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穴穴位文化与养生保健_第1页
章门穴穴位文化与养生保健_第2页
章门穴穴位文化与养生保健_第3页
章门穴穴位文化与养生保健_第4页
章门穴穴位文化与养生保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章门穴穴位文化与养生保健第一部分章门穴定位与解剖 2第二部分章门穴经络归属与气血运行 4第三部分章门穴主治疾病与功效作用 5第四部分章门穴针灸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9第五部分章门穴推拿按摩手法与养生保健 11第六部分章门穴艾灸疗法与脾胃调理 12第七部分章门穴穴位养生与日常保健 14第八部分章门穴文化传承与养生保健发展 16

第一部分章门穴定位与解剖关键词关键要点【章门穴定位与解剖】

1.章门穴位于胸腹交接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6寸(约12指横宽)。

2.取穴时正坐屈膝,侧平卧或仰卧,在肚脐上6寸的位置,沿中线,找到并按压有明显压痛点的地方即为章门穴。

3.该穴位属于足阳明胃经,与其他经络相交,具有调理脾胃、理气和胃、宽胸利膈等功效。

【章门穴形态与特征】

章门穴定位与解剖

定位:

*章门穴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下2寸,当神阙与关元穴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点处。

*取穴时,仰卧屈膝,或正坐,以食指中指并拢,中指尖端按压神阙穴,食指尖端按压关元穴,在神阙与关元穴连线的下1/3与上2/3交点处即为章门穴。

解剖:

章门穴皮下依次分布有:

*皮肤

*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膜外脂肪

*腹膜

*小肠

*结肠

*脾胃韧带

脏腑及经络关系:

*脏腑:属脾胃经。

*经络:足太阴脾经循行至此。

生理功能:

*调理脾胃,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温肾壮阳,益精填髓。

*调经止痛,安胎保胎。

*疏肝理气,解郁散结。

临床应用:

*脾胃疾病:腹痛腹胀,泄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肾虚疾病:阳痿早泄,遗精,尿频,下肢浮肿。

*妇科疾病:经期延长,经量过多,痛经,不孕不育,产后出血。

*其他:肠梗阻,腹胀,疝气,咳嗽,气喘。

按摩手法:

*指压:用拇指按压章门穴,以产生酸胀感为佳,每次1-3分钟。

*揉法:用拇指在章门穴周围顺时针揉动,每次1-3分钟。

*艾灸:取章门穴,艾条悬灸或艾炷灸,每次10-15分钟。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章门穴。

*急性肠炎、腹泻者不宜艾灸章门穴。

*按摩章门穴时,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内脏。第二部分章门穴经络归属与气血运行章门穴经络归属与气血运行

经络归属

章门穴隶属于脾经,为脾经的俞穴。脾经循行于足内侧,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缘上行,至小腿内侧,入腘窝,沿股内侧上行至腹部,止于胸胁。

气血运行

章门穴作为脾经的俞穴,与脾经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脾经主运化水谷,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布。章门穴位于脾经循行路线上,是脾经气血聚集和输送的重要枢纽。

脾经气血特点

脾经气血运行具有以下特点:

*运行缓慢:脾经气血运行速度相对缓慢,以保证水谷的充分消化吸收。

*性质温和:脾经气血性质温和,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内向循行:脾经气血主要在体内循行,以滋养脾胃和五脏六腑。

章门穴气血运行

章门穴是脾经气血流注的关键穴位,气血运行具有以下特征:

*汇聚脾经气血:章门穴位于脾经循行路线的中间部位,是脾经气血汇聚和交会之处。

*调和脾经阴阳:章门穴既有补气温阳的作用,又能泻火清热,起到调和脾经阴阳平衡的作用。

*疏理脾经气滞:章门穴具有疏通经络、理气活血的功效,可改善脾经气滞不畅的情况。

临床应用

章门穴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脾胃虚弱: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气滞血瘀:胸胁疼痛、肠鸣腹胀、痛经等。

*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等。

刺激章门穴,可调理脾经气血,改善脾胃功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第三部分章门穴主治疾病与功效作用关键词关键要点疏肝理气

1.章门穴具有疏通肝气、理气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引起的胁肋胀痛、乳腺增生等症状。

2.对于肝火旺盛导致的头痛、目赤、口干舌燥等症状,章门穴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

3.在肝气郁滞、气机不畅的情况下,刺激章门穴可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代谢,达到疏肝健脾、调和气血的目的。

调经止带

1.章门穴是调理妇科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经止带、养血安胎的功效。

2.对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症状,章门穴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改善子宫血流,促进经血畅通。

3.此外,章门穴对于带下过多、崩漏、先兆流产等妇科疾病也有一定疗效,可以补气摄血、固涩带脉,维持女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健脾益胃

1.章门穴与脾胃经络相通,具有健脾益胃、和中消食的功效。

2.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头晕眼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章门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胃肠蠕动。

3.在脾胃气滞、食积不化的情况下,刺激章门穴可疏通气机,消食导滞,缓解腹胀、嗳气等不适症状。

安神益脑

1.章门穴位于肝经上,而肝血充足则有利于养心安神。

2.对于失眠多梦、心烦意乱等神经衰弱症状,章门穴可以养血安神、调理气机,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

3.此外,对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症状,章门穴也有辅助改善作用,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止呕平喘

1.章门穴具有止呕平喘、宽胸理气的功效。

2.对于恶心呕吐、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章门穴可以调理气机,疏通胸膈,缓解气滞血瘀导致的呕吐、喘息。

3.在感冒发烧、咳嗽喘息的情况下,章门穴也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可以宣肺止咳、平喘化痰,促进病邪排出。

壮腰强肾

1.章门穴与肾经相通,具有壮腰强肾、温阳补肾的功效。

2.对于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畏寒怕冷等肾虚症状,章门穴可以扶正固本、壮腰强肾,改善肾气不足导致的各种不适。

3.此外,章门穴对于遗精早泄、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可以益肾固精、涩尿缩尿。章门穴主治疾病与功效作用

1.消化系统疾病

*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肠鸣、泄泻、痢疾

*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肝郁气滞、胁肋胀痛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遗尿、尿频、尿急

*精冷、阳痿、早泄

*遗精、滑精、梦遗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3.妇科疾病

*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症

*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出血

*卵巢囊肿、卵巢炎

*乳腺增生、乳腺炎

4.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气喘、咯痰

*支气管炎、肺炎

*哮喘、肺气肿

5.其他疾病

*精神萎靡、失眠

*高血压、冠心病

*肥胖、水肿

功效作用

1.调理气血,疏肝理气

章门穴位于肝经循行路线,具有疏肝理气、调畅气血的功效。对于肝气郁滞引起的腹胀、胁肋胀痛、消化不良等症,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2.活血化瘀,通利小便

章门穴能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血瘀引起的尿频、尿急、遗尿等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温肾健脾,固涩精气

章门穴有温肾健脾的功效,能固涩精气,治疗遗精、滑精、早泄等症。同时,对于脾虚引起的腹胀、泄泻等症也有一定疗效。

4.调和脏腑,升降气机

章门穴位于人体中焦,能调和脏腑,升降气机。对于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具有理气和胃、健运脾胃的功效。

5.安神益智,缓解失眠

章门穴能安神益智,缓解失眠。对于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6.降血压,预防冠心病

章门穴能降血压,预防冠心病。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辅助调理作用。

7.减肥,消水肿

章门穴能促进代谢,起到减肥的作用。同时,对于水肿等症,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8.增强免疫力

章门穴能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对于体虚乏力、免疫力低下等症,具有辅助调理作用。第四部分章门穴针灸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章门穴针灸治疗方法

章门穴针灸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足跟稍离床面。

取穴方法:

1.章门穴位于腹中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2.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透气至肾俞穴。

针刺角度和深度:

1.平刺法:针尖向下,与皮肤成15-30度角,斜刺0.5-0.8寸。

2.斜刺法:针尖向下、前,与皮肤成30-45度角,针深0.5-0.8寸。

手法:

1.平补平泻法:进针后轻捻针柄,稍停片刻,出针。

2.短暂捻转法:进针后缓慢捻转针柄2-3圈,出针。

3.提插法:进针后上下提插针柄0.5-1寸,5-10次,出针。

4.摇摆法:进针后左右摇摆针柄,5-10次,出针。

灸法:

1.艾炷灸:取艾炷1-2壮,置于章门穴上,燃灸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微灼感即可。

2.艾条灸:取艾条1根,点燃后施灸,距离穴位1-2寸,隔姜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潮红微热感。

注意事项

禁忌证:

1.急性腹痛

2.腹腔感染

3.妊娠妇女

4.腹壁皮肤破损者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应注意无菌原则,避免感染。

2.进针时应缓慢平稳,避免损伤脏器。

3.针刺深度不宜过深,以免刺伤内脏。

4.灸法不宜过久,以免灼伤皮肤。

5.针灸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6.针灸期间如有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

疗效观察:

针灸章门穴后,患者的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可明显改善或消失。

治疗周期:

一般每周治疗1-2次,每次30-60分钟,10-20次为一个疗程。

研究数据:

有研究表明,针灸章门穴对治疗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有效率可达80%以上。第五部分章门穴推拿按摩手法与养生保健关键词关键要点章门穴推拿按摩手法与养生保健

手法一:点按章门穴

1.定位:章门穴位于胸骨中线,距离中脘穴约2.5寸。

2.操作:用拇指指腹或中指指腹点按章门穴,力度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3.时间:每次点按1~3分钟,每日可重复多次。

手法二:揉按章门穴

章门穴推拿按摩手法及养生保健

章门穴位于人体两侧,在肋骨边缘,与肚脐相对。它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脏经气的汇聚之处,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行气通经等功效。

推拿按摩手法

1.点按法:用拇指或中指点按章门穴,以轻柔适度的力度,按压1-2分钟。

2.揉按法:用拇指或中指揉按章门穴,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揉动,持续3-5分钟。

3.擦法:用掌根或拇指指腹,在章门穴周围进行擦动,力度均匀,持续3-5分钟。

4.拨法:用拇指或中指腹,在章门穴周围进行拨动,由轻到重,持续3-5分钟。

5.推法:用拇指或中指腹,沿章门穴向两侧推,力度均匀,持续3-5分钟。

养生保健功效

推拿按摩章门穴具有以下养生保健功效:

1.疏肝理气:章门穴是肝经的重要穴位,推拿按摩此穴可以疏通肝气,缓解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

2.健脾和胃:章门穴与脾胃经络相通,推拿按摩此穴可以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3.行气通经:章门穴位于气血经络交汇之处,推拿按摩此穴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气血瘀滞所致的疼痛、麻木、水肿等症状。

4.补益肝肾:章门穴与肝肾经络相通,推拿按摩此穴可以滋补肝肾,缓解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状。

5.降逆止呕:章门穴是肝经的募穴,与胃相表里,推拿按摩此穴可以调理胃气,抑制胃逆,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注意事项

1.怀孕妇女禁灸章门穴。

2.腹部有急性炎症或外伤者,不宜按摩章门穴。

3.推拿按摩章门穴时,力度要适度,避免损伤穴位。

4.推拿按摩章门穴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受凉。

5.推拿按摩章门穴宜长期坚持,以达到最佳的养生保健效果。第六部分章门穴艾灸疗法与脾胃调理关键词关键要点章门穴艾灸疗法与脾胃调理

主题名称:章门穴艾灸调理脾胃虛寒

1.章门穴位于季肋部,为脾经的募穴,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功效。

2.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隐隐作痛,得温则缓,食少纳呆、腹泻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

3.章门穴艾灸能温补脾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脾胃功能,缓解脾胃虚寒症状。

主题名称:章门穴艾灸健脾养胃

章门穴艾灸疗法与脾胃调理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可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疾病,如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章门穴为脾胃经络上的重要穴位,艾灸章门穴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止泻止痢等功效,广泛应用于脾胃疾病的调理。

一、章门穴概况

章门穴属脾经,为足太阴脾经的第13个腧穴,位于腹内侧,当脐中直下,与神阙穴相对应。章门穴名意源于“阳气之门”,主治脾胃内脏疾病,为治疗腹部疼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病症的常用穴位。

二、艾灸章门穴的功效

艾灸章门穴具有以下主要功效:

*健脾和胃:章门穴属脾经,艾灸此穴可温阳益气、健运脾胃,增强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消食导滞:艾灸章门穴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消除食滞积滞,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

*止泻止痢:艾灸章门穴可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过度收缩,减缓肠蠕动,缓解腹泻、便溏等症状。

*缓解腹痛:艾灸章门穴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三、艾灸章门穴的临床应用

艾灸章门穴广泛应用于以下脾胃疾病的调理:

*脾虚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大便溏薄等。艾灸章门穴可健脾和胃,增强脾胃功能,改善症状。

*胃寒证:表现为脘腹冷痛、呕吐泻泄、腹泻便清稀等。艾灸章门穴可温胃散寒,缓解症状。

*食滞证:表现为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不爽等。艾灸章门穴可消食导滞,缓解症状。

*腹泻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频便溏等。艾灸章门穴可止泻止痢,缓解症状。

*便秘证: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艾灸章门穴可润肠通便,缓解症状。

四、艾灸章门穴的方法

艾灸章门穴时,患者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点燃艾柱置于章门穴上,施以温灸,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五、艾灸章门穴的注意事项

*艾灸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局部烫伤。

*孕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灸。

*艾灸期间忌食生冷寒凉食物。

*艾灸后局部皮肤出现灼热感或红肿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艾灸。第七部分章门穴穴位养生与日常保健章门穴穴位养生与日常保健

一、章门穴概述

章门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位于腹部长侧,距前正中线4寸,肋弓下缘与脐上缘之间的中点。该穴位是肝经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聚集之处,与肝脏相关。

二、章门穴穴位养生

1.调肝养肝

章门穴是肝经的募穴,主治肝经气血不调、肝气郁结引起的各类病症。按摩章门穴可以疏肝理气、调畅肝气,改善因肝气郁结引起的胸胁胀痛、两肋不舒、烦躁易怒等症状。

2.清热利湿

章门穴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黄疸、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按摩章门穴可以促进体内湿热排出,缓解湿热引起的不适。

3.健脾和胃

章门穴与脾胃密切相关,按摩章门穴可以健脾和胃,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4.补肾强精

章门穴与肾脏也有联系,按摩章门穴可以补肾强精,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滑精等症状。

三、章门穴日常保健

1.按摩保健

按揉章门穴: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章门穴,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按,每次按揉1-2分钟,可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点按章门穴:用拇指尖点按章门穴,以点按为主,力度适中,每次点按1-2分钟,可健脾和胃、补肾强精。

2.温灸养生

温灸章门穴:点燃艾条,将艾灸悬于章门穴上方,距离皮肤约1-2厘米处施灸,每次灸10-15分钟,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3.艾灸保健

艾灸章门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放在章门穴上施灸,每次灸15-20分钟,可温经散寒、通经止痛。

4.泡脚保健

泡脚时加入艾叶、生姜、红花等中药材,浸泡章门穴所在的区域,可疏通经络、温经通络。

注意事项:

1.孕妇、月经期妇女不宜按摩或艾灸章门穴。

2.按摩或艾灸时力度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

3.长期按摩或艾灸章门穴,可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4.章门穴的刺激方法较多,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养生方式。第八部分章门穴文化传承与养生保健发展章门穴文化传承与养生保健发展

一、章门穴文化源流

章门穴最早见载于《黄帝内经》,属脾经合穴,位于腹股沟外侧,旁开八寸,属土,与肝、脾、肾三经相通。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章门穴被认为是脾经之要穴,主治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水肿等症。

二、章门穴养生保健作用

章门穴养生保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理脾胃:章门穴位于脾经,可调理脾胃气血,促进运化,缓解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2.健运脾阳:章门穴具有健运脾阳的作用,可温补脾阳,改善脾虚畏寒、腹泻、倦怠乏力等症。

3.祛湿利水:章门穴与肝、肾经相通,可促进利水排湿,缓解水肿、腹胀等症状。

4.调节免疫:章门穴与脾经相连,脾主统血,章门穴可调节免疫力,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三、章门穴养生保健方法

1.按摩: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按揉章门穴,每次1-3分钟,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之效。

2.灸疗:于章门穴施灸,具有温经散寒、健脾益气的作用。

3.艾灸:用艾条灸章门穴,可温补脾阳,驱寒散湿,缓解脾胃虚弱、腹泻等症。

4.拔罐:在章门穴拔罐,可促进局部气血循环,调理脾胃气血,缓解腹泻、呕吐等症状。

5.艾灸按摩:艾灸后按摩章门穴,能增强艾灸效果,起到健脾益气、疏肝理气的作用。

四、章门穴养生保健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章门穴养生保健作用具有以下科学依据:

1.促进胃肠蠕动:刺激章门穴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2.调节内分泌:章门穴可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症状。

3.增强免疫力:章门穴可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4.缓解疼痛:章门穴具有止痛作用,可缓解腹痛、腰痛等症状。

五、章门穴养生保健应用实例

1.脾胃虚弱:章门穴与脾经相连,可调理脾胃气血,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2.腹泻:章门穴具有温补脾阳、健运脾胃的作用,可缓解腹泻、腹痛等症状。

3.水肿:章门穴与肝、肾经相通,可促进利水排湿,缓解水肿、腹胀等症状。

4.免疫力低下:章门穴可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生。

5.腰痛:章门穴具有止痛作用,可缓解腰痛、腰肌劳损等症状。

六、结论

章门穴作为脾经合穴,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养生保健作用显著。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章门穴养生保健作用的科学依据。通过按摩、灸疗、拔罐等方法刺激章门穴,可以调理脾胃、健运脾阳、祛湿利水、调节免疫,改善各种脾胃虚弱、水肿、免疫力低下等症状。关键词关键要点章门穴经络归属与气血运行

主题名称:所在经络归属

关键要点:

*章门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为肝经的第13个穴位。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脚趾内侧,沿足内侧缘上行,经过足内踝后,向上走行于小腿内侧,进入大腿内侧,经过腹股沟区,上至胸胁部,至乳中旁开4寸处终。

主题名称:经气运行方向

关键要点:

*足厥阴肝经的经气循行方向为:从脚到头,从下到上。

*章门穴位于肝经循行路线的中下部,是肝经气血运行的重要中转穴。

主题名称:经气循行规律

关键要点:

*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运行呈现出一昼夜的周期性变化:

*凌晨1-3点为肝经气血最旺盛の時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