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震亨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有一条溪流名叫“丹溪”,溪水清澈如镜,溪底石红如染,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朱丹溪是滋阴学说的创立者,后人将其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并称为“金元四大家”。一、生平介绍《义乌县卫生志》记载:丹溪与陈无咎(黄溪人)、虞抟(华溪人)合称义乌医学“三溪”。明代正德十年,虞抟著《医学正传》后,又继承丹溪学说,成为新一代名医,使丹溪医学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丹溪学派,流传海内外。日本汉医学界有“丹溪学派”和“丹溪学社”,从事丹溪医学文化研究开发。朱氏元至正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祖父环,父元。朱氏十岁时台州杨镇龙在台州、东阳交界处起兵,兵乱中,其家族屡遭洗劫,房屋烧毁,家境十分贫困。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十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而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决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代医宗”亭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到东阳八华山白云书院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丹溪三十七岁时乡试不中,四十岁时再度应试仍失利。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鼓励丹溪学医。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经40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以“倒仓法”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白云书院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4岁,已有医名,为寻找医学真谛,外出千里求师,渡钱塘江,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闻某处有医,便往哪问之。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罗知悌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为河间学派南传的关键人物。当时罗知悌年事已高,由丹溪伺诊,尽授丹溪医术。他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义乌丹溪大桥朱丹溪陵园一年半后,丹溪四十七岁,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数年后,“声誉顿著”,广泛授徒,传授医术,传人中医术精湛、学养深厚者辈出。其学术思想对明代乃至以后的中医学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丹溪以七十八岁高龄逝世。丹溪一生著作颇多,其弟子门人亦多有整理者。据记载,具名丹溪所撰的医籍达二十余种,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著作已散失。现存情况十分复杂,有丹溪本人所撰,亦有其弟子整理编纂,有的则是托名丹溪之作。二、代表著作义乌绣湖公园,泥塑艺人朱荣海雕塑义乌历史名人朱丹溪人像。(一)丹溪本人所撰1、《格致余论》成书于1347年。共载医学论文四十三篇,对医学理论、临床各科,以及摄生养老等均有独到的阐发。内容广泛,随笔杂记。全书收载“饮食色欲箴序”、“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病必求其本论”、“养老论”、“慈幼论”、“倒仓论”、“相火论”、“房中补益论”、“张子和攻击注论”等名论四十余篇,其中“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两篇更集中地反映了朱氏的基本医学观点,对人体阴阳及相火理论展开了深入的阐发。如在生理方面,分析人体阴阳盈虚,认为阴气难成易亏,指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亦“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由于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原因,引起相火妄动、阴精耗损,则出现病理状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进一步加剧,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摄生养老方面,有“饮食色欲箴”、“养老论”等。认为人体阴气不足,精血俱耗是导致疾病与衰老的原因,主张去欲主静、茹淡饮食、戒色欲、养心收心、不使相火妄动,把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人生的主要摄生原则。【与刘完素养生观比较,关注点同在饮食、情志、作息上。张从正也类同。】刘完素:女子少年治肾,中年治肝,晚年治脾。刘完素:不可嗜咸、炙煿、饮酒、金石补药。论诊断者,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等;在病因病机方面,朱氏重视湿热、相火,特撰“相火论”,指出正常相火虽为人身动气,但若因物欲妄动,则可成为贼邪;论治则者,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等;论具体病证者,有“痛风论”、“疟论”等;论具体方药者,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在治疗上,朱氏注重滋阴、养血、清热,反对滥用温补和盲目攻邪。书中反映了医儒结合之理,正如自序所说的“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故其篇曰《格致余论》,所论医理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著名医家戴元礼、王履、赵良等皆列其门墙,后人私淑者尤众,皆以“阳有余,阴不足”为中心,弘扬师说,使养阴学说日益发展,甚至远播日本。2、《局方发挥》一卷。医论著作。成书年代1347年。作者因宋代官修《和剂局方》只列各方主治症候不载病原;立法虽简便未能变通,遂以问答体例予以评论。全书针对局方配伍原则与辨证论治等共论述三十一条。每条均先设“或问”,提出问题,而后阐发作者见解,分析利害,阐明医理。着重阐发滋阴降火治疗法则,指出《和剂局方》常以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偏向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3、《本草衍义补遗》一卷。成书于1347年。《本草衍义补遗》是针对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的发挥,载药189种,皆根据个人临床心得体会进行的总结。该书还介绍了某些药物的使用要点与宜忌,尤其反对服食金石药,增补用药经验,多为临证心得。(二)丹溪门人整理之丹溪著作1、《丹溪心法》全书比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内科杂病治疗见解和丰富经验。2、《金匮钩玄》共记载内科杂病、兼及喉症、外科病症,包括中风、六郁、伤寒、内伤等九十八种病证。另有妇人经带胎产十九症、小儿吐泻黄疸、急慢惊风等二十一症主治方法。3、《丹溪手镜》较为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善以气血痰郁诊治杂病的证治特色。其论诸病,大要以五脏为中心,以虚实为纲要。4、《丹溪医案》(一)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研究从丹溪本人的经历和学养方面来看,丹溪学说的形成深受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朱丹溪主要学术思想“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都具有浓厚的理学特色。三、学术思想1、丹溪接受了理学家“气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认为天地为万物之母,人之有形,也是由“气”聚而成,“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万物同此一气。”所以,人体之动也是绝对的、主要的。
2、朱丹溪的宇宙动静观思想的主要依据来自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理学家主张“慎动”,这种动静观对丹溪“相火论”的形成颇有影响。丹溪认为,“动”在人体就是“相火”、“其所以恒动,皆相火之为也”,相火有常异之分:相火之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3、精神修养方面,理学家认为,“人欲”是万恶之源,朱熹曰:“只要一人之心,合道理的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又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丹溪也认为:“男女之欲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认为“徇情纵欲”之祸害。丹溪把“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修养论引入医学,强调用“道心”控制“人欲”,以理智调控人的情志状态。丹溪将程灏的“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的哲学思想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了“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的指导思想。朱氏的《格致余论》的书名取自理学家的“格物致知”,《丹溪心法》的“心法”也是《大学》“诚意正心”之义。理学家用“阳常盈阴常亏”来说明天地阴阳之运,朱丹溪则用“阳有余阴不足”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理学家用人欲去说明人性善恶,朱丹溪则用饮食色欲去说明病因病机;理学家认为天下人欲横流,所以灾难层出不穷,朱丹溪则认为人之情欲无涯,所以阴易乏阳易亢。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及整个病因病机学说均以理学逻辑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二)丹溪学说主要内容1、阳有余阴不足论早在朱丹溪之前,古代医家也曾多次论及阴阳。但他们只是认为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和衰老的原因。至于一般情况下孰强孰弱,却一直没有定论。朱丹溪经过反复研究,明确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养生和治病均应以滋阴为主。【内经渊源】丹溪所述受到《素问•太阴阳明论》“阳道实,阴道虚”启发。【理学渊源】“阳有余,阴不足”这一观点最早源于北宋程灏、程颐,他们曾说:“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一盈一虚,参差不齐,而万变生焉。”主张附会经义而谈天人性命之理,提倡清心寡欲,节制声色嗜好,认为天地间是“阳常盈,阴常亏”。【天人相应】朱丹溪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出发,他说:“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并指出:“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而天之大气举之。”所谓“大气举之”,即天大而包地,阳多而阴少之义。又曰:“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而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日实而月缺,又有阳多而阴少之义。丹溪以天大包地、日满月缺的自然现象,联系到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生理】人体的发育过程会表现出阴阳消长的状态。丹溪注意到男女年龄在14~16岁以前,阴气未充;而到中年之后,“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又“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由此而计,丹溪认为,“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仅三十年之视听言动。”故从人的整个生命阶段而言,是“阳有余阴不足”。【病理】丹溪从饮食与心理、房事方面分析阴易亏之理,指出酗酒可以竭精,过激的情欲亦可伤阴:“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知何而可以供给也。”“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他特别提出色欲伤阴之理,“目卷彼昧者,循情纵欲,唯恐不足,济以燥毒。”人常因饮食不节,色欲过度,生活调理失常,引动相火、耗伤阴精,这样很难保持阴平阳秘。人之衰老在于怒火易炽,阴气不足,精血俱耗。饮食不节色欲过度心动相火
阴精生活失常(君火)衰老疾病耗伤引动【慎用温燥】阴亏之体,本应滋阴以和阳,但当时流行的《局方》采用辛香刚燥之剂,非豆蔻、干姜,即丁香、肉桂。这些药物“积温成热,渐至郁火”,不但不能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反而“阳亢于上,阴微于下”。朱丹溪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语:“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明确指出了滥用温燥之剂的害处,而且从阴阳学说角度为“阳有余阴不足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养护之法】正心收心,养心修身;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节饮食、戒色欲。——心君不动,相火自然守位,才能保护阴精。【总结】阴不足:肾藏阴精,难成易亏。阳有余:肝肾相火,易于妄动。“阳有余,阴不足”论实质:抑制相火,保护阴精。丹溪从生理、病理、摄生调养等方面把人体“阳有余,阴不足”的特点,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形成突出的理论特色,并指导了丹溪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是丹溪学术思想的核心。但是此说还是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也引起了后世如张景岳等对此说的深入探讨。2、相火论相火:生理之火,主动;相火妄动:称为五性厥阳之火,乃病理邪火,为元气之贼。【渊源】相火,最早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其含义是简单而朴素的。相火与君火相对应,指的就是丞相、宰相之“相”。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位”字的含义为“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从人立”,即位列左右,起到辅助协同作用,相火有辅助君火的作用。由“心包代心受邪”的经句可反映出古代提倡君主纯洁无邪、无为而治而由相代君行令的理念,故《本草思辨录》提出:“相火者,位君而行其令也”。“相火”受君火影响,容易失位而浮越飘散,而失去其辅助君火的作用。丹溪之相火论,是受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启发,同时吸取东垣之阳火说,进一步从人体内部探讨刘河间之“火热论”,所创造出的火热证治理论。【生理】而朱丹溪的相火学说却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内容。其“相火”论,是在他“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上产生的。他引用理学家周敦颐和朱熹的学说论证五行之火产生于先天太极,并对火以天人分君相:“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
他认为,人身也有君火、相火之分。相火是人身动气,为生命之动力。人之生亦恒于动,这全是由于相火的关系。他引用《易传》“吉凶晦吝,皆生乎动”来说明“动”的二重性:一方面他认识到“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另一方面必须“动而中节”。从恒动观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他认为相火并非存在于虚无缥缈之间,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在自然界,火生于“木之气”或“水之气”,以人体而言,相火与多种脏腑相关,但在根本上说寄于肝、肾两脏,故说“肝肾之阴,悉具相火”。即相火的物质基础是肝肾之精血,相火妄动必然过度消耗精血。并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有关联。苗丽丽同学给出一个解释:震(木)卦和坎(水)卦中,都有一个阳爻,此为相火化生之源。【病理】朱丹溪提出火性主动,强调过动则“煎熬真阴”。而人之情志、饮食不节,常易引动相火,煎熬真阴,阴虚则病,故这时相火便“为元气之贼”,在病理上为害较大。他指出:五志激起五脏之火,相火如无物欲之累,就是生命动力,心动则相火随之而动,这种妄动的相火就不再是生命之火,而是煎熬真阴的邪火了。朱丹溪称此火为五性厥阳之火。他提出:“相火者,此经所谓一水不胜二火之火,出于天造;厥阳者,此经所谓一水不胜五火之火,出于人欲。”临床上常出现因心念妄动,心火亢盛而出现心火引动相火的病理变化,表现为遗精滑泄等症状。朱丹溪的心火、相火、厥阳之火等概念,是理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情志过极引动相火煎熬真阴饮食不节元气之贼五性厥阳之火心火【防治】在朱丹溪学说中,相火妄动,阴虚阳亢是病机的核心,因此在预防相火妄动的方法上,朱丹溪一方面推广河间、戴人、东垣诸公的方法,补水泻火,另一方面,则参照理学家的思想制定防治原则。朱丹溪明确指出:“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妨此火之动于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可见,朱丹溪把理学的修养方法,有目的地移植到医学中,使之成为防病治病的指导原则,这是朱丹溪医学思想的重要特点。1补水泻火2调和情志小结相火论,在丹溪理论体系中的价值,相当于刘完素的“阳气怫郁论”。是朱丹溪由病因向病机再向治法方药,这之间最重要的桥梁。一水不胜五火——心火盛,肾水衰——平心火、滋肾水——刘完素——五性厥阳之火(相火妄动)——补水泻火——朱丹溪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刘完素强调情志稳定心念妄动引动相火——朱丹溪强调正心收心养心(有更多理学教化色彩)程灏程颐持命门相火学说的医家,还有张景岳、赵献可等人。他们提出了命门火衰、元阳虚衰而导致相火浮游发越为害的观点,补充了相火病理变化的理论。如张景岳在《命门余义》中提出:“若使命门阴胜,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凡善治此者,唯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掘其窟宅而招之诱之,则相求同气,而虚阳无不归原矣”。
【对照研究】与朱丹溪一样,张景岳、赵献可等都认为是纵欲导致相火妄动,但朱丹溪认为是真阴不足、阴虚为病,而张、赵则认为是命门阴胜、元阳畏避,导致他们采用了相反的治法。如赵献可说:“平日不能节欲,以致命门火衰,肾中阴盛,龙火无可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归”,故治当“以温药从其性而引之归原”,即引火归元之法。①君火相火关系:主从(《内经》,朱丹溪)
上下(张介宾,心君火在上、命门相火在下);②相火定位:命门(刘完素,《苏沈良方》,张介宾,虞抟、张志聪、李中梓、何梦瑶乃至唐宗海、张锡纯等)
肝肾、人身动气(朱丹溪)
心包(徐大椿)
少阳胆经(《内经》“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总领脏腑营卫经络的元气之火(张元素);【问题】③相火是邪气还是正气:
正气(孙一奎,张介宾《景岳全书•君火相火论》又曰:“凡火之贼伤人者,非君相之真火,无论在内在外,皆邪火耳,邪火可言贼,相火不可言贼也。”)
邪气(李东垣,李时珍)
相火既是正气、也是邪气(丹溪认为相火之常为人身之动气,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④相火致病:病位在内在外、在上在下、病性属实属虚?明代医家汪宦提出“内外相火”论:将劳倦伤脾而产生的内伤热中,出现气高而喘、九窍不利,以及情欲伤肾、阴火内炽而致的耳鸣、遗精等症,都归属于“内相火”致病,治疗用补中益气汤等;把感受自然界暑热之邪而表现为阳亢的称为“外相火”。《医碥》认为相火之病理状态有三:一为失位之火,二为亢盛之火,三为虚衰之火,以失位为主要特征,如由肾水亏耗,相火过于升腾,火郁迫阴,如可见于考前综合征、肝病、前列腺炎、白血病、寻常痤疮等。现代认为相火妄动为病,多在生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系统,而亦有研究在骨骼者。如现代有学者认为骨髓的造血过程呈动态,是相火的功能体现正常的造血功能,而白血病时骨髓的异常增生,是相火动非其常,动而无静,是妄动,造血功能被破坏。⑤相火妄动病证之治:补火、引火还是降火?相火妄动病证最常用滋阴降火法,其他还有引火归元法、疏肝利胆法、凉血泻热法等,亦可回复相火的正位正用。降火法(刘完素,朱丹溪)补火法(李东垣,益气升阳、甘温除大热)引火法(张景岳等人鉴于滥用寒凉之剂,使真阳衰微,下焦虚寒,相火不安其位,升腾焚灼,故治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火归原、导龙入海。喻昌温健中阳,敛阴升阳,引火归元,宜补中益气汤酌加知、柏之类,如此则相火归位,仍为人身之宝。)3、批判《局方》之学北宋时官方成立的“大平惠民局”和“和剂局”,经过了一段时间对繁多方药的筛选鉴别,确定疗效,形成了一系列的便民措施。当时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医生,如遇疾病,常常以该书据证检方,这种名方的普及,对医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历代名方经过反复试验,疗效确切,并经官方医疗机构的标准处方的形式颁布,因此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是这样也带来了很多弊端。由于墨守成规,再加上医学基础理论没有相应的取得显著的进展,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明显脱节,这种实践变成了一种杂乱的经验积累,医生对疾病和诊疗的规律缺乏深入理性的认识。结果导致当时局方盛行,方书泛滥,方多药众,临床无所适从。朱丹溪著《局方发挥》,指出:人之一身,血气有浅深,体段有上下,脏腑有内外,肌肤有厚薄,形志有苦乐,年纪有老小,病程有长短,受药各不同。而在治疗上,医生还要考虑四时、地域、某经用某药、正治、反治,君臣佐使,药量轻重等,医生必须综合观察后始可用药。而《局方》则是各方之后条述证候、药物分两、修制方法外,就没有其他议论了,这样使一方通治多种疾病,应用时表面看立法简便,如果过于拘泥,其实就是“按图索骥”,不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如治大肠便秘,秘有风热、风虚的区别,其他证候无不尽然,均需辨证施治,没有“一方可以通治”的道理。朱氏指出:“夫良医之治病也,必先求其得病之因。”《局方发挥》使中医辨证施治、三因制宜思想重新得到发扬,并对当时民间病家及医学界以《局方》对号求药的偏向起到了纠正作用。同时,丹溪纠正局方滥用辛香燥热之品,特别提倡苦寒补阴之法,对后世有很重要的影响。丹溪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彻底改变了《局方》独擅医界的霸主地位,改变了医学界的风气,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为明清时期中医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震亨《局方发挥》出而医学始一变也”。4、养生理论
在养生学上,丹溪亦有重大建树,强调滋阴养生、茹淡、房中摄养等。丹溪提出“主静”原则,把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于人生从小到壮到老全过程的主要摄生原则。他所著的《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都述及了养阴与摄生的密切关系,并谆谆告诫人们对阴气要“善于摄养”,要时时以保护人体阴精为要。
(1)茹淡论饮食方面,丹溪提出茹淡的养生思想。茹淡饮食,使味不偏,以清淡自然之食,养阴护胃,反对辛热厚味以伤阴碍胃的食养思想。他劝告养生者“饮食尤当谨节”:“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睠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谷菽果菜,性属阴而最善补阴,使疏通易消化,而肉鱼肥鲜、醇酒厚味,纵欲悠心,火自内生,岂能不病?据说丹溪老年之时,他的饮食是基本不加调味料的,不追求美食,唯求清淡之味。
传说中不吃盐的结果(2)“倒仓法”仓,是指人的肠胃;倒仓,就是倒去肠胃中的糟粕。“倒仓术”:取雄性黄牛肉10~20斤,用长流水将它煮烂,再用纱布滤去渣滓,将汁液倒入锅内;接着用温水熬汁,直至熬成琥珀色。熬成后,先喝一小杯,过一会再接着喝,喝几十杯。喝后不久,即会出现呕吐,以适量多吐为佳。吐后,安安静静睡上一二日。其间,如果感到饥饿就喝点稀粥。3天后,则可喝点淡菜汤之类;再后来,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了。朱丹溪认为:这一方法可推陈出新,扶虚补损;人到中年以后,若用1~2次倒仓术,则对祛病延寿大有帮助。陆小凤-凤舞九天(3)节欲观丹溪房中养生思想的根本是注重节欲。丹溪倡导晚婚节欲,避免耗精。丹溪从保护阴气观念出发,突出晚婚的主张。他还告诫,幼年时不宜过于饱暖,以护阴气;青年当晚婚以待阴气成长;婚后当节制房事,摄护阴精。丹溪提出节欲的具体措施,即逢三虚之时不可同房。三虚即一年之虚,一月之虚和一日之虚。一年之虚指一年当中的四、五、六、十、十一这五个月,因五行生克,阳气潜藏,经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一月之虚指上弦前下弦后月满月空,逢此之时,人身阴气消乏。古人认为天地阴阳造化之机,日为阳,月为阴,人与天地相应,人身之阳气随着日落日升而消长,人身的阴气随着月圆月亏而盛衰。因此一月当中上弦前至下弦后这一段时间是人体阴气的低谷,故当节欲以保阴精。一日之虚,凡天气不佳、情志不畅、身体不适时,如大风大雾、虹霓飞电、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饱劳倦、谋虑勤动,凡此种种皆为一日之虚,逢此之时,皆不可交接,犯之则伤精,于身为害。他如病患初愈、疮痍正作,非一日之虚所能概括,当属病体之虚,其阴亏可知,更当分居以自保。“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根据朱丹溪的观点,成年男女,时逢三虚,便当节欲。然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动,晓之以理固易,临事实施却难。丹溪深知此情,所谓“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丹溪提出善摄生者当于一年之虚的五个月,外出独居,他如一月之虚“亦宜暂远帏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
(4)心理疗养朱丹溪还十分注意心理疗养。他在一则心理治疗的案例中曾写道:“一女人许婚后,夫经商三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她无所病,但向里床卧,此思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丹溪以儒家之理参悟医家养生之道,既效法北宋周敦颐倡导的“圣人是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又推崇南宋朱熹的主张,“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以静为核心来修炼道心。抑制情欲的放纵,而且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活动。在主静的同时,朱丹溪在保健上还倡导“动静结合”。他在《相火论》中,首先提出生命之所以能够延续,皆由于动。丹溪曰:“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5)老年养生对于老年人的养生,丹溪认为:“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因此,宜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朱丹溪还创制了“延寿丹”、“还少丹”和“补天丸”之类的补药,专供老年人服用,以利于健脾温肾,益寿延年。5、“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丹溪以治杂病著称于世,明代王纶将其杂病治疗心法归纳为“气血痰郁”四个方面。丹溪认为,一切杂病不外乎气、血、痰、郁,在治法上,以气、血、痰、郁为纲,以六气致病为目,从而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来审病求因,是一种有系统的辨证施治。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随证加减,为杂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有意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1)朱丹溪治痰经验程充注《丹溪心法》谓:“丹溪治病,以痰为重,诸病多因痰而生。”①立论百病兼痰【渊源】《内经》对痰没有明确的记载,自张仲景始,有痰饮之说,《诸病源候论》中有热痰、冷痰、诸痰等病候。【因机】朱丹溪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着重痰的病因病机特点:“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认为痰之为病,来去无定,聚散无常,或停于五脏六腑,或客于经络四肢,引起疾病的范围极广。【病证】“百病多有兼痰”。《丹溪心法》云:“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隔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饮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在其著作当中,不仅言及头晕、头痛、气逆、带下等病“多主于痰”,而且对中风、淋、浊、疝、痿、腹痛、胁痛、麻木等病症亦多从痰而论治。在他临床所述的一百多个内科病证中,病因有痰的占半数以上。【诊法】从人的形体、色诊、脉诊方面来辨证,对痰之病证论述颇详。如“凡人身结核不红、不痛、不作脓,皆痰注也”,“肥白人多痰湿”,“眼胞、眼下如烟熏者,亦痰也”,“病人诸药不效,关脉伏而大者,痰也”,“(翻胃)有痰者,脉滑数”,“痰郁者,动则气喘,寸口脉沉滑”等等.丹溪指出了痰病临床表现复杂:“病似邪鬼……,导去痰滞,痛乃可安”;“风痰多见奇证”。这说明丹溪已经认识到临床上有些“怪病”乃因痰而致,反映了丹溪对痰病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②顺气为先,治脾为本【治法】痰病论治,历代医家多尊仲景“以温药和之”的原则,认为痰饮为阴邪,每多挟寒,非温不化。朱丹溪提出治痰“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气属阳,津液属阴。气血流畅则无痰以生,气滞而津液停聚,变而为痰。其所制祛痰诸方中,多配伍辛温行气之品。配伍的规律一般是气滞轻者,用陈皮、香附、木香,重者用青皮、莪术、枳实等。不过顺气为先,并不等于顺气为主,更不等于治痰之剂一定要以行气药为君。痰浊亦可阻滞气机,尤其是痰浊壅盛者,痰不祛,气亦无由而通。脾为生痰之源,若脾运不健,则津液不化,聚湿成痰;若脾健恒常,气顺津畅,湿弗能聚,则无痰以生。丹溪认为滥用峻猛之剂虽能取效于一时,但易伤脾气,使痰滋生不已,后患无穷:“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治痰“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丹溪主张以二陈汤为基本方,统治一身之痰证,其所制的性质较猛的治痰方剂中,大都以逐痰化痰之品组成。丹溪治气,不惟顺气一途,因为气之为患,不惟气滞,尚需注意气寒、气热、气虚之变,它们都能促生痰涎:气寒则水湿津液不得温化敷布,泛而为痰;气热则煎熬津液,结而为痰;气虚则津液无以化生,聚而为痰。其因不同,治当各异。丹溪一般是在辨证主方中加入相应的药物:气热者加黄芩、黄柏、青黛;气寒者酌加附子、桂枝;气虚者加参、术。③倡窠囊之说,痰瘀并治痰和瘀均为阴邪,同气相求,在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既可因瘀生痰,亦可因痰生瘀,形成痰瘀同病。《内经》对“痰瘀相关”的理论早有记载,但尚无“痰瘀同治”之说。丹溪对痰瘀关系较前人更为注重,首先提出“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论点,主张痰瘀同治。如论中风,丹溪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治血”,“若先不顺气化痰,遽用乌、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风、天麻、羌活辈,吾未见能治也”。尤其对中风出现半身不遂,他主张“以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此方出自《丹溪心法》(1481刊行)卷一,作为加减法出现,而方名“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方”则出自《医方考》(1581)卷一;桃红四物汤又一说法,始见于《玉机微义》(成书于1396)转引的《医垒元戎》(成书于1297)中的一个方子,也称加味四物汤,但《丹溪心法》中也有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的用法,再加上《丹溪心法》成书年代颇迟,这个方子的首创权,到底是谁,就存疑了。而“桃红四物汤”之名始见于《医宗金鉴》,所以很多论文乃至辞典,将此方归于《医宗金鉴》。再如论治痰瘀肺胀,丹溪又用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之类。治痰瘀身痛胁痛,用控涎丹加桃仁泥丸,并认为凡人体内外所生包块,皆是痰浊死血积聚而成:“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制方如血块丸即用海石、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等破血化痰散结,治疗积聚成块,择其痰瘀多寡而治,开创了痰瘀致病之说。复齿鼯鼠④精选方药,自成格局朱丹溪治痰极力推崇二陈汤,认为它是“治痰要药”,以其为治痰之基本方。在具体用药上,则又针对痰的不同性质,病证的不同部位,并结合体质状况精心进行选择:【性质】“湿痰,苍、白术类;热痰,青黛、芩、连类;寒痰,二陈类;风痰,南星、白附、鸡子类;老痰,海石、瓜蒌类;食积痰,神曲、麦芽类”。【部位】“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可导达,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痰结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特殊】治痰功效的药物,如:“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天花粉大治膈上痰热”;“五倍子佐它药,大治顽痰”;“瓜蒌、滑石大治食积痰,洗涤脏腑”;“海石粉热痰能降,温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内,勿入煎药”等等。(2)郁证论治《丹溪心法》:“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又引子和之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病见矣。”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朱丹溪接受此观点,认为凡郁皆在中焦。创方越鞠丸统治诸郁(气、血、痰、火、食、湿),后世戴思恭对郁证的发挥,汪机对五郁论的阐述,均与丹溪治疗杂病的“四伤学说”的影响密切相关。1六郁:气、湿、热、痰、血、食郁2六郁相互联系:关键是气郁。
“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生痰,痰结而血不行,血不行而食不化,六者相因为病。”3治疗:创越鞠丸、六郁汤。越鞠丸:香附苍术栀子
抚芎神曲各等分。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功能行气解郁。本方中香附行气开郁;苍术燥湿健脾;栀子清热泻火;川芎活血祛瘀;神曲消食导滞。六郁汤:越鞠丸+半夏(3)中风证治
朱丹溪对疾病的认识既强调邪实的一面,也注重正虚的一面。对中风一病的认识尤其如此。他在继承刘完素学术的基础上,指出中风的发病原因和病变机理,“痰”是其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关键。【因机】中风的本质是血虚,其发生和转归是“痰”作祟:“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丹溪心法•中风》)病机为东南之人,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痰因病生,病因痰甚”。【辨证】主张分气虚、血虚、挟水与湿。【治法】有痰治痰为先,次宜养血行气等原则。他治疗27个中风医案,其中21例采用了二陈汤和胃化痰。如无明显的标急现象,则往往二陈汤与四物汤同用,标本兼治,则化痰不致伤阴,养血不致滋腻。如“邓士付患中风,卒暴,涎流气闭,牙关紧急,眼目具被损伤。二陈汤加白芷、天南星、甜葶苈、姜汁、竹沥二合愈。”又如“邱敏六,32岁,患中风,四肢如瘫,此人好色,从幼做买卖,有外事。二陈与四物汤加人参、黄芪、白术、麦冬、姜汁、竹沥,百十贴而愈。(《名医类案•中风》)”【久病活血】
丹溪还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中风一般病程较长,病久必然入络,形成瘀血。因此治疗中风“及日久即当活血”,常常用四物汤吞活络丹,这一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好。【不宜汗下】
同时,丹溪还告诫人们治疗中风不宜轻用汗下之法,“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营”。6、滋阴学说根据以上医学理论,丹溪提出以滋阴降火为主的滋阴学说。在刘河间的火热论基础上,【理论】他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治疗】强调苦寒泻火以坚阴,善用知母黄柏,创制大补阴丸。(1)丹溪学术思想中的养阴思想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丹溪以天喻人,以物喻人,根据自然界阴阳的盛衰,如日月盈亏、水火胜负,认识到人身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湿热相火为病甚多,迫其发病则阳易亢、阴常乏。据此,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其学术思想大都基于这个根本认识,临床证治本此而辨证、立法、用方、遣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保养阴精这一学术思想。(2)丹溪治法中的养阴思想在治法上,丹溪云:“有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生地黄之类,……阴虚证本难治,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降火补阴。龟版补阴,乃阴中之至阴也。”根据对病机的认识,创制了“大补阴丸”、“虎潜丸”等,至今仍被后世沿用。
如论咳嗽,“肺虚者人参膏、阿胶为主,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为要药,或知母茯苓汤为妙,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些少,以降其气补其阴”。丹溪用方中,很多都是以四物汤加减的,四物补血,其意血属阴,养血即所以养阴。《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其实也是阴常不足的另一种解释。所以养血和养阴实际目的是一致的。丹溪说的四物加炒柏,是降火补阴妙剂,其中黄柏降火,补阴则特指四物。此种治法几乎遍及丹溪临床经验之中,不胜枚举,尽管后世医家对此褒贬不一,但是,丹溪此说,在辛燥滥用、局方盛行的年代,还是另辟了一条清新路径,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作用。7、朱丹溪对临床诊疗方面的贡献(1)丹溪对诊法的独特认识丹溪注重望诊,亦不偏废脉诊。提出了诊脉注意事项:(1)诊脉方法当因人而异,不能不顾人之肥瘦躁缓而一味的盲目取无过之脉,“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2)列举《脉经》二十四部脉,认为诸脉大多相兼,不能只是单取一脉;(3)归类诊脉四纲领,提倡以浮、沉、迟、数为纲,以候寒、热、虚、实;(4)诊脉必重取至骨,察看脉象有力或者无力,以辨病机之真假和虚实,在《涩脉论》还提出了重按至骨以后当“以意参之,于证验之”,以期不致于误诊。(2)朱丹溪内科临床学术思想从目前研究看,对丹溪的临床经验探讨涉及到了临床各科,目前普遍受到关注的有痰病、痿证、臌胀、咳嗽、脾胃病、中风等。丹溪诊病,其主要治疗思想有二:一是治病求本,重在审因。《格致余论》中有“治病必求于本”篇,“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然在也。治病犹去草。病在脏而治腑,病在表而攻里,非惟伐贼胃气,抑且资助病邪,医云乎哉!”
二是这个本在于保护胃气。丹溪认为“夫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胃为后天之本”。临证治病,需处处重视胃气:1、攻邪顾护胃气:“大凡攻击之药,有病则病受之。病邪虽轻而药力重,则胃气受伤,胃气者……惟与谷、肉、菜、果相宜。盖药石皆是偏胜之气,虽参、芪辈为性亦偏,况攻击之药乎。”2、伤胃必须调补:“饮食失宜,药饵违法,皆能致伤。既伤之后,须用调补,……恣意犯禁,旧染之证,尚未消退,方生之证,与日俱积。……而伤败之胃气,无复完全之望,去死近矣”。3、病后节食养胃,不可嗜欲无节而伤胃气。(3)妇科【理论】丹溪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运用于指导妇科的经、带、胎、产各个方面。如他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进而认为“人自有生即需哺乳水谷以养阴气,方能与阳气相应”,从而阐明了气余血亏的自然生理。又根据《素问》中“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的理论,提出“女子十四岁而经行…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认为妇人阴血难成而易亏。丹溪认为,妇人以血为本,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以致机体常常处于阴血易亏的状态。《局方发挥》:“妇人以血为主,血属阴,易于亏欠,非善调摄着不能保全也”。《丹溪心法》也说:“经候不调,当以四物为主治”,“凡妇人胎前诸疾,只须以四物汤为主,看证加减调治”;“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主,虽有杂症,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等等。【治法】他对妇科病的诊疗,分为月经病、产前调治、妊娠病、产后调治以及带下病等几个方面进行诊治。月经病丹溪认为治法当以气血虚实为纲,以四物汤为其主要代表方剂。如他认为,“血为气行而行。血之来而先有病,皆气之患也”。经来有块,血凝者,“气之凝也”;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经事妄行者,“气之乱也”。《丹溪心法》治血虚所致月经后期,用四物汤加参、术;血枯而致经闭,治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气滞血实而致的经来作痛,治用四物汤加桃仁、黄连、香附;血瘀而致的经行量少、或胀或痛、四肢疼痛,治用四物汤加延胡、没药、白芷等等。产前调治《丹溪心法》金匮当归散论说:“妇人有孕则碍脾运,运化迟而生湿,湿而生热。”胎前血虚挟热为重要病机之一,治疗应以“养血清热”为主。丹溪多次强调白术黄芩健脾养血清热安胎之功,奉其为安胎的圣药:“古人用白术黄芩为安胎圣药,盖白术补脾燥湿,黄芩清热故也。况妊娠赖血培养,此方有当归、川芎、芍药,以补血尤为备也。”“条芩安胎圣药也,俗人不知,以为寒而不用,反谓湿热之药可养胎,殊不知产前宜清热,令血循经而不妄行,故能养胎”。产后病总则:“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主。虽有杂症,以长治之”。如产后水肿,必用大补气血为主,少佐苍术、茯苓,使水自利;产后大发热,此非有余之热,乃阴虚生内热耳,故以补阴药大剂服之;产后乳汁不行,则以“通草、木通、猪蹄煎服”,采用了通络与补血并用之法。丹溪有关产后大补气血的调治原则对中医产科产生了较大影响。(4)儿科①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朱丹溪认为:小儿最根本的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他说:“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日将圆。……养之之道,不可不谨。”朱氏立足于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生理特点,论述了喂养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丹溪非常重视小儿德性的培养,认为家长言传身教,对小儿的成长关系至为密切。如《幼科全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购物合同范本
- 2025年新余货运资格证模拟考试新题库
- 上海卖房定金合同范本
- 仪器采购合同范本模板
- 农业打药合同范本
- 第五章 第二节 一 气温 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 业主安装电梯合同范本
- 全国物业服务合同范本
- 代理经销产品合同范本
- 借款合同范本担保人范本
- 工程签证单完整版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初中内容解读
- 2025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原电池 化学电源(第一课时)课件
- 全院护理查房(食管裂孔疝)
- 川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
- (国赛)5G组网与运维赛项备考试题库及答案
- 代写文章合同模板
- 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冀人版)第4课露和霜(教学设计)
- 初中体育与健康 50米加速跑及途中跑 教案
- 自考00808商法押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