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拆迁安置房项目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1页
农民拆迁安置房项目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2页
农民拆迁安置房项目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3页
农民拆迁安置房项目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4页
农民拆迁安置房项目基坑支护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拆迁安置房项目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第1页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拟建的潘家沟农民拆迁安置房项目位于锦江区柳江街道潘家沟11组、12组,锦江大道以南。该工程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38337.34m2,规划总建筑面积166209.21m2,由12栋高层住宅、地下一层(局部2层)地下室及其配套设施组成。其中总计容建筑面积115012.02m2,地上不计容建筑面积5332.78m2,地下(含半地下)室总建筑面积45864.41m2,建筑基底面积6503.70m2。场地北侧为已建锦江大道及防护绿地,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距离约为6.26m,其中一条PE材质DN500的中水管位于红线范围内,经与甲方确认,该管道施工前将进行迁改,基坑支护设计时可不考虑该管道的影响,但基坑施工不可影响已建锦江大道防护绿地,另锦江大道及防护绿地下管线较为复杂,影响最大的为绿道内埋深约9.5m的电力隧道。由于已建锦江大道绿道不可破坏,本侧支护顶面按照现有锦江大道绿道标高约508.50~511.00m进行基坑支护设计,待地下室施工完成后,基坑内侧将回填至场平标高506.60m,届时将形成1.9m~4.4m高的永久性边坡,若回填后永久边坡继续采用本支护桩作为支护结构,需委托第三方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后方可采用;基坑西侧现为空地,拟建规划道路,经与甲方确认,该道路先于本基坑施工,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距离约为5.0~18.0m;基坑南侧现为空地,拟建规划道路,经与甲方确认,该道路先于本基坑施工,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距离约为6.0~17.0m;基坑东侧现为空地,拟建规划道路及代建绿地,经与甲方确认,该道路先于本基坑施工,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距离约为6.2~19.0m;基坑周边环境及基坑深度详见下表1。拟建建筑物特征和勘探点施工情况详见表2。基坑周边环境及支护设计深度一览表表1基坑分段基坑顶场平标高(m)基坑开挖底标高(m)基坑设计深度(m)计算钻孔周边环境拟采用支护型式AB(北侧)506.6-511.0496.809.8-14.2ZK2已建绿地排桩+锚索BT(北侧)511.0496.8014.2ZK2已建绿地排桩+锚索TW(北侧)508.5-511.0496.8011.7-14.2ZK2已建绿地排桩+锚索WC(北侧)508.5496.8011.7ZK64已建绿地排桩+锚索EF(东侧)506.6496.809.8ZK17拟建道路排桩+锚索FG(东侧)506.6500.506.1ZK86拟建道路排桩GH(南侧)506.6500.506.1ZK85拟建道路排桩HL(南侧)506.6500.506.1ZK83拟建道路排桩LQ(东侧)506.6500.506.1ZK76拟建道路排桩QB(东侧)506.6496.809.8ZK71拟建道路排桩+锚索RS(一、二层地下室分界线)500.5496.803.7ZK33/放坡拟建建筑物名称和基础情况表2建筑名称及编号重要性等级结构类型层数及高度(m)基础型式地下室层数/基础埋深(m)平均基底压力(kPa)±0.00标高(m)地基允许变形(mm)勘探完成情况1号楼二剪力墙26F/79.05筏板基础或桩基-1/6.5460506.60200完成2号楼二26F/79.05筏板基础或桩基-1/6.5460506.60200完成3号楼二26F/79.05筏板基础或桩基-2/10.2460506.60200完成4号楼二19F/58.05筏板基础或桩基-2/10.0360506.60200完成5号楼二19F/58.05筏板基础或桩基-2/10.0360506.60200完成6号楼二19F/58.05筏板基础或桩基-2/10.0360506.60200完成7号楼二19F/58.05筏板基础或桩基-2/10.0360506.60200完成8号楼二26F/79.05筏板基础或桩基-1/6.5460506.60200完成9号楼二26F/79.05筏板基础或桩基-2/10.2480506.60200完成10号楼二26F/79.05筏板基础或桩基-1/6.5460506.60200完成11号楼二26F/79.05筏板基础或桩基-1/6.5460506.60200完成12号楼二26F/79.05筏板基础或桩基-1/6.5460506.60200完成地下室二框架-1F/7.50(局部-2F)独立基础6.1/9.830/37506.60200完成2、设计依据为确保地下室的顺利施工、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我院受业主委托,对该项目进行基坑支护的专项岩土设计工作。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2022年10月31日版本);2、设计提供的《总平面图》(电子版);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4、《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10(2015年版);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1、《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1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建设部【2018】37号文13、《四川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川建行规【2018】3号;14、《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基坑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成建安监发〔2011〕22号);15、《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的通知》(文件号:成建安监发[2012]37)。16、《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17、《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18、《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9、《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3、场地的工程地质概况3.1场地地形地貌拟建拟建场地位于锦江区柳江街道潘家沟11组、12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场地现状为原有耕地、西南角鱼塘(已被回填,无水体分布)。该拟建场地整体上来看分为两个平台(西北角高,其余地段低),其场地孔口高程为500.13~515.06m,最大高差为14.93m。场地属岷江冲积平原与龙泉山过渡地段的浅丘地貌单元,划分为岷江水系Ⅱ级阶地,平坦场地。3.2场地地层构成及特征据钻探揭露,该场地土层组成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素填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黏土、粉质黏土、粉砂、含黏土卵石,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现将各地层分述如下:①1杂填土:杂色、黑色、褐色,稍湿~湿,松散,主要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组成,含少量黏粒、卵碎石颗粒,出露在地表部分含植物根系。回填时间<5年,密实度差、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均匀性差,属高压缩性土,其在地表水、地下水作用下具沉陷性(湿陷性)。在场地内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于场地中部、南面),层厚0.50~9.40m。①2素填土:黄色、褐色、褐黑色,稍湿~湿,松散~稍密,以黏粒为主,含少量粉粒、碎石、卵砾石,出露在地表部分含植物根系。回填时间<5年,密实度较差、为欠固结土、均匀性较差,属高压缩性土,其在地表水、地下水作用下具沉陷性(湿陷性)。在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主要分布于场地中部、南面),层厚0.40~9.90m。②1黏土:黄色、褐红色、灰白色,硬塑状,稍湿~湿,含铁锰质氧化物,少许结核,成份以黏性土为主,抽出时成柱状,切面稍有光泽,用手难搓成土条,干强度低,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裂隙较为发育、裂隙面光滑,裂隙中有灰白色高岭土充填物,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分布。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3.60~12.30m。②2粉质黏土:褐色、褐黄色,稍湿~湿,可塑~硬塑状,以粘粒为主,次为粉粒,局部含少量砂粒,含铁、锰质氧化物斑点及浸染。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该层底部含少量卵(碎)石颗粒,含量约15%,粒径约2cm左右。该层在场地内的大部分地段分布,局部地段缺失,层厚:0.60~4.60m。③含黏土卵石:灰色,湿,松散。以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硬质岩石为主,以中~微风化为主,充填物以黏性土为主,含量约35%左右,少量粉粒、砂粒;卵石磨圆度好,呈圆~亚圆形;级配较好,粒径以20~40mm为主,最大可达60mm。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N120击数为2~4击。在场地内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层厚:0.60~8.30m。④粉砂:黄色,湿,松散。以石英颗粒为主,含较多云母片。含粉粒较多,局部夹团块状、薄层状黏性土。该层在场地内个别钻孔内揭露,缺失,层厚:0.40~2.70m。⑤1全风化泥岩:紫红色,全风化,以黏土矿物为主,结构基本破坏、有残余结构强度,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岩芯成细粒状或土状,层厚:0.50~4.50m。⑤2强风化泥岩:紫红色,强风化,泥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黏土矿物、长石、石英等;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裂面多充填泥质胶结及铁锰质锈染,岩芯多呈碎块状,层厚1.0~11.8m。⑤3中风化泥岩:紫红色,中风化,中厚层状构造、细粒结构,主要成分为黏土矿物、长石、石英等,岩体质地较软,风化裂隙一般发育,裂隙多充填泥质胶结及铁锰质锈染,岩芯多呈短~长柱状,采取率约80%~90%,RQD指标约60~80,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本次勘察揭露厚度为7.2~15.5m。该场地各岩土层的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3.3气象与水文拟建场地所在锦江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雨量充沛,年无霜期大于300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日照时数1239小时,年日照率为28%,相对湿度82%。3.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拟建场地内分两个台阶,西北角地段高,其余地段低,场地内在勘察期间无水体分布。在场地外南侧有一鱼塘,鱼塘内有水体分布,水量较大,该鱼塘里的水对场地内的地下水位分布影响较小。(2)地下水根据所搜集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勘察结果,场地地下水主要以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的填土中,靠大气降水、地表水渗透补给,无统一地下水位,水量、水位随季节性变化大,与孔隙水无水力联系,对基础施工和基坑工程影响大;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并通过地下径流、蒸发等方式排泄,具微承压性,与基岩裂隙水水力联系较为紧密,对灌注桩施工影响大;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在泥岩层内,受地下径流补给和排泄,水量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连通性及隙面充填特征等因素的控制,一般埋藏较深。(3)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化幅度勘察期间为平水期,由于场地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在钻孔深度范围内测得混合地下水埋深2.9~18.6m,地下水水位对应高程为494.43~498.55m,其高程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建议施工阶段应进一步核实场地内的地下水位,因场地内分布的黏性土及含黏土卵石透水性较差,若施工期间如遇上层滞水,可采用集水坑明排措施。场地地下水年变化幅度为1.0~3.0m左右,结合我院在该地区的施工经验,建议该场地含黏土卵石层渗透系数取5.0m/d。3.5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详勘报告建议的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如下:岩土名称参数值天然重度(kN/m3)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o)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变形)模量Es(MPa)天然抗压强度R(MPa)基床系数K(MN/m3)基底摩擦系数μ///0.20///0.208/100.306/80.25(13)/120.35(4)/60.208.0/80.2512.00.96150.35不考虑压缩4.691500.55岩土名称黏土粉质粘土含黏土卵石粉砂全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frbk(kPa)5040100801101802404、基坑支护设计4.1设计要求和原则(1)设计方案必须保证支护结构的安全,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保证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和市政设施的安全。(2)支护结构经济合理、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法规。(3)根据基坑深度和周边环境情况确定北侧基坑、东侧(EF段)、西侧(QB段)安全等级为一级,东侧、南侧、西侧其余段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4)基坑周边荷载:地面均布荷载15kPa,基坑外堆土按照退距后放坡处理。(5)设计参数:采用详勘报告建议值及成都地区地质情况经验。(6)基坑使用年限:不超过1年-自基坑工程整体开挖至基坑底起算(按正常施工进度)。(7)基坑支护选型原则:该项目基坑一般情况下,周边具备放坡条件情况下,采用放坡网喷支护,不具备放坡条件采用支护桩+锚索或悬臂桩支护。(8)支护结构上的作用、作用组合:作用包含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地面超载等。临时性支护结构按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综合分项系数1.25,一级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1.1,二级取1.0。(9)计算软件版本号:理正深基坑7.0PB5。4.2基坑支护方案简述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3.7m~14.2m。由于基坑整体开挖较深,且基坑北侧为已建锦江大道及绿地,东侧、南侧及西侧虽现为空地,但规划道路先于本基坑施工,大部分地段不具备放坡条件,从基坑整体安全性考虑拟采用排桩+锚索或悬臂桩支护方式,考虑节省支护成本,局部存在放坡条件的地段采用放坡进行支护。4.2.1基坑周边环境本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如下:基坑北侧为已建锦江大道及防护绿地,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距离约为6.26m,其中一条PE材质DN500的中水管位于红线范围内,经与甲方确认,该管道施工前将进行迁改,基坑支护设计时可不考虑该管道的影响,但基坑施工不可影响已建锦江大道防护绿地,另锦江大道及防护绿地下管线较为复杂,影响最大的为绿道内埋深约9.5m的电力隧道。由于已建锦江大道绿道不可破坏,本侧支护顶面按照现有锦江大道绿道标高约508.50~511.00m进行基坑支护设计,待地下室施工完成后,基坑内侧将回填至场平标高506.60m,届时将形成1.9m~4.4m高的永久性边坡,若回填后永久边坡继续采用本支护桩作为支护结构,需委托第三方有资质单位进行鉴定后方可采用;基坑西侧现为空地,拟建规划道路,经与甲方确认,该道路先于本基坑施工,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距离约为5.0~18.0m;基坑南侧现为空地,拟建规划道路,经与甲方确认,该道路先于本基坑施工,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距离约为6.0~17.0m;基坑东侧现为空地,拟建规划道路及代建绿地,经与甲方确认,该道路先于本基坑施工,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距离约为6.2~19.0m;4.2.2基坑支护设计简述(1)基坑北侧AB段:基坑开挖深度9.8-14.2m,坡顶场平标高506.6-511.0m,属于过渡段,拟采用排桩+锚索进行支护,混凝土强度采用C30混凝土,腰梁采用C40混凝土,桩径1500mm,间距2000mm,最长桩长26.00m,嵌固深度11.80m,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锚索采用3束s17.8钢绞线;BT段:基坑开挖深度14.2m,坡顶场平标高511.0m,拟采用排桩+锚索进行支护,混凝土强度采用C30混凝土,腰梁采用C40混凝土,桩径1500mm,间距2000mm,最长桩长26.00m,嵌固深度11.80m,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锚索采用3束s17.8钢绞线;TW段:基坑开挖深度11.7-14.2m,坡顶场平标高508.5-511.0m,属于过渡段,拟采用排桩+锚索进行支护,混凝土强度采用C30混凝土,腰梁采用C40混凝土,桩径1500mm,间距2000mm,最长桩长26.00m,嵌固深度11.80m,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锚索采用3束s17.8钢绞线;WC段:基坑开挖深度11.7m,坡顶场平标高508.5m,拟采用排桩+锚索进行支护,混凝土强度采用C30混凝土,腰梁采用C40混凝土,桩径1500mm,间距2000mm,最长桩长23.50m,嵌固深度11.80m,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锚索采用3束s17.8钢绞线;(2)基坑东侧EF段:基坑开挖深度9.8m,坡顶场平标高506.6m,拟采用排桩+锚索进行支护,混凝土强度采用C30混凝土,腰梁采用C40混凝土,桩径1200mm,间距2000mm,最长桩长15.50m,嵌固深度6.20m,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锚索采用3束s17.8钢绞线;FG段:基坑开挖深度6.1m,坡顶场平标高506.6m,拟采用排桩进行支护,混凝土强度采用C30混凝土,桩径1200mm,间距2000mm,最长桩长13.50m,嵌固深度7.90m,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3)基坑南侧GH段:基坑开挖深度6.1m,坡顶场平标高506.6m,拟采用排桩进行支护,混凝土强度采用C30混凝土,桩径1200mm,间距2000mm,最长桩长15.00m,嵌固深度9.40m,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HL段:基坑最大开挖深度6.1m,坡顶场平标高506.6m,拟采用天然放坡支护,坡比1:2.0,坡面网喷;(3)基坑西侧LQ段:基坑开挖深度6.1m,坡顶场平标高506.6m,拟采用排桩进行支护,混凝土强度采用C30混凝土,桩径1200mm,间距2000mm,最长桩长14.50m,嵌固深度8.90m,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QB段:基坑开挖深度9.8m,坡顶场平标高506.6m,拟采用排桩+锚索进行支护,混凝土强度采用C30混凝土,腰梁采用C40混凝土,桩径1200mm,间距2000mm,最长桩长18.00m,嵌固深度8.70m,纵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RB400级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锚索采用3束s17.8钢绞线;5、地下(表)水控制方案为排除上层滞水及基坑施工回填前地表水及降水汇入对基坑安全的影响,在基坑边坡底部和坡顶各设置一道排(截)水沟的明排水方式。基坑顶或开挖边线外应进行硬化至红线,做好基坑顶部和底部的排水措施,防止雨水浸泡对土体产生不利影响。6、分项工程设计说明(1)支护桩1、支护桩为旋挖钻孔灌注桩,桩径为1.50m、1.20m,桩心间距均为2.0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支护桩施工时应采取间隔成桩的施工顺序,且应在混凝土终凝后,再进行相邻桩的施工。2、主筋采用对焊连接,或采用机械连接,同一断面接头数量不超过钢筋总数的50%,支护桩桩顶标高为整平至设计道路标高,可根据周边自然地面标高适当调整。3、桩身采用低应变进行完整性检测(2)冠梁、腰梁1、支护桩桩顶均设置冠梁,梁宽1.5m、1.2m,对应高0.9m、0.8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保护层厚度50mm。2、冠梁施工缝不应设置在转角及其附近15m范围。3、冠梁主筋采用双面搭接焊,搭接焊长度5d。采用单面焊接时,搭接焊长度10d,支护桩纵向钢筋全部伸入冠梁内,长度为:冠梁高h-50mm。4、冠梁施工前应清除支护桩顶的浮浆松软层,梁底部应坐落在支护桩顶新鲜混凝土面上,支护桩钢筋露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浇注砼前,必须清理干净,残渣、浮土和积水,保证桩与梁牢固连接。当由于特殊原因必须留设施工缝时,须按规范要求对施工缝进行处理,冠梁施工缝不应设置在转角及其附近15m范围。5、主筋采用双面搭接焊,搭接焊长度大于5d。采用单面焊接时,搭接焊长度大于10d。6、冠梁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水平和竖向误差不超过50mm。断面不得小于设计断面。7、施工工序为:放线→开挖基槽→浇筑垫层→支模→绑扎钢筋→验筋→浇筑混凝土。腰粱在施工前需在桩上植筋,使腰粱牢固地固定在桩上,按要求设置拉筋。8、冠梁、腰梁未达到强度等级前不得开始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机械不得长时间反复行驶在支撑构件上,且临时通过时应有安全措施;施工中防止重物撞击支撑构件。(3)锚索施工(1)锚索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强度等级1860MPa。锚索根据设计图准确定位,锚索孔位偏差100mm,钻孔轴线的偏斜率不应大于锚杆长度的2%,钻孔倾角误差±1°,钻头直径不应小于设计钻孔直径4mm,钻孔深度不应小于设计深度,大于设计深度0.50m。(2)锚索注浆采用纯水泥浆(PO42.5R),水灰比宜采用0.5,注浆压力2.0MPa,注浆体强度M30,水泥浆内可加入适当比例的早强剂。(3)普通锚索一般锚固段钻孔直径150mm,采用跟管钻进工艺,锚索设在桩间采用,用C40混凝土腰梁连接,腰梁采用植筋与支护桩连接。(4)注浆管与锚索杆体绑扎在一起,一次注浆管距孔底100~200mm,注浆时间可根据注浆工艺试验确定。(5)扩大头段锚固段采用高压喷射扩孔工艺扩孔,扩孔压力应大于25MPa,喷嘴移动速度10~20cm/min,注浆材料为素水泥浆,水泥采用P.O42.5R,扩孔水泥浆水灰比为1:1.0,囊内水灰比为0.4~0.6,囊内水泥浆体设计强度30Mpa,为了避免出现群锚效应,扩大头锚固段交替布置,详见支护图。(4)桩间土支护桩间土挂钢筋网,采用钢筋网双向A8@200,喷射C20混凝土进行支护,桩间支护按1.0m布设加强筋;加强筋16@1000,通过预埋钢筋(或植筋)固定于支护桩上,喷射混凝土平均厚度100mm,,应分层及时支护,避免桩间土垮塌,分层厚度一般不超过2.0m,桩基护壁须设置泄水孔,竖向间距2.0m,水平间距同桩间距。(6)放坡网喷技术方案1、喷射砼支护工程施工的特点是边开挖边支护,分层开挖,分层支护。2、施工工艺流程

定位放线基坑开挖修整边坡钢筋锚入埋设喷射砼厚度控制标志、第一层砼喷射钢筋绑扎第二层砼喷射进入下层土方开挖、喷射砼施工。①放线定位,周边基坑分层开挖,修整边坡(平整度允许偏差±20mm);②钢筋制作,定位、打入;③铺设钢板网及定位筋(钢筋保护层厚度20mm,钢筋网片铺设时每边的搭接长度为30d);④施工喷射砼(面层100mm厚,分两次喷射,每遍50mm厚,细石砼的等级为C20);⑤进入下一层土方开挖;3、施工要求及技术措施①先检查边坡的稳定性,再清除边坡中的松土、危土。②在机械开挖后应辅以修整坡面使坡面平整,清除坡面上的尘土。③施工插筋时(钢筋骨架),应尽量垂直于坡面锤击插筋。④挂钢丝网时要确保有保护层。⑤为防止土体和崩解,钢筋骨架施工完毕后必须立即挂网喷砼。⑥为控制砼的厚度,喷射砼前在边坡中钉长200mm8@3000*3000mm钢筋作为控制保护厚度标志。(7)地表封闭及截水沟1、桩顶至坡口反边1m采用钢筋网双向A8.0@200+C20素混凝土硬化封闭,厚度50mm。2、为避免雨水浸透使土体力学性质急剧变差,建议桩顶1倍基坑深度(且不小于5.0m)范围内采用C15素混凝土厚50mm硬化封闭。3、基坑支护桩坡顶设置截水沟,截水沟与支护结构坡口(坡脚)间距不小于0.5m,依据现状地形按纵向坡度不小于0.1%进行规划施工,最终流入市政管网。4、坑顶截水沟两侧采用M7.5砂浆砌筑MU10页岩砖,沟内表层2cm厚1:2水泥砂浆抹面,基底采用C15砼浇筑厚80mm,详大样图。(8)降、排水方案1、沿基坑底周边须布置排水沟,排水沟采用M7.5砂浆砌筑MU10页岩砖,沟内抹1:2水泥砂浆厚15mm,沟底采用C15混凝土浇筑,厚度80mm,沟底纵坡0.3%。2、沿排水沟每隔50m设置一口集水井。集水井位置根据现场条件设置,一般在水量较集中位置设置。3、坡顶外边设置截水沟汇集围墙至坡顶之间的地表水,截水沟断面30cm*30cm,侧面页岩砖砌筑,底面现浇80mm厚素混凝土。4、围墙至排水沟之间地表坡率3%~5%,使地表水向排水沟汇集。(9)主要材料及施工技术要求1)混凝土强度等级A.旋挖桩桩芯:C30砼(水下混凝土);B.冠梁:C30砼;C.腰梁:C40砼;D.桩间网喷砼:C20砼,采用湿喷法工艺;E.地面硬化:C20砼。F.旋挖成孔:采用泥浆护壁成孔方式2)钢筋A.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材质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及《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B.钢筋笼的纵主筋采用对焊连接,且连接点在同一平面数量不能超过全部连接点总数的50%。C.焊条:用电弧焊接钢筋时采用E50焊条,焊接熔敷金属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D.锚索采用φ17.8钢绞线。3)钢筋砼结构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A.桩孔:50mm;B.桩顶冠梁、腰梁:50mm;C.桩间支护:35mm;7、基坑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要求7.1基坑施工方案1、施工工序:施工准备→施工放线→场地及周边整平→监测点埋设→地面硬化→支护桩施工→冠梁施工→第一层土方开挖→第一层坡面及桩间支护施工(腰梁施工)→第二层土方开挖→第二层坡面及桩间支护施工→……→最后一层土方开挖→坡面支护→排水沟施工。2、主要分项工程施工简述(1)施工准备基坑周边围挡、冲洗站地面硬化、沉淀池的修筑、临时设施的搭设以及供水、供电线路的铺设等工作。(2)施工放线对相关单位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复核,确保放线依据和开挖范围测量准确无误,放线结果提交监理单位审批。(3)监测点埋设监测点埋设主要完成周边道路沉降、地面沉降和监测控制点的埋设,并完成初始值的测量。(4)土石方开挖、运输①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直接开挖装车。②土开挖不得碰撞基坑支护结构,不得造成桩间土、边坡垮塌。③土石方开挖应严格执行分层开挖的原则,每层土方开挖厚度不宜超过1.5m。远离基坑边15~20m以外,对支护结构受力不产生影响的区域可继续开挖下一层土石方。④车辆运渣土必须冲洗干净,避免污染环境。3、基坑周边施工材料、设施或车辆荷载严禁超过设计要求的地面荷载限值。4、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应按下列要求对基坑进行维护:

(1)雨期施工时,应在坑顶、坑底采取有效的截排水措施;对地势低洼的基坑,应考虑周边汇水区域地面径流向基坑汇水的影响;排水沟、集水井应采取防渗措施;

(2)基坑周边地面宜作硬化或防渗处理;

(3)基坑周边的施工用水应有排放措施,不得渗入土体内;

(4)当坑体渗水、积水或有渗流时,应及时进行疏导、排泄、截断水源;

(5)开挖至坑底后,应及时进行雨污水管道的施工;5、基坑回填(1)回填土材料及回填要求亦应满足主体结构设计单位要求,分层填筑压实,且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回填时,应对回填施工质量进行检验。(2)回填前需对地下室外墙防水层保护层进行验收。(3)满足设计院对回填土的最大干容重和最优含水率要求。(4)回填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验收基底标高,保证基底清洁无杂物。7.2施工技术要求(1)施工前相关单位应仔细核对基坑支护设计与建筑设计图纸,确保图纸之间不存在矛盾时方可正式放线施工。若发现图纸之间存在矛盾,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并经核实无误后方可继续施工。(2)作业面开挖,开挖深度一般与素喷放坡匹配,使用的开挖设备需挖出光滑的、规整的斜坡面,坡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20mm,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坡面的扰动,松动部分至剖面支护前予以清除。使用挖土机挖土时,应辅以人工修坡。坡顶不得堆放弃土和安置重型施工设备。(3)绑扎桩间网筋及放坡段铁丝网,喷射混凝土面层,为了防止土体松弛和崩解,必须尽快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20,混凝土中水泥含量不宜低于400kg/m3,喷射混凝土的最大骨料尺寸不宜大于20mm。(4)降排水措施,坡底、坡顶各设置一道排(截)水沟。坡面面层设置泄水管,一般为350mm长带孔塑料管,向下倾斜5~10°,排除坡面后的积水。(5)坡顶至坡顶外5m间采用C15素混凝土硬化地面,防止地表水下渗对膨胀土的软化作用。8、检测与验收要求(1)检测与验收适用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8)。(2)施工所用的水泥、钢筋、石等原材料应按照规范要求分批次送具备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3)喷射混凝土、商砼、砂浆(纯水泥浆)应按规范要求的数量、批次制作试块,至养护龄期时送具备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土钉墙喷射混凝土面层每500m2取一组,每组试块不少于3个。(4)锚杆(索)抗拔测试A.检测数量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同一土层中的锚杆检测数量不应小于3根,总数不少于6根。B.检测试验应在锚固段注浆固结体强度达到15Mpa或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5)所有护壁桩应进行桩身低应变完整性检测,检测数量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抽取。(6)所有检测工作均须由建设集团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单位承担(7)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和规定执行。9、基坑监测基坑监测分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巡视检查主要通过肉眼配合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是仪器监测的重要补充。(1)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一级基坑支护桩的顶部水平位移不大于25mm,变化速率2mm/d,顶部竖向位移不大于10mm,变化速率2mm/d;二级基坑放坡的水平位移不大于50mm,变化速率10mm/d,顶部地面竖向位移不大于50mm,变化速率5mm/d;二级基坑支护桩的顶部水平位移不大于45mm,变化速率4mm/d,顶部竖向位移不大于25mm,变化速率3mm/d。差异沉降不超过规范要求。(2)监测频率:施工前建立监测网、埋设监测点并进行初始值测量;基坑开挖过程至地下室施工完成期间1次/2d。施工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监测不少于2次/d。(3)监测资料必须当天整理,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编制监测报告,及时提交业主、监理及设计等相关人员。(4)变形监测布置点见监测平面布置图,变形监测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实施,监测单位应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监测方案。(5)监测资料须当天整理,提交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相关人员。(6)地下结构施工期间不得对基坑支护结构产生严重损坏。(7)基坑在使用期间必须严格控制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入或渗入基坑侧壁及基坑内部。(8)具体基坑监测方案由第三方制定,最终监测方案以第三方监测单位制定的方案为准10、信息法施工和应急处理基本要求(1)本工程必须按信息化施工要求工作,施工过程中记录施工信息,按照设计要求对基坑变形进行监测,及时将相关信息汇总,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将相关信息提交设计、施工技术负责人、监理及业主。必要时对设计进行调整。(2)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出现异常区域进行回填反压,再对基坑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处理完成后可继续施工。11、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建议(1)危重大工程的部位和环节:由于地层应力释放、边坡静动荷载等引起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工程中的边坡和地层失稳、塌陷,影响周围建筑或市政道路、设施;丰水期地表水的下渗、地下管线的渗漏、地下水变化等,引起坑壁、斜坡失稳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经济损失。(2)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建议1、当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有地下水时,应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2、基坑边沿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3、基坑底四周应按专项施工方案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并应及时排除积水。

4、基坑开挖1)基坑支护结构必须在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严禁提前开挖和超挖;2)基坑开挖应按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分层、分段、均衡开挖;3)基坑开挖应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状土土层4)当采用机械在软土场地作业时,应采取铺设渣土或砂石等硬化措施。

5、坑边荷载1)基坑边堆置土、料具等荷载应在基坑支护设计允许范围内;2)施工机械与基坑边沿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6、安全防护1)开挖深度超过2m及以上的基坑周边必须安装防护栏杆,防护栏杆的安装应符合规范要求;2)基坑内应设置供施工人员上下的专用梯道。梯道应设置扶手栏杆,梯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m,梯道搭设应符合规范要求;7、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有:=1\*GB3①软土地基的承载力不足或变形量大造成模板及支撑体系、脚手架工程、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分部分项工程的失稳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经济损失。=2\*GB3②由于地层应力释放、边坡静动荷载等引起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工程中的边坡和地层失稳、塌陷,影响周围建筑或市政道路、设施;地下水变化引起坑壁、斜坡失稳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经济损失。③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12、基坑工程(地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1)实际地质情况或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与勘察、设计可能有出入,尤其基坑开挖至软塑粘土层和灰白色粘土层时(该层土地表水渗透作用下,抗剪强度指标急剧下降,为影响基坑稳定性、坑顶原有建筑物沉降倾斜和周边环境地下管网变形破坏的重要因素),应结合该层土的揭露厚度、状态、裂隙发育程度、变形等编制针对性开挖及调整支护方案。(2)因周边堆载超过设计超载,可能导致基坑变形过大、失稳直至垮塌,应严格控制基坑周边荷载。(3)基坑变形超限,可能导致周边建(构)筑物、管网受损,应加强巡查和监测。(4)施工前需再次详查地下埋藏物详细埋设位置并予以避让,以免发生意外。(5)截排水不满足要求,水流将冲刷坑壁,支护体系将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应严格进行截排水及地表水控制方案,做好周边封闭及给排水管网监控。(6)土方开挖可能破坏支护体系,基坑存在安全隐患,实际施工时,应有专人指挥。土方开挖可能发生超挖情况,导致基坑在某一工况失稳,实际施工应尽可能使实际施工的各个阶段,与计算设定的各个工况一致。(7)其他风险1)基坑工程存在较大的机械伤害风险,应严格落实劳保措施,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定期安全教育培训。2)触电事故是基坑工程易发的安全问题,应加强人员安全用电培训。3)基坑工程坠落事故频发,应防止工作人员上下基坑时坠落以及自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