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含解析_第1页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含解析_第2页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含解析_第3页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含解析_第4页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点热度★★★☆☆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eq\x(\a\al(温室气,体排放,增多))→eq\x(\a\al(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eq\x(\a\al(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eq\x(\a\al(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eq\x(地势高)→eq\x(空气稀薄)→eq\x(\a\al(大气的削,弱作用弱))→eq\x(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eq\x(\a\al(气候较,为干旱))→eq\x(\a\al(晴天多、阴,雨天气少))→eq\x(\a\al(大气的削,弱作用弱))→eq\x(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回答1—2题。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左图),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右图),其主要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答案】1.A2.C【解析】1.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2.在果树下覆盖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考向二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台湾,台湾山脉纵列中东部,从等温线的分布看,气温随着地势升高而降低,故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考向三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成雾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沙尘暴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航空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A.自19:00至次日7:00加强 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 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①冬季昼短夜长 ②冬季空气干燥 ③冬季风势力强 ④冬季山坡温度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逆温对沙尘天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A.减弱了空气下沉运动 B.增加了大气降水频率C.降低了地面升温速率 D.减弱了空气上升运动【答案】1.C2.B3.D【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西宁在7:00的逆温频率高,在19:00的逆温频率低,但是不能说明自19:00至次日7:00逆温强度是增加的,A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春冬逆温频率高于夏秋季节,但不能说明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B错误;读图可知,二氧化硫的浓度变化与逆温频率相关性最小,可知逆温现象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C正确;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系,与逆温现象无关,D错误。故答案选C项。2.逆温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冬季昼短夜长,白天太阳照射时间短,大地受热少,大气湍流和垂直对流较弱,晚上时间长,地面辐射时间长,温度较低,易导致逆温产生,①正确;冬季空气干燥,热容量变小,降温变化更大,因此晚上保温作用更差,导致,地面降温幅度快,从而加剧逆温的产生,②正确;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③错误;冬季,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易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④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3.逆温现象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大风、沙尘和强对流运动,因此,逆温现象可以通过抑制对流运动,从而减弱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进而抑制沙尘暴的产生,故答案选D项。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a、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下列与材料中点燃柴草防止霜冻原理相同的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B.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C.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D.高原上的人皮肤较黑图示意我国四个雾、霾多发地区。据此回答3—4题。3.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4.关于图中四地区深秋初冬时节多雾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减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之上D.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5—7题。5.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 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 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6.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台风影响 B.阴雨天气 C.湿度较大 D.天气晴朗7.同一天不同下垫面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力性质 B.正午太阳高度 C.地形 D.天气(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冲刺)随着我国交通建筑技术的进步,隧道的修建日渐普遍,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8—10题。8.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 B.② C.③ D.④9.此隧道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 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 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10.该学校最可能位于A.黑龙江省 B.山东省C.内蒙古自治区 D.陕西省2018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据此回答11—12题。11.上述谚语最适用的省区是A.黑、吉 B.新、湘 C.豫、晋 D.冀、赣12.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A.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B.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C.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D.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在天气晴朗时,珠穆朗玛峰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穆朗玛峰旗云。珠穆朗玛峰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的,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因此,珠穆朗玛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读图,完成13—14题。13.珠穆朗玛峰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A.阳坡冰雪带 B.阳坡岩石裸露带C.阴坡冰雪带 D.阴坡岩石裸露带14.珠穆朗玛峰产生旗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的 A.8—11时 B.11—15时C.15—18时 D.20—24时(贵州省2019年高考教学质量测评卷)雷阵雨是一种伴有雷电的阵雨现象,产生于雷暴积雨云下,表现为大规模的云层运动,比阵雨要剧烈得多,还伴有放电现象。海南岛那大市是我国“雷都”,平均一年有130天雷雨天气。据此完成15—16题。15.雷阵雨的分布特点是A.温带多于热带 B.上午多于下午C.平原多于山地 D.夏季多于秋季16.那大市全年雷雨日多的主要原因是A.热带地区,太阳辐射强烈 B.副热带高压影响,下沉气流显著C.赤道低压影响,降水充沛 D.东南季风长时间控制,水汽充足正常情况下,中低纬度表层海水的温度一般呈现出上部高下部低的状况,但在某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出现表层海水下部水温高而上部水温低的状况,该现象叫海水的逆温现象。据观测,阵阵孟加拉湾北部海域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逆温现象。据此完成17—18题。17.孟加拉湾附近海域可能出现逆温现象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8.下列海域可能出现季节性海水逆温现象的有①阿拉伯海②东海③北海④挪威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蜃景是一种气象景观,是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显著差异形成的一种幻景。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遇到大风吹来时蜃景瞬间消失。据此完成19—20题。19.最易出现“上蜃景”的时间段及地点A.夏季海洋 B.夏季沙漠 C.夏季柏油路面 D.冬季暖流海面20.大风吹来时蜃景消失是因为大风A.带来大雾影响视线 B.扰乱稳定的大气层结C.导致水平方向热量差异 D.导致垂直方向对流显著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说明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的原因。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从2015年12月1日到2016年2月25日的87天里,乌鲁木齐的雾日多达73天。(1)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2)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3)乌鲁木齐为减少大雾天数,应采取哪些措施?(4)乌鲁木齐南郊丘陵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同时积雪长达175天。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有利于哪些产业活动的发展?(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4—6题。4.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 B.② C.③ D.④5.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6.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2018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材料二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材料三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考点冲关【答案】1.B2.A【解析】1.图中a代表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A错;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a(短波辐射)、c(长波辐射)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对;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的辐射是太阳辐射,C错;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有关,D错。故选B。2.与材料中点燃柴草防止霜冻原理相同的是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A对;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B错;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云层的削弱作用,C错;高原上的人皮肤较黑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D错。故选A。【答案】3.C4.B【解析】3.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之一是空气中含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尘埃,对太阳辐射具有较强的反射作用,从而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少,能见度降低。4.大雾主要发生在晴天,由于晴天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弱,夜晚地面降温快,水汽易凝结。晴天时大气削弱作用弱,白天温度高,气流上升运动强烈,有利于扬尘产生,空气中凝结核多,促进了雾的形成。【答案】5.C6.D7.A【解析】5.图中①地表气温最低,比热容最大,最可能是水体,A、B错;②表示植被覆盖地,气温较低;③表示裸地的气温较高,④表示城镇建筑用地多是水泥地面,比热容最小,气温最高,C对、D错。故选C。6.结合上题分析,四地的下垫面不同,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气晴朗,水体升温慢,其它地面升温快,建筑用地升温最快,导致差异大,D对;台风影响多暴雨天气,阴雨天气、湿度大,温差较小,A、B、C错。故选D。7.同一天不同下垫面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下垫面的热力性质不同,A对;同一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地形、天气没有明显差异,不是主要因素,B、C、D错。故选A。【答案】8.C9.D10.D【解析】该题注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察。1月份气温低,故曲线③和④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7月份气温高,故曲线①和②代表的是7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7月份隧道外升温快,温度变化幅度大,①日温差较大,应为7月份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②为隧道内温度变化曲线;1月份隧道外降温快,温度变化幅度大,④为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③为隧道内温度变化曲线。8.1月份气温较低,隧道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故曲线③符合1月隧道内气温变化曲线,因此正确答案为C。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含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长短、海拔高地,通过气温变化不能判断太阳辐射量的大小,A错;隧道墙壁隔绝内外的热量交换,具有保温作用,隧道内温差变化小,且通过材料图示也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据材料可看出,1月份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排除;7月份②相对①温度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两块,1月份③相对④温度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10.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为最高值。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午后2时左右,该地日气温最高值为北京时间15时,说明其时间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应在东七区。四个答案中,黑龙江省在东八区—东九区,时间比北京早,A排除;山东省在东八区,与北京大致一致,B排除;内蒙古自治区跨时区广,C排除;陕西省在东七区—东八区,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符合题意,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答案】11.C12.B【解析】11.“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谚语反映了该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中的暖温带地区,据此结合选项选C。12.冬雪覆盖地面时是隆冬季节,此时害虫尚未活;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类似棉被的保温作用;一年中主要的旱情出现时间可能在春、夏甚至秋,但冬季因越冬作物基本不生长,旱情并不严重;覆盖的冬雪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也不能提高土壤肥力。故选B。【答案】13.B14.B【解析】13.珠穆朗玛峰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主要还是地面辐射,阳坡岩石裸露带吸收太阳辐射最多,地面辐射强,温度较高,对流运动较强。14.一日之内,11—15时气温最高,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答案】15.D16.A【解析】15.雷阵雨是一种天气现象,表现为大规模的云层运动,比阵雨要剧烈的多,还伴有放电现象,常见于夏季的午后。一般是热带高于温带;下午的午后较容易出现,故下午多于上午;山地天气复杂,雷阵雨现象多于平原;夏季温度高,云层上升作用更强,更易发生雷阵雨,夏季多于秋季,据此分析选D。16.那大市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烈,云层上升幅度大,容易发生雷阵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下沉气流显著,不会形成降水;赤道低压影响不到那大市;季风是形成降水天气的条件,不是形成雷阵雨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南季风在此地登陆但不会长时间控制此地,据此分析选A。【点睛】从雷雨的形成原因来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冷暖空气汇合时造成的,称锋面雷雨;一种是局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称热雷雨。锋面雷雨范围广,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往往是先下雨后打雷,而热雷雨则范围小,常常是先雷后雨,持续时间短,下了就停,雨量小。“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指的就是热雷雨。【答案】17.D18.A【解析】17.冬季孟加位湾北部海域气温较低,表层海水降温快,气温低;受东北季风影响,带来高纬冷空气,表层海水进一步降温。而下部海水,气温较高,出现逆温现象。故选D。18.阿拉伯海和东海冬季分别受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影响,表层海水热量散失较多,气温较低,容易出现海水逆温现象,①②对;挪威海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暖湿西风影响,增温增湿,海水不会出现季节性逆温现象;北海常年受暖流和暖湿的西风影响,也不会出现季节性的逆温现象,③④错。故选A。【答案】19.A20.B【解析】19.出现“上蜃景”要求“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即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堆积。夏季海洋与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上层空气密度降低、底层空气密度增大,A对;夏季的沙漠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夏季柏油路面因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冬季暖流海面,暖流流经地区气温较高,三者都因近地面气温较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上层空气密度增大、底层空气密度降低,都不易出现“上蜃景”现象,B、C、D错。20.蜃景的出现和维持要求大气层“稳定”,大风吹来使原本稳定的大气层遭到破坏,故选B;大风有利于雾的快速扩散,且大风是使蜃景消失了,而不是被大雾阻挡看不见了,A错;风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地区间的温度差导致了气压差,即水平方向上的热量差异产生了风,而不是风导致了热量差异,C错;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大风吹来会干扰该地区的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使垂直运动减弱、水平运动加强,D错。21.【答案】气候干旱,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地表植被稀少且干燥,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导致白天气温迅速升高;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夜晚气温低。【解析】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即日温差大的原因,可以从大气、地形、植被等方面回答。气候干旱,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地表植被稀少且干燥,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导致白天气温迅速升高;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夜晚气温低。故气温日变化剧烈。22.【答案】(1)乌鲁木齐冬季多晴天,夜间地面降温快;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北方来的冷空气容易在此积聚;夜间三面山脉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2)冬季多(积)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多逆温,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3)工业生产和采暖锅炉做好除尘工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北部地区做好固沙工作;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加强空气流通。(4)适合进行大棚(蔬菜、瓜果、花卉等)生产;山地滑雪等旅游活动。【解析】(1)主要考虑地形对逆温形成的影响。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有利于北方来的冷空气进入并在此积聚;夜间山坡降温快,形成下沉气流,冷空气沿山坡向谷底下沉,冷空气在底部积聚,形成逆温(根据山谷风的知识来分析)。(2)多雾天气应考虑水汽的提供、凝结核的多少(杂质、灰尘等)、气流的抬升、空气的流动性(静风或微风天气)等因素。(3)结合雾的形成条件,要有充足水汽、凝结核、大气稳定、降温等因素分析,采取对应措施。可以对工业生产和采暖锅炉做好除尘工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北部地区做好固沙工作,减少大气中的凝结核。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加强空气流通。(4)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适合进行大棚(蔬菜、瓜果、花卉等)生产。积雪长达175天,利于山地滑雪等旅游活动开展。直通高考【答案】1.C2.D3.A【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1.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故选C。2.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对。故选D。3.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