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29/33/wKhkFmafS_KAZcuzAAL29M2sXRQ987.jpg)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29/33/wKhkFmafS_KAZcuzAAL29M2sXRQ9872.jpg)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29/33/wKhkFmafS_KAZcuzAAL29M2sXRQ9873.jpg)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29/33/wKhkFmafS_KAZcuzAAL29M2sXRQ9874.jpg)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 古诗三首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M02/29/33/wKhkFmafS_KAZcuzAAL29M2sXRQ98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9古诗三首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感受诗人用浅白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所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解析】
关注古诗画面:《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
关注古诗意境: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却意境深远。《暮江吟》表现了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题西林壁》和读者走进了连绵起伏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雪梅》让读者看到了枝头的雪与梅融为一体的景象。
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和白居易看到了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苏轼带我们看到了,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宋代诗人卢钺将眼中的梅和雪进行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重难点)
4.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暮、瑟”,会写“暮、吟”。
2.有感情地朗读《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3.背诵古诗《暮江吟》。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以读促写,学写观察日记。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古代诗人们的观察与思考。
二、引入古诗《暮江吟》,读懂题目
1.回忆背诵《忆江南》,引出作者。
教师背诵《忆江南》的开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学生接着背诵,引出诗的作者白居易。
2.作者简介。
3.理解诗题。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诗。)(板书:暮江吟)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诗人在江边。诗题的意思是: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三、初读《暮江吟》,感知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圈画易错字“暮、吟”。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带着朗读节奏,边读边想象画面。
2.结合注释交流诗意。
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四、再读《暮江吟》,品读古诗
1.品读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理解“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理解“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点拨: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傍晚)
提问:你如何理解“残阳"一词?
夕阳的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
思考: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
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启发:作者为什么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个江面是绿色的,半个江面是红色的。
2.品读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可怜":可爱。
理解“九月初三”: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理解“真珠":珍珠。
点拨:这两句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板书:夜晚)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
3.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两句描绘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板书: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设计意图: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诗意,读好诗人对景物的观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5.尝试背诵古诗。
6.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7.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剩余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题西林壁》《雪梅》,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3.背诵古诗《题西林壁》《雪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指名背诵古诗《暮江吟》。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板书:题西林壁雪梅)
二、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2.理解诗题。
“题”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即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横、岭、降”的读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识记字音,加深理解,培养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的习惯。)
2.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三)古诗精讲
1.学习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结合图片理解:“岭"是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峰”是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板书: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②关注“各不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板书: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思考: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过渡: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板书: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角度不同,认识不同)
3.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4.拓展延伸: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学习古诗《雪梅》
(一)了解作者
过渡: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诗《雪梅》,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
作者简介。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2.尝试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什么了吗?——香、白。
(三)古诗精讲
过渡:我们再来观察皑皑白雪和梅花,这两种事物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
1.品读前两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引导:“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为什么运用“争”,这里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降,服输。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板书:争春比美)
“费”字说明了什么?——准确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板书:难以评判)
小结:好一幅梅雪争春图!
2.品读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逊"和“输”说明了什么?
梅和雪各有所长,难分高下。(板书:各有所长)
3.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板书:互为映照)
追问: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板书:取长补短)
4.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5.拓展延伸:卢钺《雪梅(其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听评课记录2
-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名师听课评课记录(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9.2《做负责公民》听课评课记录
- 现场安全方案协议书(2篇)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2《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听课评课记录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观察物体(听评课记录)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听课评课记录
-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影响世界的宋元科技成就》听课评课记录
-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听课评课记录
- 五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5.5 分数基本性质》(4)-北师大版
- 2024年浙江首考英语听力原文解惑课件
- 无人机法律法规与安全飞行 第2版 课件 第五章 无人机空域管理
-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更新要点解读-1074177503
- 【班级管理表格】学生检讨反思承诺书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教育集团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
- 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申请表
- (完整版)袱子的书写格式和称呼
- 供应商新增或变更申请表
- 2023年中国农业银行应急预案大全
- 【新版本】华为 H12-711 V4.0 HCIA-Security 认证华为安全题库(含答案)
- 村卫生室2023年度绩效考核评分细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