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13-15章 起诉、审判概述、第一审程序_第1页
刑事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13-15章 起诉、审判概述、第一审程序_第2页
刑事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13-15章 起诉、审判概述、第一审程序_第3页
刑事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13-15章 起诉、审判概述、第一审程序_第4页
刑事诉讼法(第八版) 课件 第13-15章 起诉、审判概述、第一审程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起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第四节审查起诉阶段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处理第十三章起诉总则第一节起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一、起诉的概念在刑事诉讼法中,起诉是指检察机关、被害人或者其他法律规定的团体或个人,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对犯罪嫌疑人提出指控,要求人民法院对犯罪事实进行确认并追究被控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第一节起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二、起诉的任务ABC提起公诉是侦查终结后的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属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的范畴。与其他诉讼阶段相比,其具有下列特定任务:(1)代表国家对监察机关调查终结、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2)根据事实和法律,对案件分别作出起诉、不起诉的决定,并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3)通过对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的审查,实行侦查监督,纠正违法的侦查行为;(4)对决定提起公诉的案件,做好出庭支持公诉的准备工作,对于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做好将不起诉决定付诸实施等善后工作。第一节起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三、起诉的意义(一)自诉的意义建立自诉制度有以下意义:(1)有利于全面、充分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2)有利于防止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3)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综合治理。(二)公诉的意义(1)公诉是侦查和审判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它联系着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是使侦查通往审判的唯一桥梁。(2)公诉制度促成了控诉、辩护、审判三种诉讼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判,有助于实现诉讼程序的客观公正性。(3)公诉制度最重要、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是维护人民民主专政、保障公民权利和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0102(一)审查起诉的概念、内容和要求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起诉阶段,为了确定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是否应当提起公诉,而对侦查机关认定的证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罪名进行审查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的一项诉讼活动。它是实现人民检察院公诉职能的一项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也是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它对保证人民检察院正确地提起公诉,发现和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二)审查起诉的步骤与方法审查起诉是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在刑事诉讼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三)审查起诉的期限《刑事诉讼法》第17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十五日;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在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一年的,可以延长至十五日。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该条对审查起诉的期限以及改变管辖后审查起诉期限的计算,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二、提起公诉ABC刑事诉讼法》第176条第1款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这一规定包含以下精神。(一)提起公诉应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二)提起公诉的条件必须具备下述条件。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2.证据确实、充分3.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三)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制作起诉书起诉书一般由下述几部分组成。1.首部

2.犯罪事实和证据

3.起诉的根据和理由4.被告人认罪认罚情况

5.附项(四)提出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建议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三、不起诉(一)不起诉的概念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监察机关移送起诉或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或者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或者经两次补充侦查尚未达到起诉条件,而作出的不将案件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决定。(二)不起诉的种类1.法定不起诉2.酌定不起诉3.证据不足不起诉4.法定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的区别酌定不起诉是相对于法定不起诉而言的,酌定不起诉不同于法定不起诉。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硬性与弹性不同。第二,条件不同。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三、不起诉(三)不起诉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下述几点意义。1.不起诉有利于保障人权2.不起诉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实现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3.不起诉有利于司法机关集中精力处理大案要案(四)不起诉的程序同起诉决定一样,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也是对案件处理的一种结果。不起诉决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为了保证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的质量,《刑事诉讼法》第177条至第181条规定了不起诉的具体程序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一、自诉案件的范围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的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下列三类案件: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二、提起自诉的条件和程序(一)提起自诉的条件(1)自诉人一般是犯罪行为的被害人,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代理自诉人提起自诉。(2)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3)起诉的刑事案件应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范围。(二)提起自诉的程序1.自诉案件的提起2.对自诉案件的审查和处理第四节审查起诉阶段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处理一、对认罪认罚的认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认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具体可以根据刑法中关于自首、坦白中“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来把握。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认罚”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愿意接受处罚,具体就是同意量刑建议,签署具结书,即对检察机关建议判处的刑罚种类、幅度及刑罚执行方式没有异议。第四节审查起诉阶段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处理二、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处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2款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听取犯罪嫌疑人、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对下列事项的意见,并记录在案:涉嫌的犯罪事实、罪名及适用的法律规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等从宽处罚的建议;认罪认罚后案件审理适用的程序;其他需要听取意见的事项。人民检察院依照该条第1款和第2款的规定听取值班律师意见的,应当提前为值班律师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必要的便利。第四节审查起诉阶段对认罪认罚案件的处理三、提出量刑建议(一)量刑建议的内容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有关量刑指导意见规定的量刑基本方法,依次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和拟宣告刑,提出量刑建议。(二)量刑建议的原则人民检察院对认罪认罚案件提出量刑建议,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宽严相济。二是依法建议。三是客观公正。四是罪责刑相适应。五是量刑均衡。(三)提出量刑建议时的基本要求(1)提出量刑建议,必须坚持法定的条件。(2)提出量刑之前,影响量刑的基本事实和各量刑情节均应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3)人民检察院提出量刑建议,应当听取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4)人民检察院应当认真审查侦查机关移送的关于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和案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意见。(5)人民检察院应当充分说明量刑建议的理由和依据,听取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对量刑建议的意见。第一节审判任务第二节审判组织第三节审判程序第四节判决、裁定和决定第十四章审判概述总则第一节审判任务在刑事诉讼中,审判既可以称为一种诉讼活动,也可以称为一个诉讼阶段。作为诉讼活动的审判,指人民法院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案件事实进行审理,并根据已经查清的案件事实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对案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作为诉讼程序的审判,指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裁判活动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步骤的总称。审判是刑事诉讼的中心环节,也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诉讼阶段。审判在刑事诉讼中所处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诉讼阶段的特定任务。第二节审判组织一、独任庭独任庭是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时设立的由审判员一人组成的审判机构。独任庭审判案件称独任制审判。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独任庭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任庭只设立于基层人民法院。(2)独任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3)独任庭只适用于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审理的一审案件,不适用于审理二审案件或犯罪较重的一审案件。第二节审判组织二、合议庭合议庭的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在符合审判长任职条件的法官中指定,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的,由院长或庭长担任审判长。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除因回避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不能继续参加案件审理的之外,不得在案件审判过程中更换。更换合议庭成员,应当报请院长或者庭长决定。合议庭成员的更换情况应当及时通知诉讼当事人。合议庭是指人民法院内部设立的由审判员数人或审判员、陪审员数人组成的审判机构。合议庭对案件的审判叫合议制审判。合议庭是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合议庭的组成有如下特点:(1)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时,其合议庭应当由三名审判员或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2)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三名至七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3)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4)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法院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应当由三名或者五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5)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死刑复核案件的合议庭,应当由三名审判员组成。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合议庭的人数应当是单数。第二节审判组织三、审判委员会《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均设立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设立的由院长、庭长和资深法官组成的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机构。参加审判委员会的成员称为审判委员会委员。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第二节审判组织四、独任庭、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之间的区别独任庭、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虽然都是法院内部的审判组织,但独任庭、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有很大区别:首先,独任庭、合议庭是针对具体案件的审判而临时设立的,案件审结后,独任庭、合议庭即行解散,另有案件时,另行组织。审判委员会是常设机构,并非为审判某一案件而设立。其次,独任庭、合议庭直接开庭审判案件,审判委员会不参与具体案件的审理工作,只有在独任庭、合议庭审理案件后,由院长提交才对具体案件进行讨论和决定。最后,独任庭、合议庭的任务只是审判具体案件,不能讨论决定法院的其他审判工作。而审判委员会的任务除讨论决定重大、疑难案件外,还讨论决定法院内部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第三节审判程序一、普通审判程序普通审判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判一般案件的程序。普通审判程序包括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第一审程序,也称一审程序,指第一审法院审判案件适用的程序,包括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简易程序和速裁程序。第二审程序,亦称上诉审程序,它是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或公诉机关的抗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审结的判决、裁定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进行重新审判所适用的程序。第三节审判程序二、特殊审判程序特殊审判程序是人民法院审判特殊案件适用的程序。目前,司法实践中适用的特殊审判程序包括下列几种:(1)死刑复核程序。(2)审判监督程序。(3)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审判程序。(4)涉外刑事案件审判程序。(5)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6)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和适用特殊情况假释的核准程序。(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8)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9)缺席审判程序。第四节判决、裁定和决定一、判决判决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完毕后对案件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决定。刑事判决是人民法院根据法庭审理所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对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犯了什么罪、应否处刑以及处以什么刑罚所作的处理决定。人民法院所作的刑事判决,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一是根据是否确定被告人有罪,可将判决分为有罪判决和无罪判决;有罪判决又可分为处刑判决和免刑判决。二是根据审判程序的不同,可将判决分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三是根据判决是否发生了法律效力,可将判决分为已生效判决和未生效判决。第四节判决、裁定和决定二、裁定裁定是人民法院对案件审理后,针对诉讼程序问题或者某些实体问题所作的处理决定。裁定可用书面的形式(即制作裁定书),也可用口头的形式,口头裁定应制作笔录。刑事诉讼法规定,裁定的适用范围包括:(1)解决诉讼中的某些程序问题。(2)解决案件的部分实体问题。第四节判决、裁定和决定三、决定决定是人民法院用以解决某些诉讼程序问题的,如用于解决是否准予回避问题,是否同意当事人提出的通知新的证人到庭作证问题,是否同意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问题,等等。司法实践中的决定,一般是口头宣布,由书记员记入笔录。对于人民法院作出的决定,当事人不能提出上诉,检察机关不能提起抗诉,除驳回申请回避决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外,其他决定一经宣布,立即发生法律效力。第一节第一审程序概述第二节对公诉案件的审查第三节开庭审判前的准备第四节法庭审判第五节简易程序第六节速裁程序第七节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第十五章第一审程序总则第一节第一审程序概述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自诉人提起自诉的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适用的程序。第一审刑事案件是指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审程序审判的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审判第一审案件的人民法院,可称为一审人民法院。第一审刑事案件有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这两种案件是依据不同控诉主体来划分的。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控诉的案件叫作公诉案件,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叫作自诉案件。第一节第一审程序概述二、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第一审程序的任务是人民法院通过开庭审理,在公诉人、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的参加下,客观、全面地审查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并根据刑法规定,对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否处刑以及处以何种刑罚,作出正确判决,从而使犯罪分子受到应得的法律制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惩罚,并使公众受到法治教育。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凡在其他审判程序中立法未予明确的,均应参照第一审程序的规定执行。因此,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的基本程序,它在整个刑事诉讼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节第一审程序概述三、第一审程序的改革发展(一)1979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程序的弊端(二)对第一审程序的修改(三)对第一审程序的再修改第二节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一、审查的概念和意义对公诉案件的审查,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庭前审查,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活动。对公诉案件的审查,是公诉案件进入第一审程序的一个必经程序。审查公诉案件主要是查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是否具备了开庭审判的条件,即起诉书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86条规定的要求,是否具备了开庭审理的程序性条件,能否将被告人交付法庭审判的问题。因此,它还不是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不解决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问题。第二节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二、审查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6条及最高法《解释》第21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诉案件,应当在收到起诉书和案卷、证据后,审查内容.审查的方法是认真地审阅起诉书,并围绕上述审查内容逐项予以审查,以判断是否具备了开庭审判的程序性条件。尽管《刑事诉讼法》将案卷移送制度恢复为全案移送主义,但依然强调开庭前只进行程序性审查。最高法《解释》也不再要求法院指派审判员负责审查,这样有利于避免审判人员先入为主、先定后审。第二节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三、审查后的处理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如下处理:(1)决定开庭审理。(2)要求补充材料。(3)不予受理。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以后,首先要依法确定是由独任庭审判案件,还是由合议庭审判案件。如果由合议庭审判案件,要由庭长或院长依法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组成合议庭。依照法律规定,一审人民法院的合议庭可以全部由法官组成,也可以由法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人民法院的书记员不属于合议庭的组成人员。第三节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一、确定审判组织、组成合议庭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于未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人民法院有义务告知他可以委托辩护人;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35条第2款、第3款规定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他提供辩护;对于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辩护,以确保公正审判。第三节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二、送达起诉书副本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开庭五日前提供证人、鉴定人名单,以及拟当庭出示的证据。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列明有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方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同时将证人、鉴定人出庭通知书送交控辩双方,控辩双方应当予以配合。第三节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三、通知举证根据最高法《解释》第226条的规定,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召开庭前会议:(1)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2)控辩双方对事实、证据存在较大争议的;(3)社会影响重大的;(4)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控辩双方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提出申请应当说明理由。人民法院经过审查认为必要的,应当召开庭前会议;决定不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第三节开庭审判前的准备四、召开庭前会议第三节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五、通知开庭和传唤当事人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通知有关人员出庭,也可以采取电话、短信、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对方收悉的方式。被害人人数众多的涉众型犯罪案件,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布相关文书,通知有关人员出庭。被害人如果人数众多,且案件不属于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的,被害人可以推选若干代表人参加庭审。人民法院公开审判案件,应当将公开审判案件的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的时间和地点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贴出公告,并保留到开庭审判的时候,以便群众到庭旁听,新闻记者进行采访。但精神病人、醉酒的人、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宜旁听的人不得旁听案件审理。第三节开庭审判前的准备六、先期公告第四节法庭审判一、法庭审判程序ABC(一)开庭(二)法庭调查1.宣读起诉书2.被告人、被害人就受指控的犯罪事实发表意见3.讯问被告人4.向其他当事人发问5.庭审举证、质证6.证人、鉴定人等人员出庭作证7.庭外调查核实证据8.申请通知新证人、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9.其他法庭调查事项(三)法庭辩论(四)被告人最后陈述(五)评议和宣判1.合议庭评议2.作出裁判3.宣告判决第四节法庭审判二、法庭纪律与惩戒为了保证法庭审判的正常进行,诉讼参与人和旁听人员都应当遵守法庭秩序。实践中,存在个别律师违反职业道德,为求胜诉而不惜闹庭的情况。这是不能容忍的违法行为。律师作为法律专业人员,理应做遵法守法的表率,故意违法应该严肃处理。对于辩护律师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依法责令其退出法庭、将其强行带出法庭或者被处以罚款、拘留。律师管理部门还应依据律师法的规定,对“闹庭”律师给予惩戒。第四节法庭审判三、法庭审判笔录审判笔录是记载法庭全部活动的诉讼文件,它对于分析案情、查核审判活动的进行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上诉审和审判监督程序有更大作用。审判笔录要记明法庭审理的时间、地点,法庭组成人员和书记员的姓名,公诉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的情况,被告人的姓名等身份情况和案由,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理由等内容。第四节法庭审判四、延期审理延期审理,是指案件因故不能按原定开庭时间审理,或者在法庭审理过程中,遇有足以影响审判继续进行的情况,法庭决定延期审理,待影响审理进行的原因消失后,再行开庭审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4条的规定,延期审理有以下三种情形:(1)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2)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的。(3)由于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第四节法庭审判五、中止审理及缺席审判中止审理,是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作出判决前,出现了一些使审判在一定时期内无法继续进行的情况,决定暂时停止案件审理,待有关情形消失以后,再恢复审判的活动。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时,针对实践中有的被告人因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而导致案件被长期中止审理,久拖不决的情形,有针对性地在第296条中设置了缺席审判程序。其适用前提必须同时具备下列要件:(1)中止审理的理由是因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2)案件被中止审理已经超过六个月,被告人仍不能出庭。(3)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申请或者同意恢复审理的,尤其是有的案件因为证据不足或者能够确认被告人无罪的情形下,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明显会有此需求。第四节法庭审判六、第一审程序的期限第一审程序的期限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公诉案件,从受理到宣判的最长时间限制。《刑事诉讼法》第208条对第一审程序的审理期限作了详细规定。其主要内容有:(1)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2)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3)遇有《刑事诉讼法》第158条规定的四类案件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4)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5)如遇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则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6)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第四节法庭审判七、单位犯罪案件的审判程序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公司、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应当依法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由于单位犯罪案件有其特殊性,因而对其也不宜完全适用一般的审判程序。第五节简易程序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某些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被告人认罪刑事案件所适用的比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第一审程序。简易程序的设置符合我国审判实践的客观需要,也顺应了世界多数国家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发展的潮流。其重要意义在于:(1)适应我国审判实践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实现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定。(2)深化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完善刑事审判程序,有利于刑事审判程序的科学化、合理化。(3)合理利用审判资源,在现有条件下,力求降低审判成本,提高审判效率。第五节简易程序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4条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2)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3)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才能适用简易程序。第五节简易程序三、简易程序的特征ABC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比较,具有以下特征:(1)简易程序只适用于第一审程序。(2)简易程序只能由基层人民法院适用。(3)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必须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和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刑事案件。(4)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受刑事诉讼法关于送达期限、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和鉴定人、出示证据、法庭辩论程序规定的限制,大大简化了审理程序。第五节简易程序四、简易程序的内容(一)审判组织(二)对简易程序适用案件的审查(三)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庭审程序(四)人民检察院出庭支持公诉(五)简易程序审理期限第五节简易程序五、简易程序的变更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公诉案件或者自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重新审理:(1)被告人的行为可能不构成犯罪的;(2)被告人可能不负刑事责任的;(3)被告人当庭对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予以否认的;(4)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5)不应当或者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其他情形。决定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应当从作出决定之日起计算。第六节速裁程序一、速裁程序的概念和意义速裁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审理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且被告人认罪认罚的刑事案件所适用的比简易程序更为简化的第一审程序。其重要意义在于:(1)有利于推动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案多人少的矛盾;(2)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惩办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更好地教育矫治犯罪人;(3)有利于提高办理刑事案件的质量与效率,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六节速裁程序二、速裁程序的适用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22条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速裁程序:(1)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2)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3)被告人认罪认罚;(4)被告人同意适用速裁程序。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建议人民法院适用速裁程序,并连同全案卷宗、证据材料、起诉书、量刑建议书、认罪认罚具结书等一并移送人民法院。另外,根据最高法《解释》第370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速裁程序:(1)被告人是盲、聋、哑人;(2)被告人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3)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4)案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5)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罪名、量刑建议或者适用速裁程序有异议的;(6)被告人与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没有就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等事项达成调解、和解协议的;(7)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8)其他不宜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第六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