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一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是多少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

②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③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④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⑤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⑥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⑦中国传统社会中,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呢,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西洋社会比作“田里捆柴”,“捆、扎、把"的比喻形象凸显了西方团体具有一定界限的特征。

B.中国传统差序格局像以个人为中心推出的一圈圈的水波纹,其圈子由近及远,关系则由亲及疏。

C.乡土社会中,任意两个人的亲属关系体系可以是相同的,但是其体系内的具体亲属则完全不同。

D.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构成网络,故传统社会的所有社会道德在私人联系中才有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洋团体格局中,团体之间界限分明,个人不会侵犯大家的权利,团体也不会抹煞个人价值。

B.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具有伸缩能力的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不能形成现代国家观念的基本原因。

C.中国差序格局中公私是相对的,无确定界限,于任何一圈向内看或向外看,都可以说是公的。

D.“差序格局”所关注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问题,不涉及文化传统与社会习俗的问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卡耐基认为:“成功来自于85%的人脉关系,15%的专业知识。"

B.《增广贤文》曰:“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C.三毛指出: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D.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内容,对“差序格局”作简要介绍,不超过80字。(4分)

5.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下面这种现象。(6分)

王亮宴请自己新结识的生意伙伴周阳,向周阳介绍自己的妻子,说:“这是我家里的。"又介绍自己的发小,说:“这是我发小,是自家兄弟。”席间,王亮和周阳达成了合作协议,高兴地对周阳说:“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刀蔡楠

大刀出现之前,村子南面的大场上已经死了两个人。

第一个是王宝林。他会说几句日语。就是这几句日语,让他有了胆子主动上前和日本少佐小久保打招呼。王宝林说,太君,你们该喝酒喝酒,该杀鸡杀鸡,该要粮食要粮食,可怎么能把一村人都赶到大场上呢现在庄稼快熟了,你们把这么多人赶到大场上是会耽误收秋、耽误碾场扬场的,耽误了碾场扬场,你们大大的粮食就没有了。小久保用戴着白手套的手掐住了王宝林的脖子,他那撇小胡子像一截被斩断的蚯蚓在蠕动。我今天不要粮食要人,村里有八路,你知道藏到哪里了吗王宝林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没有没有,俺们村里没有八路,八路都打游击去了。你知道什么叫打游击吗就是到处流动冷不防就给鬼子一排子弹,打得小鬼子嗷嗷叫……王宝林意识到说跑了嘴时已经晚了,小久保嘴上的“蚯蚓”向上一挑说,你良心大大的坏,死啦死啦的。

王宝林就被绑在了场边的一棵歪脖子枣树上。几个“白脖"(伪军)找来一杆叉子卡住了王宝林的脖子,然后在火堆上熔化了一小锅锡。小久保将熔化的锡水往王宝林的嘴里灌去。王宝林一拧脑袋,锡水顺着他的脖子流进了衣领里。小久保让两个白脖按紧了叉子,又倒。王宝林的脑袋拨楞不动了,锡水灌了进去,焊住了他的嗓子,但人们还是听到了他含混不清的声音:你们就是小鬼子,更是……畜……生。小久保抽出了军刀,把整棵枣树和王宝林的脖子一起断了。

这时候,骚动的人群中跑出来黑黝黝的小伙子王越岭,①他慢悠悠地走到小久保跟前,突然一个飞腿,将小久保的军刀踢飞了,然后又一个飞腿,将小久保踢到了枣树杈上。

小久保的屁股被扎出了血。他呜呜啦啦号叫起来,一群鬼子和白脖围住了王越岭,刺刀一阵乱戳,随后柴火堆到了王越岭的身上,火烧起来了。王越岭还能动,他一点一点地爬出火堆,两个鬼子又把他捆起来,扔进了火海……

小鬼子,畜生——大场上的村民骂着喊着向前拥去。

小久保命人架起了机枪。

啪——啪——随着两声生动的枪响,机枪手的头歪在了一旁。小久保四下搜索,大场上的无数双眼睛也在搜索。眼睛们就共同看向了大场后面的白洋河河堤,河堤上,一个高大的汉子着一袭黑衣挺立着,一手拿着盒子炮,一手挥舞着大刀。那把大刀,银光闪闪,刺人眼目,刀把子上一截大红缎子迎风飘扬,像一团舞动的火焰。

小久保来了精神,他拾起那把弯曲的军刀大喊,八路在那里,抓住他,要活的——

小久保的声音蹦跳着,他的日本兵和白脖队也蹦跳着,形成了一个旋风,从麦场上刮起,刮向了河堤。

然而河堤不是一个好去处。那里有一把盒子炮。盒子炮吐出的子弹像长着眼睛,会拐弯儿,也会吃肉,小久保身边的兵们一个个被子弹吃掉。风势被打散了,只有那把大刀在河堤上飘扬。那飘扬的大刀也形成了新的旋风。盒子炮不再吐子弹的时候,小久保的队伍又抬起了头,形成了新的风。人的风追着刀的风,一下子就追出了好远。风纠结着,交织着,厮杀着,从河堤的树林,到过河的小石桥,再到河北的大洼。小久保和他的人已经不再是风了,而是张着嘴伸着舌头喘着粗气的狗了。

离村子很远了,离大场也很远了。现在那把大刀就隐蔽在了北大洼里。②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洼秋深似海,高粱、棒子,还有谷子、豆子蔓延着,等待着,像等待着小久保们的肉。

小久保用弯曲的军刀砍断了几棵棒子秆,③他恨不得将那把大刀砍出来,哪怕砍出来的大刀会砍断他的脖子,他也愿意大刀出来。

然而没有。小久保扔了弯曲的军刀,拔出腰间的王八盒子,向青纱帐激动地射击。子弹努力地寻找着大刀和大刀的红缎子,但给小久保传递回来的却是沉甸甸的失望。

小久保的弹匣空了,刀扔了。他决定返程了。也许大场的人还没有散去。没有散去,他就有希望继续找他要找的八路。

小久保和他的人走到了白洋河的石桥上。年久失修的石桥这回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了他们面前。他们发现了桥栏杆上的雕刻,那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一群人开始追着桥栏杆观看。

这时候,大刀再次出现了,还有那足有一尺半长的缎子。大刀是被那个高大的一袭黑衣的汉子舞动的,又像是自己在空中跳跃一样。红缎舞处,红光飞溅,一声声惨叫在大刀听来像是一个个音符,一个个音符组成了一首动人的歌曲。等小久保被这歌声惊醒的时候,大刀已经向他劈来。他偏头一躲,大刀就沿着他的肩膀顺势而下,他觉得自己的半边身子开出了东瀛帝国的樱花。那樱花飘零着,散落在白洋河里。然后,在缤纷的樱花雨中,小久保看到了自己的身体被那个黑衣汉子拎起来,一起向桥下降落。他还看到,黑衣汉子的背上插着带枪的刺刀。但他没有看到那把大刀和那一尺半长的红缎子。

④其实我也没有见过那把大刀,更没有见过我爷爷。我是在我父亲多年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一点一点累积起来

关于爷爷和大刀的故事的。我爷爷是冀中九分区游击小队的政委,为解救一整村人,他单枪匹马将一个小队的鬼子和汉奸队调虎离山,并用大刀砍死一个日本少佐后英勇牺牲。

父亲临终的时候还嘱咐我,一定要去白洋河那座石桥下,去找找那把大刀。

那座石桥还在,那把大刀也应该还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王宝林对小久保所说的话可以推断出,日军经常到村子里来要粮食,可见村民们在日军压榨下生存境地之艰难。

B.石桥的面貌表明这个村庄历史悠久;小久保一群人追着看石桥栏杆上雕刻的二十四孝图,则表明他们的松懈与轻敌。

C.小说避开对大部队正面战场的描绘,以一个村子的事为题材,以小见大,突出了抗战的主题,也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

D.小说语言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同时灵活使用多种修辞,生动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此表达得鲜明准确,淋漓尽致。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慢悠悠”“突然"形成反差,前者是为了麻痹敌人,后者凸显了王越岭为王宝林报仇的急切和对鬼子的仇恨。

B.②句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庄稼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与村民一样拥有同仇敌忾的斗志。

C.③句是心理描写,小久保此时的心理,体现了他寻找八路无果之后的气急败坏,也表明他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D.④句中“没有见过”“更没有见过"反复出现,说明“大刀”的故事融入了“我"的想象,为小说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

8.“大刀”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其意蕴。(4分)

9.小说读来颇具吸引力,请简要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小题。

①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③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1]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魏徵对曰:“臣闻鲁哀公谓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丘见桀纣之君乃忘其身愿陛下每以此为虑庶免后人笑尔”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颜、闵:即颜回、闵损,是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中的两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又有好忘A甚于此B者C丘见桀纣之君D乃忘因E其身F愿陛下G每以此为虑H庶免I后人笑尔

11.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色,面容、脸色,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意思相同。

B.智力,智谋武力,与《六国论》中“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的“智力”意思相近。

C.所以,表原因,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D.亦,副词,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的“亦”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唐太宗唯恐臣子畏惧自己的威严,不敢直言不讳,于是多方诱导,鼓励臣下踊跃向君主谏言献策。

B.萧瑀认为秦国运不长是因为平定天下时不得民心,但太宗认为问题并非出在创业,而是出在守成上。

C.把百姓与桀纣之类的暴君相提并论,百姓会感到羞耻,但把君王与百姓相提并论,君王却感到荣耀。

D.从三次对话中不难发现,太宗君臣共有的思维方式是以史为鉴,从前代的兴亡中汲取治国智慧。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2)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14.君臣的三次交流,话题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16.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两种做法的后果,来劝谏君主要竭诚待下,不能傲视他人。

(2)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写小舟行于辽阔的水面,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也有类似的描写:“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5)古人在窗边凝思创作,常用到“轩"这一特殊的物象。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诗人关切国事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6分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不少人认为,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炒菜也很有滋味。①_____________,虽然有些颜色鲜艳,果形饱满,但是果硬皮厚,缺少汁水,口味不佳,甚至用开水都烫不掉皮,做菜有时还得另加一些番茄酱增味。有人说:就连西红柿都“变了心"。

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货架上常见的西红柿品种中,13种风味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下降。此外,与传统品种相比,现代粉果西红柿、红果西红柿的糖酸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也都有所降低。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_。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了?有人认为是因为反季节种植,有人认为是被催熟,有人则认为农药过多……似是而非的归因背后,很多事实有待澄清。

从种植上看,过去西红柿多为露天种植,施用猪粪、鸡粪等农家肥;现在不少西红柿改为大棚种植,在光照、温差上存在不足,影响了糖分积累;而采用化肥影响了西红柿的有机质成分。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③_____________,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运输途中的低温贮藏也削弱了西红柿的香气。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西红柿的味道发生了改变。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变了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宣传片过于“高大上”,缺乏亲近感

B.“出门靠右走!”妈妈再三叮嘱去上学的儿子。

C.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背景下拍出的照片,“漂亮"得很!

D.经过苦难的“锤炼”,他显得更加稳重与成熟。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0分

蜿曲的溪水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在堆满稻草垛的那块场地的西角突然转了个弯,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我叫它西溪,河水非常淡定,①___________地流向下一个山峡。

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因为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半潭水浑黄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我看着眼前的河岸,思绪纷飞。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②___________,印象深刻。

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我③___________,认为这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固执不一定得到共鸣。我虽没有办法再造一个深澈清幽的水潭,但我用文字的石块,堆垒修砌,想围出柳河东“悄怆幽邃"的小石潭。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六、作文(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弱而死去。

其实,这样盲从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应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衔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1.C【解析】由原文“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可知“其体系内的具体亲属则完全不同"错误。

2.C【解析】A项,两个“不会”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是基本原因"这种因果判定错误,可能是原因之一;C项,依据原文第⑦段中“个人、家、族、国”的排列,以及“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可以推知选项内容是正确的;D项,“不涉及文化传统与社会习俗的问题”错误,由“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知涉及“文化传统与社会习俗的问题”。

3.B【解析】第五段的观点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地缘关系存在差序格局”,B项体现了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A项,卡耐基的成功学主要是讲人脉的重要性,但人脉和差序格局的收缩性不是同一概念;C项,三毛认为人与人,哪怕是朋友之间也应该有界限感;D项,老子的见解是关于“小国寡民”社会格局的。

4.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以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层层推开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它具有伸缩性且界限不明,其圈层远近与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个人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层层推开"社会(人际)关系网络”“有伸缩性、界限不明"圈层远近与关系亲疏密切相关”四个要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5.①该现象以王亮为中心,推出家人、朋友、生意伙伴三层人际关系,是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②王亮先后以“家里人”称呼妻子、发小和生意伙伴,在这里“家"是一个可以伸缩的概念,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③王亮用家人关系来称呼朋友和生意伙伴,有利于拉近彼此距离,加深感情。

(关键词“差序格局”“伸缩性"“拉近距离”;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衔接小说阅读)

6.C【解析】“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错。村子里的斗争同样惊心动魄,两个村民的被害更是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7.B【解析】“写出了庄稼与村民一样拥有同仇敌忾的斗志”曲解文意。

8.①具体:大刀是黑衣汉子杀敌的武器,代表了抗日力量;

②抽象:大刀象征了勇敢无畏、保家卫国的反抗精神。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有助于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②小说前半部分运用倒叙手法,以两个村民之死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小说情节设置曲折起伏,吸引读者。从王越岭飞踢鬼子,到大刀在河堤出现与鬼子交战,到鬼子追击不得,到大刀再次出现,故事一波三折。

④小说以“大刀”为题,行文中以“大刀"代指主人公的形象,避开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⑤小说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等多种修辞,描写生动,吸引读者。如“子弹像长着眼睛,会拐弯儿,也会吃肉,小久保身边的兵们一个个被子弹吃掉”运用比拟手法;再如“风纠结着,交织着,厮杀着"运用排比修辞;又如“那撇小胡子像一截被斩断的蚯蚓在蠕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衔接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10.CFH【解析】此句意思是:‘还有比这更健忘的人,我看桀纣这些君主竟然忘了自己。’希望陛下以此为戒,以免被后人耻笑。

11.A【解析】白居易《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意思是“容貌";C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表凭借;D项,“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的“亦”,意思为只是、不过。

12.C【解析】“把帝王与百姓相提并论,帝王却感到荣耀”错误,依据原文“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应该是把帝王与颜回、闵损这样的贤士相提并论,帝王感到荣耀。【注:B选项要关照全段,“不然”表明了太宗的态度,详见教参。】

13(1)人想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忠臣。(“自照"“过”“藉"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商纣王所为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受其苦(以此为苦),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会盟(伐纣)。

(“苦”“期"“会”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君臣利害一体,臣子要积极进谏;②国运长短的决定要素;③要牢记历史鉴戒。

(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衔接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15.B“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鼓响鸡鸣描绘的应该是喧腾的景象。

16.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以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蝶飞、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17.(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一叶扁舟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4)浴乎沂风乎舞雩

(5)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衔接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18.D例句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讽刺。D.表示特殊含义。

19.①而现在买的西红柿;②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③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17题详解】第一处,由前文“西红柿不如过去好吃了”“小时候吃的西红柿软软沙沙的,酸甜多汁,糖拌可以解暑"可知,语境是将现在和过去的西红柿进行对比,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小时候吃的西红柿”可以推断出应填写“而现在吃的西红柿"或者“而现在买的西红柿”一类的句子。

第二处,由“西红柿没西红柿味,并非错觉"西红柿为什么没那么有味儿”可知,本段说明的是西红柿的口味,再结合“风味物质的丧失、酸度甜度的变化"可知,是在这一条件下,西红柿的口感发生了变化,因此填写“影响了西红柿的口感”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由前文可知,语境是将过去和现在做对比,根据“从运输来看,过去的西红柿多为本地销售,熟了再采摘售卖"可知,过去西红柿在本地销售;根据“不少西红柿未成熟就摘下,影响了有机质沉淀”可以推断出,如今是长距离运输,因此没熟就采摘。据此填写“而现在为适应长距离运输"一类的句子。

20不慌不忙记忆犹新固执己见

这条河被村里人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浑黄的半潭水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21题详解】原句有三处错误:①句式杂糅,“对于……”和“被……"杂糅,将“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改为“村里人对这条河的咒骂"或“这条河被村里人咒骂”;②关联词搭配不当,“因为"表示因果关系,与后文“就”搭配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③语序不当,将“半潭水浑黄"改为“浑黄的半潭水”。

22①“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运用了拟人,使表达生动,写出了溪水蜿蜒曲折,流动缓慢;②“这栋小屋……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运用比喻,形象地阐述了点缀在这个小镇上的小屋位置独特。

【22题详解】“钻出霜染红枫林"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河以人的动作、行为,“忸怩"有羞愧、踌躇、犹豫、退缩不前等意思,用到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河吃力地钻出树林之后,由于河流的蜿蜒曲折导致其流动缓慢的特点。

“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运用比喻修辞,将“位置独特的小屋"比作“有些显眼的纽扣”,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屋因为位置独特,所以对小镇起到了点缀作用。

写作(60分)

23题【答案】例文:

勿人云亦云破思维藩篱

《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只会干两件事,要么锦上添花,要么落井下石。"回望不居岁月与如流时节,你是否是盲目循环的“跟随者”毛毛虫中的一只?你是否是戏台下摇旗呐喊不辩黑白的一员?

以我之言,我愿这样回答:绝不人云亦云,勇破思维藩篱。在“锦上添花"前,于“落井下石”前,都睁开自己双眼,谨微体察。

析之内因,为可应不盲目“跟随”,而是勇于“破局”?

试想,若人人皆跟随,人人皆看客,百年前,中国将仍是麻木不仁、腐朽落后的殖民地,一列又一列清朝遗民迈着钝滞的步伐走向帝国夕阳;千年前,人们仍坚信着亚里士多德的“质量决定下落速度"悖论,科学研究陷入桎梏,火车、轮船……铁炮铜枪得晚上多少年。好在,历史总有其不凡的注脚,推动时代的车轮吟吟向前。于是,鲁迅成了破局者,为垂死中国注入提神醒脑的强心剂,免于扑火般坠入灭亡;于是伽利略成了破局者,在比萨斜塔上证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以利刃破除思维定势的伽锁。“跟随"只会使社会陷入死循环,而体察他人言,突破思维定势,让社会终得螺旋上升。

诉之行动,新时代弄潮儿的我们该如何做拔剑击石的破局者?

“众恶之,必察焉。”面对众人唏嘘的“落井下石”,我们应多元体察,辩证以待。一代“飞神”刘翔,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接连失牌,众人将他踢下了神坛,而冠以“演员"这般字眼。然而事实真如此吗?因伤失牌,无可厚非,我们应看到的是他日复一日训练的血汗,不畏伤病上场的咬紧牙关。以多元人格评运动员,还以多元视角客观评价,我们便不会沦为乘人之危、尖酸苛求的愤青和键盘侠。

“众好之,必察焉。”面对众人追捧的“锦上添花”,我们应多存一份疑。从到贪污政官落马,到娱乐圈乱象开始被下刀,我们见识了太多神坛坠落。可是当“神”立于金光之下时,是否有人收回一些热忱与盲目,而多施一些冷静与体察?哪怕贪官尚未落马,我们也可通过种种监督体系仔细体察,而非一味跟从,陷入了“官不可违"的思想藩篱。哪怕娱乐圈乱象仍存,我们也可多追正能量明星,如杨倩马龙,少追奶油小生,破除“三观跟着五官跑”的思维桎梏。

“当众人都哭时,应当允许有的人不哭。"我们生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冀以清晰眼光体察人间,不做无限循环的“跟随者”,但做人云我可不云的破局者、思考者。

切勿人云亦云,勇破思维藩篱。我是烈火,也是枯枝,是割断定势思维之网的亚历山大之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

材料由法布尔的实验引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并由此引向对人类社会中同类现象的思考,再由《论语》中的一句话作结。命题意图应该说非常明显,即希望考生能通过这类现象明白一个道理,将对这个道理的理解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出来。

从材料来看,毛毛虫之所以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是因为它们有“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实验中正是利用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