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4(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4新人教版必修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山模拟)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这一农具是()A.灌溉工具 B.播种工具C.除草工具 D.耕地工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材料信息一农具“两足中虚”、“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可知,此乃耧车,属播种工具。故选B项。2.(·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棉花种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人的穿衣需要,材料中的“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就是明证,这体现的是自己自足的特点。3.(·邛崃)在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名列其中。成都某校历史科研小组参观考察了该遗址,下列是他们列出的有关宋代地层遗迹的记录,其中有误的是()A.遗址中有残缺的纸币“交子”B.一个冶铁作坊遗址内有用煤的痕迹C.一个陶瓷作坊遗址中有许多粉彩瓷器D.街道遗址中住宅区与商业区交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陶瓷业。粉彩瓷器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宋代”;其他三项的表述均发生于宋代。故本题应选C项。4.(·温州八校联考)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A.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C.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以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意思是魏晋时期,钱的别称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且对它的称呼有褒有贬,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B项排除;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魏晋时期还没有出现市民文学,D项排除。5.(·盐城摸底)文物是活的历史。下列是关于唐三彩的一组文物图片,观察图片信息,对唐代历史的叙述准确的是()①展示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②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③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④是唐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唐三彩是用陶器制作,不能反映出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故①错误;唐三彩以骆驼为反映主题,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说明与“丝绸之路”有关,故②正确;骆驼背上的乐陶俑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故③正确;唐三彩以骆驼为主题,与当时中外贸易有关,反映了唐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6.(·微山一中)“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发展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C.封建剥削减轻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租佃关系的变化。材料反映的是佃户与佃主的关系,由材料中“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以得出,佃主不能强制佃户租种其土地或干涉佃户的生活,说明在农村,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7.(·沈阳二中)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A.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B.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C.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D.说明统治者抑制或重视的是特定的人群,而不是特定的行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以及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在史学研究中讲求“孤证不立”其含义是指单一的一则历史材料不能得出可靠的历史结论,客观的历史结论是建立在全面,丰富和真实的史实材料研究的基础之上,上述题中只有少数两则材料不足以推翻教材结论,更无法得出令人信服史论,故选C项,A项表述明显错误,B、D两项说法不够准确。8.(·淮安检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的信息说明纸币在民间发行出现弊端,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9.(·临沂)有学者认为:“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材料中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信息“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故本题选择D项。10.(·河南实验中学)《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B.反对实行海禁C.主张实行海禁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接济往来,私自教授,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11.(·温州八校联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材料说明()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信息“两广总督的奏折”“每年贩卖湖丝……价值或百余万两”“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表明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选A项。12.(·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徽学研究专家王廷元教授指出,由于商业经营是以信誉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所以徽商的义利观为他们在竞争中赢得市场提供了保证。“它对于封建性的徽州商帮的发展,确曾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徽州商人向近代商人演变,则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他评论的是徽商()A.成为封建伦理教化的维护者B.“贾名儒行”、“官商互济”经营理念的后果C.未将商业资本转为产业资本D.“重义轻利”等经营理念模式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主要说明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对徽商在不同阶段发展的影响。结合“以信誉为基础”、“人与人之间”、“在竞争中赢得市场”等关键信息,选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13.(·桂林十八中)《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式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使能在国内外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A.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条件优越B.建议西方工业资产阶级尽快打开中国市场C.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D.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盛赞康乾盛世有利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假使”能在国内外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足以证明亚当·斯密已经明确指出了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4.(·邯郸摸底)达·伽马航行的佚名笔记中提到:“我们的国王及其先王每年派出船只,找寻那些基督徒,据他们所知,这些基督徒是住在这里东方国家里的,至于说到黄金白银,他并不需要。”据此推断达·伽马远航印度的真实意图是()A.掠夺黄金白银 B.传播基督教C.印证地圆学说 D.找寻基督徒[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依据所学可知,到东方寻找黄金,获取财富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目的,材料“找寻那些基督徒……至于说到黄金白银,他并不需要。”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故应选A项。15.(·吉林一模)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A.商业贸易和人口迁移的结果B.奴隶们在劳动中的创造C.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产物D.工业革命的促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欧洲殖民扩张。从材料中“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遗留物,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可以看出最主要原因是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产物。根据所学的知识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时间不符。16.(·三门峡)某航海家根据马可·波罗对亚洲东西宽度的估什(一个过高的估计),及其关于日本距亚洲大陆有1500哩的报告(一个极为过高的估计),以及托勒密对地球周长的估什(一个过低的估计),推断出分隔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不到3000哩。据此,这位航海家决定()A.绕过非洲到达亚洲 B.向西航行到达美洲C.穿越地中海向东航行 D.横穿大西洋到达亚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等人的估计,认为前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通过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这也是他向各朝廷提出的方案,结果实际上到达的是美洲。A项是达伽马的路线,B项不是哥伦布的本意,C项是新航路开辟之前的旧航路。17.(·崇义中学月考)“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人们更加注重明确限定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增加、中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反对野蛮等信息,这些都发生在19世纪初的欧洲,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变革。18.(·江西)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A.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渐融合B.欧洲对华评价从主观到客观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8世纪时,欧洲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期,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市场广阔的中国首当其冲成为其侵略的目标,因此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但一战后欧洲地位下降,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欧洲人的对外意识也发生变化,注重借鉴外部的东西,由此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故D项正确。19.(·南昌三中)“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上述核心观点是()A.英国废除了奴隶贸易B.奴隶贸易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非洲的工业革命已经进行D.非洲成为了新的市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黑奴贸易以及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英国不再进行黑人奴隶贸易,而把他们看成是“生产原料”“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等信息,由此可以得出非洲成了西方国家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奴隶贸易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20.(·遂川月考)《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写道:“由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对材料中的“创造了奇迹”的最准确理解是()A.哥伦布发现美洲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注意题目中的材料里讲到的“最准确理解”,A、B、C三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具体表现,D项最全面、最准确,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21.(·江西五校联考)距离非洲国家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东南6公里处有一处面积仅0.27平方公里的小岛——戈雷岛(如图),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81年联合国更宣布它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理由是:它反映了18世界末的灿烂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野蛮的写照。几个世纪以来,戈雷岛成了欧洲列强从事乌木交易的角逐场,从戈雷岛上运到美洲的乌木达两千万之多。材料表明()A.戈雷岛是因为其美丽别致的风景而出名B.戈雷岛曾是非洲稀有珍贵木材的集散地C.戈雷岛在长时期里是奴隶贸易的中转站D.戈雷岛是欧洲列强侵占非洲的前沿基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黑奴贸易。乌木并非木材,而是指的黑人奴隶,这是指的奴隶贸易。戈雷岛是奴隶贸易的中转站,故选C项。22.(·唐山模拟)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了()A.产业变革的需要 B.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C.农业灌溉的需要 D.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世纪末”,可以分析出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生产能力大增导致运输方面的压力大增。故选A项。2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GDP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下图为《1700~1890年世界GDP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B.工业革命的开展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亚洲国家的衰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820~1890年这个时间段的变化,联系世界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从中找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24.(·佛山一中)有学者说,如果世界经济史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价值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只能是工业革命,本题旨在考查工业革命的大致时间。25.(·通化一中)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行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C.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D.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遭到了困境,出现了“异化”。这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所以答案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12分)(·河南实验中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8世纪帝国的鼎盛时期至13世纪整个中国最终为蒙古人征服这段时间,中国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其总体水平最高时不仅远超汉唐,而且为后来的元明两代所不及,大有一枝独秀之势。……宋代的社会经济关系是比较自由的,因而出现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形势,但这种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所以又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田昌五、漆侠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在两宋300年间,……商业资本不仅勒索压榨小农、小工和小商,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同封建国家争夺更多的商业利润。可是,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懋(通“贸”)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1)简要归纳三则材料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性看法。(3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表现。材料二、三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有什么共同之处?(6分)(3)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宋代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看法的认识。(3分)[答案](1)结论性看法:材料一: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材料二:相对自由的经济关系促进宋代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准,但未能实现突破。材料三:宋代商业资本发达,但积极作用是有限的。(3分)(2)具体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出现交子;海外贸易、边境贸易、民族贸易兴盛;商业税收成为国家很重要的经济来源。(4分)共同之处: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受封建专制统治、官营工商业政策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发展。(2分)(3)认识:宋代虽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都很高,可能也出现了雇佣关系,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能对商品经济发展估计过高;评价历史应客观,实事求是。(3分)[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1)由三则材料可以直接得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论性认识,即是材料一中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材料二:相对自由的经济关系促进宋代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准,但未能实现突破。材料三:宋代商业资本发达,但积极作用是有限的。(2)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实际上考查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即是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出现交子;海外贸易、边境贸易、民族贸易兴盛;商业税收成为国家很重要的经济来源。材料二、三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共同之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受封建专制统治、官营工商业政策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发展。(3)本题是属于开放性的题。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态,也要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即使宋代虽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都很高,可能也出现了雇佣关系,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不能对商品经济发展估价过高;评价历史应客观,实事求是。27.(12分)(·玉溪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此外,在富者或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享有安全,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不能按照各种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多的资本。在各种行业中,压迫贫者必然使富者的垄断成为制度。富者垄断行业,就能获得极大的利润。——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材料二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指出:直到180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中国在世界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这是世界其他地区都望尘莫及的,以致中国能够把世界生产的白银(当时的世界货币)的一半吸引了去。评材料中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中国经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中国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封建的法律制度束缚了经济发展;普通老百姓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妨碍了资本的投入;官僚、贵族的行业垄断影响经济发展。(12分)观点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12分)[解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既可以提取信息中国经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也可以提取信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不管选择怎样的观点,论述时都要言之有理。28.(13分)(·安徽铜陵)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材料二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在1842年发表了调查报告《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材料三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请回答:(1)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一分析其出现的原因。(3分)(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2分)(3)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6分)(4)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2分)[答案](1)原因: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等。(3分)(2)措施: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2分)(3)趋势: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2分)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4分)(4)启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2分)[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1)从材料“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进行分析概括。(2)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政府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同时也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加入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