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平面、高程控制、摄影测量、遥感解译、专项工程测量、变形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成果质量检查、评定与验收_第1页
水利水电工程平面、高程控制、摄影测量、遥感解译、专项工程测量、变形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成果质量检查、评定与验收_第2页
水利水电工程平面、高程控制、摄影测量、遥感解译、专项工程测量、变形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成果质量检查、评定与验收_第3页
水利水电工程平面、高程控制、摄影测量、遥感解译、专项工程测量、变形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成果质量检查、评定与验收_第4页
水利水电工程平面、高程控制、摄影测量、遥感解译、专项工程测量、变形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成果质量检查、评定与验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A平面控制测量A.1平面控制点点之记绘制A.1.1每个平面控制点绘制一页点之记,点之记格式见图A.1.1。平面控制点点之记点名XZ01等级二等概略坐标B:XX°XX′XX.X″L:XX°XX′XX.X″所在地XX省XX市XXX镇XX村点位略图点位详细说明由XXX路行至XX村西南角十字路口可达本点。点距XXXX路约1.5米,距XXX房屋西南角约10米,距东边XX约6.5米。埋石单位XXXXXX埋石员XXX埋石日期XXX年XX月标石断面图标石竣工照片备注图A.1.1平面控制点点之记格式A.1.2标石断面图按埋设的实际尺寸填绘。A.2控制点标石规格A.2.1平面控制点标志采用金属等材料制作,其规格如图A.2.1。图A.2.1金属标志(单位:mm)A.2.2平面控制点可采用混凝土普通标石或岩石标石,其埋设规格见图A.2.2-1和图A.2.2-2。图A.2.2-1混凝土普通标石(单位:cm)图A.2.2-2岩石标志(单位:cm)

附录B高程控制测量B.1高程控制点点之记绘制B.1.1每个高程控制点绘制一页点之记,点之记格式见图B.1.1。高程控制点点之记点名XXX等级四等标石类型钢管普通水准标石地类黄土概略坐标B:XX°XX′XX.X″L:XX°XX′XX.X″所在地XX省XX市XX镇XX村点位略图点位详细说明自XX市沿XX国道行至XXX左拐再前行至XXX处即达本点。点西至XXX路边线1.8m,东至XXXX堤顶边线0.8m。标石断面图近景照片埋石单位XXXXX埋石员XXX埋石日期XXXX年XX月备注图B.1.1高程控制点点之记格式B.1.2标石断面图按埋设的实际尺寸填绘。B.2水准点标志图B.2.1水准标芯应采用金属标芯,样式及规格见图B.2.1。图B.2.1金属标志(单位:mm)注1∶金属水准标志的圆球部应采用铜或不锈钢材料制作,圆盘和根络可用普通钢材。注2:图中"×××××"处为测量单位名称。注3:用于GNSS高程测量的水准标志应制作"+"标志。B.3水准点标石规格B.3.1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埋设规格见图B.3.1。B.3.2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埋设规格见图B.3.2。图B.3.1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埋设图(单位:cm)图B.3.2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埋设图(单位:cm)B.3.3岩层水准标石埋设规格见图B.3.3。埋设基本岩层水准标石时,应埋设上、下两个标志,上下两标志可埋设在相距0.5m、高差0.1m的坚硬岩石上。图B.3.3-1岩层基本水准标石埋设图图B.3.3-2岩层普通水准标石埋设图B.3.4墙脚水准标志埋设规格见图B.3.4。图B.3.4墙脚水准标志埋设图(单位:mm)B.3.5冻土地区应埋设钢筋混凝土桩普通水准标石,见图B.3.5-1。在通行困难的冻土地区,也可以钢管普通水准标石代替,见图B.3.5-2。图B.3.5-1混凝土柱普通水准标石埋设图(单位:cm)图B.3.5-2钢管普通水准标石埋设图(单位:cm)B.3.6标石埋设深度应按地下水位的高低按表B.3.6执行。表B.3.6冻土地区标石埋设深度表地下水位距地面深度(m)标石底盘底部位于最大冻土深度线下(m)标志距地面距离(m)<6>0.50.3~0.56~10>0.20.3~0.5>10按一般地区埋设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B.3.7水准标石顶面示意图见图B.3.7。图B.3.7水准标志顶面示意图

附录C摄影测量C.1布设地面标志点的要求C.1.1辅设地面标志的摄区,在签订航摄合同时应予以说明。C.1.2地面标志应在飞机进入摄区前辅设完毕。C.1.3地面标志宜采用如图C.1.3的(a)、(b)、(c)、(d)、(e)所示的形状和尺寸:(a)(b)(c)(d)(e)图C.1.3地面标识示意图图中:a=0.04×M像,单位为mm,M像为像片比例尺分母,中心标志不应大于a,标翼宽度及标翼至标志中心宜为a,标翼的长度宜为3a。C.1.4标志的颜色和材料按下列要求执行:1标志的颜色应与周围的地面反差最大。在暗色衬景上布设白色标志;在绿色植被上最好采用白色标志,也可采用黄色;在水泥屋顶上、打谷场上、土路上和没有植被的土地上宜采用加黑边的白色标志。圆形标志的颜色除与周围地面反差最大外,还应使内、外圈的颜色反差最大。2选择标志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色调、携带和敷设的方便、易于制作、标志的安全、材料的价格等方面因素。如在水泥地和沥青路面,可采用油漆,一般地面上的标志可采用乳白塑料布,涂上油漆的苇席或竹席,以及石灰、黑煤渣等材料。C.1.5标志的布设按下列要求执行:1标志的点位应选在易于寻找的明显目标上,如道路交叉口、打谷场、水坝和大桥的一端等,这种点位可采用加黑边的白色圆形标志。若标志的点位选在不易寻找的地面上时,则宜采用带标翼的标志,宜以三冀标为好。在有觇标的控制点上布标,应采用十字形标志。2铺设标志时,应使冀片中线交点或圆形标志中心与实地选定点位或已有控制点的中心重合,各翼片大致水平。3在城市、工矿建筑区和阴蔽地区,布标时应注意标位的对空视角,防止标志落入摄影死角。C.2数字影像刺点的整饰格式C.2.1在数字影像刺点,应制作全图、100%和300%放大倍率的影像点位图分别放在相应的概略点位、点位略图和点位详图单元格中,在点名或点号、坐标、高程、刺点者、检查者,签名及日期等单元格中应填入相应的内容;在备注栏中简要说明刺点位置和比高,说明文字应简练、确切,三个点位图和说明均应一致。C.2.2数码航摄仪影像电子刺点片的整饰格式见图C.2.2。图C.2.2电子刺点片的整饰格式C.3平面和高程中误差计算公式C.3.1内业空三加密点(连接点)的中误差宜采用检查点的较差进行计算,检查点的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按式(C.3.1-1)计算;区域网之间公共点的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按式(C.3.1-2)计算,其精度要求同连接点。(C.3.1-1)(C.3.1-2)式中──检查点中误差,m;──公共点中误差,m;──检查点野外实测值与解算值的较差,m;──区域网间公共点上的较差,m;n──参加评定精度的点数。C.4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计算公式C.4.1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是将分区个别突出最高点与最低点舍去不计外,使分区内高点平均高程与低点平均高程面积各占一半的平均高程平面。C.4.2采用数字高程模型设计时,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按式(C.4.2)计算。(C.4.2)式中──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单位为米(m);──分区内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的高程值,单位为米(m);──在分区内选择的高程点总数量,包括高点和低点。C.4.3在地形图上选择高程点计算分区平均高程按下列要求执行。1在平原和地形高差不大的平缓地区,用式C.4.3-1)计算。(C.4.3-1)式中──摄影分区基准面高程,单位为m;──分区内最高高程,单位为m;──分区内最低高程,单位为m。2在丘陵和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用式(C.4.3-2)计算(C.4.3-2)式中、──分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高点高程和低点高程,单位为m;n──高点高程或低点高程的个数。C.5模型连接平面和高程较差计算公式C.5.1模型连接平面位置较差的限差可按照式(C.5.1-1)计算;高程较差的限差按式(C.5.1-2)计算,一般不应大于0.5倍等高距。(C.5.1-1)(C.5.1-2)式中M像──像片比例尺分母;f──航摄仪焦距,mm;b──像片基线长度,mm。

附录D遥感解译D.1遥感解译技术方法D.1.1遥感影像方法包括立体模型解译、平面影像人工解译、计算机自动解译和人机交互式解译。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合适的解译方法。D.1.2应基于平面影像或立体模型进行遥感解译。平面影像应经过正射纠正、波段融合等处理;立体模型应以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构建。D.1.3样本库从解译标志发展而来,是人工目视解译、计算机自动解译的依据。样本库建立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明确分类体系,基于分类体系结合计算机自动分类算法原则和应用场景业务规则制定标注规则。在样本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应用场景范围内影像的各维度特征,包括传感器、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所在地区等,综合考虑分类体系下种类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样本采集上尽量覆盖完整解译对象类型。D.1.4立体模型解译以获取的航空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在三维立体环境下通过目视解译提取所需信息。解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影像成像时刻、季节、影像种类、比例尺等直接的和间接的判读标志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解译应符合下列规定:1土地解译时,土地分类应保持唯一性。当地物在空间垂直交叠时,按最上层的地物确定用地类型,例如:隧道上面的林地,应按林地表示。当地物在空间上水平交叉时,按主要的地物确定用地类型。2主要专项设施中的道路、桥梁,放于交通层。对于单线河,一般均矢量化道路、桥梁的中心线。3对于耕园地中的梯田解译时应直接归类到≤25°坡度级分类中。4确立典型解译样区时,一般按典型的地物类型特点进行选取,每种地物类应选2~5个样区。5对于解译中出现的疑难点、难以判读的地方,需要作详细的记录,便于在野外验证过程中补充判读。6灌木林指树木高度小于2米的杂草灌木。灌木林以覆盖度40%的界线进行划分,小于40%的灌木林划到草地中。7铁路、公路、河流、干渠等用地可穿过城市、集镇、村庄用地;农村道路应断在村庄用地之外。8河流水面解译包括水面、河滩、河堤,应按下列规定执行:1)当河滩不能够依比例尺解译时,可综合到河流水面中;2)对于人工修建(水泥结构)的主要用于挡水的堤,不能够依比例尺解译时,可综合到河滩中。3)对于主要用于交通的堤,按交通用地解译。4)对于建在堤上的居民点,按居民点要求解译。5)用于护堤的零星或成行的树木,可综合到堤中,否则按林带或林地调查。6)对于毗邻耕地的,当不能依比例尺解译时,可综合到堤或河滩中。9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类型相似,主要有与地面一致、高于地面和低于地面三种表现形式,由用地包括路基、道沟、毗邻的成行护路树木等组成。具体解译时,应按下列规定执行:1)道路两侧以护路为目的行树(护路林),可综合到道路用地中,否则按林带或林地认定。2)道路与耕地相邻时,一般勾绘或量测到耕地边,不能够依比例尺上图的其他狭长地类,可综合到道路用地中。3)道路与其他地类相邻时,不能够依比例尺调绘其他地类,应综合到相邻地类中,不综合到道路用地中。4)道路和建设用地相邻时,道路与建设用地之间的零星空地可归到建设用地中,使道路保持其应有的形状。10解译时,应注意主要专项设施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铁路、公路等的区别,前者应按照地形图中的概念来确定。11解译完成后,应与相邻数据进行接边。应优先对公路、铁路和河流等重要地物进行接边,确保重要地物的贯通性;对影像反映明显的地物界线进行接边,应保证同名地物的一致性;对地类、房屋等属性信息进行接边,应保证水库、河流、湖泊、交通等重要地物信息的一致性。当两侧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6个影像像元、不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20个影像像元时,两边应各改一半接边;否则两边应实地核实接边。D.1.5平面影像人工解译需要首先对作业人员进行遥感影像基本概念、解译方法、解译软件操作等专业培训。基于解译标准或样本,利用GIS软件,在经过正射纠正的航空或者卫星影像上直接解译提取所需信息。解译数据应进行编辑建库处理,包括构建拓扑关系,标注地物类属性,与相邻数据的图形、属性接边等,要求接边零误差。D.1.6计算机自动解译应采用相关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在非三维环境下进行。在自动解译前应对样本进行数据增强处理,还应对图像进行标准化操作,将像素值统一到一个固定的范围内。结合工程需求应首先进行特征选择,如波段选择,再使用各种特征提取算法,如颜色直方图、纹理特征等,想图像转换为特征向量。图像分类运算应根据影像特点和分类目的设计选择恰当的分类器和判别准则完成分类工作。分类后必须进行分类精度和可靠性的检验。分类精度或可靠性太低时应对样本选择、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算法进行补充或调整。D.1.7人机交互式解译可先利用计算机自动分类、再对分类结果进行人工后处理,如碎部综合和取舍,也可在影像特征选择、特征提取、算法选择等环节加人工知识作为背景数据干预、提高分类精度。D.2图廓整饰要求D.2.1标准分幅图廓整饰见图D.2.1。①图名,等线体28K;②图号,长等线体24K;③密级,扁等线体18K;④图例,等线体18K;⑤图例内容,宋体9K;⑥比例尺,宋体16K;⑦××××年×月航摄(若为卫星影像,则为××××年×月获取),××××年×月解译。××××坐标系。××××高程基准。扁宋体12K;⑧出版单位,中等线体16K;⑨检查员×××,解译员×××,制图员×××,扁宋体12K;=10\*GB3⑩图廓坐标,正等线体10K。图D.2.1标准分幅图廓整饰样式

D.2.2非标准分幅的其他解译图件图廓整饰见图D.2.2①图名;②密级;③指北针;④图例、比例尺、××××年××月影像获取、××××年××月解译、××××坐标系、××××高程基准、出版单位等;⑤控制范围内,表示内容;⑥控制范围外,只表示主要道路、河流、居民点。图D.2.2其他解译图件图廓整饰样式

附录E专项工程测量E.1界桩规格E.1.1永久界桩和临时界桩的类型,见图E.1.1-1~图E.1.1-6,单位均为cm。图E.1.1-1钢筋混凝土桩图E.1.1-2钢管桩图E.1.1-3露岩上刻凿标志图E.1.1-4木质桩图E.1.1-5树杆标志图E.1.1-6墙壁标志E.1.2为辨别界桩的测设时间和类别,编号可由测设年度、界桩类别及界桩号组成。如86年测设的移民线、土地征收线及土地利用线等,其编号组成分别为86人-12、86土-12及86用-19等。如为永久桩则加注“永”字,如86人-永7。编号规则应在编制作业计划时确定。所有类别界桩应按顺序编列并避免重号。如分组作业,可分数段起号。E.2水域测量E.2.1GNSS定位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实时差分定位时,参考站位置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1)选在视野开阔的控制点上,视场内障碍物的仰角小于10°;2)避开强磁或电信号干扰;岸台与高压线、变电站、无线电信号发射设备的距离不小于100m,与强辐射电台、电视台、微波中转站的距离不小于500m;3)避开对光电有强烈反射影响的物体。2参考站天线的对中误差不应超过3mm。3流动站的天线,应牢固地安置在船侧较高处并与金属物体绝缘,天线位置宜与测深仪换能器处以同一垂线上,其偏差大于图上0.3mm时,应进行偏心改正。4定位所用卫星的仰角应大于10°,流动接收机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5个。5流动接收机的测量模式、基准参数、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信频率等,应与参考站一致,并应采用固定解成果。6每日水深测量作业前、结束后,应将流动GNSS接收机安置在控制点上进行定位检查;作业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检验和比对。7定位数据与测深数据应同步,否则应进行延时改正。E.2.2测深仪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深仪应定期进行检验,检查测深仪转速的稳定性,检查测深仪零信号的变化情况,以及发射信号和回波信号是否正常;检查增益旋钮调整变化时深度读数差;检查仪器各部件的运转是否正常。当测深仪出现故障进行大修或更换测深仪的主要部件时,应重新检验。2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之差,直流电源不应超过10%,交流电源不应超过5%。实时转速与额定转速之差不应大于1%;超出时应加修正。3电压与转速调整后,应在深、浅水处作停泊与航行检查,当有误差时,应绘制误差曲线图予以修正。4每次测深前、后应在测区对测深仪进行现场比对。当水深小于20m时,可用声速仪、水听器或检查板对测深仪进行校正,直接求测深仪的总改正数。当水深为20m~200m时,可采用水文资料计算深度改正数,并应测定因换档引起的误差。5检查深度绳应使用伸缩性小的材料制成,并应用钢卷尺校准。当用检查板校准测深仪时,测深仪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水面平静流速较小,检验深度宜接近当日测量的最大水深。6当对既有模拟记录又兼有数字记录的测深仪检验时,应同时校对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检验结果应以模拟信号为准。E.2.3测深仪换能器动吃水改正数测定可采用水准测量法或GNSSRTK测高法,并按下列规定执行:1水准测量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定合适的观测水域,其水深近似于测区水深。在水面设立观测点位浮标,在岸上选择高度适当的位置设置水准仪。2)水准尺竖立在换能器安装处的适当位置。3)相对静止状态下,用水准仪连续读取标尺读数5次,取其平均值作为静态观测值h1。4)以测深时的航速连续通过观测点5次,用水准仪分别读取各次标尺读数,取其平均值作为动态观测值h0。按第3)项的方法,再求取一次静态观测值h2。5)动吃水改正数应按式(E.2.3-1)计算。(E.2.3-1)式中△h──动吃水改正数,m,当改正数小于0.05m时,可不改正。2GNSSRTK测高法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对静止状态下,应用GNSSRTK定位技术,读取流动站天线高程5次,取其平均值作为静态观测值H1。2)以测深时的航速连续通过观测点5次,分别读取各次流动站天线高程,取其平均值作为动态观测值H0。3)动吃水改正数应按式(E.2.3-2)计算。(E.2.3-2)E.2.4多波束测深系统扫测作业时,作业条件、设备安装与校准、水深测量、数据处理与成图按下列规定执行:1作业条件应满足系列要求:1)使用GNSS动态实时定位系统定位,定位精度优于±1m。2)作业时天气应优于(含)海况2级(风4级,浪高1m)。当姿态传感器(波浪补偿器)测出的横摇超过8°,或纵倾超过8°时应停止作业。当多波束仅用于障碍物的探测,可不提供正式水深图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不受海况限制。3)在确保回波信号质量和各种噪声水平较低的前提下,最大船速不应大于式(E.2.4)计算限值。(E.2.4)式中──交叉接收的沿测船行进方向的底点覆盖角度;──测区某一测段的最浅水深;一般调查作业,且水深变化较小时可使用测区平均水深,mm;──多波束每秒钟的采样数。4)主测线宜平行于等深线总方向。检查线垂直于主测线方向均匀布设。检查线可使用单波束或多波束测深仪。5)多波束覆盖宽度与换能器以下部分水深的比值称为宽深比。测线间距应视测量船只、水底地形、作业目的及仪器标称指标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6)多波束测深应利用声速仪进行声速改正。声速(或声速剖面)应在水深测量前、后各测定一次,有迹象表明声速剖面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增加声速剖面的测定次数。2设备安装与校准应满足下列要求:1)系统安装布局应使综合噪声水平降到最低水平,优先考虑船底安装。2)姿态传感器应安装在能准确反映测船或多波束换能器姿态的位置,其方向线平行于船的首尾线。作业前应测定定位天线与姿态传感器的相对关系。3)电罗经应安装在测船的首尾线上,读数零点应指向船首。4)校准区域的平均水深应不小于测区的最大水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择在实施过测量且数据可靠的水域。5)校准项目的顺序为时延、纵摇倾角、横摇倾角、首摇。校准应选择一个10°以上的平坦斜坡或礁石、沉船等独立特征地物;横摇倾角校准应选择一处平坦地区;首摇校准应选择礁石、沉船等独立特征物。6)根据测区、测船及所用设备的具体情况设定多波束发射/接收单元的关键参数。7)检查测船的前后左右吃水值及换能器吃水,应由两人分别测量,互差值不大于0.1m,取均值作为最后结果。并测定从静止到最大航速间不同速度时的下沉量。3水深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在测深过程中应实时监测动态传感器、电罗经、定位及测深设备的运行状态,发生故障时应停止作业。2)在线测量1min的稳定时间(在测线延长线上,按预定航向、航速行驶)。3)外业测量结束后,应再次核对多波束系统的关键参数设置,及时将外业原始数据转换至内业数据处理软件包能使用的数据格式。4数据处理及成图应满足下列要求:1)数据处理主要内容有剔除导航、水深等数据的粗差和数据抽稀。2)对经过数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检核,读取适量水深点的三维坐标值,以校验其正确性。统计测区水深的深、浅区间分布情况,以便于经后续处理的水深的统计比较。3)应用系统软件生成水下DTM模型,DTM模型应准确反映水底地貌总体趋势,不遗漏特征地形点。对于较大规模的测绘项目,可分区构建DTM模型。4)自动生成水下等高线或等深线,通过编辑和修改以获得最佳效果的水下地形图。5)根据任务要求在DTM模型上剖取纵、横断面,生成断面数据和水下断面图。E.3陀螺定向测量计算规定E.3.1陀螺定向测量定向边坐标方位角计算按下列要求执行:1陀螺仪仪器常数可利用陀螺仪在常数边寻北定向的测量结果与常数边真北方位值按式(E.3.1-1)计算:∆=A-αT式中∆──仪器常数;A──常数边真北方位角;αT2定向边坐标方位角计算按下列要求执行:根据定向边观测的陀螺方位角、按式H1.1.1计算得到的仪器常数,可计算得到定向边的真方位角A',根据定向边测站点的平面坐标计算定向边子午线收敛角,定向边的坐标方位角按式(E.3.1-2α=A'-γ式中α──定向边坐标方位角;A'γ──定向边测站点子午线收敛角。E.3.2陀螺定向测量精度评定按下列要求执行:1常数边一次测定陀螺方位角的中误差按式(E.3.2-1)计算:m∆=vvn-1式中m∆v──常数边各测回陀螺方位角与均值的差值;n──常数边陀螺方位角观测的测回数。2常数边陀螺仪仪器常数均值的中误差按式(E.3.2-2)计算:m∆=m∆式中m∆3定向边一次测定陀螺方位角的中误差按式(E.3.2-3)计算:mT=v'v'n式中mTv'n'4定向边陀螺方位角均值的中误差按式(E.3.2-4)计算:mT=m式中mT5定向边坐标方位角的中误差按式(E.3.2-5)计算:mα=m∆2式中mα附录F变形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F.0.1应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精度要求、变形速率以及监测对象的安全性等指标按表F.0.1选择监测方法。表F.0.1主要变形监测方法监测项目监测仪器设备与方法水平位移监测交会(极坐标)法、卫星定位测量、视准线法、正(倒)垂线法、引张线法、激光准直法、伸缩仪、多点位移计、钻孔测斜仪、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柔性测斜仪等垂直位移监测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电磁沉降仪、水管式沉降仪等倾斜监测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倾角计等裂缝监测伸缩仪、测缝计、影像法等F.0.2采用交会(极坐标)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前方交会法分为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和边角交会法,当监测采用角度或距离交会法时,宜按三座控制点进行监测方案设计。其设置按下列要求执行:1)角度交会法监测,交会角应在40°~100°之间,固定点至变形监测点距离不宜超过500m。2)距离交会法监测,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固定点至变形监测点距离不宜超过500m。3)边角交会法监测,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当交会角接近限值时,其最大边长不宜超过800m。4)变形监测点应安置配套反射棱镜或其他固定照准标志。5)如交会角或交会距离超出上述规定范围,应进行专题设计论证,其论证结果应满足监测点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2前方交会法观测按下列要求执行:1)全站仪标称测角精度应不大于1"、标称测距精度应不大于1mm+10-6×D(D为所测距离,单位为mm)2)方向监测一测回正镜、倒镜各照准监测点目标两次,取中数计算一测回监测值,以各测回均值作为方向监测成果。3)距离监测一测回照准监测点目标1次,进行两次读数,取中数计算一测回监测值,以各测回均值作为距离监测成果。距离监测时应同时记录温度、湿度、气压,其读数精确到0.2℃、3%RH和50Pa。4)交会方法监测及限差要求见表F.0.2。表F.0.2交会方法监测及限差交会方法监测测回数两次读数限差测回间互差角度交会方向3测回2.0"3.0"距离交会距离3测回1.0mm1.5mm边角交会方向3测回2.0"3.0"距离3测回1.0mm1.5mm3极坐标法按下列要求执行:1)变形监测点与测站点之间高差不宜过大。2)监测距离宜控制在150m范围以内,监测距离应加入相应改正。3)变形监测点上应安置配套反射棱镜。4)全站仪标称测角精度应不大于1"、标称测距精度应不大于1mm+10-6×D(D为所测距离,单位为mm)。5)水平方向监测4测回,正镜、倒镜照准监测点目标1次,各进行两次读数,距离监测4测回(一测回两组测值),取各测回水平角、距离均值为监测成果,监测限差见表F.0.2。F.0.3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法(GNSS)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监测设置应按下列要求执行:1)GNSS法适用于地势开阔监测工程特定部位的永久性持续监测。2)固定基准站不宜少于2座。3)固定基准站及监测点上部对空条件良好,高度角15°以上范围无障碍物遮挡,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信号干扰源(如高压线、无线电发射站、电视台、微波站等),且附近无GPS信号反射物。4)对永久性GNSS监测设施均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避免破坏。2GNSS观测应按下列要求执行:1)GNSS接收机类型可选用双频或单频,其标称精度不应大于3mm+10-6×D(D为所测距离,单位为mm)。2)GNSS接收机天线的水准器应严格居中,天线定向标志线指向正北,天线相位中心高度应量取2次,两次较差不应大于1mm。3)采用GNSS静态监测方式时。监测前应做好星历预报,以选择最佳监测时机。4)GNSS基本技术要求见表F.0.3。表F.0.3GNSS监测基本技术要求卫星截止高度角(°)同步有效观测卫星数卫星分布象限数采样间隔(s)≥15≥5≥3≥155)GNSS监测时间应通过现场试验方法予以确定,其固定解算成果的点位精度应满足监测点位移监测的精度要求。F.0.4采用视准线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视准线可按照实际情况选用活动觇牌法或小角度法,视准线应旁离障碍物1.0m以上。测点偏离视准线距离不应大于20mm,采用小角度法时,小角度不应超过30′。2视准线两端的延长线外宜设立工作基点和校核基准点。3视准线的工作基点、校核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宜设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对中误差不得大于0.2mm。4视准线的观测按下列要求执行:1)当采用活动觇牌法观测时,观测前应对觇牌的零位差进行测定。2)观测时,宜在两端工作基点上观测邻近的1/2变形测点;3)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每测回包括正、倒镜各照准觇牌两次并读数两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测回的观测值。观测限差按表F.0.4的规定执行。表F.0.4视准线观测限差表观测方法正镜或倒镜两次读数差两测回观测值之差活动觇牌法2.0mm1.5mm小角度法4.0″3.0″4)当采用小角度法观测时,各测次均应使用同一个度盘分划线;如各测点均为固定的觇牌,可采用方向观测法。F.0.5采用正(倒)垂线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正(倒)垂线的设置按下列要求执行:1)工程需要时,正倒垂线可结合布设。2)倒垂线的锚固点应稳定,深度应达到变形可忽略处。倒垂孔内宜埋设保护管,保护管宜用壁厚5mm~7mm的无缝钢管,内径不宜小于100mm,有效孔径不得小于75mm。3)单段垂线长度宜根据监测对象、仪器量程、防风措施等因素确定。4)应根据垂线的长度确定正垂重锤重量或浮子的浮力。5)垂线宜采用强度较高的Φ1.0mm~Φ1.2mm不锈钢丝或铟瓦丝,极限拉力应不小于重锤重量(或浮子浮力)的2倍。2正(倒)垂线的施工安装按下列要求执行:1)测站应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2)观测站和(正、倒)垂线周围宜设有防风、防潮等设施。3)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正(倒)垂线灵敏度检验。3正(倒)垂线的观测按下列要求执行:1)正(倒)垂线观测可采用光学垂线坐标仪(或遥测垂线坐标仪)。2)正(倒)垂线观测前,应检查垂线是否处于自由状态。采用光学垂线坐标仪观测时,每测次观测两测回,测回较差不应超过0.2mm。3)光学垂线坐标仪(或遥测垂线坐标仪)的坐标系与监测对象的位移坐标系平行或垂直。F.0.6采用引张线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引张线的设置按下列要求执行:1)可根据工程特点和运行环境,选择使用有浮托式引张线或无浮托式引张线。当采用无浮托式引张线时,各测点墩顶高程的连线和防风护管应设计成适合线体的悬链线。采用有浮托引张线时,浮船最大净浮力应大于其最大承载重量的1.5倍,在浮箱内的自由行程应满足设计要求,浮船与浮箱间的最小间隙应大于30mm。2)单条引张线线体长度可根据工程地理条件、线体的物理特性、监测精度、仪器量程、防风措施及结构变形范围等因素确定。3)引张线两端宜关联正(倒)垂线作为校核基准点。4)测线材料可采用Φ1.0mm~Φ1.2mm的复合材料或高强不锈钢丝。测线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线体工作拉应力的2倍。2引张线的施工与安装按下列要求执行:1)可采用壁挂式或支墩式安装。引张线线体应设防风保护管。2)安装前,应进行引张线测点和保护管支架放样。测线位于保护管中心。测尺尺面应保持水平,测线高于读数尺0.3mm~3mm。浮托式引张线相邻两测点上测读尺尺面间高差不得超过3mm。3)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引张线灵敏度检验。3引张线的观测按下列要求执行:1)引张线观测可采用光学引张线读数仪(或遥测引张线仪)。2)首次观测前,应测定测点与两端点间距,测距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1000。3)引张线观测前,应检查测线是否处于自由状态。有浮托式引张线人工观测前,应检查、调整全线设备,使浮船和测线处于自由状态。采用光学引张线仪观测时,每测次观测两测回,测回之间较差不超过0.2mm。F.0.7采用伸缩仪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伸缩仪可选用振弦式、CCD式、电感式等位移传感器或读数尺人工观测。2伸缩仪的安装基座必须稳固且水平,宜在混凝土中预埋金属件或专用基座,确保仪器安装后不发生位移或倾斜。3安装完成后,应对伸缩仪进行现场标定和校准,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4测次值取位至0.01mm。5定期(一般每半年~一年)与精密量距进行比测和进行修正。F.0.8采用多点位移计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多点位移计造孔位置应准确,造孔直径应根据测头的数量决定,一般为75mm~130mm,钻孔开孔直径应适当扩大,深约50cm,扩孔段与钻孔同心。2孔深应比设计要求深20cm~50cm,钻孔孔斜满足设计要求。钻孔时,应全孔取芯或采用钻孔电视,绘制钻孔岩芯柱状图及记录钻孔全过程。3造孔完毕应全面冲洗。4埋设前宜先对仪器进行预安装,连接杆件要排列整齐,连接牢固,密封可靠,随后同灌浆管和排气管一次性整体送入孔内,并进行由里及表灌浆固结,待孔口封闭混凝土和孔内浆液凝固后,预拉和固定位移传感器。F.0.9采用钻孔测斜仪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钻孔开口直径不小于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钻孔宜取岩芯,并进行岩芯描述;钻孔孔壁应平整光滑,钻孔完毕应全孔冲洗,除尽孔内残留石粉,测定钻孔偏斜度,孔钻孔偏斜应小于1°。2测斜管可选择ABS工程塑料管、铝合金管等稳定性较好的材质,测斜管导槽应平整、顺直。3相邻两根管之间应连接紧密,导槽严格对正,不得偏扭。管接头处用生胶带密封防止水泥浆进入。4测斜管放入钻孔内安装时,应用绳束套牢,保证导管接头不直接受力。一对导槽槽口应对准需要测定位移的方向。5测斜管吊装完成后,在导管与钻孔孔壁间自下而上灌浆固结,孔口设置保护装置。6观测时,用测斜仪探头从放入管底,静置至少15min后,从管底自下而上开始观测,一般每间隔50cm一个测点,逐次测定,平行测读两次,正测完毕后,需进行反测。正反测两次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常数进行计算。将探头放入另一对导槽中,重复观测步骤进行观测。宜可用测斜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自动测斜作业。F.0.10采用柔性测斜仪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根据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柔性测斜仪,考虑其精度、耐久性、适用孔径以及是否具备远程读取或自动监测功能。2按照设计方案钻孔,并确保孔壁光滑无碎屑。安装测斜管时,要保证其垂直度和居中,使用专用填充材料(如膨润土泥浆)密封,防止地下水渗透影响测量。3柔性测斜仪入孔前宜做好定向,保证仪器本身定向标志与待测对象变形主方向保持一致。4采用回填方式安装时,充填物应回填应密实;采用管内部张紧安装时,应使仪器各节点紧贴测斜管管壁。5安装完成后立即进行首次测量,作为初始值。F.0.11采用水准测量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依据水准基点和水准工作基点所处位置,拟定垂直位移监测点的水准观测线路进行,每期监测的水准路线应保持一致。2垂直位移监测点宜采用附合、闭合或节点水准监测图形,在提高监测点精度的同时应增强成果的可靠性。3使用的水准仪标称精度应满足三等水准及以上等级水准监测要求。4各等级水准监测的技术指标及限差按GB/T12897和GB/T12898相应规定执行。F.0.12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静力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F.0.12的规定。表F.0.12静力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类型读数方式两次观测高差较差(mm)环线及附合路线闭合差(mm)一等封闭式接触式0.15二等封闭式、敞口式接触式0.30三等敞口式接触式0.60四等敞口式目视式1.40注:n为高差个数。2观测前,应对观测头的零点差进行检验。3应保持连通管路无压折,管内液体无气泡。4观测头的圆气泡应居中。5两端测站的环境温度宜相同。6仪器对中偏差不应大于2mm,倾斜度不应大于10'。7宜采用两台仪器对向观测,也可采用一台仪器往返观测。应在液面稳定后再开始测量;每观测一次,应读数三次,并应取平均值作为观测值。F.0.13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全站仪标称测角精度应不大于1"、标称测距精度应不大于2+2×10-6×D(D为所测距离,单位为mm)。2垂直角中丝法6测回监测,测回间垂直角较差应不大于6”。3测距边长度宜控制在500m以内,测距中误差不应超过3mm。4仪器高和砚标高量测应精确至0.1mm。5宜采用双测站监测,监测时应测量温度、气压,计算时加入相应改正。F.0.14采用水管式沉降仪和电磁沉降仪法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水管式沉降仪宜采用挖沟槽法埋设,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预留沟槽或半沟半填的方法,沟槽和测点回填保护料应依次为垫层料、过渡料等。水管式沉降仪埋设的沟槽应按一定坡度放坡,分段的平均坡度控制在0.5%~2%,观测房的高度按设计计算的同一高程面上的最大沉降差控制。当监测沟槽遇大坝填筑临时断面时,应设置临时观测房。水平杆式位移计可设单点,也可设多点,设置多点时宜采用并联方式,水平杆式位移计安装埋设采用挖沟槽埋设方法。2电磁沉降仪管一般随坝体填筑埋设,可采用坑式或非坑式埋设,沉降管随坝体填筑每接长一节管,必须进行一次测读,并定期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管口高程。F.0.15采用基础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应满足下列要求:1倾斜测点应布设在监测对象所测基础倾斜方向的两端;2基础两端点之间的距离测量相对中误差应小于1/2000;3可采用水准测量、静力水准测量等方法测定基础两端的差异沉降值;F.0.16采用测缝计进行监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埋入式测缝计的安装分为两个步骤,一般必须将套筒底座固定完毕后,方可安装测缝计主体;2套筒底座的安装分为预埋安装和钻孔安装。预埋安装是指在新浇混凝土中预埋套筒,即在待浇的混凝土模板上固定套筒。钻孔安装是指在基岩面或已凝固的混凝土(即老混凝土)表面需采用钻孔安装;3采用预埋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模板上开Φ6mm的孔,用适合模板厚度的M6螺栓将套筒连同底塞固定在模板内侧,在钢模板上固定方法相同;2)回填混凝土时避免振捣碰撞导致套筒脱落,混凝土凝固后取下固定螺栓后方可拆除模板,保持底塞持续固定直到传感器安装;3)具备安装条件时,用配套拉环拔掉套筒底塞,套筒内壁涂抹适量润滑脂;4)松开测缝计后部的通气螺丝,再将其推入套筒(底座)直至底部;5)在测缝计后部向套筒一侧顶住并顺时针旋转测缝计主体并拧紧连接BGK-408读数仪,缓慢向外拉出测缝计,配合率定表读数(通常约在2000-8500之间)预留足够的拉伸或压缩量,直至达到预期读数位置,重新拧紧通气螺丝。注意拉出过程中不得旋转测缝计,否则将导致测缝计永久损坏;6)为防止测缝计可能向套筒内回缩,推荐在套筒一端使用胶带缠绕测缝计以固定;4采用钻孔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套筒(底座)最大外径为Φ60mm,钻孔直径Φ70~90mm为宜,钻孔深度应略大于套筒长度并参照使用的量程确定在钻孔中回填适量水泥砂浆(或膨胀水泥、环氧砂浆锚固剂、植筋胶均可),然后将套筒底座(含底塞)全部推入安装孔并挤出砂浆,直至套筒外沿与孔口平齐,确保套筒与孔壁间回填密实。2)拆除套筒底塞,安装测缝计(方法与前述方法相同);5在埋入混凝土24小时的读数作为初始读数,也可按照现场技术要求规定的方式获取初始读数;6测缝计电缆可以直接埋入混凝土中,但电缆的走向应注意尽量减少因移动施工设备、碎石棱角或其它原因而导致电缆损坏的可能性,必要时对电缆保护。F.0.17可采用无人机贴近摄影、手持或固定相机拍摄等方式,获取的裂缝部位影像,通过专用图像识别软件用来监测裂缝。

附录G成果质量检查、评定与验收G.1测绘成果检查内容与检查报告编写G.1.1测绘成果检查内容1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应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1)控制网点建造:主要包括点位分布、观测环境条件、网型结构及方案的合理性;标点埋设材料、规格型号、埋设、整饰质量等。2)外业观测:主要包括测量所确定的方案、精度等级、方式方法的规范性,所采用的仪器设备的完好状态与匹配性、仪器检验资料的时效性权威性等;原始观测记录的真实性、规范性及原始数据各项限差满足规范的情况,重测、取舍等处理的合理性。3)成果精度:最弱点及点位中误差(每公里全中误差)、最弱边及边长相对中误差(每公里偶然中误差)等各项数学精度指标满足规范的情况;采用规范的适用性、时效性、权威性等。4)成果整理: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及软件的合法性、正确性;各类报告、原始记录、计算过程资料、成果表、点之记、仪检资料的完成性、规范性、美观性等。2全野外地形测量应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1)首级控制及图根控制采用的等级、方案、分布密度、标点造埋质量;实测点位精度、最弱点中误差(最弱边相对精度)等是否满足规定。2)成图数学基础(平高坐标系、投影参数、比例尺)等的合理性、正确性。3)图面平面、高程点的精度及接边精度。4)地理要素精度:综合取舍的合理性,地理要素完整、正确与协调性,注记及符号使用的正确性,地理要素接边合理性及精度等。5)数据及结构的正确性:文件命名和数据格式的合理性、要素分层的正确与规范性、属性代码的正确性与规范性。6)图面整饰:符号、线划、色彩、注记质量,图面要素的协调性,图面、图廓整饰及分幅。3摄影测量应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1)像控点:点位布设、选择的正确性、合理性,像控外业判读、刺设、测量精度及点位说明、整饰资料的规范性。2)地貌、地物、地名、行政界限等要素调绘取舍的完整性、合理性,植被、土质等的符号配置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各类注记、线划及要素符号间表达的规范性等。3)空三加密:内业加密点的点位布设、选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内业加密的平面、高程精度,区域网间接边精度,基本定向点、多余控制点不符值、公共的较差等。4)内业数字生产的有关检查内容参见“2全野外地形测量”有关规定。4激光扫描测量,针对产品目的,应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1)对于地面激光扫描或机载激光扫描等不同的作业方式,对其载具规格型号、扫描仪规格型号、测程、频率等性能指标及适合作业气象条件等关键参数进行检查。2)根据扫描测量产品目的,根据产品技术要求,对点云范围、空洞率、重叠度、密度、点云厚度、定位精度等进行检查复核。3)当激光扫描主要用于数字地形测量时,其控制测量、数学基础、地形图各项要求等参见“全野外地形测量”相关规定所需检查内容。4)当激光扫描主要用于三维仿真、建模时,对模型的仿真效果、物理几何精度、地理精度、变形度等进行检查。5遥感解译,应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1)空间参考系: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地图投影选择的正确性和合理性。2)时间精度: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行业专题数据的现势性。3)逻辑一致性:属性项、数据集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数据命名、数据格式、数据文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拓扑关系合理性和正确性。4)采集精度:平面采集位移精度、矢量接边精度。5)分类精度:属性分类与正射影像、外调资料、解译样本等正确性和一致性;子类、分类码的填写完整性和规范性。6)表征质量:要素表达是否存在几何异常。6地图制图,应该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1)数学精度:展点精度(图廓尺寸精度、方里网精度、经纬网精度等);地图投影选择的合理性;空间参考系的正确性。2)数据完整性与正确性:文件命名、数据组织和数据格式的正确性与规范性;数据分层的正确性与完备性。3)地理精度:制图资料的现势性与完备性;制图综合取舍的合理性;各要素表达的正确性;图内各种注记的正确性;地理要素表达的协调性。4)属性精度:数据层属性项的正确性、完整性。5)逻辑一致性:要素之间的连通关系、空间关系正确性;数据的拓扑关系正确性。6)整饰质量:地图符号、色彩的设计正确性;注记的正规、完整;图廓外整饰要素的正确性。7)附件质量:图历薄填写的正确性、完整性;图幅的抄接边的正确性;分色参考图的正确性、完整性。7遥感解译应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凡专项工程测量项目中含有以上“1~6”中类似的内容,参照以上规定进行检查,各专项特有的应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各专项作为单一项目接受检查时,参照相应的国家和行业规范执行)1)移民工程之界桩测量:界桩布置的密度及位置合理性、测试方法,界桩平面、高程精度及与库区各设计阶段的符合性,界桩埋设质量及点位与之界定的人口迁移线、移民征地线、淹没线等范围线绘制的正确性。2)水域测量(断面及水下测量):设备规格型号适应性及仪检资料,测量方法合理性。3)堤防工程测量:点位密度等,纵横断面比例尺合理性,断面数学、地理精度,数据结构及图面整饰正确性。4)岸线利用规划测量:测量调查内容、库岸及利用现状、关键水工建筑物、设施、相关人口、土地图斑分类、经济指标等重要信息、重要功能区划分、界限等测绘、描述的完整性、合理性、准确性。5)输电线路测、量输水线路测量:结合专业规定,参照地形测量、水域测量、移民测量相关检查内容。6)道路测量:参照《公路勘测规范》JTGC10等行业规范。7)水工隧洞工程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地下贯通测量等所采用技术方案(含方式方法、精度等级选择)、专项设备的合理性、适用性,各项精度指标尤其是中心线、腰线偏差限差,各支洞、各里程纵向、横向、高程控制性限差,纠偏记录,超欠挖实时分析结构,竣工测量资料及其完整性。8)建筑物形体测量:形体测量方式方法、仪器设备及检验情况;轴线、弧线上非线性点、坡度变化拐点等点位选取合理性等,各轮廓点三维坐标精度;形体图的绘制及表达形式的准确性、合理性。9)城镇水务工程测量:关于水务工程要素调查、地下管网探测、排水观点检测等,按相应行业规范和本标准第11.10节所规定的要求进行检查。10)地质勘察测量:所采用的基本控制、底图、勘察测量仪器方法与设计要求的符合性,物探点线、钻孔、竖井、平洞、探槽、探坑、地质点和物探点的坐标和高程放样、收测结果与设计位置的差值及精度,地质测绘、地质剖面、断面比例尺、精度适宜性、正确性等。11)工程施工控制网测量、流域基本控制测量该项检查内容,参照相应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如《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等

G.1.2测绘成果过程检查可不进行成果质量等级评定,但应填写测绘成果过程检查表。最终检查应编写测绘成果检查报告。过程检查记录表和最终检查报告按下列要求执行。1测绘成果过程检查表格式见表G.1.2-1。表G.1.2-1测绘成果过程检查表格式测绘成果过程检查表测绘成果过程检查表编号:工程名称设计阶段成果名称生产单位成果主要内容:序号存在问题记载(不够可加页)处理

意见处理

情况复查

情况过程检查意见(有无重大的或带倾向型的问题产生,相应的处理意见和质量综述等):检查者:处理者:复查者: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2测绘成果检查报告封面格式见表G.1.2-2,报告正文见表G.1.2-3,最终检查意见附表格式见表G.1.2-4。表G.1.2-2测绘成果检查报告封面格式编号:编号:测绘成果检查报告工程名称:成果名称:生产单位:检查部门:年月日表G.1.2-3测绘成果检查报告正文格式测绘成果检查报告测绘成果检查报告第1页共页工程名称设计阶段成果名称生产单位报告撰写人(签名):年月日成果主要内容:检查部门结论:质量等级职务:签章:年月日技术负责人意见:职务:签章:年月日行政领导意见:职务:签章:年月日备注:

续表G.1.2-3测绘成果检查报告正文格式第2页共页1、任务概要:2、检查工作情况(包括仪器和人员组成情况):3、检查的技术依据:4、检查主要内容:5、主要质量问题和处理意见:6、对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7、检查结论:报告撰写人(签名):年月日表G.1.2-4测绘成果最终检查意见表附表格式测绘成果最终检查意见表测绘成果最终检查意见表工程名称设计阶段成果名称生产单位检验参数:技术设计(专业测绘、资料整编……)序号质量问题处理意见修改情况复查情况差错类别备注:最终检查者:日期:复查者:日期:

G.2质量评定G.2.1测绘产品进行验收前,首先宜进行测绘成果质量等级评定,一般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定(方式1);也可只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评定(方式2)。各等级标准应符合表G.2.1的规定。表G.2.1测绘成果质量评定等级标准成果验收评定等级(方式1)质量得分成果验收评定等级(方式2)质量得分优S≥90合格S≥60良90>S≥75合格75>S≤60不合格S<60不合格S<60G.2.2测绘项目成果的质量评定按下列要求执行:1将测绘项目划分为项目技术设计、专业测绘和成果资料整理三大单项。2对测绘项目质量评定前,应完成各单项成果的质量评分。各单项按表G.2.6~表G.2.12的标准进行赋分,表格中未涉及的项目可按类似赋分表执行。3单项成果质量有不合格项时项目质量应综合评判为不合格,分项成果的质量评定单元(素)有不合格项时,除关键单元外如精度等单元,分项成果质量等级评判根据分项总分判定。4项目成果质量得分,按表G.2.2及公式G.2.1计算得分,具体如下:表G.2.2测绘项目成果质量评分表项目单项成果权(P)赋分[百分制]备注项目技术设计P1专业测绘单项目平面控制测量P2高程控制测量数字地形测图断面测量……成果资料整理P3项目质量总分(S)1.001)单项成果无不合格项时,项目成果质量得分S采用加权平均法按式(G.2.1)计算。(G.2.2)式中S──项目成果或单项成果质量得分;Si──单成果或质量评定单元质量得分;Pi──相应单项成果或质量评定单元(素)的权;n──项目单项成果或质量评定单元的个数。2)测绘项目成果质量评分表中的各单项的权重P1、P2、P3,可按其在项目中的重要性、所占工程量的比重确定;专业测绘单项目的权P2参考值总数宜为0.7,具体数据可根据专业测绘单项中分项目数量、重要性进行调整。G.2.3成果生产过程指定了监理单位,或采取将测绘成果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根据单元质量评定结果确定项目成果质量的方式时,按单元工程优良率进行测绘项目的质量评定,此处单元成果赋分参照G.2.6~表G.2.12单项赋分表,分级标准应满足表G.2.3的规定。表G.2.3质量等级标准序号等级分值范围质量单元比率(%)优良及以上合格及以上不合格1优得分≥90≥50≥9510002良90>得分≥75≥10≥9010003合格75>得分≥60//10004不合格得分<60//<100>0单元划分宜结合项目特点、可操作性要求宜按下列方式进行划分:1控制测量成果中各级GNSS点、三角点、导线点和水准测段等以“点”或“测段”为单元。2像片控制测量、空中三角测量、像片调绘成果以“区域网”、“景”为单元。3数字地形地类图测绘、断面图测绘等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平面图成果以“幅”为单元、断面以“条”为单元。4变形监测以“点次”或周期为单元。5其他项目质量单元可参照上述方式划分。G.2.4当单项测绘成果的质量评定元(素)出现下列情况时,即判定为项目单项测绘成果质量不合格:1使用未经计量检定或检定不合格的测量仪器。2概查或详查中发现伪造成果现象或技术路线存在重大偏差。3单项成果高程精度检测、平面位置精度检测及相对位置精度检测,任一粗差比例超过5%。4质量评定得分低于60分。G.2.5对于规模较小、常规测绘项目成果可简易评定,采用“合格、不合格”两个质量评定等级,通过定量或定性按以下规定评定:1定量认定,首先进行质量评定分项、分部、质量单元的划分,根据可评判性、相对独立、简捷方便为原则,结合测绘成果特点和质量评定内容进行独立配分和分配分值权重,然后参照G.2.6~表G.2.12的标准进行赋分,分值大于或等于60分时为合格;分值小于60分时为不合格。2定性评价,以技术设计为依据,结合成果功能和委托方需求,当成果满足技术设计要求,同时满足委托方使用需求,不存在重大质量缺陷时,即认为成果合格,否则认为不合格。

G.2.6技术设计成果质量评定赋分见表G.2.6。表G.2.6技术设计成果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表单项质量分值分项质量分值质量单元(素)分值(A)赋分(S)技术设计100技术指标合理性25已有资料利用用及来源8坐标系统的建立8主要精度指标的确立9方案质量60技术路线选择的合理性20人力资源配置及分工10仪器、设备、包括软件等配置的适当性10采用技术的可行性与先进性10方案的实用、经济性10完整性15满足规范的程度3质量保障措施3风险预估及规避措施3需要提交的资料清单3附件资料3单项质量总分注:每个质量单元(素)优按S≥A×90%赋分;良在A×90%>S≥A×75%区间赋分;合格在A×75%>S≥A×60%区间赋分;单项不合格赋0分或在S<A×60%区间酌情赋分。

G.2.7资料整编成果质量评定赋分见表G.2.7。表G.2.7资料整编成果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表单项质量分值分项质量分值质量单元(素)分值(A)赋分(S)资料整编100成果资料70各类资料存储、装订、整饰、包装的规范性、合理性10技术设计书(实施方案)、任务书的完整性12技术总结报告、检查报告,有监理单位的项目应提供监理工作报告的完整性12成果表(含适用说明)、各类图件、影像资料、点云、成果分析报告、系统平台使用手册等的完整性12设备安装、埋设竣工图、点之记等完整性12满足保密、归档要求的程度12附件资料30原始记录如观测手薄、卫星影像、航摄底片或像片、激光点云等6成果存储、预处理、计算、图表等成果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成果资料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评定资料;有监理单位的项目,应有的监理过程资料6设备、仪器仪表检定证书、检验与校正资料6合同、任务书、托管书3往来文件、设计变更、纪要、通知等其他资料3单项质量得分注:每个质量单元(素)优按S≥A×90%赋分;良在A×90%>S≥A×75%区间赋分;合格在A×75%>S≥A×60%区间赋分;单项不合格赋0分或在S<A×60%区间酌情赋分。

G.2.8平面、高控制测量测绘成果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见表G.2.8。表G.2.8平面、高控制测量测绘成果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表分项质量分值分部质量分值质量单元(素)分值(A)赋分(S)标点埋设30选点10点位分布合理性3观测条件4点之记内容齐全、正确性3造埋20标志及浇筑材料4标石型号、规格、尺寸(包括基础处理)5标石浇筑质量及稳定性8外表装饰及警示3观测成果质量70精度30最弱点及点位中误差(每公里全中误差)15最弱边及边长相对中误差(每公里偶然中误差)15观测质量30仪器设备检验3观测方法的合理性3观测的规范性3观测值各项限差情况10原始记录的规范性5执行设计和规范要求情况3成果重测与取舍的合理性3平差计算10计算程序的先进性及合法性3起算成果及采用系统的合理性3计算方案、改正项目及采用数据的合理性和正确性4单项质量得分注:1、本表可适用于GNSS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专项工程测量之流域(区域)控制测量等控制测量项目,当某项目内容只包含上表中部分内容时,仍采取100分制,分数按分项或单元所占分部权重进行赋分。2、针对无量化指标规定的质量单元(素):优在S≥A×90%赋分,良在A×90%>S≥A×75%区间赋分,合格在A×75%>S≥A×60%区间赋分,单项不合格赋0分或在S<A×60%区间酌情赋分;针对有量化指标(δ)规定的质量单元(如各项限差、精度等)首先对实测指标(B)进行优良等级判定,B≤1/3δ时可判定为优、2/3δ≥B>1/3δ为良、1δ>B>2/3δ为合格、B>1δ为不合格,然后优、良、合格同上进行各单项赋分,不合格赋0分。

G.2.9全野外地形测量成果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见表G.2.9。表G.2.9全野外地形测良成果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表分项质量分值分部质量分值质量单元(素)分值(A)赋分(S)控制测量30首级控制20点位分布合理性及利用条件5标点造埋质量5点位精度10图根控制10图根控制测量精度5图根控制点的密度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70成图基础5坐标、高程系统的正确性3各类投影、参数使用正确性2平面精度15平面绝对或相对中误差12接边精度3高程精度15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6等高线中误差6接边精度3地理精度15综合取舍的合理性4地理要素完整、正确与协调5注记和符号的正确性3地理要素接边的精度与合理性3数据及结构正确性15文件命名和数据格式的合理性5要素分层的正确性、规范性5属性代码的正确性和规范性5图面整饰5符号、线划、色彩、注记质量2图面要素的协调性2图面、图廓外整饰及分幅1单项质量得分注:1、水下地形、专项工程测量之输水线路与堤防测量类似项目可参照该表。2、针对无量化指标规定的质量单元(素):优在S≥A×90%赋分,良在A×90%>S≥A×75%区间赋分,合格在A×75%>S≥A×60%区间赋分,单项不合格赋0分或在S<A×60%区间酌情赋分;针对有量化指标(δ)规定的质量单元(如各项限差、精度等)首先对实测指标(B)进行优良等级判定,B≤1/3δ时可判定为优、1/2δ≥B>1/3δ为良、1δ>B>1/2δ为合格、B>1δ为不合格,然后优、良、合格同上进行各单项赋分,不合格赋0分。3、激光扫描测量主要用于地形测量时,同类质量单元可参照此表赋分。G.2.10摄影测量成果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见表G.2.10。表G.2.10摄影测量成果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表分项质量分值分部质量分值质量单元(素)分值(A)赋分(S)野外作业30像控点测量15像控点点位布设的正确、合理性3像控点点位选择的正确、合理性3像控点实地判、刺的正确性3像控点测量精度4像控点点位说明准确性及整饰规范性2相片调绘15地物、地貌调绘的全面性、正确性3地物、地貌综合取舍的合理性3植被、土质符号配置的准确、合理性3行政界线、地名注记内容的正确性、完整性2各类注记、线划及要素符号间关系表达的规整性2调绘像片的整洁度2内业数字生产70成图基础5坐标、高程系统的正确性3各类投影、参数使用正确性2空三加密15内业加密点点位布设与选择的正确、合理性3内业加密点的平面位置精度3内业加密点的高程精度3区域网间接边精度3基本定向点残差、多余控制点不符值、公共点较差3数学精度15定向精度4平面绝对或相对中误差3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3等高线中误差3接边精度2地理精度15综合取舍的合理性4地理要素完整、正确与协调5注记和符号的正确性3地理要素接边的精度与合理性3数据及结构正确性15文件命名和数据格式的合理性5要素分层的正确性、规范性5属性代码的正确性和规范性5图面整饰5符号、线划、色彩、注记质量2图面要素的协调性2图面、图廓外整饰及分幅1单项质量得分注:1、专项工程测量之输水线路与堤防测量等类似项目可参照该表。2、针对无量化指标规定的质量单元(素):优在S≥A×90%赋分,良在A×90%>S≥A×75%区间赋分,合格在A×75%>S≥A×60%区间赋分,单项不合格赋0分或在S<A×60%区间酌情赋分;针对有量化指标(δ)规定的质量单元(如各项限差、精度等)首先对实测指标(B)进行优良等级判定,B≤1/3δ时可判定为优、1/2δ≥B>1/3δ为良、1δ>B>1/2δ为合格、B>1δ为不合格,然后优、良、合格同上进行各单项赋分,不合格赋0分。

G.2.11水域测量(纵、横断面测量、水下地形测量)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见表G.2.11。表G.2.11水域测量(纵、横断面测量、水下地形测量)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表分项质量分值分部质量分值质量单元(素)分值(A)赋分(S)控制测量30首级控制20点位分布合理性及利用条件5标点造埋质量5点位精度10图根控制10图根控制测量精度5图根控制点的密度5断面测绘成果质量70成图基础5坐标、高程系统的正确性3成图软件及方法使用正确性2平面精度15中心桩平面绝对或相对中误差12断面点偏移断面线距离限差3高程精度15中心桩高程中误差7断面点高程(高差)误差8地理精度15断面取点的合理性、断面与真实地貌、地形的一致性6内容齐全、综合取舍的合理性6注记和符号的正确性3数据及结构正确性10文件命名和数据组织正确性3数据格式的正确性3成图比例及方式的合理性4图面整饰10符号、线划、色彩、注记质量4图面要素的协调性3图面、图廓外整饰及分幅3单项质量得分注:1、专项工程测量之输水线路、堤防测量、地质勘察测量类似项目可参照该表。2、针对无量化指标规定的质量单元(素):优在S≥A×90%赋分,良在A×90%>S≥A×75%区间赋分,合格在A×75%>S≥A×60%区间赋分,单项不合格赋0分或在S<A×60%区间酌情赋分;针对有量化指标(δ)规定的质量单元(如各项限差、精度等)首先对实测指标(B)进行优良等级判定,B≤1/3δ时可判定为优、1/2δ≥B>1/3δ为良、1δ>B>1/2δ为合格、B>1δ为不合格,然后优、良、合格同上进行各单项赋分,不合格赋0分。

G.2.12移民工程测量之界桩测设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见表G.2.12。表G.2.12移民工程测量之界桩测设单项质量评定赋分表分项质量分值分部质量分值质量单元(素)分值(A)赋分(S)控制测量30首级控制20点位分布合理性及利用条件5标点造埋质量5点位精度10图根控制10图根控制测量精度5图根控制点的密度5界桩成果质量70测设方法10施测方案的合理性5精度等级确定的正确性5平面精度15平面绝对或相对中误差5与库区设计阶段所用测绘成果相符合5竣工坐标与设计之差5高程精度20高程中误差6与库区设计阶段所用测绘成果相符合4竣工高程与设计之差10界桩造埋质量15标石规格型号及制作质量5埋设的稳定性5埋设深度与露出地面尺寸5界桩点位及水位线的绘制10人口迁移、移民征地的正确性3淹没线的正确性3符号、线划、色彩、注记质量4单项质量得分注:1、专项工程测量之移民工程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可参照表G.2.3~表G.2.5相应标准执行。2、针对无量化指标规定的质量单元(素):优在S≥A×90%赋分,良在A×90%>S≥A×75%区间赋分,合格在A×75%>S≥A×60%区间赋分,单项不合格赋0分或在S<A×60%区间酌情赋分;针对有量化指标(δ)规定的质量单元(如各项限差、精度等)首先对实测指标(B)进行优良等级判定,B≤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