^150mmo严禁使用竹蔑与竹片作为护壁。

5.每节桩孔壁完成后,须检查桩位中心轴线及标

高。要求每节护壁查验垂直度,并以半径尺杆检查

孔径,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保证桩孔轴线位置、标高、垂直

度、截面尺寸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井圈中心线与设计轴

线偏差不得大于50mmo

6.桩孔口堆土应距孔口至少2m以外,并及时运出。

7.桩孔挖至规定的深度后,用半径尺杆检查桩孔的直径

及井壁弧度,上下应垂直平顺,修整孔壁。桩底应支承在

设计所规定的持力层上,并控制孔深。成孔后,孔底应清除

虚土。

8.桩孔开挖后应及时验收,检查验收内容:桩身直径、

扩大头尺寸、孔底标高、桩位中线、井壁垂直度、虚土

厚度,做好施工记录,随即吊入钢筋笼,经隐蔽工程验收合

格后,方能浇筑混凝土。当天成孔必须当天成桩,不得过夜。

9.安放钢筋笼前应先绑好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或在钢筋笼四

周的主筋上每隔3〜4nl左右设一个20耳环,作为定位垫块)。

人孔时应清除钢筋笼污染的泥浆。钢筋笼放到设计位置

时,应临时固定,防止浇筑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或下沉。遇

有两段钢筋笼连接时,应采用双面焊接,接头数按50%错开。

3.2.4打(压)入桩和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应按《建筑地基

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中5.1.3

和5.1.4的规定执行。

3.2.5静力压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混凝土预制桩、钢

桩及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应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9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的规定执行。

3.2.6沉管灌注桩及夯扩桩在软弱土层、流砂土层、软硬

交替土层和存在压力泌水土层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出现缩颈、离析和断桩的质量问题。

3.2.7桩基承台与基础底板施工

1.桩基承台施工前应测出桩顶标高线,桩顶浮浆及超过桩

顶标高的部位应予凿除,破碎桩头时不得超过标高标识

线,处理后的桩顶疏松混凝土应全部剔完干净,桩头表面

应平整,标高应准确,桩顶伸入承台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如桩顶低于设计标高时,须用与桩同级混凝土接高,在强

度达到设计要求的50%以上后,再将埋人承台梁内的桩顶

部分剔毛、冲净。

2.桩顶伸人承台中的钢筋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不小

于30d,d为钢筋直径。钢筋长度不够时,应焊接接长。

3.当承台底设混凝土垫层时,应将与基土接触的

承台底的淤泥、杂物清理干净。表面无虚土,无积

水。承台混凝土垫层浇筑时必须设标高控制桩,标高控制桩

间距不大于2暇混凝土垫层应进行机械振捣,并做到平整、

密实。

4.承台垫层浇筑后,应在垫层上弹出剪力墙、柱子的准

确位置。柱子插筋的根部须与承台底层钢筋网点焊固定,

插筋的上部与底板上层钢筋网点焊或采用钢管搭设架子固

定。

5.大型基础底板的上排钢筋应搁在支撑架上。支撑架的

尺寸与数量须根据上排钢筋网重量、施工荷载、泵送混凝

土冲击荷载等进行计算后确定。

6.当基础底板厚度大于0.8m时,应按大体积混凝土要求施

工,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大体积混凝土入模温度应控制在28℃以下。

大体积混凝土应计算浇筑速度,基础底板不宜留施工缝。

基础底板厚度1.0m以内可采用平推浇筑法,厚度1.0m以

上可采用分层浇筑法。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应埋设测温点,混凝土内外温差应

控制在25℃以内。大体积混凝土掩护期限不少于14d。

3.2.8砖基础施工

1.砖基础组砌方法应正确,里外咬槎,上下层错缝。

2.砖基础砌筑前,应提前浇水,严禁干砖砌筑。

3.砌基础墙应采用双面挂线,并使用皮数杆。

4.各种预留洞应按设计要求留置,避免事后凿打。

5.雨期施工时,应防止基槽灌水和雨水冲刷砂浆,砂浆的

稠度应适当减小。

6.砖基础应交圈砌筑,严禁留直槎,踏步槎高度不得超过

五层砖。

7.基础墙回填土,两侧应同时进行。回填土应分层夯实,

严禁向槽内灌水取代夯实。

4混凝土结构工程

4.1钢筋制作和安装

4.1.1钢筋的制作和安装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的规定执行。

4.1.2有抗震要求的地区,柱箍筋端头应弯成135°,平直

部分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如箍筋采用90°搭

接,搭接处应焊接,焊缝长度单面焊缝不小于10d。

4.1.3梁柱接头交叉配筋密集处,应对配筋进行放样。根

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以下不同的形式(a)、(b)制作安

装(见图4.1.3)o

4.1.4梁的受力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

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梁上部两层钢筋可采用u

形钢筋及S形钢筋固定(见图4.1.4)。

4.1.5框架节点的柱子箍筋必须连续安放,不得遗漏。个别

箍筋安放困难的节点,可采用开口箍方法补救,但开口箍

应搭接焊接。

4.1.6梁、柱箍筋弯钩交接处应沿梁柱主筋交错布置。箍

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处与主筋的交点均应绑扎,箍

筋在非转角处与主筋的交点成梅花形交错绑扎。

4.1.7钢筋保护层应符合规范要求,楼(屋)面板底层钢

筋保护层应用砂浆垫块或塑料支卡,双向间距不大于

1.5mo梁柱钢筋宜推广使用钢筋保护层塑料支卡,其间

距柱子一般为1m,梁一般为1.5m。

4.1.8悬臂结构的受力钢筋和两层配筋的楼(屋)面板面

层钢筋,应采用钢筋支架或特制细石混凝土垫块承托。浇

捣混凝土时应有专人守护,保证面层负弯矩钢筋的位置正

确,不随混凝土浇捣而沉落。

4.1.9建筑物楼板端部四周转角处负弯矩钢筋应通长配置,

并按图4.1.9示配置放射性钢筋,钢筋间距不大于lOOmmo

上部板筋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图4.1.9楼板端部四周转角处钢筋布置

4.1.10现浇板在预埋线管的上部,当未设置钢筋或所设负

筋间距大于150mm时,应沿线管的走向增加构造钢筋网片。

4.1.11剪力墙的主筋与伸出搭接筋的搭接处需绑3根水平

筋,搭接长度及位置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剪力墙纵横钢筋

应逐点绑扎。

剪力墙与框架柱连接处,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锚入柱内,其

锚固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4.1.12无梁楼盖高强薄壁管抗浮施工技术措施由于高强薄

壁管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易上浮,应采取以下措施:

1.用6.12压筋焊接肋梁箍筋,以此固定高强薄壁管,使薄

壁管不上浮,管下用马凳支撑。同时,将肋梁主筋用8号

钢丝与模板体系绑牢,保证高强薄壁管的整体稳定性(见

图4.1.12)o

图4.1.12高强落壁管固定方法

2.混凝土现浇板厚度大于400mm时,应分两层浇筑混凝土。

应依据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

间隔时间控制在4h以内,待第一层混凝土沉实后初凝前

再浇筑第二层混凝土。

4.1.13粗钢筋连接宜推广使用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钢筋

机械连接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

107-2002)的规定。

4.1.14钢筋焊接应按《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2)

执行。

电渣压力焊接头不得出现偏心、弯折、烧伤等焊接缺陷。四

周焊包应均匀,凸出钢筋表面的高度应大于等于4mm;接头

处的弯折角不得大于3°接头处的轴线位移不得大于钢筋

直径的0.1倍,且不得大于2mm。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应

切除重焊,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

4.2混凝土

4.2.1防止现浇混凝土麻面等外观质量缺陷的施工技术措

施:

1.模板接触混凝土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杂物。

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充分湿润。清洗干

净,不留积水。模板拼缝严密不得漏浆。

3.钢模板脱模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4.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不得漏振。

4.2.2防止混凝土出现蜂窝等外观质量缺陷的施工技术措

施:

1.混凝土搅拌时应严格按配合比配制,并按重量比计算准

确。

2.混凝土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

3.浇筑混凝土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否则,宜采

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4.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密实。浇筑层厚度不得超过振动器作

用长度的1.25倍。插入式振动器移动间距不大于其作用半

径R的1.5倍。振动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大于振动器有效作用

半径的1/2O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结合良好,振动棒宜插

入下层混凝土5cm。合适的振动时间判断依据是:混凝土不

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

5.浇筑混凝土时应加强对模板、支架、堵缝的检查。发

现模板变形,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修

整完毕或采取其他措施处理;否则,不得继续浇筑混凝土。

4.2.3预防混凝土产生孔洞等质量缺陷的施工技术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使混凝土充

满模板间隙,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

用人工捣固配合。必要时,可使用免振捣混凝土。

2.预留孔洞处要两侧同时下料。对于下部浇筑不易密实

的混凝土构件,应在模板侧面开口浇筑混凝土,并在混凝

土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然后浇筑上部混凝土。

3.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

插入式振动器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动棒与混凝土表面垂

直)或斜向振捣方法(即振动器与混凝土表面成一定角度,

约40°~50。)o

振动器插点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移动,每次移动

距离不得大于振动器作用半径R的L5倍。振动器操作时

应快插慢拔。

4.下料时,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宜小于2m;大于2m时要用

溜槽或串筒下料,以免产生离析现象。

5.砂、石中不得混有黏土块等杂物。发现砂石中混有

杂物,应采取措施,及时清除干净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

土。

4.2.4防止混凝土露筋等质量缺陷的施工技术措施:

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的位置及保护层厚度是否准

确。

2.钢筋安装时,应设置垫块或支卡,垫块或支卡间矩按

3.1.7规定,以保证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钢筋较密集时,应严格控制和选配石子的尺寸,其最大

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积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

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o当结构截面积过小而钢筋较密集

时,可用细石混凝土浇筑。

4.严禁振动器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

动器进行振捣,防止钢筋移位。

5.浇筑混凝土时不得踩踏钢筋,避免钢筋踩弯或脱扣、变

形。

6.不得过早拆模,拆模时间应根据同条件养护试块的试验

结果确定,并符合有关规定。

4.2.5预防混凝土缺棱掉角等质量缺陷的施工技术措施:

1.浇筑楼梯踏步时,应用40mm厚木模板(整块)固定于两

侧模板上,以防模板产生弯曲变形。

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浇水湿润,混凝土浇筑后

应按规定进行养护。

3.拆除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

强度,确保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会受到损坏。拆模时不能

用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混凝土

棱角。

4.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运料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拆

模后要用角钢等材料将阳角保护好,以免碰损。

5.冬期混凝土浇筑时,应做好覆盖保温工作,防止混凝土

受冻及缺棱掉角。

4.2.6预防混凝土施工缝夹层的施工技术措施:

1.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应不小

于1.2MPao

2.在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继续浇筑混凝

土时,应将混凝土表面的水泥薄膜、松动石子和软弱混凝

土层等清除干净,并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残留在混凝土

表面的水也应清除干净。

3.在浇筑施工缝处混凝土前,施工缝处宜先铺抹一层水泥

浆或与混凝土强度及配合比相同的去石子的混凝土浆。

4.施工缝处模板应设置垃圾清扫口,以便冲洗和清理垃

圾杂物。有条件时可采用

高压风吹,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垃圾清扫口封闭。

4.2.7控制混凝土强度的施工技术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应经有资质的试验室试配确定,应符合设

计强度和施工时和易性的要求。不得随意套用经验配合

比。

2.原材料进场时均应经严格检验。水泥应有出厂质量证明

文件和现场取样试验报告,袋装水泥还应抽查其重量。砂

石的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均应符合要求,堆场应经清理,

防止杂草、木屑、石灰、黏土等杂物混入,确保原材料的质

量。

3.混凝土配合比计量应严格控制,原材料均应按重量比

称量,计量工具应经检定合格。现场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

计量偏差不得超过下列数值(按重量计):水泥和掺合料

为±2%;砂、石子为±3%;水和外加剂为±2%。现场拌制混

凝土时,应严格按配合比配料,不得随意加水。使用外加

剂时应先试验,严格控制掺水量,并按导则使用。

4.混凝土拌制应根据砂、石子实际含水量情况调整用水

量,使水灰比和坍落度符合规范的要求。当混凝土施工和

易性与保水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试验调整改善,不

得在已拌好的拌合物中随意添加材料来改善。

5.混凝土搅拌前,应加水空转数分钟,使拌筒充分润

湿后,将积水倒净。搅拌装料顺序为:石子一水泥一砂。

搅拌第一拌时,石子用量应按配合比规定减少10%。混凝

土搅拌时间根据搅拌机的类型及混凝土拌合料和易性的不

同而异,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应符合表4.2.7-5规定。

表4.2.7-5

混凝土坍搅拌机容积(L)

搅拌机类

落度

型小于250250^500大于500

(mm)

小于及等自落式

90120150

强制式

6090120

30

大于自落式

9090120

30强制式

606090

6.混凝土在运送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不

离析、不分层、组成成分不发生变化,并能保证施工所要

求的稠度。当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出现离析或分层现

象时,应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二次搅拌。

7.在自然气温条件下(高于+5℃),对于一般混凝土应在

浇筑后10~12h(炎夏时可缩短至2〜3h),对于高强混凝土

应在浇后l~2h内即用麻袋、草帘、锯末等物进行覆盖,并

及时进行浇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润湿状

态。混凝土养护时间参照表4.2.7-7.

表4.2.7-7.

浇水养护时

分类

间(d)

硅酸盐水泥、普通

硅酸水泥、矿渣

不少于7

硅酸盐水泥

拌制混凝土的水泥

火山灰质硅酸盐水

品种

泥、粉煤灰硅酸盐

不少于14

水泥

矶土水泥

不少于3

抗渗混凝土、混凝

土中掺缓凝型外加

不小于14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不透水、气的塑料薄膜覆盖养护、

用塑料薄膜把混凝土表面敞露的部分全部严密地覆盖起

来,保证混凝土在不失水的情况下得到充足的养护。

4.2.8防止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施工技术措施:

1.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合混凝土强度

的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使用早期强度高的水泥。

2.应选用级配良好的砂、石子,含泥量以及有机物等杂物

含量不超过规范的规定,特别是砂、石子中活性碱含量必

须在允许范围之内。

3.必须采用合格的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

4.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

膨胀剂应充分考虑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

同膨胀效果,应通过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5.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

筑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

的设计坍落度。应针对现场的砂、石等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

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6.混凝土振捣时,振捣器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

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提倡采用二

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

气泡。

7.混凝土裂缝防治工作中,早期养护尤为重要,混凝土养

护应符合3.2.7-7条要求,使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完成收

缩而不产生裂缝。

8.做好混凝土的降温和保温工作,对于厚大体积混凝土,

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

(预留散热孔、通水排热等),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

现,降低峰值。浇筑成型后,应采取保温蓄水、表面覆盖薄

膜、湿麻袋等方式进行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内温差过

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

9.避免在雨、雪中或大风中浇筑混凝土。

10夏季应注意混凝土的浇筑温度,采用低温人模、低温养

护,必要时经试验可采用冰块,以降低混凝土原材料的温

度。

5砌体工程

5.1砌筑准备

5.1.1砌体工程材料和施工应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的规定。

5.1.2砌筑砂浆宜采用中粗砂。砂浆用砂的含泥

量不宜超过3%,且不得超过5%。

5.1.3砌筑砂浆配合比应采用重量比,配合比应事先通过

试验室试配确定,砂浆应机械搅拌。每一楼层或没2504

砌体中的各种类型及强度等级的砂浆应至少留置一组砂

浆试块;每台搅拌机应至少抽检一次。

5.1.4混合结构砌筑前应立皮数杆,皮数杆上应标

有砖厚度、灰缝厚度、门窗、楼板、圈梁等构件位置,

皮数杆应设置在墙角及交接处,间距不宜超过15m。

5.1.5卫生间四周沿墙体应做混凝土导墙,导墙与楼地面

混凝土宜整体浇筑,不留施工缝。导墙宽同墙宽,高度不

小于120mm。

5.1.6砖在砌筑前提钱1〜2d浇水湿润。以水侵入砖1.5cm

为宜,烧结普通砖的含水率应控制在以内,灰砂

砖、粉煤灰砖含水率应控制在8%〜12%以内,严禁干砖上

墙。普通混凝土小砌块一般不浇水。夏季施工时,应提前浇

水湿润。但砌筑时,表面不得有浮水。蒸压加气混凝土砌

块砌筑时,应清除砌块表面浮灰,向砌筑面适量洒水。

5.1.7当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

砖或蒸压灰砂砖时,必须确保上墙前的养护与陈化时间大

于28do

5.2墙体砌筑

5.2.1墙体砌筑宜双面挂线,且应一皮一带线。砌体组砌

应里外咬槎,上下层错缝。每层的第一皮砖及最上一皮砖

应用整砖丁砌。

5.2.2墙体砌筑时,必须设皮数杆控制水平度。每层楼面

应用水准仪测一次水平度,存在高差时,应在窗台以

下逐皮调整。砌到窗台标高前,应在各房间弹出

50线,以利水、电、装饰等工种配合作业。

5.2.3墙体砌筑灰缝应饱满、均匀密实,厚度控制在8〜12mm,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水平灰缝及竖向灰缝宽度分别为

15mm和20mm。砌筑应优先采用“三一”砌砖法(即一铲

灰,一块砖,一挤揉)。当采用铺浆法砌筑时,一次铺设砂

浆长度不得超过750mm。施工期间气温超过30℃时,铺浆

长度不得超过500mm。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低于80%,竖

缝宜采用挤浆或加浆方法,内墙竖缝砂浆饱满度不低于

60%,外墙竖向灰缝必须满灌砂浆。

5.2.4墙体砌筑应边砌边勾缝,不得出现暗缝,严禁出现

透亮缝。砌墙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

砌筑而必须留槎时,应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

的2/3o

5.2.5变形缝两侧的墙体砌筑,先砌的墙要把舌头灰刮净,

后砌的墙要用缩口灰,掉入缝内的杂物应随时清理。

5.2.6与构造柱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每一马牙

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宜超过300mm,拉结筋沿墙

高没500mm每墙厚120mm设1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

内不小于Imo框架填充墙预留插筋如有遗漏,应采取植

筋措施进行处理。拉结钢筋不得在施工中任意反复弯折。

框架柱预留拉结筋不符合成或砌块模数时,不得折弯压入砖

或砌块灰缝内,应重新植入拉结筋。

5.2.7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必须错缝对孔砌筑,砌

块上下搭接不应系哦啊与120mm;否则,在灰缝中应

设置拉结筋。砌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墙体

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

5.2.8墙体临时施工洞口应沿墙体高度每500mm设置2@6拉

结钢筋。每边埋人墙体一般不得小于500mm。

填砌施工洞口时所用砂浆强度应比原墙体砌筑砂浆强度提

高一级。

5.2.9门窗洞口周边200mm宽范围内空心砌块内的空腔,应

采用不低于C20混凝土随砌随填塞,并人工捣实。

填充墙最上一皮砖应留出一定的空隙,应至少间隔15d后

斜砌顶紧,倾斜度宜为60~左右,砌筑砂浆应饱满。补砌临

时施工洞口,也应参照此方法(见图5.2.9)。

图5.2.9

注:三角预制块厚同相应的墙厚,

采用C20素混凝土预制

5.2.10砖砌女儿墙应加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上部应设置

压顶,构造柱主筋下端应插入屋面圈梁,上端应伸入混凝

土压顶。构造柱的柱距不宜大于6m。有条件时或无屋面

圈梁时,应在女儿墙根部浇筑200~300mm高混凝土反梁。

5.2.11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填充墙时,墙底部应砌筑烧

结普通砖或多孔砖,其高度不宜小于200mm。

5.2.13空调、热水器、排油烟机等设备的穿墙套管必须内

高外低,同类套管上下在同一竖线上,左右在同一标高上,

偏差不得大于5mmo

5.2.14墙上所有插座、开关、配电箱、电话电视插口、保

安对讲、门铃按钮、冷热水接口等留设位置必须符合相关

专业要求。管线的埋设应随墙体砌筑同时进行,尽量避免

事后凿打。当需事后埋设时,必须采用机械开槽,严禁随意

凿打。

6防水工程

6.1屋面防水

6.1.1屋面防水工程施工前,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应编制屋

面防水工程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监理单位

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后方可组织施工。屋面防水工程的

施工必须严格按施工方案及《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04)、《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的规定实施。

6.1.2进场的防水材料应有质量合格证,并抽样送检,经

见证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1.3应确保基层(结构层)刚度符合要求、整体性好、

变形小。对于预制装配式结构层,板缝宜采用掺有膨胀剂

的,1.细石混凝土填嵌密实。当板缝大于30mm或上窄

下宽时,板缝内应配置构造钢筋。

6.1.4屋面找平层应设分格缝,缝宽为20mm,分格缝间距

不宜大于6m,分格缝内嵌填密封材料。分格缝处应附加

200~300mm宽的卷材,卷材采取单边粘贴的方式覆盖分格

缝。

6.1.5找平(坡)层的坡度、表面平整度、强度及表面质

量、含水率及清洁度必须符合设计及相关的要求。当设计

未明确时,天沟、檐沟排水坡度应不小于l%o所有阴阳角

部位均应做成圆弧,半径应视卷材材质按表5.L5选用。

表5.1.5找平层圆弧半径

卷材种类圆弧半径

沥青防水卷材

100^150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50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20

6.1.6防水工程施工,应在适合该防水材料施工的气候条

件下进行,雨、雪、霜及高温、低温、大风等气候不应进

行防水工程施工。

6.1.7为防止防水层脱缝,应选用与卷材相容性好、粘结

力强的胶粘剂,卷材的搭接宽度要符合规范要求,卷材搭

接面要洁净,搭接缝要封口严密。

6.L8排汽屋面通常在保温层和找平层上留设排汽道,其

位置一般与分格缝结合在一起,排汽道留设在支承板端缝

及屋面坡面转折处(见图6.L8a、b、c)o

图6.1.8

(a)排汽道做法;

(b)排汽孔做法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或

防雨排汽帽

(c)排汽出口构造

1-密封材料;2-附加防水层;3-防水

6.1.9对留排汽槽不能可靠地解决卷材空鼓裂缝的无保温

层屋面或温差较大而基层潮湿的屋面,可采用空铺、条粘

或点粘卷材的方法。

6.1.10刚性防水层应在建筑物沉降基本稳定后再施工,施

工期不得受到振动。

6.1.11刚性防水屋面分格缝位置的设置应遵循的原则:设

置在屋面板的端头;设置在凸出屋面交接处的根部(缝内

嵌填密封材料);设置在现浇屋面的转折处;纵横向分格

缝交接处必须相通,不宜成为T字形或L字形缝;屋脊处应

留纵向分格缝;分格缝纵横向间距均不大于6m;分格缝应

与板缝位置一致,位于开间处,分格缝应延伸到挑檐、

天沟内。

6.1.12刚性防水屋面细石混凝土防水层厚度不小于40mm

并配置4~6@100〜200的双向钢筋网片,网片在分格缝处断

开,其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

C25o

6.1.13应做好屋面防水层的成品保护。如必须在已完成的

屋面防水层上继续施工作业,则应铺设保护层。施工操作

人员应穿软底鞋,无关人员不准在铺好的防水层上任意行

走、踩踏。

6.1.14女儿墙泛水细部构造:在女儿墙根部阴角先干铺一层

300mm宽的卷材,再加铺一层500mm宽附加层,卷材与卷

材之间要满粘,屋面防水卷材在女儿墙面上要满粘。对

较高的女儿墙,应将屋面防水卷材裁齐,压入距防水层大

于或等于250mm高的凹槽内,用金属压条钉压牢固,再用

密封材料嵌填密实。抹女儿墙面砂浆时,将槽口抹平。对

较低的女儿墙,应将屋面防水卷材用混凝土压顶压住,卷材

伸入压顶内宽度不小于女儿墙宽度的1/3(详见图6.1.14a.

b、c)o

&为墙克

防震处瑁

配封材a

附加p丝层、

金■二板

ISOM水信

柝时UN

图6.1.14a、b、c

(a)砖砌低女儿墙泛水;(b)砖砌高女儿墙;(c)混凝

土女儿墙泛水

6.1.15屋面工程验收时,应检查屋面有无渗漏、积水,排

水系统是否畅通。可在雨后或持续淋水2h后进行。有可

能蓄水检验的屋面,其蓄水时间不少于24h。

6.1.16砌筑架空隔热板支座前,支座下应铺垫一层卷材或聚酯

毯,以保护防水层。

6.1.17卷材、涂膜屋面檐沟做法如图6.1.17所示。卷材、

涂膜防水应由沟底翻上至沟外帮,用水泥钉固定;卷材、

涂膜防水层收头应用密封材料封口严密;增设附加

层,并在檐沟内侧翻上至屋面檐口部位空铺宽度不应小于

200mm;檐沟下部做鹰嘴和滴水槽(见图6.1.17)。

图6.1.17卷材、涂膜屋面

檐沟

6.1.18带混凝土斜板的檐沟做法见图6.1.18,沟内边角应

抹成圆弧;沟内增设附加层;附加层在屋面檐口处要空铺

200mm宽防水材料;防水层的收头用水泥钉钉在混凝土斜

板上,并用密封膏封口严密;檐沟下部做鹰嘴和滴水槽。

图6.1.18带斜板的檐沟

6.1.19水落口防水做法见图6.1.19(a)和图6.1.19(b)。

水落口固定要牢固、密实;标高控制要准确,保证坡度要求。

(a)横式水落口;(b)竖式水落口

6.1.20在屋面上增设电视天线、水箱、太阳能热水器、广

告标语牌等设施使防水层局部破损时,应及时做好防水处

理。

6.2厕浴间防水

6.2.1厕浴间墙体砌筑时,砌体灰缝必须饱满、密实。墙

面抹灰前,先用微膨胀水泥砂浆堵塞好墙体的一切空洞与

缝隙和空头缝,再用微膨胀水泥砂浆铺抹头遍,要铺抹密

实、平整。

6.2.2厕浴间粉刷时,应先做地面和墙裙的水泥砂浆(墙

根水泥砂浆应抹成小圆角),后做支墩、蹲坑、水池等。

做面层时,宜先做地面后做墙面。

6.2.3厕浴间采用水泥砂浆墙面和楼地面时,应采用微膨

胀水泥砂浆做找平层或面层,在抹砂浆前应均匀涂刷素水

泥浆一遍,并注意掌握面层水泥砂浆的压光.火候

6.2.4墙面和地面抹好头遍灰和找平层养护硬化后,在其含

水率低于6%时才能做防水层,防水层高度要求为:

沐浴间防水高度不小于1.8m;浴盆临墙高度不小于

0.8m;蹲坑部位高度应超过蹲台地面0.4m;小便槽立槽防

水做到上水管以上0.1m,两端展开0.5m宽,小便槽防水

层与楼面防水层必须交圈。

6.2.5厕浴间楼面与墙面做防水涂料时,涂料涂刷必须均

匀,并确保设计要求的涂刷厚度,阴阳角要做一布二涂加

强层,再做涂料防水层。

6.2.6浴室墙面瓷砖镶贴必须牢固密实,无空鼓、起壳现

象,瓷砖嵌缝密实。浴盆与地面、墙面的接缝处,均应用

密封膏嵌填严密。

6.2.7厕浴间楼地面标高和排水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

得倒泛水。地漏边向外50mm处排水坡度应放大到3%~5%,

地漏标高应根据门口至地漏的坡度确定,地漏盖应低于

地坪表面5mm。详见图6.2.7。安装地漏时,应注意标高尺

寸,可略有偏低,但不得超高。

图6.2.7地漏防水做法

6.2.8穿过现浇板的管道应预留孔洞,并确保孔洞位置、

洞口尺寸的准确。管道穿越楼板后,要及时用不低于结构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微膨胀砂浆或C20以上细石混凝土将管

道洞口填塞密实,孔隙内混凝土比楼面低10mm,拍子压实抹

光。隔24h浇水养护,并检查缝底是否漏水,若漏水应返

工重做。然后按规定选用防水涂料,涂刷冷底子油,将

管道根部与混凝土之间lOnini深、15mm宽凹槽内嵌填密封

膏,再刷防水涂料(见图6.2.8)。

图6.2.8管道穿楼板做法

厂穿楼板管道;2-涂膜防水;3-密封材料填嵌

4-地面面层;5-细石混凝土灌注

6.2.9穿过现浇板的热水管、暖气管的预留洞需加带止水

环的套管,套管长度高出地面不少于20mm,套管内径应

比立管外径大2〜5nm1。用水泥砂浆做套管找平层时,要

在套管周围留20mmX15mm凹槽,待砂浆硬化后,清净凹槽,

再用密封材料嵌填密实,并略高于地面面层。详见图6.2.90

图6.2.9套管穿楼板做法

1-管道;2-套管;3-密封材料填嵌

4-止水环;5-涂膜防水;6-结构层

6.2.10厕浴间立墙上的穿墙管道和预埋件要做防水处理。

铁质预埋件还要做防锈处理,预埋件与墙体接触处用密封

膏封严,外表面用防水砂浆压实抹平。

6.3外墙面防水

6.3.1主体结构变形缝内不得有杂物,并确保变形缝的宽

度符合设计与相关规范要求。

6.3.2对非烧结硅酸盐砖和砌块,应严格确保养护时间不少

于60d,并应避免现场堆放时砌块遭受雨淋。在墙体抹灰前,

应用钢丝刷清扫游离粉灰,并适当浇水湿润。抹灰砂浆的强

度宜与墙体材料的强度接近,一般可采用1:1:3水泥石灰砂

浆。

6.3.3通过调整砌筑砂浆和易性,控制砌筑砂浆

的厚度,遵守组砌方法,采取.三一砌砖法.,严格

控制干砖上墙,上下错缝要注意水平方向搭接长度等,来

确保砌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避免砌体裂缝产生,从而保

证外墙不渗漏。

6.3.4砌体砂浆必须保证水平竖向灰缝的饱满度,墙面的砂

浆灰缝应勾成凹槽缝,混凝土构件必须浇捣密实,以防在

砂浆和混凝土内形成相通的毛细通道而产生渗漏。

6.3.5外墙面抹灰前,框架结构填充墙上口的缝隙及墙体

上一切可能渗水的通道要嵌塞密实,基层要均匀适量湿

润,抹灰应分层进行,墙面抹灰不得出现空鼓、裂缝。

6.3.6基础防潮层应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防潮层的标高,防

潮层砂浆应采用1:2.5膨胀水泥砂浆,采用“三一砌砖法”

铺砌二砖三缝,防潮层下三皮砖采用满丁砌法,灰缝砂浆必

须饱满。施工时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缝,防潮层抹压必须密

实,防潮层必须保持连续。

6.3.7外墙面抹灰必须设置分格缝,每分格区面积不宜大于

2

5mo分格缝表面应密实、光滑,无缝隙。

6.3.8外墙饰面板材使用前,必须清洗干净,隔夜用水浸

泡,晾干后使用。饰面砖留缝为宜,先用勾缝溜

子将砂浆勾严溜实,再用30%水玻璃的水溶液和素水泥浆

从砂浆的表面再勾一遍缝,缝深约2mm。勾缝砂浆宜用1:1

干硬性水泥砂浆。

6.3.9外墙镶贴饰面砖应离开门窗拿着框才有500块,缝隙

内满嵌玻璃胶密封严密。

6.3.10夏季抹灰施工,应加强对抹灰层的养护。

6.3.11室外窗台不得咬橙,应低于室内窗台板20mm为宜,

并设置顺水坡。外窗框的下框应设止水板。铝合金和深色

镀锌钢板推拉窗下框轨道应设泄水孔

6.4地下室防水

6.4.1地下室防水施工应满足设计防水等级要求,其设防

道数及防水层厚度应符合《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8-2002)的要求。

6.4.2拌制防水混凝土应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单

方水泥用量应为320~400kg,选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

率控制在0.35~0.4之间,降低水灰比及砂石含泥量。在

混凝土中掺加的缓凝剂、减水剂、微膨胀剂等,应严格按配

合比下料。

6.4.3浇捣混凝土前,应确保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符合

设计要求,确保模板的强度与刚度及接缝的严密。

6.4.4地下室墙上预埋管道及对拉螺栓应焊止水环,要满

焊密封,无缝隙。穿墙地下管道必须按设计位置预先埋设,

严禁事后打洞开孔埋设。

6.4.5浇筑地下室底板和墙板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分别

不宜超过1m和2m;否则,应采取溜槽、串筒等措施下料。

6.4.6浇筑地下室防水混凝土时,应采取措施确保混凝土

连续浇筑,不留或少留施工缝。底板混凝土不得留施工

缝。底板与墙体之间,必须留施工缝时,应留在墙

体上,但不得留垂直施工缝,墙板的水平施工缝应留在高

出底板表面不少于200mm的墙体上,并在墙板混凝土中留

置凸形缝、膨胀橡胶止水带或预埋金属止水板等。止水带应

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接头应距转角处不少于500mm;止水

带接头处应搭接良好,确保形成封闭的防水圈。

6.4.7采用沉井法施工的地下工程,应在沉井井壁上设置

凸槽,封底时采取井中井法等有效措施,确保防水混凝土

密实。

6.4.8地下防水混凝土浇筑应分层分段进行,每层厚度一般

为200~250mm。振捣混凝土时,应掌握好振捣间距和每点的

振捣时间,确保混凝土不漏振、不过振及密实。

6.4.9浇筑地下墙体水平施工缝上层混凝土前,应

用压力水将施工缝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铺一层

约100mm厚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水泥素

浆,铺浆长度要适应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不宜过长或间断

漏铺。

6.4.10必须做好基坑降排水工作,保持地下水位位于垫层

以下不小于300mm,并应保持此水位到混凝土养护完毕。

防水混凝土的保湿养护时间不少于14do

6.4.11地下室后浇带施工时间宜在两侧混凝土收缩变形基

本完成(约6周)后进行。施工前应对接缝面进行凿毛、

清洗和涂刷界面剂的处理。后浇带混凝土中除比两侧混凝土

提高一个强度等级外,尚应掺适量微膨胀剂,并采用二次振

捣法,以提高混凝土密实及界面的结合力。

6.4.12做地下室外墙附加防水层之前,对外墙表面坑凹不

平处要清洗干净,用防水砂浆填补平整;凹凸处要凿平,

用防水砂浆抹平压光;阴阳角处要用防水砂浆抹成小圆弧,

然后按相关要求做好附加防水层施工。

6.4.13地下室结构防水层及附加防水层做完后,应立即做

好软保护层,并及时对基坑进行回填土。

6.4.14地下室水泥砂浆防水层应选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普通

硅酸盐水泥。不同品种和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不得混用。

砂应选用平均粒径不小于0.5mm、颗粒坚硬、洁净的粗砂,

含泥量应小于1%,严格按配合比拌料。拌合素水泥浆应按

有关规定进行。防水层的施工缝需留斜坡阶梯形接槎。接

槎要有规律,依层次顺序分层进行。无论墙面或地面的留

槎,均需离阴角200mm以上,见图6.4.14。素浆层应

连续,不得留槎。严禁留直槎,对不便操作的阴

阳角,应精心抹压严密并抹成圆弧形,阴角

50mm,阳角10mm。水泥砂浆终凝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

温度不宜低于5℃并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14do

图6.4.14水泥砂浆防水层的留槎

1-素浆层;2-砂浆层

7抹灰工程

7.1内外墙抹灰一般质量要求

7.1.1严格控制墙面抹灰所用各种材料的质量,水泥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32.5级,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或经试验合格

的水泥质量检验报告单;严禁使用过期水泥。抹灰用的砂

宜选中粗砂,砂子应过筛,不得含有杂物,外墙抹灰应使用

含泥量低于2%、细度模数不小于2.5的中粗砂,严禁使用

石粉、混合粉代替砂。外墙面抹灰时,应选用同一品种、

同一强度等级的水泥,以保持墙面色泽一致。当使用石灰膏

时,常温下石灰膏的陈化时间一般不少于15d;用于罩面时,

不应少于30do

7.1.2墙面抹灰应在砌体结构砌筑完成30d后进行。

7.1.3抹灰前应清扫基层,提前一天充分浇水湿润。抹灰

必须分层进行,应待前一层抹灰层凝结后,方可涂抹后一

层,严禁一遍成活。每层抹灰厚度:水泥砂浆控制在5~7mm,

水泥混合砂浆或石灰砂浆宜为7〜9mm。详见表7.1.3。

表7.1.3

厚度

抹灰秆类基本名称分层作法

(min)

1.1:3石灰砂奘打底13

皆埃2」;3石灰砂式打底7~8

3.纸就(湫刀)石灰弄罩面2

1.1;3制素水氾聚一道,岸入水堇3%的108眩

7-11

2.1;3:9水泥混合砂浆打底

混凝土7-8

3.1:3:9水泥混合砂案或1:3白灰矽奘找平

2

4.纸能(麻刀)白灰寻罩面

1.用20/108皎水溶液做封若

2.刷素水泥奘一道,净入水堇3%的108皎

加气混凝土3.1;3:9石灰浆

7rL~8

4.1.3:9水踞混合砂案

2

5.抵舒(麻刀)白灰青罩面

1.1;3水谑砂芸打底或划出线道13

2.1:2.5水混砂芸罩面压实5

1.刷索水泥奘一道.岸入水堇3%的108枝

混凝土2.1:3水湿砂泉打底扫毛或划出纹道

水13

泥3」:2.5水泥砂装罩面压实压光5

共1.刷(啮)一道108陵水溶液封光(无合比为108

胶,水1:4)

5

加气混凝土2.1:1:8水泥混合砂浆打底

6

3.1:1;6水泥混合砂装

5

4.1;2.5水泥砂袋罩面压实压光

1.1:0.3;3水泥混合砂笠打底13

骸增

2.1:0.3:2.5水泥混合砂技基茴压实压光5

1.刷一道素水泥装,舟入水堇的3%的108皎

混凝土2.1:0.3:3水泥混合砂浆打底13

水泥混3.1:0.3:2.5水泥混合砂浆单面压实压光5

合砂奘

1.刷喷一道108度水溶液封王屋(比合比为108眩:

水=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