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综合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_第1页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综合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_第2页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综合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_第3页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综合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_第4页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综合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验指导标准为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指导监管部门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相关附录现场检验和对检验结果评定,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其相关附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订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验指导标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现场检验指导标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现场检验指导标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体外诊疗试剂现场检验指导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1]指导标准用于指导监管部门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附录现场检验和对检验结果评定,适适用于医疗器械注册现场核查、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含延续或变更)现场检验,和依据工作需要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各类监督检验。[1]汉字名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验指导标准发文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号食药监械监〔〕218号

发文时间9月25日目录1

机构和人员2

厂房和设施3

设备4

文件管理5

采购6

生产管理7

销售和售后服务8

不合格品控制9

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善机构和人员编辑1.1.1应该建立和医疗器械生产相适应管理机构,含有组织机构图。查看提供质量手册,是否包含企业组织机构图,是否明确各部门相互关系。[1]*1.1.2应该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明确质量管理职能。查看企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或相关文件,是否对各部门职责权限作出要求;质量管理部门应该能独立行使职能,查看质量管理部门文件,是否明确要求对产品质量相关事宜负有决议权利。1.1.3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责任人不得相互兼任。查看企业任职文件或授权文件并对摄影关生产、检验等推行职责统计,核实是否和授权一致。1.2.1企业责任人应该是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关键责任人。1.2.2企业责任人应该组织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查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订程序、同意人员。1.2.3企业责任人应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1.2.4企业责任人应该组织实施管理评审,定时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定,并连续改善。查看管理评审文件和统计,核实企业责任人是否组织实施管理评审。*1.2.5企业责任人应该确保企业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组织生产。1.3.1企业责任人应该确定一名管理者代表。查看管理者代表任命文件。[1]*1.3.2管理者代表应该负责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汇报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改善需求,提升职员满足法规、规章和用户要求意识。查看是否对上述职责作出明确要求。查看管理者代表汇报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改善相关统计。1.4.1技术、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责任人应该熟悉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含有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应该有能力对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判定和处理。查看相关部门责任人任职资格要求,是否对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工作经历作出要求;查看考评评价统计,现场问询,确定是否符合要求。1.5.1应该配置和生产产品相适应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查看相关人员资格要求。*1.5.2应该含有对应质量检验机构或专职检验人员。查看组织机构图、部门职责要求、岗位人员任命等文件确定是否符合要求。*1.6.1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人员,应该经过和其岗位要求相适应培训,含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应该确定影响医疗器械质量岗位,要求这些岗位人员所必需含有专业知识水平(包含学历要求)、工作技能、工作经验。查看培训内容、培训统计和考评统计,是否符合要求。1.7.1应该对从事和产品质量有影响人员健康进行管理,建立健康档案。[1]厂房和设施编辑2.1.1厂房和设施应该符合产品生产要求。2.1.2生产、行政和辅助区总体布局应该合理,不得相互妨碍。*2.2.1厂房和设施应该依据所生产产品特征、工艺步骤及对应洁净等级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布局和使用。2.2.2生产环境应该整齐、符合产品质量需要及相关技术标准要求。2.2.3产品有特殊要求,应该确保厂房外部环境不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必需时应该进行验证。2.3.1厂房应该确保生产和贮存产品质量和相关设备性能不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2.3.2厂房应该有合适照明、温度、湿度和通风控制条件。[1]2.4.1厂房和设施设计和安装应该依据产品特征采取必需方法,有效预防昆虫或其它动物进入。现场查看是否配置了相关设施。2.4.2对厂房和设施维护和维修不应影响产品质量。2.5.1生产区应该有足够空间,并和产品生产规模、品种相适应。2.6.1仓储区应该能够满足原材料、包装材料、中间品、产品等贮存条件和要求。2.6.2仓储区应该根据待验、合格、不合格、退货或召回等进行有序、分区存放各类材料和产品,便于检验和监控。现场查看是否设置了相关区域并进行了标识,对各类物料是否按要求区域存放,应该有各类物品贮存统计。*2.7.1应该配置和产品生产规模、品种、检验要求相适应检验场所和设施。对照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和产品检验要求和检验方法,核实企业是否含有相关检测条件。[1]设备编辑*3.1.1应该配置和所生产产品和规模相匹配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应该确保有效运行。对照生产工艺步骤图,查看设备清单,所列设备是否满足生产需要;核查现场设备是否和设备清单相关内容一致;应该制订设备管理制度。3.2.1生产设备设计、选型、安装、维修和维护应该符合预定用途,便于操作、清洁和维护。查看生产设备验证统计,确定是否满足预定要求。现场查看生产设备是否便于操作、清洁和维护。3.2.2生产设备应该有显著状态标识,预防非预期使用。[1]现场查看生产设备标识。3.2.3应该建立生产设备使用、清洁、维护和维修操作规程,并保留对应设备操作统计。*3.3.1应该配置和产品检验要求相适应检验仪器和设备,关键检验仪器和设备应该含有明确操作规程。对照产品检验要求和检验方法,核实企业是否含有相关检测设备。关键检测设备是否制订了操作规程。3.4.1应该建立检验仪器和设备使用统计,统计内容应该包含使用、校准、维护和维修等情况。3.5.1应该配置合适计量器具,计量器具量程和精度应该满足使用要求,计量器具应该标明其校准使用期,保留对应统计。查看计量器具校准统计,确定是否在使用期内使用。[1]文件管理编辑*4.1.1应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含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技术文件和统计,和法规要求其它文件。质量方针应该在企业内部得到沟通和了解;应该在连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质量目标应该和质量方针保持一致;应该依据总质量目标,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进行分解,建立各职能和层次质量目标;应该包含满足产品要求所需内容;应该可测量、可评定;应该有具体方法和程序来保障。[1]4.1.2质量手册应该对质量管理体系作出要求。查看企业质量手册,应该包含企业质量目标、组织机构及职责、质量体系适用范围和要求。4.1.3程序文件应该依据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多种工作程序而制订,包含本规范所要求各项程序文件。*4.1.4技术文件应该包含产品技术要求及相关标准、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检验和试验操作规程、安装和服务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4.2.1应该建立文件控制程序,系统地设计、制订、审核、同意和发放质量管理体系文件。4.2.2文件起草、修订、审核、同意、替换或撤销、复制、保管和销毁等应该根据控制程序管理,并有对应文件分发、撤销、复制和销毁统计。4.2.3文件更新或修订时应该按要求评审和同意,能够识别文件更改和修订状态。查看相关统计确定文件更新或修订是否经过评审和同意;其更改和修订状态是否能够得到识别。4.2.4分发和使用文件应该为适宜文本,已撤销或作废文件应该进行标识,预防误用。到工作现场抽查现场使用文件,确定是否是有效版本。作废文件是否明确标识。4.3.1应该确定作废技术文件等必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保留期限,满足产品维修和产品质量责任追溯等需要。[1]保留期限应该不少于企业所要求医疗器械寿命期。4.4.1应该建立统计控制程序,包含统计标识、保管、检索、保留期限和处理要求等。4.4.2统计应该确保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等活动可追溯性。4.4.3统计应该清楚、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预防破损和丢失。4.4.4统计不得随意涂改或销毁,更改统计应该签注姓名和日期,并使原有信息仍清楚可辨,必需时,应该说明更改理由。4.4.5统计保留期限最少相当于生产企业所要求医疗器械寿命期,但从放行产品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并可追溯。设计开发5.1.1应该建立设计控制程序并形成文件,对医疗器械设计和开发过程实施策划和控制。查看设计控制程序文件,应该清楚、可操作,能控制设计开发过程,最少包含以下内容:1.设计和开发各个阶段划分;2.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评审、验证、确定和设计转换活动;3.设计和开发各阶段人员和部门职责、权限和沟通;4.风险管理要求。[1]5.2.1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应该确定设计和开发阶段及对各阶段评审、验证、确定和设计转换等活动,应该识别和确定各个部门设计和开发活动和接口,明确职责和分工。查看设计和开发策划资料,应该依据产品特点,对设计开发活动进行策划,并将策划结果形成文件。最少包含以下内容:1.设计和开发项目标目标和意义描述,技术指标分析;2.确定了设计和开发各阶段,和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评审、验证、确定和设计转换活动;3.应该识别和确定各个部门设计和开发活动和接口,明确各阶段人员或组织职责、评审人员组成,和各阶段预期输出结果;4.关键任务和阶段性任务策划安排和整个项目标一致;5.确定产品技术要求制订、验证、确定和生产活动所需测量装置;6.风险管理活动。应该根据策划实施设计和开发。当偏离计划而需要修改计划时,应该对计划重新评审和同意。5.3.1设计和开发输入应该包含预期用途要求功效、性能和安全要求、法规要求、风险管理控制方法和其它要求。[1]5.3.2应该对设计和开发输入进行评审并得到同意,保持相关统计。*5.4.1设计和开发输出应该满足输入要求,包含采购、生产和服务所需相关信息、产品技术要求等。查看设计和开发输出资料,最少符合以下要求:1.采购信息,如原材料、包装材料、组件和部件技术要求;2.生产和服务所需信息,如产品图纸(包含零部件图纸)、工艺配方、作业指导书、环境要求等;3.产品技术要求;4.产品检验规程或指导书;5.要求产品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产品特征,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包装和标签要求等。产品使用说明书是否和注册申报和同意一致;6.标识和可追溯性要求;7.提交给注册审批部门文件,如研究资料、产品技术要求、注册检验汇报、临床评价资料(如有)、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基础要求清单等;8.样机或样品;9.生物学评价结果和统计,包含材料关键性能要求。5.4.2设计和开发输出应该得到同意,保持相关统计。5.5.1应该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开展设计和开发到生产转换活动,以使设计和开发输出在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前得以验证,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适适用于生产。查看相关文件,最少符合以下要求:1.应该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开展设计转换活动以处理可生产性、部件及材料可取得性、所需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培训等;2.设计转换活动应该将产品每一技术要求正确转化成和产品实现相关具体过程或程序;3.设计转换活动统计应该表明设计和开发输出在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前得到验证,并保留验证统计,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适于生产;4.应该对特殊过程转换进行确定,确保其结果适适用于生产,并保留确定统计。5.6.1应该在设计和开发适宜阶段安排评审,保持评审结果及任何须需方法统计。[1]查看相关文件和统计,最少符合以下要求:1.应该按设计开发策划结果,在适宜阶段进行设计和开发评审;2.应该保持设计和开发评审统计,包含评审结果和评审所采取必需方法统计。5.7.1应该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以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要求,并保持验证结果和任何须需方法统计。查看相关文件和统计,最少符合以下要求:1.应该结合策划结果,在适宜阶段进行设计和开发验证,确保设计开发输出满足输入要求;2.应该保持设计和开发验证统计、验证结果和任何须需方法统计;3.若设计和开发验证采取是可供选择计算方法或经证实设计进行比较方法,应该评审所用方法适宜性,确定方法是否科学和有效。5.8.1应该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定,以确保产品满足要求使用要求或预期用途要求,并保持确定结果和任何须需方法统计。查看相关文件和统计,最少符合以下要求:1.应该在适宜阶段进行设计和开发确定,确保产品满足要求使用要求或预期用途要求;2.设计和开发确定活动应该在产品交付和实施之前进行;3.应该保持设计和开发确定统计,包含临床评价或临床试验统计,保持确定结果和任何须需方法统计。5.9.1确定可采取临床评价或性能评价。进行临床试验时应该符合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法规要求。查看临床评价汇报及其支持材料。若开展临床试验,其临床试验应该符正当规要求并提供对应证实材料。对于需要进行临床评价或性能评价医疗器械,应该能够提供评价汇报和(或)材料。5.10.1应该对设计和开发更改善行识别并保持统计。[1]5.10.2必需时,应该对设计和开发更改善行评审、验证和确定,并在实施前得到同意。查看设计和开发更改评审统计,最少符合以下要求:1.应该包含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影响;2.设计和开发更改实施应符合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相关要求;3.设计更改内容和结果包含到改变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立案凭证)所载明内容时,企业应该进行风险分析,并按摄影关法规要求,申请变更注册(立案),以满足法规要求。*5.10.3当选择材料、零件或产品功效改变可能影响到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时,应该评价因改动可能带来风险,必需时采取方法将风险降低到可接收水平,同时应该符合相关法规要求。5.11.1应该在包含设计和开发在内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制订风险管理要求并形成文件,保持相关统计。查看风险管理文件和统计,最少符合以下要求:1.风险管理应该覆盖企业开发产品实现全过程;2.应该建立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文件,保持相关统计,以确定实施证据;3.应该将医疗器械产品风险控制在可接收水平。[1]采购编辑*6.1.1应该建立采购控制程序。采购程序内容最少包含:采购步骤、合格供给商选择、评价和再评价要求、采购物品检验或验证要求、采购统计要求。*6.1.2应该确保采购物品符合要求要求,且不低于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相关要求。6.2.1应该依据采购物品对产品影响,确定对采购物品实施控制方法和程度。查看对采购物品实施控制方法和程度要求,核实控制方法和程度能够满足产品要求。6.3.1应该建立供给商审核制度,对供给商进行审核评价。必需时,应该进行现场审核。是否符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给商审核指南》要求。6.3.2应该保留供方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统计。[1]*6.4.1应该和关键原材料供给商签署质量协议,明确双方所负担质量责任。6.5.1采购时应该明确采购信息,清楚表述采购要求,包含采购物品类别、验收准则、规格型号、规程、图样等内容。从采购清单中抽查相关采购物品采购要求,确定是否符合本条要求。6.5.2应该建立采购统计,包含采购协议、原材料清单、供给商资质证实文件、质量标准、检验汇报及验收标准等。*6.5.3采购统计应该满足可追溯要求。6.6.1应该对采购物品进行检验或验证,确保满足生产要求。查看采购物品检验或验证统计。[1]生产管理编辑*7.1.1应该根据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生产,以确保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立案产品技术要求。*7.2.1应该编制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查看相关文件;是否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对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关键参数是否做验证或确定要求。7.3.1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中间品等进行清洁处理,应该明确清洁方法和要求,并对清洁效果进行验证。7.4.1应该依据生产工艺特点对环境进行监测,并保留统计。7.5.1应该对生产特殊过程进行确定,并保留统计,包含确定方案,确定方法、操作人员、结果评价、再确定等内容。7.5.2生产过程中采取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应该进行验证或确定。*7.6.1每批(台)产品均应该有生产统计,并满足可追溯要求。7.6.2生产统计应该包含: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原材料批号、生产批号或产品编号、生产日期、数量、关键设备、工艺参数、操作人员等内容。7.7.1应该建立产品标识控制程序,用适宜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方便识别,预防混用和错用。*7.8.1应该在生产过程中标识产品检验状态,预防不合格中间产品流向下道工序。查看是否对检验状态标识方法作出要求,现场查看生产过程中检验状态标识,是否符合文件要求。*7.9.1应该建立产品可追溯性程序,要求产品追溯范围、程度、标识和必需统计。*7.10.1产品说明书、标签应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1]7.11.1应该建立产品防护程序,要求产品及其组成部分防护要求,包含污染防护、静电防护、粉尘防护、腐蚀防护、运输防护等要求。防护应该包含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等。现场查看产品防护程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现场查看并抽查相关统计,确定产品防护符合要求。质量控制8.1.1应该建立质量控制程序,要求产品检验部门、人员、操作等要求。查看质量控制程序,是否对产品检验部门职责、人员资质、检验操作规程等作出要求。8.1.2应该要求检验仪器和设备使用、校准等要求,和产品放行程序。查看质量控制程序,是否对检验仪器、设备使用和校准作出要求。8.2.1应该定时对检验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并给予标识。查看检验仪器和设备是否按要求实施了校准或检定,是否进行了标识。8.2.2应该要求检验仪器和设备在搬运、维护、贮存期间防护要求,预防检验结果失准。8.2.3当发觉检验仪器和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该对以往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并保留验证统计。查看设备使用、维护统计,当检验仪器设备不符合要求情况,是否对以往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价,并保留相关统计。8.2.4对用于检验计算机软件,应该进行确定。[1]*8.3.1应该依据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立案产品技术要求制订产品检验规程,并出具对应检验汇报或证书。查看产品检验规程是否涵盖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立案产品技术要求性能指标;确定检验统计是否能够证实产品符合要求;查看是否依据检验规程及检验结果出具对应检验汇报或证书。8.3.2需要常规控制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标准上不得进行委托检验。对于检验条件和设备要求较高,确需委托检验项目,可委托含有资质机构进行检验,以证实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立案产品技术要求。*8.4.1每批(台)产品均应该有批检验统计,并满足可追溯要求。8.4.2检验统计应该包含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检验统计、检验汇报或证书等。*8.5.1应该要求产品放行程序、条件和放行同意要求。查看产品放行程序,是否明确了放行条件和放行同意要求。应该要求有权放行产品人员及其职责权限,并应该保持同意统计。8.5.2放行产品应该附有合格证实。8.6.1应该依据产品和工艺特点制订留样管理要求,按要求进行留样,并保持留样观察统计。[1]销售和售后服务编辑*9.1.1应该建立产品销售统计,并满足可追溯要求。9.1.2销售统计最少应该包含:医疗器械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批号、使用期、销售日期、购货单位名称、地址、联络方法等内容。9.2.1直接销售自产产品或选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该符合医疗器械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9.2.2发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时,应该立即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汇报。9.3.1应该含有和所生产产品相适应售后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售后服务制度。9.3.2应该要求售后服务要求并建立售后服务统计,并满足可追溯要求。[1]9.4.1需要由企业安装医疗器械,应该确定安装要求和安装验证接收标准,建立安装和验收统计。9.4.2由使用单位或其它企业进行安装、维修,应该提供安装要求、标准和维修零部件、资料、密码等,并进行指导。9.5.1应该建立用户反馈处理程序,对用户反馈信息进行跟踪分析。查看程序文件是否对上述活动实施作出了要求,并对用户反馈信息进行了跟踪和分析。[1]不合格品控制编辑10.1.1应该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要求不合格品控制部门和人员职责和权限。*10.2.1应该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统计、隔离、评审,依据评审结果,应该对不合格品采取对应处理方法。现场查看不合格品标识、隔离是否符合程序文件要求,抽查不合格品处理统计,是否按文件要求进行评审。10.3.1在产品销售后发觉产品不合格时,应立即采取对应方法,如召回、销毁等方法。现场查看在产品销售后发觉不合格时处理方法,是否召回和销毁等。10.4.1不合格品能够返工,企业应该编制返工控制文件。返工控制文件应该包含作业指导书、重新检验和重新验证等内容。查看返工控制文件,是否对能够返工不合格品作出要求;抽查返工活动统计,确定是否符合返工控制文件要求。10.4.2不能返工,应该建立相关处理制度。[1]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善编辑11.1.1应该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接收、调查、评价和处理用户投诉,并保持相关统计。查看相关职责权限文件,确定是否对上述活动作出要求。*11.2.1应该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建立医疗器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