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的新动力
近几年,中国经济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在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大背景下率先实现企稳回升。然而,目前看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外部需求依然不容乐观,就业困难仍然很大。因此,扩大内需,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继续成为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手段,仍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重要的战略举措。扩大内需的根本着眼点在于扩大农村广大的消费市场,而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是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条基本路径。一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一)农村消费需求存在较大增长空间目前,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半数以上。2007年,中国农村人口为7.257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55.6%。按目前农村人口计算,如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倍,即达到9522元(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那么,全国7亿多农村居民将增加2.5万亿元收入,也就说,可以增加2.5万亿元的购买力。从消费总额看,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其中城市73735亿元,县及县以下农村34753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仅相当于城市的47.13%,不到一半。如果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加到与城市相当,就相当于目前两个多农村市场的规模。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消费支出,将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中任何家电的普及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因此,农村消费规模提高的潜力巨大。居民消费通常被划分为生存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两种类型。生存型消费包括“食品、衣着和居住”消费支出;享受型消费包括“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医疗保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等支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消费结构将逐步实现结构转型,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等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将上升,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我们根据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即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就可以进行判断。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而200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有8个百分点的差距。同时,与世界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30%的水平相比,也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居民的消费转型是形成未来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也是当前扩大内需的新着力点。(二)推进农村城镇化是特定时期的正确选择当前,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城镇化,是在特定时期的一个正确选择。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取得了GDP增长9.1%的水平,其中房地产的快速增长,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也导致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形成,投机炒房的现象较为盛行。但如果因此不发展房地产,经济发展没有新亮点,那么中国经济将如何保持稳定增长,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多赢的选择。城镇化可以为社会创造长期的巨大潜力需求,社会总需求的提高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所以长期的治本之策无疑是加快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这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必然趋势,也是宏观调控应当强调的重点。二城镇化扩大内需的作用机理(一)城镇化能够创造大规模的生产性需求生产性需求是相对于企业的再生产来说的,主要是指满足社会化扩大再生产的原材料需求、劳动力需求、投资需求等。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拥有巨大的农业人口基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聚集在农业生产上,土地的人均劳动产出率十分低下,劳动力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释放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土地人均产出的增长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满足了其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由于在城市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教育,每年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数据显示,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为了适应城市对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这些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自身素质得以提高,给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由于这些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廉,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降低,利润空间得以扩大,生产规模得以扩张,从而又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数量不断增多,必然会催生出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有额外的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供给水平与之相适应,有供给就有生产,生产又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城镇化能够创造巨大的生活性需求生活性需求针对的是居民的生活消费,主要包括生活必需品需求、精神需求、住房需求和奢侈品需求等。表11978~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化水平发展一览表由表1可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到1990年城镇化水平仅为26.4%,但是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是较高的,达到了58.5%,食品支出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项重要支出。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绝对数量不断加大,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食品支出在其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呈不断减小的趋势,旧的“三大件”如黑白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开始逐步普及。在这个时期居民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需求。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到200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45.68%,城镇居民已经突破了6亿人,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所创造的消费需求是惊人的。这种人口的转移可以称之为农民的市民化运动,农民市民化运动使农民与土地脱离了直接的联系,他们的生活消费完全实现了商品化,而城市化为人口的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为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此外,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生活必需品需求下降,消费重心由旧的“三大件”转为彩色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家电和高等教育、汽车、旅游、城市住房等高档品,生活性需求呈扩大趋势。但是,受投资渠道和各种理性预期因素的制约,我们居民的储蓄率偏高,这又在—定程度上抑制了需求的扩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演进又推动了收入的稳定增长,收入的持续增长又刺激了消费需求的高涨,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又满足了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社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剩余产品以供消费。如此供求双旺的局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又推动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城镇化为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机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三大产业只有处在一个合适的比例,彼此协调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长期以来,中国的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并不协调,存在着农业比重偏高,工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的状况。如表2所示。表21978~2006年中国三大产业比例发展一览表1978~1990年,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平均在29.1%,第二产业平均占比44.7%,而第三产业则一直徘徊在26.2%左右的较低水平。随着其后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不断下降,直至2006年已经降到了11.3%。与此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48.7%,第三产业上升至40%。但是农业产出的绝对数量是不断增长的,这说明农业生产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进步为工业化加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1990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和产品加工工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在我们这个生产相对过剩的时代,第三产业最接近消费者,也最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说第三产业是生产过剩时代的主导产业。反过来说,城镇化发展将为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舞台。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资源一部分涌向了工业部门,但是更多的则是集中在了服务业部门,这是因为第三产业能够比第二产业容纳更多劳动力。目前来看,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依然不高,只有26.8%,而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0%左右,发达国家为60%。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这一就业比重会逐步提高,从而为第三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镇化会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不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产业。由于传统产业通常具有高耗材、高污染、低效益的特点,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城镇化会使其通过调整改进自身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无法改进的企业,政府将遵循市场原则淘汰掉。新兴产业通常是指低耗材、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由于它们代表更高的生产力,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因而它们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城镇化为其发展消除了一部分限制性因素,再通过产业政策的倾斜可以加快它们的发展速度。(四)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扩充了市场需求城镇化是以城市为主体的生产要素的再分配过程。由于城镇相比农村往往具有资本、技术、交通运输、居住条件、人力资源、通讯设施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这种再分配过程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活动不断地向城镇聚集,城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于城市具有聚集效应,第二和第三产业向城镇的转移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得以增强,进城务工的农民可以充分就业,这样他们就能在城市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而收入水平与消费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收入增加则消费增加。由于第二、第三产业通常比第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高,大城市通常比中小城市具有更高的要素生产率,因而使得农村向城镇化发展,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单一城市向城市群发展。城市群是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聚集与扩散运动的结果,是城镇化的最高级形态。高密集的城市群又可以产生更大的聚集效应,进而产生连锁式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拉动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三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途径(一)消除限制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明显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和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还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从市场属性看,资源要素总是自发地向高收益、高回报的产业和区域配置,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更容易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流入城市,因而存在着推动城乡差距扩大的内在动因。从制度惯性看,城乡二元体制延续时间长、积弊程度深,多重矛盾交织、多方利益纠结,有些方面改不动,有些改革难落实,传统体制仍然在许多方面、以多种方式顽固地发挥作用。从思维习性看,长期形成的“城市中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根深蒂固,考核政绩过分看重GDP增长,衡量发展过分看重城市变化,招商引资过分看重第二、第三产业,忽视“三农”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更要看到,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与二元体制的运行惯性同步共振,利益格局的刚性制约与传统观念的严重桎梏相互叠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不动摇,咬定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不放松,推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进程不停步,以积极推进城镇化的步伐。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农民的身份制度又赋予了农民诸多“劣等性”待遇,如农民迁移和择业、税收负担上的城乡差别、财政分享上的城乡差别等。农民身份制度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也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这是因为根据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将吸引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转向城市,获取收入。农民收入增加又会对生产资料产生巨大需求,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农村市场。所以消费需求的增加是支撑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重要保证。但由于中国城乡割裂的户籍制度,使农民世世代代锁定在农村,即使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也难以取得城市户口,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向城市大规模迁移。这就使得中国农村市场的培育遭遇“瓶颈”,从而制约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更多地获得迁移、就业、参与经济发展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以及受教育与再教育的权利,是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制度保障之一。从城市来看,如果农民工市民化了,必须有大量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仅在房屋建设上每年所拉动的需求就将是惊人的,更不用说还需要满足更大量的社会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等服务的巨大需求。再从乡村看,农民工市民化必将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充分释放土地的财富效应,充分释放转移农民的创造需求,它将为城镇化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将为农村的现代化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2010年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但是要改革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必然会触及到农村的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宅基地制度,这方面的改革都涉及了农村经济的根本。所以,改革要遵照循序渐进和不损害广大农民利益的原则,以免引起社会的动荡。政府要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标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组织制定县域城镇体系指导原则,完善小城镇规划实施和管理体系,健全监督机制。(二)培育内需导向型经济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将近达到了70%,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必然意味着经济外部风险的加大,而且由于“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往往在市场上以价格优势取胜,这就更加大了这种风险,由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中国外贸加工型企业的大量破产倒闭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够有效地开发国内市场就能够将外部风险降至最低,提高中国抵御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中国长期存在的生产过剩现状也能得以缓解,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生存环境。(三)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往往可以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2006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明确了城市群作为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空间布局战略。随着大城市的辐射吸引与扩散能力的增强,与周边地区城镇的各种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大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密切结合的新型城市区域已在全国涌现出来。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 2.4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 河北省安平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2单元第4课《蜀道难》2
- 导游案例分析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小学二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1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全册教案(及计划)
- 专卖店装修承包合同范本
- Kafka入门(标准完整版)
- 2023-2024学年全国小学三年级下数学仁爱版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小学食堂维修改造工程合同
- 爱护我们的牙齿PPT
- 日语名大全(附带中文和英语翻译)
- 2022年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练习题答案2
- 超星尔雅学习通《就业指导》章节测试答案
- 月度会议ppt模板
- 成都银花丝首饰消费特征分析
- 能力测试PPT课件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全生产自查表
- 不“管资产”,如何“管资本”
- 【案例】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ansys建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