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47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新高考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47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新高考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47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新高考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47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新高考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综合强化练习第47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7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古代诗歌阅读建议用时50分钟1.[2024·山东潍坊临朐试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识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分辨季节,如同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改变里,精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许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全部宫殿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城,变成“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被涂改成雪山的形态,起伏错落、重峦叠嶂。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雄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着陆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黛玉心中正怀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B.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C.……便会用了缓慢悠然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D.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2)比方具有相像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方进行简要分析。答:(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渐渐地着陆,从天而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2.[2024·永州市一模]下面是某校发给家长的邀请函的初稿片断,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第10届腾飞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即将拉开序幕,为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也为了孩子能在此次竞赛中凯旋归来,敝校特殊邀请专家来作“科技小独创创作”的主题报告。我们鼎力邀请您于百忙之中抽空出席,与孩子共襄创新的乐趣。(1)将改为(2)将改为(3)将改为(4)将改为(5)将改为3.[2024·衡水市武邑中学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方手法,借客之口说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两句是“,”。(2)在《离骚》中,屈原用“,”两句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妙就行。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丽。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舞,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飘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坎坷。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改变。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予深厚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5.[2024·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简洁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挚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6.[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凹凸。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由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干脆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定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第47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古代诗歌阅读1.(1)D(2)①句中把熟识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别紫禁城的季节比作农夫可以通过田野自然的改变区分时间,体现了比方的相像性;②熟识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识程度相像,紫禁城节气的声音和田野自然的改变相像,分辨季节和数出他心里的日历相像。(3)①原文中“或许”表明这是一种主观感受,增加了可能性;②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着陆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③原文运用比方,将雨点比方成伞兵,生动形象。解析:(1)原文句子中的破折号起说明说明作用,说明白雪是如何把皇城变成“一片孤城万仞山”的。A项,表示语意递进,从觉得宝玉“惫懒”“懵懂”,到干脆认为“不见”也罢了,意思递进了一层。B项,表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C项,表示声音延长,依据后文“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知。D项,表示说明说明,说明“另一种河流”是指“外头工人”。故选D。(2)比方是用跟甲事物有相像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本句中,本体是熟识宫殿的人从声音里就能分辨季节,喻体是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改变里精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二者之间有许多相像点,如熟识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识程度、紫禁城节气的声音和田野自然的改变、分辨季节和数出他心里的日历等。运用比方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白事物的特点。(3)原文“或许”一词表揣测,是一种主观感受,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而改后的句子就是一个确定句,起不到突出的作用;原文“慢动作”一词,凸显了雨点着陆的状态,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原文“似从天而降的伞兵”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的姿态,也更能衬托空间之大。因此从整体来看,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1)“凯旋归来”改为“凯旋”(或删除“归来”)(2)“敝校”改为“学校”(3)“鼎力”改为“真诚”(4)“抽空”改为“拨冗”(5)“共襄”改为“共享”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实力。(1)“凯旋”,是战胜归来的意思,与“归来”语义重复,去掉“归来”。(2)“敝校”,谦辞,对人称呼自己的学校,此处是在邀请函中,改为“学校”。(3)“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改为“真诚”。(4)“抽空”,挤出时间(做别的事情),改为“拨冗”。(5)共襄:同心协力完成一项重要任务。不合语境,改为“共享”。3.(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4.(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丽的画面。(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舞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1)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2)诗句“山色远孤独,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一幅寥廓壮丽的画面。(3)解答本题,要擅长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宏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详细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舞”,流露出飘舞之痛。5.(1)B(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挚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1)“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错误,诗人不是为离别而“心惊神伤”,而是想到离别之后的情景而“心惊神伤”。(2)本题考查景物形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了解“峨眉、岘首”的地理位置,峨眉山在四川,岘首山在襄阳,可谓相隔遥远,正如诗歌中所说“地阔”“天高”,即水远山长,相见无期,可见两人自此一别相见之难,不舍之情见于言外。6.(1)A(2)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事实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憧憬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闲情逸致的状态。解析:(1)A项,“都是以画眉鸟作为干脆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欧诗一、二句干脆描写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翱翔、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鸣叫,三、四句就画眉鸟的叫声发表争论,是以画眉鸟为干脆描写对象的咏物诗。文诗则是从人的角度入笔,以画眉鸟的叫声衬托“公庭事简人皆散”后的愉悦心情,不是以画眉鸟为干脆描写对象,更不是咏物诗。(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