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_第1页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_第2页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_第3页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_第4页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统一测量工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会用同一种物体作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

认识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初步接触测量,需要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课堂上要通过不同方式的测量

办法,从而认识测量工具统一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

课件、小黑板、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出示第2页主题图)

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

量长度的单位。

师:把书翻到第2页看例1

生:认真看课本第2页下面的4幅图。

1、先看第1部分:人们用什么测量大石头的?

2、再看第2、3部分:人们用什么测量布的长度?用什么测量竹子的长度?

3、如果让你用身体夫人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样测?

4、最后看第4部分:爸爸和儿子用什么测量课桌的长度的?

(想一想: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小结

(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进行测量同一长度,量的结果不一样。

(2)用同一种物体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量的结果一样。

用同一种物体作标准进行测量,能比较出两个物体的长短。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J、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步度(tu6)挂(zha)

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1)数学书长约()挂。(2)课桌长约()挂。

(3)黑板长约()魔。(4)教室长约()步。

2、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看结果如何。

3、用同一种物体作标准进行测量课桌,看看结果如何。

四、师生总结

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

五、作业设计

1.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

来测量物体。

2.书上第二页第四幅图:

想一想;为什么老师和学生测量同一块木板,结果却不一样呢?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统一测量工具

教学反思

2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

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八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1厘

米有多长,多量一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才能更进一步认识“厘米”。

教具学具: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认识尺子(出示课件)

你们认识课件中出示的测量工具吗?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投影出示厘米尺子)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

的长度。

2、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1)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交流

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2)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3)请小朋友测量一个田字格的长度

(4)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

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

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课堂练习

1找一找、量一量

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从()到()也是1厘米,

从()到()还是1厘米。

2、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

手掌宽约()厘米,

一挂长约()厘米。

3、量一量(习题见课件)

四、作业设计

第4页“做一做”(上面)。

第8页练习一,第1题。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4

第三课时认识米、米和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情分析:

学生对1厘米已经有了表象认识,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认识“米”,建立1米的长

度概念,这就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

教具学具:

1、课件、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2、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课件出示主题图)

孩子们,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比一比,看谁量得快!

二、认识米用米量(出示课件)

情景设置: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

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拿一把米尺,在你的身上找一找,有没有1米。

2、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3、从地面到我的脖子,长度大约是1米。

4、再去我们身边找一找,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用米尺量一量。

5

(-)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课件展示米和厘米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

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有关习题)

1、课本第9页练习一第5题。

2、三位小朋友比身高。(习题见课件)

3、课本第9页练习一第6题。(投影出示)

4、课本第10页练习一第10、11题。(投影出示)

四、作业设计

1、第4页做一做。(下面)

2、第8页练习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米米和厘米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6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6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重点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线段,并学习用尺子画线段。这就需要在教学中

要交给孩子们正确的画线段和量线段的正确方式。

教学用具:

课件、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手掌宽约()厘米一挂长约()厘米一步长约()厘米

二、情境引入(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一条弯曲的线段

孩子们,谁愿意来量一量这根绳子的长度?

师:怎样才能量出它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7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

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

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上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投影出示第5页例6主题图)

小结: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比如黑板边、桌子边、书本边都可以看

作是线段。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量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

米。

四、课堂练习(一)(出示课件习题)

课本第5页做一做第1题。

五、画线段(出示课件例7)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画法: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或者从刻度1画到刻度

4,从刻度2画到刻度5等等,都是3厘米。

六、课堂练习(二)(课件出示有关习题)

1、课本第5页做一做第2题。

2、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2题。(做在书上)

3、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八、设计作业

1.画3厘米长的线段(做在作业本上)。

2.画5厘米长的线段(做在作业本上)。

3.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

板书设计

8

认识线段

线段的三个特点:

1、直的

2、有两个端点

3、可以量出长

教学反思

9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1厘米和1米已经建立了长度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测量身边的物体,

从而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直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第7页主题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课件演示)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挂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有关习题)

1、完成第7页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10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第8页练习一,第4题。

2、第10页练习一,第9题。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教学反思

II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一课加法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2--P13例本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

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加法的意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基础上要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学习

两位数家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P12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

数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出示课件)

1、教学例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lo

(1)怎样口算?(先算5+2=7,再算30+7=37。)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2)也可以写竖式用笔算。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12

2、教学例2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20

(1)怎样笔算?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2)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是从哪位加起的?

总结: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1、完成P13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P12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计算:5+34=36+21=

4、游戏练习:猜一猜(习题见课件)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设计

1、课本12页做一做第1题。(想:怎样对位?)

2、课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教学反思

13

第二课时加法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4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

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

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之前掌握的列竖式的方法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关

键是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5=9+6=7+5=3+3+1=

5+6=7+8=8+8=4+2+1=

2、帮小兔找到要拔的萝卜(习题见课件)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课件出示例3)

教学例3o

1、提示:怎样列式?怎样笔算?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14

总结:

笔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1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1、算一算(习题见课件)。

2、课本15页第5题。(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

3、课本15页第6题。

4、方框里应填几?(习题见课件)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设计

1、课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课本16页练习二第11题.

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lo

教学反思

15

第三课时减法

(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8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

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

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十以内的减法已经熟练,所以相同数位上的减法计算都比较简单,教学中主

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列竖式的正确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

请你帮我算一算。

25+7=24+16=

69-33=58-20=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

1、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三、合作交流,掌握算法(出示课件)

教学例1

1、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小天使提出的的问题?

16

2、板书算式:36-23=

问:你们会笔算吗?

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结合左边的图片,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3、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4、小结:

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四、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

结果及算法。

2、数学小诊所:75-25=589-7=29(学生说出错误原因)

3、数学游戏:猜一猜。(习题见课件)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六、作业设计

1、计算(投影出示)

39-23=74-34=99-14=57-26=

2、完成第18页做一做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课本20页练习三第1、2、3题(写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教学反思

17

第四课时减法

(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9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教学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熟练地掌握对列竖式的方法,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

让学生学会退位减法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我最棒

16-8=10-4=15-7=12-5=17-8=

11-6=12-8=10-5=13-7=18-9=

2、算一算、连一连(习题见课件)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主题图)

小天使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

法。学生回答。

三、合作交流,掌握算法(出示课件)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18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算式50-24=

个位够不够减,不够减怎么办?

个位上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减()o

从十位退1后,十位要算()减()。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

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

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四、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1、课本20页练习三第4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43-29=72-27=61-3=54-16=

2、课本20页练习三第5题。

3、课本20页练习三第6题。

4、你会填吗?(习题见课件)

5、解决问题(习题见课件)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设计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第21页练习三7、8题。(写在书上)

板书设计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

从十位退1当10o

教学反思

19

第五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初步接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学生对问题中涉及的算式的计算方法已

经掌握,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需要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习题见课件)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例4)

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

(1)思考:

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二班得了多少面。一班得了()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

了()面。

(2)分组讨论:

说说为什么用加法算。把知道的先画出来。一看就知道求二班的小红旗就是要把和

一班同样多的与多的3面合起来。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

20

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4、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有关习题)

1、鸭蛋有25个,鸡蛋比鸭蛋多8个,鸡蛋有几个?

2、

;7个

1

含IY

?个

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设计

1、第25页练习四,第1题。

2、二一班有43本图书,二二班比二一班多9本,二二班有几本?

3、明明有57张卡片,聪聪比明明多5张,聪聪有几张卡片?(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方法: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

教学反思

21

第六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4例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初步接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学生对问题中涉及的算式的计算方法已

经掌握,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需要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习题见课件)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教学例4(2)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

(1)思考: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

一班得了()面小红旗,三班比一班少得了()面。

(2)分组讨论:

说说为什么用减法算。把知道的先画出来。一看就知道求三班的小红旗就是要用一

班的12面减去少的4面。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

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22

(二)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

答。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有关习题)

1、鸭蛋25个,鹅蛋比鸭蛋少12个,鹅蛋有多少个?

2、课本26页练习四第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作业设计

1、第25页练习四,第2题。

2、第26页练习四,第6题。

3、明明有52张卡片,聪聪比明明少5张,聪聪有几张卡片?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方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教学反思

23

第七课时连加

教学内容:

课本P27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法。

2、巩固100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问题。

学情分析:

对100以内的加法计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接下来的连加教学,主要使学

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

课件、习题卡、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习题见课件)

1、口算。

9+8+4=7+59+20=

2、填一填。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数的加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出示课件)

教学例1。

1、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

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

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2这道题怎样计算呢?竖式怎么算?请你试一

试。能不能把它们合在一起写呢?

24

4、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

别与联系及优劣。说说哪种写法适合你。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习题)

1.用竖式计算。

37+28+19=

2.数字小诊所。(习题见课件)(学生说出错误原因)

3.解决问题。

36元

爸爸买了一双鞋、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作业设计

1、第28页上面的“做一做”第1题。

2、第29页练习五第1、3题。

3、20+12+45=63+9+24=45+20+17=26+10+32=

板书设计

连力U

计算连加算式:从左到右顺序计算

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加上第三个数

教学反思

25

第八课时连减

教学内容:

课本P27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减法。

2、巩固100以内的减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减法。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减的问题。

学情分析:

对100以内的减法计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接下来的连减教学,主要使学

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习题卡、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习题见课件)

1、口答。

20-2-6=72-6-40=

2、填一填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课件出示例2)

教学例2。(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

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

2、怎样求还剩多少个?

思考解题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问:有简便的列竖式方法吗?

4、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说说哪种写法适合你。

5、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怎么列式呢?

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26

先算:40+26=66(个)

再算:84-66=18(个)

三、课堂练习一(投影出示)

1、78-34-13=54-20-15=75-36-10=

2、80-7-21=47-10-5=54-20-13=

四、课堂练习二(出示课件)

1、用竖式计算

52-16-28=

2、解决问题:

59元42元36元

妈妈用100元钱买了一件衣服和一顶帽子,应找回多少钱?

五、作业设计

1、第28页上面的“做一做”第2题。

2、第29页练习五,第2题。

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连减

计算连减算式:从左到右顺序计算

先算前两个数的差

再减去第三个数

教学反思:

27

第九课时力口、减混合

(没有括号)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掌握了计算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

是让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没有括号)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习题)

竖式计算:

36+28+17=65-25-21=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课件出示例3)

教学例3

1、认真看图,了解信息。

2、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

多少人?

3、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4、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

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67-25=42(人)

再算现在有多少人:42+28=70(人)

我用综合算式:67-25+28=70(人)

28

5、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计算吗?

6、总结:可以先分步算,再列综合算式。列竖式时,可以分开,也可以写连写竖

工IO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课本29页练习五第5题。

2、学校合唱队原来有65位同学,27位同学毕业了,又加入了25位新同学,现在

有多少位同学?

3、课本30页练习五第9题。

4、小结: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

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设计

1、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第30页练习五第10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31页练习五第11题,分小组比赛完成。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没有小括号)

计算方法:从左到右

教学反思

29

第十课时力口、减混合

(有小括号)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

是让学生初步掌握100以内数没有小括号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解决问题: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第一次运走17个,第二次

运走23个。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小朋友们,在这道题中,你们知道小括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了吧!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课件出示例4)

教学例4

1、出示算式:72-(47+16)=

2、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3、提示问题:你能看出算式中先算谁,再算谁吗?还有简便列竖式的写法吗?

4、学生认真看题,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竖式。

5、总结: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列竖式时: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30

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

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有关习题)

1、课本练习五30页第6题。(说出错误原因)

2、课本练习五30页第9题。

3、完成P28下面做一做第2题。(投影出示)

4、列式计算(投影出示)

76-(10+43)=34+(37-30)=

26+(40-25)=97-(51+10)=

5、小结: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需

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设计

1、完成第30页练习五第7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第30页练习五第8题.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有小括号)

计算方法: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

教学反思

3】

第十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重点难点:

引导学会分析问题,利用第一个问题所得数据解决第二个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两个连续问题的应用题,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然后运用所得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出示课件)

习题1、2(见课件)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主题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题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三、合作探究(出示课件)

1、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2、提出问题:

(1)男生有多少人?

(2)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3、怎样解答?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要求男生的人数,就是求比14少5的数是多

少,用减法计算。

32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

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出示课件)

1、完成课本32页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4练习六第8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综合练习,解决问题。(习题见课件)

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六、作业设计:

课本33页练习六第1、2、3、4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解决两个连续问题的应用题

方法:先算第一个问题

利用所得的数据

再算第二个问题

教学反思

33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课本P35-37页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

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笔算(课件出示)

1、笔算下面各题。

54+18=85-40-33=

54-18=85-(40-33)=

2、总结: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1)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都从个位算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3)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

(4)两步计算式题,有小括号的先计算小括号里的;没有小括号的按照从左往右的

顺序计算。

二、复习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阅览室里有28人在看故事书,看漫画书的比看故事书的多13人,看漫画书的有多

少人?看科技书的比看漫画书的少6人,看科技书的有多少人?

1、问: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4

2、这道题要解决两个问题。

怎样解答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总结: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

算。

三、课堂练习(出示习题课件)

1、完成P36第3题。(计算要准确)

2、数学游戏:送信。(习题见课件)

3、数学游戏:小兔子后面藏着的数字是几?(习题见课件)

4、解决问题(习题见课件)

5、解决问题(习题见课件)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36练习七第2、4、5题。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P37练习七第9题。读题理解题意。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100以内加减法

2.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35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

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角的知识,所以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认识角,

了解角。

教学用具:

课件、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出示课件)

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出示39页例1图)

1、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两条边是直直的,都从顶点出发。

2、同桌交流。

36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你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