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滁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滁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4年滁州市高二教学质量监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青铜时代是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的时代。近数十年来,我国考古学所采用的青铜时代之概念,也强调青铜器在社会物质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内曾在近公元前3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晚期房址中发现一件青铜刀,但现在没有资料证明当时已普遍使用青铜器。登封王城岗发现了青铜容器的残片,表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青铜冶铸技术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小型的青铜工具与装饰品,以及种类较多的青铜武器和容器。从形制与制法上看,工具仍具有某些原始特点,但武器、容器与装饰品形制均比较进步,在青铜武器中还出现了消耗性武器——镞,这些都证明当时青铜冶铸技术与规模均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值得注意的是,青铜武器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正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存在的时间相应,故学者们相信,在中国,大量青铜武器的出现亦意味着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的建立。这说明在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不仅作用于社会物质文化发展,亦对社会政治生活造成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大批青铜容器被用作礼器。如偃师二里头墓葬中出土的青铜酒器,学者一般认为其是用作礼器的,说明青铜器已介入当时贵族阶级的礼仪活动。在商周社会成员中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则依其等级高低拥有不等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此种等级制度通过多种具体的、仪式化的行为规范来体现,此种行为规范被称为“礼”。青铜容器大部分属于祭器,也被用于贵族间的宴享、朝聘、会盟等活动,或专用以铭功颂德,成为礼治的象征物和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故被称为“礼器”,其种类与数量的多少标志着贵族等级的高低。除了体现贵族个人的等级地位,在当时,一些特殊的青铜礼器甚至可以作为国家政权之象征。相传夏后氏作九鼎,商汤灭夏,鼎迁于商,“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左传·桓公二年》)。此外,当时消灭一个王朝或诸侯国,往往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这里重器主要即指王室或公室宗庙中的青铜礼器,足见其与宗庙并为国、族存立之象征。鉴于中国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青铜器与青铜文化可看作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摘编自朱凤瀚《青铜器及青铜文化》)材料二:青铜器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但传世带有铭文的器物极少。到了商代中期,尤其是盘庚迁殷以后,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铭文的铸造也就在这个时候逐步兴盛起来。此时虽然铸造铜器增多,但每器所铸的字数仍不是很多,内容也较简单。商中期铭文反映氏族形态。从研究结果看,说商周时期已经迈进了国家的门槛是不成问题的。但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显然带有浓郁的血缘色彩,如殷商时期的社会基础是族氏组织,从文献上看,族氏组织的结构又比较复杂,早期铜器铭刻尤其是殷商器铭大多只有短短三、五字乃至一字,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六种。从现有资料看,殷商时期的族氏铭文共计一千余种。此类铭文一般又可以分作单一族名与复合族名两种类型。与殷商家族形态、家族结构关系最为密切的当然是复合族氏名号问题。殷商时期金文反映当时的家族形态与政治等级制度。在族氏铭文的探讨过程中,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即族氏铭文能否体现社会或政治等级身份问题。也就是说,某些族氏铭文是否专门为那些有特殊身份之人而设。之所以为人关注是因为我们相信殷代铜器上的图像是在表示身份或职能,那么我们必可利用这些图像所显示彼此关系的全体观来设定殷玉朝的秩序。而相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子某”、“亚某”和“册”上。对族氏铭文的研究,目前主要体现在上述两个方面。但与此类铭刻材料相关的问题还有许多,尤其是现今许多族氏铭文资料都是经科学发掘发现的,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因此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对理解当时各个族氏组织的迁徙、演化与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殷商时期以及商周之际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问题。青铜器绝大部分是传世品,并且有一部分青铜器带有铭文,所以极其珍贵。尽管现在我国传世的典籍非常多,但真正可以作为研究殷商史的史料并不是很多,所以商周史的研究仅以传统典籍为依据,不仅材料过于单薄,可信度也大打折扣。随着青铜器的不断发现,金文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殷商金文的研究,也能促进甲骨文字与卜辞资料的分组分期等基本问题的探讨,从而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的殷商时期的金文资料,很少有长篇巨制的文章,其重要性与甲骨文比还有一点差距。(摘编自黄善哲《从青铜器铭文看商周政治与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学界所称的青铜时代,通常是指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的时代。B.二里头文化时期被学界一致认定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主要是基于对这一时期的青铜冶铸技术与规模的考量。C.商代中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取得较大发展,铭文铸造逐步兴盛,但是单个器物的铸字数量较少,内容相对简单。D.在对族氏铭文的探讨中,大家关注殷代铜器上的图像,是因相信其可以表示身份或职能,能以此来设定殷王朝的秩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马家窑文化晚期房址中出土一件青铜刀,说明这一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经取得一定发展,然而青铜器尚未普及。B.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多种青铜武器,说明中国此时已出现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从而证实夏朝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C.中国古代青铜器作为礼器被广泛运用于祭祀和贵族的重大活动中,所以一直被看作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D.两则材料在论述时对青铜器关注的内容和重点不尽相同,但都论及了青铜文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等级制度的关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青铜器与青铜文化可看作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观点的一项是()A.齐家文化诸遗址中出土了少量青铜器,主要是刀、锥、凿、铜镜、指环等小型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具。B.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工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思想的指导下,主要用于铸造青铜礼器与兵器。C.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周边文化的影响,如齐家文化的青铜器就可能受到了西亚文化的影响。D.当下跨学科、多视角对青铜器与商周史的探索,充分反映出青铜器研究的现状,显示了研究发展的趋势。4.下列选项与材料二作者的观点契合的一项是()A.青铜器铭文是随着青铜器物的铸造一同产生的,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铭文的字数也是越来越多。B.研究商中期铭文,特别是对复合族氏名号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殷商时期的社会基础是族氏组织。C.对族氏铭文的研究,主要是帮助我们理解殷商时期以及商周之际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问题。D.由于真正可以作为研究殷商史的史料并不是很多,所以对殷商金文的研究可以推动对殷商史的研究。5.青铜器绝大部分是传世品,极其珍贵,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D3.B4.D5.①青铜武器的出现与军队的建立密切相关;②青铜容器作为礼器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③青铜礼器中的特殊器物可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④青铜器上的铭文反映当时的氏族形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主要是基于对这一时期的青铜冶铸技术与规模的考量”错误。由原文“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小型的青铜工具与装饰品,以及种类较多的青铜武器和容器。从形制与制法上看,工具仍具有某些原始特点,但武器、容器与装饰品形制均比较进步,在青铜武器中还出现了消耗性武器——镞,这些都证明当时青铜冶铸技术与规模均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可知,原文没有说“主要是基于对这一时期的青铜冶铸技术与规模的考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然而青铜器尚未普及”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国内曾在近公元前3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晚期房址中发现一件青铜刀,但现在没有资料证明当时已普遍使用青铜器”可知,原文说的是“现在没有资料证明当时已普遍使用青铜器”,说明当时可能已普遍使用青铜器,并未说“青铜器尚未普及”。B.“从而证实夏朝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值得注意的是,青铜武器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正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存在的时间相应,故学者们相信,在中国,大量青铜武器的出现亦意味着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的建立”可知,原文说的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存在的时间相应”,而不是“从而证实夏朝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C.“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作为礼器被广泛运用于祭祀和贵族的重大活动中”错误。由原文“鉴于中国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青铜器与青铜文化可看作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可知,一直被看作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是因为“中国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少量青铜器主要是小型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具,没有上升到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青铜器与青铜文化可看作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观点。B.青铜工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思想的指导下,青铜作为礼器与兵器铸造,体现了社会价值,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青铜器与青铜文化可看作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观点。C.讲的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周边文化的影响,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青铜器与青铜文化可看作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观点。D.讲是对青铜器与商周史的探索,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青铜器与青铜文化可看作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通过青铜器铭文深入研究商周的历史。A.“铭文的字数也是越来越多”错误。由原文“此时虽然铸造铜器增多,但每器所铸的字数仍不是很多,内容也较简单”可知,原文所说的是“所铸的字数仍不是很多”。B.“特别是对复合族氏名号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错误。原文说的是“与殷商家族形态、家族结构关系最为密切的当然是复合族氏名号问题”,而不是“对复合族氏名号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C.由原文“对族氏铭文的研究,目前主要体现在上述两个方面。……因此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对理解当时各个族氏组织的迁徙、演化与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殷商时期以及商周之际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问题”可知,对族氏铭文的研究,还可以“对理解当时各个族氏组织的迁徙、演化与发展有很大的意义”。D.正确。根据原文“尽管现在我国传世的典籍非常多,但真正可以作为研究殷商史的史料并不是很多,所以商周史的研究仅以传统典籍为依据,不仅材料过于单薄,可信度也大打折扣”可知,选项与材料二作者的观点契合。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筛选和概括的能力。①根据“青铜武器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正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存在的时间相应,故学者们相信,在中国,大量青铜武器的出现亦意味着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的建立”可知,青铜武器的出现与军队的建立密切相关;②根据“青铜容器大部分属于祭器,也被用于贵族间的宴享、朝聘、会盟等活动,或专用以铭功颂德,成为礼治的象征物和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故被称为‘礼器’,其种类与数量的多少标志着贵族等级的高低”可知,青铜容器作为礼器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③根据“除了体现贵族个人的等级地位,在当时,一些特殊的青铜礼器甚至可以作为国家政权之象征”可知,青铜礼器中的特殊器物可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④根据“商中期铭文反映氏族形态”可知,青铜器上的铭文反映当时的氏族形态。(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打捞刘庆邦知了热得在柳树上不断发出尖叫,黄狗热得在树阴下不停地吐舌头。在炽热阳光的直接照耀下,连一向不怎么怕热的柳树叶子似乎都有些打蔫、泛白。冯淮海头戴白色头盔,骑着一辆红色的电动摩托车,到塌陷湖的湖边来了。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下到湖水里打捞一样东西。他没有急着下水,先在湖边站了一会儿,湖边的浅水处,生有一些芦苇和香蒲。湖水深处,碧绿的荷叶亭亭举起。荷花的颜色,一律是红的,在碧叶的衬托下,在阳光的照耀下,每朵荷花都像是一盏明亮的荷花灯。冯淮海不知道这些荷花是人种的,还是野生的。这里原是淮北大平原上的一片村庄,村庄有张庄、王村、李楼、赵寨、刘桥等。因村庄底下压着煤,国家的煤矿要把煤采出来,就出资在靠近城镇的地方盖了新房,动员各村的村民搬到新房里住去了。煤层埋藏在七百多米深的地下,那些不避艰险的矿工钻进地心,把“宝”挖走了,把煤掏空了。失去支撑的重重包裹,一重一重往下脱落。脱落波及地面,村庄的废墟和土地沉下去,地下水慢慢地浸上来,就形成这么一大片湖泊。这个湖是新生的湖,还没人为它命名。本地人知道它的来历,就叫它塌陷湖。湖面白茫茫的,似乎与天空连到了一起。没有风,湖水一点波纹都不起,平静得跟镜面一样。冯淮海又看了看四周和天空,像是给他打捞东西的地方确定一个大概的方位。他要去的地方,是他原来所在的村庄冯营。冯营是他祖祖辈辈所生活的家乡,也是他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乐园。冯淮海开始脱衣服下水。他身子借浮力轻轻往上一漂,双手往前扒,双脚往后蹬。开始凫水。冯淮海准备打捞什么呢?他要打捞一只石头碓窑子①,是一只大号的石头碓窑子。拆房子搬家时,他们家的砖瓦、梁檩都卖掉了,家具都搬到新家去了,唯独舍弃掉了碓窑子。祖上传下来的一些老物件,不管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他们也装车拉到新房子里去了。在水里凫了一会儿,冯淮海估计自己已经凫到冯营所在的地方,并估计了一下自家的院子和碓窑子所在的大概方位,就开始潜水下沉,用脚探底。他潜入水底两次,瞪大眼睛左看右看,眼前一片灰蒙蒙的,只能看到水底黑色的淤泥,别的什么都没发现。淤泥的泛起,不但使水底的能见度更低,他还担心淤泥的泥浆会沾到眼珠子上,使眼睛的视力受到伤害。于是他赶紧闭上眼睛,结束了当天的打捞,从水中冒出头来。炽白的阳光仍照着湖面,无风无浪无飞鸟,湖面一片静寂。冯淮海刚从水中冒出来时,像是迷失了方向,分不清东南西北。他看看太阳,太阳似乎也帮不上他的忙。为了克服恐惧,他以仰泳的姿势,漂在水面休息一会儿。水天悠悠,冯淮海把心静了一会儿,抬起头来再找,终于看到了岸边。打捞碓窑子找不到坐标,往岸边游时总算有了目标。回到家中,冯淮海没有对母亲说他下班后去了塌陷湖,更没有说他下湖寻找碓窑子去了。他的打算是,等找碓窑子找得有了眉目,他再告诉母亲,好让母亲高兴一下。他轻易不敢对母亲提起塌陷湖,一不小心说到塌陷湖,或说到冯营,母亲的样子就有些难受,好像永远失去了家园一样。母亲把他的胳膊看了看,问他是不是到塌陷湖里凫水去了?冯淮海不敢提到塌陷湖,母亲还是提到了。母亲问他是不是到塌陷湖里凫水去了,他想瞒恐怕瞒不过去。他想起,他小时候一到水塘里凫水,总会被母亲发现,因为胳膊在水里一泡,太阳一晒,就会发黑。母亲说:你说怪不怪,咱家搬到这里这么长时间了,我连一次都没做过在新房子里的梦,一做梦还是在冯营,还是住在老房子里。梦是咋回事呢?难道人的梦都是念旧不念新吗?就在你刚才进家的时候,我还在做梦呢,我又梦见了咱家的那棵弯枣树,又梦见了放在树下的碓窑子。看看,又来了,母亲又在拿碓窑子说事。石头不烂,碓窑子不烂,这件事就不会烂,母亲可能会一直把事说下去。又是一天午后,仍是炽白的阳光照着白亮的湖水,冯淮海乘上堂叔的渔船,向湖中冯营村原来所在的地方进发。冯淮海这次从船上下水,戴上潜水镜,这样他在水中睁开眼睛搜寻碓窑子时,就可以避免水和他的眼球直接接触。他潜入水底三次,浮上来三次,第三次浮上来时,手扒着船帮喘气休息。可是,他每次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每次想象都化成了泡影。当堂叔拉住他的手把他拉到船上时,他想到可能永远找不到碓窑子了,可能永远都无法向母亲交代了,失望的情绪低落,几乎落下泪来。事已至此,难道关于寻找碓窑子的事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吗?转眼到了中秋节。这天,女儿在客厅里翻看家里的相册,翻着翻着,她喊爸爸,问:这是啥东西?冯淮海伸头一看、眼前一亮,不禁欣喜异常。你道怎的,他在塌陷湖里寻觅碓窑子无觅处,却在相册里看到了变成相片的碓窑子。他想起来了,在搬家之前,为了留念,他用相机,为老院子、老房子、老物件等,照了一些照片。他照了堂屋、灶屋、窗户、院门楼,还照了石榴树、竹园、压水井、柴草垛等。他不记得给碓窑子也照了相,眼前有照片佐证,可能是他照着照着照顺了手,把碓窑子也顺便照进了镜头。说:这是咱家的碓窑子呀!他马上上楼,把碓窑子的照片拿给母亲看,说:娘,娘,我总算把碓窑子找到了,他激动的声音有点儿发抖。母亲戴上花镜看了照片,说,好,好,有照片碓窑子就留下了,啥时候想起碓窑子,看看照片就啥都有了。(选自《北京文学》2023年第7期,有删改)注:①碓窑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石臼,也叫石碓,是农村用来给粮食去皮去壳的家什。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叙述了冯淮海两次到塌陷湖潜水寻找碓窑子,一次是独自前往,第二次有堂叔陪伴,最终都失望而归。B.因为产煤,村庄变成了废墟,土地变成了湖泊,小说以此批判无度采矿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毁灭性伤害。C.冯淮海没把自己去塌陷湖的事情告诉母亲,母亲却还是从他的胳膊颜色变化上猜到他是下湖寻找碓窑子了。D.冯淮海想打捞碓窑子,根本原因是当初搬迁时带走了家里的各种物品,唯独舍弃了碓窑子,至今心存愧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标题质朴自然,言浅意深,既高度概括小说的主体事件,成为叙述线索,也包含了丰富的意蕴。B.淮北平原上的这片村庄“底下压着煤”,这一背景交代为后文写村庄搬迁和塌陷湖的形成作了铺垫。C.小说注重对冯淮海动作、心理的刻画,展现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与变化,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复杂。D.小说巧妙剪裁,详略得当,交代了冯淮海两次下湖打捞的过程,突出了主体事件,有利于主题的表现。8.刘庆邦笔下的自然景象虽平平常常但都恰到好处,为小说增添了诗意,这一特征在小说第一、二段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9.这篇小说以“碓窑子的照片”作结,颇具艺术性,请简要分析。【答案】6.A7.C8.①第一段中以柳叶的“打蔫、泛白”描摹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象,富有生活气息,自然平常中透出诗意;②第二段“湖水深处”句描写荷叶碧绿似举,荷花红艳如灯,色彩和谐,优美形象,看似平淡而富有诗的意境;③第二段结尾句写阳光下平静的湖面,画面简约而有韵味,平淡而有诗意。9.①冯淮海两次下湖打捞碓窑子无果,结尾却以非预期的方式找到照片,形成结构上的闭环和情节上的突转。(结构上呼应与反转)②碓窑子的照片抚慰了冯淮海母亲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亲情和乡愁的深切关怀。(情感得以圆满)③照片连接过去与现在,展现了物质消逝而情感记忆不朽的主题。(深化主题)④照片的出现给读者以想象与回味,产生阅读的满足感。(增强读者审美体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小说以此批判无度采矿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毁灭性伤害”错误。虽然土地变成了湖泊,但是在湖水里面有芦苇、香蒲和荷花,景色美丽宜人,可见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并不是毁灭性伤害。是给搬离了家园的人带来了伤害。C.“母亲却还是从他的胳膊颜色变化上猜到他是下湖寻找碓窑子了”错误。由原文“母亲把他的胳膊看了看,问他是不是到塌陷湖里凫水去了”可知,母亲从他的胳膊颜色变化上猜到他是到塌陷湖里凫水去了,而不是“下湖寻找碓窑子”。D.“至今心存愧疚”错误。由原文“或说到冯营,母亲的样子就有些难受,好像永远失去了家园一样”“有照片碓窑子就留下了,啥时候想起碓窑子,看看照片就啥都有了”可知,冯淮海想打捞碓窑子,是因为碓窑子代表着家园,想抚慰母亲的思家之情。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C.“展现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与变化”错误,文章没有写冯淮海的性格变化,写的是他情感的复杂。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的能力。①第一段“在炽热阳光的直接照耀下,连一向不怎么怕热的柳树叶子似乎都有些打蔫、泛白”中,柳叶在炽热阳光的照耀下“打蔫、泛白”,描摹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象,富有生活气息,自然平常中透出诗意;②第二段“湖水深处,碧绿的荷叶亭亭举起。荷花的颜色,一律是红的,在碧叶的衬托下,在阳光的照耀下,每朵荷花都像是一盏明亮的荷花灯”中,描写荷叶碧绿亭亭举起,荷花一律是红的,像是一盏明亮的荷花灯,色彩鲜艳、和谐,优美形象,看似平淡而富有诗的意境;③第二段结尾句写阳光下平静的湖面,“没有风,湖水一点波纹都不起,平静得跟镜面一样”,湖水平静得跟镜面一样,画面简约而有韵味,平淡而有诗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小说叙述了冯淮海两次到塌陷湖潜水寻找碓窑子,一次是独自前往,第二次有堂叔陪伴,最终都失望而归,“你道怎的,他在塌陷湖里寻觅碓窑子无觅处,却在相册里看到了变成相片的碓窑子”,结尾却以非预期的方式找到照片,形成结构上的闭环和情节上的突转。②留在老家的碓窑子,是母亲的念想,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是留在人们心中珍贵的乡村故土的记忆,所以碓窑子的照片抚慰了冯淮海母亲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亲情和乡愁的深切关怀。③“在搬家之前,为了留念,他用相机,为老院子、老房子、老物件等,照了一些照片……可能是他照着照着照顺了手,把碓窑子也顺便照进了镜头”,照片里有老家的老院子、老房子、老物件等,照片连接过去与现在,展现了物质消逝而情感记忆不朽的主题。④照片的出现给读者以想象与回味,回味着冯淮海两次下湖打捞碓窑子无果的失望,想象着冯淮海发现照片时的喜悦,产生阅读的满足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秘书监虞世南以太宗颇好畋猎,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伏惟陛下顺天道以杀伐,夷凶翦暴,以卫黎元。陛下黄屋之尊,金舆之贵,八方之所仰德,万国之所系心,清道而行,重慎防微,为社稷也。是以马卿直谏于前,张昭变色于后。臣诚细微,敢忘斯义?伏愿时息猎车,不拒刍荛之请,袒裼徒搏,任之群下。”太宗嘉纳其言。贞观十四年,冬十月,太宗将幸栎阳游畋,县丞刘仁轨以收获未毕,非人君顺动之时,诣行所,上表切谏。太宗遂罢猎,擢拜仁轨新安令。(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畋猎》,有删减)材料二:刘栖楚,字善宝,其出寒鄙。为镇州小吏,王承宗奇之,荐于李逢吉,繇邓州司仓参军擢右拾遗。敬宗立,视朝常晏,数游畋失德。栖楚谏曰:“惟前世王者初嗣位,皆亲庶政,坐以待旦。陛下新即位,安卧寝内,日晏乃作。大行殡宫密迩,鼓吹之声日闻诸朝。且宪宗及先帝皆长君,朝夕恪勤,四方犹有叛者。陛下以少主践祚未几恶德流布恐福祚之不长也。臣以谏为官,使陛下负天下讥,请碎首以谢。”遂额叩龙墀,血被面。帝动容,扬袂使去。栖楚曰:“不听臣言,臣请死于此。”有诏尉谕,乃出。后谏官对延英,帝问:“向廷争者在邪?”以谏议大夫召。未几,宣授刑部侍郎。故事,侍郎无宣授者,逢吉喜助己,故不次任之。数月,改京兆尹。峻诛罚,不避权豪。先是,诸恶少窜名北军,凌藉衣冠,有罪则逃军中,无敢捕。栖楚一切穷治,不阅旬,宿奸老蠹为敛迹。然其性诡激,敢为怪行,内实恃权怙宠以干进。诣宰相,厉色慢辞。韦处厚恶之,出为桂管观察使。卒,赠左散骑常侍。(节选自《新唐书·刘栖楚传》,有删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以少A主B践祚未几D恶德E流布F恐福祚G之不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与《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不同。B.诸,兼词,“之于”之意,与《兰亭集序》中“或取诸怀抱”的“诸”意思相同。C.使,意为使得,与《项脊轩志》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的“使”意思相同。D.向,指以前,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向”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是善于纳谏的一代明主,对虞世南、刘仁轨关于畋猎的进谏,他都虚心接纳,体现了他宽广磊落的胸襟。B.唐敬宗即位后沉溺于游猎,疏于朝政,刘栖楚冒死进谏,不达目的不罢休,言语行为之中也不乏逼迫和威胁。C.刘栖楚执法严厉,且不惧权贵,出任京兆尹后,他穷究惩办那些长期作奸犯科之人,十天之内便显出震摄效果。D.刘栖楚仗着权势和受宠,到宰相那里去,神色傲慢言语不恭敬。韦处厚因为讨厌他,就离开朝廷任桂管观察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伏惟陛下顺天道以杀伐,夷凶翦暴,以卫黎元。(2)惟前世王者初嗣位,皆亲庶政,坐以待旦。14.虞世南、刘仁轨、刘栖楚谏阻君主的理由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D13.(1)希望陛下顺应时节规律而狩猎,铲除凶恶消灭残暴,来护卫百姓。(2)我想到前代帝王刚即位时,都亲自管理各种朝政,坐着等待天亮。14.①虞世南侧重于为唐太宗的人身安全考虑。②刘仁轨认为打猎违背农时,有扰民之弊。③刘栖楚认为沉溺于游猎,会使君主恶名传播,帝位难长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年轻当皇帝,刚刚登基,坏名声传出去了,我担心帝位不能长久。“陛下以少主践祚”中,“陛下”是主语,“以少主”是状语,“践祚”是谓语,表意完整,故B处断开。“未几”是表示时间的状语,其后断开,故D处断开。“恶德流布”中,“恶德”是主语,“流布”是谓语,主谓句,表意完整,故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幸,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希望。句意:太宗将要到栎阳打猎。/希望受到汉廷的赏赐。B.正确。诸,兼词,“之于”合音。句意:奏乐的声音在朝廷每天都听得到。/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C.正确。使,使得。句意:让皇上被全国人非议。/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D.不正确。向,以前;/将要。句意:以前在朝廷上和我争执的那个人还在吗?/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韦处厚因为讨厌他,就离开朝廷任桂管观察使”错误,张冠李戴。由“韦处厚恶之,出为桂管观察使”可知,韦处厚讨厌刘栖楚,把刘栖楚调出朝廷任桂管观察使。不是韦处厚离开朝廷任桂管观察使。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伏惟”,希望;“夷”,铲除;“黎元”,百姓(2)“惟”,想到,考虑;“嗣位”,即位;“庶政”,各种政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虞世南、刘仁轨、刘栖楚谏阻君主的理由各有侧重”,找到三人进谏的句子,概括出侧重点即可。由“陛下黄屋之尊,金舆之贵,八方之所仰德,万国之所系心,清道而行,重慎防微,为社稷也”可知,虞世南认为皇帝是天下最为尊贵的人,是天下百姓都仰慕的人,应当为了江山社稷保重自己。可见,其侧重于考虑唐太宗打猎时的人身安全。由“县丞刘仁轨以收获未毕,非人君顺动之时”可知,刘仁轨认为当下正是百姓收获的季节,百姓收获尚未完成,不应当打猎。因此,刘仁轨认为打猎不应违背农时,打扰百姓耕作收获。由“陛下以少主践祚,未几,恶德流布,恐福祚之不长也”可知,刘栖楚认为皇帝刚刚即位,多次打猎,不合君德,恐怕会导致帝位难以持久。因此,他从君主的名声和帝位角度论述这件事。参考译文:材料一:秘书监虞世南因为唐太宗喜欢打猎,就上疏说:“我听说秋冬两季打猎,是历来的传统。希望陛下顺应时节规律而狩猎,铲除凶恶消灭残暴,来护卫百姓。然而陛下乃天下最为尊贵的人,陛下出行打猎,百姓仰慕你的圣德,牵挂你的行踪,这怎不叫万民揪心,所以陛下应当谨慎行事,保重自己,为江山社稷着想啊!因此司马相如上疏力谏在前,张昭晓以利害在后。我虽人微言轻,怎敢忘掉这一道义。臣只希望陛下存放好猎车和器具,采纳臣下的意见,把脱衣露体的事让臣子去做,那么就可以为王者之楷模,永载史册了。”唐太宗听罢,对他的意见深表赞许。贞观十四年,冬十月,太宗将要到栎阳打猎,县丞刘仁轨因为十月农村庄稼收割还未完毕,这个时候君主出游打猎不适宜,便赶紧前往太宗一行停驻的地方,呈上奏疏,恳切地进谏。唐太宗于是停止打猎,并提升刘仁轨为新安县令。材料二:刘栖楚,字善宝,出身贫贱。当镇州小官时,王承宗认为他是奇才,推荐给李逢吉,从邓州司仓参军升任右拾遗。敬宗即位,上朝常较晚,多次游玩打猎不合君德。刘栖楚进谏说:“我想到前代帝王刚即位时,都亲自管理各种朝政,坐着等待天亮。皇上刚登基,安稳地睡在宫里,很晚才起来。先帝的灵柩就在附近,奏乐的声音在朝廷每天都听得到。宪宗皇帝和先帝都是年长当皇帝,成天谨慎勤勉,各地还有叛乱的。皇上年轻当皇帝,刚刚登基,坏名声传出去了,我担心帝位不能长久。我靠进谏当官,让皇上被全国人非议,请求撞碎脑袋来表歉意。”于是就用前额在皇帝殿前叩击,血流满面。皇帝被感动了,挥手要他下殿。他说:“您不听取我的话,我就请求死在这里。”皇帝下诏安慰开导他,他才出殿去了。后来谏官在延英殿被皇帝召见,皇帝问道:“以前在朝廷上和我争执的那个人还在吗?”召他去任谏议大夫。不久,宣诏任命他为刑部侍郎。按惯例,侍郎没有宣诏任命的,李逢吉喜欢他帮助自己,因此不按惯例任命他。

几个月后,他调任京兆尹。执法严厉,不怕权贵。此前,一些无赖青年在北军中挂名,欺负士人,犯了罪就逃到军队里,没有人敢去抓。他穷究惩办所有人,不到一个月,惯犯老滑头都不敢犯法了。但他性格古怪偏激,敢做奇异的举动,在危险的情况下钻营,好像无所畏惧,内心实际是仗着权势和受宠想升官。他到宰相那里去,容貌傲慢言语不恭敬,韦处厚讨厌他,把他调出朝廷任桂管观察使。后去世了,赠官为左散骑常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咏岩桂朱熹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①。注:①《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总写岩桂形象,“亭亭”状其秀美之姿,“岩下”写其生长环境之劣。B.第二句以一“独”字写岩桂在岁晚时节独自芬芳,落寞中更带几分孤傲。C.桂花天生的香气令人思想清净,更引得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前来观赏。D.尾联用典,意为诗人已陶醉于岩桂之美,劝招隐者无须发出归去的呼唤。16.同是描写桂树,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说“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本诗颔联说“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请分析二者写景的不同妙处。【答案】15.C16.①归句着眼于动态表现,却营造出灵动而宁静的气氛;朱句着眼于静态描写,却展现岩桂灿烂而热烈的形象。②归句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神韵;朱句以工笔细描,以数量和色彩渲染出花叶的繁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更引得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前来观赏”错误。“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写桂花不仅具有天上的香气,还吸引了云彩的守护,并不是“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写景”可知,考生需要从写景技巧方面思考,如动静、虚实、白描工笔、色彩等等。①从动静角度来看,归句“桂影斑驳”描绘了桂树影子在月光下的变化,“风移影动”则进一步通过风的动作来描绘影子的动态变化,‌风的轻微吹动使得桂树的影子也随之摇曳,‌展现了景物的生动美,‌赋予了景物以生命和情感,‌着眼于动态表现,却营造出灵动而宁静的气氛;朱句中的“树叶”“花”都属于静态描写,桂树枝叶稠密,碧绿精巧,桂花淡雅,花小而多,一簇簇隐藏在枝叶间,展现岩桂灿烂而热烈的形象。②从白描工笔角度来看,归句写月光透过桂树的枝叶,斑驳的影子投射在地上,这种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感觉,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神韵;朱句以工笔细描,“叶密千层绿”形容桂树的叶子茂密,‌层层叠叠,‌呈现出深厚的绿色;‌“花开万点黄”则描绘桂花开放时,‌无数细小的花朵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片黄色的花海。‌以数量和色彩渲染出花叶的繁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表现陈胜起义深得人心、影响巨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写官员在随从的簇拥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美好图景。(3)各式各类的船在古诗文中有不同的名称,如“____________”句中的船为小船,“____________”句中的船则是战船。【答案】①天下云集响应②.赢粮而景从③.乘醉听箫鼓新④.吟赏烟霞⑤.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独与迈乘小舟/纵一苇之所如)⑥.楼船夜雪瓜洲渡(舳舻千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赢”“景”“箫”“吟”“着”“苇”“渡”“舳”“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2024年1月5日,以“激情迎亚冬冰雪暖世界”为主题的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暨法中文化旅游年开幕式隆重启幕,哈尔滨诚邀八方来客。②上万名游客参加了这场盛宴、③共同在这座集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冰雪演艺、冰雪建筑、冰雪活动、冰雪体育于一体的冰雪乐园里感受它的神奇和魅力。④哈尔滨爆火,根本原因是找准了城市的独特之处,(A)发挥本地长处,打造独具特色又接地气的文旅环境。在走红的同时做好配套、做好周边、做好支撑,注重提供良好的整体体验。除了(B)的冰雕雪雕艺术、北国风情建筑艺术及相关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大冰滑梯、摩天轮到哈冰秀,从蹦野迪、打雪仗、坐冰车到住炕体验,全城打造缓解都市压力、拥抱自然、净化心灵的卖点,既有“看点”又有“玩点”。此外,强化情感体验和民俗乡情感受,全民“夹子音”对“南方小土豆”宠到没边,“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火热民风让这座城市国民向往度不减,使游客(C)。你善良热忱,我心怀感恩;你仗义相助,我念念不忘……这一来一往中蕴含着“尔滨人”的热情、南方人的感动,演绎着中国式的浪漫与温暖。“尔滨”热度持续,更多“尔滨人”的生动故事正在发生,等你来读。18.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加点的“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放学后,孩子们在路边等车。B.精选上等新鲜食材,天然健康。C.等我写完这封信你再走也不迟。D.你怎么还能干出这等事,惑乱人心!2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因地制宜(就地取材)B.美轮美奂(精美绝伦)C.流连忘返(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乐不思蜀)19.A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语境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而创造独具特色的文旅环境,故此处可填“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意为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就地取材:意思是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B.语境是冰雕雪雕非常精美,故此处可填“美轮美奂(精美绝伦)”。美轮美奂:多用于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精美绝伦:指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C.语境是游客对哈尔滨非常留恋忘记或不愿意回去,故此处可填“流连忘返(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乐不思蜀)”。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乐不思蜀: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文中加点的“等”是等候、等待的意思;A.是等候、等待的意思;B.是等级的意思;C.是等到的意思;D.是种、类的意思;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B.这两句古语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放在②处最恰当。“有朋自远方来”紧承前文的“八方来客”,“不亦乐乎”引出后文上万名游客共享冰雪盛宴。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______①_______。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_______②_______。一般情况下,鲸落至少需要4个月的时间,有的大型鲸类甚至需要3年才能完成整个过程。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_______③_______,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鲸鱼尸体坠落的地方,又有着沙漠绿洲之称。鲸落为深海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滋养了各类生物,让人为之动容,同时将鲸在海水上方获取的能量向下运输,极大地促进了深海生物的繁衍和发展。一鲸鸣,沧海静;一鲸落,万物生。漆黑的深海因此特别偏爱这份极其贵重的礼物。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5个字。【答案】21.①在生物学意义上(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②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③将其转化为有机质22.示例:鲸落将鲸在海水上方获取的能量向下运输,滋养了各类深海生物,促进其繁衍和发展,因此鲸鱼尸体坠落的地方被称为沙漠绿洲。【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语句的能力。第一空,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是在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何为鲸落”,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或者“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第二空,由下文“能完成整个过程。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可知,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说明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三空,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说明细菌把硫化物转化为了“有机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将其转化为有机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三自然段共4句话,主要内容集中在前两句,第一句话主要讲了鲸鱼尸体坠落的地方被称为沙漠绿洲;第二句话主要讲了鲸落将鲸在海水上方获取的能量向下运输,滋养了各类深海生物,促进其繁衍和发展;第三、四句话主要讲了深海偏爱鲸落的原因,可忽略。题目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可用关联词语“因此”。第二句话是第一句话的原因,所以可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为:鲸落将鲸在海水上方获取的能量向下运输,滋养了各类深海生物,促进其繁衍和发展,因此鲸鱼尸体坠落的地方被称为沙漠绿洲。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普遍倡导“放眼世界”。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致该校2021级新生的公开信的主题是:“看见”自己,才能发现更大的世界。上述材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看见”自己,以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我们常被灌输“放眼世界”的宏大理念,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被淘汰。然而,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在给2021级新生的公开信中,却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却充满深意的观点:“看见”自己,状能发现更大的世界。这一观点如同一股清流,让我对“放眼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思考。首先,“看见”自己,是探索内心世界的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兴趣、价值观和追求,但往往因为外界的压力和诱惑,而迷失了自我。当我们学会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审视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